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朵桔梗花》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朵桔梗花》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09 20:1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朵桔梗花》经典读后感10篇

  《一朵桔梗花》是一本由[日] 连城三纪彦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5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朵桔梗花》读后感(一):萩花的囚徒

  “独眠萩花下,忆君夕阳时。”在《夕萩情死迷案》中,一对殉情的恋人日记的最后引用了《万叶集》中这一首小诗作为绝笔。萩花是《万叶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花名,作为“秋之七草”之一,这种我见犹怜的紫白小花在连城三纪彦笔下巧妙地成为了指引真相的路标。而连城笔下这个“花葬”系列案件细节处各种峰回路转的推理论证,不免又让人想起另一首和歌。却是:“秋日胡枝子,凋零已可哀。如何山下鹿,又送此声来。”

  胡枝子即是萩花。有趣的是,这种最为简单的替换手法,也是连城笔下诸多诡计的核心事实上,《一朵桔梗花》收录的八则短篇都没有特别奇诡复杂的推理谜题,与之相对的,在“不可能犯罪”背后也都更接近生活本质爱情亲情理想家庭……就像最后一则系列小品《向阳科探案记》所透露的,所有的流血牺牲爱恨情仇,在经历之后,终究要回归到柴米油盐中去。

  而推理小说所要刻画的,便是那些回不到柴米油盐之中的人。将桔梗花无悔的白赌了一场净琉璃少女,和将山茶花热烈的红换了一局大富翁男子,在这既有情又无情的世间永远无法成为绝对的败者或胜者。追随着水返脚的菖蒲而去的情侣,和蒲之原中的苇浪里溯流而上的情人,在这既有光又有暗的世间永远怀揣着不能言说的秘密。连城笔下这些人物,都在时代潮流中沉浮,身上是一丝不苟的和服,背后是点着常夜灯的花街、被暗夜压矮的小屋和沉寂无言的落雪,仿佛只有夜的天背负了没有日常的诅咒。“花葬”每篇文章都暗扣一种花,将花语花色融入案情之中,而连城极其柔美的笔法,则更将情融于万事万物,从每一片草茎灰迹中都透出情怀来。

“明天就会再枯萎的仍在一瞬即逝的朝阳里欣欣绽放的复苏的花“”在只为枯萎而复苏的花朵里,苑田看到了人类生命空虚。”

  雷蒙德·钱德勒在他有关小说的评论文章中曾如此说道,“凡是可以称为艺术东西,其中都有补救赎罪的因素”。推理小说在内容上既然是对犯罪事实的延伸补全,反思便必不可少,赎罪却是难上加难。而连城笔下的人物,以罪恶真相为肩头重担,踽踽独行背影,竟清晰地勾画出赎罪者的另一种模样。他们永生背负的罪,便是他们的狱,他们的牢。囚笼不在天地之间,却在人心深处,花香月影之中。而他们不求解脱的愿,不畏地狱的足,便生生在这罪恶中煎熬,竟似不复沉重。或许,这才是真正的“花葬”吧。“萩花独开秋风下,夕阳明月照伊人。”

  《一朵桔梗花》读后感(二):日系推理作中的奇葩

  喜欢日系推理小说的读者应该不会错过连城三纪彦以及他的代表作《一朵桔梗花》,可偏偏我不是迷恋日系的人,所以关于他的作品我从未接触过。记得很多年前,同友人一起等电影开场的无聊时间里听其讲述了一个日本故事,当时听了感觉奇妙却也只留下故事片段模糊影子而忘了名字,直到近日我读到这本书,才恍然那竟是连城三纪彦所谓“花葬”系列中的一篇。

