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深夜小狗神秘事件》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17 21:0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经典读后感10篇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是一本由[英] 马克·哈登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读后感(一):海没有的那一边

  他叫阿弗。记忆力超群,数学天赋惊人。知道世界上所有国家及其首都名称,知道7507以内的所有质数,还能轻松默算出复杂的算术题。他知道自己拥有这些能力,还知道自己存在不少行为问题

  长时间不和人说话;长时间不吃不喝;不喜欢被人碰;生气困惑时尖叫;不喜欢和别人呆在一个狭小空间里;觉察不到别人在生自己的气;打人;从来不笑;做傻事……

  像阿弗这样的人,一般被认为是自闭症患者或者孤独症患者。 电影《雨人》中达斯汀·霍夫曼所扮演的雷蒙·巴比特也是这样的人。雷蒙记忆力惊人,他可以准确说出飞行史上所有重大空难发生的航班班次、时间、事故地点以及原因,能迅速地数清掉落在餐厅地板上的牙签数目是246,还能记得电话簿上任意一个读过的电话号码

  但无论雷蒙还是阿弗,他们在认知自我和他人上存在障碍,缺乏同理心,有社交漠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没有社交能力,完全不会受到伤害

  一个深夜,阿弗发现邻家小狗威灵顿死在了草坪上。他将它抱起,却被小狗主人误认为是杀死小狗的凶手。澄清事实后,阿弗决定侦破这起深夜小狗谋杀案,并把探案过程写下来。于是有了《深夜小狗神秘事件》。

  探案过程中,成人世界里各种纷争纠葛蛛丝马迹被阿弗一一寻出。摆在他面前的是关于自己家庭的一个残酷真相。他告诉自己时刻高度集中注意力,不要留意心中的刺痛。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这样一种叙述角度使那些刺痛被“我”很好地藏匿着,但再高明的藏匿也无法瞒住读者的洞察。那些刺痛看不到,却觉得出。

  就像每一个人都会在别人面前有所呈现有所隐藏一样。“我”在自述经历的过程中,所呈现的,是自己的超凡能力;所隐藏的,是孤独、敏感脆弱。而后者,才是作者想要诉说的重点所在

  一位文学评论表达类似这样的观点——“看一本小说,不要看它写了什么,要看它没有写什么。”那些没落实到文字上的“什么”才是小说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是作者想说的。比如,你能从下面这几张图看出什么?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读后感(二):建立理解桥梁,揭示自闭症孩子神秘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能够因你的努力改变,但也有太多的事情即便付出百倍艰辛依然无可奈何。比如你有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是作家马克.哈登2003年创作作品,这是一本具有人文关怀意义的小说,马克.哈登用一个自闭症孩子的笔调书写了一场探查小狗神秘死亡的始末,小说用调查小狗死亡作为引线,但它真正想要探查的却是那个有着精神障碍叫做阿弗的孩子的内心世界。

  这个世界离我们那么远,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个世界并不混乱,反而黑白分明是非对错都是那么清晰。我们习惯混沌接受所谓的和光同尘,所以我们是正常人普通人,但在阿弗的世界里,对错都有明确的界限,所以爸爸的说谎和杀害小狗是他完全不能理解和原谅的事情,所以他会对父亲心生恐惧,他会想要逃离,即便这一切在我们看来是如此可笑。但这可笑的背后实则是无尽的心酸与无可奈何,这正是我们百倍努力也无法改变的事情,比如你有一个关闭了内心的孩子。

  关闭了内心所以无法接受陌生人的靠近与接触,无法进入人群工作生活。但自闭症的孩子有时反而拥有某些特定的天赋,小说里的阿弗表现出了在数学上才能,小说的章节编号正是采用质数作为排序,而故事中,阿弗一旦陷入了内心的冲突便会用数学运算来寻求平静。还有为人们熟知的舟舟,他是先天愚型的儿童,但他对音乐有天生的敏感性,他也在音乐指挥这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就如苏轼所写的诗句“唯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父母对于孩子最大的期望并非是功成名就反而是希望他们一生平安健康。但总会有一些人必须去承担更大的责任,他们就是如阿弗这样人的父母。小说用阿弗的眼睛描述他的父母,不置褒贬,但我们都有自己的判断。可是判断无法代替他们去感同身受,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马克.哈登选了这样一个特殊主角撑起了他的处女作,阿弗也不负众望,取得了出色成绩,《深夜小狗神秘事件》在2004年登上英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并荣获英国“惠特布莱德年度图书”、“大英图书奖年度童书”、“《卫报》最佳儿童小说奖”等三十多项文学大奖。我想这样的奖励也是一种对身处如此环境的人们的一种鼓励

  好的作者总有种基督耶稣般担荷人类罪孽的责任感,他们书写那些我们看不到的人群,揭露那些被掩盖的真相,他们用纸笔去承担社会责任,去唤起人们的觉醒,《深夜小狗神秘事件》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被自闭症折磨的家庭,也看到了自闭症孩子真正的内心世界,看到是理解的前提,而理解则意味着同理心与终极关怀的到来。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读后感(三):星星的孩子在诉说

