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读后感10篇

2022-03-21 09:49: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读后感10篇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是一本由程修凡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017-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读后感(一):美国历史课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的教育与中国的教育是有很大不同的,我们可以从《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了解到很多新的认识,虽然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中学生,却是直接体验了美国课堂,美国老师的教学方式,给作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于是写了美国历史老师丹尼尔·布切里的历史课的课堂笔记这样的一本书来与国内的学生来共享。写成这本书可以说非常不简单了。

  这本书的作者程修凡是一位九零后,正在读高三,平时酷爱历史方面的研究。跟随父母来到美国加州,在洛杉矶一所学校读书。历史老师丹尼尔·布切里的教学方式给程修凡耳目一新的感觉,中西方教育差别很大,美国的教育更不同于中国的教学方式。作者回国后重新整理了历史课的学习笔记,写成这本再现美国高中的历史课堂的书。这本书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的提倡,给学生以新的思维方式确实是一种探索性的学习。书中讲述的主要内容都是美国历史老师丹尼尔·布切里的特别有个性的讲课方式和丰富的讲课内容,还有老师留的作业以及在课堂讨论的情况。

  批评式思维在学习中特别重要,美国的历史课上的如此生动,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从书的每章内容里就有一个个预习的内容和课堂笔记的记录,从这些内容来看,美国教师的历史教学跟中国的方式的确有很多的不同。读《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这本书令人感受到老师讲课方式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学习确实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学到的也许不只是课堂讲授的知识,还有学习的方法,如何进行探索性学习,从枯燥无感的历史课中解脱出来?探究历史真相?如何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怎样读图读历史?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在美国历史老师丹尼尔·布切里的课堂上都有表达。老师提倡:你可以不当历史学家,但要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

  美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看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美国的教育善于给学生一些启发,把学生教到能够独立思考的能力,能不断提出新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这本书为广大读者开启了一次批判性思维之旅,对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积极的影响。我们可以了解到美国的教育,也给我们中国的学生的学习以启发。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读后感(二):换个眼光看世界——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封面所写的“你可以不当历史学家,但要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深深地吸引了我,古人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读历史和读懂历史之重要性。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知道,即使是同一件事,被不同的人描述出来的画面又各有不同,甚至产生相反的观点。那么这个时候如何辨认历史的真相呢?这就需要有批判性思维了。

  本书的作者酷爱历史研究。初三时随父母访学一同前往美国加州,就读于洛杉矶一所公立学校。历史老师丹尼尔·不切里与众不同的课堂教学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回国后,他重新整理了历史课的学习笔记并撰写成书,生动再现了美国高中的历史课堂,为我开启了一次批判性思维之路。

  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果然很多人可能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多角度辩证的去看待问题。但是到底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

  批判思维:从语源学上来讲:批判性这以概念的含义是“建立再某些标准上的恰当判断”批判思维又三个维度:分析、评估、创造性。作为批判思者,我们分析思考以评估我们的思维,而又在评估思考中提高自身思维的质量。从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人对概念有深入的了解,有深究的精神。最引发我思考的是,美国人总是会思考What?Why?How?Who?When? 而在中国很多概念都是用近义词一笔带过,并没有对这个概念有深入的剖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和外国概念的混淆以及用词理解的差异,例如应该革命,在中国教科书上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而在美国对革命的定义下,这没有构成革命。这也是两国对字词含义的理解及运用差异造成的。从某种角度说,美国人对概念的理解确实很深刻。

  除此之外,还有一大差异就是对待文献,中国人的思维和外国人存在差异。这当然和教务环境和文化氛围存在一定的关系。在应试的体制里,中国学生不少人都只按着书上的内容,并没有用过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到问题,没有进一步去辨别真伪,也没有去进一步思考事物背后深层次的含义。

  我觉得DBQ也很有启发意义。DBQ是Document-Based Question 分析文献、探索历史核心信念:1.所有学生都需要学习如何思考;2.学习思考需要练习;3.思考是个辛苦的工作;4.思考通过写作变得清晰;5.思考为了每个人自己。

