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时代的诗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们时代的诗人读后感10篇

2018-04-07 20: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时代的诗人读后感10篇

  《我们时代诗人》是一本由陈东东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时代的诗人》读后感(一):军舰鸟

  说实话,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于我们国家的现代诗人的概念是一片模糊的。为了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不会摸不着头脑,所以我自发地在网上查询相关的信息。 第三代诗人指的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80年代末出现的一批诗人。这支庞大队伍“流派”林立,表现为南京“他们”,上海“海上诗群”,四川“莽汉主义”、“非非主义”等等诗歌派别。以平民化的诗歌与私人化的小说写作著名。 “第三代诗”的最初提法始于1982年,出自于四川几所大学大学生,他们在1982年10月在重庆北碚西南师范大学的一场诗歌论战中提出的。当时西南师范大学的学生借用了毛泽东的著名提法——帝国资本主义把复辟的梦想寄托在我们的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 但此概念提出后,并未出现具体的诗歌流派和文本。直到1983年,由当时的成都科技大学的北望(何继明)、 邓翔、牛荒,四川大学的赵野、唐亚平、胡晓波等人成立了“成都大学生诗歌联合会”,然后编辑发行了《第三代人》诗集,继而也成为朦胧诗人之后被人关注的诗歌群体。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正是中国进入一个近乎于资本主义 自由竞争阶段的一个时期曾经喧嚣一时的朦胧诗已经渐渐沉淀,其思想内涵艺术形式逐渐趋于成熟定型,即其创作风格如跳跃的结构新奇意象及关注现实精神内核等,已经渐渐成为一种新的传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在朦胧诗影响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开始不满于它的停滞及局限,于是决定自行探索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方式。 第三代诗人们大多都身具着平民的身份,于是,他们决意表现这种最普遍人生,他们宣称自己要“像市民一样生活,像上帝一样思考”,在创作中力图使诗歌世俗化、平民化,切近最凡俗的人生。在这样的追求这下,他们的创作呈现出独特美学风格。于是按照这一群体出现的时间评论界称他们为“第三代诗人”,以区别于建国后第一代带有强烈政治意识形态意味的诗人和第二代张扬个性但又关注社会的朦胧诗人。 《我们时代的诗人》这本书是作为第三代诗人的代表陈东东十年心血之作,在这本书中讲述大家不知道的昌耀、食指(郭路生)、骆一禾、张枣等一代卓绝诗魂的故事。 陈东东希望,通过素描他眼界里的中国当代诗人,勾勒当代汉诗轮廓,提供给对当代诗不甚了解的人们一个入门指引。他深信,现代汉语诗歌的归根复命,就是能够在一个更大的范围里,跟历来的全部(无论古典和西方)文学构筑起共时并存的整体,成为这个整体里的传统。而这,正是他写作此书的衷心。 在这本书中,我深刻的了解了他们的时代,体会到了他们的风骨,感受到他们的精神。他们有诗人的情操,有着诗人的傲骨,不为现实打败,令人钦佩。 第三代诗人有一股敢于砸碎枷锁、摆脱束缚怀疑、反抗和激情意义,他们誓要对旧思想说“不”。面对日甚的物质财富勇敢出击,他们站了出来,写下了用鲜血播撒诗歌种子宣言。“第三代诗人”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稀有血型,它恰好成了文学“贵族血统”和“皇家象征”。在我们中间,这并不多见,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少见,开启了中国诗坛新生大门。 她差点被吹乱的发型之燕翼,几乎拂掠了历史传奇。 ——陈东东

  《我们时代的诗人》读后感(二):文学世界中璀璨的星

  文/初晓

  只要想起一生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张枣《镜中》

  诗歌,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最深沉情感。每一首著名的诗歌,无不彰显文字独特的魅力。谈及诗歌《相信未来》,许多人都不陌生,也知晓这首诗的作者食指,可食指究竟是谁?大抵没有几人知道了。若是说起《镜中》,说起张枣,只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或许大多数人知道昌耀,知道骆一禾,可他们身上的故事,有几个人知道?

