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读后感10篇

2018-03-30 21: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读后感10篇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是一本由陈岚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12页,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读后感(一):请,朝着光,渡劫

  我很少直观的表达对一本书的喜爱程度,但这本《我们为什么被霸凌》,我想推荐给所有人看看!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不管你是曾经经历过霸凌事件的加害者、受害人还是旁观者,不管你是家长还是老师亦或是别的什么身份校园霸凌都应该得到这个社会应有的关注

  电影《熔炉》剧照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读后感(二):了解霸凌

  如今,霸凌事件越来越多的发生于社会中,我们可以从网络中看到全国各地的霸凌视频,在报纸上看到有关霸凌的新闻。如果是以前当我看到一个个有关霸凌的视频或一篇篇关于霸凌的报导,我肯定会震惊不已,然后接着痛恨大人们的又聋又瞎,最后好笑于霸凌者的智商和被霸凌者的软弱。当我看完《我们为什么被霸凌》一书后,我的这些感觉都消失了。因为我更了解霸凌了,我更理性了。

  这是一本关于霸凌的故事集,书中写了孩子对孩子的霸凌、老师对学生的霸凌、男同学对女同学近乎性骚扰的霸凌、家长对自己孩子的霸凌。15个触目惊心的故事,全部取材于真实案例,。因为真实,所以在震惊之余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反思

  书中的“以此开始”写的是“小孩子残酷”,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这个故事引出了接下来本书的第一幕“不是所有的小孩天真无邪”。最后的“尚未结束”写的是“投胎是个技术活”,直截了当地提出本书的中心思想“99%的霸凌事件都可归因于家庭”。其他四幕讲的都是各种各样的霸凌事件,而在每一个故事下面作者都会写上自己的感受分析,让我们从感性转变成理性,认识到霸凌产生的各种原因

  书中最暖心的故事当属《白武士》。讲的是一个名叫林欢、性格开朗、充满活力女孩遭受一个老师莫名其妙的敌意的故事。这个老师还是煽动人心高手,通过撒谎让几乎全校学生都孤立了她。林欢默默的承受着这一切,不是因为害怕老师才不告诉父母,只是不想“辱及爹了娘”。直到学校举行“公益晚会”的那天,林欢唱了一首动听的歌,唱毕,她那美丽知性妈妈也上了台,澄清了事实,揭开了那位老师的谎言,赢得了全场掌声。后来的林欢也有了很好的发展。当看了前面那么多虐心的故事,这个故事就犹如清泉流进了我的心。这让我们明白了“当霸凌发生时,监护人的爱是孩子最后的庇护所”。这是真的。最大快人心的是《同学会》。讲了“我”小时候因为胖而被一男一女霸凌,长大变美后参加同学会戏耍了那个男的故事。看完后肯定很解气。当然这个故事“报仇”的那部分是作者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遭受霸凌的孩子成年生活会困难,能像故事中的女孩成功逆袭的少之又少。所以,作者是希望将痛苦同样加诸在曾经实施校园霸凌的那个人身上,让他们照见自己的丑陋

  我很幸运,并没有遭受过霸凌。所以像我这种人可能表面震惊于霸凌,但从心理上会轻视霸凌,对霸凌不以为然。可看完《我们为什么被霸凌》后,我开始重视这个问题,理性地看待霸凌事件。希望更多人拿起这本书了解霸凌。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读后感(三):让孩子成长的路上没有阴霾

  什么是霸凌?作为动词的意思恃强凌弱,采用各种方法欺辱个别对象;作为名词,则指实施这些行为的人。记得读高中时,班级里有一些调皮的学生,总是出幺蛾子,要么锁寝室门,不让上晚自习的学生回寝室,要么偷偷将同寝生的衣服偷走扔掉,如今这些人都快奔五十了,我们也曾谈到他们曾经的恶习,他们总会报以歉意,现在年龄大了,想法成熟了,他们知道当时自己很另类,现在他们反而变得很温顺,甚至重情谊,与当初判若两人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一书的作者也曾是霸凌的受害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陈岚经过400天的实际调查,完成了15个触目惊心的校园霸凌故事,横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涵盖武力霸凌、流言霸凌、性别霸凌、群体霸凌、校园霸凌等多种形式,揭示了99%的霸凌事件都可归因于家庭教育。这本书中将你曾经遭遇过的、没遭遇过的、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霸凌事件做了全面深刻的解剖,并为学校、家长和孩子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记得前不久看到同学群发的一段视频,一群女孩子殴打一个女生,扇耳光,踹身体,甚至揪着头发打,还不准大声哭,这段视频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同学们谴责校园暴力,对这样野蛮行径进行呵斥,可那些青春期的孩子,她们真的不懂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违法的吗?为何她们会如此狠心,对自己的同学下手。无独有偶网站上也发布了一些视频,有一群男孩子殴打同学的,有教师殴打学生的,等等,我一直反思,是谁让这些孩子这么野蛮无耻?是谁让这样的老师存在校园?为何学校不能杜绝这样的霸凌事件?

