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读后感10篇

2018-04-04 21:5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读后感10篇

  《“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小孩找个家》是一本由[德]斯蒂芬妮▪斯蒂尔著作,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读后感(一):我在回家的路上

  刚拿到这本书时,吸引我的是封面可能跟身边的画画朋友有关,对颜色我会格外留意。其实选择这本书完全是因为标题《给内心的孩子找个家》,我没有去要百度内容,只是呆呆的看着这几个字,心里五味杂陈。我刚刚加人实习,尽管之前有不少历练,也算懂得些人情世故,可我越接触,越想保护自己的本心。有时候不顺,我便想着杨绛先生翻译的那句话“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或许会觉得我有傲气,但说实在的我也只是给自己找个台阶!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个孩子,想拥有无数天真,有时候却被拉回现实,品鉴人生百味!不管怎样,我不愿被世俗打扰,尽管需要圆滑处事,我也要在心中留下一方净土!那是我灵魂安放处。

  刚看看目录,我觉得这是本心理学书!第一反映是我应该看不下去的,可慢慢读着我觉得它并不简单,因为他并不是要你像个心理医生分析,而是牵引在自己身上!从而去与它产生共鸣

  在书中,你会不自觉的拿出身边的人或事,再或者是小时候经历来进行解读!所以书中的东西你会有自己的见解收获,如果你是小青年,你的内心剖析思考成份会有很多,如果你是为人父母,你会想自己的孩子成长或以后的打算

