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儒林外史》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10篇

2018-04-05 21: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10篇

  《儒林外史》是一本由吴敬梓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5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儒林外史》读后感(一):笔笔描摹众生

  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知之久矣,奈何为文言所阻,唯少时习《范进中举》一章,仅识其一鳞半爪。而今奔四之岁,无甚可喜,闲极再翻,惊其之文,似海上浪涌,一波打将上来,势未消散,一波亦紧随而至。在这如潮浪涌的儒林外史,众生百相尽显其上。从彼著书之日,至吾翻阅之时,白驹过隙,忽然已二百余载。然观览众生世情,莫不为先生所概。深佩之,感之,亦慨之,故而记之。

  手中版本作家榜所推荐,由大星文化授权,浙江文艺出版社所出版的56回,不过亦有人云先生所著不过55回,最后一回乃多事之人后添。真相为何,今已不得知,估且以目前发现最早的刻本卧闲草堂刋本为准。从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起笔,至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而止。

  鲁迅先生评述本书时认为“……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但事实真是如此否?一回回看过来,表面上看,本书似乎真像是一个小短篇凝成的大长篇,各色人等,逐一登场,如浪似波层层叠来,不绝不断。而文木先生看上去似乎只是记录其人其事,并不多言其余。可如果我们有仔细考察过第一回的楔子,就会发现,后面诸多人物,并非没有主干,其人或高洁,或卑劣,拿出来在王冕面前遛上一圈,大概就能明白个三五分。

  何以此言?

  开篇一阙: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文木先生开篇便直接点清本书之主旨: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自古及今,哪一个是看得破的!很有意思的是,这样的一番引言,却用了王冕的故事为楔。王冕天性聪颖,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可他却不求高爵,不结朋友,终日闭户读书。其母死前所嘱“不要出去做官”,王冕终老会稽山,未曾做过一日官。高洁隐居的王冕恰如一方明鉴,鉴出后续诸回众生之蝇蝇苟苟。第一回借元末明初王冕的故事为楔入点,实有高屋建瓴,总揽全文之妙。

  与王冕避世山中,拒不受参军之职相对,先生首先就拎出了个视科举为唯一目标的周进出来遛遛。六十岁多岁的老童生,被乡邻耻笑亦丢了饭碗,后随商奔波,偶见科场,悲从中来,遂有撞板之举。不过在此,作者曲了一笔,并未让周进死于科场之中,反而是让他因商人之助,得了个监生,继而中举,再而登科,由此入仕,并带出来范进的故事。范进中举的故事,就不多言。前有周进为梦碎科举可撞板寻死,后有范进为意外中举而疯癫至狂。其人可怜,其态可笑,其事可悲

  诸多人物纷纷登台谢幕,匡迥,匡超人的故事令人印象尤为深刻。初时的匡超人勤快好学,心地善良,事亲至孝。在马二先生的资助下,回到家的匡超人白天杀猪卖豆腐勤劳至极,夜里伴父亲文章,可谓至孝至纯。此时的匡超人纯朴可爱。可叹后来因事牵连,投奔之路遇着一帮假名士转变了他的思想,使他明白原来天下还有这样的道理:“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边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哪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享名多着哩!”再到投奔的潘三,更加速了他的质变,最终成为了一个薄情寡义、不知廉耻、只会吹牛撒谎的真小人

  后续诸角依次由前个故事人物引带而出,陆续在先生笔下展现出蝇营狗苟之人生百态,实令人可笑,可恼,可恨,可怜。胡屠户、严监生、马二先生、匡超人、娄公子、张铁臂、蘧公孙、牛布衣、鲍廷玺、牛浦郎、杜慎卿、杜少卿、虞博士等等轮番登场,好不热闹。终了,却“添四客述往思来,弹一曲高山流水”。