  看作者笔下的日本在我眼前铺展开的是一个旧时景象,仿佛落入时光通道后般惊奇。甚至在阅读前先对文中背景所处的日本历史期做了延伸阅读与了解,就为了能在首篇“一串白藤花”的故事场景里得到更好的融入。站在旁观者角度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的这个故事中,主角阿缝,一个不得已要在花街上讨生活却仍坚持保有自尊心女人,以及她久卧病榻的丈夫,还有一位则是以代书为职业的久平先生之间的纠葛。在谋杀随梅雨而来的季节里,作者用散文优美笔触为读者呈现出的那些画面竟然看上去充满了凄冷萧索的诗意

  作者对场景的描述以及氛围的烘托充满典型的日系风格,我一度沉溺其中忘了死亡,在小说的一开始,就暗示了代书先生的身份,所以我只能追寻事件本身的成因与动机可人性如此复杂,爱恨生死道不清说不明一念之间而已。在这种环境下我试图理解他们每个人思维以及作者表达意图,可是又时时被他描绘的氤氲朦胧的画面所引诱,抱着欣赏态度停滞不前,而白藤花就像符号一样昭示着故事中人物的命运

  次篇“桐馆”开启处即在中日七七事变之时,也许这才是我曾经内心抵触日系作品的深层缘由吧,不是文化的隔膜,而是历史曾有过的嫌隙使然。跳过此篇去往“一朵桔梗花”,开场便是骇人的场景,又是在花街,上一个故事影像还在脑海里未全然褪去,死亡的阴影真是无处不在。作者的文字依旧干净利落又透着一股凄冷,它的意境如此有画面感,阅读的过程感受很美又难免哀惋人物的际遇,但一方面它的推理部分却真的不是很深也不复杂,可能相较其它日系推理作品的解谜与多重诡计及情节上的逆转,它更偏向于对人性的解析。所以在我近日读过另一本《钟表馆事件》之后,《一朵桔梗花》带来的是别有一番奇特滋味,也许与预期有那么一点错肩,可却是惊喜的。

  短篇故事虽然情节分开,可这样首篇与第三篇连着看,情境上倒是连贯的,仿佛陷入一处不曾脱离过。在看到花街上妓女们的现状,铃绘的命运倒让我想起白藤花中的阿民,当“我”在那样感慨她的未来时,是不是也想到了那个未来也是多少花街女人的现在。

  读过连城三纪彦的这本《一朵桔梗花》,会想到日系推理中其它的大家,从远期的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松本清张到近期开读的东野圭吾、绫辻行人等,都各有各的风格,而连城三纪彦的文风在其中是极其鲜明的,虽然之前一再错过但好在今时终于相遇,而接下来就要等《宵待草夜情》了。

  疯猴勿杀20180129

  .zhcw.���ٰ�

  《一朵桔梗花》读后感(三):好一朵桔梗花

  书中最美 最悲 也是最中意的一篇 便是一朵桔梗花。

  网络上曾经看到过极为相似版本,被冠以FBI入门测试题之一而疯狂转载,讲述了一个女孩父亲葬礼遇见了让其一见钟情的美男子,为了再与他相遇,转而杀害了自己的亲生哥哥

  同样的内核,在作者的笔下却散发出了如此这般唯美而又凄凉的氛围。当她手拿着烟花在窗前愚弄般的看着窗下被吸引而抬头的路人时,“我”却在事后才发现这是多么直白地在诉说着真相。

  我把笔者写作的风格视作意识流推理,注重谜题和答案本身,而不注重推理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写出那么精彩,如诗一般的故事。笔下的女性无一不充满着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悲剧色彩,就像花儿一样,在绽放美丽同时,也注定着凋谢。

  亦或许是这一篇是在太过于耀眼和直击内心,使得其与的几篇在眼里都成为了陪衬,其中,《桐棺》里的焚烧尸体需要棺木,而焚烧棺木却必须要一具尸体,让我联想到了《金田一少年》在《六角村》里那句经典的虽然不能从屋顶的小窗下去杀人,但可以把人拉上来!这样的思维方式缺失,使得我虽也尝试创作推理小说但始终不得其法的缘故。而在《夕萩情死迷案》中,作者对于如此复杂而又庞大的故事结构把握创造能力,着实令人佩服!此外,《菖蒲之舟》《白莲寺》等,都让人影响深刻,但始终不及《一朵桔梗花》这般流畅回味无穷

