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读后感10篇

2018-04-13 20: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读后感10篇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是一本由白先勇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页数:10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读后感(一):多样化的《红楼梦》

  就我多次阅读脂抄本和程高本《红楼梦》的直接体验来看,当然脂本更好看,更精彩,有对人性深入透视,读起来过瘾,文本质量更高,叙述风格文言化,文化内涵更为厚重。程乙本的语言明显女性化、过于情感化,人物性格改变了,宝玉变得更加“娘炮”化,叙述风格口语化,有时感觉恶心,突兀,很不习惯,简直不堪卒读。

  《红楼梦》和程高本的作者肯定不止一个人,有曹雪芹的亲人朋友,但是脂本是曹雪芹所作。

  我有个疑问,如何解释脂本里面的大汉族主义

  近年来,周汝昌走的是一个极端,凡脂必佳,忽视程高本和后40回的价值,脂本越古越好的“返祖”论。相反,近年来程甲本的地位在上升,程甲本是“新新红学”的最好切入点,有欧阳健,还有曲沐、陈林等人的“程前脂后说”的另一个极端,认为全部“脂本”都是后人作伪。也有一般的拥程派,包括一些文化名人,如林语堂、钱钟书、白先勇。

  冯其庸算是走中道,前80回肯定是脂本(庚辰本),但也没有忽视程高本。这个我还是比较认同的。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读后感(二):说不清文学公案

  去年刚读过蒋勋的《说红楼》,近日又闻得白先勇亦出了一套书评,旋即购入,前日读讫。论严谨细致客观周到,允推蒋本,而在对全书谛旨的深度观照及独特创见上,白本可谓更上一层。再者,白先勇毕竟是小说家,行内人,对曹雪芹苦心竭虑布下的阵法分析头头是道。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红楼梦>一书的结构之精巧,水准之高,睥睨千古

  白先勇为后四十回平反,这够大胆,可谓是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上了。他认为,后四十回本系曹氏原稿,只是后来散佚了,经高鹗,程伟元搜罗整理,即成今日之程高本(书里推荐的是程乙本)。因未经曹氏最终定稿,又或许抄书人擅加增删,所以情节有些前后矛盾之处,甚至纰漏,也是可以想见的。细细想来,可备一说。我先前读红楼,前八十回读的仔细,后四十回总是草草略过,专捡合意的看。越往后读,心里总不对劲儿,感觉文字风格变了,这也好解释,毕竟贾府日益势衰,笔调自然随之萧疏,比不得前面的繁盛喧闹。但人物语言有时竟也不对味儿打比方,第八十二回,宝玉重入私塾,去探视黛玉时,黛玉居然说出一套道学话,这断然不合黛玉的性格,连宝玉都觉得“不甚入耳”,可谓一大败笔。类似的情理之外的文笔,后四十回还有几处,虽于大主题无碍,到底伤了观感了。

  但,后四十回并非一无可取。白先勇以为,"黛玉焚稿","贾府抄家","王熙凤之死", "宝玉出家"等几处重要情节,都处理得十分精彩,毫不逊色于前半部,这也和我的看法相合。他又宣称,前八十回所暗藏的许多伏笔与线索,在后四十回也一一得到了妥当的安排,作者心思之缜密细腻,很难相信不是同一人所为。我不敢据此断定后四十回的血统纯正,只能说,即便出自他人之手,续者也有相当水平,后人指摘其粗滥低劣,是有失公允了。

  就我个人而言,大体上,我还是认同后半部的——除了结尾不甚满意。从太虚幻境的判词看来,贾府的结局必是家业凋零,富贵散尽,而那"兰桂齐芳"自是后话(李纨的判词点出了贾兰,贾桂却无迹可循)。贾府被抄后,贾家应是彻底倾颓了,朽木将摧,扶不起来的,哪里还能蒙恩大赦归还世职。本该一切都风流云散结果却又欢欢喜喜聚一起过日子了——筵席岂有散到一半的道理呢?这是世人一厢情愿罢了。末几回应是一路悲下去,结果悲到最后又不期然而然地圆回来了,实有媚俗之嫌。我想这或非作者原意,是否后人不喜结局过于悲戚,自行篡改了,也未可知。

  蒋勋的《说红楼》,到了第八十回戛然而止,这也是主流态度。而白本在后四十回着墨颇多,且赞语不少,把《红楼梦》完整地解说了,不论合不合道理,我想总归是值得一读的。艺术上,可以断臂的维纳斯为缺憾之美,若把维纳斯的双臂接上,那是不能想象的; 而文学上,尤其小说上,多数读者仍是引颈盼望一个不求圆满却务必完整的故事。后四十回幸而补上了,才容得世人细细赏评,任意褒贬,要是没补上呢?依我看,这桩说不清的文学公案,不说也罢了。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读后感(三):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之略谈开篇可商榷数处

  在白先勇的百度百科上,白老先生被标注为昆曲制作人,个人很觉得有些值得商榷,更恰切说该是昆曲推广人、制作人才妥。的确,白先勇这些年来广为人知的大动作便是其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但其更主要的工作是对昆曲的推广宣传工作。其实对于昆曲的宣传推广只是其近年来所主要从事的工作,以前的社会身份或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作家塈大学教授,当然还有家族标签,白崇禧的儿子

