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五十四种孤单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五十四种孤单读后感10篇

2018-04-09 21:2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五十四种孤单读后感10篇

  《五十四种孤单》是一本由普玄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十四种孤单》读后感(一):这个超漂亮奶茶妹妹,看了《五十四种孤单》之后,专程去福利院做义工

  这个姑娘叫苏小糖,家住在厦门,半个月前看了《五十四种孤单》,昨天找到项目成员咨询,看孤寡老人要买些什么。今天上午她就行动了,买了很多卫生用品,很多糕点零食,到当地福利院给老人洗头、捶捶背,像亲闺女一样聊天!她说,她不能写出老人的故事,但可以为老人做点什么。以后每个月都要坚持做一天义工!

  《五十四种孤单》读后感(二):人生的N种情态

  ——简评畅销新书《五十四种孤单》

  张书勇

  一本散发着墨香的新书,摆在了我的案前。

  《五十四种孤单》,是普玄等人从中国湖北、河南孤宿人群中选出的五十四名代表者,对他们的人生经历、晚年归宿进行真实描述的文集。

  观览全文可知,五十四人中,有普通农民工人干部,有拥有一技之长的城乡手艺人和特殊从业者,譬如裁缝、泥瓦匠、说唱艺人、退伍军人,甚至还有庙里的道士、爱喝酒的拖拉机手等等。他们都有共同之处:一、曾经生活社会底层;二、人生经历颇为不凡;三、如今都因孤寡而生活在福利院中。

  于是,就有了一篇一篇的故事:

  龙克清,父亲饿死了,他代替父亲撑起了一个家;李顺业,打小当学徒,做了一辈子的泥瓦匠;樊振平,为了养家糊口,挑起了走村串乡的货郎担;刘炳炎,漂泊半生,最后成了庙里的道士;黄兴云,一生都在走南闯北依靠玩蛇卖药维持生计;张少林,因为和雷锋做过战友,便立志践行雷锋精神,在故乡大地上几十年如一日的弘扬着正能量;……

  简而言之,《五十四种孤单》描绘的是人生的N种情态。

  也许是我们的职业太过普通,也许是我们的经历太过单薄,所以我们总觉得生活像一潭死水微澜不起,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普通的故事后面也有着非凡的传奇,单薄的后面也有着有待挖掘的厚重,只是我们没有一双慧眼,没有去刻意的搜求没有去专心的挖掘罢了。正如这部书的作者之一何小飞所说:我们常常与传奇擦肩而过

  现在这样的一本表面看似平凡、实则暗地汹涌流波的书出来了。它采用纪实的手法简介语言,为我们铺展开来一幅生活的画卷,展示了各行各业不同人生,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读读呢?我以为,它至少可以引领我们去探索个人的人生轨迹,可以让我们更多的读懂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社会,可以让我们把关注目光去投向一群孤单的人群,——尽管他们的人生波涛经过去,目前平静如水,但要知道,他们都曾经为了生活奋斗过,挣扎过,低潮过也辉煌过……

  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好也罢坏也罢终将作罢。这话看似有些消极,但确是一个人最终的心理人生总结。《五十四种孤单》在为我们绘出一幅世情百态图的同时,更在提醒我们,在我们身边还有一群人,一群孤 人,需要我们去理解,去关爱,去慰藉

  五十四个老人,五十四种孤单,如果我们不去关注,不去探寻,那么他们便将在养老院中静静老去,静静消失,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的传奇故事,也便将随着他们的逝去而永远沉寂地下,成为不可挖掘的秘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这个老龄化时代,我们特别需要记住这句话,因为我们也有终将老去的一天。我想,这正是《五十四种孤单》著者的本意吧。

  《五十四种孤单》读后感(三):活着本身就是意义,活着之外再无意义

  本书是对福利院中孤寡老人的采访手记,用老人的口吻讲述自己的故事。口述历史迷人,但终究粗略,无法身临其境体验当事人感受。不过,至少可以了解,人生确实百态。

  这些老人孤寡,有的是因为政治原因,比如因为成分不好而终生未婚,或者被打成反革命而一生蹉跎;有的是因为身体原因,比如天生或者自幼落下残疾影响婚姻和生活;有的是因为个人际遇,比如遇人不淑,失去劳动能力后被多年的伴侣赶出家门,或者遭到亲戚朋友欺骗。所谓幸福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五十四位老人人生中遭遇,很难不让人生出世事无常众生皆苦之感。