  笔者对于爱情的悲观和对于女性心理的拿捏描写都让我对连城三纪彦这个人充满了好奇,对他对生平产生了兴趣。这是一本,即使知道答案也可以反复阅读的佳作。

  《一朵桔梗花》读后感(四):桔梗念“jié gěng”不念“jú gěng”

  《一朵桔梗花》这书,我只推荐给三个人过。一个是管理专业出身,研究生毕业后在银行工作的亲姐,一个是在南大读研的堂姐,印象里她好像是研究中国禅宗的,还有一个是在某次图书馆志愿者活动中结识的机械专业的学弟,那时他带着本森欧外的小说,趁着工作开始前的闲暇时间翻着书页

  我姐这人老说自己看书太少,非让我推荐,推荐了结果还是没看。我堂姐搞思想研究的,要看书的太多,我也不好意思问她看了没,好看不。最后也就不了了之。倒是那个理工科学弟,很快就回复了我,说了二字“精彩”。

  这个回复足足让我开心了一个多星期。连城三纪彦先生的文笔岂止“精彩”二字。在没读《一朵桔梗花》之前,我不知道推理小说原来还可以写得如此美,却又能如此般伤人于无形之中。

  连城三纪彦先生在中国受众并不大,贴吧关注者不过寥寥几人,豆瓣小组也是冷冷清清,倒是先生的作品人气不错,尤其是短篇集,评分基本都在8分以上,可见先生的实力还是被中国读者认可的。

一朵桔梗花8.8[日] 连城三纪彦 / 2011 / 新星出版社变调二人羽织8.4[日] 连城三纪彦 / 2015 / 新星出版社宵待草夜情8.6[日] 连城三纪彦 / 2015 / 新星出版社

初见连城三纪彦

  说起我是怎么发现先生的作品,还真是奇妙的缘分。那时去图书馆借书,突然看到一本名为《恋文》的书籍,或许是这个名字让单身狗的我荷尔蒙突然大量分泌,我立马从书架上拿下了这本书。《恋文》这书是先生后期作品,内容并非是推理向的,更多的是对男女两性情感探索吧!据说先生凭着《恋文》一文斩获了日本文学通俗文学最高荣誉直木奖。

  书中收录了几篇短篇小说,或许是写推理作品出道,先生写书非常愿意设置剧情大反转,有那么一丝丝欧亨利式的“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感觉。但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先生是对女性心思的把握,让我这个女人看得都觉得惊恐,怪不得有人吐槽“连城三纪彦其实是个女性作家的马甲吧”!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介绍一下先生的个人经历了!说真的,能写出这样爱恨情仇作品的男人竟然是一个和尚!当然,网上流传的照片中的先生还是有着一头茂密秀发。

  连城三纪彦(1948年1月11日-2013年10月19日)日本小说家。真宗大谷派的僧侣。本名为加藤 甚吾。爱知县名古屋市出身,先后毕业于爱知县立旭丘高等学校和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1977年作品《变调二人羽织》获得第三届幻影新人赏(小说部门),并刊登于侦探小说专门杂志《幻影城》1978年1月号,从而正式迈入文坛。

  连城凭借想象大胆的创作手法和充满抒情性的文体风格和意想不到的剧情,得到了极高的评价。随后他又将这一写作风格用于描写故事主角心理的细微变化,创作出了不少恋爱小说。在作品《恋文》获得直木奖后,他的创作重心转移到了大众小说上。但后期也有创作法式推理心理剧,谋略悬念诱拐之类的作品,还有抒情幻想推理,以及本格推理等种类繁多的推理作品。