  对于那些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世界观的形成与接触的人有极大关系,如果年少时,他们遇到的是充满正能量的老师,自然会引领他们走上希望之路,如果他们遇到的是一群思想晦暗,不思进取的人,那么,他们自然会变得狂躁、玩世不恭,甚至没有理想,没有正确人生价值观,同学穿着太土气?相貌太平庸?性格太软弱?成绩优秀?都会成为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刺激他们做出出格的举动。所以我很赞同作者的做法,只有探明源头才能真正将霸凌扼杀在摇篮里。

  我们都痛恨霸凌事件,但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件经常会发生,网上曝光率比较多的,比如城管与商贩之间的矛盾,也会被冠上霸凌的字样。还是说我曾经的遭遇,读高中时,学校的校风并不好,经常有打架的学生,我们班就接连出现“霸凌”事件,一个刚被开除,另外一个又成为“公众人物”,就这样,半个学期下来开除好几位,就在我觉得这回剩下的都是“小绵羊”时,一个曾经很老实的同学,也开始兴风作浪。后来我总结年轻时,每一个人骨子里其实都隐藏着叛逆,只是碰到更狠的时,显现不出他罢了,一旦给他机会,他自然会彰显自己的“斗志”。当然,这是我读书时的一种状态,现在的学校,这样的学生相对少了,但不是没有,我就亲眼目睹一些学生拿着铁棒子堵在学校门口,放学后群殴,被大人制止的事件,这些孩子下手狠,不管不顾。还有一个真实案例,我们公司组织新提拔的干部去廉政教育基地学习,就看到一个案例,一位少年因酒后斗殴伤人,被判刑入狱。他一时冲动,酿成大祸,我不知道他到底会不会幡然醒悟,我也与作者一样,想通过这本书告诉那些还没警醒的孩子,你们觉得自己很男人,实际你们做的是一件蠢事,我还想告诉那些被欺负的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千万学会保护自己,吃一时亏不算啥,韩信受过胯下之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都成了大事,不要责怪自己当时的弱小,只要你肯努力,终有一天你会很强大,而那些曾经虐过你的同学,会仰慕你的荣耀