  老人们对于自己人生的结论态度也是大相径庭。虽然大多数都命途多舛,但有的人自觉问心无愧,这一生过得值;有的人满腔悔恨内心难安。这要归结为各人不同的性格。性格不能决定命运,但是可以决定对于命运的诠释

  无论命运如何,对于命运的诠释如何,老人们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孤独感。他们遗憾没有老伴儿,后悔没有留住孩子,都是因为害怕孤单。很多老人愿意住到福利院来,就是因为觉得这里热闹些,有伴儿。可是「院友」终归不能替代家人。于是,有的老人在院方的撮合下找到老伴儿,有的老人偷偷溜出去找「小姐」,有的老人还惦记着将自己扫地出门的前伴侣。

  孤单是种可怕东西。为了逃避孤单,年轻人忙着工作,忙着玩乐,忙着恋爱,就为了把空闲时间占满。孤寡老人呢,最不缺的就是空闲时间。他们的家庭,人生经历,乃至社会环境,又都不能赋予他们面对空闲,面对孤单的力量。五十四个人生,五十四种孤单,其实都是多变的时代中,个体茫然无措

  最后的后记里,采访者说看到了老人们身上的力量云云。私以为有刻意拔高之嫌。还是主编普玄说的最实在:「承受」,除了少数有自我认同感的,多数老人的状态就是在承受,承受自己的命运,甚至承受生命本身。悲欢离合生老病死,能承受的承受,承受不了的咬住牙也一定要承受。只为了一个目的:活下去。活着本身就是意义,活着之外再无意义。党和政府说,生存权才是最大的人权,诚不余欺也。

  书中尽可能保留了口语叙述的原汁,但是文字终究无法重现口语的原味。人在交流时,语言本身传递的信息只占小部分,更多的是依靠身体语言、神态语气。所以,文字只能还原讲述的小部分,大部分信息只留在讲述者和倾听者之间。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五十四种孤单》读后感(四):孤单比孤独更让人绝望

  孤单比孤独更让人绝望

  文|刘少言

  很多年前流行的一个开放型的微型小说:“这个世界只剩下一个人,这时响起了敲门声,。。。。”

  《五十四种孤单》讲述的便是一群等待着敲门声的孤寡老人,他们渴望着、期待着。

  或许,只有等老了,我们才会体味孤单这把尖刀刺入骨髓痛苦吧。

  被囚禁的秃头、苍老的男人手扶着铁栏杆,跪在地上哀求着栏杆外的人说,求求您,求求您,您就跟我说一句话吧,几十年了,就一句话便好。

  这是一个电影中的镜头,深深刻脑海里的镜头,然而我却忘记电影片名了,只记得这个镜头。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个复仇的故事。

  恨一个人,不是杀了他,而是囚禁他,不让他死,不和他说话,让他一个人,一个人,孤单地死去。

  或许没有比这个更残忍的。

  那部电影是很多年前看的,而《五十四种孤单》是这几天看的。

  到此刻我才明白孤单比孤独更残忍、更残酷。以前从未细想过。

  作为作家、作为一个二逼文艺青年,我和很多人一样,假装无论这个世界多喧哗、多热闹,而我却是如此孤独。

  孤单是客观事实,他们无力选择

  而孤独是一种心理状态,我们可以自我选择,而且还是装逼利器。

  这便是,没饿过的人,根本无法体味对食物的那种渴望。

  一个老人说,他弟媳让他帮看她的两个小孩,两个小孩打架,而他出神地看着,不只不知觉中含满了泪水,而忘记制止孩子打架被弟媳骂。

  一个老人说,福利院的领导给他安排照顾一个智障儿,每天给他清理尿床的赃物,他不厌烦,因为那个干儿子,会含糊地喊出一声“爸”。那一声“爸”化解了一切的辛劳,给了他心理慰籍。