  闲话表过,对于此书,我个人原本是抱着极大期待的,原因有二,一者,白先勇是富贵人家子弟。这里用富贵人家而非贵族子弟来形容白老先生,真的是本着客观写实的精神。毕竟民国年间各位大佬们多半都是暴发户,而非钟鸣鼎食、世代簪缨之家,比如常凯申先生家里只是开盐铺的小商户,而白崇禧家也只是开粮油铺的出身,所以都不算什么世家大族。

  但是,但是,人家家里毕竟是阔过的来,而且家中往来的都是真正的达官显贵,经历见识自是与一般的寒门子弟不同,看白先勇的小说便可见一斑,他的《台北人》中有不少此类作品,信笔写来,自有一番富贵气象,绝不会如脂砚斋点评《红楼梦》中所说,试思凡稗官写富贵字眼者,悉皆庄农进京之一流也。盖此时彼实未身经目睹,所言皆在情理之外焉。 

  个人极喜其所写那篇《游园惊梦》,小说中各种正笔、倒笔、插笔、伏笔的运用,极可见旧小说的影响,甚至说,可能因为同是写的豪门没落题材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不少《红楼梦》的影子。小说中各种有关女子妆容、室内陈设的描写,一见便是作者是经过见过、吃过看过的,与那些异想之作大有不同。

  比如由钱夫人从南部乘出租车来赴宴,体现出其生活上的落魄,内中各种细节应用,也颇见作者的功力。如旗袍的面料与款式“而且裁缝师傅的话果然说中:台北不兴长旗袍喽。在座的——连那个老得脸上起了鸡皮皱的赖夫人在内,个个的旗袍下摆都缩得差不多膝盖上去了,露出大半截腿子来。在南京那时,哪个夫人的旗袍不是长得快拖到脚面上来了?”再如酒宴宴间,关于鱼翅的讨论,看似一句闲话,便从旁体现出宦海沉浮:“他原是黄钦之黄部长家在上海时候的厨子,来台湾才到我们这儿的。”窦夫人答道。

  当然,小说中另有许多妙处,不必一一细表,可以说,白先勇笔下的富贵繁荣,绝没有脂砚斋点评《红楼梦》中说的那种贫穷限制了作者的想像力那种毛病可笑近之小说中,不论何处,则曰商彝周鼎、绣幕珠帘、孔雀屏、芙蓉褥等样字眼。甲眉:近闻一俗笑语云:一庄农人进京回家,众人问曰:“你进京去可见些个世面否?”庄人曰:“连皇帝老爷都见了。”众罕然问曰:“皇帝如何景况?”庄人曰:“皇帝左手拿一金元宝,右手拿一银元宝,马上捎着一口袋人参行动人参不离口。一时要屙屎了,连擦屁股都用的是鹅黄缎子,所以京中掏茅厕的人都富贵无比。”试思凡稗官写富贵字眼者,悉皆庄农进京之一流也。盖此时彼实未身经目睹,所言皆在情理之外焉。 又如人嘲作诗者亦往往爱说富丽语,故有“胫骨变成金玳瑁,眼睛嵌作碧琉璃”之诮。余自是评《石头记》,非鄙弃前人也。--以上皆引自脂砚斋点评《红楼梦》。

  再来,对于白先勇的解读充满期待者,是因着他也是一位作家。正所谓“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自家从前看《蒋勋解读红楼梦》时,便对上面的表述极有同感。如画家美学家的蒋勋,在解读红楼梦时便常能看到美学的影子,或者说,有很多艺术层面的解读,这当然是与从前看到如周汝昌、冯其庸的解读大异其趣的。也的确令人有很多新收获

  由此也可以想见,同为作家的白先勇解读起来,定然更加好看。因为作家眼中的同行作品,自又与一般读者不同。就算当年不揣冒昧构思过小说如我,也约略晓得些写小说的难处,各各人物如何安排,情节如何推进,故事如何讲的圆全,都是极难的事情。同样进行小说创作的白先勇,一定能在解读时与曹雪芹产生许多共鸣,并能讲出不少“惺惺惜惺惺”的东西来。尤其较之他位作家(比如刘心武、王蒙)不同的是,白先勇也是经历过所谓的由富贵到贫穷的生活的,也曾是出身名门的富贵子弟,后亲身经历了家道中落的过程,是以白先勇以前便说过他自己便是贾宝玉的话。相信他当年初读《红楼梦》之时,会有不少“于我心有戚戚”的时刻。话虽如此说,但有时的现实情况的确是“理想越丰满、现实愈骨感”。你以为书里面走出来一个赵飞燕,谁知它硬请出一位杨贵妃

  当然,以自家的水平,绝不敢对白老先生的大作有何批判之举,不过白壁虽有微瑕,仍不失其贵。且白老生在初回便说过了,即使蔡元培、胡适,也有其错,所以白先勇书中如有些可讨论可商榷之处,便也不算奇怪了不是。给自己搞出这样一大篇背书之后,再来说说白老先生解读中可讨论之处,话说在此美好的春节假期刚刚开始之际,虽然自家生生将春节一鱼两吃的同时过成了劳动节,但每每借如厕、排队之机,抽空看上几眼电子书,结果开篇便有数处让人心中生“不然”之念。

  比如说白先勇立挺后40回也为曹雪芹所做?!这是个大题目需单写一文来说,之于此论,吃货如我,对于高鄂硬塞给林妹妹吃的五香大头菜和火肉白菜汤便不能忍。当然这是后面的内容暂且不计,先说开头处两点存疑之处。