  我们为何会被霸凌,因为某个时段我们还不够强大,即便我们当时很强大了,也可能会被霸凌,猛虎还难敌群狼呢,我们要深思的是,如何让那些思想偏激的孩子变成充满正能量的人,这才是我们最该关注和努力去做的,还给孩子一个积极向上的成长空间,让每个人回忆往昔时都能是充满阳光,没有阴霾,这是一件多么值得自豪的事。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读后感(四):面对霸凌,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是夜,因为一起霸凌事件引发回忆,我在微博上随手写下自己的心声,竟然在很短时间内引发了巨大反响,100多万次点击,数千条回复,如果不是后来我不再回复帖子,还会涌来成千上万倾诉……” 故事的起因是作者某个晚上在微博上随手写下的心声,没想到引发的反响如此激烈,成千上万有类似经历的人,似乎有了一个诉说的渠道,不断给作者留言,而作者很快就意识屏幕那端的期待,网络那头的盼望,于是流着血流着泪,整理收集资料,确保每一个事件、每一个细节都是真实的。 最后用了15个有代表性的事件编制成了这样一本书《我们为什么被霸凌》。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随意翻了几页,没想到我被深深震惊了,尽管知道大概内容会是怎么样,可看到作者描述的真实事件时,还是大出意料之外,那可比电视里放的可怕的多了,那么多毫无征兆毫无理由的霸凌,是怎样的童年创伤让霸凌者们有如此行为? 很快我就读完了书中的15个代表性事件,经作者解释,有些事件的真实结局与书中不同,但是是读者最愿意看到的,比如《同学会》,也有些是几个人的故事改编的,看完之后,我深深震惊,不管我愿不愿意相信,那都是真实存在现实生活里的。生活比小说还小说。 在这里,首先我对书中描写的15个事件做一个小小的梳理。 1、小孩子的残酷,“我”被小学同桌霸凌,而她只是因为好玩,毫无理由的欺负我,让“我”每天都在地狱里。 2、哈洛的猴子,“我”是霸凌者,又是被霸凌者,十个月大被父母抛弃的女孩,养父养母不当我是人,我找到一个弱者,对她进行毫无理由的霸凌。(这是作者300例样本中极少的忏悔者) 3、校园寂静岭,“我”是一个小学生,被有过创伤的老师霸凌,拥有绝对权力的老师心灵扭曲,通过恶行恣意宣泄心中的黑暗。 4、忘川之水,“我”是一个小学生,虽未直接对同学进行霸凌,但由于未能及时阻止不好的事情发生,造成同学最终死亡——一个不受父母关爱小男孩而深深忏悔。(这是作者最痛心的事件,也是我最痛心的) 5、小纰漏,“我”是老师,十年前一群青春期男孩子“轮奸”一个各方面很优秀的女生,导致女生自闭,一辈子被毁,“我”未能阻止,面对相似的火苗,“我”决然出击。 6、凶器是一本书,“我”是一个初中学生,同班男同学因家里有权有势,对明明喜欢的女同学没轻没重,失手致死。而这个女同学是那种家境条件好的那种,特别容易成为被霸凌对象。 7、黑武士,“我”是一个高中女学生,也是一个忏悔者,这个事件是一群女生因为一些没有证据的事毁了一个男老师。 8、白武士,“我”是一个高中女学生,由于个性活泼,活力四射,被保守的女老师霸凌,最后被母亲解围,也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9、以伐木累之名,“我”是一个高中女学生,和学校高年级小混混团体抱团取暖无所不为,因为极小的争吵把室友毒打,还扒衣拍视频,后视频流出,造成极其恶劣影响。 10、同学会,“我”曾经是胖女学生,高中时候被一男一女霸凌,后来变瘦变漂亮了,对曾经的霸凌者进行报复。 11、我不杀伯仁,“我”是一个女老师,见一个老实木讷的学生受欺负,对他进行特殊对待,结果非但没在关键时刻保护好他,还直接导致他差点被父亲打死。 12、铁背心,“我”是一个有缺陷的女学生,因车祸后穿上矫正脊柱弯曲的铁背心,被曾经的好朋友不知轻重地开玩笑,导致跳楼。 13、朱鹮的安魂曲,“我”是一个漂亮又优秀女学生,由于太优秀遭嫉妒被霸凌,霸凌者为“我”大学室友,最终被下毒…… 14、疯人院奇缘,“我”刚毕业医生,解救一个被霸凌而送进精神病院的女大学生。 15、投胎是个技术活,“我”的出生就是一个错误一生受欺负,在遭受非人虐待后所幸生命人格都较大程度幸存,并且分析了受害源头,以自己的故事去唤醒更多的人。 正如作者归纳的那般,孩子们被霸凌的原因千奇百怪,因为胖、因为丑、因为口吃、因为有体味,甚至因为发型不对、因为父母离异、因为口音奇怪、因为成绩太好或太差、因为和老师关系太好或太坏、因为体育不好、因为衣服老土…… 同时不受家庭重视的孩子会受到歧视,太拔尖的孩子会遭到嫉妒,如果运气不好,在学校里遇到一两个心理不正常的同学或者老师,那么很可能灾难就来了。 有的霸凌者会意识到曾经的错误,会反思,会去赎罪,也有的根本就不觉得霸凌同学、学生是一件事。而那些被霸凌者,运气好的,奋发突破,然后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深入了解自己、剖析自己,走出阴霾,运气差的,一辈子都无法走出恶梦,甚至残了、死了。 从作者的总结和事件的各个情况看,校园霸凌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若要让自己的孩子不受霸凌也不去霸凌别人,就要给他们足够的关心,也要给他们足够的爱,如果遇到变态老师与孩子过不去,就要坚决反抗,与孩子站在一起。 书中写的事件绝大多数发生在校园里,尽管每个故事都有可怕的事情,但校园与课堂的描写也让我返回到了我的学生时代,那美好的学生时代,我细细回味,努力回想,那除了升学没有任何压力的学生时代里,是不是也存在过有同学被霸凌的现象。也许比书中的典型性事件少了故事性与悬疑性,可类似的情况还真不少见,还贯穿在我学生时代的各个阶段。 小学时期,无忧无虑的我们玩在一起,哪会考虑到我们的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记得小学二年级时,有两个同学父亲过世,对于还不到十岁的小男孩来说,父亲的去世,对于他的家庭、对于他未来的成长会有多重大的不良影响?可我们哪里会考虑失去父亲痛苦的同学?谈起这些事情还特别津津有味,如果失去父亲的同学在场就更好,看到他们那伤心难过的眼神,该是有多大的快意啊。 初中时期,孩子们生长发育的青春期,对异性同学身体的好奇是最让人痒痒的,虽说没有发生过书中描写的剥内裤、甚至轮奸这样严重的行为,可性骚扰却无处不在。记得初中时有个女同学又高又漂亮,但学习成绩一般般,便成为了大家调侃的对象,不知道这个女同学有多少次进入了男生们的梦乡。又有两个女生因为成绩差,被众同学孤立,几乎都没有与她们聊天的同学,而自暴自弃的她们,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 到了高中时代,明显的霸凌现象就出现在了我的视野中,那是没来由的捕风捉影,可那些流言蜚语足以让一个女生一直处于恶梦中,教室里还有着那个女生的各种传闻,甚至桃色新闻,最终那个女生受不了被孤立的学习环境,被迫转学了。直到她转学后,我们似乎才意识到她根本就没做错什么,而被我们全体同学的冷眼驱赶出了我们的世界。不知道这个同学现在过的怎样,虽说我与这个同学几乎没有任何接触,但那样的情形下,如果得到一个两个同学的示好,是不是可以改变些什么呢? 大学时代出现在我们身边最明显的霸凌例子就是贫富差距导致的交友准则了,有些同学老实内向、穿着老土、长的也不好看、还是偏远地区来的,似乎拥有各种被霸凌者的特点,而这样的同学,永远与我们无关,什么事情都没有她们的份,恶性循环的是,她们也不参加任何活动。直到某一天,学校学工办找我这个班长谈话,说要关心班中的同学,他们告诉我我们班有个同学由于表现太差可能会无法正常毕业…… 当然,我所遇到的这些事,相对于书中的事件,实在有点微不足道,或许是我没有遇到心理特别变态的同学或者老师,没有人做出太变态的行为,如此,我实在要庆幸自己有多幸运,一路走来,竟然没有遇到一个变态,同桌都很友善,室友也都对我很好,老师们即便有不关心我的,至少也不会伤害我。 孩子明年要读幼儿园了,也算是要真正脱离我们接触社会了,我将会接受书中的建议,对孩子在校的情况多多了解,绝不能让书中的悲剧发生在我的孩子身上,同时,也希望通过此文呼吁所有学生的家长,校园霸凌事件是普遍现象,我们又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一定要与他们多进行沟通交流,以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而这个,实在比学习成绩的好坏要重要的多。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读后感(五):也许我们无法让坏人得报,但是能尽力拥抱美好