  的确,关于诗人,我们了解太少,即便看过他们其中一些诗篇,也很少了解作者本人。《我们时代的诗人》这本书恰好讲述了你不知道的昌耀、食指(郭路生)、骆一禾、张枣等一代卓绝诗魂的故事。这是中国第三代诗人的代表陈东东十年心血之作,可谓是字字珠玑分量很重。这本书的来源也颇有意思原本这只是刊登在报的对诗人的简介,后来因某些原因不得不中止,如今得以出版,这其中可算得上是一波三折了。

  《我们时代的诗人》读后感(三):诗人,逝人

  诗人,一个被世人遗忘了许久的称呼。不,不能说遗忘,因为很多古代的诗人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李白杜甫陆放翁……被人们所遗忘的是另外的一群诗人,现代诗人。在现代社会,励志成功,参考学习书籍销售经,快餐文学大行其道,因为他们能快速的带给人们利益回报,又会有哪个傻子会去揣摩现代诗中包含的那份深情,触摸到了又如何,并不会给自己带来收益?现代的人都是现实的,没有利益的东西又会有几个人会去了解,诗人已经边缘化了!又会有多少人记得海子舒婷席慕容戴望舒以及那些令我们感动或伤怀的词句呢!诗人常常是清贫代名词,或许就是他们的作品文学造诣太高,而获得的利益较少甚至没有利益有关吧!诗人已经少了,或者说新生代的现代诗人少了,诗人或许叫做逝人! 诗人是什么样的?在这里,我们就能知道在诗人陈东东笔下在他心目中当代诗坛“闪亮的星”,分别是王昌耀郭路生骆一禾张枣。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这四个人的诗作我一篇也没有读过,甚至陈东东,我也是第一次听说。但是从这本书中正是他们几人开启了中国现代诗新的篇章。上面提到的海子等人的诗作最初也是受到了这几位人的影响! 对于现代诗,我是有些敬畏心理的,不为别的,应为我能读懂的诗作真的不多!甚至有的现代诗即使是能够明白文字表面记载意思,可是诗人们借由诗歌表达的那一种情感,那一种朦朦胧胧的美,是我这食惯了人间烟火凡人所不能体会的!也许诗人们都喜欢把自己内心最深处,最隐秘的情感依托在文字的背后吧!而相隔了数十年的我们想要在思想上擦出火花还是相当困难的!就像我高中时候读海子的“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感受到的分明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着希望的人对于未来的美好徜徉。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写下这篇积极乐观的诗篇后选择了卧轨自杀! 我们时代的诗人,首先给了我们一个时间上的概念,大概就是活跃在六七八十年代的文人们。这个时代的诗人们正在经历我国文化思潮变化的动乱——文化大革命。他们的诗大概都是这个时候创作的,也大多是他们在文革上山下乡云端到地底思维的极速改变,催发了他们的诗人灵感。白天劳作,晚上写诗,听起来很浪漫,可是事实上确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苦中作乐。你能想象一个文质彬彬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化人想要把农活干好么?王昌耀被打为右派下乡劳作时就有过被抬筐压晕过去的经历,即使是学生,也只能悄悄的组织诗词会等活动!正是文化大革命的压抑,上山下乡痛苦的经历,眼见社会乱想冲击,撩动了诗人情感中的那根弦,激发了当代诗人们创作的激情,他们想用激情来释放这份激烈感情。所以有了昌耀的“斯人”“我不走了”;有了陈路生的“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如不过能理解他们的经历,他们的生活,我们甚至不能从他们的诗作中体会他们想要书写的那份真挚的感情。 那个时代的诗人都有着一股子韧劲,苦难并没有压弯他们的脊梁。当苦难,当不幸降临到他们头上的时候,他们依然能够朴实笑笑,将自己操蛋的生活动过含义或深或浅的诗表达出来,他们就像是漂泊荒岛的鲁滨逊,用自己的力量一点点的征服荒岛。可是现在呢,利欲熏心的大环境下又会有几个敢于清贫的诗人?诗人,逝人!