  。。。。。

  我们在追求虚荣的路上疲于奔命,而他们为了活下去劳累奔波。

  而这并未异同。

  人的一生不过须臾间,犹如蜉蝣朝生暮死,只不过衡量时间的标准不一样。

  他们是卑微的,也是骄傲的。

  或许你正为正科、正处、正厅、正部级而厮杀;或许你正为一居室、两居室、三居室、联排、独栋别墅而奋斗;或许你正为辆byd、大众、奥迪、宝马、玛莎拉地、兰博基尼而拼搏;。。。。。

  你也如他们一样卑微,只不过你看起来体面一些。

  而我们俗人都难以逃脱让自己活得体面些,于是我们都痛苦着、纠结着,忙忙碌碌。

  他们也有他们的体面与骄傲,一如你我。

  他们也有他们的困苦与挣扎,一如你我。

  我们和他们的唯一区别在于他们是被迫,我们是自我选择。

  这也是孤单比孤独更残忍。

  《五十四种孤单》是本口述历史类的书籍,它的冰冷、它的一定程度上的客观讲述、它的真诚,而无写作者的假装悲悯,感动了我。

  那夜我有点想哭,或许是因为我生长在乡下,身边不乏那些人吧。

  是感动,而不是怜悯。

  感动是因为其中的力量,而怜悯是至上而下的施舍。

  在我看来一部好的作品,其内核需是悲悯的,而不是假装悲悯。

  很多文人是假装悲悯。

  真正的悲悯,在我看来是,众生等而视之。

  每个人都有其骄傲与卑微。

  冷静而毫无情感的讲述,往往具有震憾人心的力量。

  《五十四种孤单》从某种程度上做到了。

  多少年了,余华的《活着》每年都盘踞畅销书排行榜上,因为它给了我们活下去的勇气

  我们困在生活中,时常找不到希望,因为我们总是苛求太多,太多。

  如果一天,我们把夫妻之间的争吵、婆媳之间的争持,都看成一种人间烟火味,或许我们会更快乐些。

  或许是因为小说读多了,在我看来《五十四种孤单》是比《活着》更有力量,因为《五十四种孤单》更为直接。

  《五十四种孤单》读后感(五):好好活着,是生命最大的意义

  好好活着,是生命最大的意义

  作者:肖琴

  我的生活这些年来一直是云淡风轻,波澜不惊。虽然在下岗后的那几年过得很辛苦,但是我遇上了一个好时代,自己创业,成了一个品牌的经销商,后来就有了现在安稳妥贴的小日子。我做梦都不会想到在这个社会还有一群人,他们有着怎样令人心酸,甚至是悲催的人生。由于机缘,我接受了普玄老师邀请加入了他们的“乡村孤寡老人生存状态调查”的项目组,于是我遇上了一群老人,一群福利院的老人,走进了他们的生活,走进了他们的心灵世界我的心情跟着他们的讲叙不停地起伏跌宕心灵也不停地受到冲击震撼

  在年少时光里,我曾经无数次的思考过生命的意义问题。直到遇到这一群孤寡的老人,我才深深懂得了,好好活着,就是生命全部的意义。不辜负老天爷给你的好时光,能够健康平安地活着,就是生命最大的意义。

  我采访的第一位老人是一位早年因为贫困而耽误治病后来导致不能生育的农村妇女。她的一生真是坎坷艰难,她的讲叙令我很长一段时间心情沉闷,连呼吸都变得沉重了。我甚至在采访完她以后,有一种逃离地冲动,有一种如释重负感觉。她的生活每一步都被命运逼迫着,步步艰辛少女时候的她经血崩漏导致后来的不育,不育又导致丈夫的出轨和第一次婚姻的破裂。第二次婚姻又遇人不淑,在夫家勤扒苦做二十多年,把夫家的几个孩子养大成家立业后,竟然被第二任丈夫赶出家门,最后进了福利院,算是找到了一个安稳的归宿。她是个勤劳善良女人,她种菜卖菜,做过保姆、护工,小贩。一直都在劳作,一年没有休息几天,甚至大年三十还在医院做护工,照顾病人。但是命运总是把她逼入绝境,最后她又艰难地从命运的泥沼里爬出来,在福利院里她还不停地帮管理做事。我除了感叹人性坚强和韧性,也对这位老人肃然起敬。她没有被生活打垮,面对命运恶狠狠地打击,她承受了下来,无条件地承受,虽然也有微弱抗争和痛苦的挣扎,但是无济于事,命运并没有给她公平对待。也许只有承受,平静地承受才是人活下去的密码,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密码。