  2002年连续发表了《白光》《人类动物园》以及其他推理作品,当时曾引起巨大反响。自幼就喜欢电影,大学在读期间为了学习剧本的创作曾去法国留过学。

  父亲本家是净土真宗的寺庙,所以于1985年在东本愿寺正式出家。法名为智顺。在名古屋市的同朋大学(创始人为住田智见,前身为「真宗专门学校」,以亲鸾圣人的「同朋精神」为建学指导、学习「共同生存」为追求培养真正的人做为最高宗旨的大学。)修行学习期间停笔一年,师从田代俊孝。

  2009年被检查出患有胃癌,此后与胃癌斗争数年,最终于2013年10月19日在名古屋市内医院去世,享年65岁。

先生年轻时的照片,一看就是读书人!哈哈哈!

一朵桔梗花

  当时读完《恋文》只觉得先生构思不错,并没有觉得太惊奇,倒是有种想继续读一读这个作者的作品的冲动!或许很多人读完先生的书也是这种感觉吧!于是立马上网一搜,发现《一朵桔梗花》一书评价很高。然而遗憾的是学校图书馆竟然没有馆藏。想在网上买一本却发现已经绝版,某宝竟然丧心病狂地卖到了100加的价钱无奈只好找了某盘资源,内容却不全,少了后四篇。大概是老天被我的执念感动了,某天和同学去参观新建的市图书馆时,竟然发现有馆藏,激动得我立马掏出钱办了读书证借走了这本心心念念许久的书。当时虽然刚好是期末复习期间,但我以平均每天一个故事的速度看完了这本书。看完之后连续几日不能释怀。

  不得不赞叹先生的文笔功底确实了得(当然也有译者的功劳),第一篇《一串白藤花》将日本明治大正年间下层人民漂浮不定的哀怨描绘得淋漓尽致

  最受人推崇的同时也是本书题目的《一朵桔梗花》,借用的是真实发生在日本江户时代的爱情故事「八百屋お七」(井原西鹤的《好色五人女》中有一篇就改编于这个事件。还有日本著名导演大友克洋执导的动画作品《火要镇》)。很多人看完这个故事会自觉地联想到在网上流传甚广的,据说曾是FBI变态心理测试题的段子,“妹妹在葬礼上看到了某个很帅的男生,然后回家把姐姐给杀了。”貌似这个段子最早来自弗洛伊德某次接触的心理病人

大友克洋的作品,大爷总算不讲机器人与人类相爱相杀了!

  且不说这个桥段到底是谁先想到的,两者都反映出感情对人的精神不可逆的影响。连城只是用他的语言手法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昭和初期的爱情故事。一个沦落风尘的十六岁女孩杀人,只不过是为了见一面自己一见钟情的警察。

  《菖蒲之舟》却是我最爱的一篇,可能是因为先生给它设定了大正这个时代背景,而给男主角设定了天才歌人这一人物身份。

大正就好像明治的尾,昭和的头,这样的过渡时代往往是混乱的,而混乱当中可能有自由,以致年月虽短,却别有美称,叫“大正浪漫”,也叫做“大正现代化”。ーー旅日作家 李长声

  有人说,《菖蒲之舟》里的男主角其实是太宰治。确实两人的人生轨迹在一定程度有些重合,为了追求人生的意义而燃烧自我的人生。太宰治作为无赖派文学的代表,无论是他笔下的文字还是他一生数次自杀,都是在质问自己的人生意义。而菖蒲之舟里的主角苑田红叶更偏向于追求文学的创作意义。故事里的他用一生在解释创作与生活的两者关系。