  2015年6月7日,在第69届美国戏剧最高奖托尼奖颁奖仪式上《深夜小狗神秘事件》获得话剧板块的最佳新剧、最佳男主、最佳导演等7项大奖。而这部话剧正是根据英国作家马克.哈登的同名小说改编。因为,戏剧直观绚丽的表现形式将自闭症少年的内心世界幽默呈现,使作品本身的细腻感人更加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观众眼前。

  哈登的小说本身已足够精彩,将主人公里斯托弗孤僻、自闭,不懂如何与人相处胆怯刻画十分传神。因为他的数学天分逻辑理性成为他与世界沟通顺畅渠道,因此,他的世界只有对与错、真与假。这样的世界中,常见的自理与交际变得很难理解和接受,而复杂艰深的数学逻辑与推理演绎变得充满魅力乐趣。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来展现自闭男孩的内心世界,在解读这个孩子

  心世界的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自闭症患者作为边缘人的差异,理解他们作为一个人而存在,不要总是试图同化他们、纠正他们。如果将这个世界划分为“正常人”和“非正常人”,那么后者将永远处于卑微境地,像克里斯托弗一样内心充满了挣扎与困惑。这是一个关于差异的故事,关于边缘人,关于一种令人惊奇的、揭示一切的方式来看待世界的故事。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是一部关于爱、真相、勇气和家庭的故事,虽然有些沉重伤感,但是却总能找到幽默和乐趣。越了解克里斯托弗的内心世界,观众就会越佩服他努力与外部世界沟通所付出的异乎寻常耐心和勇气,也会越理解和尊重“非正常人”与我们的差异,接受并爱上他们。

  这一聚焦自闭症群体的作品中,非文字模态在协同文字符号共同传递语篇意义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小说使读者有机会被直接告知某一人物脑海思考内容。对于在真实生活中要不断通过其他人的身体行为推断其所思所想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放松的方式。叙述者和读者有关小说中人物的思维建构对于理解一部作品是至关重要的,小说叙事本质上就是有关思维运转的描写体现了人物行为描写与心理分析之间的平衡,哈登在其作品中使用非文字模态增加了心理描写的部分,使读者有机会被直接“展示”人物脑海中的思维过程,将读者从身体看思维这一过程的认知负荷降到最低。整部作品都力争使读者摘掉有色眼镜去看待以主人公为代表的群体,引领读者慢慢走近这些“星星的孩子”,他们只是采用了和大多数人不同视角观察这个世界。了解一个群体在于尊重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倾听他们的想法并与之沟通,哈登以文学形式表达了对社会的悲悯情怀,可谓匠心独具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读后感(四):李松蔚:用病人的眼睛看世界

  因为职业关系,时不时地要和一些别人眼里的“病”人打交道。有时需要一些专门的理论技术,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人的想法。但是学了这么多年,我越发觉得,比起理论和技术,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态度上的诚实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次案例督导,一个中学女生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原因是她有一次在班上当众出丑之后,开始深信不疑全班每个同学都在背后取笑她。后来就不敢上学了,不得已转了校。转校之后略微好了几天,又开始认定别人从过去的同学那里获知了这件糗事,于是旧病复发。最严重时候,她听见所有人此起彼伏咳嗽。她认为咳嗽是在传递暗号:“嗨!你看就是她!”

  在督导现场,很多初学的心理咨询师都在讨论,要怎么样才能帮助这个不幸女孩认清“现实”:别人没那么闲,不会把你的事记那么久……

  “你确定所有人都在咳嗽吗?每一个人?”

  “有没有可能他们只是嗓子不舒服,而不是在传递什么暗号?”

  “你跟谁确认过他们的真实想法吗?”

  督导老师是一个德国人。她听完了这些问法,说大家问得都很有道理,不过都是你们自己的道理,不是那个女孩的道理。换作是她,她会对女孩说:

  “如果你每天都感觉到那么多人针对你,那真是很辛苦。”

  这个回应,让所有人都震了一下。

  相比之下,我们的那些提问,很聪明,很正确,但其实也很刻薄。我们是在给出判断,站在所谓“正常人”的那个立场上。我们认为某个人遭遇的那些所谓不幸,实在有点过分了,夸张了,是正常人经验范畴之外的事情,不可能存在于(我们眼中的)现实世界中。因此,可以被判断为一种“病”。

  把一个人的体验定性为一种“病”,是多数人经常对少数人实行的特别照顾,然而也可以看作一种蛮横。将这个人的体验病理化的同时,也消解了它的价值。她看什么想什么表达什么都不再重要,只是幻觉,是妄想,是疯话。

  “你不应该这么难受,你只是病了。”

  照顾的姿态,其实也是傲慢的。

  而那位督导的老师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却完全放下了自己的立场,是在理解那个人。不管在别人(也许大多数人)看来是什么样,只要对你来说是这样的,好,我就知道了,这件事对你来说就是这样的。也许在你看来这个世界一团糟,那它就是一团糟。我们来看看,你打算怎么应付这个一团糟的世界。

