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佩拉宫的午夜》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佩拉宫的午夜》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18 20: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佩拉宫的午夜》经典读后感10篇

  《佩拉宫的午夜》是一本由[美] 查尔斯·金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37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佩拉宫的午夜》读后感(一):伊斯坦布尔

  佩拉宫的午夜初看并无惊奇,甚至稍显沉闷,没有历史文学惯有的吸引力,每个章节也只是或按事件或按人物分别介绍某个方面。但就是在这些看似琐碎无奇的文字里,一幅鸿篇巨作慢慢成型,伊斯坦布尔的政权更迭,人口迁移,政策变更都通过每个人物的经历展现出来。仿佛有千万只眼睛悬在伊斯坦布尔的上空,向我们事无巨细地讲述这个城市变化。通过介绍格鲁吉亚皇室成员统一进步党核心党员,伊斯坦布尔原住民来展现一战期间伊斯坦布尔人口的减少与暴增,血腥的屠杀与难民的涌入。用三个著名艺术家来展现20世纪的伊斯坦布尔文化迅速转型。选美冠军代表了急于向世界展现一个全新却更美丽的土耳其,列夫·托格茨基的伊斯坦布尔之旅充斥着平静下从未停止过的暗流。圣索菲亚大教堂用它光影变幻的马赛克人像,美轮美奂的耶和华壁画向世界证明伊斯坦布尔独特艺术底蕴。伊斯坦布尔就是这样一个多民族多文化、从未完全平静过,不断地进取,追赶潮流的城市。

  《佩拉宫的午夜》读后感(二):现代伊斯坦布尔的诞生

  《佩拉宫的午夜》一书以佩拉宫为缩小的舞台,展现了19世纪中叶至二战结束伊斯坦布尔一个世纪的历史。在这100年的时间中,土耳其人逐步接受现代文明放弃了以伊斯兰教为主、多宗教并存的奥斯曼帝国,建立了世俗化、同质化的土耳其共和国,完成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在这期间,一战、十月革命与白俄势力出逃、二战与大屠杀、犹太人复国运动大事接踵而至,各方势力在伊斯坦布尔激荡碰撞,展现出波诡云谲的图景。

  如果我们把视线拉大一些就会发现,伊斯坦布尔这100年的历史其实代表着资本主义占领全球传播现代性与现代化,与各个文明相互碰撞融合的历史,也是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逐步完成,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端的历史。在欧洲,它完结了封建主义和教权主义,在非洲把黑人变成奴隶,在西亚迫使伊斯兰世界政教分离,在南亚使得印度完全殖民化,在东亚迫使中华帝国自我革新,在美洲和大洋洲几乎杀光了土著,完成了征服。期间还伴随着一个小小的插曲,那就是它孕育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但是这个早产儿最后选择了自杀。共产主义思潮的社会实验失败,社会主义运动随之转向低潮一直到现在。从1581年世界上第一个共和国尼德兰共和国诞生,到21世纪初最年轻的共和国尼泊尔共和国建立,资本主义终于在名义上统一了全球。无所谓正义或者进步,不管接受还是抵触人类历史只是在这一个阶段展现了形式上的步调一致,70亿人都开始憧憬着全球化美好未来可能到最后也不过只是南柯一梦

  当我们看到伊斯坦布尔在帝国陷落前的余晖时,难免会把中华文明带入期间。一样的东方与西方、帝国和共和国、怀旧与创新的斗争,中华文明终于浴火重生,展现出了不一样的风采,虽然很多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个半主义的功劳实用主义和半个民族主义。在部分怀疑,部分敌视,部分狂热氛围中,我们将默默祈祷,这个5000岁的文明,在未来依然能够熠熠生辉

  一、 序幕

  佩拉宫见证了现代土耳其的诞生,象征着旧时代向新纪元的过度,体现了东方与西方、帝国和共和国、怀旧与创新的关系。(土耳其完成了民族国家的构建,确立了土耳其为主体,伊斯兰文化的现代民族国家。民族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中如何处理各民族关系是一个大问题,南斯拉夫就是一个失败的典型,而中华民族也面临挑战。)

