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穷查理宝典》(珍藏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穷查理宝典》(珍藏版)读后感10篇

2018-04-09 21: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穷查理宝典》(珍藏版)读后感10篇

  《《穷查理宝典》(珍藏版)》是一本由[美] 查理·芒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页数:2017-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穷查理宝典》(珍藏版)》读后感(一):连序言都是亮点

  2017.106.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1:芒格智慧箴言与私人书单》,好看8,有料9。

  这书莫名的不太好买,我买的是逻辑思维出的版本,分为两册,这一册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芒格的传记、一些文章和他人对芒格的回忆,穿插着芒格语录,后半部分是芒格在不同场合提过的书籍简单介绍个人觉得有点充页数。

  本书的序言是一个亮点。作者李录讲述了巴菲特和芒格对他投资生涯影响

  李录在听完巴菲特的演讲后,非常振奋,回去立刻找来了有关巴菲特的所有图书和文字资料,在这过程中李录了解到芒格,于是他花了一两年时间彻底研究他们。完成这个调研后,正好大背景合适市场上有很多被低估的股票,于是李录从股市投资商获取了相当可观的回报。后来李录开始职业投资生涯,做得很好。

  在这件事里,李录振奋完后立马有行动;行动持续时间长、耐心足、钻研深;选择了合适的时机干净利落的入手。这几件事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很不容易。我所观察到的绝大部分人,都是振奋完了就过去了,看到股市涨就草率的冲进去,从不做任何调研,稍有风吹草动又害怕,并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也更不懂得选择合适的时机。

  正文的芒格语录非常靠谱,芒格是个充满人生智慧的人。

  摘录部分:

  1、要找到真正好的东西很难。所以,就算你90%的时间都在说“不”,你也不会错失太多的东西。

  2、我们想要做到的是,用低廉的价格,甚至是合理的价格,来购买那些拥有可持续竞争优势企业

  3、我们并不认为分散程度很高的投资能够产生好结果。我们认为几乎所有好投资的分散程度都是相对较低的。 如果你把我们15个最好的决策剔除,我们的业绩将会非常平庸。你需要的不是大量的行动,而是极大的耐心。你必须坚持原则,等到机会来临,你就用力去抓住它们。 这些年来,伯克希尔就是通过把赌注压在有把握事情上而赚钱的。

  4、我们接触过的事情有很多。我们有三个选项,可以,不行,太难。除非我们对某个项目特别看好,否则就会把它归为太难的选项。你需要做的,只是寻找一块特殊能力领域,并把精力放在那里面就可以了。 如果你确有能力,你就会非常清楚你能力圈的边界在哪里,没有边际的能力根本不能称之为能力。如果你问自己是否过了能力圈的范围,那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答案

  《《穷查理宝典》(珍藏版)》读后感(二):芒格教导我们正确的生活方式比较重要

  以前在IPAD上面看过电子版,最近经朋友推荐,买了这套纸质版。

  之所以只给4星,不是因为芒格,而是因为这个版本,内容有不少缩减。关键是上册凑了一半的篇幅说芒格的私人书单,其实列个表几页纸就搞定了,“XX书谈什么?”和“XX书如是说”真是没必要,还把这些书图片列出来占篇幅;下册又只列了3篇演讲。

  芒格的“逆向思维”、“跨学科知识体系”和“误判心理学框架”等充满智慧,已经被大家所熟知,而他在这基础上的投资智慧和成果更是让人瞠目结舌,这些不再赘述。

  但其实更为根本的是芒格的生活智慧,几个版本都是在第一章对芒格简要介绍后,第二章的内容则是芒格论老年。

  就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通常觉得,20多岁是毛头小子,30岁而立,40岁左右壮年事业有成,55岁左右就退居二线准备退休

  通过西塞罗的《论老年》,芒格教导我们晚年的快乐生活是什么样子:“晚年的最佳保护铠甲是一段在它之前被悉心度过的生活,一段被用于追求有益的知识、光荣的功绩和高尚举止的生活。过着这种生活的人从青年时代就致力于提升他自己,而且将会在晚年收获它们产生的最幸福果实。这不仅仅是因为有益的知识、光荣的功绩和高尚的举止将会陪伴他终生,甚至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会因为见证正直的人生的良心和对过往美好功绩的回忆而给灵魂带来无上的安慰。”

  更进一步,通过西塞罗和本杰明·富兰克林,芒格告诉我们不能只享受晚年快乐生活,他认为有价值的生活方式是努力后人造福,哪怕生前看不到这种努力的结果。

  这跟儒家精髓是想通的,儒家强调“修身”和“自我超越”,“自我超越”的具体方式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生追求如此,则无所谓退休,正如西塞罗反对提前退休。西塞罗赞美了老年的品德,赞美了老年的智力,赞美了老年的求知欲……

  如此,我们在看待人生的时候,55岁不是退居二线,80-90岁仍然活跃一线正常不过了,就像富兰克林、芒格、巴菲特一样,人生不再短暂

  我们举目远望,一步一个脚印

  如此,我们似乎更能理解芒格的“逆向思维”、“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以及长期投资的智慧。

  《《穷查理宝典》(珍藏版)》读后感(三):我从最实在有钱人那里学到了什么人生智慧?

  如果你知道沃伦巴菲特,那你更应该认识一个人,那就是查理芒格。作为当今商业圈教父级的投资思想家,他是巴菲特最亲密合伙人,他俩联手管理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创造了投资商业的众多奇迹

  去年工作中接触到的多位让我欣赏老师都是查理芒格的推崇者与追随者,芒格的思想和人生智慧多次被他们引用。比如【终身学习】的理念,比如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关于【人生算法】的压轴部分,罗胖就推荐了查理芒格所提出的人生算法之一“当成功概率很高的时刻,下最大的赌注,而其余时间按兵不动。”

  以下的总结就是我自己从这位睿智博学、拥有无限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商业奇才老者身上学到了什么,来自于刚刚看完的这本收录了查理芒格演讲内容、智慧语录与思想的《穷查理宝典》。

  简单易懂、作为清单,供今后时时自省。

  1. 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那如何能做到配得上呢,修炼自己,终身、持续性学习,每天都是better me。

  2. 形成【逆向思考】的思考,收集错误做法、再想怎么避免这些错误

  3. 把自己的兴趣点变成工作,才能做得出色

  4. 怎么工作有前途?找到你敬佩和仰慕的人,然后想方设法到他的手下工作。

  5. 自怜是灾难,人是有反脆弱性的机体,在每次的生活暴击中吸取教训,然后提高自我,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6. 如果想要说服别人,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7. 一盎司的预防比一磅的治疗值钱 ,所以【防止一个坏习惯的养成】比【改掉坏习惯】更容易和更有可操作性。