  只要生活还在继续,这样的故事就会轮番上演。世上无新事,前朝已演毕。

  《儒林外史》读后感(二):人生难算,一盏醇醪——读《儒林外史》

  文/望月听雪

  ——序•世界如此庸俗

  “这本书,写人如写蝼蚁,没有主人公,没有谁更重要,在叙事者的视野里,那些人不断出现张牙舞爪,须尾俱全,生动之极,然后不断消失,有的过些时候会再来,有的就不再看见,即所谓“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迄”。这种写法,给人的印象,就是事无分巨细,人难辨高低浑然一体。在我看来,这不是形式层面的写法,而是作者能显示真相的唯一方式。是一种冷峻的哲学。是世界观。”

  如同“清明上河图”一般,铺陈出一幅宏大画卷,纸上人物栩栩如生,而众生芸芸,如蝼蚁,如蜉蝣,沧海一粟之中看见这个世界的一隅,却能透过一隅看到整个朝代风土人情官场民风。嬉笑怒骂间,你方唱罢我登场。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功名利禄,自古及今,哪一个可以勘破万丈红尘,视如草芥、弃如敝履,可以随手丢弃它的,无一不舍命追求,待尝尽那高处不胜寒,一朝自云端跌落,悔之不已。

  ——第七回•范学道视学报师恩,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羡尔功名夏后,一枝高折鲜红。大江烟浪杳无踪,两日黄堂坐拥。只道骅骝开道,原来天府夔龙。琴瑟琵琶路上逢,一盏醇醪心痛。”

  《红楼梦》开篇就把十二金钗的判词叙述出来,虽然彼时不知所云,但读毕掩卷,方才恍悟原来冥冥之中,各人均已有归宿,一个个鲜活生命命运早已注定,只等着走完这程各归其位。此书虽没有判词一说,却也有暗示人物命运前程诗句,此诗写的是王惠。“羡尔功名夏后”意指王惠五十岁登科,后句为当时并未发生之事。出任南贛道台后,王惠去查看台站,“大车驷马,在路晓行夜宿”,一日到了一个公馆,王慧进去举头看见正厅上悬着的一块匾,红纸上四个大字“骅骝开道”赫然醒目,王慧见此心里一惊。“掩门用饭,忽见一阵大风,把那片红纸吹在地下,里面出现绿地金字,四个大字是‘天府夔龙’”。不过这公馆有蹊跷,吴敬梓说这公馆原本是旧人家的一所大房子,这旧人家是谁文中并未提及,只是想来也应该不是寻常普通人家。古时官员出门以骅骝开道,杜甫有诗云:“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而“天府夔龙”杜甫诗中也曾用过,“巢许山林志,夔龙廊庙珍”,指的是辅佐帝王的良臣,所以这公馆原来的主人想必也不简单。王惠这时才知“万事分定”,可惜他不知道,判词的最后两句足以扭转命运。

  ——第三十九回•萧云仙救难明月岭,平少保奏凯青枫城

  “甘棠有荫,空留后人之思;飞将难封,徒博数奇之叹。”

  此句叹的乃是李广,王勃在《滕王阁序》发出“猿臂难封,李广乃不侯之将”,“时运不济,命运多桀,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嗟乎。他是当世第一猛将,出生入死却不能封侯。“老不封侯命可知,年衰何必再驱驰;漠南一死终无益,翻使千秋得指疵。”

  ——第四十一回•庄濯江话旧秦淮河,沈琼枝押解江都县

  “话说南京城里,每年四月半后,秦淮景致渐渐好了。那外江的船,都下掉了楼子,换上凉篷,撑了进来。船舱中间,放一张小方金漆桌子,桌上摆着宜兴沙壶,极细的成窑、宣窑的杯子,烹的上好的雨水毛尖茶。那游船的备了酒和肴馔及果碟到这河里来游,就是走路的人也买几个钱的毛尖茶,在船上煨了吃,慢慢而行。到天色晚了,每船两盏明角灯,一来一往,映着河里,上下明亮。自文德桥至利涉桥、东水关,夜夜笙歌不绝。又有那些游人买了水老鼠花在河内放。那水花直站在河里,放出来就和一树梨花一般,每夜直到四更时才歇。”

  一水儿的江南名词、江南风物,“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艳景似残秋。”

