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渴望风流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渴望风流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4 21: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渴望风流的读后感10篇

  《渴望风流》是一本由[美] 欧文·斯通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渴望风流》读后感(一):一生的荣光

  花了足足三天的时间才把《渴望风流》这本书看完,16开的纸一共474页,怕人物混淆,所以每读到一个地方都认认真真做了标记。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有人物自身的闪光点,他们有血有肉,很完整。读完这本书的确是一个不小的工程,但这本书会有一种吸引你一直向下读的魔力,我相信这是我与伟大灵魂对话,有种感觉就像他们真的出现在你面前一样

  《渴望风流》是欧文·斯通的绝笔之作,他的水平不必多说,无论是语言描写还是神态描写等等都很到位,翻译刘绯和褚律元也是我一直喜爱的两位。这本书和我想象中一样,精美的装帧,让人看起来很舒服的排版。看到对某位人物的描写时,我会特意去搜他们的作品结合他们的作品和当时的情景,会对他们这个人物有更深刻理解

  在我们这个快速转动的时代,处处都是喧嚣浮躁,我们为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里的生理需要甚至有时都会不择手段。记得当时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反驳的例子以此证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错误,老师说像很多伟大的艺术家画家音乐家等,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我价值实现,即便在穷困潦倒时候也不忘对梦想追求

  书里的毕沙罗经历了种种坎坷,仍不忘最初的执着,当然还有很多印象派的画家,我看到他们是如何在逆境努力和拼搏,这对我来说是心灵震撼

  有所感动,有所成长,我很感恩我与这本书的相遇。

  《渴望风流》读后感(二):热爱你热爱

  拿到书的时候,很惊喜。书很大很厚重封面也有韵味,让我爱不释手。我要吐槽自己外貌协会的,这书我会好好保存的,它真的很漂亮

  打开书,读到首页感觉语言流畅不繁冗,主人公走向火车时,列车员制服及形态描述,寥寥数语,跃然于纸上,像一个好看电影在我面前徐徐展开。

  法国印象派大师米卡尔•毕沙罗穷困一生,潦倒一生,甚至遭到其亲人的抛弃,被剥夺了财产继承权,带着妻子儿女靠借债生活。生活的逼迫,朋友们的背离。主人公却不改初衷,即使是为了住所颠沛流离,仍然乐观地坚信:早晚有一天,他的作品会被众人接受!他就这样不停息地奋斗着,直到年过半百身心疲惫……可为着理想,他无怨无悔艺术让他勇往直前。最终,他与他的艺术走进了艺术圣殿,

  每每读到这样的故事,它不似目前常见励志文,成功鸡汤,那么长的篇幅,细腻到位的语言描写,却带给我久久难以忘怀触动,反省,激励动力。不想用最终他的成就定义这个传记人生有好多事,不是为了结果过程才见真章。我想他不是用必会成功来当成动力抵挡这多年的颠沛流离,生活拮据。过程他是享受的,是热爱的,是热爱画画,热爱创作这件事而已,能为他带来心灵的慰藉和希望,远远超过恶劣生活带来的失望。结果只是水到渠成而已。

  人生是否从来都是如此。或许我该思考的是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我能为自己的热爱做些什么?

  《渴望风流》读后感(三):渴望风流

  印象派的画家,印象派的画,给了我不可描述的印象,感觉还可以,没有生涩的艰难的阅读感,作为传记小说作者,欧文斯通写的很好,翻译也很用心。 一走上香榭丽舍大道,他们便看见了雄伟的凯旋门,过了凯旋门便是万国博览会展览馆。“我想我来得正是时候。”卡米尔暗暗想道,“这座城市的重建能激发起新的思想和新的活力。”“每一个时代的绘画都是一个新的发明,和铁轨上行驶的火车和照亮我们住宅的煤气管完全一样。”安东答道。看着这段文字,又翻了翻书前的图片,想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联系画家的生活时代,想想他想表达什么。 “同样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点出最阴暗色调,然后渐渐到达最明亮。从最阴暗到最明亮我认为可以有20种明暗度。这样你的画就可以达到层次分明有条不紊效果。要永远记住质地。千万不要忽视打动你的第一印象。从天空着手是合乎逻辑的。色彩饰能使作品产生魅力。” “它是你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所产生的结晶,毕沙罗。”看着书中的这些文字,对绘画的美感莫名的又加深了,再遇见一副画时想多看几眼。 在这些尖刻的取笑中,一个新的名称诞生了:印象派。 “印象派”,这个字眼儿谁说出来都要嘲弄笑话一番。联系毕沙罗贫困,从安逸走向奔波辛劳的生活,对理想绘画的坚持牺牲,又收获了正能量。这本书很好,让我看见有人为了理想的坚持,并不是所有理想都屈尊于物质,读读书,看看别人的故事,收获属于自己的营养,挺好。