  8. 热衷买买买的姑娘们请警惕【回馈倾向】(销售员给你一杯咖啡,请你到舒服地方一坐,很可能导致,你买了一辆车;)

  9. 在困惑压力下,别急于做决定,这时候非常容易出错。所以延迟自己的反应

  10. 用【祖母规矩】,也就是吃甜点前先把胡萝卜吃掉原则来实行奖惩

  11. 将不平到做到最大化往往能收到奇效。增加竞争,大大的奖励做的好的,有能力的人。当然,自己也要努力变成这样的人,然后收到大大的奖励,形成良性的循环

  12. 失去造成的伤害比收获多。时时提醒自己这点,就不容易因为一点小损失破坏好心情浪费大好时光

  《《穷查理宝典》(珍藏版)》读后感(四):《穷查理宝典》上&下

  —[芒格智慧箴言与私人书单]

  engage life 融入生活

  「查理•芒格 语录」Munger

  在手里拿着一把锤子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钉子。大多数人试图以一种思维模型解决问题,而其思维往往只来自某一专业学科。但你必须知道各种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

  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每个问题都像钉子。

  每一次不幸都是良好表现的机会,每一次不幸都是学东西的机会,你的任务就是不要在自怜中淹没,而是以建设性的方式充分利用可怕打击

  在98%的时间里,我们对股市的态度是:接受自己的无知。赚钱,靠的是记住浅显的,而不是掌握深奥的。

  培养良好的心理习惯。

  找到好配偶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呢?唯一的最佳方法是你首先必须值得拥有好配偶。因为从定义上来说,好配偶可绝不是傻瓜

  你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去弄明白正在发生的事情背后的原因。如果你能够长期保持这种心态,你关注现实的能力将会逐渐得到提高。

  你需要的不是大量的分散投入,而是极大的专注耐心。你必须坚持原则,等到机会来临,你就用力去抓住它们。把赌注押在有把握的事情上。

  如果你确有能力,你就会非常清楚你能力圈的边界在哪里。没有边界的能力根本不能称之为能力。

  芒格私人书单

  《蜜蜂寓言》伯纳德•曼德维尔

  “有理智、有教养者以最为娴熟技巧掩盖自傲之时,亦是他最能取悦于自傲之心的时刻。”

  —[芒格最重要的三场演讲]

  “五何”原则:

  何人何故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我发现自由的市场经济—— 或者部分自由的市场经济——当作某种生态系统是很有用的思维方式。”

  决定行为的是决策者的激励机制,这是…

  “人类社会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发展,同样的道理,你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进步。”

  如果知道死亡在哪里,就永远不要去那个地方。

  ——

  对于复杂的适应系统以及人类的大脑而言,如果采用逆向思考,问题往往会变得更容易解决。

  “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本杰明•富兰克林

  认知往往取决于情景,所以不同的情景通常会引起不同的结论,哪怕是同一个人在思考同一个问题的时候也是如此。

  正确教育应该是一个提高认知能力的漫长过程,以便我们变得足够有智慧,能够摧毁那些因拒绝改变倾向而被保留的错误想法

  “驱动这个世界的不是贪婪,而是嫉妒。”——沃伦·巴菲特

  回馈倾向

  自视过高的倾向往往会使人们偏爱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

  在所有有益的骄傲中,也许最值得钦佩的是因为自己值得信赖而产生的骄傲。此外,一个人只要值得信赖,哪怕他选的道路崎岖不平,他的生活也会比那些不值得信赖的人要好得多。

  《《穷查理宝典》(珍藏版)》读后感(五):穷查理宝典(珍藏版)

  大概是书架上摆着的别人的纸质书太多了,一下子让我的阅读效率极大提高。读书不再是逐字逐句,而是开始了老司机的跳读。毕竟,这样的自夸互夸型书书籍,理解起来并不复杂,同时文字也没什么美感可言。 作序的这个人我不认识,但出于习惯和礼貌,还是会读。他说 “近代很多一流的专家在自己狭小的研究领域内做到相对客观,一旦离开不远,就变得主观、教条、僵化,或者干脆失去了自我学习能力。” 我深以为然,当然也要引以为戒。把脑子清空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不然条条框框太多很容易把自己困住。这样的话,我到80岁还能跟18岁人聊天的梦想就不能实现了。 我为上面的狂妄深深道歉。 带滇西北这趟定制旅行期间,几乎没有读书。可就这几短短7天之内,又通过各种途径听到看到《穷查理宝典》这本书以及查理·芒格本人。 回程结束几个安排好的会面之后,马上开始接着读。 这本书的章节设置很好: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是“芒格智慧箴言”,包括一个略传、一篇芒格的《论晚年》、晚辈忆芒格和一些芒格的即席谈话;下篇是“芒格私人书单”,这使得它不同于普通的自夸互夸型传记,我很期待。 芒格语录: ·不可靠会抵消其他的美德细节当中会显示出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美德。 ·我们赚钱,靠的是记住浅显的,而不是掌握深奥的。我们从不去试图改成为最聪敏的人,而是持续地试图别变成蠢货。 ·生活不仅仅是精明积累财富。 ·如果因为你的特立独行而在周围人当中不受欢迎,那你就随他们去吧。

  ·我没什么要补充的了 我很好奇,不知是不是文化差异的原因,一个父亲子女心目当中的评价竟然是这样抽象遥远,除了其中一篇年纪稍大的女儿的文字,其他都不大有温度,像极了中小学生优秀作文。大概也有翻译的问题。 他们笔下的查理·芒格,固执传统正派,听起来有点像我的姥爷。细细一想,大概每个晚辈回忆长辈左作派时,这三个词的使用频率一定很高。

  2017.7.12于塞林格咖啡

  《《穷查理宝典》(珍藏版)》读后感(六):芒格未完待续

  (下课了,今早5点钟莫名其妙惊坐起,睡意全无)

  之前看到这样一段话

  70% 略读,翻目录调重点

  20% 通读,抓中心形成体系架构

  7% 把书读薄再读厚

  3% 可以读一辈子

  (知乎上抄的)