  与此同时,十七项历史技能也有很多的可取之处,不少是我们中国学生很少涉及的能力。十七项历史技能:1.做对比2.理解起因及影响3.解释图表4.识别论据5.鉴别偏见6.评估网址7.在地图上寻找准确地点8.解释地图上的军事行动9.分析政治卡通(漫画)10.推论并下结论11.信息整合12.分析一、二手资料13.整理资料14.写报告15.区分事实和观点16.阅读卡通图形17.概括总结

  总之,学会批判性思维,让我看世界、看历史能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也让我们更接近历史的真相,同时激发出我们探索的精神。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读后感(三):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

  看完这本书,顿时想起中学时期上历史课时的情景,虽说没有盘腿扑克和瓜子,但也差不了多少,可偏偏历史老师又是个温柔胚子,不打不骂不翻脸,我们则更加肆无忌惮,无法无天。只是隐约记得当时黑板上许多的时间背景目的结果和影响,还有怎么也分不清楚的山顶洞人和元谋人。

  这本书上篇讲的是人家美国特级教师是怎么上历史课的,问题清单确实是很新颖的方式,老师就用几个问题来引出学生自己对于这段历史的看法;小组讨论也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看到这里,肯定有许多人又开始崇洋媚外了,的确,人家的教育方式确实很好,可这适合我们吗?国外一个班最多也就二十来个学生,可国内一个班少说也有四五十人,怎么整这些新颖的教学方法?

  书中也解释了整本书的中心--批判性思维。为什么要有批判性思维?第一,批判性思维可以带来解放,它可以将人从以自我为中心中解放出来;第二,批判性思维可以促进良好沟通的形式,使人与人的沟通不至于陷入“立场之争”;第三,通过批判性思维可以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书的第七章很有意思,“通过历史课训练批判性思维”,看到标题的时候我也有些纳闷,批判性思维怎么能和历史扯上关系?作者在书中给予了我们答案,在他的赴美学习中,美国高中历史课本的附录《技术学习手册》中,竟列举了十七项历史技能,想想我们中学的历史教材,附录上全是时间段,想想都头疼啊。在读完整本书的时候,我也挺羡慕美国的小朋友,他们从小就开始了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也能看出来美国教育对学生探索性学习的重视。试问,如果在中国,让小学生写一篇论文会怎样?也许,这就是我们思维局限性的原因之一吧。

  通过读书,让我们每个人深刻的认识到:“批判性思维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还是包括心理学在内所有科学的基础。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你就能把真正的心理学同那些散布于电台和书店里的伪科学区分开来。批判性思维不仅需要逻辑能力,拥有许多其他的能力与性格倾向也很重”。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是人的认识方面综合性的心理特征,其核心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行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概括、反映的深度、广度、准确度、灵敏度如何,是思维的批判性、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敏捷性、创造性等品质整合的结果,使智力水平高低的客观体现。其中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从实际出发,严格根据客观标准和规律评定事物是非优劣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品质,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分析性、全面性和独立性。

  不得不说,小作者的总结能力很好,书的前半部分是他在历史课上整理的学习笔记,书中的各种表格做的很详细。这让我们更能体会到美国把“批判性思维”作为课堂教学目标之一的决心。而我们,是否也可模仿一二?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读后感(四):纯粹吐槽,考虑到批判性思维所以还提到了这本书的可取之处

  打开塑封之后,我先看了作者的介绍,然后整个人都惊呆了。这居然是一本由一位1999年出生的高中生写就的关于他在美国上的历史课的作品。原来还是抱有蛮高期待的,因为以为是一位美国特级历史老师写的作品,能够更好地了解美国历史或者也是他的视角下关于历史的思考。然而只能说然而,似乎被忽悠了。这就是一本高中生的历史课笔记。

  书中的内容就是自己在课上的记录以及课外的个人思考,借助其他的作品,似乎更像是一篇论文,并且是一篇冗长日记似的论文。里面会提到历史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分组讨论内容,历史课的上的问题,还有大量的引用。这位“可爱”的小作家还讲到了老师ppt的内容,黑板上写的东西,就是一场历史课的还原。内容杂而无趣。笔调太乏味而稚嫩。当然不是说这位作家水平低,也不是说我会比他好,只是单纯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发表的个人看法,不喜勿喷。