日本的《古今著闻集》里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有一位歌人,俗称能因法师,一回他写了一首很优秀的和歌「都をば霞とともに立ちしかど秋風ぞ吹く白河の関(後拾遺・518)」意思大概是说,我与春霞一同离开京都,时间飞逝,转眼以是秋风起,此时的我正在白河关前。和歌写得极其巧妙,两个地点,两个季节,暗指行程的漫长,旅途的劳累,却被风吹散,和歌读起来轻快明朗,让读者有跃跃一试前往陆奥国的想法。然而这首歌并非作者在前往陆奥国的途中所作,而是在京都的家中。当然,能因法师很明白,如果只是待在京都发表这首歌,很显然没有多少人会称赞。怎么办呢? 这么好的和歌不想浪费啊? 可是我又不愿意特意跑去陆奥国。最后他想到了一个绝招,把自己关在家里,谁也不见,还特意把自己的皮肤在大太阳下晒得黑黝黝的,给人一种长期在外奔波的旅人的感觉。数月后,和歌一经发表,就大受好评。

  可以说,苑田的手法是能因法师的升级版。对于文人来说,这也是他们的终极之问——到底是生活决定创作,还是创作改变人生?

  最后想谈一谈的是《绯红色的文字》这篇。手法有点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罗杰疑案》,第一人称的手法甚是高明,隐瞒真相误导读者直到最后一刻谜底解开让人恍然大悟。内容上却像极了东野圭吾的《恶意》。两者的宗旨也是差不多,可以借用一句“恶意因恨万劫不复”来高度概括。至于是谁抄袭谁这种问题显得太幼稚,两位都是推理界的高手,由于连城出道稍早,可以看作是,东野圭吾观看了连城的招式之后,在此基础上融入自己这一派的招式发明了一套新功夫。东野圭吾自己也曾透露过,他笔下的每一位女主人公的塑造都借鉴了《一朵桔梗花》,因为这是唯一一部让他感到酸涩的小说。

  连城三纪彦先生的文笔功底和文化素养自不用说,书中信手拈来的和歌(没有看过日语原版,不确定是先生自创还是摘自古典和歌集),对日本的传统文化也多有了解,比如,之前提到的《八百屋阿七》这个故事,《宵待草夜情》一书中的《能师之妻》中对能的介绍,《变调二人羽织》中对落语的说明,当然还有许许多多蕴含在文中的和风元素,以及对明治大正昭和初期历史时期的认真处理,让人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文明开化之后有些混乱却有些浪漫的日本。从中也可见先生对本国文化的自我认同感极强。

  最后摘录了豆瓣上一个叫“名侦探季生”用户所写的书评中的一段

连城老师文章的辨识度极高,特别是跟推理作家们站在一块儿的时候。单说文笔,推理文坛无人能出其右。同样一条秋裤,连城老师是优衣库出品,而新本格诸君一瞅就是清河毛纺二厂残次的。连城老师笔锋绵柔中带着凄厉,尤其擅长描写病态哀婉的虐恋,他不追求麻耶雄嵩心肌梗塞般的崩坏,也不像岛田老师上来先把你打成股骨头坏死,而是摩挲暗涌沁润剥落,不知不觉你就求生无门,当你发现时肝肠脾胃已经四串一了,喝养乐多也不赶趟了。 (书评全文链接)

  :

  这段话曾经承包了我将近一个月的笑点。希望治愈每个被先生笔下的故事“致郁”的读者们。哈哈哈!

  《一朵桔梗花》读后感(五):一朵桔梗花,一颗爱慕心

  元旦两天一夜的时间全部奉献给了这本书,真的是不忍掩卷。正如那首非常经典的老歌《女人花》,大家总喜欢把内心细腻的女人比作是花。在连城三纪彦大师的笔下,书中主人公的命运也与花紧密联系在一起,每一朵背后都对应一个“命”字。在死如秋叶般静美之前,定要生如夏花般灿烂,其实相比推理小说,我更想把此书归类于奇情文学,正如此书的原名《戻川殉情》,因着情至凋零,一个人的一生就算短暂,也依然厚重。

  故事集中在大正、昭和年代,如果经常看日剧的人就会知道,那个时候日本刚刚度过最黑暗的一段时期,正处于百废待兴的转折点。而主人公们,像是“一朵桔梗花”中的铃绘只是一名妓女,弱小的她们无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拼尽全力留下自己的芳香。最难琢磨即人心,更遑论是命中浮沉的女人心。