  我想这样归类的话,这本书应在3%里,我认为这四种种类都应是同等重要的,而对比三、四,三是知识性的,四是常识性的,同样被我拉在四类的还有红楼和道德经,很多应作为常识内化在血与肉里,比如他自创的人类误判心理学

  https://www.douban.com/note/192489913/也是一个他对经验积累和加以抽象,我们再进行解锁的过程。

  (阅读态度)这是不是一本成功学的书呢,不是,成功学往往告诉我们要努力,赚到钱,然后幸福,而这本书确实告诉你到达金字塔尖的方法论,但是告诉你很多来自与钱和地位本身无关的幸福,查理不是在做公平这件事,他不是在教你如何公平,他是在教20%如何赚到80%钱,同时让你在达到20%的时候考虑一下那80%。他传授我们的是具体的秘方,但你要把他放在大环境下考虑,或许有人对他不怀好意。就像他说的“受惠者可能会妒忌施惠者优越的处境,从而讨厌施惠者。”他并不是一个冷漠的土豪,而是温情而充满智慧、值得学习的人。

  (书简介)套书有两本,一本是穷查理宝典和个人书单,另一本是三次演讲,

  演讲实录: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5284917/(来自哔哩哔哩)前者讲了两个事:他在事业上的经验,他的为人,推荐了各种方向有趣的书籍(找到这些书籍的应该是芒格的小迷弟,从他的只言片语中筛检书单,感觉在追星HHH),他看的书可以让你快速了解一门新学科,

  (图,自己拍的)涉及各个领域“我们赚钱,靠的是记住浅显的,而非弄懂深奥的”“记住每个学科95%的东西”;另一本是三篇演讲稿(参考上文链接):讲商业智慧、讲处事智慧、讲心理学(其中那篇误判心理学的是他重新整理的,更加完整有条理)

  所以它方方面面地涉及到了生活工作学习,思想行为情感,我想挑几个我感受比较深的讲讲,细节可读笔记。

  阅读与实践

  关注这个点,是因为仿佛阅读和实践有一道巨大的鸿沟,仔细想想,真正能内化并实践出来的少之又少,然而思想的自由和行为的自由不能等同,你在想什么并不一定有你在做什么重要,至少在外人看来是这样,这本书不仅给同方向的从业者很多细节的方法论,也有很多学生时期就能立马投入实践的点。

  比如“逆向思维”,反着想、总是反着想,当你考虑如何做到一件事的时候,做什么会让你做不到这件事,如果你知道,因为人对损失和痛苦的感受比得到和快乐要深,所以当你用想补集的时候会更加专注考虑更全面,你会死掉的地方,你就避免去那里,虽然也有人会说,会错过不一样的风景云云,不过这和这种思维模式无关,它只是帮助你分析、辅助决策,至于最终的决定,是另一套价值体系的事了,(这段废话跳过#要知道有些风景避免看到可以躲避很多不必要的痛苦,从而更加幸福,比如查理说的过早死亡、糟糕的婚姻染上艾滋病、在路口和火车抢道,吸毒,由于从众心理很多人去体会虚无的反叛,或垮掉的一代的众多跟随者,我想确实有很多极度的痛苦是无法通过“避免去那里”而改变的,你甚至没有能力避免去那里,但不应该用当今社会并不是很好的躲避痛苦的方式,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用“稀缺理论”,如果你越沉迷于某个东西,你就越沉迷于它,所以减少关注,这时查理说的“多学科和多角度”就很重要,它能为你打开天窗,所以总有在此时抱有积极理想的人,他们在同样的时间做了更有利于长久幸福的事,所以路见不平,绕道而行,不能绕道也不要停下前进的步伐。#(跳过结束)关于多角度,如果能以史为鉴、掌握通性和规律,或许就更容易接受现实,并往正确的方向努力,那么这需要有更多不同学科的知识,而不是“只拿一直锤子到处寻找钉子”。

  quot;lollapalooza效应"

  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叠加”放大效应“叠加”是指这些影响因素是“乘积关系”,而非"加法"的关系。我感觉芒格可能想表达的是人的思维往往是线性的,但Lollapalooza效应可能形成类似于“复利”的指数型效应——来自雪球医药商业原创专栏Lollapalooza效应与投资,类似的理论有“马太效应”和“量变引起质变”。

  对比这两个效应,L效应更多的是体现在“多因素”作用在“同一件事/人”上。考虑如何把一堆的冰淇淋分给一堆的人很难,你要考虑每个人的思想,

  或许是感觉他从各个方面的建议,更加让人觉得他就是自己理论实践者的标杆,他的理论诉诸逻辑,和理性(按照他的话说“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让人信服。

  肯定是他事业成就的经验,我们因为他的事业而认识他,但因为他的为人而走近他。从他传授经验的字里行间,你会不禁想,他是成功而恰巧拥有善良和令人敬佩的品质,还是因为这些品质而成功呢?我想如果片面地执行他的某些观点,很可能还是一个对世界抱有善意的穷鬼,在实践过程中也应考虑他说的,应该从多角度,从各个方面学习,我想并不是因为他本人是权威,而是他的很多想法是我曾经有过,但他都淋漓尽致地实践了(他的“重视理由倾向”解释了我觉得自己没法做一件结果不确定的事情,给了我新的思路是给自己随便找个理由,这种随便不是不重视,而是为了可以快速介入执行),他跨学科的思想,终身学习、终身实践,从各种渠道中学习而非只依照自己的经验。他那种沉默和有些古怪的性格也很有趣。

  (要上课了。。。)

  ———————————————————

  我觉得看是看了,然而总是觉得一本书不能切实地用到(目前即转化为观点)

  可能原因有三:1.没机会,按理说我最引以为豪的就是我的联想能力和巨跳跃的思维,但很神奇的是这一周竟然没有一件事让我联想到除那两点之外的(那两点还是很有带入性的,比如如果把所有事情都先逆着想,会有诸如我

  《《穷查理宝典》(珍藏版)》读后感(七):读《穷查理宝典》

  《穷查理宝典》收录了巴菲特的搭档,查理 芒格多年来的演讲、金句及亲友的回忆录。

  芒格现年已经90多岁,与巴菲特做了50多年的搭档,可以称为巴菲特“背后的男人”。在今年的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有股东向巴菲特提问,说他俩都是学习机器时,巴菲特说,他自己看书比较集中于投资领域,而芒格则更具普世智慧。

  可能是因为芒格不像巴菲特那样,期初的专业就是学金融投资的。他最早是学法律的,后来学过建筑工程,直到40多岁才开始进入投资领域。芒格和巴菲特无疑都是极爱学习的人,但芒格建立的知识网络更加宽泛,他的学习方法更具有普世作用。这也正是我从书中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