  我其实本来挺喜欢critical thinking这方面的内容的,在大学的时候喜欢的英文老师也曾专门开设这个主题的课程——mind maps,受益良多,也是美好的回忆吧。

  然而这本书又让我失望了。

  不过,这本书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美国高中历史还是有和中国高中历史一致的内容,或许,作为历史老师可以看看,作为实验课堂教学,但是也不宜完全学习,毕竟中国学生适应了中式教育,以及应试需求。如果学生看的话,或许也能作为兴趣培养,但是实际作用并不大吧。仅仅能作为教学方式的交流,毕竟作者还原了课堂现场嘛。

  如果把书中他自己的语言和引用分离,我想他真正自己的表述应该不多吧。没有多少自己的东西。我也不喜欢书中的排版和格式。感觉是一种拼接式的东拼西凑。这不是一条裙子,我不喜欢他参差不齐,“色块”相撞。

  这本书对于个人来说,唯一的亮点是封面上的那句话:你可以不当历史学家,但要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高中学历史的时候,老师也在训练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很多的题型也是在强调这一点。这已经深入高考历史的肌骨了,所以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非亮点。

  我很喜欢我的历史老师,但是无奈历史学的并不好,不过依然热爱。我还是继续去看看《丝绸之路》。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读后感(五):震撼我心

  说实话拿到本书《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后有点失望,也想草草读完就算了,因为它并不是美国老师写的关于历史的东西,而是一个少年所写的更像是课堂笔记这么一个东西,但是在随后的几张页面之后,发现自己有些震撼了,曾经自己有一个在加拿大留学的网友,10年前网上大大小小的论坛还比较兴起,有次我们一些成年人在论坛上讨论一个技术问题,有吐槽有提供解决方法的,但是恰恰是这个网友,不仅把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思路,解决方法以及遇到以后相同类似的问题怎么去解决等等一系列的动作完完整整的写了出来,这个帖子后来被评为精华。当时我想这么牛的一个论坛各种IT高手云集,而且他在国外受教育见的也多学的也多,写出来很正常嘛,可是在一次聊天中得知该网友才上小学4年纪,我好奇的就问下,这个问题国内很多顶级的高手都没有思路去完美的解决,你一个小学生怎么能写出那一大段理论来?他说我三年级接触计算机后来觉得好玩有意思,并且图书馆有很多书籍可以供我们阅读而且老师也喜欢和我们讨论,总之,一套下来我被国外的教育震撼了,而这一次通过这么一本课堂笔记,再次把我震撼了。

  首先不说批评式思维的建立,也不评论国内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是人家培养这种培养孩子的方式也是值得我们这些为人父母所该考虑的,作为参加过高考的人,没想到历史课却是如此生动具有讨论意义,而我们只有被老师教育的这个要考,这个要记住,上面的历史意义一定要记清背熟,没有参加过美国的高考,我也一直在想人家会怎么考,怎么去答题。10年前有篇关于日本小学生学历史课的文章,日本的历史老师也是采用相同的方式去教学生,尤其是那关于中日之间的事,也让我愤怒不已,但是现在想想人家的教育方式没错,只不过作者断章取义,用民族主义来说事。而我们的学霸也是在中国的教育方式下取得好成绩优秀的没法说,当我们在工作时学霸在读硕士,当我们继续工作的时候,学霸在又在读博士,当然现在我们班的那个学霸是体制内的人,所以谁好谁坏谁也说不清,不过班里的同学更多的是羡慕我这样的人,当然这个又是一种社会现象。

  更多的时候我在想如果我们的课堂也是像他们一样生动该有多好啊,不仅学会了独立思考,而且还不会人云亦云的附和,搞的自己在30岁之前很没头脑,现在的我很羡慕那些年轻的朋友在小小的年纪就有很多想法,而不像自己父母眼中只有那分分分,如果不是工作残酷的历练真不知道自己会怎样?