  这是一部写透中国古代官场的百科全书式小说,一支妙笔,生花般勾勒出那个时代风俗、官场以及人生无常

  吴敬梓穷到米缸叮当响,天冷时,绕着南京城疾走“暖足”,一部字字珠玑的杰作,也没让他晚景小康

  从没有人将世界写得这么俗,这么荒芜。紧跟其后的曹雪芹,虽然把整个叙事套在无限虚无的框架中,让一切繁华挣扎,归于“白茫茫大地干净”,也没有弄得这么彻底。除此之外,并无其他。

  那么,它是一本让人绝望的书?是,至少会让你绝望一时。可是,真正的奇妙之处在于,经过这种深入的绝望之后,你的心不是变得冰凉,从此孤高傲世,而是渐渐在平静温暖起来。然后,你会爱这个世界,爱上无比庸俗的人类,爱上他们蝼蚁般的纷繁和虚妄。

  “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向梅根冶后,几番啸傲;杏花村里,几度徜徉。风止高梧,虫吟小榭,也共时人较短长。今已矣!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

  “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新知醉一场。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也费商量。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儒林外史》读后感(三):假儒士 真荒唐

  提起《儒林外史》,想必都会想到《范进中举》这个经典的章节,这个故事曾被收录到中学语文课本中,足见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吴敬梓出身名门望族,是官宦之后。可惜,他屡试不中,遭受侮辱,生活穷困潦倒悲惨的人生经历让他对科举制度痛恨至极,才诞生了这部令人啼笑皆非发人深省作品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列传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

  《儒林外史》全书都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讽刺。但是,从某种意义上看,科举制度还是有其积极一面的,它打破了贵族阶层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底层向上层的流动,也相对公平实现了选拔人才目的,为读书人提供了实现人生抱负政治舞台

  《论语》中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在封建社会,功名是一个读书人个体价值的直接体现拥有了功名,就拥有了荣华富贵金钱地位,就可以一飞冲天,土鸡变凤凰。没有功名,就只能遭受别人的白眼,甚至连最基本的尊严也没有。考取功名,不但可以改善自己物质生活条件,更加填补了精神世界空虚

  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多少文人志士都心系庙堂,希望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流芳百世名垂千古。但是,重压之下,科举制度使整个社会都陷入畸形病态。正如鲁迅评《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讽刺是《儒林外史》的一大特色,三十四年的考生之路,历经生活摧残,尽尝世态炎凉,忍受人情冷暖的范进在得知自己中举的那一刻,居然疯了,他是压抑了太久?还是根本就不相信自己会中举?这是大喜之后的大悲。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高中举人的范进居然不知道苏轼苏东坡,这岂不是最大的讽刺?这哪里还是读书人?

  作者吴敬梓对范进的岳父胡屠户的讽刺更是淋漓尽致,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在范进中举之前,胡屠户对其指手画脚盛气凌人,可谓是千古第一“坏”岳父。说范进是“尖嘴猴腮”“癞蛤蟆”“现世报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而在范进中举之后,他的话锋一转,称赞范进有“体面相貌”,是“贤婿老爷”等。他在用杀猪的手打范进时,祈求菩萨保佑的“虔诚”等细节描写都让人忍俊不禁。吴敬梓先生在胡屠户身上用的笔墨甚至超过了主角范进,读者很容易看出这就是一个典型市民嘴脸,自私自利、见钱如命、趋炎附势就是他的标签。这讽刺的不是一个胡屠户,而是整个社会。

  科举制度对封建社会的政治、教育、文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到今天,这些影响也并未完全消失。被誉为“天下第一考”的高考便是如此:每年都有以百万计的高考大军为了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考场上奋力搏杀,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十二年的挑灯夜战,成败在此一举。“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吃苦受累,视死如归!”“拼一分高一分,一分成就终生。做一题会一题,一题决定命运。”“有来路,没退路;留退路,是绝路。”…这些“悲壮”的口号,听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高考对考生、家庭、社会的压力几乎就是科举时代的翻版,这多少也算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吧。

  只愿这本《儒林外史》能让更多的人清醒过来,让那些可笑、可怜、可悲的故事和人停留在书本上,镌刻在历史上就足够了。

  《儒林外史》读后感(四):《儒林外史》 书评

  一个人出名无外乎,写一本好书,唱一首好歌,演一部好剧.而吴敬梓,至今能让人记住,就是因为<儒林外史>.这本中国传统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写透中国官场的百科全书式小说. 鲁迅、胡适、张天翼等现代文学家都对《儒林外史》有独到的体会和研究,致使这部作品在现代文坛备受瞩目,影响到现代小说的创作.

