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且修一朵岁月禅》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且修一朵岁月禅》的读后感10篇

2018-03-22 20:0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且修一朵岁月禅》的读后感10篇

  《且修一朵岁月禅》是一本由琦君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且修一朵岁月禅》读后感(一):日月飞逝,唯有回忆相伴

  且修一朵岁月禅是琦君老师给书命的名字,修禅需要沉着冷静智慧顿悟,很惊讶琦君老师把岁月当作一场修行的巧妙构思。

  书中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回忆儿时故乡怀念人,关于读书、文化人生生命感悟。读这本书的时候,每每看到一些作者的回忆,对故乡的思念眼泪都会忍不住浸湿眼眶,与她一起回忆起故乡的种种。虽然不及琦君老师对故乡的思念,毕竟她经历了战乱,两岸相隔,岁月的洗礼还有亲人离开。三十岁的我又如何能全部理解那种感情呢,却还是从细腻文笔真挚的感情中读出了辛酸与不舍。

  于自己而言,离开家乡已有五年,家乡是一个三线城市农村,可童年美好时光少年懵懂岁月,都在这里发生,一幕幕清晰的岁月长图在脑中铺开展现,童年时的春节和琦君老师描述的虽有差别,那种怀念和无尽的想念却是一致,毕竟再也回不去了,父母两鬓业也已添了丝丝白发。儿时最爱吃的江米条和家长独特的糖菜都成了梦中都想吃到的食物。琦君老师描述的岩亲爷这一篇文章,通过家乡的一个独特的小庙和一位敬重的神仙,描述了童年的种种乐趣,进而升华为对家乡的怀念,让人想到再次回到故乡,已是物是人非难过无奈,不免心生惆怅

  仔细想想,琦君老师能将一件极为细小事情都化作对故乡的思念,家乡的粽子,家乡的乞丐,家乡的庙宇,家乡的亲人,每一个人物和物件栩栩如生地漂浮出来,让人身临其境触景生情,让我们也开始思念起家乡的种种,那段岁月的柔情和美好扑面而来

  一个爱好读书,喜欢写作的人,多半是睿智的人,看问题角度也会更加深刻,随着年岁增长,对于人生的态度也在不断转变,当年过花甲,还能保持一颗纯洁善良热爱生命的心难能可贵,琦君老师对于生活的感悟也着实让人钦佩,即使沉到水底,化为污泥,也应开出朵朵莲花体现了她对于生命的热爱坚强

  琦君老师的几篇文章收入到中小学语文读本中,确实是一种幸运,能够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一种爱家乡,爱亲人的习惯,也能从小小的心扉培养对家乡的无限情怀相信随着岁月的增长,对于琦君老师的文章有着不同体会与感悟,唯有不变的是那段回忆与乡愁牵绊着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在珍惜与回忆中越走越远。

  《且修一朵岁月禅》读后感(二):且以深情伴岁月,自有花香来时路

  1.关于作者:熟悉陌生的琦君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对琦君我是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琦君的散文《春酒》我教了不下四五遍了吧,这一篇文章我差不多能背下来,更不说每次课前我一遍一遍地几乎是逐字逐句地研读文本了;说陌生,是因为拿到这本散文集以前,我从来没系统地去读过琦君的作品,也没有深入地去了解一下琦君这个人。

  但我对她一直是有惦念的,因为,就一篇《春酒》就让我每次读,都有感动,都有不一样的理解。尤其感动的是:文章里那么可心的画儿一般美好的小姑娘(童年的作者),以及作者笔下温柔美丽勤劳能干、雍容大方母亲

  读《春酒》,我读到的是童年、母亲和故乡,这与冰心的文学主题何其相似!但个人总觉得后者的文字不如前者的亲切动人富于感染力,琦君笔下的那些美好仿佛是从她的血液里流淌出来的。究竟是怎样的生活经历让作者笔下的往昔如此迷人

  合上这本《且修一朵岁月禅》,我就有了答案

  2.关于作品特色儿童视角下的童年时光

  这本散文集可以称之为回忆性散文集,其中多为作者年迈客居国外时回忆故乡回忆往事的作品。其中童年的人、事与物占据的比例最大,并且个人以为,写得最为迷人的也是故乡与童年的内容

