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故物永生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故物永生的读后感10篇

2018-03-20 21:3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故物永生的读后感10篇

  《故物永生》是一本由傅菲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4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物永生》读后感(一):《故物永生,真情永存》

  【故物永生,真情永存】 26件物品承载着26个故事蕴藏着26份真情。 很神奇,在作者笔下原本普通事物竟然蕴藏着那么多的故事。 很真实,其实那些故事,有的也在你我之间上演。 最喜欢的是第一章《床》。很支持作者在文中也床下的定义――床是梦想开始地方也是梦想结束的地方。静静的,床,一直作为时间流淌的河床,让我们不要遗忘,那些在床上安睡过的人,是时间的使者。 由一张旧床所引发的感想,绝不比读一本新书或者是遇见一个新事物给自己带来的感想少。 由床开始,作者引出了一系列的旧物。如:草席,草席是床的盆地;麻布蚊帐,麻布蚊帐是床张起的帆。 由床结束,作者提到了自己这些年经历的种种给自己带来的认识。他意识到床如温厚的双手,迎接我们的到来。他感慨道在床上与世界父母兄弟姐妹好友爱人相逢。 作者从自身男性视角来写,却突显了女性一般对生活细腻敏锐。在他的笔下,我可以看出所有的物体都蕴含着情感,所有的简单,也变得不再平凡。 就连很普通的一件事,喝粥,都让他写得很是讲究。喝粥对于作者而言就是不能将就的事!从挑选食材到熬粥再到品粥、配菜,作者写得庄重又尽显可爱。他写到“锅沿有白白的一层白膜,这是米汤烫出来的黏膜,扯下来,长长一条,放进嘴巴无影无踪地化了,微甜。”“用大碗盛,托在掌心,沿碗边喝,不烫嘴,喝一碗,全身舒畅。” 质朴文字,看出了作者内心庄重的情感,对于他而言,一碗热粥,散发了来自家乡气息。他所喝的每一碗粥都有它来自母体的灵魂。 从喝粥这件简单小事上,作者却发现了不简单的道理――人间有味是清欢。生活可以简单,无需过于繁复冗杂。 其实我是不喜欢喝白米粥的,我觉得没有味道下肚怪难受的。也许这个行为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的性格,我是一个喜欢丰富生活的人,不像作者可以接受简单平静可能是我年龄不够,经历的事情不多,所以还不能像作者那样沉下心去思考一些问题,但是我还是相信人们常说的“平淡是真”会永远具有的魅力。它不会因为时间久远而被未来淘汰。 我不是一个喜欢恋旧的人,因为他们说年轻时候就应该多去展望,老了再来回顾。但是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这个观念错误的。其实回忆过去,也可以学习很多,得到很多新的感受。时不时的回忆过去,学会总结才能够更好的用经验指导和展望未来! 如果你连你的过去都不尊重那你有什么资格去享用未来呢? 要相信故物永生,真情永存,了解过去的你一定会配得上更好的将来。

