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雪中的山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雪中的山庄读后感10篇

2018-04-05 20: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雪中的山庄读后感10篇

  《大雪中的山庄》是一本由[日] 东野圭吾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雪中的山庄》读后感(一):坐在过山车上推理

  号外号外!叔又打着写作的旗号去滑雪啦!

  而且一下滑出两本,山庄和追击。即使脑残粉如我也坚持不住了,只选择了这本购买阅读 ་ ⍸ ་

  说实话,当初这本书也没有买,犹豫了一下只买了人鱼,受到了两吨的人性拷问,后来不尽兴,再入了这本。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入是因为看了内容介绍后觉得很柯南,甚至都不金田一,脑中已经勾勒出一部剧场版的脚本。但依然迫不及待拆封品尝……

  嗯,不错节奏掌握的不错。

  整体写作风格比较轻松,不沉重,很容易入戏。

  嗯,可以,还是叔比较懂得抓住读者的心。目前看起来不赖。

  呦,呦呦!~~呦~还有这种操作!!

  …………哇…………有点害怕……要不今天先不看了,已经夜深了,做噩梦怎么办……

  可是好馋啊,停不下来啊

  (翻书声……)

  哦哦哦???虽然和我猜的差不多但是竟然?

  哎呀……心酸……嘤嘤嘤……

  额,好暖,莫不是披着本格推理外衣爱情小说

  噗,哈哈!最后笑了出来~

  以上就是本人阅读过程感受

  我最头疼的就是小说刚开篇时背人名。这部同样,但是人物性格刻画鲜明形象饱满,一下子就记住了。不过经历过 《巨人陨落》的我,已经没有什么顾虑了。小伙伴听完我的分享后说,竟然好看?滑雪题材?本格?或许是前几年的作品?之后快速入了一本,哈哈。

  在一旁看着《美国众神》的山治伸头说,这么快就看完了?好看吗?

  我:啊……好看呀……所以才看得快,一鼓作气

  山治:有这么好看吗?

  我:有啊

  山治:为什么你看了这么多推理小说还是这么笨。

  我:这叫扮猪吃虎,你不懂。

  大神,我爱你,么么哒~

  《大雪中的山庄》读后感(二):虚假的暴风雪真实温柔

  ——《大雪中的山庄》

  文/塞北1573

  东野圭吾的盛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社会派”推理作品,将绝望坚定的爱情融入缜密巧妙的推理中,是他常用方法,《白夜行》《嫌疑犯x的献身》都是此类中的代表作品。但东野圭吾早期是以本格推理出道的,这本《大雪中的山庄》就是其间的作品。

  暴风雪山庄属于本格推理里比较经典模式不同的是这本小说里的暴风雪是一个假设设定故事以七个戏剧演员应邀在民宿中进行无剧本舞台表演,他们不仅需要幻想自己在一个被暴风雪侵袭的与世隔绝的山庄里,还需要配合设定,演出同伴被杀后的推理剧情。于是一个个同伴开始消失,他们凭借现场留下的纸条开始表演。如果说前期大家还带着一种表演的态度在进行的话,随着杀人事件的不断推进,怀疑压力同时增长:是否这真是一场被表演遮盖的有安排的谋杀?与身为读者的我们旁观的感受不同,他们既真正的疑心过,又不敢真正疑心。他们一开始就被告知,只要一和外界联系,就算退出这场表演;而这场表演又是作为演员的他们需要的,这次排练不过四天时间事情最怕有选择,在怀疑和退出的挣扎之间,对读者来说是一个紧张精彩的故事。

  东野圭吾以双视角展开叙事,一个以上帝视角,一个以其中的一个人物久我和幸的个人视角叙述。在逼仄紧张的环境中,最容易显示真实的人性。在“被杀”的人越来越多,怀疑不断加重的时候,几个人物之间的纠葛也不断被暴露出来,其间不断涉及到一位不在场的演员麻仓雅美。按推理小说的套路,这个人绝对不会仅只是一个谈资,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出复仇的戏码,甚至当本多雄一再三不让久我和幸告知众人他们的不在场证明后,凶手几乎要呼之欲出了。

  如果仅到此处,应该是读者毫不意外又构架平平的一个故事,东野大叔当然不会让人失望,只是最后的真相依旧超脱出我想象感动。一个因为伤人的爱恋开始的悲剧,以两场极致温柔的爱恋收尾,倒是回归了东野圭吾惯用的设定,其间其他伤害者也以群演的方式来赎罪,而最后编剧称为演员,导演成为观众,所有的人的感情成全了一场真实的戏剧,自以为是侦探的久我和幸和看书的我们被感动的一塌糊涂