  二、 大酒店

  奥斯曼帝国在器物层面上开启了现代化的道路,在时间和内容上近似于中国的洋务运动,同治中兴。

  三、 灰色舰队

  在一战失败的催化下,奥斯曼帝国解体,国内民族矛盾,宗教矛盾激烈。希腊人西逃、亚美尼亚人被屠杀殆尽,至少60万基督徒死亡。中下层军官开始为了挽救国家危亡而奔走。

  四、 占领

  一战结束,伊斯坦布尔被英法占领。国内的伊斯兰势力被压制,各种势力开始角逐利益。凯末尔即将登上历史舞台。

  五、 反抗

  凯末尔革命成功,现代土耳其诞生,君主制被推翻,政教分离。

  六、 博斯普鲁斯的莫斯科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近20万白俄势力逃到了伊斯坦布尔,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小社会,也想反攻苏俄。但是最终永远的失败了。

  七、 君士坦丁堡

  1923年凯末尔出任共和国总统。土耳其建国后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是:驱逐少数民族,剥夺和没收他们的财产,承认伊斯兰教正统地位。一个世俗化、单一化、伊斯兰化的现代国家初现雏形。

  八、 战后世界奏响爵士乐

  现代化的伊斯坦布尔文化的开放性、宗教信仰道德兼容并蓄,再加上西方文明的不断传入,禁欲主义成为历史。这个城市一度被贴上“拜占庭妓女”的标签。(文中还提到了跳舞俱乐部老板托马斯从黑人到伦敦、俄罗斯最后到伊斯坦布尔的传奇人生。)

  九、 过去是我心口的一道疤

  伊斯坦布尔继续现代化:电影、艺术、歌曲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文中尤其提到了在音乐领域几个著名的民谣歌手故事

  十、 摩登时代

  拥抱现代文明的土耳其共和国:创建现代法律体系实现政教分离,构建现代民族身份,塑造现代生活方式,普及现代人观念

  十一、远去的面纱

  土耳其的女权道路:在曲折中前进。尤其提到了女性代表人物,知识分子,哈莉黛的和凯末尔从战友敌人过程同时也说明了知识分子理想主义政治现实总是不形容的。(我始终坚持这样的观点评价一个文明的进步,只需要看这个社会对待女性的态度就可以。)

  十二、像松鼠一样生活

  俄国红色革命对土耳其的影响:国内社会主义运动思潮和运动。提到了土耳其民族诗人纳辛.辛克美。

  十三、孤岛生活

  列宁去世,斯大林背叛,发动政变和清洗,托洛茨基流亡到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见证了苏共高层的分裂与斗争,这里其实也埋下了苏共灭亡的种子。(可以参见《先知三部曲》与托洛茨基的自传《我的生平》来了解这一段历史)。

  十四、皇后

  世俗化的推进:国内举办选美大赛,科瑞曼参加西方举办的环球小姐大赛,获得冠军。

  十五、圣索菲亚大教堂

  土耳其建国后,少数民主文化与宗教的发展:以圣索菲亚大教堂为代表的拜占庭文明的探索复兴

  十六、暗影战争

  二战前期土耳其保持中立,伊斯坦布尔成了各国间谍活动场所,可谓是谍影重重。

  十七、书面记录

  二战时期犹太人遭到屠杀,伊斯坦布尔成为了犹太人复国逃亡的必经之路。但是它对这些难民并不友善,不愿意接纳犹太人,还趁机收割了国内少数民族的财富

  十八、吉兆门

  大批犹太人千辛万苦经由伊斯坦布尔逃到了巴勒斯坦。在这期间,各方势力在对待犹太人的态度上针锋相对

  十九、尾声

  1954年佩拉宫的所有者穆海耶斯自杀,后来被修缮和托管。也是在50年代,土耳其结束了一党制。所有的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新,却又和过去息息相关。(阿加莎住在411)

  《佩拉宫的午夜》读后感(三):书摘

  《佩拉宫的午夜 现代伊斯坦布尔的诞生》:

  1. 土耳其知识分子形容,伊斯坦布尔整座城市都弥漫着挥之不去的呼愁,摇摇欲坠城墙岸壁、落没将倾的华夏宅邸、风蚀雨浸的滨海别墅无一不流露出这股心似掏空的愁思。003