  《故物永生》读后感(二):在老物件里找到曾经的你

  如果说一个人一辈子最宝贵的,应该就是他这一生发生点点滴滴,而这些点滴间发生的故事都以记忆形式存在于我们的脑海里,平日里虽然我们不会去触碰这些记忆,但是只要有某一个瞬间触碰到那些曾经的记忆,它就会像决堤的湖水一样,瞬间淹没你的记忆,甚至还会触碰到你的内心深处,让你不知不觉间就红了眼眶。而记忆并不会随着时间消失,它也有着自己存在的载体,而那些能够打开它的,有可能是某一种或者某一类的情景,但是,更多的是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某一种的物件。那些我们曾经使用,但是被岁月淘汰的东西,却永远不会被我们的记忆所淘汰,它就好像是记忆的另一种载体,连带着这些普通的物品对我们也有了某种特殊含义。每一件故物,里面都住着一个故人。我们能闻到故人的鼻息,握到故人的手,抚摸到故人的脸颊。每一件故物,都是一个器皿,盛放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现在的城市一到夜里就会灯光璀璨,五颜六色的灯光把城市装扮的分外美丽,借助着夜色的大幕,灯光给了城市夜间的生命,但是,你还记得小时候家里那昏黄的灯光吗?当我们放学回家,当父母下班回家,家这个地方也终于醒来了,昏黄的灯光虽然没有现在的灯光明亮,但是就在这种环境里,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吃饭的场景恐怕都是每个人记忆里的美好回忆,而这份昏黄的灯光则如同是给这份记忆添加了一抹焦糖的香味,让人回想着都被这份甜蜜所淹没了。只是,现在的灯光透着冷艳的白光,瞬间就扼杀了记忆的刀闸,让这份感情流水戛然而止,仿佛这也是一种提醒,告诉我们,一切都已经回不去了。 水井这种东西好像很多九零后都没见过,当然,城市比农村更早的丢掉这种东西,简单点说最早是小小的水井供给不了庞大的城市人口需要,所以才逐渐在城市里失去了它的踪迹,而在农村里也则是因为水资源的日益匮乏,水井只能打的越来越深。记得我小时候,就喜欢看大人们挑着扁担,带着铁桶,叮叮当当的去水井里面打水,总是那么清澈甘甜,去井边打水的路上总是湿漉漉的,好像给人们提供了一条记忆里回家的路。夏天的时候井水很凉,买上一个西瓜丢掉井水里泡上一天,晚上吃的时候简直就是一天里最大的享受。 其实,往往很多种我们曾经使用过的东西早已随着产品更新换代而消失不见了,但是关于那些与此相关的记忆和感情并没有消失。与年龄无关,人是怀旧的动物,我们视其为我们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也都被这些平凡的物件承载着。它们将会随着我们的记忆一起,直到我们生命的终点

  《故物永生》读后感(三):一本能开启你记忆的钥匙

  门,迎接相熟的人,也迎接不相熟的人。相熟的人,有的会变得日渐陌生。不相熟的人,有的成了知己。我们坐在门里,等待一个人来,等一天,等一年,等十年,却始终不来。

  ——《故物永生》

  《故物永生》这本书语言描写生动画面感强。读着这些文字,一幅幅画面便显现在眼前。他在描述火柴时这样写到“火柴盒是匣子状,拉开,红红的火柴头露出来,像一群贪睡的人。嚓嚓嚓,把火柴叫醒。醒来,火柴便死了。火柴头擦在盒侧边的火柴皮上,扑哧一声,一股磷燃烧的刺鼻味呛人,鼻子发酸。“读完这样的句子,好像我的眼前有火光闪炼,闻到空气中火柴燃烧的味道,听到火柴划过的声音。短短几行,让你的五官都受到的刺激,好似自己亲手划过了一根火柴。

  读着《故物永生》这本书,不仅陶醉在作者旧物的故事中,还勾起了我一段又一段的回忆。这就是一本书的力量吧。

  书中说起的灯,我也想起了我家的灯。记得小时候,家里总是停电,点蜡烛是每家的首选。我家点的不是蜡烛,是妈妈工厂里自制的灯——嘎石灯。当时觉得这个灯非常神奇,放几块破“石头”然后加些水进去,一股难闻的味道就会冒出来。灯上有个高高的细管,细管上有个针眼大的孔,将其点燃,噌的就有蓝色的火光燃起来,火光特别特别的亮。有时候那个小孔堵住了,就要用针去给捅一捅,然后再去点燃。每次停电的夜晚,都会在这盏灯下写作业。有时抬头会看到窗外圆圆的月亮,整个院子都被照亮。长大了才知道个石头是电石,扔到水里会产生乙炔气体,现在想想还是很危险的。这盏灯,不仅赶走了黑暗,也照亮了我的前程

  记得前阵子父母回了趟老家,在收拾屋子的时候翻出了一本书。这是儿时陪伴我的一本书,破损的地方用大黄的胶布粘补着,也许那时还没有透明胶带这种东西,这面还有发黄的水渍。小时候,家里的书并不多,这本故事书都被我给翻烂了。再次翻开,一股被遗落在角落里的潮气扑面而来,像是书的怨气,怨我长大后就将它冷落在这里。捧着这本残缺不全的书,时光就把我带回了儿时,坐在小板凳上,专注的眼神闪着好奇的光,时常被里面白天变成人,晚上就变成鱼的神话故事所吸引。也被那坏大哥欺负老实弟弟眉头紧皱。这本书我留了下来,拿着它给我的子孙后代讲故事。