  《渴望风流》读后感(四):渴望风流

  曾有人说过,“如果作品的光芒来源年轻,那光芒就会日渐黯淡,因为你会越来越不年轻;如果相反,作品的光芒来源于苍老,它就会日益明亮,因为你会越来越来老。”欧文•斯通的历史文化名人传记是两者具备。在他26岁出版了第一部人物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而成名后,欧文的传记就以人物描写真实、细腻,直逼人物内心世界而蜚声国际。《渴望风流》是他最后一部作品。

  读本书,不仅是知道一个印象派大师坚毅不拔的一生,又或是知道法国近代印象派发展的过程,又或是如何去欣赏印象派大师的作品,同时启迪我们,每一个人站在自己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时,你要怎样做,怎样才能令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不遗憾

  毕沙罗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在他26岁时,家庭为他找到一份优厚的贸易工作职位,还有一个殷实家庭的亲事,他放弃了,选择只有百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一的可能性,以画画为生。这个决定,伴随是一家生活穷困,多年画艺事业缓慢向前,还有和母亲不和

  看完全书,合上书本,静静抚摸着精美厚实的图书,脑海不断浮现毕沙罗一个个忘我绘画的瞬间,和一幅幅印象派佳作。或许这就是读本书的真正意义,只有忘情的投入你才会成功。这种成功超越时间生命本身,是永远不老的灵魂。

  《渴望风流》读后感(五):他因拥有才华,而备受苦难

  《渴望风流》以印象派绘画之父毕沙罗的一生为主线,串联起了那个年代印象派从起源到被责难、直至被认可的整个过程。文字内容给人以极强的画面感,好像每一句话都可以随时转变成为一个精美绝伦场景和画面。一些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穿插在人物经历之中,着墨不多,但足以为我们标记这些人、这些事、这些画所存在的历史时间,增强了历史感和真实性。

  最初的“印象派”并不是一个友好或者是出于善意名字,他们从来都不是一个受重视群体。从以咖啡馆命名的格尔布阿画派,到以聚居地命名的巴提纽尔画派,在这些看似被人随意称呼之后,一次展览的评论让他们获得了嘲弄般的印象派的命名。我们所熟知的这个名字,那个时候所包含只有无情的讽刺

  毕沙罗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他相信自己能力和才华,但过于激进的观点和超前的审美视角始终无法得到主流人群的认可。也是因为他的一意孤行,他几乎失去了家里在经济上的支持和庇护。他一生中有两件事违背了家人意愿,第一个是绘画,第二个是与朱莉结婚。第一个决定使他几乎忍受了一生的贫困,第二个决定却使他获得了一个贫穷温暖的家。

  1855年,一个青年站在万国博览会的大厅当中,他在大量的美术作品面前惊慌失措。1900年,“伟大世纪博览会”的展品中,他的作品已经可以惊艳当年那个无知的自己。卡米耶•毕沙罗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所钟爱的绘画艺术,大概也正是因为他所拥有的才华,而备受苦难。