  我想我更多的是内心的维持。

  《“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读后感(二):对不起,多少年来一直被我折磨的自己|读《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其实,我一度怀疑自己的精神正常。 这样的栽赃实在不分青红皂白,甚至有些无理取闹之嫌,我心知肚明却只是冷眼旁观,一任这个念头像腐肉一样滋长,风吹火延,日渐糜烂,直至榨干了我对自己的全部热忱,然后心安理得告诉自己。 你真没用。 我终于崩坏在自我否定的悲伤之中,为了一点不值一提小事,我在朋友面前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他被我突如其来异常吓到不知所措,慌忙询问我遇到了什么问题我的泪水几近决堤,只剩词不达意的哽咽还在做着最后的搪塞。 “我。可。能。得。了。精。神。病。”这几个字断断续续地顺着眼泪滑出,像一场孤注一掷自暴自弃,在快要窒息的一瞬放弃呼吸。我终究还是没能保护住那个伤痕累累的自己。 我以为朋友吃惊,会失望,会难过,会厌恶。但他却一直哈哈大笑,我恼羞成怒地问道: “我都得精神病了,你还笑的出来?” “精神病会说自己是精神病吗?” “那我心理也一定不正常。” “有什么证据吗?” “我觉得自己很没用,明明什么都做不好,却还总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接受不了失败,也经不住批评事情一旦没有按照我的计划发展,我就只能靠歇斯底里的宣泄来欲盖弥彰。” “在我看来,你所谓的没用只是一种逃避,与其说是欲盖弥彰不如说是自我保护,你知道往前闯可能会受伤,所以才心安理得地以自我否定来麻痹自己。其实我们都一样,谁喜欢失败,谁乐意批评?可是你要知道,和自己的缺点对抗,受伤的一定是自己。” 我本以为没有人能懂得我的失落委屈,此时才发现原来我才是最不了解自己的人,往往是旁观者早已向我抛去救命的苇草,我却一边视而不见一边心甘情愿地溺毙还不忘诅咒人情凉薄。心平气和后再回首往日糟糕状态,只觉当真可笑。 我们有时可以靠着坚定意志饮弹生存,千难万险无动于衷。有时却会因一点挫折一蹶不振,只顾在回首中日益沉沦,脆弱至此。 只因一个人若寻不到内心的家,生来死去,难得安宁。 当翻开《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时,那个将委屈写满一脸的阴影小孩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爸爸妈妈之间的矛盾带给阴影小孩巨大压力恐惧,对自己的失望日益积攒成逆流的悲伤,这些负面情绪毫不留情地攫取了这个孩子的全部幸福,我注视了他许久,仿佛窥探见了另一个自己。 我隐约预见,这本书,可能会生长出某种恰到好处形状,得以毫厘不差地镶嵌于每个人灵魂的空缺处,杯满四溢,各生欢喜。 斯蒂芬妮选用了极富童趣色彩的“阴影小孩”和“阳光小孩”来比喻童年印记,那是我们性格密码中由潜意识掌控的领域,内心的小孩决定了我们的感觉,例如害怕、痛苦、悲伤以及快乐、幸福和爱意等。内心的小孩可以是积极幸福的,也可以是消极忧伤的,通过这本书我们得以从容拥抱敏感脆弱的阴影小孩,在幸福和愉悦中与阳光小孩建立友谊美好如斯,日久弥新。 我终于在一个脏兮兮的角落里找到了我可怜的阴影小孩,她穿着皱巴巴的连衣裙站在我面前,一双胖嘟嘟的小手无处安放只能紧紧攥住一角裙裾,在那条裙子变得更皱之前,她开始哭起来。 安慰她比我想象中更艰难。她像所有任性的孩子,可以无所顾忌地大哭,可以不分场合地宣泄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一切不满,我却不是一个理性的监护人,轻易一个孩子固执耗尽了热忱,在铺天盖地的眼泪中只想落荒而逃。 可斯蒂芬妮的话语却轻轻在耳畔响起:去跟你的感受建立联系,在你的腹部进行深呼吸并告诉自己,“是的,这就是我的阴影小孩!”“她就是我亲爱的阴影小孩!”“你没必要躲躲藏藏,我很欢迎你!”你会发现,你越是接受她,她变得越平静。她会觉得自己受到尊重,被接受和被理解。 我重新靠近她,并试探性地拥抱了她小小的颤抖的身体,她似乎懂得了拥抱的意义,虽然依旧装出一脸不情愿的样子,却还是悄悄地把自己胖嘟嘟的小手塞进了我的手心里。 “我以为你不会喜欢我的。” 她忽然小心翼翼起来,脏兮兮的小脸快要低到尘埃里。 我该如何安慰她?曾经我也以为自己不喜欢她,甚至可以称之为怨恨。狭隘多疑和妒贤嫉能是她的天性,每一次不顾后果攻击,都要以我狼狈不堪的自我憎恶作为收场,在日复一日的折磨里,我早已厌倦了她反复无常本性,甚至为她的存在而羞愧难当。 可如今真正面对她时,我却无论如何也说不出“活该没人喜欢你”这样不近人情的咒骂。 《给内心》告诉我们:很多人的一生都是在跟自己做斗争,这会让人疲劳,也不会带来任何结果。接受自我是放松有效工作前提。接受自我并不意味着自我必须完美,或者只接受自己的优点。它意味着肯定自己身上所有的东西。 是啊,我知道我的阴影小孩她懦弱自卑无理取闹,可我也知道她会很用力地去爱自己爸爸妈妈,她尝试着把所有的事都做得完美,她不想让任何一个人失望,她还那么弱小承受不了太多的压力和恐惧,她流了太长时间的眼泪早已忘了回家的路。 她跟着我受了这么多罪,我却千方百计地想要摆脱她。 “亲爱的宝贝,我很喜欢你,虽然有时候你喜欢哭,爱发脾气,但这并不是你的错,你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期望,所以不必难过的手足无措,大家都会喜欢你,也非常愿意照顾你。” 我坚定不移地告诉她,并再次与她拥抱。她的眸子忽然光彩照人,红扑扑的脸颊上涂了一抹霞光。 她又哭起来,这次是因为害羞。 “我该走了,很快阳光小孩就会来陪你了,谢谢你的喜欢,我也真的很喜欢你。” 我望着她小小的背影,消失在心绪的万千脉络中,似乎还剩欲言又止,时光却早已提笔。 对不起,多少年来一直被我折磨的自己。 ―――――――――――― 新坑红红火火恍惚惚开坑啦! 这是一个坑群2,群号码是146128386! 更多好书超大福利只等你跳!

  《“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读后感(三):信念

  第一次读心理励志类的书,感觉很新奇作者写作语言通俗易懂。文中通过各个典型案例测试来论证一些观点,从而帮助我们拨开心中的阴影。读完这本书,有种若有所思所悟之感。

  我们内心都有两个小孩,一个悲观的阴影小孩,一个乐观的阳光小孩。作者像一个导师循循善诱地引领我们走出阴影小孩的思维,治愈内心的伤痛。内心的小孩子,需要找到一个家安定下来,不受外界干扰,做真正的自己。很多时候,我们都活在别人的期望中。儿时为了取悦父母而做一个听话乖孩子,好好学习很少玩耍,扼杀了多少孩子的天性与创造力。长大后,为了让父母安心,我们找一个稳定的工作,然后和合适的人恋爱。有没有问过自己的内心,这是我们想要的生活么?