  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苏州人,所以林黛玉是苏州姑娘。苏州的文化特色就是精致,唐伯虎的画、昆曲、园林……精致得不得了,曹雪芹创造林黛玉这个人物也仿佛最精致的一件艺术品。林家的先祖也是几代封侯的,到了林如海已经没落,后来还贬到扬州做官。所以林黛玉的家世只能算中上阶层,排场有限中国从前的房子有好多“进”,黛玉进贾府,一进、两进、三进、四进、五进,每一进都是不得了的气派,这个很要紧,对林黛玉心中造成很大的影响,影响了后来她的所有行为。她的内心是很恐惧的,投靠亲戚谈何容易?而且她本来的家比起贾家差太远了,她是个孤女,如果有妈妈在背后撑腰当然又不一样,妈妈是贾母心爱的女儿。一个孤女进了侯门,进了豪宅心理上的威胁很大。

  上面两段,是白老先生的解读,让人读后,简直的要把林黛玉同邢岫烟这等贫寒女子画等号了,也不对,因为邢岫烟好歹还是父母健在的,而在白先勇的解读下,生生把“祖上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世代列候之家的千金小姐林黛玉,写成寒门孤女了。真让人汗颜则个。

  说到林黛玉的家世,许多专业、业余红学家都曾感慨过,贾代善和史太君选女婿的眼力着实不差,给贾敏选的夫婿,可以说是面子、里子都有了,出身名门,世代列候,自家又肯读书上进,考中探花,要知道贾家只出了个进士贾敬,还是考中后没入官场便修道去了。而林如海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初进贾府时所担任的,可是巡盐御史这样的要职。百度曰:监察御史本来就有查纠百司官邪、天子耳目风纪之职责,如奉命担任巡盐御史,依《明史》关于御史“各以其事专监察”的记载,自然就担负着查察盐政、纠举不法的使命。林如海被钦点出任巡盐御史,这是个既有实权也握有财富的要职。在清代是正三品的官职,且非皇帝亲信不能任此职。较之贾政的五品工部员外郎,简直是云泥之辩了。

  且看书中林如海在贾雨村起复事件中的表现,也是位深谙官场之道的高手,“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所以对于这位既富且贵的官场成功人士后世有许多红学家推断贾府吞没了林家家产修建大观园这事儿,还真不能说是平白空想。

  另外,书中解读的一些细节之处也值得商榷,比如说,“她自己家里吃饭不喝茶,怕伤胃。贾家不一样,吃饭时端着茶来,而且上两次。头一盅茶上来不是喝的,用来洗手的,若不注意一下喝了,就闹笑话了。”但书中此段分明写的是: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又盥手毕,然后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那个,看原文意思,先端上来的茶,明明是漱口用的吧。当然,以上的小BUG还有一些,不一一细表,《红楼梦》是一部大书,解读《红楼梦》的各种书也各有各的妙处,当然在读者眼中也各有各的通或不通之处,以上只是一家之言,只供一笑尔。

  喜欢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读后感(四):入心之作

  【摘抄】

  1,

  这是一本在顶点的书。

  作为一个像曹雪芹那样敏感的作者,我想他虽然是在写小说《红楼梦》,写贾府的兴衰史,但是在无意中、在潜意识中,他同时感觉到整个文化将要倾颓、崩溃,一如他写到的:“忽喇喇如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我想艺术家有一种独特的灵感,特别能够感受到国事、乃至于民族的文化状况。或许类似于所谓的“第六感”,我觉得曹雪芹就显示出这种感受能力。所以他写的不光是贾府的兴衰,可能在无意间,他也替中国的文化写下了“天鹅之歌”。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它的意义更大。

  2,

  我们看这本书,第一是看贾府兴衰这条线,从开始它的情节发展就指向了贾府的由盛入衰;第二条线是宝玉出家,贾宝玉经过了生离死别,到最后悟道。

  追寻这两条线索,看这本书才有了脉络。也有学者认为,其实这是一部贾宝玉的传,这部《石头记》,写的也就类似释迦牟尼佛,悉达多太子成道的故事。

  悉达多太子原本生长在皇室,享尽了富贵荣华,也娶妻生子,后来看到人生的生老病死苦,最后悟道。贾宝玉也是长在富贵荣华之家,也经历了许多生死离别,最后悟道出家。

  所以,佛家的思想的确对曹雪芹影响相当大。

  3,

  《红楼梦》的版本学是大学问,有好多种版本。我在台大上课用的是里仁书局出版、冯其庸等人校注、以庚辰本为底本的版本,参照了其他的本子一起修订,并截取程甲本后四十回。庚辰本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很老的一个手抄本子,只有七十八回。

  我在美国教书的时候,用的是桂冠图书公司出版以程乙本为底本的版本,这个本子最初是在乾隆时代,程伟元用活字排了两版,第二版是一七九二年,叫作程乙本,后四十回加上去了,桂冠出版的这个本子注得也很好。

  4,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

  林语堂《平心论高鹗》于我心有戚戚焉。

  赵冈先生的《红楼梦新探》

  余英时写的《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5,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读后感(五):没给一星算是我最大的善意

  先说优点。能看出来白是对西方的文学有些研究的,多处有举例,不详说。

  对昆曲没有了解不评论。

  现在,深吸一口气,说重点:特么写得什么玩意儿!!!!!!!

  作为个人有偏好的版本不是不可以,但是作为学者在一本学术作品里每章一句庚辰本“XXXX我不喜欢”这合适么?