  很多人只知道《儒林外史》是讽刺科举制的作品,最被人熟知的是范进中举,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对文人精神的摧残与迫害,当他们不知道的是,范进中举后,确实被改变了命运,一个年近50,穷的没米下锅,怂的当屠户的老丈人都看不起,能随意欺负,毫无靠山的人,切切实实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有了科举,至少有了一条出路,如果没有,他只能在贫穷中死去.而在《儒林外史》中,不乏寒门学子一朝等科举改变命运的例子.实际上这种不拼家室,只靠个人努力就能改变命运,坐到市长,省长省长更高的位子,在我们今天又有几个人能做到?这有什么可笑的?

  《儒林外史》根本就不是一部讽刺小说!即使它笔法幽默,穷形尽相,但作者的本意,从来都不是讽刺。这其实是一部世情百态画卷,这里的人,大多数是小人物,这里有迂腐事故与凉薄,同样也有真正的高尚与相知。越读下去,越能体会到作者的悲悯。

  《儒林外史》里知识分子身上的毛病,几乎全能在现代找到。学术造假,山寨品牌,为成名自费出书,在小圈子里互相吹捧,自我陶醉,怀才不遇时的哀怨悲愤的愤青,总觉得某些体制好呼吁改革的公知,功臣名就就忘本的渣男,你会发现,时代变了,人还是那些人,人性,并没有变。这也是真正的好书能超越时代的原因。

  《儒林外史》最精彩的地方在于人物的刻画。着眼于市井,用笔极简,而刻画极为传神,人物言行举止,历历在目,我认为这是文笔的最高境界。这里就不引用书里的原文了,强烈建议大家自己去读。

  很喜欢书中的一个情节,杜仪在撩到之后出去拜访好友,中途钱用完了,碰到了一个朋友,得到他的资助才回到家。回到后,他把这个事情当笑话讲给妻子听,他妻子也笑了。

  这一瞬间我又相信爱情了。

  《儒林外史》读后感(五):限制自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限制思想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形容的就是科举制改变了人们的命运,科举不会歧视你的出身,不会问你来自何处,真金不怕火炼,只要你有本事,你就可以改变你的命运,阶级固化从科举制度实施后,基本就很难出现了,曾经你是一个农民的出身你就一辈子就是个农民,而科举则可以让任何出身卑微的人咸鱼翻身。但是在清朝的时候,科举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资本主义悄悄的在朝廷内开始萌芽,社会表面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社会内部,犹如被虫子蛀蚀的树干,外面看起来完好无损,里面早已千疮百孔。封建主义思想在那时仍旧是根深蒂固的,统治者想在自己的领域站稳脚跟,便想法设法的统治人们的思想,于是他们大举采用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以此来限制人们的思想。

  吴敬梓就生活在这个年代里,他对八股文的弊端研究的非常透彻,人们愿意沉浮于这迂腐的官场里,只有他选择站出来,与这个时代的大趋势为敌,他可谓是对八股文恨之入骨,即使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以他的才华混个一官半职肯定没有问题,可是他并不愿意。宋朝的时候柳永曾写过一篇《鹤冲天·黄金榜上》,“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戡低唱!”才子柳永仕途不顺,他觉得自己本是白衣卿相,批卷人有眼不识泰山,这首词可以说是清楚的反映出了他的反叛性格,没有功名利禄,就去青楼寻找自己的一番天地。柳永是最为洒脱的落榜人,他只是一个特例,落榜人不计其数,又有多少人能够像他一样跌荡风流,大多数人都已经在前往功名场的路上陷入了泥沼。