  在书中收录的三篇完整的公开演讲稿中,有一篇在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的演讲讲到了他的普世智慧 —— 建立多学科的理论体系。就是说,要打破各种学科间的界限,把每个学科里最有用的理论模型收录到自己的体系中,形成一个多元决策系统。他说他的系统中,各学科的模型有上百种。

  学科其实就那么多,数学、物理、生物、经济学、心理学、工程学等等。

  具体有哪些理论模型呢。书中提到的有以下几种:

  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是数学里的概率和统计学,还有复利原理、排列组合这些知识。

  其次是会计学,因为会计学是商业活动的语言。交流沟通是语言的主要作用,沟通中很重要的一个原理是“五何”原理 —— 何人因何故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然后是工程学中的质量控制理论,后背系统,断裂点理论,临界质量概念。

  再是生物学的基因论。

  心理学的认知偏误。他自己总结了误判心理学20个小原则。后面他提到一个“社会认同”需求。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他提到自由的市场经济很像生态系统。微观经济学中有个规模优势理论,但在面临竞争时,往往专注的领域越小越好,规模缩小、专业化程度提高,反而更有优势。

  除了以上这些理论,肯定还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关注的,比如凯利判据,奥卡姆剃刀,信息论中的熵增和带宽,进化论,量子理论等等等等。甚至学科也可以扩充,比如法律是投资必不可少的,历史学也相当重要。

  《穷查理宝典》本身就是一个智慧老人的金句集,里面的话语都充满了人生智慧,很多推荐此书的人都说要反复地读。我在断断续续的读完第一遍之后,发现字面非常浅显易懂,但真的要参透,就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了。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要想获得成功,最重要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这一句话,可以有千万种解释,比如多数人包括我,学投资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财富,但当面对投机诱惑时,好好想想自己到底配不配得上自以为能得到的财富时,就会一下子清醒过来,然后开始脚踏实地。

  另外,这本书也帮助我确立了终身学习的方向。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查理的学习框架很有借鉴意义,是以理工科知识为基础,专精于商业投资领域,附以人文知识,这样一个多元跨界的知识系统,以此一点一点的扩大自己的能力圈。

  《《穷查理宝典》(珍藏版)》读后感(八):因为上册书,我差点就错过了芒格的人生教诲

  一、初遇

  17年在罗胖的推送中,知道了罗胖和中信联合推出了这个版本,这部一直以来广受投资者推崇的宝典,这次的版本质感升级,价格却便宜其他版本。我觉得创业成功的人,无不是一个说服力极强的人,而我又是一个极容易被种草的人,所以在当年的3月,我买了这本豆瓣评分8.5分的书。

  二、第一次阅读

  刚收到书,便急不可耐的开始阅读,不得不说,上册书,显得极其碎片化,读了快一半的时候,我终于没坚持住,把它束之高阁了。

  三、正确的打开方式

  得到的王烁《思维认知训练营》第一讲讲的就是这本书,可见此书书无论对于投资、认知、人生各方面对大众的指导意义可见一斑。

  于是,我又重新开始阅读。

  这次,我的阅读顺序是,下册第三讲,第一讲,第二讲,然后上册下篇,最后是上册的上篇。

  下册的内容基本上是概论,上册的上篇,把下册的总结性的言论穿梭在芒格的传里。这样,有了总体性的轮廓后,再看分散的言论,相当于加深,就不会觉得过于碎片化。

  我终于,没有错过查理.芒格。

  四、收获

  投资的需求,以及得到站在财富顶端的智慧老人指导的渴望,是我阅读这本书的目的。

  对于投资,芒格不屑于,甚至反对当前时代对股票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的各种模型、测算。他认为,虽好的投资是价值投资,是寻找当前的价值远低于该公司如果整体出售的价格,就是可以买进的机会。

  对于人生,芒格十分推崇阅读,通过不断的学习、进步,获得并拥有基本的、普世的智慧(多远思维模型)。重视基础科学的学习,包括数学、会计学、心理学,还有硬科学和工程学中的思维模型也十分重要。将跨学科的思维模型运用到生活、投资等领域,就可以获得成功。

  五、后记

  以前对于传记文学不屑一顾,总认为,自传文学是“捧”,如今看来因为这一个误解,错过了许多宝藏。查理本人十分推崇自传文学,通过阅读这些书,使得查理可以与伟人成为朋友,获得他们成功的经验,并避免出现他们的失败。

  最近阅读了斯蒂芬.金、查理的自传,成功的人们无不极其热爱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不记得谁说的,永远不要和热爱的人比赛,因为对于他们是享受。所以找到自己的热爱之好,是如此的重要,是获得幸福人生的唯一之路。

  如此喜欢指导的书,是因为自己经常迷茫。愿自己终有一天,不再迷茫,找到热爱,获得心流。

  愿你我都是善良、幸福的人。

  2018.4.6 10:40

  《《穷查理宝典》(珍藏版)》读后感(九):芒格最重要的三场演讲,受用一生

  

规模经济:

1.规模优势理论:你生产的产品越多,就越容易生产更多的产品。

  2.社会认同:潜意识地,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受到他人认同的影响。

  规模经济的弊端:官僚机构。

聪明的人在发现这样的机会后,狠狠的下注。他们碰到好机会就会吓住,其他时间则按兵不动。

本杰明格雷厄姆方法:

  使用私人拥有价值的概念考虑,如果整个企业出售的话,能够卖多少钱。然后你再把股价乘以股票的份数,如果你得到的结果是整个售价的1/3或者更少,他会说让你买这样的股票是捡了大便宜了。

要得到你想要的某种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变态的工作关系也是应该避免的。你们要特别避免在你们不纯净,或者不想像他一样的人手下干活,那是很危险的。如果你们真的想要在某个领域做得很出色。那么你们必须对它有强烈的兴趣。我可以强迫自己把许多事情做得相当好。但我无法将我没有强烈兴趣的事情做得非常出色。还有就是你们一定要非常勤奋才行。

雅各比逆向思维:

  先收集各种错误误判断的例子,然后仔细思考该怎样避免得到这些下场。

人类的知觉系统清楚点,证明了大脑确实会失灵。能是很容易受到愚弄的。无论是人类精心设计的骗局。还是偶然出现的环境因素。抑或人们刻苦练习而掌握的非常有效的控制数。都能够轻而易举的让人们上当。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是人类感知中的微量效应。如果刺激被维持在一定水平之下,人类并觉察不到它的存在。人类的大脑,即使再有所知觉的时候。也会错误的估量他感知到的东西。因为大脑只能感知到鲜明的对比。而无法向精密的科学仪器那样以科学的单位来估算感知的变化。例如让自由女神像消失的魔术。