  令我震惊得还有另外一位卖了二十多年血的老人,她的生活也是一团浓得化不开的血泪史。夫死子亡,二十几岁就开始守寡。离开乡村进城,在城里为了活下去卖了二十年的血,虽然再嫁了一个男人,可是没有过几天好日子,丈夫又瘫痪去世,再次走入卖血的队伍。可是当她回想人生几十年的辛酸痛苦,(她在采访中哭过几次),最后她却笑了,她抽着一根劣质烟说,都过去了,不是吗?干嘛还想那些东西,我现在要好好活着,好好活着。她说这句话的时候,夕阳窗棂间偷偷溜进来,照耀着她的脸庞,给她的脸上踱上了一层金色光芒,我看着她的脸,竟然觉得分外地慈祥和美丽。她的房间干净整洁,一盆栀子花散发着醉人的芳香。好好活着,是啊,好好活着,就是对苦难命运最好的回击。

  每一个人的命运总是和自己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血脉相连。有什么样的时代,大多数人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轨迹,国运、家运、命运都会影响人的一生。我们采访的这些对象都是有一些特殊人生经历的孤寡老人。他们有拖拉机手,有水利工程工地的炮手,有乡村财经会计、有唱戏的戏子,有六指裁缝,有乡村的货郎等。他们的青年时代都曾经参加过国家的大型工程建设,修过水库堤坝,建设过兵工厂,参加公路铁路建设等,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贡献。它们也曾经有过火热灿烂的青春,有的人甚至当个某些岗位的领导,村长,财经会计等。

  但是他们最后由于多种原因,孤寡了,进了福利院。其中有历史原因,有政治、社会原因,有自身的性格、身体原因等等。他们最后的人生是无尽的悲凉,是无尽的孤独。他们太需要这个社会的温暖和关爱,虽然这个社会给了他们物质上的关怀,他们衣食不缺,可是他们的精神上依然还是悲苦的,孤独的。每次我去看望他们,他们是那么欣喜,总是盼望着我来,拉着我的手,不停地诉说着他们的故事,我走的时候,他们还不停地挽留让我再坐一会儿,对我依依不舍。他们孤独太久了,他们太渴望倾诉,他们太渴望关怀。他们把自己的心灵世界毫无保留地向我敞开,我深深懂得这份信任和内心深处无法诉说的寂寞。甚至有些老人主动向我询问为什么不采访他?我无言以对。一个人的一生浓缩在五千字里,实在是太简略了,而他们在福利院里的那些夜晚又该是多么地漫长?他们平静的接受着时代的摆弄和命运的操控。他们的人生经历或者也有高潮和波澜,但是最后都归于沉寂,掩埋在时光的河流之中,我们只是捞起了那些年代的某些碎片。那些碎片却闪烁着动人的光芒,这五十四个碎片化的故事,是五十四颗珍珠,它们串起来就是一副生动的时代画卷,必将闪闪发光。

  不管生命多么短暂,生活多么痛苦,多么令人绝望,我们都要笑着生,笑着享乐,笑着受苦,最后笑着死,这才不枉活一生。让我用周国平老师的这句话来自勉,也祝福这些老人在福利院里好好活着,能够每天做点自己开心的事情,晒晒太阳,唱几句老戏,聊聊天,打打麻将,安度晚年时光。

  好好活着,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好好活着,就是生命全部的意义。

  《五十四种孤单》读后感(六):生命需要关注——简评《五十四种孤单》 朱白丹(文)

  生命需要关注

  ——简评《五十四种孤单——中国孤宿人群口述实录》

  朱白丹

  这是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它的变化万千、多姿多彩和发展速度令人瞠目。这也是一个多极化、多元化的世界,各种观念、思潮乃至奇谈怪论层出不穷,让人真假难辨,无法洞悉事物的真面。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炫目,那么新奇,让人目不暇接、感该万千。物欲横流、价值错位,让我们的灵魂不在安宁,我们就在这变动和不安中,渐渐地迷失了,忘却了人类自身对生命、对灵魂的思索和拷问,这不能不说是种悲哀。

