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那么骄傲,那么孤独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那么骄傲,那么孤独读后感10篇

2018-04-01 20:3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那么骄傲,那么孤独读后感10篇

  《那么骄傲,那么孤独》是一本由[美] 约瑟夫·布尔戈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么骄傲,那么孤独》读后感(一):我们需要自省:缘何骄傲?缘何孤独?

  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时候,面对朋友倾诉,我们表面认真聆听,其实一直沉浸在自己世界里漫游。有时候,我们有时候听不得别人的不同意见,总是想尽办法说服将其归入自己这一队,因为自己是对的,此外都是错的。我们害怕别人失望、蔑视的眼光努力树立一个成功者形象享受所有人的欣赏。我们喜欢被仰望,被崇拜,被追溯……我们渴望自己是完美的,理想化的,这已经超出我们的能力,但我们还是做出这样的梦。

  我们承认人性里有阴暗东西存在,多数时候,我们能轻而易举地从别人身发现阴暗心理,却粉饰自己身上的不光彩。聚光灯照得到的地方光鲜华丽从容自信与人为善,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呢?

  人人都是多面体,我们眼里的“他们”也是我们。我们在审视他们阴暗面的同时,也需要自省,而我们似乎最不擅长的,就是自省。因此,我们需要心理学,需要心里指导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那么骄傲,那么孤独》就是这样一本心理指南,指导读者发现自己内心隐秘心理,它是一本自省书。作者朴实语言揭示了我们内心普遍存在的不健康的自恋心理及其带来的影响。书中列举了很多国际知名人物案例,读起来没有“水土不服”,反而很亲切。走进那些偶像明星的内心的光明与阴暗,感受他们台上的骄傲和台下的孤独,作者更是自我剖析,直接锁定自己内心的阴暗角落:有时候,我们都是自恋者。走出他们的故事自然而然地,走进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探究那个隐秘的自己。不突兀,却有点疼痛,但也更清醒

  东野圭吾说,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而是人心。而《那么骄傲,那么孤独》直至我们内心的隐秘世界,引导我们扪心自问:你究竟是骄傲的天才,还是狂妄魔鬼?你的内心是否住着一个骄傲的、孤独的孩子

  读这本书需要胆量,看透他人,看清自己。

  《那么骄傲,那么孤独》读后感(二):有多骄傲,就有多孤单

  有一天,和一个朋友走在路上谈论校花外貌时,她说:“我才美,我最美。”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反应是:“你真自恋。”对,就是说她自恋。自恋这个标签,在生活中被我们越来越多的使用,但是当一个标签用在那么多人身上的时候,它的意义就会变得模糊而笼统。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恋呢?加州大学心理学博士经验丰富的临床心理治疗师约瑟夫·布尔戈《那么骄傲,那么孤独》带你寻求答案

  《那么骄傲,那么孤独》读后感(三):当我们孤独时,我们在骄傲什么――评《那么骄傲,那么孤独》

  一个人想要活得骄傲似乎是不容易的,但想要变得孤独并不是很难,如果二者兼得,就会衍生出另外一个词汇,那就是自恋。很多时候自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个贬义词,自恋就意味夸夸其谈自以为是高人一等和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格格不入。本书以名人为例,向我们揭示了自恋者的真实写照,有痛苦,有自我陶醉,还有脆弱自尊。 这本书几乎每个章节的题目都带着引号,因为它出自某个人之口。首先这本书让我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多面体,想想此乃真理。在家人面前可以轻松自在舒服窝在沙发上不必在意姿势雅观与否;在客户面前就要正襟危坐,始终面带笑容时刻准备着给人递烟蓄水;也许只有面对自己的时候才能摘下面具,做回最真的人,白日里所受的委屈,那些不为人知的隐忍,那些咽进肚子里的话,此刻终于可以通通放下,或是化作泪水倾泻而出,或是化作好故事就着酒喝下。而第二天还要像没事人一样,该干嘛干嘛。

  《那么骄傲,那么孤独》读后感(四):别让孩子的童年阴云密布

  口头禅从一定程度反映一个人的想法观念父母的口头禅,也侧面反映了他们的教育观念。我见过两种类型的父母:一种是“别人家孩子”型,无论是和人话家常,还是自家人闲聊,一说到孩子,总是“×××家的那孩子学习好还懂事……”一句话只要有着前半句,都不用户说后半句,足以让孩子郁闷一整天。一种是“自家孩子”型。这类父母逢人便夸自家孩子如何优秀、如何孝顺、如何成功诸如此类滔滔不绝绘声绘色