  作者写童年时,其特殊表达就是,无论写人、写物还是记事,都是以当时的眼光来看,以当时的心理感受的,即:她始终是以一个儿童(或青少年)的视角去审视、感受并表达出她周围的世界的。这样的角度和笔触,除了使得散文中“我”这个天真可爱聪明善良、有点调皮异常敏感小女孩形象在作品里更加鲜明,简直是呼之欲出的。这形象本身就让作品的感染力大大增强。

  以儿童视角写人状物叙写,还有个好处是,内容上它巧妙地直接回避了当时生活中许多沉重悲哀,代之更多孩童式的无忧无虑。但那些沉重与悲哀若隐若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它便显得更触动人心。比如:母亲在家庭里的隐忍与悲伤、被后娘逼着撒谎讨饭的小姑娘一生悲凉总遭人嘲笑最终孤独离世的物理老师……

  孩子眼里心里的一切是美妙新奇而细腻入微的,所以我们才能读到刻画得如此细腻的人、物、往事,甚至有由它们触动的人心底的丝丝涟漪……

  3.关于作品情感:悲悯的情怀美丽的打量

  这也是琦君散文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在她的回忆里,始终是以一双对美极度敏感的眼睛来打量过去,并且以一颗悲悯之心怀去感受往昔的人事,她把这种眼光和视角毫不保留地倾注到了文字间。

  “碗橱门洗刷以后,金色的金色‘卍’字显出来,贴上了红元宝,格外的亮,到处红导出量一片热闹的新年气象,新年马上要来了。”

  “日月飞逝,那个讨粽子的小女孩,她一脸悲苦的神情、她一双吃惊的眼睛和她坚决地快跑而逝的背影,时常浮现在我的心头,她小小的年纪,是真的认命,还是更喜欢过乞讨的流浪生活?”

  “我到老也不会忘记那位慈眉善目不言不语,却纵容我爬到他头顶岩石上去的岩亲爷。”…………

  4.关于阅读感受:伟大的人生导师涵养出的美好生命

  过去的岁月时光能生出禅意、开出花朵吗?在琦君这里是可以的。开出花来的不光是漫漫回忆里的岁月时光,更是琦君自己。

  读这本《且修一朵岁月禅》,我最深切的感受是:这是一个多么优雅厚重而纯美的灵魂哦!叔本华说:“(人)唯一真正优越的是心灵品格上的优越。”听这样的灵魂诉说,会映照出你自己的浅薄与鄙陋。

  而这本回忆性散文正好记录了这样一个灵魂成长修炼的过程:这是她成长过程中一个又一个优秀的人生导师滋养出来的!

  雍容美丽、智慧隐忍的母亲。琦君的笔下,最美的描写都给了这位美丽的母亲。这也是我最钦佩的一位伟大的女性。她是时时面上含笑、心有悲悯的简静温和的母亲,作为大户人家女主人,她又有着难得的勤劳与节俭。读《春酒》时,我就一度被这位母亲所打动,误以为这是一位幸福的母亲。读完此书,方知这位母亲其实是不幸福的,对其更生出十二分的敬意!一个在家庭和婚姻生活中并不幸福的女人,却从不撒泼耍性子永远以优雅的姿态示人,以悲悯的善良的心待人,这样的母亲,她自身就是孩子成长最好的人生导师啊。

  渊博深厚的家养。琦君的父亲是为军官,她从小出身世家大家庭拥有的耕读传统、深厚的家养氛围,处处熏陶着其间成长的小姑娘。

  成长中那些善良而美好的普通人。家里的佣人阿荣伯、住在山里的外公、桥头严肃的阿公、一袭青衫的物理老师……这些人身点滴的善良与淳朴,以及无私地施于琦君的爱,都是她成长的精神营养

  大量优秀的书籍。作者专门用一个章节来回顾其读书的历史。在这些篇章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人精神成长史,大量的优秀书籍一点点地喂养出一个博学智慧的孩子。这是今天的所谓的“富二代”“贵族家庭”的大多孩子所难望其项背的。但却是我们想往精神成长的人唯一可以效仿的——

  我们也可以努力地读书、做人,把岁月修成一朵禅,当有一天,我们回望来时路,也能闻到一路的芬芳

  《且修一朵岁月禅》读后感(三):日月飞逝,唯有回忆相伴

  且修一朵岁月禅是琦君老师给书命的名字,修禅需要沉着冷静智慧顿悟,很惊讶琦君老师把岁月当作一场修行的巧妙构思。

  书中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回忆儿时故乡,怀念人,关于读书、文化和人生与生命感悟。读这本书的时候,每每看到一些作者的回忆,对故乡的思念,眼泪都会忍不住浸湿眼眶,与她一起回忆起故乡的种种。虽然不及琦君老师对故乡的思念,毕竟她经历了战乱,两岸相隔,岁月的洗礼还有亲人的离开。三十岁的我又如何能全部理解那种感情呢,却还是从细腻的文笔,真挚的感情中读出了辛酸与不舍。