  每个人从哇哇坠地便开始感知这个世界,从脱离母体的一刹那便体会着生命之苦,因感受肌肤与空气的刺激之痛而伸臂踢腿、哇哇大哭。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从学业、职场到婚姻家庭,人生经历着不同的成长阶段,及至从中年、壮年到老年,每一步无不伴随着每一个个体生命的独特体验,个中酸甜苦辣、艰难困苦唯有自己知道。

  毋庸置疑,这个社会有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身处社会的边沿不为人知,因家庭残缺而缺乏自信,因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而让人忘记了他们的存在。由于他们深居简出,生活品质卑微、低下,孤独、寂寞地存在于社会的一角。

  这就是孤宿人群。在中国,这类人究竟有多少,恐怕难以统计,世界有多少更难以计数。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人们往往爱关注那些功成名就、阳光灿烂的得意者,而对那些生活在低层、底层的灰暗人生却不屑一顾。很多时候,他们仅仅被作为一种反面教材才从人们的记忆中唤醒,充当着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和谈资。但,毫无疑问他们是不幸和痛苦的。

  《五十四种孤单——中国孤宿人群口述实录》就是触及这一特殊群体的书。书中的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充满着曲折和艰辛,他们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也曾辉煌灿烂,也曾挫败失意,各有各的人生轨迹,正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他们曾经和常人一样,是复员军人、民办教师、大队干部、乡村农民、工地民工;像普通人一样,吃肉、喝酒、唱歌、找女人、玩麻将。但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多数人拥有了幸福的家,他(她)们却成了孤寡老人,有的住进了福利院,有的独自在被人遗忘的角落虚度残生。

  纵观这些孤寡人群,既有值得同情的一面,也有值得反思的一面。在成为孤寡老人之前,他们大多是底层人士,居无定所。有的是算命先生、还俗道士,有的是江湖游医、乡村艺人,基本都与贫困、病魔、残疾相伴。有的甚至能说会道,技艺超群,堪比现今大型国有企业独当一面的技师。但由于历史原因,原本有的是机会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的,有的甚至也成家了,但因为性格使然,要么嫌别人成分不好,要么嫌别人品貌不佳,让他们错失良机,最终把自己嫌进了福利院,铸就了残缺人生,实在可悲,可叹,令人唏嘘不已。

  诚如《五十四种孤单——中国孤宿人群口述实录》开篇所云:“孤寡也是一种基因,它深深扎根在我们这个社会,融化在一个个家族,一个个院落,它像天上的陨石,不知什么时候落在你身上,砸中你。每个人生都是一段无法预料的旅程,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陨石中的一员。”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真知灼见,分明窥见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人生是苦相,生命需关注。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是孤独的,人的一生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去,都有过心酸泪水、凄风冷雨。从人类的终极关怀来说,每一个人都有太多太多的故事,都将孤苦地别离这个世界。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不论是富人还是乞丐,都需要关注。如此,关注便是一种美。当这个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关注,且这个世界又失去了太多太多的关注时,这本关于孤单的书,便给了这个世界一个回响。它让人沉思,让人禅悟,尤可让人借鉴,善莫大焉。

  如此,我想说,《五十四种孤单——中国孤宿人群口述实录》是一部好书,一部奇书,书中反应的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思考和关注。