西奥迪尼实验:

  做出小小的让步,于是对方也作出了小小的让步。

奖惩超级反应倾向

  从应用上讲主要是奖励|激励反应倾向。

  解释:因为奖励(利益)的影响,某人会产生潜在的偏见,会认为做某件不合适的事是合适的,做某件坏事是正当的。

  例子:管理顾问总是认为你需要更多的顾问服务(他真心这样认为);美国一个诊所医生因为可以将病人胆囊送到医院获利,而认为切除病人胆囊是正确的做法。

  谚语:“谁给我面包吃,我就给谁唱歌”

  应用:与回馈效应结合,应对贿赂一定要防微杜渐。因为回馈倾向会在你的心理深处种下种子,并且在激励反应倾向影响下,你会逐渐认为自己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妥,会为自己找理由,比如说:大家都这样做的。

  富兰克林:如果你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一条重要的生活经验。

  所以,设计激励机制非常重要,激励机制在企业运行中威力也很巨大(查理举了联邦快递的一个例子)。同时要注意的是,人们倾向于钻制度的空子获利,所以设计好的制度至关重要。

  惩罚:杀死逃兵,避免逃兵。这个貌似没有多少好讲。

喜爱厌恶倾向

  喜爱倾向的后果:1 忽略其热爱对象的缺点,2 偏爱那些能够让自己联想起热爱对象的人、物品和行动、3 为了爱而扭曲其他事实;

  厌恶倾向后果:1 忽略其讨厌对象的优点;2 讨厌那些能够让自己联想其讨厌对象的人、物品和行动;(简单联想倾向)3 为了仇恨而扭曲其他事实。例子:波斯信使。古代波斯帝王在战争中会处死那些带来坏消息的信使。

  就喜爱倾向来讲,人们通常喜欢那些长得好看的,以及与我们存在相似性的人(李叫兽用基因内涵适应性理论解释,通)。心理学家认为,狂热体育迷之所以狂热,是因为他们把自我投入了进去。比如,赢球的时候粉丝会喊:我们赢了;输了的时候他们则会喊:他们(球队)输了。

避免怀疑倾向

  解释:大脑需要尽快做出决定,以消除疑虑(不确定的状态);

  原因:进化历史上需要大脑尽快做出决定,面对进攻者的威胁。(有个生物学家说:进化史上的动物都愚蠢到只残留了可以快速逃生的智能)

  触发情景:1 困惑; 2 压力

  所以:大多数人的自然状态是需要某种宗教信仰的,因为他面对困惑和压力时,宗教信仰能消除他的疑虑(对世界的认知以及应当采取如何的行动)。

避免不一致倾向

  这个倾向的意思是:大脑不愿意做出改变,以节省运算空间。在进化中,这种机制利于大脑做出快速决策和以及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有稳定预期)。避免不一致的范围包括:习惯,以前的结论,认知,忠诚度,身份,社会角色认可等。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习惯难以改变,观念冥顽不灵

  观念上的保持一致倾向:比如,新思想难以被接受,是因为他们与旧思想不一致,即便是学院教授也同样有这样的偏见。因为这种偏见的存在,在法庭上,法院为避免第一结论偏见,在最终决定前要听辩方长篇大论。

  甚至大脑要保持行动与想法的一致性。

  罗伯特总结出了承诺和一致原理:在某种情况下,人们甚至会倾向于保持自己的行动与原来的承诺相一致。比如:社团横幅签名的意义在于,你现在表达了某种姿态,相当于做出了承诺,以后在适当的时候就更可能会采取相应的行动。是的,他们拿横幅并没有其他什么鸟用。又如美国玩具商常用的一个伎俩:在圣诞节前在电视上做一些特别玩具的广告,让孩子们看到广告后向父母提出购买要求并得到父母的承诺。但是商家不提供充足货源,父母只好在圣诞节给孩子买其他玩具;圣诞节后制造商再次打这批玩具的广告,俩次获利。

  大脑保持行动与想法一致性的倾向甚至有这样的效果:在某些情况下,某个人不停地按特定方式行动,它就会按特定方式去想。比如,富兰克林让重要人物持续帮小忙,重要人物就会愈发欣赏信任他。毕竟,如果这个年轻人不优秀,我为什么要帮助他呢?又如,一个人被操控持续去伤害另一个人,他就会倾向于贬低甚至憎恨那个人。(监狱里虐囚会让狱警愈发憎恨囚犯,导致更多的恶性循环。)

  因为这种一致性倾向如此强烈,查理芒格建议:“在一个人心智尚未成熟之前,不能给他的头脑套上一些锁链,这是非常重要的”。

好奇心倾向

  这是一个正面的倾向,能够带来乐趣和智慧。

康德式公平倾向

  当要求人们遵守某种方式,以至于都可以得到某种公平时,大家才会遵守。如:交通规则。

羡慕妒忌倾向

  原因: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经常挨饿,在看到食物时会产生强烈的占有冲动,如果看到事物

  被他人占有,则可能引发冲突。推而广之,则是对资源占有者的羡慕和嫉妒。

  陷进:为了消除妒忌倾向,实行平均主义薪酬制度的律师事务所,宗教戒律中也要禁止妒忌;但是,“驱动这个世界的不是贪婪,而是妒忌”(巴菲特),作为本性的一种,消除妒忌实在难以实行。

  对策:正视它,认为它是正常的,同时采取措施引导它。比如社会阶层之间的对立往往基于这种妒忌倾向,引导的正确方法是保证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让人有公平的机会。

回馈倾向

  简单来讲,回馈倾向包含了俩个方面:1 你对我坏,我就对你坏,正所谓以牙还牙,以眼还眼;2 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也就是罗伯特所说的互惠原则。总结就是一报还一报。

  主要讲一下互惠原则。互惠是人类社会进行协作的一种最基本的规范,因此我们普遍被这样教育:当别人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应当尽量回报。进而我们形成了一种心理机制,对别人给的好处进行回馈。这种回馈我认为可以分为三种:1无意识自发的;2有明显亏欠感的;3 妥协-退让原理:如果他做出了妥协,我也应该进行退让。以下分别举例。