  本来想的好好评论本书结果,也变成了一篇思维混乱的吐槽文,因为有些东西我不敢写……谢谢修凡给我带来一本好看的课堂笔记。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读后感(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之《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

  lue编辑

  历史应该怎么学,对于在国内上学的读者而言,经历的历史课无非就是台上的历史老师一个人板书,然后将一些考试需要考到的历史方面的知识点提出来让学生记住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盛行背后其实是多种机制角逐的结果,但是这种应试模式下给学生灌输的这些历史知识究竟有多少人心甘情愿地记住,这个问题可能作为一名国内的历史老师也是无暇顾及的。

  对于国内教育模式和西方教育模式的区别,相信已经有很多人对此进行过激烈的讨论。争论的结果就是如果一个家庭有能力的话往往都是将自己的子女送出国外接受教育。究竟西方教育有什么地方让国内这么多的精英家庭选择留学而不是留在国内的中学就读呢?从鹭江出版社出版的由一位在美国高中就读的高三学生程修凡著写的《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一书从历史学的角度为我们解释了其中的一些原因。

  本书的作者与其他比较中西方教育区别的作者不同的是作者本身就在美国学校进行学习,书中的历史课的描写 就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进行了现身说法,这样对于远隔重洋的国内读者而言更容易接受。

  书中作者用上下两篇十四个章节的内容为我们展现了在作者就读的威尼斯高中里选修的历史课为契机,引入了美国的探索性课堂,在历史教师Mr. Buccieri的授课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与国内历史老师截然不同的风格。在这里面“特级老师”的授课形式多样,由提问,有小组讨论等,而这些只能在国内大学阶段才可能看到。

  甚至就连教室的布置也很有特点:课桌椅的摆放明显和其他科目的教师不一样。教室里四张课桌被拼成一个大的方形,一共四组这样的方形,每组可以坐八个学生,这样的布置一眼看去就能让人知道,在Mr. Buccier的历史课上,小组讨论的比重比较大。

  上述教室的布置形式可以说就我本人而言也只在大学时期的一些教室看到过,而这样的布置真正用来作为小组讨论也多半应用在某些“不太重要”的课程上,大学老师的授课方式还基本上以填鸭式为主。这就与本书中Mr. Buccieri的授课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可能有的读者会认为我本来就不对历史感兴趣,学不学无所谓。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走上历史研究这条道,但是从作者的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可以通过历史课的学习 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这种思维对于 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乃至科学研究领域上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你可以透过本书的阅读感受到批判性的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培养,例如本书作者经历的历史课。希望阅读本书的读者也能够从书中作者的经历得到一些关于教育的启发。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读后感(七):好的老师影响人的一生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读后感(八):不一样的历史教学

  如果单看《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这本书的书名,我想很多人都会和一样认为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美国特级教师,但是当我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生于1999年的中国孩子。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这本书的作者程修凡初三时随父母访学一同前往美国加州,就读于洛杉矶一所公立学校。历史老师丹尼尔·布切里与众不同的课堂教学给了修凡特殊的学习体验。回国后,修凡重新整理了历史课的学习笔记并撰写成书,生动再现了美国高中的历史课堂,也让我们了解了美国不同于中国的教学方式。作者的父亲在这本书的序中也曾谈到中美两国教育方式的不同,在与很多在美国工作的优秀中国毕业生探讨中国人在美国是否能在自己的领域超越美国人时,很多中国人都给出了否定答案,理由是:“我们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不喜欢的科目照样能够考高分。这些美国人实在很厉害,他们是真喜欢,有很多的ideas,他们不会勉强自己去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大多数中国博士后只是在实验室根据别人的ideas进行操作而已。”

  我引出《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这本书序中的一段话并不是想要表达外国的月亮更圆,或是说批判中国的教育体系不好。中美教育体系和考试体系的不同有各自国情的考虑,并无高低之分,只是在这本书中十四章的内容都在突出这本书的另一个主旨: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如果你通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每一个章节作者讲述的都是他美国的历史老师丹尼尔·布切里的讲课方式和讲课内容,以及作者准备作业、课堂讨论的内容,如果单看每章的内容你会觉得这就是一个预习和课堂笔记的记录,但是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美国教师教学与中国教师方式的不同,当然这并不是教师造成的,中国并不是没有开放式教学的教师,但是如果单纯的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可能会让学生在日后的考试过程中吃亏。