  《我们时代的诗人》读后感(四):《我们时代的诗人》--入笔,写魂

  在知道他们的名字之前,我不相信,有人能够用文字,绞拧成生命的绳。

  而再一次,依循作者陈东东的笔法,翻阅他们在十分专业的剖析之下的一生,又能看到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的几多倒影

  昌耀、郭路生(食指)、骆一禾、张枣,他们出生或成名于现代的不同时期,有过人们至今为之向往其“纯粹”又叹惋其极端的经历,所以,会被不同时代的“我们”狂热推崇或评断“舍弃”、会因各自的天才被不同代际的“我们”看作行路的先导、会因不同的人生际遇推动而作出“我们”各有偏好的艺术选择、会被不同的“我们”的成长环境解读出各异诗思······然而他们超越时代和笔力的共同点则是--对入得笔下文字的真诚和对灵魂的虔信。古人许是离“我们”太过遥远衣食住行都相距甚远的情韵风致会把妙手偶得的句子化作等闲,但是,几十年间命运起伏只会让对比下的波澜动荡在今日忽然映入眼帘之时,成为穿越时空的情感“共振”间最合适的切入点。诗人的身份往往让他们得以暂时超脱历史的局限,站在精神之巅,试图为自己、为他人指引一条让灵魂得以被稳妥安放的道路,却又常常让他们在背负文字的未尽之意和人类欲望的思虑之源间,苦苦求索。为此,昌耀的后半生即使继续不停奔逐,似乎也从未离开过西北天地壮丽,即使他已经被除去桎梏,但他化入诗笔和心中那团不曾磨灭的火焰,一直伴着他寻求对诗艺道路上“循环不已的莫比乌斯圈”的突破,直到生命的终点;食指的诗歌曾经是知青圈子里大家最为宝贵的精神食粮,他就此成为朦胧诗派的人们公认的“旗手”,也选择在自己的世界里继续持笔作耕,他笔下的“希望”和离别,能让人们保留住相信的力量,也能让人们在“四点零八分”的“最后的北京”只能让自己的手“不能松”;骆一禾的才能既足以让自己挥就锦绣诗章,也能够导引、指点海子这样的天才型诗人加入他写作的宏大构想,他是一个诗篇组成大、思维场力大、为友人海子甘愿付出巨大的“大”人,连同他一直践行的“修远”二字也不足以概括他的一生;张枣也许更接近这个时代的“我们”--珠玉在前,大时代面前的“小我”,既迅疾的追赶着前辈诗人们讲述自我的主张,也有着时时冷静聆听内心去自省、自赏的风度,不再单纯以顺应潮流的呼喝为唯一主题,而是能够在渐觉自由的时机以略带出些矜持姿态,索求着文字能给出的精神上的愉悦

  本书作者陈东东,之所以能够写下这些打动人心亦如诗般诚恳的文字,想来也会在此过程中,无数次以一位诗人的身份比照自己与上述四位诗人的同与不同,包括绕不过去的成长经历、身份认同、思维流变等方面,使得行文间既有诗人必独特而敏锐视角,又含有创作者在求索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矛盾困境,对现代诗爱好者和创作者都具有十分现实的阅读和写作指导意义

  诗,尤其是现代诗,突破了特别是格律和长短规则限制,但是,每行入得笔下的文字却又似乎都凝练的能包涵一个世界,写得出灵魂深处最待修补的那道痕迹--这是现代诗人们创造的奇迹,也是能理解他们这一手法的“我们”的幸运。也因此,愿每一个世代的“我们”,都能够在诗中寻找到我们的想要、所爱,找寻到自己愿意认可其作为所处世代精神“旗手”的诗人。

  《我们时代的诗人》读后感(五):明亮的星

  在中国诗歌历史上,涌现出大批量的人才.楚国的屈原;唐宋朝的李白苏轼;元朝的龚自珍;现代的徐志摩;当代的北岛.他们代表诗歌的发展历程:起源—全盛—衰弱—再次兴起.而在当代诗歌中,有那么几个闪耀着光芒的星,一直引导着我们去了解当代诗.