  作者白先勇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各种捧程乙本,还不忘把庚辰本往死里踩,而且论证(如果他的那套说辞也可以叫论证的话)逻辑极为感人——

  例1: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部分,说“罥”是个怪字,所以程乙本用“笼”好。

  ——自己读书少不肯考证古籍还怪老曹偶尔甩出个“超纲”字,作者咋不吐槽一下欧美作品或是作者人名重复率太高或者姓氏太长呢,比如随处可见的“玛丽”“乔治”或者拗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

  例2:第五回元春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解读——“元春亡故很早,只做了二十年的皇妃”

  ——①第二回里提到元春的时候说的是“女史”(后宫中有点类似秘书的角色),跟皇妃的等级差得未免太远了点。元春在第十六回才封贤德妃,贾府被抄还得在元春挂掉之后,“二十年皇妃”这个时间跨度都能把贾宝玉熬成贾政了,还出个毛线的家;

  ②二十年的皇妃以人类的寿命外加后宫的凶险度来算,还用“只”来修饰,这种操作也行?

  ③按照“二十年皇妃”+入宫年龄在12岁以上来算,以当时的京城人均寿命,元春其实也算活够本了。

  例3:还是元春判词,白先勇是这么说的【庚辰本“兕”应该是一个错字。“兕”是犀牛的意思,虎兕相逢没有意义。程乙本是“虎兔相逢大梦归”。虎年碰到兔年,元春亡故,元春一死,曹家垮掉。】

  ——这段解读实在牛逼,因为它每个分句都是对的,这些分句放在一起之后,逻辑就有了春晚相声的范儿。

  前面说“罥”是个怪字,所以简单的“笼”字是对的;然后到了这里,说简单而常用的“兔”被错写成不常用而且肚子里没点墨水的人根本不认识的“兕”,作者您家的孩子抄书的时候都是把常见字往生僻字的方向写的么?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对这种人,周汝昌曾在《红楼小讲》中有过概述:“为陈词滥调所束缚的粗通文墨者,都往往是认识能力不够,颠倒了艺术上的高下优劣。”

  就这种质量的玩意儿还要别人花百八十块买,还不如省下来多吃两顿饭,或者去买本逻辑学导论看看。

  ·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读后感(六):敬喷子

  本书评敬喷子,不喜勿看,看了白看,我白说—— 虽然题为敬喷子,一个敬字,说明本人对喷子没有恶意,就事论事,有理说理而已。那么,首先得说说本人对白氏的看法。说实话,对白氏,是一直怀着一种莫名的距离感,这跟生活中那种人与人的距离感还不一样,就是觉得看他以及他的小说里的人物都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看不清道不明,原因一直想不通,直至遇到这本书,“毛玻璃"不见了。 当年看青春版牡丹亭,后又看了幕后花絮,觉得白氏其人有一种老来俏的风味,很可爱!而此番看他的新作——《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不是小说,胜似小说。从序言了解到这是他在美国教授《红楼梦》的讲义所整理出来的,觉得从职业属性方面看,我应该对这本书蛮有代入感的;也是从个把月前,在《看理想》和豆瓣等众多媒介的轮番轰炸下,并从《他们在岛上写作》系列视频中又看到了白先勇的身影,从而勾起初读“金大班”时的记忆,好奇作为小说家的白氏将如何来品读这样一部经典,白氏也明言《细说红楼梦》是一本将《红楼梦》还原为小说来品读的书,定位相当明确。因此,任何借胡适、冯其庸等考据派的论述来驳斥本书的,本人一律无视。 问题来了,如何将《红楼梦》还原为小说?可能吗?《红楼梦》之于小说被附带了太多标签和注解,从它被创作之初至今不一直被解构着么?同时期如脂砚斋、畸笏叟,稍早有王国维、胡适之,更毋庸说冯其庸、周汝昌、俞平伯等红学家,甚至刘心武之流也堂而皇之歪说起了红楼梦。打个比方,要将一杯纯净水调成咖啡容易,但反过来将咖啡变成水呢?可能么?红学已将红楼梦的读者囊入了红楼,成了红楼众人,再想变成只读小说的素人可也太难了。由此我始明了白氏要还原红楼的尴尬处。直至翻开品阅,方觉白氏的厉害,他将这杯咖啡倒入满满一水缸水里,咖啡被稀释成了水;他将自命为天人的红楼众人贬到了凡间,融入了素人的品味和角度,于是《红楼梦》真就成为了一本小说而已。 当然,《细说红楼梦》这本书确实有不少争议处,尤其白氏将已几乎成为全民共识的后四十回版本说彻底颠覆了,白氏说:后四十回不可能是别的人写的。此言一出,登时在网上掀起一阵骂战。本人不选边站,但我想白氏为什么要招人骂?目的其实很纯粹,既然要还原小说,如若小说本身不完整,甭管最后说得怎样,立场究竟是游移不定的,末了更可能会自扇耳光,且极易卷入考证的漩涡之中。与其被迫卷入,莫若自己先跳进去湿一身,白氏不也明言自己不是红学家,抽身其外,才好动作。 回看目录,全书对应《红楼梦》各章回,逐章逐回阐述己见。但也因为本是讲义,些许内容可能还是会给读者一种入门的既视感,豆瓣有相当部分评论说“闲言碎语不要讲”的,我送他们一句“不爱看滚粗”。讲道理,对于熟悉《红楼梦》的确实会觉得部分内容偏干,但细读又会对白氏能对作者的创作心理这般了然,深感钦佩,我们应该庆幸有这般量级的小说家来解读红楼,毕竟能够管窥全豹的只有行内人。而作为行外人的本人,对白氏在耄耋之年还能给“大观园"添砖加瓦,献上这等厚礼,言谢已经不足以表衷情,特此鞠上一躬吧,也献上一首歪诗: 满纸衷肠言,一倾百廿回。 谁言作者痴,不解其中味。 以上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读后感(七):生活就是一本书