  童年的生活所形成的阴影小孩,很容易影响成年行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怎样的环境就会带给孩子怎样的影响。所以才会有孟母三迁的典例。童年的生活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还是极为重要的。作者在书中给我们做了几个简单的练习,帮助我们发现信念,感受并理解阴影小孩,从而逐渐摆脱负面情绪的影响。作者列举了九种方式去治愈内心的阴影小孩,每当阴影小孩出现时,都需要一个理性的信念去思考。

  紧接着,作者带我们找寻内心的阳光小孩,挖掘内心积极向上的信念,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能让我们心情愉悦的事情,只是被我们忽略了。所以我们需要带着阳光小孩去找寻生活中的乐趣。身上的肌肉可以通过运动训练出来,快乐同样可以。书中通过举例几位僧人的科学实验证明,积极的冥想可以改变大脑结构,从而促进乐观情绪的活动

  人无完人,我们不应该过分的追求完美,让自己活得太累。对自己的要求不能太高,这样会导致压力过大,心情变差。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好好享受生活。你会发现自己能够更加充满活力。在身边安置一些喜欢的事物,也可以让自己心情愉悦。用五官去感受身边的美好,你会发现生活中更多的乐趣。做真实的自己,才不会被生活所累,才能更好的享受快乐的生活。

  书中给我的启示很多,当我陷入阴影小孩时,可以在书中找到解决方法。希望我们都能发展内心的阳光小孩,走出童年的阴影。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但是我会坚定信念走下去。

  《“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读后感(四):"你”应该变得阳光

  文: 薇薇爱阅读

  一个人0-6岁的这段时光影响的是一个人的一生。 内心里的阴影小孩和阳光小孩也是在这个时候就慢慢形成了的。

  成年后,也许表面上你见不到一个人内心深处所住的那个小孩的样子, 但是小孩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却时时出现在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上。 那面内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气质的小孩呢? 《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里面作者通过练习的方式,让读者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找出这个小孩的气质,嫁衣疏导、引导,最终让小孩的样子变得阳光起来。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莫名的, 我觉得我内心里的那个小孩也是时候把藏起来的心思都说出来了。 多年来面对困难选择一个人独自面对的时候,心里不是没有渴望别人的帮助,但最终还是自己一个人完成的那个时候,心情其实是复杂的。 并非没有想到过团队合作效率效果会更高, 然而之所以要独自完成,一方面是性格原因,一方面觉得别人要是做不好或者自己做不好会让人觉得多么的尴尬呢。 内心里的自卑是从何而来的呢? 年幼的时候,每逢村子里叔伯家有喜事都是一大家子人都凑到一起,这也有很多不认识的远方的亲戚到来, 年幼的我,其实并不怎么了解美丑这个概念,对于个四五岁的孩子而言,这个概念并没有那么清晰,有时候从他们的谈话里就能听到, 你看看这个孩子长得真寒掺之类的。 如果换做今时今日的我, 一定会怼一句,“吃你家大米了啊”,但是当时那个胆小又不敢在陌生人面前说话的我,成了一时的心结, 我不怎么愿意跟陌生人来往的因子那个时候也就种在了心里。 一个人的自卑情绪如果要蔓延开需要用多大的力量去驱散呢? 其实我并不知道答案。 就如书中所说一样, 现在影响你的已经不是那句话、那件事,它对于你来说已经过去了, 你要让阴影小孩变得不再有阴影, 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众多成年之后的心理消极面的因素,大多是因为童年受到了相关的影响, 这些影响着人们的成长,社交,就业等等。 当你翻开这本书的时候, 就是你开始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小孩的开始。

  《“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读后感(五):跟心灵深处的小孩交朋友

  跟心灵深处的小孩交朋友——读《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有感(1062字)

  作者:苇眉儿

  一个人找不到内心的家,一辈子都不会得到安宁。

  童年时候的创伤,会影响人的整整一生,这可不是夸大其词。对生活,对学习,对周围的人事景物,人们如何感受,有什么样的感受,还有哪些感受不到,这些方面的情况范畴都和其童年的经历和性格的表现密切相关。童年时所经历和所形成的,会形成一种积淀和辐射,潜伏于人们的潜意识当中,一旦遭遇事情或者遇上触发的诱因,就会影响人们的判断、认知、感受和行为的表现方式和程度。