  《我们时代的诗人》可以说是一个体量相对比较大的当代汉诗选本的构架,其中的每一篇,都是对入选诗人以及诗作的导读。所选择的一些当代诗人,也是提供给对当代不甚了解的读者的一个入门指引。作者对中国现当代诗歌写作上的一些体会和见解,可以让读者对中国现当代诗歌有更多的了解。

  本书选择了四位极具代表性的诗人,分别是昌耀 郭路生 骆一禾 张枣。他们每一个人都相隔一些年代,每一个都代表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每一次的发展。

  昌耀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开始写作的年龄仅比中国共和国的年龄小一点点。1957年因为他写的《林中试笛》被发配到青岛强制劳作。再次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诗,在他的诗歌《斯人》中:“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仿佛看到他在西北高地独自咀嚼着荒寒与寂寞。他虽然是历史的“归来者”,却并不因此倾诉命运的给的痛苦,而是持续从未停止的“修行”,将西部的雄奇、狞厉,锻造成奇崛的语象,写出富有英雄气概的诗歌。他的作品,一方面是与自我命运的颉颃,一方面又将这种颉颃融进一种高原精神。读他的诗,你会发现他全部的诗与文不多不少正好是他自己的一部传记。他勇敢而坦白地使用自身的传记经验,而丝毫不失其诗歌应有的深度与力量,他不企图在诗歌中解决生命的任何矛盾,他听任自身挣扎在痛苦中,如果有与二十世纪俄罗斯诗歌史上相似的殉道者,那就是昌耀:因为他的痛苦的辐射区是整整半个世纪的历史与社会。

  郭路生,很少人听过这个名字,但食指,确是众所周知的。波德莱尔说的: 痛苦产生诗。那么郭路生就有抓住痛苦的能力,或者说宁愿被痛苦所抓住。失败和挫折对他来说变成一个吸取的 源泉。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摒弃了把诗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做法,把以阶级的共性为主体的诗歌开始转变为以诗人个性为主体的诗歌,在诗中出现了个体生命的呼唤,对人的尊严的呼唤。诗歌是郭路生终生的追求,凝聚着他全部的痛苦与欢乐,是诗歌使他跨越了精神死亡的峡谷。

  他们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最明亮的星,我们应该继续发扬他们的诗歌精神,让中国诗歌更加发扬光大。

  《我们时代的诗人》读后感(六):一个时代的诗人肖像

  一个时代的诗人肖像

  关于当代诗人,我们是否有足够的了解?他们的生活、境遇和文本到底是怎么样?他们是如何嵌入时代,如何表达生存的命运?诗人陈东东的这本《我们时代的诗人》提供了一个上佳的样本。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调绘述了当代著名诗人昌耀、郭路生(食指)、骆一禾和张枣四位诗人的心灵肖像和精神轨迹。

  陈东东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诗歌的一位代表性诗人,其诗歌优美、繁丽、新奇,曾被誉为“汉语的钻石”(臧棣)。他也是当代诗歌生活的重要参与者,曾创办和编辑民间诗刊《作品》《倾向》《南方诗志》等,担任民间诗歌奖的评委,组织诗会和诗歌节活动。出版有诗文集多种,主要作品包括诗集《夏之书•解禁书》《导游图》,诗文本《流水》和随笔集《黑镜子》《只言片语来自写作》等。

  《我们时代的诗人》一书所述及的四位诗人,都对现代汉诗的发展做出了独有的贡献,在当代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就像济慈笔下四颗明亮的星:昌耀,一个命运如同卡夫卡笔下人物的诗人,却以顽强不屈的精神意志不断创造出强有力的作品。他的诗歌质地坚硬,意象奇崛,语言尖厉而沉郁,极大地拓宽了汉语的表现力。

  诗人郭路生(食指)则是开一代诗风的人物,早在“朦胧诗”之前就写出了划时代的篇章。那首脍炙人口的《相信未来》将浓烈个人情感和对时代的感知诉诸笔端,用诗歌的美妙韵律发出了深沉的强音,影响了一代人。但其命运同样极其坎坷,后期患上精神分裂症,甚至一度无人照顾。

  而骆一禾比食指、昌耀的时代稍微晚一些。他曾与海子、西川,并称“北大三剑客”。他有着宏大的诗学观念和构想,深扎于文明的探察,将诗视为精神现象和生命的世界观。其诗气象宏大,曾写下“居天下之正,行天下之志,处天下之危” 这样的诗句。