  《儒林外史》中最有名的故事就是,范进中举,范进中举前家里穷的揭不开锅,抱着一只朝夕相处的老母鸡就去街上卖,当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后,欣喜若狂,整个人的深情处于一种极度的兴奋状态,仿佛是嗑了几十斤的鸦片,然而悲从乐来,他变成了疯子,考试了这么多年,中举之后竟然一时没法接受,幸亏岳父胡屠户一巴掌,扇的他两眼直冒金星,神志才渐渐恢复了过来。范进可以说是吴敬梓所处的时代大部分人的一个缩影,一辈子碌碌无为,为了八股文考试拼劲全力,当两鬓花白之后,都快到了垂暮之年,半个身子都进棺材板了,才金榜题名,都这把年纪了,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他又能坚持多久,就算考上了,一辈子估计也就只能是一个底层的官员,由此可见禁锢思想的科举制度可以毁灭多少个人的一生。

  将人关在牢狱里,限制人的自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禁锢人们的思想,而人们却丝毫没有察觉到,这是多么可悲的社会!

  《儒林外史》读后感(六):百无一用是书生

  百无一用是书生

  对书生的印象,来自影视剧,是手持折扇和一袭素色长衫的翩翩君子,是身背书箱荒野遇美作揖讨水,是夜读诗书的满腹经纶。自从儒家成正统之后,书生也就泛指那些儒生了,所谓儒雅君子。这本流传经年的《儒林外史》刻画描写了数十书生的形象,是那么的真实,那么轻飘飘的真实。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儒生聚于此书成林,作者带世人深入的走进了这片林子,看看都有哪些品种,都有哪些姿态。

  很多人接触《儒林外史》应该和我是一样的,从语文课本的《范进中举》开始的。然后就再没有了这本书的消息。不像四大名著是组合套装,有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加之还有影视剧的助攻。哪怕是《金瓶梅》还有个禁书的噱头在那里风骚的吸引人。甚至很多人只知道电视剧《武林外史》,而不知道古龙的《武林外史》,更不用说《儒林外史》和他们是相差甚远的一部小说。

  我想大概是这部《儒林外史》太沉重了,貌似是讽刺小说。可是它在讽刺什么?讽刺八股文吗?可是,如果没有八股文制度,中国又是怎么实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呢,普通的百姓,尽管有士农工商的阶级划分,如果不是政治审查过不去的罪犯,谁都有考取功名后货与帝王家的可能的。

  也许讽刺的是,儒生只有学有所成或是考试成功之后,货与帝王家这一条出路。可是书中也描写了一些其他的出路,虽然不是正统考试进入的政界,却也可以养家糊口了。

  我觉得这部书太沉重,是因为里面的描写太轻飘飘了。中国古文的力量,几个字,几句话就可以把事情描绘清楚并回味无穷,此为其一。其二就是太真实了,就像是流水帐一般的真实。然而这不就是我们的生活吗,到了哪个年代都是一样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谓“利”不止金钱利益,还有名声。如书中那些整天喝酒谈天的名士们。

  幼年时印象最深的有两句:“百无一用是书生”和“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大概说的就是书生,只知道嘴上的道理,而不知道实际。这一直是我心中警句之二。不能光说不练假把式,也不能光练不说傻把式。中国特色的“书生”当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均衡发展的素质书生。

  《儒林外史》读后感(七):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

  对于《儒林外史》最开始的印象,无非就是《范进中举》和吝啬鬼严监生死了的那一段。少年时期读这本书的印象,无非觉得范进很可怜,严监生有钱还吝啬。看的大多都是一些肤浅表面的东西,这两段的节选,文字是那么的有趣。有关这本书的定义,则是一部写透中国古代官场的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当我现在开始认真学习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科举考试就是这样,它自身的体制腐朽顽固,却没有人因时而改变它,而是慢慢变成了一个枷锁,牢牢的锁住了这个时代的文人,也毁了这个时代的人们。