  在被引为书名的“一朵桔梗花”一篇中,就将这种凄美涅槃展现到了极致。桔梗花的花语是“无望的爱”,用这朵花为铃绘的一生做注解或许再贴切不过。之前有一道心理测试题很出名,“在母亲的葬礼上,女人遇见了一见钟情的男子,一段时间后,她把自己的姐姐杀死了。为什么?”,答案就与“一朵桔梗花”最后的谜面相似,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出处是否就缘于此。已经身处泥沼地狱中的少女铃绘,一点点的温柔就足以让其心生恋慕,更不要说隐藏在镜片下的是那样美丽的面庞,所以她想再见一眼身为刑警的他。连城三纪彦大师笔下的奇情真的很美,包括渗透出淡淡凄美的文字(虽然是小说,但文字却美得像散文,也要感谢钟肇政先生的流畅翻译),包括对嫖客在内的所有配角的描绘,皆是身不由己。在他的笔下,你不会感受到凶手的穷凶极恶,只会为她的命运感到惋惜。最终,铃绘的命运也与戏文中葬身火海的阿七重叠在一起,其实桔梗花还有另一个隐藏花语“永恒的爱”,铃绘的生命消亡了,但那句没有宣之于口的倾心,也随她化作永恒。

  还有代书先生对阿缝人生的成全,母亲阿末对留着爱人血液的“我”近乎疯魔的守护,三津沦为棋子而不自知的可悲命运,还有阿际的矛盾,节的执念…白藤花、桐花、桔梗花、白莲、菖蒲、山茶、白菊、萩花,虽然一旦开始枯萎的花,除了听任它朽坏以外,不会有什么办法。但我们更知道,她们幽香和摇曳的身形可以永远被记住。书中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但读完后,你一定会和我拥有一样的感受,回味无穷,在心头不经意就会浮现出少女低垂的眼眸。

  我想,这本书就是对日本物哀美学最淋漓尽致的一次展现。

  《一朵桔梗花》读后感(六):从唯美到凄美,从哀婉到哀痛

  合上《一朵桔梗花》最后一页之时,身处在被外地人调侃 “只有夏天”的南方海滨城市厦门,也是真正开始进入清冷的冬季了。走在附近景区公园的林荫小道上,看着那些独自开放的黄兰和秋菊,那些曾经在我童年的作文中因见识短浅只以“美丽漂亮鲜艳”形容的花朵,在连城三纪彦的笔下,却不着一句谄媚和逢迎之词,以坚韧的姿态纵情得开放和凋谢,挣扎在尘世中阴暗的角落里。错落有致的花纹背后,隐喻的是日本大正时期社会底层的女人们一生心酸凄惨的命运离歌。

  提起日本大正时代,历史中往往会有这样的评价: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前所未有的盛世,持续时间短暂,但是文化与经济却空前繁荣,且因为思想的解放和自由恋爱的出现,至今仍有“大正浪漫”一说。但身处同样时代,与这些繁荣浪漫相对立的的社会底层,是《一朵桔梗花》中连城笔下渺小脆弱的青楼女子一类人物,她们因出生贫寒、家境窘困被卖到青楼,或因受封建迷信所害而被强制剥夺了一生的幸福。她们或许顽强,也在花季时期有过风华绝代的时刻,但背后似乎因命运的牵制,仍免不了早早凋谢的命运。所以连城形容女人如花,而正如“花葬”其名,又作为一本推理小说,难免会有女人的死亡作为悲剧的注脚,而永远无法被成全的爱情悲剧,伴随着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哀婉,是贯穿这八篇花葬系列的主旋律。