  诗人张枣,与欧阳江河、柏桦、翟永明、钟鸣并称“四川五君”。其诗“古风很甚”,将古典与现代融汇于一体,完美地展现了汉语之美。他曾说“母语是我们的血液,我们宁肯死去也不肯换血”。在他因癌症去世之后,其诗句“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 广为流传,风靡无数诗歌爱好者。

  在写下这一系列作品的第一篇时,陈东东就产生了将与其同时代的中国当代诗人写成一部有结构布局的书的构想。其书写这一批当代诗人的雄心,与布罗茨基书写茨维塔耶娃、阿赫马托娃、曼德尔施塔姆等白银时代诗人颇为相似。不过他们的写作方式并不太一样,相对布罗茨基评论式的书写,陈东东的写作更偏于回忆录式、自传式,他通过写下与这些诗人的交往及对他们的阅读,将诗人的作品与经历,时代及生命拧成了一团。

  《我们时代的诗人》是作者构想的这部书中的部分成果展现。他希望通过这样的书写,传达出其对身在其中的中国当代诗歌写作场域的体会和见解,勾勒出他心目中的当代汉诗轮廓。甚至,更远一些,希望现代汉语诗歌可以归根复命,能够在一个更大的范围里,跟中西古今的文学构筑起共时并存的整体,成为这个整体中的传统。

  (载于《深港书评》第294期)

  《我们时代的诗人》读后感(七):我们时代的诗人

  我们时代的诗人

  诗词歌赋都是用字用词乾造出一个或有情,或写景,或说理,或叙事的世界,怎样赏析一首诗歌,作者的诗作大抵有感而发,了解诗人的生平或作诗的环境、心态,也会就会更好的理解诗中的含义或所指。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历史悠久,从春秋时期的《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宋词到现代诗歌,诸多诗作流传千古,优秀的诗人更是层出不穷。在现代社会中,了解我们时代的诗人,学习诗歌的历史和使命很有必要。

  《我们时代的诗人》由中国第三代诗人的代表陈冬冬,历经十年呕心沥血之作,讲述昌耀、食指(郭路生)、骆一禾、张枣等一代卓绝诗魂的故事。诗歌不仅是诗人内心信念和理想的抒发,也是重要的文学创作的方式,诗歌与每个其生产的时代都有紧密的联系。陈东东希望,通过素描他眼界里的中国当代诗人,勾勒当代汉诗轮廓,提供给对当代诗不甚了解的人们一个入门指引。

  陈东东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诗歌的一位代表性诗人,也是当代诗歌生活的重要参与者,曾创办和主编民间诗刊,担任民间诗歌奖评委,组织民间诗会和诗歌节等活动。出版的主要作品有《夏之书•解禁书》《导游图》《短篇•流水》《黑镜子》等。作者写作此书的衷心,希望现代汉语诗歌归根复命,能够在一个更大的范围里,跟历来的全部(无论古典和西方)文学构筑起共时并存的整体,成为这个整体里的传统。

  在本书当中,作者为我们讲述了四位伟大的诗人其坎坷和充满传奇的一生,不论是悲惨或凄凉,也不论是成就或赞扬,诗人的代表作品都让人产生诸多的联想。成为囚徒的昌耀仍在写诗,“今夜,我唱一支非听觉所感知的摇曲,只唱给你听——囚禁在时装橱窗的木制女郎”,昌耀将自己政治沉沦、遭受迫害的命运置于宇宙蛮荒和天命轮回中,以证其词。郭路生那首脍炙人口的《相信未来》将情感诉诸笔端,用诗歌的悠扬和韵律发出时代的强音。“居天下之正,行天下之志,处天下之危”的骆一禾有着像圣者一样的诗品,在其短诗中,新鲜的文明和诗人的使命和责任感油然而生,“当脚掌证实心脏的时候,你是一条伟大的道路,一种新生”。

  现代汉诗在新时代换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现代性、汉语性和中国性贯穿诗歌本身,又与诗人的生存环境和内心生活相纠缠。中国转型时期,也带来诗歌的发展和变化,让诗歌在新时代继续前行。

  《我们时代的诗人》读后感(八):我们时代的诗人:他们的诗篇仍然充满苦难

  我们都知道,很多古代诗人的苦闷与写诗的不易,比如以下: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现在读《我们时代的诗人》亦深深感叹现代诗人的处境之艰与创作之苦,他们真的是将苦难化作了诗篇。