  于自己而言,离开家乡已有五年,家乡是一个三线城市的农村,可童年的美好时光,少年的懵懂岁月,都在这里发生,一幕幕清晰的岁月长图在脑中铺开展现,童年时的春节和琦君老师描述的虽有差别,那种怀念和无尽的想念却是一致,毕竟再也回不去了,父母两鬓业也已添了丝丝白发。儿时最爱吃的江米条和家长独特的糖菜都成了梦中都想吃到的食物。琦君老师描述的岩亲爷这一篇文章,通过家乡的一个独特的小庙和一位敬重的神仙,描述了童年的种种乐趣,进而升华为对家乡的怀念,让人想到再次回到故乡,已是物是人非的难过与无奈,不免心生惆怅。

  仔细想想,琦君老师能将一件极为细小的事情都化作对故乡的思念,家乡的粽子,家乡的乞丐,家乡的庙宇,家乡的亲人,每一个人物和物件都栩栩如生地漂浮出来,让人身临其境,触景生情,让我们也开始思念起家乡的种种,那段岁月的柔情和美好扑面而来。

  一个爱好读书,喜欢写作的人,多半是睿智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也会更加深刻,随着年岁的增长,对于人生的态度也在不断转变,当年过花甲,还能保持一颗纯洁善良,热爱生命的心难能可贵,琦君老师对于生活的感悟也着实让人钦佩,即使沉到水底,化为污泥,也应开出朵朵莲花更体现了她对于生命的热爱与坚强。

  琦君老师的几篇文章收入到中小学的语文读本中,确实是一种幸运,能够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一种爱家乡,爱亲人的习惯,也能从小小的心扉培养对家乡的无限情怀,相信随着岁月的增长,对于琦君老师的文章有着不同的体会与感悟,唯有不变的是那段回忆与乡愁牵绊着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在珍惜与回忆中越走越远。

  《且修一朵岁月禅》读后感(四):读《且修一朵岁月禅》,和岁月赛跑。

  文/袁建平 微信公众号:成长研习社(ID:chengzhangshe007)

  ▲《且修一朵岁月禅》。 1、从《桂花雨》谈起 几年前,我刚入职场,当时还在学校教书,教的是小学高年级语文,其中有一篇文章,叫《桂花雨》,作者琦君。 那篇文章的开头是“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

  ▲ 《桂花雨》入选人教版语文教材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琦君把那种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回忆,写得极其富有感染力。 可能是涉世未深,而我并不觉得有多好,不过是文人的写作技巧罢了。 毕竟琦君是当代台湾的散文大家,写这种文章对她来说完全是小菜一碟。 反正我怎么也理解不了那种深情,甚至一度认为,有点放大思念之情,或者说琦君把这篇文章当作写作的高级练笔,仅此而已。 沦陷于儿女情长,过于矫情。教案上能把每个词语分析得多么有内涵,我更认为属于过度阐释。 别问我怎么讲的,我反正就当作课文来讲。哪些会来考,哪些重点字词,哪些是经典名句,哪些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写法,逐一分析就是了。 这种回忆儿时故乡的文章,跟《城南旧事》一样,并没多少新鲜感。 我多少觉得是过于美化那种故乡了。 2、读《且修一朵岁月禅》 机缘巧合,有机会读到琦君最新的散文精选集——《且修一朵岁月禅》,读完后,真为自己的浅薄之见感到羞愧。 这本装帧清新的散文集分四部分,包含了回忆儿时故乡、怀念人、关于读书和文化、人生与生命感悟等。 不得不说,琦君的感知能力超强,不是一般的细腻,几乎能捕捉到每个容易忽视的细节,并赋予它流动韵味儿女情长,在书中呈现出延绵不绝的气势,令人忍不住勾起回忆,跟着琦君的脚步想起童年往事以及逝去的美好瞬间。 正如白先勇所说:“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重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江南。” 就以《月光饼》为例,琦君说台湾有各种馅儿的月饼,做得比大陆的更好吃,反而说:“中秋节,一年又一年的,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