  1、

  在评价这本书之前,先讲一个故事——

  跟朋友聊天说起来,人生中最后悔的一件事,莫过于小学毕业返校,见到了当年的数学老师,与她以礼相待。

  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不一样的是,这位数学老师,我们都曾恨到咬牙切齿。

  我的小学是一所乡镇小学,且在我毕业没几年的时间就倒闭了。

  学校的老师多是三四十岁,兼顾着学校的公职和家里的农活,他们的体罚手段也“老气”,打手心,罚站还有扎马步。

  后来学校里也来了二十多岁的年轻老师,他们的管理方式多种多样,有人会装模作样的打手心,有人会奖励给我们手作的大红花。

  我的这位数学老师最是花样百出,她最擅长的就是“罚”。

  作业写错了要罚,问题回答不上来要罚,课上有小动作更要罚。

  罚的方式更加千奇百怪,最简单的由她亲自执杖,狠狠一个耳光甩在脸上,又响亮又火辣。

  她不高兴自己打你的时候,就跟你说:“自己扇自己脸。”

  也许不可思议,但是自己打自己,是我们最庆幸的一种体罚方式,虽然丢脸,但也丢不到哪儿去,毕竟班级里大部分人都这样被罚过;而且这样不会太疼。

  如果是同桌或者前后桌两个人都犯了错,那么还有一种体罚方式——互相打耳光。

  对于这位女老师的恶毒,我们的报复可以说是相当体面并且软弱了。

  她姓韩,在我们家乡乡下对老师的称呼里,习惯于把“老师”的“老”字隐去,只称作“韩师。”

  有这么一次,班上男孩子凑在门口起哄地她打招呼“韩师!韩师!”此起彼伏。

  她那天心情不错,倚着栏杆,跟几个女孩子聊她喜欢的流行歌曲《最浪漫的事》。对于男孩子的起哄,也含笑应答。

  她可能不会想到,转过身来,男孩子就开始卖弄他们的小技巧:我们故意混淆了音节,其实我们叫的韩“屎”。她竟然答应了,哈哈哈。

  还有这么一次,她的水杯留在了讲台上。有男孩子提议往里面加粉笔末,然后他们把杯子带走,又放了回来。

  上课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心怀期待地望向那个水杯,期待她喝下去,不期望她肠穿肚烂,但是十分期待她窘迫难堪就是了。

  但期待的事情并没发生,那个始作俑者的男孩,也许出于善良,也许出于畏惧,他并没有这么做。

  在那样的惶惶的恐惧下,小孩子不天真,大人们自然是“又聋又哑”。

  我的同桌抄了我的作业,然后等我去讲台找老师批改。如果我做错了,自然要挨上一耳光。

  如果我是对的,她再去自然安全无虞。我“平安归来”,她起身。等她回来,我问她是不是等我去探路,这样能避免挨打。

  她点头,有点赧然。可是趋利避害,有什么错呢?毕竟我们都不知道,怎样才能避免掉这样的生活。

  可笑的是,韩的棍棒之下,我们的成绩却是好的。毕竟错一个题,就是一个耳光。

  也许这种粗暴之后也有甜头。其他老师也效仿起她的棍棒模式,老大爷一样的语文老师,开始支使小组长检查作业并体罚组员,方式不外乎,打耳光。

  也有更下流的,在讲台上,抬起屁股,等待挨板子。

  那时候我们唯一期待的便是快点毕业,因为有人从哥哥姐姐嘴里听说,中学老师是不打人的。

  果然,六年级的那一耳光,是我挨得最后一个耳光。

  大概是一个学期之出,新的课本刚刚发下来,书皮上是一层薄薄的塑封,轻轻一卷,书角的塑料薄膜就张了起来。我强迫症一般,想把它给扯下来。

  可马上就是韩的课,她注意到我的小动作,斜我一眼,我立刻变得僵直。而后,她在讲一道很复杂的习题,讲到一半便踟蹰起来,我们都知道,她又遇到自己也不会的题了。

  她环顾四周,又斜我一眼,快步走过来,顺手一个耳光,又响又辣。然后,把教义一甩,咆哮一声:不讲了!

  夺门而去之前,还不忘给我一个嫌弃的眼神。下课后,旁边的小伙伴凑上来打抱不平:其实她就是不会讲了,怕丢脸。拿你出气。

  那样拙劣的演技,我也知道为什么啊。

  我的小学很不愉快。我能把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当作谈资,除了这件。

  我无法跟别人说起,我是一个笨拙的,懦弱的,任由别人打我耳光,甚至自己打过自己耳光的人。

  尽管那个时候,我只是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那也是我最初的自尊心,我很配合地把它扔在地上践踏,这让我无法抬头。

  后来,一件事无论做到多优秀,我都不能确定这值得赞扬。我早早习得了,不出错不挨打,做到好,只能代表我是安全的。实际上,在维护自己权益的能力上,我有点习得性无助。

  也许你会诧异,当我们在学校被这样刻薄对待的时候,家长在哪里?