  1 无意识自发的回馈。商家在进行问卷调查时经常先给你发一些小礼品(这一招已经太过泛滥,效果已经较差了);商场的免费试吃食品;美国企业家为政治家提供合法的政治捐款(这一次的美国大选共和党候选人trump说过,他给政治家捐款后,至少他们会出席他的婚礼。当然,不排除其他形式的回馈。接受捐款的政治家是否有明显的亏欠感,不得而知)

  2 有明显亏欠感的。人们如果接受他人过于昂贵的或者出乎意料的赠礼,容易产生亏欠感,并会有意无意的倾向于回馈。如女性表示接受男性昂贵的礼物会有一种欠了情的不舒服感觉。在某种情况下,人们为了消除不舒服的亏欠感,有可能回馈不对等的更大的价值。比如,书中的一个例子,一个女生把车借给了一个陌生人,仅仅因为他在一个月前帮助她在停车场发动了一次车。不回馈他人善举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有意思的是,研究表明,施与恩惠,但不让接受的人回报,也是不受人喜欢的。

  3妥协-退让原理。这应该是一个很常见的谈判技巧:提出比原定目标大一些的要求,对方拒绝,我妥协,提出真实的目标,对方出于回馈,退让,达成目标。(最初的目标不能极端到不合理,否则对方会认为你缺乏诚意)。著名的例子:水门事件。戈登·利迪提出破门计划前,先提出的是预算100万美元的涉及到应召女郎、绑架、抢劫、破坏等的复杂方案,后来提出的25美元预算的窃听计划就被通过了。“表面上,他要一整条面包,可在他心里,只要给他一半甚至四分之一,他就满足了”。

简单联想倾向

  原理:基于条件反射,ab同时多次出现,导致在a的刺激下,直接得到b。很多类似反应是因为过去的经验所形成的。

  例子:1可口可乐的一种广告策略是营造欢乐的场景(可乐与欢乐的场景同时出现)。 多次重复后形成条件反射,可乐的出现能让你心情更好些。2其实脑白金广告更典型,过年送礼是信息a,脑白金是信息b,史玉柱很厉害,他根本不在乎别人说这个广告是最恶心的广告,他坚持同一信息反复操作,最后的结果是保健品市场一枝独秀。有一个人曾经口述过他买脑白金的过程:想着过年回家给父母送礼,突然就想到了脑白金。3波斯信使综合征。厌恶的简单联想,前面讲过了。巴菲特采取的对策是在工作中确立了这么一条原则:有坏消息要立刻向我们汇报,只有好消息我们是可以等待的。(有意思的是这个过程,传递坏消息多少是令人讨厌的,这种讨厌会延伸到消息传递着身上,所以很多人在传递消息的时候会忽略或者弱化坏消息,在一个大型组织中,如大型企业或者中国专制体质中,因为传递过程较多,就会导致传话失真)

  为什么受惠者会讨厌施惠者甚至报复

  1 妒忌,你有我没有; 2 你让我简单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

  这都会导致,我很不好受,从而因为简单联想,进而讨厌你这个人,进而讨厌与你相关的东西。

  谬误:类型化思考:依据经验做出判断。

  例子:1多数老人脑袋不好使,皮特是老人,应该脑袋也不好使(也是基于过去经验的

  简单联想)2 为什么某些商品提高价格反而增加销量?因为高价格-高质量的简单联想;

  谬误:用过去的成功经验应对新情况:

  例子:拿破仑希特勒入侵俄罗斯;赌场赢过一次钱,多次去,结果输

  对策:1 审视过去成功,找出其中的偶然因素,以免被误导;2 新行动有哪些之前没有过的新情况(上次赢钱纯属偶然,这次去不一定赢)

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认

  为了避免痛苦,而不愿意承认事实

  或者不愿意面对引发痛苦的事物。

  例子:母亲拒绝承认自己儿子已死(不愿承认事实);

  很多人不愿意谈论过去引发痛苦的事情,即便通过反思那件事情可以获得有益的教训。

自视过高的倾向

  解释:人们会高估自己以及过高评价与自己有关的事物:比如自己的物品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抉择等等。

  机构也是一样(学派,宗教,政治团体等等),会排外。

  例子:

  1 高估自己:过度自信效应实验,人们自认为的答题正确率总是高于实际答题正确率;

  2过高评价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心理学实验:即便某美国车和某德国车导致车祸死亡的概率是一样的,美国人普遍更倾向于禁止德国车上路。

  3过高估计自己抉择的控制错觉,指个体相信通过个人的能力和努力可以控制随机事件的结果,比如买彩票的人自己挑选号码会下更多的赌注,他潜意识里会觉得自己做出了选择,中奖概率会更高,然而实际上机选人选都是一样的概率。

  对策:评价自己以及有关自己的事物时尽量客观,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多种学科的工具。

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

  从进化视角看,避免损失要优先于获得收益。因为如果一个人生存资源刚刚够,那么得到更多资源只是锦上添花,而失去资源则会致命。所以人类对损失天然厌恶并且极其敏感,换句话说,损失1 美元的价值与得到1美元的价值和为负数。商场的限时折扣就利用了这一种心理(现在不买以后就买不到了,人们会看成是一种损失)。在引导用户行为时,强调不做某种行为会损失某种东西比做某种行为得到某种东西更有效果:建议年轻妇女自检乳房癌症的小册子,站在损失立场上宣传的效果要比这么做能带来什么的效果”好的多“。

  损失厌恶导致人对即便是短期的损失也会厌恶,即便长期来看有好处。(所以那种不要短期利益追求长期利益的行为才会那么可贵)。

  而且,人们认为应当得到的或者即将得到的东西如果没有得到也会产生这种厌恶,并产生过度反应,因为人们往往把即将得到的东西当成了自己的东西。(损失已有的好处和损失即将有的好处)。在民权领域有这么一句话:”自由这种东西,给一点又拿走,比完全不给更危险“。因为给了一点后,人们会认为这就是我的东西,一旦拿走,就会有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苏联)。一个饥饿的人如果你给他一块面包然后又拿走,通常情况下,他不会觉得我本来也没什么,而是会恨你,道理类似。

  团体(宗教,政党,学派)会对叛徒格外愤怒 ,因为,1 这是一种损失厌恶,损失了一名战友;2 担心他的观点会有说服力。

  在赌博领域,设计者发现“最容易让人上瘾的赌博形式就是设计出许多差点就赢的情况”,因为这种情况能激发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他会认为差点就赢的利益是被剥夺的,所以会过度反应。