  以最快的速度看完了白先勇先生的《细说红楼梦》,感觉还是有很大的收获。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伟大的书,很多大家对其做过不少的研究和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个对《红楼梦》还没有认真地从头看到尾的人来说,本没有什么资格评论别人的评论,只能从自己心里的感受谈谈《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很多人说《红楼梦》在不同的年纪看到的东西不一样,感悟不一样。我深以为然。以前上初中高中时也曾翻看过红楼,但那时看的是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看的是林黛玉的伤春悲秋。这次在白先勇先生的带领下看的是整本书的故事,看的是整个社会的人心。白先勇先生对每个章节都有重点的解说,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其实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不管评论者对于一本小说作何评价,但白先勇先生教会我的是站在当时社会的大环境里去读书里的故事,以作者的心境去看待小说里的人物,感悟会不一样。

  白先勇先生提到在《红楼梦》里,宝玉对女孩子的态度是充满柔情和体贴的,极尽喜爱之情,可是对于女人和老妈子却是不喜的。只因女孩子结婚后,被男人给污染了,变得污浊。对于这个问题,我有点小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女孩子很可爱,年纪大以后却变得面目狰狞。曾经看到不少说老女人自私可恶的坏话,现在想来也确实是存在的。原因归于两点,一是社会和家庭给予女人的压力。女孩子成家后不能再脆弱,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你就得承担母亲的责任,为母则刚,不然你就得受到指责。二是自身的改变。从小在父母身边是个公主,什么都不用操心,可以尽情撒娇。可是嫁为人妇后,或是生活优越,放松了自身要求,得过且过,或是生活不尽如人意,要承受丈夫和家庭带来的压力,久而久之离原来的心性越来越远。女人其实不容易,哪个女人不想自己永远停留在十八岁那样美的年纪里自由任性地徜徉。

  《红楼梦》是一部生活史,也是一部成长史。白先勇先生的解说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层次的感悟。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读后感(八):天地同流,黄粱一梦

  十多年前读过《红楼梦》,虽说研究红楼的书汗牛充栋,可也没再有功夫闲心去读。

  跟着白先勇用这种通读分析的方式再读一次,又翻出87版的电视剧《红楼梦》细细去看,一阵唏嘘,经典就是经典,小说和电视剧都是经典。

  好了,悲剧小说中处处彰显无常。聚散离合,悲愁喜乐,欠情还泪,真真假假。

  在白先勇的细说中看到了曹雪芹的慈悲与包容,佛道与儒家出世与入世的碰撞矛盾与最终各得其所的“和解”,察觉到这部小说的妙不可言。

  书里没有多少考据,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解读红楼梦的精致难得处,白先勇后四十回也是曹雪芹原创高鹗只是整理的观点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虽然从小我就只喜欢前八十回的喜聚,而排斥后面的悲与散。

  张掖古城的那副对子也真是堪和红楼的大梦一场:

  天地同流眼底群生皆赤子;

  千古一梦人间几度续黄粱。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读后感(九):修清心 |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揉开了掰碎了讲给你听

  一

  按说,该沐浴焚香,静下心来,细细写一写这书的好处。但是一本好书看完,往往思绪万千,回味绵长,一腔感叹竟找不到一个具象的词来形容,只得“好书!好书!” 粗略的感叹。

  果真白先生把《红楼梦》当做案头书的话,《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这本书就是先生读了一辈子《红楼梦》后理解和分析的精华,也让我等后辈,通过他的发现可以轻松理解为什么《红楼梦》可当四大名著之首,甚至中国文学之首。

  二

  在这之前,大概两三年前,读过张爱玲写的《红楼梦魇》,张爱玲也是红楼痴,她在书中对比了各个版本红楼的差异,语言苦涩难懂,更像是学术文章。这就更比较出白先生这本书的易读性(毕竟是基于授课内容编辑,很好懂)。

  当然,读这本书的前提是最好读过不止一遍《红楼梦》,否则书中白先生的观点和发现,很难感同身受。

  三

  白先勇先生在美国教授《红楼梦》导读课程20年,退休后被台北大学请来,重拾教程,故才有了此书。大家都晓《红楼梦》好,如何好,看了这本书才深有感触。

  书中,白先生通过精读和细析庚辰和程乙两个版本的《红楼梦》的差别和优劣,把《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的内容和亮点细细的讲了一遍,其中故事的伏笔、诗词歌赋、戏曲对情节的铺设、饮食、药理、建筑、都有阐述。

  厉害的是,白先生因《红楼梦》引起对昆剧的热情,又回到这本书中普及了戏曲,不仅仅是昆剧,曲目的常识都有普及。

  点点滴滴,做了一堆笔记却不能细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豆瓣阅读app的电子版即可,纸质太贵)一本,细细品读。如果有精力,对照着手里存着的《红楼梦》细读,更是有益。

  四

  非常认同白先生的观点,儒释道三种思想本就造就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复杂的性格。年轻时候以求学考取功名入世;中年想得开了又有道家隐退之意;到老,终会顿悟佛家的真谛放下一切。

  细想,真是真么回事儿。入世出世,两种人生哲学,决定了多少人的行为。少年时拼尽全力要求取功名,要争得职场上的一席之地,要有一个值得记住的人生,所有种种,都是入世的表现;而到了我这个年纪,经历了很多是是非非,悲欢离合,反而看淡了很多,人情世故不过是红楼一梦终虚化,出世也不为是一种好的选择。

  有一天晚上正捧着书看,e先生突然问我,你不会出家吧?!