  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孩,或者阴影小孩,或者阳光小孩。过去了的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当下,眼前,从《少有人走的路》系列中抓取一本《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这本你几乎能从中找到所有解决心理问题的指导书,来对自己的内心进行一次全面而又深刻地认识和评判,完整地剖析,理智地对待,能够渐次寻找到来自内心的依靠和信赖,并逐渐在社会、家庭、校园中被认可、承认、尊重、钦仪等,我们才能变得更加自信,以阳光、积极的心态对待周匝的一切,微笑迎接崭新的每一天。

  《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的作者是斯蒂芬妮▪斯蒂尔,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医生,畅销书作家。该书自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常年高居德国各大畅销书榜前茅,是一本关于心理治愈的杰作,深入探讨了童年对人们成年后的自信心的重要影响,书中提出的建议值得为人父母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为自己,为孩子,为家庭。更为了未来的一切。

  书中指出,不管你的性格是经常暴怒,还是过分温顺;不管你的行为是追求完美,还是喜欢攻击、控制和逃避;不管你的心理问题是抑郁,恐惧,还是焦虑……都是因为童年时你的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结果,没有在家中获得原始信任。那就会缺乏安全感,会自动采取相应的保护策略,进而追求完美,追求权力,追求控制,自恋、逃避以及过分讨好别人等。这些保护策略就像一层厚厚的外壳,阻断了与内心的联系,会让人变得越来越脆弱,在心理和行为上陷入困境。

  这本书要解决的,就是帮助我们找到回家的路,一条寻找内心支撑的路,也是一条成为自己的路。

  内心的支撑陪伴我们走下去,阳光小孩最终战胜阴影小孩,我们终究要成为最好的自己。

  当然,深入心灵,是一段很难走的路,但是请一定坚持,尝试与内心的小孩建立起友谊,获悉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渴望,忘却曾经的精神创伤,一点一点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存在意义,从而摆脱不幸,建起全新的人生观和行为方式,相信从此你的人生与众不同转而走上更好、更强、更辉煌的方向。

  跟心灵深处的小孩交朋友,《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一书传递给我的信息、理念和价值,不仅仅止于此。

  《“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读后感(六):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以前我总是不懂,为什么我明明讨厌大人对待我小时候的方式,我却还是会把那种方式用在我自己的孩子身上,以前被我深恶痛绝的妈妈脾气也在我身上再次重演,我感到沮丧又无奈,不知道如何改变自己,让那个本我得到释放。后来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我自己内心其实在不自觉地模仿大人的处理方式,明知不对,却好像习惯性地,无意识地就会做出那些动作,说出那些话。我是极力想摆脱这样的自己的,我不喜欢,孩子也不会喜欢,而我想做一个自己喜欢并且孩子也喜欢的大人。

  难道,我们真的就不能摆脱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了吗?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我们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前阵子我看了一个纪录片《镜子》,也是说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引发的一系列伤害,矛盾和问题。片中说,我们做什么职位都需要考证,但唯独做父母,我们没有考证,使得我们的方式方法有问题,不能教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来,我们总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却从不真正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由此彼此距离越来越远。

  对于我来说,这是本教育我们自己如何面对我们内心的小孩,也是教育我们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养育孩子的书。

  本文通过阴影小孩和阳光小孩两个对比,着重谈论阴影小孩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分析产生阴影的原因,还有教我们如何治愈

  未完待续

  《“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读后感(七):千万不能忽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当我们降临在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就有了一个家,爸爸妈妈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在这个家里面,是可以完全放松,可以不顾任何形象,可以做最真实的自己。无论一个人走多远,他的心里永远放不下的就是这个家。

  作者的观点,一个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也就是童年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行为习惯和自我价值感,这些性格将影响其一生,尤其是人际交往方面。

  如果在孩童时期,能够被家中认可,受欢迎,那么这种感受将内化成人们积极生活的基材,并伴随着整个成年阶段。这种感觉就是所谓的安全感,因为有了家庭的强大依靠,人会变得自信,勇敢,敢去相信他人。有家庭给予的原始信任。但是也有些人是不幸的,童年的家庭生活并不美好,他们的内心在孤独和痛苦中漂流,无家可归,但随着成长,经历艰辛,最终也拜托了童年的阴影,找到了内心的家。但是也不幸的走不出的人,他们对于童年时的羞辱、呵斥、责备、不安、不公、恐惧、伤痛,不能够完全的放开和释怀,他们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原始信任,那么对自身的价值感极低,总是对自己产生怀疑,对他人产生怀疑并产生敌意。