  她真的可以用这个人的眼睛往外看。

  你可以把它叫做尊重,或者平等,但我管这种态度叫诚实。诚实的意思是,她知道自己对这个人的经验一无所知,所以她采用最简单也最单纯一种态度。面对一个独特生命个体,事实就是,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理解对方在经历什么。但我们常常做的,就是假装自己拥有了评判一切的资格。这些评判(当然在我们看来,是为了他好),本质上是在说,你是错的,我们才是对的,你要想活得好一点,就应该学会像我们这样生活,因为这样才是正常人。

  我们恐怕是在用一种不够诚实的方式,抱团取暖

  最近在看一本有趣的小书: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

  这本书是用一个阿斯伯格综合征孩子的口吻写的。这是自闭症谱系障碍里的一种亚型。我怀疑作者本人真的有这种障碍,因为描写太传神了:信息的加工是淹没式的,海量的细节,无从筛选辨别,局限的人际关系,对陌生环境的恐慌,刻板的行为,怪僻的生活习惯,对数字和逻辑有异乎寻常的敏感……

  不过这些还都不是重点。

  任何一本讲自闭症或阿斯伯格综合征的书上,都不难找到这些信息。但是我注意这本书的原因,不是因为写得有多传神,而是作者拥有一种难能可贵的视角。他像那个德国督导老师,钻到孩子的头脑里,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世界呈现出的奇妙图景:那并不是一个病态的世界,只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

  通常的书,都是在教所谓“正常人”该如何跟“病人”打交道,无论是治疗(很可惜,阿斯伯格综合征无法治疗)也好,护理也好,或是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相处也好。这些知识也很重要。不过学习它们的时候,难免有居高临下的俯视感,好像正常人就要带着迁就的笑容,为“病人”付出一点什么一样。

  哪有那么光荣伟大啊。

  这本书展现的,则是所谓的“病人”如何看待“正常人”的世界。准确说来,也不能就把他们叫做病人,也许还是叫少数人和多数人更好吧。

  少数人眼中的世界,跟多数人不同。这也谈不上谁对谁错,只是大家看到的东西不一样。譬如,书中的主人公无法理解在多数人看来很容易语言:这些人让他「安静」,又不说安静多久,这种指令就让他很难办。他也不能理解多数人是怎么判断哪些规则必须遵守,哪些规则可以阳奉阴违?在他看来,别人有不少奇特之处:他们缺乏逻辑,自相矛盾,生活中充满了谎言痛苦

  把他们定义为“病人”,倒也未尝不可。

  所以啊,谁又比谁正确多少呢?这只是少数简单的人和多数更复杂的人,在同一个世界上遥相对望而已。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我们需要接受的,大概只是这个世界有人跟我们不一样。放下立场的判断,大家都会轻松很多。医学上怎样治疗是一回事,在生活中,只是不同的人在彼此适应而已。当你忘掉有人被定义为病人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两个人从认识开始,相互试探,反复磨合,最后一点一点接近对方。你会由衷地感动。

  真不容易啊。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在一起,对双方都是一个艰难而美妙的过程。有时,人们只看得到自己的付出,“多数人”总觉得自己在单方面牺牲,其实对“少数人”来说也是同样艰难。他们眼里的这个世界,让人既隔膜又困惑。他们绞尽脑汁思考,也猜不透别人什么时候生气,什么时候高兴,也想不明白自己做同样的事,为什么有时被视为得体,有时又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细节是:

  这个奇怪的孩子不喜欢与人肢体接触,而他的父母惯于用拥抱来表达亲密。怎么解决?他们发展了一个折中的方式,就是张开手掌,五指呈扇形打开,两个人用指尖互相碰一碰,用这种最小接触的仪式代表“我爱你”。

  在我看来,指尖与指尖的碰触就像是一个隐喻,象征着两个人之间轻柔的,一次彼此体谅的妥协。孩子反感身体的接触,但他也愿意用别的信号与父母交流。父母需要感情的表达和流通,他们又必须照顾到孩子的禁忌……

  谁又能说得清,这是父母抚慰孩子,还是孩子在抚慰父母呢?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读后感(五):一桩小狗凶杀案所引起的

  一个午夜,邻居家的小狗威灵顿被杀死了。一把花园里用的铁叉插在它的身上,发现者是一个叫阿弗的“非正常”男孩。他喜欢这只狗,觉得非常难过。于是,他把血淋淋的小狗抱在怀里,下定决心要找到杀死它的凶手,将他绳之以法。

  故事就这样展开了。按理来说,一只狗被谋杀,远不如一个人被谋杀那样引起关注,即便抓到凶手也是轻罪,很难给予重罚。但决心要找出真凶、为小狗报仇的主人公阿弗可不管这些。他心爱的小狗被杀死了,一向遵从逻辑生活的他很难将这件事搁置不管。尽管他只有15岁3个月零2天,尽管他各方面都“异于常人”。一方面,他是一个天才,种种事实都表明他天赋异禀:

  知道世界上所有国家及其首都的名字;仅用99秒就能通过76局扫雷游戏;喜欢且精通数学,能够速算,可以默算到2的45次方,知道7507以内的所有质数,最后还在普通教育高级证书数学考试中取得A的好成绩;熟知关于星球爆炸、银河系、星球等天文学知识;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然而,另一方面,他又因为许多特质被归为“特殊需要的人群”(这一词汇时常等同于蠢货、杂种、瘸子):

  看不懂面部表情和暗示,听不懂任何复杂多义的语言,(因为人们说话迅速,以至于全然不懂);连续五星期不跟任何人说话,长时间不吃不喝;不敢跟陌生人说话,对人群非常抵触和恐惧;不喜欢被人碰,害怕、困惑和生气的时候,会呻吟、呕吐、大叫和打人;不喜欢也不碰任何黄色和褐色的东西,用每天看到红车和黄车的数量来判定吉日和凶日,进而规划自己的生活。

  这样的一个男孩,要去调查一件无人关心、似乎也无法侦破的小狗凶杀案,他该怎么办呢?他能找到凶手吗?我想,这很可能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推理小说。

  然而,当我抱着极大的好奇和兴趣,期待情节能进一步推进的时候,案情原委却在书籍的中间部分自动出现了。这完全打破了我原来的设想。作者原来意不在推理呀!

  如果认真了解阿弗的日常生活,就会发现,他非常喜欢有逻辑的生活,也一直力求把外在生活纳入到自己的逻辑世界。既然他听不懂人们说话,看不懂人们的表情,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毫无办法,一切都轻易地越出他的认识范畴,脱离他的掌控。他只能独自处在这个永远与自己隔着好几层的世界,孤独、恐惧、害怕。因而他一直力求简洁,理解简单的话语和动作;力求有逻辑的生活(这样他才不至于那么困惑):调查小狗凶杀案时像一个侦探那样,严谨地分析和推理;不会撒谎,不能想象没有发生的事情,以此拒绝撒谎带来的诸多可能性的烦扰——这会让他痛苦不堪;用简单的颜色和数字搭配,判断吉日和凶日,这样就可以减掉过多选择,简便自己的生活;另外,文中随处可见的对科学问题的思索,当老师问他喜欢数学是否因为其明确,他说不是,因为这很有逻辑,而且有趣。想必对这个天才少年来说,逻辑就是他理解世界的一把钥匙吧。

  然而,自从小狗被谋杀以来,阿弗和他一家脆弱而平静的生活开始一点点崩塌。先是阿弗出于恐惧和自卫,打伤警察;接着又因调查这桩凶杀案,发现爸爸欺骗了自己——爸爸因为气愤妈妈跟着别的男人跑了,而谎称她已经死了;继而得知爸爸再次欺骗和伤害了自己。因为这一场小狗凶杀事件,阿弗的生活陷入完全的混乱,甚至绝望当中:妈妈去了伦敦,爸爸,他最信任最毫无保留的亲人,几度伤害他。

  还应该注意的是,阿弗的年龄。尽管文中的所有自述都让人以为这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但实际上他已经是一个十五岁的大男孩儿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年龄呢!如果小时候他还会因为种种异常而得到周围人的同情和谅解,现在却很难得到这种关爱。一个十五岁的男孩开始变得“有危险”,试想,他总拿着一把有十三种小工具的瑞士军刀自卫,怎会不带有威胁性呢。故事一开头,他就被怀疑杀死了小狗,这样的年龄是有这种可能的,而且他行为异常;后又因自卫打伤警察,被记过一次。很显然,警察没有同情他,人们的怀疑也仍在继续——他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那么问题来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阿弗如何面对成长带来的种种困扰,爸爸妈妈不可能一直陪伴他,他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阿弗就又陷入一种更绝望的处境。这一次,他彻底孤立无援了:妈妈离开了他,爸爸伤害了他。一场凶杀案引起了阿弗生存的恐慌,他该怎么办呢?他能否找到自己的出路呢?

  在与爸爸决裂之后,阿弗躲在花园的一个小角落里过夜。他胆战心惊,想到该到哪里生活,在进行了一番逻辑思考后,他最终决定去投靠远在伦敦的妈妈。他从没有离开过亲人,也从不离开生活区域,当然也从不外出,甚至不知道“块”就指“英镑”,更别提做火车从斯温登只身前往伦敦。而且,他还要克服一向让他恐慌的人群,碰撞,需要自己找路,人生第一次实践投币坐车,忍受轰鸣的地铁、无尽人潮带来的巨大冲击……然而,他别无选择。

  经受了种种精神和身体上的痛苦之后,阿弗终于找到了妈妈。作者让我们看到,身处绝境的阿弗,是如何凭借自己超凡的智慧和勇气,在没有任何亲人朋友帮扶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这一近乎奇迹的事实让我们看到一种希望:像阿弗这样特殊的孩子,如果心怀莫大的勇气和决心,就没有什么是战胜不了的。总有一天,他也会生活得像普通人一样好。