  不知后来已经成为“日本最畅销的”(虽然这个“最”经常被用)“百年一遇的推理大师”东野圭吾,再提起他早期起点不错,却不被重视的十年里对本格推理的感情如何,但能从《名侦探的守则》里依稀看出一些感慨

“真实性,现代性,社会性是小说的三大支柱,若非如此,将难以在今后的推理小说界生存。诡计和凶手消失之类的题材已经过时了。”“看了这部作品,也许很多人在想,东野圭吾是不是远离本格推理?其实完全不是,不是不想写本格了,是不能写了,才是事实。”

  如今看这本1996年的作品,也许它没有超越同类本格经典,人物的刻画稍有些平淡,但整个故事依然是一部非常好看的本格推理,想到东野圭吾从本格推理转到后来的社会推理,虽然明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不知为何有点伤感

  2017.6.25

  晴

  《大雪中的山庄》读后感(三):惊人的诡叙!两天之后才懂(泄底)

  这是1996年的作品,却是第一次才看到,说实话,解谜后的温情画面,与之前的紧张气氛,形成了强烈反差,不知道这算优点还是缺点。。。。

  不过这部作品有一个惊人的诡叙,实在是让人有一种惊诧的感觉,但是我却过了两天才发觉,这就是书中第185页那句话:久我转过身,指着“我”说。

  我开始觉得这个“我”莫名其妙,“我”是谁?后来,我突然之间恍然大悟(是不是反应有点慢?:-D),“我”就是麻仓雅美,也就是说,这本书实际上是从两个人的视角写的,一个当然是久我和幸,另外一个是麻仓雅美,标有1、2、3、4.....的章节,其实全部是“麻仓雅美的独白”!为了验证这一点,我仔细翻了这本书,发现有序号的所有章节(久我和幸的独白之外的部分),全部在开头点明了地点,比如游戏室、交易厅、餐厅...全部都是麻仓雅美能够看得到的地方,而她看不到的地方的描述,则由“久我和幸的独白”来完成...真的是太精妙了!

  《大雪中的山庄》读后感(四):《大雪中的山庄》:死人也会杀人模式的新演绎

  《大雪中的山庄》:死人也会杀人模式的新演绎文学私秘

  在解读东野圭吾的《大雪中的山庄》之前,我先拷一个万能的推理小说公式,看看《大雪中的山庄》在这个公式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推理小说家的模式大致有两种:

  一是找祸型(无人策划)。它是指一个无关的小小的因素,与主体案件没有关系,只是在偶然的时间里,出于偶然的原因,恰好撞到主体案件的范围内,从而被当成了主案件的前因,诱导误会。比如在福尔摩斯探案的第一篇小说《血字的研究》中,房东女主人因为痛恨死者无耻行径,曾经唆使自己的儿子殴打过死者,被警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凶手。

  二是嫁祸型(有人策划)。这里分两种。第一,推卸型。其机制如下:1、证明自己不在现场,没有作案时间。波洛探案中的《阳光下的罪恶》、《尼罗河上的惨案》,肇事者都在努力制造自己不在现场的虚假表象。2、移动作案时间。比如波洛探案中的《滴血的钻石》,凶手早已害死了老者,但通过手动绳子,操控了屋内的物品,并用玩具发生尖叫的声音,以达到死者才死的假象。作案时间的推移,可以有效逃避嫌疑。3、装作受害者,其目的也是改变作案时间,造成作案时间的变化。这是最高深的一种障眼法。如扮作死人,其实人并未死。克里斯蒂小说中公认最好的一部作品《无人生还》就写了一个被害死的人,其实就是真正的作案人。第二,转嫁型。这一种类型比较简单,也就是凶手找一个替死鬼,引导注意力。在《血字的研究》中,作案人是在墙上故意留下了一个神秘组织的“血字”符号,以达到转移注意力的目的。