  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了些许好奇,问室友,我说这个吴敬梓不是清朝人,咋写的是半白话文,是不是翻译出来的。室友说大概是晚清,写的已然是通俗的文章了。不说这文字的高低,光是这逻辑的思维,也甚是能吸引人阅读的兴趣。刚开始以为是讲一个个不相干的人和事情,然而阅读之后才发觉,原来每个故事的人物,前前后后都能有着联系,这一个个人物,有着 执金杯饮酒的狂狷儒士,只身逃婚的叛逆才女,酷爱男风的名门基友,隐居山林的真儒贤人,死磕科考的哭号童生,招摇撞骗的冒牌诗人,劝女殉夫的礼教狂徒,从淳朴上进的孝子变为贪婪虚伪的卑鄙之徒……前前后后竟有了90多个人,这文字不精美,却将每个角色描绘的入木三分,活生生一个人物的形象站在了读者的面前,有时甚至会联想到身边的谁谁。精彩。

  这本书选用的是五十六回版本,传言太多,不知这最后一回是他写的还是后人的杜撰。无论怎样都能看出本书想要讲述的故事是什么样的。现在在想,也许他自己写的时候,也并没有想到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只是这社会有着这么一个人,而这个人在周围人的眼中是那么的“有趣”。这社会已然是如此,那这文段并不是虚拟了这么个社会,而是写实了这么个社会。

  这社会就是个大染缸,如今我还没能在这社会走上那么一遭。染上了个什么色,就与你收到的什么压力有关。这儒家学派的思想,教出来的官员有的是清官好官,有的却是自私自利的小人。一个人终于受完了压迫,到头来还要压迫人们。没有人站出来真正做出改变,这才是这本书所讲述的真真悲哀的地方。

  《儒林外史》读后感(八):描摹众生,关照古今

  经历了唐传奇,元杂剧,至明清尤其是清朝中后期小说终于登堂入室,成为新一代为人传颂的文学艺术形式。在众多小说中,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石玉昆的《三侠五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说到,"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由此也可看出《儒林外史》在中国小说史上地位。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如今通行的版本,包括浙江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这一本,都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据传乃是后人伪作。就像红楼梦的后四十回至今也未有准确结论一般,《儒林外史》的末一回也并无确切的作者,但这些都不影响作品的伟大,也不影响我们是否能够从中汲取到应有的意义

  与名字相合,儒林外史讲述的是读书人的事,但名为外史也就决定了这绝非讲述高官名臣风流才子的故事。吴敬梓在楔子里写了王冕辞官出逃的一段逸事,从这段逸事中可以瞥见吴敬梓对读书做官的一贯态度,吴敬梓在文中假借王冕之口的一段话,更是表明了自己对这个时代读书人的看法,“王冕左手持杯,右手指著天上的星,向秦老道:“你看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如此,儒林外史讲的便是在这样一个文人有厄的时代,普通读书人的悲欢离合。

  范进中举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段落,可笑又可怜的范进因为终于考中了举人,竟欢喜的疯了过去。但小说讽刺的不独是范进一人,他的岳父、乡邻在他未曾中举前的百般鄙视和他中举后的万般巴结形成了鲜明对,。这种市井众人的势利也正是范进这类读书人何以会疯掉的原因。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也正应了文人有厄这句箴言。

  不过范进的遭遇却更人觉得可笑,而非同情。匡超的身世遭遇人生选择却当得一叹了。匡超本是朴实敦厚的农家子弟,因为结识了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开始了他的读书之路。然而不读书时尚且知道仁义道德,读了满腹经纶反而成了个背信弃义的小人,是本性还是环境,这到不需仔细分辨,只看这个社会让这些读书人只会之乎者也,只会钻营巴结,便可知这绝不是一个真正文运昌隆的时代。这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悲哀。

  吴敬梓的讽刺落在细处写的是一个个或让人啼笑皆非或让人咬牙切齿的酸腐儒生,但脱离开个人反思时代,便可知这些人物的恶形恶状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社会造成的。这种讽刺小说才是真的触及问题的核心,也才能真正的引动人们的关注与思考,甚至在百年之后,依然能由其中映照当今的社会氛围,反观我们所处的时代。