  他的苦难,或许正是源于他自身的优秀和他的执着。我喜欢这本书,或许是源于他在苦难中忠实于自己信念精神,和他坚守并最终获取了的爱情

  《渴望风流》读后感(六):坚持最初的梦想

  《渴望风流》这本书装帧精美,全书都用的胶版纸,前面还附有主人公的知名高清画作,印刷质量和内容都相得益彰,值得拥有!这本书记叙了十八世纪法国印象派大师毕沙罗为了艺术的理想不畏艰难,积极奋进的人生经历。十二岁开始学画的毕沙罗,把绘画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为了艺术离开父母,和志同道合朋友到非洲的小岛上体验生活。当父母及所有的亲人都极力劝阻,甚至停止再为他提供生活费时,他忍受饥饿,每天只吃两片面包充饥仍然坚持到街头写生。他走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了解了最底层人民的生活,画了几百幅速写,开始了他早期的现实主义画风。出于对当时传统画派僵硬死板风气不满,他逐步脱离当时的主流社会,和一批艺术青年共同创造了印象画派。为此,他不被世人所理解,更是被当时的学院拒之门外。他穷困一生,潦倒一生,甚至遭到其亲人的抛弃,被剥夺了财产继承权,带着妻子儿女靠借债生活。在生活的逼迫下,他的朋友们有的背离他而去,有的英年早逝。他却不改初衷,即使是为了住所颠沛流离,仍然乐观地坚信:早晚有一天,他的作品会被众人接受!他就这样不停息地奋斗着,直到年过半百,身心疲惫……可为着理想,他无怨无悔,艺术让他勇往直前!印象派一直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个艺术流派,也是因为毕沙罗面对生活的贫困和坎坷,从未有放弃过自己对艺术追求,那份执著让人感动。如今的我们面对骨感的现实,只能从丰满的理想中寻求安慰;面对丰满的理想,只能从骨感的现实中找到清醒。人不能活得太感性,只顾着做梦不管现实,也不能活得太理性,连梦都不敢做!

  非常喜欢欧文·斯通的传记,语言的组织生动富有魅力,细节的描写细腻入微,情感的剖析深刻全面,展现出最真实生动的画面,它们就像颜料和素材,正好可以涂抹出一整座城市,以及其中无数的场景和遭遇。你所见到的是它为你种植的信念,它激励你表现出来的真诚,它找来同路人陪伴你用激情为你疲惫的身体注入新的生命力,它教会你不再掰着手指盘点自己的价值,但总能让你感受艰辛付出后的苦尽甘来

  《渴望风流》读后感(七):致敬大师

  虽然对这本《渴望风流》早就有较高的期待,但是当真正拿到书的时候,还是非常的惊喜,比自己预想的还要好。首先说说设计,设计的很精美,属于精装的书籍,拿到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纸张也是极为考究的。其次说说内容,这本书煌煌50余万字,对印象派绘画大师毕沙罗的描写可谓详尽。作者也是名家,是被成为美国传记大师的欧文•斯通,而且《渴望风流》被称为他的绝笔之作,足见其不平凡,《渴望风流》与《渴望生活:梵高传》《米开朗基罗传》齐名的欧文•斯通代表三传之一,细致地描述了印象派绘画大师毕沙罗的一生。《渴望风流》写尽了毕沙罗一生的沧桑悲凉。毕沙罗少年学习绘画遭遇家庭的反对,毅然选择离家出走,辗转走上学习绘画的道路,而后去往被称为“艺术之都”的巴黎。绘画略有气色后,由于创作理念与占据统治地位的学院派绘画不同,受到排挤,作品遭遇冷落。毕塞罗向往自然纯净清新,从内心抵制枯燥、古板的学院派画风。困顿时,毕沙罗拿起的不再是画笔,而是油漆刷,他成了一名油漆工。但他并未放弃自己热爱的绘画,反而乐观地认为:“绘画使我快乐,它是我的生命,其他无关紧要”。

  《渴望风流》读后感(八):雨打风吹,风流不去

  书籍本身就已经是一本艺术品,有同事经过办公桌看到放在桌子上的书时,忍不住惊呼“这本书好美”。

  封面以保罗·塞尚的画作《大浴女》为底,梦幻的化作一角,奠基了本书印象派大师传记的基调,半白的蒙板上,是四字书名和基本看点,中规中矩的字体和排版,与印象派的背景和内容,在相互对立中形成一种别样的风采,不知道是不是想借这种矛盾和谐的画面,表达生活与理想、规矩与风流之间的关系

  生活都是辛苦的,但理想依然是不能被放弃的;