  套用这个公式,我们很快会发现,《大雪中的山庄》应该隶属于第二种“嫁祸型”中的“装作受害者”。也就是《无人生还》的那种类型。

  也就是说,杀人凶手隐藏在受害者的行列之中,而且这个凶手还在死亡现场“死去了一回”,更古怪的是,当这个死者在众目睽睽下被见证死亡之后,能够“复活”,继续他的行凶。

  “死人也会杀人”的出人意料之处,是因为它挑战人们认知极限

  《大雪中的山庄》一书中,特别提到了著名的“诺克斯十诫”,里面有一条,说的是“不准有中国出现在故事里”,这一戒条,受到了小说里的人物的调侃。大概这也是中国侦探小说极不发达的原因,因为中国的公案小说有多条是违背“诺克斯”的十大戒律的,比如其中有一条“侦探不能用超自然的或怪异的侦探方法。”这一点,恰恰是中国公案小说最喜欢采用的,比如说包公案里的“乌盆记”,最后破案的时候,是通过“乌盆说话”这一超自然的手法解开谜底的。《十五贯》的戏剧版中,现在有一个原著莫须有的“况钟断案”,微服私服查明了真相,但原小说里澄清案件真相的只是一个意外的真凶手的现身说法。在“诺克斯十诫”里,没有“死人也会杀人”这个禁忌条款,因为这个条款还要碰到福尔摩斯的那个经典的判断: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你看到的“死人”不一定是真正的“死人

  人眼真是不可靠,而这就成就人类的真相会扑朔迷离的原因。《大雪中的山庄》里,那个真正的凶手,在放了毒药在同伴的食物之后,随同大家一起倒伏于地上,然后,这个死者重新站立起来,去继续行使他的杀人职责。这一个情节,很像是《水浒传》里贩枣者现身说法骗杨志上钩的那种障眼法,《电锯惊魂》里,我们也看到是一个躺在密闭空间里的死者,才是真正的“惊魂”操纵者。

  这一构思,制作得最为成功的就是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无人生还》在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说中被公认为“最好的推理小说”。

  而实际上,《大雪中的山庄》就是对《无人生还》的既有构思的重新演绎。这一写作动机,在《大雪中的山庄》中也由作者作了供认不讳。只是与《无人生还》不同的是,《大雪中的山庄》并没有像它的效仿母本那样,把情节置于一个无人可去的荒岛上,而是放置在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大雪封门的山庄中(而且是臆想中的)。显然,在现在的世界中,能够找到一个与世隔绝的遗世独立的地方,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使得《大雪中的山庄》的故事推进难免显得举步难艰。

  为此,《大雪中的山庄》里最终揭示出来的真相,便呈现出一种叠床架屋的繁复性,这是推理小说最忌讳的一点。这就是探案小说有时为了制造出外观上的奇诡,在对隐藏在下面的冰山打造时,必须投入更多的情节与前因进行设置与设伏,而这个冰山下的部分,往往超过了案件暴露出的部分的影响力,有时候,有了冰山下的那部分设置,早就暴露出蛛丝马迹了,根本等不到上面露出一角奇案去耸人听闻了。

  《大雪中的山庄》正是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无人生还》在克里斯蒂的笔下,是一气呵成顺理成章的,而《大雪中的山庄》也沿用了这样的孤岛式的设置,描写七名演员接到一个神秘的信件,让他们集中到一个封闭式的山庄中来,去进行演艺体验。这个情节,沿袭自《无人生还》,后来金庸的《侠客行》里也是如出一辙,各路江湖好汉收到英雄贴,汇聚一堂,从而展开一段惊悚。

  但这个山庄的封闭性,正是那封指引他们到这里来的托名导演的信件所刻意制造的,这封信强制七名演员关掉手机,并人为地设定了周边环境已经大雪封门,无法与外界联络。而小说里的山庄是一个孤立的别墅区,尽管有了如此的设置,仍然难以置信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一个场所让七个演员在这里束手待毙。

  山庄里的七个人中,相继有两个人被杀死,尸体无踪,而等到隐藏着的凶手药倒了剩余的人等,而他自己站出来,继续行使杀人使命的时候,小说在故事链条上已经完全复制了《无人生还》。然而,东野圭吾意图对克里斯蒂的经典原作进行一次超越。

  这个杀人者的所作所为,在小说真正的谜底交待中,只不过是演绎给别人所观的,而这个所观的人,正躲藏在这个山庄的夹层里,通过偷窥孔,偷看着这个凶手的杀人的一幕。

  而之所以杀人者愿意为那个幕后黑手,表演这一场逐一除掉同伴的杀人游戏,只是因为杀人者的他,爱上了那个身为幕后黑手的她(小说里都有人名,如果在这里对应出人物,只会让人坠入五里云雾之中,故略去人物名)。