社会认同倾向

  指自动根据他看到的周边人们的思考和行动方式去思考和行动的倾向。比如电视台的罐头笑声会影响你对该节目幽默程度的看法。做销售的Cavett robert说:95%的人都爱模仿别人,所以要想把人说服,我们提供任何证据的效果都比不上别人的行动。这就是在电视广告中,你看到香飘飘奶茶宣传卖了7亿杯的原因:这能造成一种大家都在喝的印象,它确实能影响到你的购买行为。

  这种倾向在俩种情况下最容易触发:第一种情况是,与你相似的人的反应;第二种情况,你面对不确定的情况,有困惑或者压力。比如,很多企业会效仿其他企业的行为(例子太多,基本上一个行业内的一个领先企业有什么新动作,其他企业就会效仿),一方面出于社会认同倾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消除疑惑倾向,因为对方做什么我也做什么,我就不用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弄清楚真实情况,可以快速的做出决策。又如,面对人生选择的不确定性情况,很多大学毕业生会选择跟其他与他相似的同学一样去考研,而不去做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

  与此相关的非常著名的一个心理学实验揭示了旁观者效应:在紧急事件中,只有一个旁观者的情况比有一群旁观者的情况,生存概率反而更大。比如一个人突然倒在路边,一群人旁观的时候,每个人都不确定这种情况是否自己该相助,这时会更倾向于根据他人的反应来判断,最终导致没有人相助。心理学家认为,在一些紧急情况下,除了大呼救命之外,处于紧急状态下的人如果能在人群中制定一个人来帮助自己,会有更大的概率获救。

  又如,维特效应,关于自杀的报道能引发更多的人自杀。所以,我们看到在社会舆论宣传的时候,政府经常采取的应对策略:1 倡导好行为;2 在坏行为散播之前阻止。

对比错误反应倾向

  原理:人类的感知器官只能看到形成对比的东西,认知也是一样;

  例子:1左手伸入冷水,右手热水,然后同时插入同温度的水,会发现左手觉得热,右手冷;

  2 微量效应,大脑对逐渐发生的微小变化缺乏反应,这就是大卫自由女神像魔术的秘密。观众被置身于一个慢慢转动的平台上,没发现自己已经转到了看不见女神的位置。

  3价格对比:地产经纪先要你看几套差的再给你看一套相比而言不那么差的,你会觉得最后那套不错。

  后果:导致人们对不明显的差错反应迟钝,正所谓千里之提溃于蚁穴

压力影响效应

  轻度的压力能改善人的表现,而过于沉重的压力则引发彻底失调,甚至崩溃;

  可查阅:巴甫洛夫的崩溃的狗的实验。

  应用:给自己适当的压力促进进步。(舒适区的说法也可以)

不用就忘倾向

  所有技能都会因为不用而退化。所以,明智的人要终身操练自己的综合技能;把自己的

  技能列成一张检查清单,常常使用是一种不错的方法。飞行员在起飞前都会核对检查清单,所以,检查清单也是工作的一种好方法。

  原理:神经元的组合类似于肌肉,像操练肌肉一样操练认知从而固化神经元结构。

权威-错误影响倾向

  即自动服从权威,或认同权威。例子:机长综合症。很多空难的原因,是机长犯了明显的错误,其他机组人员都不做纠正,因为他们倾向于认为机长的举措是正确的。

  很多情况下,仅仅只是权威的象征物,也会引发他人的尊重。比如,教授的头衔,高级西装、名车等身份标识物。

  对策:依赖理性而不是认为:领导一定是对的。

重视理由倾向

  人类认知模式如此,人们需要理由。原因可能是人类是基于因果关系来认知世界的。

  例子:1心理学家的实验,排队使用复印机时要插队,你给出理由后成功的概率要更高,即便你的理由是:我这里有点急事(没有具体指明什么事)。

  2 在著名的电车困境实验中,做出不把胖子推下去决定的人会为自己的决策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实际上,这种决定的做出实际上是无意识的,只是因为情景1和情景2激活了不同的大脑区域。(不了解电车困境的话可以去看看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的第一课)

  3导致的错误:在股市中为随机事件寻找解释!!或者为某些偶然成功的人物寻找理由!!

  应用:在布置任务时讲明原因有助于执行。企业家卡尔布劳恩的规矩,你必须讲清楚何人将在何时何地因何故做何事,要交代原因,这样才容易被人接受。

公平倾向

  原因:可能是因为原始狩猎社会,大家基本上采取平分猎物的方式,可能也要按功劳大小,但是毕竟差别不会太大。这就导致很多人在潜意识里认为平等就意味着公平。

  例子:1心理学实验:在决定利益分配时,人们倾向于采取平等即公平的分配方案。

  2 芒格提到,在很多律所会采取平等分配利益的行为。

综合倾向

  上述倾向的组合式综合。

  《《穷查理宝典》(珍藏版)》读后感(十):重读《穷查理宝典》

  以前曾经草草读过一遍,感觉并没有刷新到自己的认知,打了个三星。隔了一些时间,如今再读,可以加一星。《穷查理》确实是一本值得读的书,只是现阶段的阅历仍没法完全嚼透。这次买了一套纸质精装,纸质很舒服,除了硬皮以外都挺满意的,适合经常拿出来翻翻那种。

  整理一下我觉得受益的部分:

关于投资

  主要的投资还是公司,也就是股票,先给出投资股票定义,摘自李录的序言

股票本质上是公司的部分所有权,股票的价格就是由股票的价值,也就是公司的价值所决定的

  曾经因为不看好一个公司的业务模式尝试做空过一直股票,还好及时止损,不然不知道亏到哪里去了,到现在我仍然坚持我不看好的观点,只是做空需要市场也认同,但有可能你等不到这一天就破产了

不要做空股票,原因有三点:第一,做空的量利润的上限只有100%,但损失空间几乎是无穷的;第二,做空要通过借债完成,所以即使做空的决定完全正确,但如果时机不对,操作者也会面临损失,甚至破产;第三,最好的做空投资机会一般是各种各样的舞弊情况,但舞弊情况作假往往被掩盖的很好,需要很长时间才会败露

  在"能力圈"以内做事情

如果我不能够比全世界最聪明、最有能力、最有资格反驳这个观点的人更能够证否自己,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

  商业sense的培养往往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

在不断地谈判和签约的过程中,他的商业触觉变得更加敏锐了

  投资成功之道

用低廉的价格,甚至是合理的价格,来购买那些拥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

  关于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

投资应该越分散越好是一种发疯的观念

  规模经济可以在成产成本、传播效率、品牌溢价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规模优势在商业的成败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当然,大规模也会有弊端