  无论是“别人家的孩子”,还是“自家孩子”,都有一定问题

  在《那么骄傲,那么孤独》一书中,作者用了一章重点分析“自家孩子”型父母。这类父母在人前夸耀自己的孩子优秀、懂事、成功,已经远远超出我们所感觉的那种“为子女骄傲”自豪,而更多的是通过孩子的自我满足感。他们将孩子理想化为自己心目中的一个完美形象,为此,他们允许孩子的一切接近这个“完美形象”的言行举止,哪怕是错误的,他们也往往不会“纠偏”,任其发展。这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孩子无法正视自己的局限和感情,找不到真实的自我,只是不断地“为胜利而战”。

  作者深入分析了自恋父母的行为心理,列举出这样的行为对孩子成长造成的严重影响。这些案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绝不是个案,也许就曾发生在我们身上,或者正在发生身边人的身上。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心理。而我们很少理性地认识自恋,更不会将溺爱与自恋联系到一起。作者的分析无疑为父母敲响了警钟。

  我们都知道,孩子是父母生命延续,是父母的希望,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孩子终究要有自己的生活。然而,现实往往并不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孩子没有办法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童年,而童年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很大。麦当娜、乔布斯、杰克逊,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不幸的童年。

  我们都要经历“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我们在体会为人父为人母不易的同时,更要反思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

  不要让孩子的童年蒙上抹不去的阴影,给他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那么骄傲,那么孤独》读后感(五):自恋型人格说明书

  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交谈时对别人的事漠不关心,和自己相关的话题却聊起来滔滔不绝;事事凸显自己的优越感,缺乏同理心又拒绝承认;为了虚荣面子撒谎、歪曲事实……这样骄傲而难以融入群体的人,被称为自恋型人格。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董事布尔戈写的《那么骄傲,那么孤独》正是一本分析自恋型人格的教科书式的心理学书籍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内在小孩,所有经历而没有释放发泄出来伤痛,都加诸在我们的内在小孩身上。自恋型人格的人,藏在心中的内在小孩无比孤独,却又异常骄傲。自恋者的性格自然和原生家庭脱不了干系,但即便是非健全客观的普世意义上的“好性情”,也和家庭氛围,父母的素养分不开。

  童年阴影简直像是万灵丹一样的甩锅神器,可以令糟糕的性情得到充分的存在理由。尤其是回忆自己的童年时,细数“不称职”的父母给自己造成的种种不快,能找到自己每一份精神顽疾的成因。可人若把责任都归咎于他人,带着受害者帽子生活未免太过无趣了。简里里的督导曾对她说:“你若要毁了一个人,就教他去恨他的父母。”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拥有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成长的能力。人如果连这些都抛弃了,同桌子椅子这些等着别人来挪动的死物又有什么不同呢?

  对照书中对自恋者的总结,不免会觉得周围人包括自己,多多少少都有点自恋倾向。当我们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态度或处事风格令他人反感事倍功半时,可能我们真的有些许的自负,忽略了他人的感受。而自恋患者,最缺乏的就是共情能力。

  同理心的缺乏会令人冷漠,渐渐孤立无援。而自恋又会令人傲娇起来,将孤独的原因归结于他人而不反省自身。世界那么大,自恋者却只看得到自己。只关心自身的利益,只抒发自己的感受,渐渐的就失去了与世界的联结和羁绊

  综上,当我们发现自己有自恋的苗头或倾向时可多看下这本书找到症状和成因警醒自己。如中毒太深,还是找专业的医师接受治疗为好。毕竟,这个孤独骄傲的内在小孩一点也不酷,还是放他离开为妙。

  《那么骄傲,那么孤独》读后感(六):孤狼——那些孤独的骄傲者们

  人性有很多特点,自恋便是其中之一。人类从孩提时代,在父母的庇护下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欲望需求都会得到满足,所有的想法都会被付诸实现,所有的努力都会得到认可,此时的小我的萌芽已经形成。与世间万物同理,月盈则亏,水满则溢。适度的自恋会让自己觉得很重要、很有能力,对自身的价值充满期待,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过度自恋便会使人总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解释世界,并盲目坚持自己的意见,形成表象各异的病态自恋。

  自恋一词源于古西腊神话: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于是每天茶饭不思,最后憔悴而死。死后他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心理学家借用这个词,用以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自恋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个性,同时也是心理学研究重大课题