  书,迎接爱读它的人,也迎接不爱读它的人。爱读它的人,一遍遍读到其中的精彩。不爱读的人,书成了书架上的摆设。

  就像书中所言,每一件故物,都留存了亲人体温。每一件故物,都凝固了逝去的光阴很感动自己能读到这本书,书中的26个故物饱含了作者的深厚感情,这些旧物承载了更多生命间的联系

  你也来读读这本书吧,也许也能勾起你的一段美好的回忆。那些好似被遗忘,但一直深埋在你心底的情感将被这本书开启。

  古贤乐

  2017.11.28

  《故物永生》读后感(四):永生的,不是故物

  故物,顾名思义,就是以前的物件,由于功能经济性的原因,故物往往被人忽视,如果后来人想见其真实面目,一般只能去博物馆去瞻仰。目前流行的一种观念,叫作“断舍离”,就是与故物作斗争,认为故物的存在不仅侵占了物质层面空间,也埋没了人类心灵的空间,使人更加怀旧,而不乐意创新。

  在看这本书之前,对于故物,我还是有感情的,毕竟上了年纪之后,对于自己走过的路、看过的景,心中是有数的,只不过记忆痕迹的弱化,使自己不再具有那种敏锐的反应能力,但相反地是增加了阅历与经历,这种以故物为荣的心态适当的时候应该顾及,特别是作为传统的化身。如果说故物是毫无用处的,那么我们使用的语言、文字也是故物,它是思想的载体,更是行动的汇聚。

  永生,说真的,我是真不能容忍永远这个词语,因为沧海桑田、海誓天盟明明是靠不住的,没有什么物体、力量可以对抗时空压力,故物要是永生的,哪里有新生的事物、新生的观念、新生的人群呢?《故物永生》讲述的是二十六件故物,在如此熟悉又如此生疏的时代潮流中,有些价值,有些意味,但却不是永远的价值存在和理念依照,我们从傅菲的字里行间也感受到这种无奈无味、无心。

  时间不仅能打量人的面孔和内心的发酵,也改变着人群的关系,我们过去说的亲不亲都是隔壁邻居,但现在你能说得上隔壁邻居的姓氏已经是很难了,除非你借助于物业的力量,这种熟悉而陌生的关联让我们更加倾注于故物,从故物中可以找出你与他上一辈子、上上一辈子存在的若有若无的联系,作者痴心地将叙事的视角局限于枫林街,本身就是一种坚持,在他的心中,所谓的乡里乡亲,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不是必然的重合。

  生老病死的人间真情,通过一篇名字为〈床〉的作品写得淋漓尽致,从此看来,所谓的〈八仙桌〉〈碗〉更多地是亲情寄托,我们记住的是对时间的仇恨,记住的是故人的鼻息,除此之外,我们更应当鼓起信心勇气,去面对陌生但向你招手的未来!

  永生的,不是故物,而是我们心中曾经的影子,那是岁月的留恋与镌刻!

  《故物永生》读后感(五):故物,让你走过去,却走不过自己

作者: 傅菲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7-10

  每一个人,都有一扇属于自己的门。有人在门里,等待我们去敲门。我们也在门里,等待门环扣响。

  ——傅菲《故物永生》之《门》

  而你,敲响了她的门。这样一本书,连接着你和她。她喜欢这种语感,书的作者傅菲把过去拼接了,而你和她同读此书时,你也把未来承接了。

  一张床,如温厚的双手,迎接我们的到来,就像山峰迎接日出一样;摇篮,是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乘坐的第一艘船,母亲是这艘船的舵手;灯光,温暖着归者回家的路途,里面住着最亲的人。 关于傅菲,祝勇说,在那里,时间闪展腾挪,他静静地打量着时间在人的面孔和内心里的发酵,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化学变化;黑陶说,二十六种故物拼贴的,是一张我们如此熟悉、温暖又忍不住心痛的东方肖像。经由这些故物构成的幽暗汉字径道,傅菲成功地抵达了乡土中国的灵魂深处。