  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那个阴影小孩,只是有的人的阴暗面占了很大的比例,而有的人稍微少了一些。那么在这种情况,本书给我们介绍了各种情况下,阴影小孩的表现形式,让人们了解到阴影小孩的成因,发展,并帮助人们到用什么样的办法,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与内心的小孩建立起联系,摆脱现在的痛苦遭遇,建立起全新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过有效的方式,改变原有的一些行为方式,开启全新的人生。

  在未来的一两年里,我将要成为妈妈,我也要有一个宝宝,这本书对于我的意义真的很大。我现在所表现出的性格优缺点,在我父母身上都能够找到影子。那么我要作为一位母亲,对于孩子的教育要认真对待,我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要从自身做起,给孩子做一个榜样,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积极、乐观、自信、勇敢、敢于担当、有责任感、乐于分享、独立,从小让孩子建立起自信,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或许每个人都有性格中的不足,我们忽视它,并没有清醒的认识,自认为没关系。但是这些毛病和问题,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并对孩子今后的人生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当孩子成为一个有内心阴影的时候,孩子的一生将过的非常艰难,这肯定不是为人父母所要看到的。通过这本书,也让我看到我自身的很多不足的地方,我也会试着用书中的办法,去改正,去建立起自信,让自己变得更好。

  《“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读后感(八):遇见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文/小人物的狂想曲

  前段时间,我看了克莱因写的《爱、罪疚与修复》,是一本关于儿童精神分析的著作,之后便对孩童时期对人造成的影响十分痴迷。因我有一个2岁的宝宝,而我知道0-3岁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最重要阶段,所以看了由德国著名心理医生斯蒂芬妮·斯蒂尔所著的《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了解安全感缺失对成人造成的影响,在分析自己性格问题的同时,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作者在书中指出,不管你性格如何,是暴怒,是温顺,还是追求完美,喜欢攻击、控制和逃避等等,都是因为童年时你的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结果,即没有在家中获得原始信任。而原始信任是指一种生活和生存上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来自孩童时期在家中被认可、受欢迎的感受内化,有了这种安全感,我们才能变得自信,并敢于信任他人。

  在幼儿园门口,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孩子大哭大闹,就是不去幼儿园,任父母怎么哄骗都没有用,最后只有狠心扔下孩子,父母快速离开,这时孩子反而会哭的更大声,撕心裂肺。而有些孩子则会高高兴兴的冲进幼儿园,不顾父母的叮嘱。为什么会造成这样极端的反差?

  “原始信任就像内心的港湾,能够给予我们支持和保护。”那些乐于上幼儿园的孩子,我想在家中一定是获得了父母满满的爱及认可与支持,即使与父母分开,但是他们的内心是充盈的,这份获得信任的安全感足以让他们去抵御外界的各种变化,也能够更加客观的看待自己。

  而那些哭闹的孩子,本质上其实是原始信任的缺失。原始信任的缺失,让他们难以感受到来自内心的依靠,总是希望别人可以给他们提供安全感、保护和庇护。而这些没有获得原始信任得孩子长大后,自我价值感就极低,总是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受到伴侣、上司或者是朋友的喜欢和欢迎,在人际交往中也会常常出现各种问题。

  之前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欢乐颂》,剧中樊胜美的人设是拜金、现实、办公室油子、捞女,但同时又仗义,讲义气的矛盾的女生。生长在重男轻女的普通家庭,父母的不公,哥哥的败家,这些让她从小就没有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庇护,也没有得到原始信任。

  “童年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给了人的行为喜欢和自我价值感。” 所以樊胜美表现出的恐惧、不安、不遗余力的保全自己,都是童年的经历给她内心的小孩造成的影响。由于童年没有得到认可和保护,她的内心一直处于饥渴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饥渴状态并不会消失,反而会愈演愈烈。