  另外,亲人朋友对阿弗的关爱也非常让人感动。爸爸毫无怨言、耐心地照顾阿弗,了解他的生活习惯,给他做饭洗衣,陪他看医生,半夜把他从外面找回来,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学校的老师雪凡也尊重理解他,一直给他帮助、支持和鼓励。如果说勇气给了阿弗战胜所有不能掌控和理解的可怕意外的话,亲友们的理解和爱却教会他更多:使他学会最基本的生活常识,愿意去相信别人,听从有益的指导,因为爱而努力走出自己,大胆尝试外界的一切,并试图理解、乐享这个难以理解的世界,实现生存的和谐。

  如果能从明媚的结局发散开去,我想到《近思录》里的一句话:“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也就是说,这世间一切有亏缺之人,都是我们困顿不堪而无处诉说的兄弟。对于兄弟,我们怎能不加以爱护呢?天残地缺,何况为人。对于我们颠连无告的兄弟,譬如阿弗,譬如生活在我们身边需要救助的人,不先加以偏见和歧视,耐心地理解他们的世界,走进他们的世界——一如他们走进我们的世界,或许就会发现我们本没有那么大的差距与隔阂。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读后感(六):一个温暖又残忍的故事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患有自闭症的数学天才的故事。

  因为是以第一人称书写,可以让人清楚地看到他又聪明、又混沌的一面,这点还挺有意思的。

  比如他独有的几个特点包括:

  1、他的大脑没有过滤功能,他会接收四周所有哪怕极其细微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数量超出正常人的几十几百倍,因此他惧怕人多的地方、未知的地方。

  比如同样来到一片草地。普通人会看到草地、花、奶牛、篱笆、蓝天白云。他则细细数清奶牛的数量、每一头的花纹、草地上花草的颜色和品种等等。

  2、他的世界非常简单,他没办法接触那些复杂的信息,因此他就不明白隐喻、也不明白人细微表情的区别。

  3、因此,他喜欢数学,因为这一切都是有据的、符合逻辑的,这给他以安全感。每当周围人太多时,他会把自己藏起来,在心里算数学题来给自己安慰。当周围实在没有逻辑时,他会给自己安排一个可以依据的定理,以此来行事。方法就是数,在校车上会看到几辆红色或黄色的车,由此来决定这一天是吉日还是凶日。

  4、他有特定的行事准则,比如绝不碰黄色和褐色的食物,除非染了色。绝不碰在他盘子里相互触碰的食物。不和人有身体上的接触等,当信息太多、他没办法应付,哪怕在心里做数学题都不管用时,就躺在地上大声呻吟。

  在这本书的腰封上,写着这是一本关于孤独、勇气、爱、关于一个世界与另一个世界的合解。据说还曾在销量上打败过哈利波特。

  看起来很了不起,但阅读时的体验,看你愿意体会到哪一层,这决定了你阅读时的心情!

  这本书因为独特的视角,的确很有趣。

  但在描述自闭症患者的状况时,那些又温暖又残忍的事情,也让人觉得非常恐怖。我简直不能想象他父母的心情——但不是因为很难,而是因为不敢。

  这种永远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具有排他性的孩子,需要很多很多爱、很多很多耐心,但他却永远无法给你同等的回馈,甚至你只要有一点点不小心,之前好不容易获得的信任,就全然消失了。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如果只当一个故事看,挺好看。

  但别深思:这个孩子的父母虽伟大,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永远都不愿意去当这个伟大的人,我永远都没办法坦然接受自己有这样一个孩子。我宁可他不聪明,但你要是一个能够给我回馈的、正常的孩子。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读后感(七):可不可以当怪小孩

  这本书当初读时从头到尾的感觉是很平淡很平淡,读完至今的感觉是时不时地总想起来。

  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书名,当然,由于是译作有可能是翻成了这样。还有一些原因是书封上赫然写着“大英图书奖、惠特不莱德奖…获奖作品,入选《卫报》一生必读的100本书,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中学教材”,中学教材这事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是什么样的“小狗事件”能选定为教材呢?恩看看。

  之前读的时候看到一小半之后放了一段,因为开始读了别的,而读了别的书的原因是似乎只看到了平平无奇的小狗事件。所谓小狗事件是主人公(小男孩)阿弗邻居的狗突然死亡,恰好被阿弗和爸爸遇见,是被刀刺死。邻居主人发现阿弗还引来了误会,因为阿弗是个特殊的孩子,根据描述我想应该算自闭或情绪障碍,就是《雨人》里哥哥那样的状况。有非常不寻常和不稳定的行为方式以及思维,当然还有某一方面超乎常人的聪慧和敏感,比如在数学上。

  被误认为凶手激发了阿弗要调查案件的决心,在调查中渐渐发现的却不再是有关小狗被刺的线索,而是关于妈妈、关于爸爸、关于邻居的故事。阿弗发现被爸爸描述成心脏病死亡的妈妈其实还活着,而且一直给自己写信,她其实是离家了。目前我的读书动力在于,很想知道作者会把这个读来语调平平的故事写成什么样?后来发生会什么?