  而她之所以要杀掉这些她曾经的同事,只是因为她认为这些同事抢夺了她的职位,并且曾经污辱过她,伤过她的心。这样,回来头来看,我们看到,在小说里的《无人生还》的模式下,东野圭吾为了使得情节适应现实世界的特点,进行了大规横的重新设定。要使得这个“杀人现场”成立与具备可能,必须进行大量的前期铺垫与准备。我们看到,在山庄封闭空间里的七个人中,杀人者也就是小说里的本多雄一是知道内幕的,是他直接制造了这起山庄里的杀戮,但小说在这里更延伸出了一个新的情节设定,就是本多雄一答应了杀人幕后黑手的计划,但是,他并没有如实施行,他改变了计划,与三个受害人答成了默契,他与三个受害人上演了一场幕后黑手所想看到的杀人戏剧,以作为对幕后黑手的搪塞。

  这样,杀人者本多雄一与配合表演的受害人计三个人,占据了山庄里的离奇案件现场七个人中的四个人名额,另外三个人则被蒙在鼓中。也就是说,七个人的山庄人员中,有四个人是知道真相的,这四个人合伙去蒙骗了其他的三个人。也就是小说里的作案人员,超过了被动的被作案人员。这正是冰山下的部分,要大于上面可见部分的尴尬之处。

  在不知真相的三个人中,其中有两个人与另外四个知情者是隶属同一演艺团队的,只有一个唯一的新来者久我和幸,因为对这其余的六个人之间的犬牙交错的关系知之甚少,所以,他是一个真正的蒙在鼓里的人。而小说也是唯一地设置了他的内心世界与思绪,构成了小说里的重要的叙事部分。

  实际上,从真正的实际情况来看,七个人中,六个人本来是知根知底的,而其中的四个人合伙参与了“案件制作”,唯一一个外来者,久我和幸代表了小说里的唯一的视角的盲点,这个盲点,也正是读者所观看到的盲点。

  东野圭吾正是通过这样的工于心计的设置,才让这起山庄里的迷案,有了迷雾的遮挡。我们不妨继续以冰山为喻,东野圭吾让读者的视点,捆绑在唯一的外来者久我和幸的视角中,放置的位置是冰山的水上部分,这才造成了小说里的障眼的迷雾。而其他的六个人,都接近于水平面或者是直接站在水平面下面的部分。可见这个“黄鼠狼捉小鸡”的逐一扑杀游戏,有四只小鸡合作成了黄鼠狼,而唯有一只小鸡稀里糊涂,而偏偏是这个小鸡唯一敞开在读者面前。可以说,东野圭吾在《大雪中的山庄》中走了一着险棋,配置了那么多的幕后资源,设置了那么多连动装置,才形成了与《无人生还》的外在效果相一致的奇案表象,可以想象出作者是多么的吃力、吃劲。

  还必须提一提的是,这个山庄的出租者,与山庄凶案的策划人也有血缘关系,正是这一点,才能保证凶案策划女能够躲在山庄的夹层中,从容地偷窥她需要看到的杀死仇敌的游戏。这使得知悉真相的人,又多了一个,冰山的下部,又扩大了一圈。

  小说通过这个过于繁复的连动心理机械装置,打造了一个“死人也能杀人”的违背逻辑的案件表象,而它内在的动机,却是事业的失利、爱情的失守所导致的内心的失衡,组合成了这出连动装置的原初动力。深刻的内心刻划,在《大雪中的山庄》这样的机关重重的复杂架构里,显然是没有大显身手的空间的,但小说里所呈现出的环环相扣的离奇案件,足以可以显示出东野圭吾推陈出新而付出的殚精竭虑的努力,这也许就是东野圭吾的魅力所在吧,虽然他有时候为了案件的“奇”而付出了力不从心的代价。

  《大雪中的山庄》读后感(五):多重诡计演绎人间闹剧

  故事主要说了七位年轻的舞台剧演员奉导师之命,来到一间名宿体验生活并自定义创作剧本,于是一场暴风雪山庄似的杀戮就此开始。

  不同于那些硬性的暴风雪山庄,本作里并没有真实的隔绝,没下大雪没断线路,也不是封闭的小岛,四面海浪滔天。这里的七位主人公只是按照导师的设定,活在了想象中的密闭环境中,那么为了争夺剧团内名额有限的出镜资格还有团员间杂乱的情感线索,简单地为人性间的猜疑与仇恨埋下了伏笔。