  我很想告诉你,我的家庭还算幸福,至少从我出生起,我爸就是一个宠女无度的反面典型。

  但是他们和许许多多的家长一样,对老师奉若神明,而且他们或多或少的都相信棍棒教育。

  很多家长在把孩子送到学校的那一刻,嘴上都挂着一句话:不听话,打就行。

  他们满意地看到,孩子在学校归来变得温顺不反抗;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世界上就是有恶毒的老师,而所有的孩子面对虐待集体失声。

  最可怕的是,小孩子会渐渐模仿起来那种恶毒,当一个环境中同理心、善良无法保护自己的时候,那么做个帮凶也许是不错的选择,如果自己也能成为那个施虐者可能也是快意的。

  我最后一次见到这位数学老师,是小学毕业的两年后。相对于小学的拙劣,我的成绩单已经相当漂亮。

  我回到小学,去接妹妹,遇见她。她和蔼地像位恩师,像模像样的鼓励我几句。我内心却是翻江倒海,十分想讽刺她,可是依旧保持着礼貌和她寒暄。

  距离这个场景已经十多年,但是想起来依旧喉头翻涌,我十分懊恼自己当时的彬彬有礼。她在我的回忆里,已经不是一个具象的人,已经变成一种邪恶力量的代表。

  如果我不攻击她,那么我永远都被自己的失败和恐惧淹没。

  她也许早已经忘记我,却成了我一生的敌人。

  2、

  曾经灰暗溃败的经历,是我第一次看到《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这本书的时十分抗拒的原因。

  我已经预感到,这里面必然有一些故事,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我不愿意再揭开过往的伤疤和丑陋。

  但是当我打开这本书,翻阅完其中的一些故事,我便无可抗拒地读下去,像是一场温习。

  更重要的是,一些问题,我也有话要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这本书里有15个故事,有人因为太胖被欺凌,有人因为太优秀被孤立,有小孩子的恶毒,也有青春期的邪恶。

  这15个故事,来源于400天的田野调查,脱胎于这个世界上,一些人的真实经历。

  作者用第一人称,从亲历者,旁观者等等视角演绎了这15个故事,煽情,紧凑,让人有代入感,这些都很好。

  读到这样的故事,看到作者笔下那些剖解开的人性,也许有人会和我一样获得一种力量。

  你会忽然觉得惺惺相惜,那些在痛苦中穿越过无数个夜晚的人,不只是你一个人,还有很多人和你一样受苦受难。

  你会发现,原来你的故事里,有人为你唏嘘,让你知道,不必为自己作为受害者所经历的那一切跟自己过不去。

  但也许,你也会发现——故事的虚假。

  书中把大部分欺凌的原因归因于家庭。

  诚然,在书中很多故事里,那些被霸凌的孩子都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中,父母不关心,不重视。

  诚然,很多成为霸凌者的孩子的家庭也是千疮百孔,不是家长习惯于暴力,就是家长本身就三观歪斜。

  也许作者是期待这样15个血淋淋的故事中能唤起监护人对孩子的关照。

  也许作者是期待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时候,能够认知到善恶有报,及时匡正孩子的不恰当行为。

  我不能否认一个好的家庭,一种正直有爱的教育的确给这个世界带来美好。

  但是这不是能解决霸凌问题的方法,实际上这本书只是提供了对霸凌这个话题的警示,而不是方法论。

  真正站在这个话题面前的,可能不是家长,不是老师,而是有过相同经历的你和我。

  我们共同在为这个话题发声,希望被看到,这对于曾经的我们,还有现在和我们有同样遭遇的人,都可能是一场救赎。

  这种声音能给世界带来多大的改变的,谁也不知道。

  作者提到,很多遭受过霸凌的人在问,那些霸凌者,会遭到报应吗?

  作者又回答;一定会有。一个人所能有的最大的惩罚。莫过于,长出了一颗邪恶扭曲的心。

  他无法在内心深处感受到爱和温柔的美好,也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切的依恋与信任的关系,所以他的生命实际上是非常悲惨的。

  其实,我一点也不赞同。

  如果在一个人的认知里,本来就无所谓对别人的伤害,如果他本身对道德的认知就跟大众不一样,那么也无所谓凄惨或者不凄惨。

  大众的怜悯愤恨,对他来说毫无知觉。坏人得报,有时候,只是我们的想象。

  有时候,你必须相信,那些长着毒瘤的人,在生活中正顺风顺水得意着呢。

  没有什么真正的蝶变故事,每个受过伤害的人都在怀抱着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一切希望在疗伤。

  所希望的也不过是,即使成年人又聋又哑,我们也尽量不去闭目塞听,并且去拥抱罗曼罗兰的笔下的英雄主义——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觉得这才是这本书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读后感(六):霸凌现象的背后是什么?