  我想说我哪有那种福气。现如今只有“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的感叹,还不曾有顿悟的智慧。

  五

  看豆瓣上对这本书的评论很不堪,大概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

  我读书少,对白先生的解析是否正确,无法判断。若要探究,需把红学家著作读完才能判定。只是听得白先生一席话,合上书时,颇有感触,故喜此书。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读后感(十):台大公开课《红楼梦导读(白先勇)》笔记

  导 论

  人物刻画:撒豆成兵、一句话该角色活灵活现

  手法:出世入世的抉择,背后呈现的儒道释思想

  名字:红楼梦:红尘中的贵族世家如梦一场。石头记:通灵宝玉经历修炼,可视为每一人如我们的代表(every man),经历人间诸般考验、情感纠结,走完如梦的一生

  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针对《红楼梦》提出《白痴》主角米希金王子具有救赎的基督精神,但最终成为白痴、难有作为的「病基督」,以此形象西方观点较容易理解「贾宝玉」的人物轮廓,痴傻的外显行为实则隐含佛陀式的求道历程,宝玉如出身富贵的悉达多太子,经历生老病死苦而终于悟到。

  小说刻划功力

  雕塑细微处:《红楼梦》在神话架构、主题构思之外,其写实功力极为重要,工笔描绘的功力才能写出十八世纪最上层贵族生活,建筑于日常的艺术:《红楼梦》无大起大落、夸张的剧情起伏,聚焦于日常生活将其写得专注细腻而漂亮

  *以小说而言,Jane Austen 即捕捉生活中的 scene,细腻呈现生活场景

  《金瓶梅》:写实功夫深刻,但无法超越滚滚红尘 《红楼梦》:在写实的基础上升越至神话架构

  在小说脉络中,曹雪芹的想法或许与贾母相近,而《红楼梦》不是传统的中国才子佳人小说,也没有可以被归类纳入的文学承继对象,正揭示《红楼梦》原创特出之处、在文学上的破立,越过儒家秩序社会(并非挟着批判,而是带入同情的了解)——方创出宝玉这般角色,懂得怜香惜玉、抓取胭脂善养女孩儿。

  阅读《红楼梦》的两条轴线

  (一)「贾府兴衰」:第一至七十四回热闹喧势向上迎升,累积铺陈诸细节,调度出场顺序、埋设伏笔千里,缤纷浓彩经营贾府皇亲国戚气势,七十四回瞬间转折倾垮,结尾处「白茫茫大地」反衬对比,收束于「空」。

  (二)宝玉悟道的心路历程:甄士隐之于贾宝玉为启示,《红楼梦》终结于宝玉悟道。

  《红楼梦》架设的最重要两个场境: 太虚幻境与大观园

  大观园即降落到尘寰的太虚幻境,在太虚幻境中时间恒故、红颜不老,大观园则需历经春夏秋冬,秋日将至,随时间催促物衰人变——无花捱过秋天,青春终要消逝

  大 观 园

  大观园象征曹雪芹以天眼视角观看众生,花开花落

  由宝玉的眼睛看到大观园的风景,象征宝玉的理想世界

  大观园的盛衰即是人生的盛衰

  太虚幻境

  《红楼梦》的宇宙即「孽海情天」在感情的涡流中浮沈,终归「太虚幻境」

  千红一窟:「哭」,宝玉喝的这杯茶就是所有女孩的眼泪

  万艷同杯:「悲」,众女子聚集,盛满如伤悲

  ☆人物设置

  贾雨村和甄士隐

  《红楼梦》篇首即以贾雨村、甄士隐做象征人物开场,塑造人物普遍形象(everyman)

  (1)贾雨村:中国社会典型的入世文人,汲汲于考取功名,受恩于贾府最后却反参劾一笔

  (2)甄士隐:本为小康之家,历经变故而了悟出世,与贾雨村做对比,一反一正、人事枯荣

  (3)道士与甄士隐,开头即设置神话架构之象征元素

  香 菱

  本名甄英莲,甄家人事变化无常,是为寓言引子,其父甄士隐为书中第一位悟道出家者,作为对比的贾雨村则入世红尘,两位象征人物在开头、在结尾都出现。甄士隐听闻〈好了歌〉后开悟,提示小说的核心旨趣——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万事皆变「无常」,无有不变。

  香菱个性天真,身世虽然多历苦难却不怨埋。

  晴 雯

  《红楼梦》人物塑造非仅限于单面,勾勒黛玉即安置他者作为映像(晴雯),两人最后被欺负的处境,其命运与形象的参照组互为立体描写,个性各自特出却又联通

  *晴雯死后宝玉写《芙蓉诔》,该篇祭文暗暗引向黛玉

  *看起来琐碎的场景(scene),笔笔塑造人物细节与立体个性,在日常事件中展演戏剧张力,掩镯补裘之后读者难忘平儿晴雯,此为铺陈,待其后生离死别力道深厚

  晴雯故事为黛玉前奏,晴雯最后的遭遇落得悬殊差别境遇,并非独立情节,暗示最后高潮——黛玉之死,凝聚悲剧能量只有黛玉一条线不够,全部细节织起汇成巨流

  袭 人

  扮演所有女性的角色,母亲(照顾疼爱)、妻妾(亲密关系)、奴婢(服侍)