  我们经历过笑贫不笑娼的时代,也经历过造原子弹的不如买茶叶蛋的时代,现在经历着又一轮宣称读书无用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时代。这些声音都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时代对读书以及读书人的看法。莫非到了如今读书依然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又或者还是和儒林外史里的王惠一样抱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念头,若是这样,那只能感叹如今依然是一个文人有厄的时代。

  但幸好,事情并未真的坏到如此地步,如今依然能见到许多不为名利而读书的人,大约如今还能得王冕一句“天可怜见,降下这一伙星君去维持文运”,只是文运昌盛年头何时到来,我们是否能够得见就尚需我辈儒生努力了。

  《儒林外史》读后感(九):人情冷暖话官场

  这一阵子,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所带来的官场效应、反腐效应一度升温,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最佳谈资。周梅森的这部反腐剧比起之前那些欲说还休的同题材影视剧来说,显得尺度更大,实话更多,诚意更深,也算是让观众与读者们过了一把瘾。

  自古至今,官场的规则与规律都该是一脉相承的吧!

  大星文化出版的这部《儒林外史》正好可以拿来恶补一下自己对官场认识的不足。

  提到《儒林外史》,或许完完全全把它读下来的人并不非常多,但书中几个令人耳熟能详的几个典型人物形象却几乎没人感到陌生。例如,中国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之一的严监生;耗尽了毕生精力,到胡子花白因考官同情才考中举人的周进;得知自己中举,喜极而疯的范进......

  《儒林外史》读后感(十):变革才是唯一的出路

  人们常用“墨守成规”来形容一些人固守旧法,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比如郑人买履,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又比如拿破仑在滑铁卢鏖战时 他的援军部队在离战场很近的地方 但是其将军坚持按既定计划向目标奔去而不去救援 导致拿破仑战败。个人墨守成规可能带来一事一时的影响。一个国家墨守成规,那带来的影响就不可忽视了,没有自我革新的勇气,等待它的终将是走向衰落。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长篇的讽刺小说,成于康熙年间,作者吴敬梓。作品主要描写了在在追名逐利下被腐蚀的各色人物,对追求功名利禄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被社会异化了的人物进行了犀利的嘲讽。作者对人物的勾画可谓传神,譬如书中写严监生临终时,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上去,把两根灯芯挑掉一根,他才两手垂下,顿时便断了气。写守财奴临终时光景,令人掩卷难忘。总之,五十六卷里,各色人物如走马观花一般,来了又去。入仕前后,个人性格对比鲜明、周围人物行为反差鲜明,深刻揭露了人们对于权利的谄媚和敬畏。

  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就是能够能够以公正公平的心态,对当时的社会弊端进行批判。当然,批判永远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通过辛辣的批评,引起人们的反思,进而做出改变,才是批判的最终目的。本书中作者开篇就指出了,问题的根源在于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那么,问题真的是在八股制度吗?其实,古代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又有一套自己的选拔人才制度,比如汉代有察举的制度,西汉以举贤良为盛,东汉以举孝廉为盛。魏晋南北朝的有所谓九品官人法,各州郡都设中正官负责品评当地人物的高低。隋唐废除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每一种选拔制度制定的初衷肯定是为了选拔人才为自己服务的。明清的八股取士制度,虽然八股文形式严格、内容空洞,限制了文人的思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在一定形式上打破了阶层的壁障,让寒门士子有机会出人头地,能够从社会底层向上层流通。从这一方面来说,它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么周进、范进等人入仕以后迅速堕落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问题出在了封建制度上。有了封建的社会制度才会维护上层统治集团的利益,为贪官污吏的滋生提供了上壤和条件;有了封建的社会制度,才会维护封建礼教;有了封建的社会制度,才会有八股取士的选拔官吏的方法。当然这是作者没有涉及的,虽然不影响它的积极意义,但这也是我认为比较遗憾的地方。

  《儒林外史》的批评矛头主要是针对以八股取试的科举制度,造成了一群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富贵’的读书人,也造成了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这在当时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然而,守着封建制度不变革,那就算有再好的选拔人才方式也无济于事,变革才是唯一的出路,历史的发展,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