  2. 这些照片弥足珍贵,留住了许多难以复制的历史时刻,俄罗斯歌舞团的金发女演员嬉皮笑脸地挥舞双臂,苏丹后宫的太监齐聚一堂,穆斯林群众宰杀公羊祭祀有轨电车,消防员带着奇异防毒面具参加防空演习,女学生听闻开国总统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逝世的消息悲痛欲绝,跳绳的成年女子露出孩童灿烂的笑容,骑车的姑娘骄阳下飞扬的黑发和衣裙。006

  3. 这座位置绝佳的城市隐藏着现代化的真相—处处都是宽阔马路、巴黎风格商场和有轨电车,不复当年拜占庭教堂和奥斯曼清真寺勾勒的神秘图景—所以,经由陆路抵达难免令人兴味索然。008

  4. 奥斯曼帝国统治的近五个世纪里,每个伊斯坦布尔人一辈子至少会经历两次灾难性的地狱之火。013

  5. 几个世纪以来,过度消遣与恣意放荡一直是这个城市社会秩序组成部分。101

  6. 事实上酒吧餐馆数量失控在伊斯坦布尔的社会历史上是常有之事。106

  7. 搬运工沮丧的咒骂,香料市场小贩坚持不懈讨价还价,这些未加修饰的人声承载着苦乐哀愁,与远方借由新技术传来的声音此消彼长。116

  8. 这个城市的主题是博斯普鲁斯向北的微风、偷偷摸摸的爱情古老的木屋、高山草甸上的羊群,以及再也回不去的远方城市。121

  9. 惠特莫尔天生派头十足但又憧憬避世隐居,非常注重隐私却又希望万众瞩目,他是头等压抑的自我推销者,是敬畏并探索美的人。203

  10. 他们的文件档案刚盖上第一枚印章的时候,还没等到巴勒斯坦当局签署移民证书,伊斯坦布尔的护照控制准备校验,以及土耳其官员签发过境签证等一系列流程结束,他们就已经死了。参与营救工作的人只会忙着整理等待救援的长名单,而对个体家庭以及巴拉斯和希尔施曼来说,填满一份乘客名单有时就像是在组建一艘幽灵船。257

  11. 现代伊斯坦布尔所隐藏的起源就是这块土地之上的佩拉宫大酒店:穆斯林基金会是它最早的所有者,亚美尼亚人为它规划了之后的发展,比利时的跨国公司让它名扬四方,希腊商人收购了它又失去了它,还有阿拉伯出生的土耳其穆斯林引领着它狼狈地走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283

  一场恢弘又不乏细节叙述,向我们还原了真实的伊斯坦布尔。但翻译腔略重,稍有影响阅读体验。单向空间出这样的书真的是有勇气理想的,书的装帧设计也是十分有心。

  《佩拉宫的午夜》读后感(四):重组一串名叫伊斯坦布尔的项链

  在此之前,傻傻搞不清楚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布尔的关联。对于这个国家的认知感觉仅限于地理上的土耳其这个地理标识。

  也许就因为一无所知,所以读起来会更有好奇

  作为一个外来的观察者,美国作者像是一个找到了一地散落珠宝小孩。惊奇于每一个宝石的风格迥异,却又能发现其中的内在牵连。他按照自己认识,把那些珠宝重新串联起来,形成新的组合方式。 当那些被普遍熟知的和被刻意掩盖的都同时出现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发现新的可能。

  那些120至60年前的历史,看起来有很多似曾相识之处。见证转变繁荣,衰败的佩拉宫和伊斯坦布尔像留声机一样,收集了所有的信息

  人口的迁移,娱乐的升级,新事物的出现让这个当时具有宗教和政治双重地位的城市,转变着自身的形象。 手摇式留声机的普及和聪明商人的出现,让纽约和巴黎面世的舞曲几乎都可以在佩拉区找到低价的盗版。西方大使馆则不断谴责这种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现在看来,之后的任何一个新兴市场的开拓似乎都有相同情况,唯一不同的是介质升级而已。