  “白藤花”中阿缝眼看青春年华付诸东流,忍受不了封建的爱情桎梏,最终举起了反抗的利剑;“菖蒲花”中桂木和朱子明知自己只是歌人心中影子般的存在,可仍然愿意死心塌地得为其付出一切,毫不犹豫;“桔梗花”中少女铃绘自知身份低微无望得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爱情,可是为了那片刻的幸福却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深渊中.......八篇短篇,每一种花都代表着一类女人的命运,以花朵的凋谢比喻生命的陨落,影射出社会底层女人命运的悲凉,不一而足。然而一开始的阅读中连城过于美丽的笔触让我错误得认为,他笔下的花朵不过是服务于描物绘人、抒发情感的目的,繁多的借花抒情其实是为了烘托故事的唯美和结局的感人。在这种思考下,我似乎是把简单美好的阅读当成了中学时做阅读理解题,这种情况下再精彩的文章,都敌不过答案中对中心思想的完美归纳,因为归纳得好才能拿到高分,拿到高分后一切的前言和铺垫好像一瞬间都没那么重要了。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就会发现这是一种很低级的错误,脱离了言之有物的人物形象和真实贴切的情节波澜,再高贵的比喻也不过是一个没有情感的物体,再完美的刻画也不过是一个没有温度的工具。花与女人,女人与爱情,花与悲剧,在“花葬”世界里,若是脱离了彼此的依附,便失去了最动人的本真美。

  在这种依附与被依附中,或许花朵凋落时遗留的“爱情”幽香,真正让简单的花朵生命产生了情感,具有了动人的本真美。

  以爱为名,可以传颂出千古绝唱,同样也可以伪装成恐怖的阴谋杀人于无形,这是很多社会派小说的通用背景,在小说开篇的《一串白藤花》中由阿缝的决绝便可见一斑。但这样说并不等同于连城写了一本东野圭吾风格的畅销小说,由人性的黑暗洞穿爱情的缺陷,残酷到底,而是用十分优美的笔法娓娓道来,在一个个分章的故事中点缀出残余在凄惨结局背后的唯美之处,让人难以从动情的故事中脱身。

  连城借花朵的隐喻串联出了整个故事 的节奏: 身世凄凉的少女铃绘,她的心事化作了一枝一枝的“桔梗花”,假装不小心掉落在心上人的旁边,渴望引起她的注意;被童年阴影困扰无数次梦中惊醒的男孩史朗,他万万没想到,记忆中故乡“白莲花”盛开的寺庙,竟然埋藏着母亲早已被扼杀的爱情;才华横溢的歌人苑田岳叶,虽然天赋异禀,但浪荡消愁的一生中,却从未得到真爱,最后只有河边的野草丛中星星点点的“菖蒲花”,陪伴着他成为结局中最后的色彩,还有落菊、白藤、山茶、萩菊…….....可是循着爱情的沉溺和堕落便会发现:花瓶中的“桔梗花”凋谢后不再重生,水塘中的“白莲花”当年全部离奇消失后居然再次开放,而“菖蒲花”再次肃立在房间中时,一切却已物是人非。推理的进程在这样的回转中格外异彩纷呈,展现出了一种超凡脱俗于惯常推理小说的文学美。也因了这爱情的渲染,连城笔下的花朵接受到了女人命运中最真挚的情感,不再只是作为一个观赏物而存在,而是恣意得于滚滚乱世中绽放,在最好的时刻驻扎在了每个过客的心中,经年累月,纵然早已零落成泥碾作尘,但每当言及之此便又是一段口齿生香的传奇。

  与其说是在读这八篇短篇故事,不如说是在连城笔下的花葬世界中逐渐沉醉,从唯美到凄美,从哀婉到哀痛,似乎被推动着加速走完了一朵花从春天到秋天的旅程。在犯罪手法和花样动机层出不穷的日本推理小说文坛,连城三纪彦的笔下没有高智商的侦探推理为支撑,也不依靠高超的叙诡而出奇制胜,但早以超越了绝大多数普通推理小说的境界,同时又洗涤掉言情小说的艳俗,将峰回路转的推理和不落窠臼的爱情融合得炉火纯青,如品一杯清茶般将故事娓娓道来,实在令人阅毕难忘。如果以后还有谁还坚持认为推理小说是血腥恐怖解谜的无聊综合体,我一定要向他推荐连城大师的《一朵桔梗花》,不敢保证他认真看完后从此会爱上推理小说,但相信连城三纪彦的文字魅力能轻易折服他,让他面带愧疚得摘下给推理小说扣上的又臭又长的“帽子”。