  ▲ 《月光饼》。 这让我自然而然地想起故乡特有的月饼——椒葱饼。 除去味道本身不错外,身在他乡的我却很难在超市看到这种饼,每逢中秋,都是各种豪华包装的月饼,也有好吃的,不过跟椒葱饼比起来,还差得远。 我也知道,吃的不是月饼,是故乡的团聚味道。 从读者感受来说,琦君的文章确实容易引起共鸣。或许越往后,才越能体会到那种怀念的美。 3、谈谈人生与生命感悟 翻遍全书,我惊叹于琦君对人生百态的感悟之透彻,好像看破红尘,却对生命一直持有审视的姿态。 这么说吧,作为成年人,我们花三十年所得到的感悟可能还不如她一年得到的深刻。 要怎样才能做到呢?除了琦君个人的天赋之外,我个人更认为读书帮助她很大,这种影响难以估量。 琦君花了较多的笔墨来读书。 她在《三更有梦书当枕——我的读书回忆》这篇文章中,回顾了读书之路,从老师到父亲,从读书到买书,从藏书到出书,均有谈及。 “八岁就开始读四书,《论语》每节背,《孟子》只选其中几段来背。”琦君的功底可以见一斑,何况师承“一代词宗”夏承焘,文学造诣想不高都难。 仅在这篇文章中,谈到的书有60余本。除了广泛涉猎外,琦君经常写文章投稿并叫老师修改,成为作家后,写作就是家常便饭了。

  ▲ 琦君(1917-2006)。图片来自网络。 有的人感悟能力强,能把一辈子活成几辈子,比如琦君;而有的人活一辈子都活得不明不白,其中就在于读书的质与量,以及应用。 简单来说,《且修一朵岁月禅》是一本适合有阅历的人来看的,我看完后只觉得,阅历太浅。 我没有修到一朵岁月禅,却要和岁月赛跑,这种感受在深圳尤甚。

  《且修一朵岁月禅》读后感(五):日月飞逝,唯有回忆相伴

  且修一朵岁月禅是琦君老师给书命的名字,修禅需要沉着冷静智慧顿悟,很惊讶琦君老师把岁月当作一场修行的巧妙构思。

  书中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回忆儿时故乡,怀念人,关于读书、文化和人生与生命感悟。读这本书的时候,每每看到一些作者的回忆,对故乡的思念,眼泪都会忍不住浸湿眼眶,与她一起回忆起故乡的种种。虽然不及琦君老师对故乡的思念,毕竟她经历了战乱,两岸相隔,岁月的洗礼还有亲人的离开。三十岁的我又如何能全部理解那种感情呢,却还是从细腻的文笔,真挚的感情中读出了辛酸与不舍。

  于自己而言,离开家乡已有五年,家乡是一个三线城市的农村,可童年的美好时光,少年的懵懂岁月,都在这里发生,一幕幕清晰的岁月长图在脑中铺开展现,童年时的春节和琦君老师描述的虽有差别,那种怀念和无尽的想念却是一致,毕竟再也回不去了,父母两鬓业也已添了丝丝白发。儿时最爱吃的江米条和家长独特的糖菜都成了梦中都想吃到的食物。琦君老师描述的岩亲爷这一篇文章,通过家乡的一个独特的小庙和一位敬重的神仙,描述了童年的种种乐趣,进而升华为对家乡的怀念,让人想到再次回到故乡,已是物是人非的难过与无奈,不免心生惆怅。

  仔细想想,琦君老师能将一件极为细小的事情都化作对故乡的思念,家乡的粽子,家乡的乞丐,家乡的庙宇,家乡的亲人,每一个人物和物件都栩栩如生地漂浮出来,让人身临其境,触景生情,让我们也开始思念起家乡的种种,那段岁月的柔情和美好扑面而来。

  一个爱好读书,喜欢写作的人,多半是睿智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也会更加深刻,随着年岁的增长,对于人生的态度也在不断转变,当年过花甲,还能保持一颗纯洁善良,热爱生命的心难能可贵,琦君老师对于生活的感悟也着实让人钦佩,即使沉到水底,化为污泥,也应开出朵朵莲花更体现了她对于生命的热爱与坚强。

  琦君老师的几篇文章收入到中小学的语文读本中,确实是一种幸运,能够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一种爱家乡,爱亲人的习惯,也能从小小的心扉培养对家乡的无限情怀,相信随着岁月的增长,对于琦君老师的文章有着不同的体会与感悟,唯有不变的是那段回忆与乡愁牵绊着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在珍惜与回忆中越走越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