  文/河北小珊 评《我们为什么被霸凌?》

  这是首次接触霸凌这个词,什么是霸凌?这是一个音译词,即 Bully,作为动词的意思是恃强凌弱,采用各种方法欺辱个别对象;作为名词,则指实施这些行为的人。Bullying是将动词名词化,而被动语态Bullied则指被欺凌。虽然是首次听到这个专业的词语,但是对书中这些案例所放映的问题并不陌生: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网络暴力、性侵犯……总结起来就是粗鲁的、暴力的、恃强凌弱的欺凌和侮辱,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关人格!

  作者陈岚用400天田野调查,15个真实案例,解开校园霸凌的暗黑魔方!虽然只是文字的表述,其残忍、其恶劣也足以让读者触目惊心!从小学到大学校园,很多班级里都有小霸王的存在,这些孩子横行霸道、唯我独尊,以欺凌、践踏弱小取乐,所作出的举动完全和自己的年龄不相符,甚至比大人还要凶残!回想起来,自己平安度过学生时代真是一件幸事!我们老家有个说法,说小孩欺负小孩能欺负死,用来形容小霸王的无法无天。《我们为什么被霸凌?》中大多数例子的施暴者都是孩子,他们在本该天真无邪的年纪做出无比凶残的事情,比如用书多次袭击农村女孩致死的这个案例,在女孩被霸凌期间,每天都处于提心吊胆的状态中,除了殴打,还被阻止上厕所,被当众侮辱调戏,这种伤害对于一个中学生而言其实是致命的!更为沉痛的是,女孩儿在花一般的年纪陨落!

  然而,校园霸凌的施暴者并非只有学生,还有本该为人师表的老师。老师对学生有绝对的权利,站在相对关系的绝对有利一方,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处决权。记得前两年看到网上一个幼儿园老师虐待儿童的视频,当时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讨伐,这与书中的故事比起来,显然要“柔和”许多。《白武士》一篇中,这位老师对学生林欢的侮辱和刁难,已经到了尖酸刻薄,甚至变态的程度,不仅在课堂上当众进行人身攻击,还在全校散播谣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幸运的是,她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做后盾,父母的理解和开导加上本身开朗的性格,才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

  霸凌常有发生,只是程度不同,那霸凌发生的原因是什么?霸凌现象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能让人迷失心智、丧心病狂?通过分析发现,这多是因为家庭原因,一起事件中的施暴者往往是另一起事件中的受虐者,不幸福的家庭、糟糕的父母关系、父爱或母爱的缺失等等,让这些人的心理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他们经历的这些痛,像是拔不出的刺深埋心中,痛苦让他们想要发泄,于是对这些自己能够掌控的、比自己弱小的人下手,用以排解内心的变态情绪,于是有了霸凌。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中用写实的笔触,将你遭遇过的、没遭遇过的、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霸凌事件做了全面且深刻的解剖,并为学校、家长和孩子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多数派眼里,不合群的少数派永远是可爱的猎物!霸凌者眼里,无作为的监护人永远是得力的帮凶!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真相,更是将家庭教育推到十分醒目的位置,让社会、每个家庭重新审视家庭教育,并且提起重视,减少,做好是避免霸凌现象的发生!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读后感(七):天真有邪——霸凌问题仍需进一步思考

  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当我们的孩子慢慢长大了,父母心里总是想着,孩子长大了,可以当一个大孩子了。父母总是相信孩子在学校里接受着良好的教育,毕业以后到社会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父母总是关注着成绩的高低,关系老师(第三方)眼中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却很难去站在孩子的角度,完完全全的相信孩子。智育成绩是可以通过试卷成绩去测量的,父母可以通过试卷的成绩的反映来做相应的措施,而德育教育很难用分数去衡量。

  这是陈岚关于霸凌问题的田野调查,但是从文字上来看像是大批读者来投稿,然后讲述自己的故事。作者进行节选,并作出相应的一些回答和一些启示。从读者的层面上来看,仅凭着自己曾经有过被霸凌的“过去”而可以自由的选择,缺少其可信度。这些故事经过作者的润色之后变得非常的好看,但由于没有自己采访和经历,没有掌握一手的资料去书写,很难改变社会的一些现状。

  说到霸凌问题,如今微博微信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小视频,看客惊愕于这些孩子的所作所为,经常评论里面排队指责这些孩子,批判他们的父母没有好好管教他们,而小视频风头过去了,这些“施暴者”该上学上学,顶着“我还是个孩子”的名义逍遥法外。而对于受害者,因为舆论的热潮散去,很少有人再跟进受害者的活动,对于这个受害者,我们很可能从文章里再一次看到他的结果,或叹息或震惊,没人管他这些年经历了什么。

  关于这本书的写法,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有着其种类繁多却思考不足的特点。为什么说是种类繁多,因为这些故事首先具有着代表性,我们可以或多或少从这些里面发现一些自己读书时的影子,二是有着特殊性。有一些由于心理上的问题导致的霸凌现象我们不能说是普遍存在的。思考不足指的是,因为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情况,却没能提出一个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比如在立法上,在学校教育上,父母指导上,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措施。防范这种现象之余,对于已经施暴者和受害者,他们的心理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方面。这也是看后的感受,故事看完了,或震惊或哀叹,在那之后呢?仅仅是带给我们思考和反思吗?