  与袭人的关系是肉体的,与黛玉的关系是灵的(仙缘)

  宝玉与宝钗成亲时已经失去「宝玉」徒剩空壳(俗缘)

  明白自己身份(姨娘级),思索宝玉正房夫人为谁。对宝钗言顺计从,期望未来当家

  宝 钗

  金锁「金」代表世俗、「真金不怕火炼」

  吃冷香丸,心不可热,背负沈重命运如沈甸甸金枷锁,不脱离中道,总不失端庄。

  唐・罗隐〈牡丹花〉「任是无情也动人

  宝钗在礼教中悠游自如,亦能充分发挥诗才绝艺。

  最终贾府的担子扛在宝钗身上,宝钗符合儒家社会的规范

  *「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薛宝钗大智若愚

  探 春

  将宝钗与探春并置,宝钗是贾家亲戚,但面面周全,此时王夫人让宝钗来试管家,作为选媳妇的暗示、暗中测验

  *其实宝钗更潜沉深沈,处事历练人际手腕,比探春厉害(探春还会得罪人);但明白亲戚身份,故恰如其分地发挥所能而已

  表 现1.稍微补贴大观园家用 2.宝钗以小惠调度大家心里平衡,有利润雨露均霑

  黛 玉

  黛玉本身即为玉,即是宝玉的知己

  孤女处境,以攻击性语言自我防卫

  *「况且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 :林黛玉弱柳扶风

  刘姥姥

  刘姥姥带进乡间的泥土、生命、大自然。

  如土地婆的形象救苦救难。

  刘姥姥尝茄鲞,茄子已经变调。过分精致的文化而脆弱

  宝 玉

  「玉」代表性灵,「失去玉」隐含天真的心灵也随之丧失

  最后一次倾心交谈。首先由黛玉发问:“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她好她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她好她偏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思索半晌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秦 钟

  秦钟具有女性美,女性在宝玉心中是性灵之美的代表

  秦钟与宝玉,小说中没有同性恋的概念

  *情根:无法拔除的根、多面而生生不息,又是冲破伦理具有动荡与毁灭的力量

  蒋玉菡

  蒋玉菡跟宝玉为世俗的补位镜像。作为宝玉「情观」的另一面,显示情的双股:一面是推进《红楼梦》的动力;另一面又是最浩劫的拉扯力量,故而最终出家解脱

  宝玉最后求佛缘修成佛身,世俗的位置由他人来补

  *蒋玉函娶袭人为妻扮演宝玉在世俗间「怜香惜玉」的位置

  北静王

  北静王于小说中有如神一般的位置,赐予祝福、施加救助

  宝玉难得欣赏的男性角色之一,处于官场之中而不为所拘

  北静王递给宝玉一块玉,暗示宝玉原有的玉即将失去

  北静王曾赐予宝玉手鍊。宝玉转赠给黛玉,黛玉摔去不受。宝黛两人无法结合的另一暗示

  薛 蟠

  与柳湘莲,分别为俗与雅、男女情欲的极端

  宝玉之流关爱女儿,薛蟠尽管抢、享受肉体

  王熙凤

  少一点仁德,不得善终

  史湘云

  生性豁达不似黛玉多愁善感

  王夫人

  看似慈心善目,但约束于道统之中

  王夫人需要帮助时刻,宝钗不露声色递与援助

  平 儿

  「平」字用的好,持平心俏,富有手腕却不倚凤姐之威,情理权衡平心待人,最后在丫头中善终;此回劝语能让凤姐听进,平儿之善良与智慧此回再次彰显

  李 纨

  规规矩矩守本分的寡妇(不似王熙凤有贾琏撑腰张牙舞爪),生命寄托在贾兰身上,自己宛如槁木死灰,这般「素人」言行举止要写得恰如其分

  *当黛玉焚稿断私情,宝玉宝钗成亲,李纨因寡不能参与,前去探望黛玉,她的同情在此时显现其力道

  贾 母

  史太君善于生活中寻乐,但非仅懂得享受,贾府面临抄家时指挥若定,呈现中国典型的气派大度

  描写贾母懂得如何「享富贵」下回点戏,选昆曲经典曲目,显示艺术品味

  眼中黛玉有才气,但心性、身体羸弱。身心强壮为家族选择媳妇的首要考量)也显示区分内(宝玉)、外(黛玉)的标准

  妙 玉

  「白雪红梅」:此段以冬景作背景,尼姑庵前盛开红梅——在修行人住所开得如此红艳,景描妙玉,佛门虽宽但总有门槛跨不过去。

  与宝玉的接触不若黛玉、宝钗频繁,但其对命运有感——宝玉为终能成道之人,因而独厚之特别尊敬,以绿玉斗款茶、取红梅予宝玉

  irony:妙玉以槛外人身份修行,最后成道者却是「槛内人」宝玉

  门槛:隔着尘世与化外终究抵不过无常,槛外为理想之追求、不再受世间纷扰波动

  *宝玉回覆自称「槛内人」,结果自己终成跨过门槛之人,妙玉则谶词所言染肮脏风尘;贾敬炼金丹而亡,有意修行者无以得道、宝玉悟道而得之

  尤氏双姝

  1.小说已到一半,又出来一组人物「尤氏双姝」,在四、五回表现中形象精彩 2.曹雪芹体谅尤氏姐妹,性格塑造水性轻浮但描写不落艳俗 3.贾珍风流好色,与尤二姐有染

  *二姐个性轻浮,心理方面亦寄望以其美色争取更好的生活

  *三姐衣饰:大红大绿表现烈性、冲突性高,不怕露出胸脯,以雄辩笑骂、豪兴举盼惊得贾珍贾琏目呆口钝

  尤三姐与黛玉相似处,个性刚烈傲骨(表现方式不同),处境同为寄人篱下,最终都为情而死——尤三姐刎鸳鸯剑,黛玉焚稿断痴情,以鸳鸯剑斩断情丝,是为讽刺;黛玉烧掉诗稿等同焚燬自身,诗中寄语但终难以世间的情感