  《一朵桔梗花》读后感(七):爱与毁灭

  《一朵桔梗花》的旧版我原先已经看过,比较遗憾的是这版依旧收录了《一朵桔梗花》和《夕萩心中》的合集共九篇,而非原版最初的前五篇。虽然合集的形式可能更受读者欢迎,但我还是更注重内容的和谐性,即便在《夕萩心中》收录了三篇“花葬”系列的作品,也多了些斧凿的痕迹,和最初的五个短篇感觉大不相同。

  作为连城最有名的短篇推理小说集,这部作品却难以用评判推理小说的标准去看待它。有很明确谜题主线的篇目很少,更多的是在追寻一个人、一种情感时延伸的疑问,毕竟谜题再复杂不过人心,追寻才是永恒的主题。连城在“花葬”系列中选择的花朵,大多显现出一种孱弱清丽的姿态,而以落花来喻指大正时期在底层挣扎的女人的陷落,显得格外哀婉凄清。爱情、金钱、地位、理想……生于此世,有太多的身不由己,而这里的“底层”就不单单指地位的底层,亦有《菖蒲之舟》中名门闺秀桂木文绪于爱情上的卑微。而这些失去生命或身陷囹圄的女人们,在如落花般脆弱却绝美的爱情的驱使下,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毁灭的绽放,哪怕面临的只有伤害或者被伤害的悲剧局面,令人唏嘘。

  爱,是这个系列中贯穿连结的丝线,而细弱素淡的色彩,描摹的也是小心翼翼的爱情。印象里最深刻的还属《夕萩情死迷案》中那对隔着门手掌相印、互倾衷肠的恋人,浓烈的情感没有喷涌而出,而是像细长微小的萩花一样,弱弱地结束秋日,而他们之间的爱情,也给他们的人生画上了句号。物哀美学在连城的这部作品中的体现淋漓尽致,从花到爱,再到人,无一不使人怜悯哀叹,而这种极致的爱的毁灭之美在《菖蒲之舟》中有着别样的深刻感觉,大概是因为苑田让我想起了《人间失格》中的太宰。突然觉得苑田的那首和歌着实点破了他们选择死亡的原因:“明天就会再枯萎的/仍在这一瞬即逝的/朝阳里欣欣绽放的/复苏的花”,细细想来更是唏嘘不已。

  几篇作品中最喜欢《桐棺》,盲点设置之巧,情爱展露之异,都令人惊叹。推理层面上有关动机的逆向推理很精彩,而借他人之手来拥抱自己的爱人的隐忍无奈也令人心痛。爱情本是那么纯粹,却在各种身不由己的关系的杂糅下举步维艰,背负的东西太多,掩藏的真实也就越多。直到最终爆裂的死亡和鲜血沾染了桐花的纯粹,一切只能蹒跚着向前,断掉的小指成为迷思和情感的传承,“我”再次拥抱了阿际,用的是代替大哥赎罪的手,和自己的真心。而从氛围来讲最喜欢《一串白藤花》,卑微惨淡却又简单素净,在阿缝日复一日的惨淡生活中,为她点燃希望之火的代书先生、她难以忘怀的丈夫和自以为与她相爱的“我”,又描绘着白色花瓣上怎样细密隐隐的纹路?虽无多少悬念设置,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底层苦苦挣扎的女人们,无一例外地走向毁灭,然而面对着这些被玷污碾碎的孱弱花朵,我们又怎能说,这种轰轰烈烈的告别不是在惨淡人生结束时生命和爱情最后的绽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