  中国对于霸凌问题的研究少之又少,而日本关于霸凌问题已经延伸到了幼儿园欺凌事件,幼儿的心理想法和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了事件的发生。如今我们对于霸凌事件的对象仍局限于基础教育阶段和中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却很少有人从幼儿教育的角度去深入研究思考。

  对于这本书的出现,我们仍然能够看到社会的一些现象,依旧可以去思考怎么办,虽然这本书很难去掀起波澜,但仍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些资料。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读后感(八):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

  网络上关于此书作家的评价纷杂多样,但是今天我只想写写我对这本书的内容的一些看法。

  这本书用写实的手法描述了15个由真实故事改编的儿童受霸凌的故事,每个故事之后又有作者的一些看法阐述,每个故事触目惊心,或许之前我的世界多是美好的,让我难以接受书中的故事却也看到了社会的另外一面。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家人,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重中之重;接下来到学校接受教育,才受接触到的老师的影响;同时在这个社会生存着,也被整个社会体系所感染。

  霸凌事件的发生,不论是从霸凌者的角度还是从被霸凌者的立场上来看,其最根本原因还是原生家庭。不受重视、在家中被打骂、从小被抛弃等有成长环境缺陷的孩子容易出现人格的扭曲,无法去分辨事件的好坏,甚至会以另一种方式去霸凌别人以期获得暂时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或者是被周围的人看不起,被霸凌而不敢吱声或找不到声援的渠道。而更可悲的是,在霸凌事件发生时,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霸凌事件,是不对的。

  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是给予孩子生命的人,应当去付起对孩子的培养和关爱的责任。当今社会很多父母并没能做到一位好父母的角色,动不动就对孩子打打骂骂,更别提善于察言观色,及时了解到自己孩子的不对劲之处并加以引导孩子往好的、对的方向成长。

  全书中,我最喜欢《白武士》那个故事,只是因为故事中被霸凌孩子的母亲关注孩子的成长动向,了解孩子的不对劲并耐心倾听孩子诉说面临的霸凌困境,同时出面干涉,对孩子以鼓励和正确的引导,在学校中向所有不明真理的其他孩子澄清事实,帮助自己的孩子走出困境。在霸凌发生时,“家庭的陪伴和支持极其重要”,“监护人的爱,是孩子最后的庇护所”。

  反观当今社会,有多少位父母能像“白武士”一样去培养孩子健康成长?

  我们一直都会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在霸凌事件中,霸凌者也不乏有老师的身影。追其本源,很大可能是因为老师本身在童年时期也是曾受到霸凌或虐待以致于人格受到扭曲,在成年之后将这种人格体现在实际中,转投对学生实施霸凌。所以,其本源也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面对霸凌,很多人选择了忍气吞声,不敢告诉他人,最终助长了霸凌者的“斗气”。或许从被霸凌者的角度,也有可能是:一个受害人没有外援,来帮助他完成自省与觉知,很难摆脱困境(文中称之为“习得性无助”)。所以,当霸凌发生时,我们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被霸凌者走出困境,同时应该让霸凌者意识到自身的缺陷并能加以心理治疗或正确的思想引导,使两者都能更好地成长。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读后感(九):我们为什么被霸凌?仅仅出于“人性原始的恶”吗?

  关于校园霸凌事件,我一直有几个问题没有搞清楚,恰好《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这本书解释了部分问题。

  “人性原始的恶”可以解释霸凌者的心态吗?

  我一直以为,霸凌者或者说施暴的小团体本着“我强我狠我老大”的称王心态,但这本书和更多的霸凌新闻告诉,不是所有的小孩都天真无邪,小孩子的残酷我们想象不到。

  上上周全韩国都在讨论的问题,不是名人的生离死结,亦非政客们的舞刀弄枪,而是几起校园霸凌事件。其中,最受人关注的是发生在釜山的一起霸凌事件,施暴手段包括殴打、辱骂、扔烟头、吐唾沫等,直到被路过的行人阻拦才结束了这长达1小时40分钟的霸凌。和预见的结果一样,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了所以的未成年人,包括施暴者……施暴者也并没有因为事件的曝光而心生悔意,继续在SNS上语言霸凌,这位只是接了一通学长电话,是被打得流血成注的女生。

  更加让人心寒的是,路过路人的证词“打出点儿血出来,喜欢闻血的味道”,为何还是在学生时代的同学就这般戾气横生……“人性原始的恶”可以解释霸凌者的心态吗?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在序言部分讲施暴者称之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可是孩子无论受到怎么样的教育和处在什么样子的成长环境下,或多或少都会保留些少年气吧,所以我更愿意接受或者是更愿意相信,第三个故事作者的分析:

  你所看到的那些霸凌者的强硬表达,不过是在试图隐藏他的恐惧。霸凌者到底内心平安不平安,在午夜梦里到底有没有忏悔,无从而知。

  他们可能是无法拥有正常爱的能力。他可能极力追求事业的成功——在他的逻辑里,成功=权力,权力=为所欲为。但因为他在内心深处无法感受到爱和温柔的美好,也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切的依恋与信任的关系,实际上他们的生活还是很悲惨的。

  突然想到《当我遇见一个人》中的一句话“所有的攻击行为,在本质上,都是在呼唤爱。”而他们在呼唤谁的爱呢?