  傅菲给了你一座桥梁,当孤独潜入梦境,临渊而立,在至暗的时刻,将情绪藏在故物里,万语千言,他用笔给故物渡上灵魂的光,让你走过去,却走不过自己。

  那是一道门,一个小熊,一个在题意不清下难解的题,甚至是,能让她想起你的每一顿吃过的早餐,那是藏在心里的行李,那是搬不走的记忆。

  那是一个毛绒绒的小棕熊,你送她的,你说,晚上可以抱着它去睡觉。 它带着红红的领结,害羞地捂着眼睛,一只耳朵上有一个特别的字,那是它的标志。那天,你背着书包考试,散场后对她说,不会的地方,恨不得每个空白处都写上你想她。

  你想到了一个与她有关的名字,说是在关键的时候启动。她有种恍然大悟感觉,如此喜欢,之前,为何她就没想到呢?你的智商飞升,她的智商下线。还好,她也由此及彼想到了另一个名字,宛若孪生。

  你做了个假设,假设中有一道MS难解的题。若在最初,或许她扬长而去,谁也不理,更会觉得滑稽,觉得你是在向对方挑衅,而今,她却有了两种答案,要么,自己走开,不理不睬;要么,问清情由,再做裁断。或许是她小小的举动让你不舒心了,她该更在乎你的情绪才对。

  是的,那个小熊,都留存了你的体温,你拍摄的照片里,都留存了你的爱意。她最爱吃的那道菜肴,你亲自做来给她;每一件故物,都凝固了逝去的或正在飞逝的光阴,每一份或甜蜜或疼痛的爱意,都镌刻着相惜的珍视。

  与往昔只是告别,不是告别,无需领受生离的沉默。当信任被挥霍,当爱被打脸,当污浊散了一地,风也只是呼啸着,冲刷着快乐与伤悲。有些事情注定是完不成的,有些路注定是走不下去的,有些话注定是难以为继的,有些是不值一提的,有些原谅也是无从谈起的,有些悲哀是怒极反笑的。为什么最该信任的,反倒成了最不该信任的,有些残章烂尾是注定的。那就任清风吹拂,在花海奏乐,轻柔的、舒缓的、缠绵悱恻的轻音乐,激烈的、刻骨铭心的,撞击的金属乐,淋漓酣畅的、呐喊的摇滚乐,乐章次第起伏,组成命运的交响曲。

  眼光所至的每一件故物,里面都住着你。 每一件故物,都是一个器皿,陈放着你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们是摇篮,也是眠床。那是故乡的原风景,而非异乡人的歌唱。

  2017年12月11日

  《故物永生》读后感(六):状物,写人与事,抒的是乡情

  故物,故乡之物,或曰故去之物。那些古旧的物件,在时间的流水中正不可挽回地消失无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推进,人们迁徙、流动的几率增加。我们在花花世界工作、安家、娶妻生子,开始崭新的生活。儿时用过的“故物”,已经太老、太旧了,城市里的新家没有安置它们的地方。

  所谓故乡,也不可挽回地在我们的生命中消失——老屋已经不复存在,亲人故去或离去,我们几乎找不到“回家”的理由。当我们说起故乡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呢?是那化不开的乡愁,还是对逝去亲人的追思?