  读完《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这本书我深切的感受到父母的孩子的成长的确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有时比老师的影响还要大。《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这本书的作者因为父母能够有去美国学习的机会,父母也有能力为他出这本书,人和人的差异就是在成长中一点点拉开的,我们觉得高不可攀的事情,别人轻而易举就做到了。由此看来,我们不仅要用批判性思维学习知识,还要用批判性思维看待成长:要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但也要努力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读后感(九):二战中被忽略的中国

  刚看程修凡的个人介绍时我是有点惊讶的,与其说是惊讶,不如说是惊艳,一个高中三年级学生竟然可以有这样的逻辑思维写出这样一本书来,相比较我们中国的高中生,普遍的拿来主义,缺乏对学习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修凡曾有段时间“被辍学”去美国参加学习了Mr.Buccieri老师的历史课程,被美国历史学习方式所震惊。美式历史教育提倡学生研究历史,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用自己搜罗到的文献资料去还原历史真实的面貌,而不是单一的从教科书上面道听途说。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一书所记录的是修凡在美国学习过程中的课堂记录及他自己的思考过程,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历史老师的讨论型课堂”,讲述Mr.buccieri老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思考。美国课堂上学生都是带着问题来上课,老师更像是一位旁观者,不参与讨论,但会指明方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真相,感受揭秘的乐趣。修凡也从过去对历史课枯燥无聊的形象有所改观,历史居然还有这般魅力可以引起学业繁重的学生抽出一大笔时间来感触。下篇“学生的历史研究项目”,侧重学生思考过程描写,即修凡本人的逻辑思路。其中,第十一章《二战中被忽略的中国》就深刻论述了中国之所以在美国二战历史教材书里被忽视的原因——地域歧视,种族歧视,国家的自大。修凡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文献去考究中国在二战时期的所作出的贡献,指出了美国历史教材的不足之处,也为中国正名。

我们学习历史,不是为了要知道如何行事,或如何成功,而是要知道我们是谁。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读后感(十):自我反思

  我很喜欢《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这本书,是一本能让人看的进去的书,等我看完翻到最后的时候,发现作者是1999年的一个少年,很震撼,这应该是我目前看的书中,作者年纪最小的一位,以一个学生的视角去感受到中西方教育的不同。

  之前只是听说过,去美国念书的小朋友,老师会布置题目,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收集资料,表达自己的看法,去写论文,我记得自己在那小学每天就是语文数学课,那时候学校没有开设英语课,很偶尔会有体育课还是数学老师代课,初中之后音乐美术课倒是会上,但是并没有对艺术方面有更深的理解,我记得有画过正方体,有学过唱歌,体育课也只是跑跑步,然后自由活动。

  这本书比较系统讲述了作者的历史课,并且强调“学习批判性思维方式,进行探索性学习。”很有道理,还有提到教师会通过艺术、文学来让学生对历史有更深的理解,因为艺术作品也是体现历史的一面镜子,有些时代我们不会去经历,只是从前人的作品中得到。

  我是理科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既没有深度也没有广度,这本书中老师上课的方式,我没有遇见过,我印象中的历史课,就是根据课本适当发散记些笔记,可能是因为我从小到大的学校都不太好,老师希望多教一些,但是并没有教会我们如何去探索,然后长大了,我需要的也仅仅是接受知识通过考试,一边阅读这本书一边思考,应该如何去学习,如何去看待问题,怎么样去更加客观了解事实,我喜欢书中开篇的,“午餐打架事件”,从每个人那儿得到的事实不同,但是没人撒谎,大概是立场不同。

  对于历史事实,不同的人立场不同,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同,得到的结论自然也是不同的,用批判性思维方式,也告诉我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不能偏听偏信,书中还提到得到某些概念,要去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些都是我以前没想到的事情,好像从来没去想过,一直都是你给我什么我就接受什么,认为自己的想法什么都改变不了,是没有意义的。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对我的帮助很大,原来我的眼光是这么狭隘,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多去想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