  对于自恋性格的研究,由来已久特别是对成为人格障碍的自恋性病态人格,更是研究的重点。国际通用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对这种人格描述为自以为是、自我陶醉的人格。其主要特征是: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从他人那里获得注意与羡慕的愿望;一贯自我评价过高,自以为才华出众、能力超群,常常不现实地夸大自己的成绩,倾向于极端的自我专注;权欲倾向明显,期待他人给自己以特殊的偏爱和关心,不愿相互承担责任,很少意识到其剥夺性行为是自私的和专横的;缺乏责任心常用自负傲慢妄自尊大、花言巧语和推诿转嫁等态度来为自己的不负责任辩解,漠视正确的自重和自尊;在人际交往方面,与他人缺乏感情交流,喜欢占便宜;在面临批评挫折时,要么表现出不屑一顾,要么表现出强烈的愤怒羞辱空虚;为谋取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只愿享受,不想付出等等。可以说,这些种种表现,不但在周围人的身边能够看到自恋的影子,在自身也能发现这些特点的存在,甚至对于诸如乔布斯、麦当娜、泰森等站在神坛之上的巨人身上,也能找到自恋的影子。

  《那么骄傲,那么孤独》读后感(七):一部美国巨婴心理学:我们的巨婴心理

  我们每天能看到多少张面孔?有多少张面孔我们想看第二次、第三次……?那些在我们眼里充满魅力的人,那些举止怪异的人,那些成功者,那些失败者,那些一举成名的人,那些默默无闻的人,那些伟大的人,那些平凡的人……那些面孔之下,究竟有着一颗怎样的心?是天才般的骄傲?还是魔鬼般的疯狂

  人人都是多面体,而我们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骄傲的、孤独的孩子。

  那些走在云端的人,麦当娜、乔布斯、杰克逊、阿姆斯特朗……他们的头上带着光环象征权利名誉地位代表着他们对社会的价值。他们无疑是成功者,是受人膜拜的榜样,我们站在低处远远的仰望着他们,无限崇拜溢于言表。然后,另一些人站出来说,这些令人着迷的成功者其实是一个魔鬼般的存在。通过这些名人故事,你会看到,有时候,天才和魔鬼其实是同一种存在。所处的立场角度不同,得出的完全相反的结论。那些走在地面的人,同样有着骄傲与疯狂。与每天都生活在聚光灯之下的名人相比,普通人的内心常常被忽略。作者分析了各类人的隐秘的内心世界,有云端之上的人,也有地面之上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骄傲并孤独的活着。作者敏锐温和地指出我们内心的阴暗角落,一个我们从不触碰甚至从不过问的“陋巷”。

  作者论述语言通俗易懂,逻辑思维缜密,行文流畅,通过对自恋的深入分析,带领读者触摸自己的深层心理:我们的内心都住着一个骄傲的、孤独的孩子,这个孩子是骄傲天才,同时也是疯狂的魔鬼。这个孩子可以创造价值,造福社会,也可以打击报复,贻害社会。而我们中大多数,是在天堂地狱之间骄傲地、孤独的活着。我们有向“善”的阳光一面,同时,我们也有趋“恶”的阴暗一面,对于我们来说,骄傲是动力,孤独是标识。我们不能没有动力,同样,我们也需要标识。

  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人群,一张张陌生熟悉的面孔,那些面孔之下,究竟有着一颗怎样的心?

  隔绝一切浮华喧嚣,择一处安静之地,读读这本书,看看那个躲在角落里的、骄傲的、孤独的孩子。

  《那么骄傲,那么孤独》读后感(八):你究竟还是一个骄傲又孤独的孩子

  人是社会性动物,因此我们在社会活动和与人交往中发展自我感知和自我价值观

  最近几年,人们常常用“自恋者”来嘲讽他人。记者专家或者非专业心理学家经常将此标签贴到他人身上用来嘲笑或者批评他们,或者用它来攻击他们的政治立场,甚至用它来宣泄。说某人是“自恋者”似乎已经成了这些专家学者们当下最流行的外行诊断。

  当一个标签用在那么多人身上的时候,它的意义就变得模糊而笼统。称某人是自恋者已经成了陈词滥调。这个词出现得太频繁以至于我们都不再思考它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在今天这个自我迷恋盛行和易受社交媒体驱动的文化氛围中,自恋几乎成了“虚荣”的同义词。

  如今,几乎每个人看起来都是自恋者。社会各阶层的男男女女、聚光灯下行为不端的著名演员、社交网上无休无止晒加滤镜美照的人等等。

  生活中,我们常常无法选择一走了之。有时候,你别无选择,只能和自恋者打交道,因为对方可能是你的家庭成员、上司、同事或者社交中的熟人。在这种情况下,成功应付这些自恋者需要牢牢记住,羞耻感是一切问题的关键。