  相比那些关于战争,政治的段落,更喜欢看那些作者找到的哪些相关的小碎片。例如远去的面纱 ,摩登时代,像松鼠一样生活这样的段落。与那些被装裱在功勋墙上的战争英雄,善于玩弄人心的政客相比,一些被卷入历史洪流的个人有着更有趣的故事,好像哈莉黛 和纳辛一样。看了那些经历,稍微可以理解,纳辛的脑洞是怎么来的,能写出《蒙娜丽莎羽乡村蓝调》这样的诗。

  客观地说,这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可能需要看完后,重新梳理才能理解为什么作者会吧这些珠子如此的排序。因此它也是一本耐读的说,需要你有足够的耐心

  《佩拉宫的午夜》读后感(五):读后感

  1.读到了一战后签订的两个条约,一个是《摩德洛斯停战协定》,一个是《色佛尔条约》,后者主要是瓜分奥斯曼帝国国土,由此联想到了苏联解体和清帝国灭亡,奥斯曼和苏联只剩下了土耳其和俄罗斯,而北洋政府接手了风雨飘摇的中国后,保住了海棠叶子的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一直到1924年的北洋是在努力办共和是值得肯定的。

  2.有机会要找俄国内战中白俄和苏俄矛盾的书来读,民族斗争的恐怖,穆斯林人,希腊东正教人,亚美尼亚人,互相驱逐着,没有哪个民族是永远的胜者。

  3.等待偏见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证。

  4.看到了共和国初建凯末尔改革,从宣礼声由阿拉伯语改为拉丁语,到着装,再到人口普查,首都迁往了安卡拉,伊斯坦布尔面临现代化的冲击,城市新一轮的建设规划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5.昨天听了赫兰特的乌得琴演奏,书里讲两只手拨弦,随性弹爵士,我听着没有那么好,反而觉得没有节奏,没有内容,但是呢又回到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土耳其音乐刚兴起时,这种演奏方式是少见的。

  6.在下公交前看完了“暗影战争”一节,二战期间土耳其先是中立国,伊斯坦布尔的佩拉大街、皇后街到处是外国特工,甚至在街上迎面走来的一个人可能是美国英国保加利亚间谍,甚至是双面间谍,说话都要小心翼翼,那得多压抑。

  7.二战是犹太人受迫害最严重的时期,晓松奇谈关于以色列的一期讲罗马尼亚虽是仆从国但不受德国威胁,没有迫害犹太人,但《佩》里讲的是罗马尼亚没有遭受迫害的是本国犹太人,而外来移民却被拒绝入境。救援和移民之间的界线,实际上还有移民和犹太复国主义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不清。最终这个古老的犹太民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以色列。

  8.如果有人兴致勃勃地谈论战争,那他们肯定没有亲眼见识过战争。

  《佩拉宫的午夜》读后感(六):城市之光——《华盛顿邮报》书评

  正如拜占庭帝国时代的美誉,“城市女王”完美坐落于大洲、文化和海洋的交会之地。虽然伊斯坦布尔是伟大而古老的文明中心,但世间没有任何所在宁静祥和,永恒隽永。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动摇着城市机体和文化景观,天灾人祸都是躲不掉的原因。看得见的围攻、大屠杀、地震和火灾既有深思熟虑的行动,也有偶然发生的意外。从1569年到1918年,这座城市至少经历了16次熊熊大火的洗礼。

  乔治敦大学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查尔斯金选择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捕捉到这一令人目眩的波动。他的书《佩拉宫的午夜》审视了从奥斯曼帝国晚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导致的直接后果这一段短促的历史,还有一个不起眼的地址:这里有一间酒店,在不同时代浓缩体现了奢华、褪色的高雅、彻头彻尾的下流和阴谋。

  1892年建成的佩拉宫的故事铺陈必然脱不开土耳其和欧洲历史的大背景。所以,金的镜头必须在特写和广角摄影之间巧妙切换。他用美好的点点滴滴,解释酒店的所有者和客人如何变换,呼应了这个国家、这座城市的命运变迁。