  《五十四种孤单》读后感(七):当我们老了

  我们都是从呱呱坠地,在到学会爬,走路,说话,学习着成长,那时的我们觉得人这一生好长长,被挥霍的才是青春,不曾畏惧,大胆向前冲。 然后,时间对任何人都是最公平合理的,它从不多给谁一分钟。勤劳的人能叫时间留下丰硕的果实,懒惰者只能让时间留给他们一事无成,两手空空。时间是一笔财富,但金钱却不能买到时间。利用好时间的人会学到许多,而虚度光阴的人只会对自己有害无益。 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将经历生老病死,谁都不能避免,这是自然规律。《54种孤单》汇集了解放前后一直到现在的城市化整个孤寡老人生存状态,让我们直面这活生生的现实没有任何渲染,这就是现实的样子。里边有一个抗美援朝的老兵,在哪个混乱的年代他们为国家献出了他们的生命,青春,战友们都死了,我还活着,这是他说过最动情的一句话。因为战争他的命虽然保住了,但是也失去了作为一个完整人的。。。 中国人含蓄内敛,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中国现在老龄化程度也是越来越严重,也许我们应该多敞开心扉和父母沟通,不吝啬表达我们对父母的爱,关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世界因爱而美好[玫瑰]

  《五十四种孤单》读后感(八):歌唱生命

  歌唱生命

  ——简评《五十四种孤单——中国孤宿人群口述实录》

  文/余明照(新闻记者)

  生命值得关注,生命值得歌唱,生命值得赞美。《五十四种孤单——中国孤宿人群口述实录》就是一部歌唱生命的典范之作。

  我是一名基层新闻单位的记者,这些年跑遍基层农村的山山水水,也曾采访过许多于记者前几辈出生的孤宿老人,他们皆因山村的封闭、自然条件的凶险,以及诸多因素的困扰相继离去,他们因自然、社会的原因或是自身身体的原因相继离去。由此我联想到人和物的生命在大自然的恩赐或是生老病死、新陈代谢这个规律面前,显得是多么无能和渺小,但每一个生命的离去都是在自然与生命中抗争,于是我创作出了一部15万字以“歌唱生命”为主题的集子,自以为将人类自身对生命、对灵魂的思索和解析理解得很透彻,可近日读了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建始县新闻中心《茨泉》杂志主编付小平任调查组组长,所编辑的《五十四种孤单》一书后,很是汗颜,心情也久久难以平静。该书为中国作协、湖北省作协“孤寡老人生存状态调查项目”,通过对福利院等场所孤宿老人的走访,呈现孤宿老人的现状,提炼出孤寡的根源所在,讴歌当今中国政府对孤宿老人的关爱。书中的54位孤宿老人的口述,他们都有着极为丰富的人生经历,他们向往家庭生活、向往天伦之乐,他们都在遭遇命运的不公,对待命运长时间地与生命抗争为之奋斗过程,构成了一部人对生命热爱的赞美之歌。

  事实上,每一位孤寡老人都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要摆脱孤身的命运,决定了他们的阅历更为丰富和令人动容。但“孤寡”似乎有着某种生命延续,这种延续在一代代人身上发生,这些孤宿老人的命运与经历,有助于我们更深一步理解孤寡的社会原因,对如今尚处在中青年阶段的生活人群来说,有着极为宝贵的人生启迪。正如《五十四种孤单》开篇所云:“孤寡也是一种基因,它深深扎根在我们这个社会,融化在一个个家族,一个个院落,它像天上的陨石,不知什么时候落在你身上,砸中你。每个人生都是一段无法预料的旅程,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陨石中的一员。”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真知灼见,揭示出了生命的真实。完美地再现那一个个鲜活生命,这也许是此书的使命所在!

  付小平带着他的写作团队,在作家普玄的率领下,走访湖北、河南两省的几十个福利院,《五十四种孤单》记录了700多个孤寡老人的喜怒哀乐,最终选择54个老人在不同时代阶段的经历编辑成书。全书37万余字,近400页,没有一张插图,全书的构架体系无不彰显着作家们的辛勤劳动与智慧火花的碰触。从这些老人过往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了在人世间一个个生命载体。对于从事孤寡老人课题研究的机构、政府部门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为一名记者,我负责任的说:《五十四种孤单》,是一部真文学,是一部雅俗共赏的精品书,同时也是一部极富生命哲理的社会生活丛书!我喜欢养花养草,摆弄盆景,然而对我能感兴趣的书,我欣赏。《五十四种孤单》有一种魅力,每一篇一旦开读,就必须吸引自己一口气读下去,停不下来。我想写小说,于是想到了这群活跃在当下小说现场的作家,既尊重传统又开拓创新的意识,却在这部民间口述实录里发现了他们的伟大与平凡。《五十四种孤单》的创作团队,13位作家的赤诚敬意,照亮那一个又一个孤单的生命暗角。五十四位老人在夕阳下沐浴下,与我们对坐聊着往事,人物形象饱满真实,有难得的阅读快感。