  规矩是不可破的,但风流依然是内心所渴求的。

  书籍内容是一本用文字描摹的画作,毕沙罗、莫奈、梵高、马奈、雷诺阿……一个个在几百年间不曾被忘记以后也依然会被铭记的人物依次登场,浅薄如我,何德何能,有机会一览大师画作之外的风采。

  跟朦胧唯美的流世画作不同,在画的背后,执笔的那些画家,也要面对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很多时候,贫困、潦倒是这些大师生前最常见的状态,杜甫曾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虽然不同的时代与背景,却是同样的处境和同样的赤子之心

  作为法国印象派的大师,毕沙罗有一百次的选择机会可以不去画画,但是,在成千上万路口前,他义无反顾;在绘画过程中,他也多次可以不去走印象派这条并不平坦的小路,但是,他依然坚守。生活的苦难不曾打到他,他依然渴望风流,于是,我们看到了明亮的色彩与动人的笔触。

  雨打风吹,艰难苦恨,还好,风流不去,风流不散。

  《渴望风流》读后感(九):天才的成名路也不是一凡风顺

  没有什么艺术细胞,却在最近喜欢上了涂涂画画。然后对各类画派所知并不多,偶尔去看画展,只是简单地被画面的美好吸引。这大约是艺术的魅力,懂与不懂都能感受到她的美好。

  不过在这条路上,毕沙罗走的并不容易,从25岁感受到自己的使命是画画,一直坚持到70岁,才被世界认可,才摆托贫困,不过他依然比大多数人幸运,能在活着时候享受到荣光,而不是书中所提到的许多画家在死后才得到认可。

  《渴望风流》是印象派大师的血流、挣扎史……我对他们的命运表示同情,却更对他们对自己命运的坚守表示敬佩。为了画画,毕沙罗被父亲剥夺继承权,因为爱上女仆,被母亲逐出家门……但他结终坚守自己的心。在外界对他的画贬损时,他也仍然坚持画着……

  “年轻的时候我相信通往成功的路是笔直平坦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条路有的时候会陷进深深的峡谷,那你或者与朋友一道熬过去,或者向传统势力投降,对于受过像我这样教肓的人来说,忠诚比机会主义更为可贵。“

  我一直以为天才的成名之路会容易些,直到我在书中读到画家们对贝多芬的评价,大概所有人都要踏踏实实地走路,一步飞不上天,对天才如是,对普通人更如是。

  《渴望风流》读后感(十):淡彩浓情述风流——评《渴望风流》

  每一颗年轻的心都是充满彷徨的,年轻的毕沙罗去参观万国博览会展览馆,置身于2000幅画中,他被震撼的不仅是艺术上的奇迹,更加悸动人心的是对未知的惶惑。巴黎几千个画家等待参展,揭榜片刻满是悦喜或颓丧。毕沙罗注目杜米埃的两幅画像:一幅是一位身着破袍的画家,忙不迭的向送去参展的画幅涂上最后一抹;另一幅名为《送丧》的画,画布上勾着几个丧气被退画的画家。毕沙罗扪心自问:“哪一幅将成为我的画像呢?”这是本书的主人公毕沙罗所面临的选择,书中扉页的自画像有一排小字,给出了坚定回答:“如果我必须重新来一遍,我还是要走这条路。”就此我们明白这本书,是法国印象派绘画之父卡米尔·毕沙罗坚定从事艺术的完整再现。

  描摹

  无论任何时期,年轻的心总充满疑问,当然也有声音高呼:“相信未来”。传记,让人不忍释卷的也无非“相信未来”和“歧路彷徨”,不同作者,各取所需。作者欧文·斯通想来是相信未来的,他笔下的主人公是这样的坚定和执着,翻着书卷,让人想象毕沙罗那凝眸的双眼,不,卡米尔,这样称呼才亲切。头脑中随着册页的翻动,一个毛头小子站出来,在小河边、田畔边,画他的自然,画那些活生生的人,他会为60美元的画室租金发愁,他要听任父亲摄取回报的支持,他要面对母亲怀疑的目光……可这小子就是浮凸出来,你自然不记得自画像中那个棕黄大胡子。

“卡米尔,你的目的是要把整个巴黎画下来吗?” “......不,只是想了解它,有些人是通过自己的耳朵、鼻子、眼睛来了解的,而我是通过手指来了解的。” “我开始明白了,卡米尔,你是要趁生活消失之前用你的速写去抓住它。”