  所谓的“永生”,恐怕也只是在记忆中了。好在有文字,把故物、亲人、故乡,以及我们对故乡的复杂情感,诉诸文字,写进书里,以这样的方式,让“故物永生”,聊寄情思。

  《故物永生》是一本散文集,与大多数散文并无二致——故物,是一根串联素材的绳子,作者写的内容,是故乡的人与事;抒发的,是乡情。

  首篇“床”,乡下最简单、古朴的床,木头的床,没有精美的装饰;垫的是稻草,铺的是草席,盖的是棉被。状物之后,作者笔锋转而写他的奶娘(小时喂他奶的女人),写他的生母、儿时与他同床的祖父、两个哥哥、为作者打床的大姐夫,写他在床上读过的书,想过的初恋,写织蚊帐的祖母以及祖母的去世……一张旧床,承载着作者对亲人感情、追忆。

  “八仙桌”一篇,写弟兄们分家的事情,写母亲忙过年的事情,写故乡的风土人情。通篇娓娓道来,笔尖含情。

  读大学时,曾在《诗刊》杂志读到过一首诗,大意是:一个人的爱,慢慢缩小到某省某镇某乡,一个人的关心,慢慢缩小到身边的几位亲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亲人的故去,这样的同感越来越真切和强烈。我们变得悲悯和温柔起来,越来越珍惜亲人。因为经历过失去,对逐渐消失的人与物无能为力,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眼前人。这也是此书,给我的感触。

  小时候,以为故乡是自己的困顿之地,想着离开它,去追寻繁华世界,如今回首,才发现人的感情里,真有所谓的割舍不断、藕断丝连的成分。这些成分,恐怕就是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亲人所赋予的,永远也不会在身体里消失。这本书,恰是慰藉乡愁的一帖温药。

  愿每个人的故乡,在文字中永存。

  《故物永生》读后感(七):故物美好缘于将时人时物植入幸福因子

  “老式的乡村,其实就是手艺人的乡村,似乎每一个乡村人,天生就是手艺人,没有传统手艺人的乡村,是缺乏情感和温度的乡村。”这些文字散居在作者在本书中的后记里,我把她们召集到这里,也一样的通顺和完整,美的无法无天的样子。

  《故物永生》,看到书名的这一刻,就知道这书对胃口。无他,缘于对故物的爱。越来越多的花时间去怀旧的时候,就说明我们在时间这条单行线上,已经留下了足够的印迹。儿时种下的幸福因子也会越来越多的长出新芽。

  现在的我们,处于一个多变的时代。不能减速,无法刹车,高速运转的机制带着求新的欲望续约前行,丢了情感,模糊过也将会继续模糊更多的记忆。回首成长的历程,留下印记和温度的人和物,因为经你筛选,就变成了永恒。也许她或它们并不美丽,存在的平凡,却常留心头除之不去。那里记录的是时情时景时人,缺一不可。所以她在人生的单程旅途上,或将永生。

  “因为你喜欢,所以我也喜欢”,这句话是邓颖超大姐写给总理的信里说过的,是一份深情的表达,也曾被深深感动。他生长在玉山,所以上饶江西都是我关注的对象。作者笔下的多样东西,就是那么深沉而美好的存在着,我作为半个家乡人,也去实地见证过。因为见过用过拥有过,所以那么爱那么美那么勾人魂魄。就比如食盒,暖炉,还有我喜欢的鹅颈盆和那个很美却暴力的斧头。

  在我所出生的北方,有很多别于作者笔下的家什或器具。但是对于故物的那份执着与美好却也相同。一盏油灯,一个盐罐儿,某个漂亮空酒瓶的分量丝毫不低于学历证书。因为他们承载的是我们走过的岁月,有我们经历达的日升月落,相濡以沫。

  马提亚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一个人的品质其实被无数人悄悄拥有着,在读完这本书后,发现对于故物的爱和选择,也是我们内心的判断时,那么,我们已经构成了完美的和弦。

  读罢此书,念念旧物。内心就像打开幸福的开关,曾经植入的幸福因子,被唤起,悦而舞。再活一次,高质量地!