  三姐、湘莲等人物所占篇幅不多,但情节完整、人物勾勒立体,也呼应全书「情」之主题,暗喻主角宝玉黛玉

  龙套角色

  传统戏曲中的龙套(如牡丹亭中花神),没有这些人场景便不够热闹。先前大观园里已作诗吟社,如今添这些人出来,冬景方能呈现「冬艳图」五颜六色的活力、贾家旺升的人气出来。

  三路亲戚四位女孩:薛宝琴、李纹、李绮、邢岫烟。薛宝琴纵使可爱漂亮,却跟小说主题、故事无大关联,李家双姝存在感更低。

  ・小说人物:a. round character 如宝玉、黛玉 b. flat character 龙套配角

  ☆戏曲元素

  1.当文学讨论爱情:最后两首怀古诗分别援引《西厢记》及《牡丹亭》(元代、明代),两部戏作为中国的浪漫文学、抒情文学,这两部书被禁但盛传的情况,反映了对爱情的追求,而爱情主题、戏曲艺术被导引贯穿至整部《红楼梦》。

  2.《胡笳十八拍》(:出自曹雪芹祖父曹寅撰写之传奇《续琵琶》,一方面呈现自幼耳濡目染的戏曲教养;另一方面,戏曲元素进入《红楼梦》中,更隐含破除社会禁忌、对爱/情向往追求的反儒家精神。

  音乐舞蹈词藻与《红楼梦》契合

  昆曲艺术在乾隆朝发展至高峰,先前章回元妃省亲显示贵族阶层以此为艺术享受之最高形式;《红楼梦》看戏不仅反映其生活,也暗示、隐喻了角色的命运褶曲

  戏曲之为其时的上层文化

  1.贾母:品论音乐配器有道,无论元妃省亲、元宵享誉嘉宾,都可见戏曲(昆曲),是重要的文化象征。

  2.背景:曹家任江宁织造,文化构成复杂,既满又汉,大格局来自同时涵纳江南婉约细致以及北方开阔气势,精致细微处显示了江南文化结晶——以昆曲为代表。

  (1)昆曲艺术:受当时文人雅士与王宫贵戚喜爱,品味、文化与社会地位的象征

  (2)皇帝喜爱提倡

  *《儒林外史》其中桥段:在南京莫愁湖举办昆曲大赛,有六七十个班子,富贵游人锦织围观,比赛通宵达旦震动江南

  《牡丹亭》

  牡丹亭:十六世纪末汤显祖作,对宋明理学的反动,形而上的情欲解放

  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杜丽娘人物形象与林黛玉相近

  唱戏《冥升》

  黛玉略换了几件新鲜衣服,打扮得宛如嫦娥下界。(1)宇宙性的寂寞,身处月宫高处不胜寒(2)得到灵药的代价——碧海青天夜夜心

  ☆「作诗」为大观园入场券,宝钗亦会诗,然另香菱求教于最好的、诗魂、诗才最高者黛玉,描绘香菱时也可见各人物性格侧面。

  以诗传授个人情志,亦为社交要项

  黛玉说诗,认为陆放翁境界浅近,重视王维、杜甫、李白,其实也显露出曹雪芹对诗美学的看法。

  黛玉作桃花诗

  (1)「桃花」引自杜甫《绝句漫兴》之五,薄命之象征,如日本樱花极盛时落英满地

  (2)黛玉敏感于枯萎凋零,已有憔悴预感

  (3)宝玉:读诗深有所感而落泪,明白黛玉特别脆弱而知悉无常,互为知音怜惜

  黛玉《唐多令》

  「飘泊亦如人命薄」「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引用薄命女子典故,暗写黛玉自己,春天留不住、何况人之韶华

  宝钗《临江仙》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1)柳絮本为轻薄之物,宝钗翻转意象写出正向气势

  (2)调性豁达、镇定理性,儒家伦理规范行事

  五美吟:表现林黛玉个性及命运

  1.个性烈而刚强,西施为复国牺牲、虞姬自刎 2.诗中描摹人物作为侧写、比较、镜像,指向黛玉的人 物塑造

  ☆物件

  黛 玉 焚 稿

  (1)烧诗稿与情感象征的手帕,等同焚毁自身 (2)将自己的情感化为灰烬

  (3)两极之端:生死感情(宝玉、黛玉)与宗法规矩(贾母—宝钗)

  手 帕

  失意人逢失意事,新啼痕间旧啼痕。

  「旧蹄痕」:宝玉送旧手帕,黛玉以「泪水」还送

  将手帕投入火堆中,等同自焚(焚毁自我之象征)

  风 筝

  风筝常放于清明之时,暗有一缕芳魂飘走之意味,剪断根处,大观园众人很快将如风筝飘散

  绣春囊

  让傻大姐捡到绣春囊别有用意,她是无道德区辨的天真状态,不受红尘各般规矩污染、灌输道德限制;儒家礼教重视社会秩序,规范举止限制情欲(至少外显作为如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