  如果说我们的主人公卡米尔是用一切官能捕捉自然和人事,并把他们呈现纸上。欧文·斯通的传记显然也是这么做的,19世纪的法国,街道的圆石,村落的茅屋,简居的陈设,树木随季节变换的颜色……都细致得可以触摸。“乡村风格的酒菜馆依然没有法国味儿,这里的奶酪大得像风车,房子上挂着火腿,还有一串串五颜六色的香肠,一桶桶味儿很浓的德国泡菜和一桶桶巴伐利亚啤酒。”通常来说文字总要弱于绘画的表现力,但欧文·斯通笔下错落而成的文字,对色彩、气味都有精到的表达,在一本书中俯拾皆是,让人惊叹他的笔力,“男的戴着黑色礼帽,身穿长长的燕尾服。裤脚管用小皮带扎在靴子底下;女的戴着无边帽,穿着用裙衬撑开的裙子。”这样的创作要做些什么准备呢?历史的,人文的,风物的……如何起手,一叹,作者简介上说这部作品是传记小说,既然是小说,就有虚构成分,人物的对话,这些宛若真实的记录,对传主本身是一个再真实不过的还原。

  交游

  书中还对当时的文艺沙龙进行了大量描绘。各色人物穿梭期间,我们熟悉的,我们不熟悉的,或形象,或言谈给人以深刻印象,宣传语中说此书是印象派的群像,这是恰如其分的。仅注目于书中一些边角人物,以给人欣喜。小酒馆里,我们看到了波德莱尔,也看到了梵高笔刷下的加歇医生。这些人都谈论些什么? 社会、阶级、贫穷、富裕;讨论人类的艺术,埃及人、希腊人,史前的洞穴壁画,中国古代书法......坚定从事艺术的决心:“莫扎特十一岁就写出了第一首交响曲,你们听说过有谁十一岁就能画出伦勃朗的《夜巡》吗? ......绘画的成就不能早早获得,非到成年不可,这需要经过漫长的学艺阶段。”老来诗更成,这些经验之谈,对于毛头小子卡米尔,是触动还是激励呢?

  德拉克洛瓦讲,使自己成为名人的不是画艺,《自由引导人民》成功的是宣传,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就是有这样的前辈能深刻的自省,他苛责了自己,今人震撼的显然不是庄严的乳房。当时,巴黎正流行以淫猥语言进行对话的讽刺剧,库尔贝带卡米尔看丈人、女婿关系混乱的闹剧——老子娶了小姑娘,儿子娶了遗孀,主要因为其中一个短剧讽刺了库尔贝。他兴致甚高,何故?笑答:“只有名人才受讽刺。这样就扬了我的名了。”这种谈话和交友的轻松,使人忘记了学艺和获得认可的艰难,如沐春风的态度忆及我们周遭的清高与曲高和寡,可是分明没有。仿若出了差错,京派的客厅、茶局的根,原来在这。

  插曲

  插曲并不是漾荡余波,这些俚文异趣妆点了人物情性。俚俗之下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身影不高大,却投出一个个深长的影子,欧文·斯通是八卦的,他轻抚、把玩、回味,八卦入胜。

  大仲马对德拉克洛瓦讲自己同一位寡妇的恋情,这寡妇结过两次婚,但仍是处女。

  毕沙罗去首次去画室学画时,带有恶作剧性质的仪式,被要求呆处于裸体模特边,一个光人加一个雏,然后这个雏要在追问中讲述自己偷吃禁果的经验,雏在慌乱中杜撰了局。

“画阴毛,毕沙罗,你这个呆子,你知不知道希腊、罗马的模型上是没有阴毛的?” “模特不是石膏模型,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我们不是素描活人,他们是不存在的,你永远进不了沙龙。” “我见到什么画什么? ”

  有些坚持是一以贯之的,有些话是动人的,作为一本全景式人物传记作品,作者用观察和记录,细细描摹。用文字作画,这画淡淡的,一派清流,情致深厚。斯通费尽的全部心力,描摹的风流,不是一篇小文可以述尽的,权当读书引子,即此为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