大规模的弊端向来在于它会导致庞大、笨拙的官僚机构——最糟糕的、弊病最多的官僚机构当然是各种政府部门,他们的激励机制真的很差劲

  新行业的先行者具有巨大的优势,这一优势可以用"冲浪"来形容

当新的行业出现时,先行者会获得巨大的优势。如果你是先行者,你会遇上一种我称之为"冲浪"的模型——当冲浪者顺利冲上浪尖,并停留在那里,他能够冲很长很长一段时间。但如果他没冲上去,就会被海浪吞没。

  驳斥市场有效假说

市场既是部分有效的,也是部分低效的

  格雷厄姆的投资法

应该考虑如果整个企业出售的话,能够卖多少钱。然后,你再把股价乘以股票的份数,如果你得到的结果是整个售价的三分之一或更少,你买这样的股票就是捡了大便宜

  巴菲特和芒格对格雷厄姆的投资法做了改进

有的股票虽然价格是其账面价值的两三倍,但仍然是非常便宜的,因为该公司的市场地位隐含着成长惯性,它的某个管理人员可能非常优秀,或者整个管理体系非常出色等等

思考能力

  本书提到最多的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

  成功都是相似的,但失败各有各的不同,避免各种失败也许是一种提高成功率的有效方法

把失败的原因列一个检查清单,在下次决策之前先核对一下这个清单

  多问几个为什么

你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去弄明白正在发生的事情背后的原因

  获取智慧

获取智慧是一种道德职责,它不仅仅是为了让你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跨学科知识

  在获取知识这个方面,如果以更好地指导工作和生活为目标,我们需要把时间花在哪里:

真正重要的思想占了每个大学科的95%,所以,从大学科中获得思想,并把它们变为自我思考方式的一部分,非常重要

  还是基础学科

我现在还在不断学习,不过大多数有用的模型是在年轻时学到的

  现在计算机那么发达,可以处理很多人类的工作,我们还需要学习吗?

电脑带来的危险非常多,人们计算得太多,思考得太少

  基础数学能力很重要

你必须能够处理数字和数量问题,也就是基本的数学问题

  排列组合原理

排列组合是组合学最基本的概念。所谓排列,就是指从给定个数的元素中取出指定个数的元素进行排序。组合则是指从给定个数的元素中仅仅取出指定个数的元素,不考虑排序。排列组合的中心问题是研究给定要求的排列和组合可能出现的情况总数

  决策树

决策树(decision tree)一般都是自上而下的来生成的。每个决策或事件(即自然状态)都可能引出两个或多个事件,导致不同的结果,把这种决策分支画成图形很像一棵树的枝干,故称决策树

  其次是会计

你们也应该掌握会计学,会计是从事商业活动的语言

  工科思维

那些来自硬科学和工程学的思维模型是地球上最可靠的思维模型

  断裂点理论

断裂点理论是关于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一种理论,认为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距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临界质量概念

当你达到一定程度的质量,你就能引发核爆炸,达不到那种质量,就什么都得不到

  生物学

我认为第二种可靠的思维模型来自生物学/生理学,因为我们大家毕竟在基因构造方面都是相同的

  误判心理学

心理学的基础部分——我称之为误判心理学——是极其重要的知识

  生态系统

经济确实很像生态系统,它们之间有很对相似之处

  如果运用跨学科知识

你们必须掌握许多知识,让它们在你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思维框架,在随后的日子里能自动地运用它们

自我管理

  机制设计是个有意思的东西,往往可以用极小的投入带来极大的回报,在给自己设立激励的时候可以尝试

只关涉到工作时间,无关于工作量和成果的工作机制,这很容易让人失去努力思考找出解决方案的动力

  要想持续获取工作的动力,必然要想办法让自己在工作中获取激励,或者找到乐趣

巴菲特很像老加图,他坚守岗位,毫无退休的计划。他快乐地工作者,为那些耐心地信任他的人提供很好的回报

  需要警惕的坏习惯

成为可信赖的人。不可靠会抵消其他的美德。所以,做那些你能抱有忠实信念的事情吧,你要避免懒惰和不可靠总的来说,嫉妒、怨憎、仇恨和自怜都是灾难性的思想状态

  如何抓住机会

聪明人在发现这样的机会之后会狠狠地下注。他们碰到好机会就下重注,其他时间则按兵不动。成为赢家的方法就是工作,工作,工作,再工作,并期待能够看准几次机会。

  工作中的自我管理方法

找出我尊敬的人,然后想办法调到他手下去

关于家人

  我常常困惑,随着社会协作的发展,现在家庭为单位的组织形式还有什么意义

人生在不同的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难题,非常棘手的难题。为了应付这些困难要让自己置身于朋友和家人的爱之中。

  芒格谈孔子

我这辈子一直很崇拜孔子,我很喜欢孔子关于"孝道"的思想,他认为孝道既是天生的,也需要教育,应该代代相传

  发现儿子偷东西之后,这个父亲如是说

儿子,你还不如想要什么就拿什么,然后在每次这么做的时候,都把自己称为小偷

关于误判心理学

  避免对顾问采用了错误的激励机制

如果顾问提出的专业建议对他本身特别有利,你就应该特别害怕这些建议;2. 在和顾问打交道时,学习和使用你的顾问所在行业的基本知识;3. 复核、质疑或者更换你得到的建议,除非经过客观考虑之后这些建议看起来是合适的

  避免不一致性倾向可以帮助我们达到目标

避免不一致倾向是如此强大,乃至一个人只要假装拥有某种身份、习惯或者结论,他自己通常就会信以为真

  避免波斯信使综合征

有坏消息要立刻向我们汇报,只有好消息是可以等待的。还有就是保持明智和消息灵通,那就是让人们知道你有可能从别处听说坏消息,这样他们就不敢不把坏消息告诉你了

  第一本箴言部分精彩内容比较多,第二部分,的误判心理学部分不推荐,感觉并没有把问题说清楚,不如《清醒思考的艺术》带着例子更好懂。

  重读还是有很多新的收获,但要想让这些收获不会明天就忘记,就要想办法在生活中践行。

  我觉得还是要吐槽一下翻译,比如第二本177页,「与有底薪的销售员相比,单纯靠提成过日子的销售员更难保证不做不道德的事情」这里竟然用了三重否定,从中文角度来看无疑极大增加了理解难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