  文章是通过上帝视角和第一人称的独白交替展开的,这种视角的转换通常为了诱导读者进行误判,或者用第一人称的表述,转移读者的注意力,错过关键线索,但是作者在环境营造上略显薄弱,以至于双视角下并未产生足够多的对立点,而是单纯地变成了上帝视角下的案件叙述和独白下的案情推理。

  文章中最精彩部分应该是结局的反转,而且是多重反转,但是这种反转之所以成功恰恰是源于动机的幼稚和牵强附会,由于人物刻画不够,人物间的矛盾就显得苍白无力,一场争斗到了最后成了闹剧,抛开东野想要表达的人性和社会,单纯来看本作的密室机关还是值得一读的。

  《大雪中的山庄》读后感(六):有声版此书听起来不错

  一直以来对“东野式”的感情已形成习惯,然而对于选择夜晚容易“助眠”的作品,又怕“硬货”精彩的太醒脑以至于睡不着……所以就有了这本书的缘分。书是在 喜马拉雅app上听的,主播叫“鸣涧寒萧” 播讲功力上乘 代入感不错,在此推荐一下。本书一如以往的本格推理,东野往往能在普通的格局上架构出新鲜感。 故事由一群舞台剧演员开始,这些角色因为某个“契约”而不能走出山庄,在自然形成的“暴雪山庄”中个个气定神闲。本以为的实景演练慢慢出现 不自然的失踪 带血的凶器 团员们逐渐也开始恐慌起来。 找到疑似藏尸位置这段还挺有吸引力的,我听的这里内心的“刺感”终于被吊了出来。到底是舞台排练还是布局杀人?此时作为“读者” 的我,如同书中的角色们一样,对于真相的判断已经渐渐模糊了。

  《大雪中的山庄》读后感(七):一场最真实华丽的表演

  暴风雪山庄可以说是早期推理小说中最常利用的剧情舞台,大雪切断了山庄与外界的联系,而杀人事件却在封闭的空间内不断上演,来自外界与内部的重压,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主人公们“自相残杀”。而这次东野圭吾笔下的故事,虽然书名是《大雪中的山庄》,却没有走入前人的套路,因为这是一个靠着人的心理营造出来的“暴风雪山庄”。

  为了参演戏剧,一行七人集体来到指定的民宿排练,同时按照编剧的要求,把这里当成因为遭遇暴风雪侵袭而与世隔绝的山庄。在剧情的设定中,这里接下来还会发生恐怖的杀人事件。果不其然,第一晚就出现了遇害者,尸体消失,现场只余下一张字条,显示死亡的信息,众人四处寻找线索,也只是找到更多提示的字条,这时候大家还只是将其作为剧情的一部分,想着自己在接下来的推进中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不能在演技上被比下去。可是身为读者的我们在第三视角的叙事线中已经知道,消失的人不单单是演戏这么简单,她是实实在在被耳机线勒死,连挣扎都详细地描绘出来,但书中的角色在这时候还不得而知。而随着“杀人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更多的证据开始指向真实的杀人事件,大家才醒悟此刻的情况远不是表演这么简单…

  本作是双线叙事,一条是七人众之一的久我和幸的自白,这种情况下加戏不是凶手就是名侦探了;另一条是类似于上帝视角的群像描写。而也正是利用双线,东野圭吾埋下了一个叙述性诡计,一开始认为我们读者因为上帝视角,掌握着书中角色不得而知的讯息,到最后才知道,读者才是被骗的那一方,不愧是名剧团的演员们。除了翻转,另外的一个亮点就是这个虚假的暴雪山庄设置得很成功,它营造出的“无力”的紧张感比之以往实实在在的凶案更加闹心,这也让所有角色在读者看来都处于悬而未决的矛盾当中,既然是假的山庄,只是演戏,那自己只需要发挥演技就够了,可当剧情开始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之后,大家开始怀疑猜忌、战战兢兢,但仍心存侥幸,安慰自己或许只是剧情太真实了而已,读者跟着他们一路忐忑一起等待最后的谜底揭晓。

  因演戏而起的一场悲剧,也随着戏剧的落幕而走向收尾。因着一方的愤恨,也因着另外一方的愧疚,大家聚在一起,陪着“真正的女主人公”演了一出最真实华丽的表演。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迎来了彼此的救赎,感谢东野圭吾最后的笔下留情,结尾升华五颗星。