  我要说,在当今碎片化的阅读时代,让我们放下手机,读点纸上书吧,比如这部《五十四种孤单》。如此,我还想说,该书是一部好书,一部奇书,书中反应的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思考和关注。

  《五十四种孤单》读后感(九):个人评价:75.所谓的孤单,痛苦,都是自己选择的!~

  书中写了很多经历迥异的老人, :

  无儿无女的老党员。

  无法怀孕的妇女主任。

  年轻的时候摔坏脑子,浑浑噩噩过了一生的老人。

  因为戏子身份没人愿意下嫁的算命人。

  父母相继瘫痪,死了之后,自己也瘫痪的老人~

  从小死了父母,讨饭,做童养媳,因为不能生孩子被老公打。在养老院和一个相好的结婚了。

  有点小钱的货郎,第一个妻子和人跑了,后来也没有遇到合适的,也就孤独了~

  思维还是太局限,觉得儿女就是老了的寄托,其实可寄托的东西很多~

  都寄希望于别人帮助自己,任何人其实都没有义务这么做,以那种方式去思考,只会让人生更加悲哀。

  其实,快乐有很多种,痛苦也有很多种,只要痛苦少一点,快乐哪怕只有一点点,日子应该也算很快乐。有书看,快乐就不会是只有一点点。

  人世间充斥着各种常人意想不到的难处,让人痛苦的事实在太多了,有些,即使是心态好,也会很难受~真的应该好好珍惜当下基本没啥痛苦的生活。

  给自己找点能做一辈子的事真的蛮重要的!

  有时候,想要简单过一辈子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总有那么多麻烦事等着你~

  《五十四种孤单》读后感(十):平等对待生命

  平等对待生命

  乐君

  朋友来访,临行丢下一罐新茶。次早沏茶,不加思索就泡了一大杯。新茶的口味略淡,茶叶多点,应是一杯香醇。

  早上事忙,待料理完手头琐务,茶已微温,端起来就是一大口,哇,唾之不及,苦不堪言!这是新茶么?

  连忙找来茶罐,才看到竟是苦丁茶。怪我自己粗心。

  啰嗦这一段话,是要引出我才看到的一本新书——《五十四种孤单》,就是一大杯浓酽的苦丁茶。

  多少年来我们的阅读习惯就像是冲泡一壶新茗,总是在慢慢品尝那一抹幽香、那一缕甘醇。哪里会像这样去泡一壶苦丁茶。微信的快餐文化且不说,就算我这样每年有几十本阅读量的嗜书人,也很少再去触及那些厚重的、艰涩的读本。我们的阅读被这个快捷时代裹挟了,我们回避了庞杂,但同时也屏蔽了悲凉、沧桑与深刻。

  《五十四种孤单》就是一种浓缩了的沧桑,浓得化不开,浓得让你猝不及防!

  翻开《五十四种孤单》这本书,乍一品读这些原汁原味的口述,就像是猛地喝下一大口浓酽的苦丁茶。书里面的人物,他们的宿命、他们的作派、他们的脾气秉性,都几乎让我不能接受。潜意识里,我几次都要站起身来,泼了这一杯“苦丁茶”。

  书里的人物有曾经的战士、建设者、能工巧匠,即便只是一介草民,也都曾有过短暂的光彩。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慢慢走向了孤单。他们的故事无疑是悲怆的,甚至是冤屈的、荒唐的,而有些人物的命运,又显然是性格使然,是所谓“自作孽、不可活”。这样的口述变成了文字,怎么能不是“苦丁茶”呢?所以我要在此提醒后读者,你一定要有事先的准备,这样你才能在喝进一大口苦丁茶时,不至于“猝不及防”。

  毋庸置疑,尘世中的每一个人都注定会走向“孤单”,只是过去我们大多讳言谈起这一话题。思量至此,我仿佛有些明白了策划并出版《五十四种孤单》的用意,组织撰写这样一本书籍,就是要通过毫不避讳地展现种种人生轨迹,来探讨怎样避免和适应孤单,并最终使人生的暮年,达到像《金色池塘》那样的和谐吧。