  斯人昌耀:我只想为自己的灵魂找一个依托。

  昌耀属于随着共和国的成立开始出道的那代诗人,诗歌写作的年龄仅比共和国的年龄稍小一点点。他忠诚地执守于体制里那个他衷心热爱的诗人岗位,然而随着触目惊心的“反右运动”,昌耀渐渐沦入了此生的噩梦。

  他被送到农业合作社“监督劳动”、被押解到看守所“管制三年,送去劳教”、甚至劳教期满,仍然被强制劳动——后来法院觉得出错,对其劳教发出了“原判不当,故予撤销”的文书,但体制却周转不灵地还是把他当成一个被劳教者,予以重体力劳动惩罚,直到1979年。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尽管处于被监督劳动、囚禁、劳改、苦役和流放的状态,昌耀依然在写诗。据说某次枪口下的苦役,石料砸得他当场昏过去,苏醒后发现管教人员正指挥人抬他去急救,他吼叫着宁死不从。他说“感到再也吃不消……不如死去”。这种精神和情感的幻灭令人震惊,然而他仍坚持着用诗歌“说话”的权利。

  他在临终前不久的一次答记者问,回顾其劳改经历时说到,“我到了生活最底层,那个时候,失去了发表作品的权利,但是我感到我有很多东西要说要写,要写出我对生活的感受。我的大部分作品都写在本子上,因为我不是为当诗人。”不是为当诗人!也就是说,他已经打算不为完成任务而创作了,他接下来的诗所诉说的将是个人对生活、命运、现实的感受。而正是这种个体生命的觉醒催生出了更打动人心的诗篇。

  关于诗人昌耀的一切,了解越多越只能报以悲凉的叹息——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太过戏剧化,太具时代历史和个人境遇的象征寓意……他的命运创伤不时引发一阵阵剧痛,在这剧痛里,他一面苦苦挣扎,一面进行着诗歌创作。昌耀诗歌写作的核心,正是这样的创伤剧痛。“世界到处都是既定的血与既定的杀机。承认或习惯于这一事实也许可以减轻内心煎熬的痛苦。这就是说,我们默认双料的自我既是潜在的罪人也是潜在的牺牲。不胜唏嘘。”他在1997年写的《挽一个树懒似的小人物并自挽》中如是说。

  2000年3月23日早晨,趁着看护人下楼为他买牛奶的时机,昌耀从三楼病房的阳台跳下。奄奄一息的他以肢体强烈地排斥抗争,拒绝被抢救……于上午九时四十五分离开人世。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诗人,却并不被很多人所知。其寓言似的一生,为他的诗歌提供了绝佳的注释。

  而当接着读“郭路生是谁”时,尽管对那个年代捉弄个人命运的力量之大感到惊诧、惶惑,却渐渐失去了理解的耐心。诚然,诗人仍然是苦闷不堪的,曾经的“接班人”瞬间失势,他用诗歌表达疼痛、苦恼、茫然和被抛弃的绝望,同时又决不放弃“相信未来”和“再出发”。这种看似矛盾的两股力量共存,使得其创作更有张力。然而创作主体——诗人却陷入了精神分裂状态。

  他们为什么要写诗?因为他们要抒发胸中郁积的块垒。我们为什么要读诗?因为我们在充满悲欢离合的诗词中看到了自己。也许不仅看到了自己同他人、同宇宙的联系,更看到了某些荒唐、怪诞的影响命运之因素。悲观一点说来,这些因素不是我们想避免就能避免的。所以,看到昌耀最后的选择,我们只能表示理解和尊重吧。