  《大雪中的山庄》读后感(八):对世界的感觉。

  

要学会区分,要懂得识别,生活总是有不如意的地方,要去面对它,他人的恶意,总是时时刻刻出现在身边,要去理会吗,要的,正是这些恶意,让我明白了我薄弱在什么地方,也正是这些恶意让我知道世界上并非什么都是美好,要重视吗,不要,因为恶意是无穷的,总有这样那样的恶意,我们要做的是应该笑着说再见。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明明自己的实力强,但名额却被其他关系户或者有钱人顶替,是我们不好吗,不是的,而是你的要求太低了,如果你去找那些差的人根本做不到的工作呢,会不会不一样?这里需要思考吧,当然这里又有喜欢这种情绪在里面,七情六欲无法避免,但不能理性面对也是问题所在。说了很多任性的话,但正是情感支配了理性,才存在故事,而故事本身也是感情的承载物。所以不应该去要求别人如何理智,而是应该借此来思考自身应该如何更好的生活下去,好在结局并不是无法挽回。散发恶意者最后也认识到问题所在,虽然是在死亡面前,只愿读者看完能反省自身,愿世间所有真情不被辜负。

  《大雪中的山庄》读后感(九):两口气读完,哈哈

  这是开启新阅读计划后读的第一本书,但说实话并不是两口气读完的。每天中午,看不了几分钟就困了=_=。

  昨晚把剩下的一半一口气读完。开始猜到应该是没有人真的死去,不过确实没有猜到怨念最深的半身不遂姑娘居然就在屋里暗中观察。

  之前好像也读过类似的,忘了是阿婆还是就是东野的。但绝对不是无人生还,毕竟那太经典了。据说这本书以前叫雪地杀机?那没准就是这本。

  怪不得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全书的分人称描写比较新颖,最后绝大部分人都知道真相,还是让我比较震惊。之前看了太多东野的温情非推理小说,突然看这篇不怎么温情的小说还是很喜欢的。

  这才是推理小说的迷人之处,总之希望东野都写一些这类的。少一点温情,科幻,那些真的没啥意思。

  要科幻还要扯点推理,没准还要加些温情,最后的四不像,我真的不喜欢。

  《大雪中的山庄》读后感(十):写本格的东野圭吾也很可爱

  很久没读他的书了,但几年前疯狂收集他作品的日子还历历在目,现在的东野圭吾已经被大家熟知,我却有点小失落,有种自己的私藏被大家发现的感觉,而且,他的作品水平也有所下降,我和小伙伴都说,只要看见有关滑雪的,一定是他为了滑雪谎称自己要去创作,滑雪归来,随便写一篇就交差了。

  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名中又有雪,第一反应是不看,可看了介绍,觉得这应该是一本他的早期作品,两小时读完,不出所料,本格推理、密室杀人,于是我开启了我的搜索小马达,想确定这部作品的时间。

  第一步,百度这本书的介绍,里面有一句,入选第46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

  第二步,百度“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发现这个奖项从1948年就开始了。接着,还列举了每一届的奖项得主。我发现第46届是1993年颁发的。

  所以,这本书的完成时间应该是在1993年以前,果然,东野圭吾的早期作品啊。忍不住为自己点赞。

  早期的作品和之后大红大紫的几部作品最不同的是,他还没找到自己的路线,尝试写本格和密室,内容紧凑,让人总想知道结局,看到一半时,我已经猜到和出事的女生有关了。但和其他的密室杀人小说不同,人没有真的死掉,东野圭吾用了一个三重戏剧的方式,仁慈地让每个人都活了下来,这也和舞台排练的初衷做了对应。也让读者松了一口气,

  从这部作品还能看出他后期作品的苗头,就是尝试写人性,年轻人之间的嫉妒、猜疑、争风吃醋,表现得淋漓尽致。嫉妒使人疯狂,当然,更可以使人走向犯罪的深渊,还好,东野圭吾在最后关头,拉住了自己的缰绳,在犯罪的边缘拯救了大家。而且很真实,想起了我们生活中的点滴,好像也有那么一些时候,会嫉妒,会记恨,他真是掌握的很清楚啊。在人性的描写上,我还是佩服日本人的。

  感谢东野圭吾的早期作品,让我这个粉丝看到了他的另一种风格,总之,不论他写什么,都很好。别再滑雪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