  《五十四种孤单》堪称形形色色,有的孤单令人肃然起敬,列在首篇的李廷山老人便是这样的实例。“他们死了,我还活着”,这位浴血疆场的战士,在朝鲜的冰天雪地里冻坏了身子,侥幸活着回来,还不忘去照顾阵亡战友的家人。李廷山本该拥有立功受奖的回报,却阴差阳错与幸运失之交臂。地方政府有愧于他,却还把他当作闹事者施了“刑拘”。老人面对冤屈没有选择抗争,而是服从于命运,毕竟,“我还活着”,而战友们早已埋骨异国他乡。

  而刘子书呢,他的“孤单”令人啼笑皆非。在他21岁的青春年华,经人介绍与一19岁女子相恋结婚。谁知在妻子怀身大肚将要临盆之际,却被人以“破坏军婚”的名义,把妻子掳回原籍。就算的确有过口头的婚约,又怎能剥夺别人另选他人结婚的权力。那个年代,法制的荒唐,个人的权益比蝼蚁都不如。

  还有一批像刘美昌这样的老人,仅仅是因为“成分”不好,就被打入另册,成了终身的孤寡老人。说到刘美昌,倒使我想起在我少年时曾经交往过的两位“地主子女”,于今想来还历历在目。少年时我在随州乡下,曾经结识过一位名叫谢成发的盲人,他那时约莫三十出头,他的哥哥成义,快要奔四十了。不用说,他们都是未婚人士。成发属于多才多艺的盲人,但“地主”成分且又是盲人,怎可能成亲呢。还有他的哥哥,因为地主的子女,屡试屡败,也早已打消娶妻的念头。好在,1970年代末给地主“摘帽”了,成发的哥哥成义才搭上了末班车,娶了一个丧夫的寡妇。这样的窘迫和命运今天听来浑如天方夜谭,可在当年却是千真万确的实情。

  如果《五十四种孤单》仅仅写了这几类孤单的老人,那就未免标签化,也显得浅薄与流俗了。

  我以为更好的,是《五十四种孤单》写出了另一类“孤单”的人,他们既不是因为政治原因,也不是因为残障,而是因为他们自身性格的缺陷,文化的愚昧,甚或是好逸恶劳、游手好闲而导致的老无所依。当然,也有的是家人不能尽责、遗弃,使他们一步步走向孤单。这一类“孤单”者不是个案,不是因为“天灾人祸”偶然的变故。因而,这一类人的“孤单”,则更具有警示的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从《五十四种孤单》里我们读出了种种不幸,这些不幸带给我们长长的思考。近七十年前政权的更迭,在巨大的政治波澜面前,一己的命运渺小孤立,仿若芥子,稍稍的一朵浪花,就可以改变无数家庭的命运。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我们是不是应该思索:政治的变革,应尽量减少对人民的侵袭、损害;而所有有悖人伦的法制、权谋,也应该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最重要的是,平等对待生命,保障所有的人权,要高过一切政治权益。做到了这一切,也并不能保证这个社会会彻底消除“孤单”,因为人性的弱点永远都会存在,这里的“短板”,则需要社会,抑或说社会的管理机构来作最后的弥补。

  所幸的是,在《五十四种孤单》里我们看到了政府的这种弥补,《五十四种孤单》虽然没有刻意称颂这一弥补的机制(这一机制也还远没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采访撰稿,都是在各地的“福利院”里进行的。这个社会尽管曾经酿造和孕育了种种过错,但它也最终行使了自己的职责——给这些“孤单”者以最后的归宿。

  今天,我又为自己沏上了一杯苦丁茶,但我汲取了最初的教训。我恰到好处地投入些许茶叶,看那碧绿的叶片在沸水里上下轻扬,我知道,这样冲泡的苦丁茶固然还会是清苦的,但那回甘的滋味一定会慢慢到来。就像此刻我已翻到了《五十四种孤单》的后半,我不再觉得那是沉重的“苦涩”,字里行间,倒仿佛有一缕回甘,正慢慢地沁上我的心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