  正常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通过非正常的方式获取。

  所以樊胜美就从王柏川身上去汲取她想要的,把希望都寄托在王柏川身上。所以剧中她一直在剥削王柏川,满足自己内心的渴望,当她发现王柏川无法满足她的时候,悲伤、失望、不安等负面情绪一拥而来,就像她儿时的愿望无法满足一样,她再次陷入黑暗之中。

  但没有一个父母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个人的童年时完美的。任何父母给孩子除了带来积极影响之外,也会给他们留下负面的记忆,而这些负面记忆将会限制他们的发展,阻碍了他们与他人之间的联系。

  所以作者在书中提出一条对所有人有适用的法则:只要与内心的小孩建立起友谊,我们就能获悉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和所受的伤害,治愈精神创伤,提高自身的价值,而我们内心的小孩也将找到他自己的家。

  身为人母,我们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与自己和平共处,给孩子一个健全而又幸福的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读后感(九):与童年的自己和解

  

1

《狐狸的夏天》的男主角顾承泽外表高高大大,做事雷厉风行,堪称高颜值的霸道总裁,但是一遇到打雷下雨的天气就失去理智,浑身颤抖,非常恐惧,像个小孩一样。这与他童年的悲惨记忆有关。小时候他和妈妈在一个雷雨天的夜晚遭遇车祸。虽然对这段记忆比较模糊,但是这些经历已经深入了他的潜意识,并占据重要地位。所以,成年后,一旦遇到雷雨天气,他的潜意识里就会非常害怕。

  一个人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

  德国著名的心理医生斯蒂芬妮·斯蒂尔所著的《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这本书,是《少有人走的路》心理治愈系列丛书之一。在本书中,斯蒂芬妮·斯蒂尔告诉我们:

  只要与内心的小孩建立起友谊,我们就能获悉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和所受的伤害,治愈精神创伤,提高自身的价值,而我们内心的小孩也将找到他自己的家。

  《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这本书意在帮助我们认识内心的小孩并与他建立起友谊,指导我们建立全新的人生观和行为方式,改善我们的人生。

  《“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读后感(十):你生而闪耀

  对于童年有阴影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有一个受伤的小孩。因为“童年经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行为习惯和自我价值感”,童年时期奠定了一个人的潜意识。照顾好自己内心的小孩就像照顾好自己的花一样需要温柔以待。

  我曾听过人际沟通心理学的部分课程,大致了解过TA理论,也试着用这里的一些做法与自己的内心小孩建立联系。有一天我走在路上,觉得自己的情绪有些急躁,立刻试着开始自我安抚,自己对自己说,没关系,没关系,会好的......过了一会儿,果然效果出來了,情绪变得好多了。这是自我安抚并有成效的一次,于是,我更加体会到与自己对话,与自己的内心小孩建立联系的必要和重要性。只有安抚好自己的内心小孩,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愿望,悲伤和痛苦,才能获得一个平静,宁静的内在世界,才能进一步处理好与周边世界的关系。

  《给内心的小孩找一个家》是“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第五本。斯蒂芬妮·斯蒂尔的“少有人走的路”系列非常畅销,帮助现代人找到心智成熟的方法,是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自助著作。鲁迅先生也曾说,“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在大多数人墨守成规的时候,坚持走一条不寻常的路,坚持走出这条路,也即是“少有人走的路”的心理支撑的根本----因为“墨守成规的过程,是许多心理疾病的诱发根源”。在此书中,作者分析了四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及其对阳光小孩和阴影小孩的影响。开玩笑地说一句话就令你的阴影面积扩大,或者因为一件不如意的事便耿耿于怀良久良久,这些都是你还没有安抚好自己内心小孩的外在表现。

  著名心理学家岩斯·克罗森说,“你生而闪耀!”确实,人必须为生而为人而骄傲,这是造物的神奇,也应该是根植于我们内心的骄傲。在此书中,作者除了细致分析内心小孩的四种心理需求,还指导我们如何理解与治愈内心小孩,方法如自省,强化成人自我等。将阴影小孩转化为阳光小孩,便是重新创造自我的过程。完美是一个谎言,批着这个谎言的外壳,只会让人更加疲惫。

  在《给内心的小孩找一个家》里,“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条允许自己成为自已,成就自我,也成就他人的路。这条路上行走的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内心小孩,是放开自我保护后的成长之路,也是接纳不完美自我后的心智成熟之路。

  最后,以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尚未走过的路》作结:“树林里有两条路,朝着两个方向。我走上那条人迹罕至的路。于是,看到了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