  故事继续,阿弗知道是爸爸杀了邻居的狗之后异常恐惧,以至于担心爸爸会同样伤害自己而无法继续和爸爸待在一起。哦,可怜的孩子。按照作者的描述,小男孩阿弗极其敏感又有很多奇怪的习惯,比如喜欢红色讨厌黄色,比如不能让别人触碰到自己,比如如果盘子中的两样食物挨在一起了就拒绝吃下它们等等。然而阿弗观察力超群记忆力超群,能原样画出旅行时在路上看到的一群奶牛中的任何一只,连花纹都不会错。或者上帝真的公平(如果有的话),在生理和心理上造就了需要被特殊照顾的阿弗后,总要同时给予他一些别人所没有的。

  除了智商上的某些特异,思想上阿弗也常常给人惊喜。很喜欢这段话“仰望星空时,我们知道这些星星距离我们成百上千光年,有些甚至已经不存在了。它们花了很长很长时间才到达地球,而在此期间,它们本身已经消失或爆炸瓦解成红矮星了。这些事实会让人觉得自己很渺小,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不妨想想这些,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微不足道,意思就是产生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呜,阿弗坐火车去找妈妈了。

  阿弗上了火车,因为极其不喜欢人多和陌生环境而情绪糟糕身体不适,更糟糕的是很快被一个警察发现了,而警察说爸爸在找他。幸运的是火车开动阿弗没能被立即带下车,之后又由于想离人群远一些而躲进行李架无意识却成功地摆脱了警察,心中一直认定要到伦敦和妈妈一起住。

  从来没自己出门并且坐火车的阿弗完全凭着感觉,对时间的感觉以及对地图的印象而到达了伦敦,然而一下车居然又有警察在找自己。不知地铁是什么的阿弗靠观察几十人的行动学会买票进站,跟随人们的脚步分辨方向,用逻辑分析和车站显示屏的信息判断上车时间。下了地铁后依照自创的螺旋找路法顺利找到了妈妈的住处。

  直到本书结束,我也没发现故事的神秘和紧张,应该说作者真的就是讲了一个很平静的故事,平静的就象生活本身一样。有情绪障碍(暂且这么称呼吧)的小男孩阿弗离家出走这事听上去蛮惊险,然而实际并没有什么危险也没有遇到坏人,而是随时被警察和爸爸追踪着。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到独自从家到伦敦(3小时车程),一个有障碍的孩子靠着自己的天性自己的逻辑成功了,且毫发无损。最终还促成了出走的妈妈回家。

  “一件事之所以有趣是因为你去思考它,而不在于它本身是新的”。这是阿弗的想法,是真正的热爱生活和生命。尽管一路之上忍受着“胸口象有一个气球要炸掉”一样的生理和心理的痛苦,阿弗依然认为要到伦敦和妈妈一起住,而不要回爸爸家,就是这么简单,然后一路前行,淋雨挨饿迷路什么的都不是阻碍。

  不管你是不是一个怪小孩,就照自己的样子去过吧,总会有问题和烦恼,但你身上会有钥匙和飞毯带你通行。即使那钥匙和飞毯真的和别人的不太一样,也没关系。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读后感(八):我们十指相触

  在这个世界,能切实站在他人的立场为对方考虑的人,还是太少了吧。自私的大多数,在情绪层面自私,在认知层面也同样自私。虽然在广义上,追究到动机与原动力,每个人都难逃自私的基因;但从狭义上,无论是出于无意识地对自己情绪的照顾,或是出于有意识地经自己认知的考量,都是自私的行为。

  比起同情心,同理心是难能可贵的能力。同情来得太容易,它是对对方简单的回应,“这真的蛮难受的哎,好可怜呢。那要不要吃一块三明治,或许你会好一些”。同理心却是与对方建立联结,“我现在不知道我能说些什么,但我很高兴你愿意跟我说。我知道这种感觉,你并不是孤单的一个人”。回应是很难让情况好转的,而真正能让事情变好的转机是彼此的联结。

  回到这本书本身,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阿弗缺乏很多情绪体验,包括快乐,也包括悲伤。他几乎只能体会到平静与烦躁这两种状态,而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往往只需要很小的刺激。井然有序的事物令他平静,打乱规律的东西令他烦躁。人际交往困难,语言交流困难,行为模式刻板仪式化,兴趣爱好局限特殊,运动笨拙,阿斯伯格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都在他身上得到了描述。从大多数人的角度,可以说他是冷漠的而又自私的;从像他一样的少数人的角度,大多数人却是奇怪的无聊的。我们属于大多数人,他属于那少数人,因而我们对他进行诊断,说他患了病症;因而我们对他进行同情,并庆幸自己是正常的。暂且不论这一诊断从人本考虑是否正当,只从人际的角度来考虑,是的,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他冷漠且自私,但这就是他,不幸的他,他对此无可奈何,那我们呢,如果要同他好好相处,我们要怎么办。