  被霸凌者为什么总被欺负,还是愿意和霸凌者一起玩儿?

  之前我一直有这样的疑惑,就是那一群老大为什么总是打你,你还愿意跟他们做朋友,不愿意把这一切告诉家长和老师呢,是他们没有能力帮助你吗?

  这本书告诉我,一起事件的被霸凌者,往往是另外一起事件的霸凌者。他们在这里受到的委屈,会是他们融入小团队的“标志”,也是他们欺负比他们再弱小同学的勇气!

  在“以伐木累之名”的故事里,那个我受小平姐的欺负,而这样的好处就是,当我因为宿舍室友一句话而不开心的时候,小平姐他们可以帮我去教训他们,而室友们也会看在小平姐他们的“面子”,对我“好”一点。

  被霸凌者居然在霸凌者身上找到了依靠感……这不是校园霸凌事件我们最应该反思的地方吗?原本是孩子的依靠的成年人都去哪儿了?

  霸凌者为什么要拍摄视频,且放在网上?

  我所看到的所有校园霸凌殴打的现场都是网上的视频,通过拍摄角度或是拍摄内容,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是霸凌者拍摄的,还有将整个霸凌全过程直播给好友观看。我可以理解为“战利品”吗?放大对被霸凌者的羞辱,加剧对受害者的伤害,而有更多的人围观他们的暴行则使他们更有成就感。

  校园霸凌事件中,我们忽视的人

  除了霸凌者的老大、被霸凌者之外,还有一群人——追随者。

  心理学家指出,霸凌案中随大流的追随者们,对头领的不服与对受害者的愧疚会对其造成双重受压,使其心态扭曲,也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以至于长大之后形成人格缺陷。

  老师在校园霸凌事件中,除了在教育上的缺位之外,还有可能是校园霸凌案的施暴者和助长者。

  在校园生活中,老师享有学生没有的特权,在传统文化中素有“天地君亲师”,如果对权力没有足够的监督机制时,加上老师如果处理不好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就很容易出现“烂苹果效应”。

  而且绝大多数孩子面对来自老师的霸凌,都不知所措,跟很少对家长诉说,对家长诉说也会理解为“严师出高徒”,所以只能独自去偷欢面对。“烂掉的苹果”会越来越多,最后成为老师的常态。

  除了老师的直接霸凌之外,这本书也启发了我另外一种可能,老师对某一位同学的好,会招来其他同学的羡慕,从而间接性造成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

  这种可能性的阐述,我会有一种无力感,那老师怎么做才能找到关心同学的平衡点呢?答案回到书中,书的推荐语是,99%的霸凌事件都可归因于家庭教育。

  最后分享几句书中的佳句给大家:

  我完全理解为什么美国会立法接纳每一个战俘成为战斗英雄,并且允许他们在被俘后吐露情报……在一种绝对的控制下,在一个人对你的身体拥有绝对支配的权力时,肉体上的疼痛和心理上的无尽恐怖,让绝大多数人都会很快崩溃。

  很多成年人会用自己认为“无关紧要”的玩笑话去戏弄小孩,逼得孩子哭笑不得,甚至以把他们弄到哭为乐……在成人的世界里,这是玩笑。在孩子的世界里,这是真实的恐怖。

  一个老师在孩子的世界里是一个神祇,他拥有激活和毁灭一个孩子心灵的力量,而社会和家庭都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一股黑色的乌合之众的情绪汇合,这情绪一被煽动起来,没有理智可言,也没有公平可言,指向谁,谁就被撕个粉碎,都不能幸免。

  请记住,维护孩子的权益是家长的责任义务。当霸凌发生时,监护人的爱,是孩子最后的庇护所。

  在一个班级里,老师制定的是一套规则,而学生当中自有另一套规则。如同法律是一套规则,同行的伦理人情又是一套规则,甚至潜规则,很多时候,老师就和大多数的管理者一样,只是一个给架起来的泥菩萨。

  张贤亮曾经在书里写过,痒,其实是一种最高级别的疼。疼最多让你疼到昏过去,可是痒,是让你清醒着受到凌迟,而且是你自己的手指去实施的凌迟。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读后感(十):关于霸凌,给家长们的一记警钟

  书中的很多例子都非常极端,但却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并且仍在继续发生着。这本书与其说探讨我们为什么被霸凌,倒不如说是给家长们敲响的一次警钟。在霸凌这个动态的相互的过程中,无论是被害者还是施害者,都不会全身而退。哪怕在当下的法律体系下,施害者无法受到严厉的惩处,但正如作者说的,“长出一颗邪恶而丑陋的心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报复”,而我不相信这样的人还能一路顺遂。所以,绝不止是潜在被霸凌者的家长应该看,所有家长都应该对霸凌这种行为以及霸凌带来的伤害有所了解,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因为哪怕你的孩子不会成为被霸凌者,也不会成为霸凌者,却很有可能成为霸凌事件中沉默的旁观者,而每一个沉默的大多数都会成为滋养霸凌出现的土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