  社会对精神病患者抱着日渐同情的态度,但对极端自恋者却非如此。极端自恋者维护自己的自尊,用来抵御潜意识里的羞耻感。因此,你要避免伤害他们脆弱的自尊。在许多情况下,极端自恋者都充满了危险,你需要用各种手段来保护自己。被诊断为自恋人格障碍的人看起来似乎毫无人性。由于媒体总是用一副谴责的口吻来提及“自恋人格障碍”,人们自然地排斥被诊断为自恋人格障碍的患者。自恋者都是恶棍,他们膨胀且自私,无法感知同类,残忍地利用他人,冷血且充满报复心,等等。总之,他们不是我们的同类,我们不喜欢他们。

  正义型自恋者听不进道理,对于基于事实和逻辑的辩论不予理睬。他利用轻蔑和盛怒来提高自己的地位,贬低和他意见不一样的人。当错误或失败威胁到他的自尊,他会迅速将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他逃避羞耻感,却通过羞辱周围的人来强迫他们背负他的耻辱感。

  报复型自恋者在复仇过程中毫不留情,对对手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不要成为他们的目标。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或让他们感觉受到羞辱。尽可能避免和他们起证明冲突。如果你被他们的过度竞争激怒或者被他们的谎言所冒犯,请不要和他们硬碰硬。不幸的是,我们通常情况下意识不到自己正和一个报复型自恋者打交道,直到为时已晚,那时我们已经得罪了他们。在这种情况下,终止进一步交流,走法律程序。

  当一个自以为是的人令你觉得自己像个失败者,你自然想要反败为胜,提升自己的自尊心。你可能会采用防御手段,但之后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难受。你可能带着你的正义感宣泄你的嫉妒和轻蔑。总之,应付自恋者常常意味着和你最熟悉但却了解最少的人相处。那个人便是你自己。

  我们内心的隐秘世界,都住着一个骄傲的、孤独的孩子。你究竟是骄傲的天才,还是狂妄的魔鬼?

  《那么孤独,那么骄傲》是一本“看见”之书。看见我们的做事风格和行为逻辑,看见我们隐秘的真实想法,也看见我们内心的冲突:有多骄傲,就多么孤独。

  这本书的目标是让“自恋”受人重视并揭示它复杂的本质。这不是一本关于诊断的书。贴上诊断的标签在我看来没什么价值,因为这么做会使得复杂的个性化成为一种刻板印象。

  在书的后面部分,你会学到如何在朋友、家人和同事中发现极端自恋者,并且逐渐明白是什么在驱使着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你会学到应付自恋者的有效方法。

  总之,通过阅读这本书,你会了解这类人的共同点:那么骄傲,同时又那么孤独。有多骄傲,就有多孤独。

  够胆量,去“看见”他人;够胆量,来“看见”自己。

  个人公众号:依幻尘(editor-hanna)欢迎关注~

  《那么骄傲,那么孤独》读后感(九):我们内心的骄傲与孤独

  近几年心理学读本很是畅销,这也说明人们对心理学的重视程度提高了。然而这本书并不是畅销大潮下人云亦云的产物,作者是外国人,从事心理学相关工作多年,相较于只读了几本心理学书籍就觉得三观都被颠覆的我们来说,自然要更加权威与专业。 同其他心理学著作一样,这本书中也列举了很多心理学案例,但其他心理学书籍大多引用普通参与心理咨询人士的故事,且大多使用化名,而这本书引用的却是很多名人的故事,让我们在荧屏上看到他们华丽光鲜一面之后,也了解到他们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同时能够反观自己。

  《那么骄傲,那么孤独》读后感(十):原来我们都是自恋者啊 。。。

  自恋的核心是羞耻感。胜利者和失败者思维。 一类 通过羞耻感转移到别人身上 伤害别人的自尊心 对策 离开 给他们面子 关爱与指导(难) 另一类 让你的自尊心膨胀 让你觉得自己是胜利者 也要你把他们当做胜利者 但他的兴趣和爱慕是伪装的 而你是真心实意的 当你意识到太晚 对策 保持谦虚 不要沉迷 ps 1我们一生中总是或多或少要受伤 然后用余生来解决它或把它化为其他东西 2他们引诱任何人 给对方全心全意的关注 他们努力让别人依赖他们,自己却不产生依赖需求 以此摆脱令人无法承受的 渴望并操纵别人 3 理想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你是完美的马上就变成一无是处的。 4一个人的羞耻感越深 在羞耻感要出现的时候他就越容易被攻击 在心理层面防御越强 反击就越冷酷

  5 如果对方说我恨你,你要回答不应对自恋者就是用关爱和指导来养育藏在里面的那个孤独和为受到爱的孩子。

  6不要妄想自己能够在恋爱中改变自恋者或者期望他为你改变,虽然恋爱中人们可以改变自己,但是自恋者不具备改变的条件,那就是回应他人的同情

  7应对自恋者意味着和你最熟悉但了解最少的人也就是自己相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