  佩服阿弗的父亲,很有担当也很有耐心。经历了糟糕的事态后,最终与阿弗坦诚相待。

  “爸爸就站在走廊里,只见他举起右手,张开五指呈一个扇形。我便也举起左手,五指张开,然后,与爸爸的五指接触。”

  “然后他举起右手,五指张开呈扇形,我也举起左手,五指张开呈扇形,我们十指相触。”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读后感(九):他们的孤独, 让人无以承受

  阿弗各种奇思妙想,开脑洞真真是有趣极了,但也有其他的东西,在心底隐隐难过。忍不住,三读,非得要细细品品其中的各种情绪才算过瘾。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两个版本,共读了三遍,大学的时候读的是精装版的,封面如字典一般的端重典雅,我持着非常谨慎的态度,郑重其事的读了一遍,隐约有些难过,就深深印在脑子里,忘记了。刚刚新出的这一版,一看到酷酷的封面就瞬间被吸引了,意想就应该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完全没有意识到我竟然读过。

  这一次再读,就感觉不那么简单了。

  主人公阿弗,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特别少年,一个具有惊人记忆力与超群数学天赋的天才少年。但他是孤独的。他不爱跟人说话,不喜欢人多的地方,独自外出去过最远的地方是街角的商店。他的世界却也是丰富的。他知道世界上所有国家及其首都的名称,知道7507以内的所有质数,还通过了普通教育高级证书数学考试。

  在他的世界里他有自己的生活逻辑,有自己的规则。“我凡事都喜欢有条理”。如果一天的早晨,连续遇到四辆红色汽车,就代表这一天是个吉日,连续遇上四辆黄车就代表凶日。之所以说他是特别的,其实是因为我们理所当然的将适用于我们一般人的普遍规则作为判断标准来衡量他的行为和想法。其实在他的世界里,我们也是局外人,也是特别的“一群人”。

  他的世界很理性,头脑中随随便便的几个想法,在我们的规则下,可能就是至理名言。

  1. 我并不聪明,只是注意到了事物的规律,这算不上聪明,只是善于观察而已。聪明是要根据观察出的规律得出新的结论,比如宇宙扩张论或者找出杀人凶手。

  2. 我不希望我的名字和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故事有关。我希望我的名字就代表我自己。

  3. 我要是为了不真实或不存在的事伤心,那就太可笑了。

  4. 所有你觉得理所当然的事实,都有可能是完全错误的。

  5. 在生活中,你总会面临很多抉择,如果不做决定,你就什么事也做不了,因为你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选择能做和不能做上面了。

  6. 如果你有讨厌或喜欢某些事的理由,也没什么不好。

  阿弗的爸爸,一个有着特别的儿子、妻子离家出走、酗酒但非常有耐心的中年男人。这个故事当中,最痛苦的莫过于这个极其疼爱阿弗的孤苦父亲。他为儿子争取普通教育的考试机会,为了保护这个孤独敏感的儿子,他小心翼翼的编织守护一个谎言,称不上美丽的谎言。我不知道这个谎言里包含有多少对妻子的埋怨与恨意,也不知道是不是包含对妻子的惩罚,但对阿弗来说,这包含了对他满满的爱与呵护。然而这个儿子并不理解他,也逃离并抗拒他,无论他为阿弗做了什么付出多少,在儿子的眼里根本不存在。“有时他试图隔着门跟我说话,但我不答理他。有时我听到他只是默默地坐在门外的地板上,一坐就是好久。”也许他看到了,但是却感受不到,也不是因为冷漠。

  我仿佛看到他泪流满面的样子,看尽了他的无奈和心酸苦楚。湿了眼眶。

  阿弗的妈妈,是一个脾气急躁、缺乏耐心、被生活逼到死角、孤独无助的女人。女人生而脆弱,生了一个特别的孩子,更是时时处处觉着陷入痛苦、无能为力。她在儿子眼里找不到存在感,觉着离开可能更好。我不清楚这样的离开,包含了多少不舍与难过,也不知道有多少轻松和欢笑。但我相信她一定也是自责的,因而最终回到了儿子身边,并且全力改善自己的脾气,加倍付出自己的爱,呵护儿子慢慢成长。

  因为这样的孩子,他们不再相互怜惜,剩下的是日日争吵,周而复生,家的意义不存在,只剩下埋怨和苦苦支撑。原本的家庭,已然破碎。

  我们的孩子都是独特的,多动症、暴躁、巨大的起床气……我们常常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了解,完全懂他们的世界,经常以劈头盖脸的说教和训骂作为日常交流的方式。其实,我们大人错了,孩子不是用来比较的,孩子的世界不是缩小的成人世界,成人应该包容接受孩子的独特个性,以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关爱引导孩子,治愈他们的缺失,将长处优势培养成护身利器。而不是平日里过分宠溺或不闻不问,等到出问题时才惊慌失措的寻求救治方式。