  《我们时代的诗人》读后感(九):记录一个时代的洗礼

  关于那个时代的诗人 东方出版中心侧重于人文关怀,针对名家人物出版了一系列好书。《我们时代的诗人》是诗人陈东东记录与之交往过的四位诗人的随笔,将人物的时代经历与诗歌造诣相结合,立体化呈现,也正面印证作者的记录者身份,真实性地再现时代洪流中那一抹属于诗歌的人世风情。 诗人昌耀是一个苦难的象征人物,经历了建国时的动荡时期,遭受了无处申冤的对待,身心皆收到摧残,记录者陈东东将其与卡夫卡的小说人物K来比较,将所经历的事情比作K和城堡的对峙和溶解。诗人的精神一直在游走,即便走出被禁锢的岁月,依然将自己定格为“行者”,一种诗意的延伸替代。他跟体制密切的联系决定了身份的动荡,也决定了诗歌抒怀的变化,虽然他无法规避的意识形态影响,无法选择的宿命,皆融入诗歌控诉中,如今斯人已逝,留待后人从他的诗歌里感怀这一切。 其他三位,也在时代中沉浮飘摇。诗人郭路生,在圈子里像传说一样存在着,留下许多神秘色彩;骆一禾,和海子交往较深的诗人,命运也是作弄之,他们搏击生存洪流的时候,也让精神世界自我升华。张枣是比较受众认可的诗人,比如那首《镜中》,已成圈内人的经典之作,斯人早逝,留下了许多遗憾。 陈东东作为一个记录者,也是经历了这个时代的嘈杂和精神洗礼。而诗歌史必须有人来记载,作品不会磨灭了印记,它们终将在浩瀚星空记下闪亮的一笔。

  《我们时代的诗人》读后感(十):诗人说诗:回忆当代诗人

  如果我不是这土地的儿子,将不冥思中同样勾勒出这土地的锋刃。――《凶年逸稿》

  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它有着他国所没有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它有过“闭关锁国”的封建时期,也有过“左右动荡”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无数无辜的诗人被冠上“左派”、“右派”的帽子,走向了下乡劳改,西去搬石的道路,在经年累月的劳作中,靠着在一本本小本子上哆哆嗦嗦地写诗来抒发内心的憋屈、愤慨。

  那个时代,最典型的诗人莫过于在《我们时代的诗人》开篇第一个人王昌耀了。共和国成立那年,“已经成长为一个懂事少年”的十三岁昌耀自作主张地从“湖南常德市一个正处在时代动荡多变中的大家庭”出走,离开了他最爱的母亲,挥别了“故园”,投入了党母亲的怀抱,住进了部队的家。在他的前半生入伍生涯里,他严以律己,在那个时代体制的约束下,“自由地”活,以“志愿军战士王昌耀”为名开始写诗,发表作品,最后因一首“右派”《林中试笛》被逮捕。可是,要知道这首诗,其实是他响应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去到青海,忠于职守地为了讴歌开发者而写作的的短章啊,只是为了歌颂伟大领袖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啊!他一次又一次地写下几万字的《甄别材料》为自己申诉呐喊,却又一次次地被劳教,还是“超期的”,多番转移至各贫困高压劳动场所,被看守人员催促着挪动沉重的步伐,一步步走向“绝望”。“那种抵达绝境的惨痛,不仅‘空乏其身’,也空乏昌耀‘青年理想主义者的心灵’。”他感到再也吃不消了,恨不得马上死去,精神和灵魂已经“濒临幻灭”。那些劳改的日子即使后来他被“解放”也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他,成为了他创作的“痛苦”之源。“重返温暖的人间造访”的昌耀,面对“这陌生的温柔境”,竟然生出了“不敢贸然插足”的心态,变得惶恐不安了,他只想远离这些体制的“视线范围”,亲近“无言”的土地。

  《我们时代的诗人》是诗人陈东东应《收获》杂志“明亮的星”专栏“希望由诗人来讲述如明亮的星一般高悬于诗歌夜空的那么一些当代诗人”的邀请断断续续写就的几个诗人过往谈论集。首当其冲就是王氏昌耀的事迹,然后便是是大名鼎鼎的“食指”郭路生,圣者骆一禾,以及最后作者应约而写的第一位诗人,也是他的好友,病逝于2010年的张枣。

  这四颗“星辰”高悬于“我们时代”的夜空,散发着淡淡的光芒,带着他们对社会体制的畏惧远远地看着地上的百姓艰难地活,执着地走。

  “他穿过朝圣者最初走来的道路。

  驰过了野牛的领地和雪豹世袭的辖区。

  驰向万水之源。

  他说:那里正在修造一座桥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