  《故物永生》读后感(八):《故园永在》

  《故物永生》讲的是旧物件,但实际怀念的却是那岁月中的人。作者所回忆的是这些老旧东西所带出来的儿时回忆,是那年春暖花开在房檐下坐在小木凳上听奶奶讲好听故事,是一种埋藏在灵魂中的亲情,是对物是人非的一种自我救赎。

  我也是第一次看到作者这种写作能力,通篇都围绕在一个小院子里没有出去,但是又感觉不到窄小,一样的天高云阔。入手着眼处都是当年随处可见的,像床、八仙桌、碗、火炉,但是到了作者笔下恍然一变成为了可以用来怀念的曾经,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是村子里手艺人的心血,也是如今我心灵安放的家。

  书中看着作者笔下的各种老旧物品,却让我也陷入自己的回忆,依稀记得儿时很多不起眼的物品,也都是父亲一手创造的,从无到有。院子里粗粝的灶台我曾也参与其中,用捡回来的砖块垒起来,到了秋天在上面烤一些玉米、鸽子,那香香的味道一直让我念念不忘。作者这本书中写的很多东西也都是如此,很多只道当时是寻常的物件,现在再难遇到,所用的大都被冰冷没有温度的工厂流水线产品所代替,完全找不到那种有心血凝结在其中的感觉。沙发虽然越来越舒服,却没有了那散发着年代感的摇椅来的安心。

  都说我们曾经几千年都是乡土中国,突然间短短几十年就风云变幻,也第一次我们开始离开了故乡,甚至于走出来后就再没有回去。一些传统观念的打破自有其好处,但不好的地方也有,所谓人离乡贱,没有了熟悉的物品,没有了熟悉的亲人,停留在脑海的也就只有寥寥的几分记忆了。作者全书都是在写这些故乡的物品,但其实没有一字不是在写自己,写家人。那种刻骨铭心融入到骨血的爱恋,才是这本书最动人的地方。

  不过就文笔来说作者并不突出,相对一些散文大家可能还有一些距离,但是赢在感情真挚。对于物品及人所抒发的情感弥补了文字的不足,也让作品有了其它同类所不具备的深度,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作为一本乡土文学来讲,这本书其实有很大的可取之处,毕竟现在大部分人其实都已经离开了故乡,离开了那儿时那个五彩缤纷的童年......

  《故物永生》读后感(九):万物有灵——评《故物永生》

  第一次读傅菲的文字,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也许他的很多文字让同样在农村生活多年的我产生了某种共鸣。

  他的每一篇文字,都是通过一个物件来讲述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故事。通过一个个毫不起眼的物件,作者娓娓道来,内容翔实,可读性很强。

  他的文字有着看透一切世事的淡定。读他的文字,似乎是在与一位智者谈话,也像是在跟亲近的人在聊天。他笔下的那些旧物件,更多的显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对故去的亲戚的深切怀念,对亲人的无限深情,对回不去的家乡的无限缅怀。这种感觉,触动了每一个离开了故乡漂泊在外的人。很多时候,故乡是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一个地方。提到故乡,有时候我们的感情变得特别复杂。离开久了,总是会思念,而真正踏上回乡的路,又有一些近乡情怯的感觉。

  他笔下的人物,有着极其鲜明的特色。比如在《棉花,棉花》一文中,作者写道了对“我”疼爱有加的祖母。“祖母见到我,就把火钵给我,说:‘你读书,还没钱。外面冷,暖暖身。’祖母几乎没有什么记忆,一年到头抱着火钵,她怕冷。”寥寥数语,将一位年迈的祖母刻画得生动形象,祖母对孙子的疼爱也通过给火钵这一动作很传神地表达了出来。本文中还写道了鼻尖上有着长长的鼻水的弹花匠,那一边唱,一边摇头晃脑的形象跃然纸上。

  他的文字说不上华丽,却有着某种哲理。如《土墙》一文中,作者写道:“一条巷子变老了。一个村子变老了。时间不再消逝,而是停了下来。苍老的人不再苍老,年少的人依然年少,只是变了脸孔。”《炊烟》一文中,“炊烟是柴火喷发出来的花朵。”《瓦屋顶》一文中,“雨落瓦屋顶,许是思春的韵脚。”这样的文字,读起来,让人心灵也变得沉静下来。作者能够写出如此的文字,一定有着一颗平静而淡然的心。

  本书由二十多篇的散文组成,每一篇文字都写得特别用心。作者笔下的这些故物,承载了很多感情。作者通过写这些物件,来书写不同人的不同命运。这是一本很用心写成的文字,值得反复去阅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