  其实,我的孩子,可以做个普通人,能够健康快乐,我就知足。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读后感(十):爱的公式

  也许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呢,当我们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大脑会偷懒只做一些简单的处理,将周围状况大致了解就不再继续了。例如要是在郊区遇到有奶牛之类的,我们也只是说“噢,遇到了几头奶牛”。可是《深夜小狗神秘事件》里的主人公阿弗却有自己的一套公式,“田野里有十九头奶牛,其中十五头白黑相间,四头白褐相间。……大多数奶牛都面朝上坡的方向”,如果还需要阿弗做仔细的说明,他还可以把这些奶牛给清楚地画在纸张上,除此以外的有关现场的时间、颜色、地点等其他细节当然也是在他的记忆中排列成形、招手即来。

  可就是这样一个特别的少年在某个深夜抱起了一只被杀害的小狗而被怀疑成行凶者,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将发现的线索写成一本书。而《深夜小狗神秘事件》与其说是阿弗记录侦破凶案的书本,不如说是他探险世界的经历手册,在通向外界的路程中,与父母、他人、世界的交流和相处中,做了怎样的努力。

  如何想象一个“独自去过最远的地方是街角的商店”、不喜欢与他人碰触、对颜色、食物有着明确喜恶的少年是怎么破解小狗威灵顿被杀害的谜团,在发现妈妈离开的真相后独自去伦敦找妈妈。要做到这些,对阿弗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与人沟通,走出家门像这些事对我们来说只是平凡生活的日常,但阿弗就会面临许多困难,密集的人群和陌生的环境都会使他感到难受和害怕。如果想要克服这些困难,就得用他自己的方法。他用熟悉的数字世界来帮助自己完成在现实生活中的目标---侦破凶案的谜团,来到伦敦寻找妈妈。这些方法是在脑海中形成的规律模式来转换现实的困境,在陌生的环境中用代表着“吉日”的红色作为方向的路线指引,用一堆的数字以公式的形式拆分、重解好让自己跳过危险地带,到达自己的安全区域,在 “呻吟”、“蜷缩”、“呕吐”这些表面行为下,是一位聪明又勇敢的少年。

  但阿弗也有其自身无法改变的困境。上天赠与他特殊才能,也意味着某些部分的能力会缺失,与人相处困难并不仅仅表现在外界中,家庭关系中与父母相处的方式更为敏感和脆弱,为此父母对阿弗的照顾也更加仔细。在《深夜小狗神秘事件》中,阿弗认为“照看我这样有行为问题的孩子,让他们觉得压力很大”。当妈妈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向阿弗发脾气,与爸爸争吵时,爸爸认为照顾阿弗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满足阿弗的需要。在阿弗发现爸爸的谎言,拒绝与他沟通,并选择离开他时,他始终对阿弗不离不弃,默默陪伴在阿弗身边,制定计划尝试改变自己并赠送金毛寻回犬给阿弗,期待有一天阿弗再次与他十指相碰,因为那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而离开阿弗的妈妈因为阿弗的到来再次回到阿弗的身边,承担起照顾阿弗的义务。为人父母,当然没有办法去选择哪一个小孩,但是却可以选择如何去爱自己的孩子,在《深夜小狗神秘事件》里因为阿弗的特别,爸爸妈妈并没有抱怨,而是全心全意的对阿弗付出属于他们的爱,时刻为阿弗着想,因为父母的努力和坚持,阿弗才可以破格去参加普通教育高级证书数学考试,才有能力去想象有一天会当上宇航员,这些都是因为家庭之间彼此给予的力量和爱。

  也许你会觉得很奇怪,这难道不是一桩有关小狗威灵顿被谋杀的破案经过么,怎么就变成一本少年与父母相处的家庭故事?在你翻开书本看到页面篇章上标注的乱码数字,看到那一幅幅奇怪的图形、数字、公式时,误以为是哪里出了错,其实这些都是十五岁少年阿弗内心的真实写照,在与外界的交流中就是用了这一连串的数学和逻辑推演自己的人生。少年阿弗总是想离开家,去外太空当一名宇航员,也许他最想逃离的只是人群罢了。而阿弗的父母却愿意一直守候在他身边,给予他陪伴,爱他所爱。抚养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并非易事,如果这是一道升学考试,那么题目是多变的,答案是开放的,升学难易对每位家长而言都不同,父母在其中遇到的情况都是每一次的“第一次”,也许犯错摔跤是常有的事,每个家庭的成长都需要共同的努力,在关系的维护中是血缘、责任、宽容、信任、爱等多种因素混合的共同体,彼此互助和谅解,才形成了一个家。因为阿弗的家庭情况不同,所要表达的爱也是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当他们想要拥抱,爸爸妈妈想向阿弗表达自己对他的爱时,阿弗的爸爸妈妈会举起右手,张开五指呈扇形,等待阿弗举起左手,十指张开作接触是他们独有的交流方式。阿弗的世界充满了数字的逻辑,钟爱质数,但是十指里的“十”却非质数, 是他特别的爱的公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