  他探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一些人享受的极致繁荣,尤其是当地基督教少数族群;一战后协约国占领,当地穆斯林蒙受耻辱;穷困的俄国人大量涌入,是被忽视的历史情节;还有土耳其民族主义者的复仇,他们尝试用自己单一文化的模具重塑一个喧闹的大都会。他以细致入微的记录,描绘了反差鲜明的情绪:一笔同书着以呼愁(huzun)具名的忧思,以及土耳其人(和希腊人)俗称逃避(keyif)的享乐主义、逍遥自在的一时冲动。

  这间古怪的酒店有木厢铁框的电梯和华丽的大理石,结果却变成了大千世界发展动态的准确的晴雨表。比利时注册的欧洲卧车公司本着同样的志气,修筑了东方快车的铁路,并且建造了佩拉宫,带着富有的旅行者平安抵达这个奇异的东方世界的边缘。1919年,希腊长袖善舞的商人普罗德罗莫斯•布多萨克斯收购了这间酒店。他适时为协约国军官提供了一个舒适如家的场所,他们由此可以享受潦倒的俄国公主的陪伴。

  政治阴谋夹杂着情欲冒险。佩拉宫的客人包括一位名叫穆斯塔法凯末尔的土耳其军官,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阿塔土尔克,他徒劳地劝说英国同行,他们可以找到共同的目标。1927年,伊斯坦布尔的基督教少数族群名下的资产被持续收没,阿拉伯裔的穆海耶斯买下了这间酒店,他很早就投奔了凯末尔,为土耳其的民族主义事业效力。1941年3月,这次收购看起来不是明智之举,当时亲轴心国的保加利亚针对撤离的英国外交官安放的炸弹几乎把酒店夷为平地。

  这本书的书名源自1925年新年前夜的舞会,恰值那一年,土耳其引入了统一的西式日历。此前,这座城市的穆斯林、犹太人和基督教社区都保留着他们自己基于宗教的计时制。

  如果存在一个主题,同时支撑着这样丰富刺激的叙事,那么这个主题是永恒的,并且时常悲惨地难以找到适当的措辞,形容城市社区可以共享的同一个激烈竞争的空间。1941年袭击的伤者名单提醒人们,尽管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拼尽全力地想要摧毁,但伊斯坦布尔丰饶的文化融合仍历久无损:两个犹太门卫、一位希腊总经理,还有一名穆斯林司机和守夜人。

  如果金先生续写这本书的话,必然包含更多的历史瞬间,这座城市的世界主义特性看似毁灭,不料竟会意外地死而复生。他一定会写1955年反希腊人的骚乱以及近期的复苏,伊斯坦布尔作为商业和文化中心,吸引了来自许多国家的居民,包括希腊在内。历史写作不是容易的事情,但肯定值得尝试。金先生发现了成功的公式,他描写的微观和宏观历史属于全世界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

  《佩拉宫的午夜》读后感(七):在一个名字里有“中”的地区

  地理位置决定了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大部分文化。不管是中欧,还是中东,这里的国家在各方势力的拉扯下,墙头草般艰难地生存着。一战错误的站到了同盟国一边,成了案板上的肉。凯末尔领导的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和一切暴力革命成功的地方一样,对内是对反对派的清洗,对少数民族血腥的镇压。亚美尼亚人的墓地改成了球场,墓碑做成了看台。把伊斯兰赶出世俗政府,引入西方文明,从而迈出走向现代的关键一步。个人权利,民族国家和工具理性构成现代性的三要素。

  伊斯坦布尔,哪里刮风暴都会被吹倒的地方。混杂着各式各样的宗教信仰的人,各个国家放逐的难民,政要,在一个极具动荡的时期,上演着各式各样的戏剧。今天依然如此,地理位置是一个逃不脱的宿命。

  《佩拉宫的午夜》读后感(八):地缘、族缘与战缘背后的佩拉情缘

  “有一件事无论如何是确定无疑的了。人的问题既不是人类知识中最古老的问题,也不是最持久的问题,人只是新近的一个发明。……我们可以打赌说,人就像画在海边沙滩上的一张面孔,终将会被抹去。”

  ——福柯

  当穷人通过发明绰号、恶意的谣言、联合抵制筵席、并把当前的事态归咎于富人的贪婪与吝啬,从而象征性的瓦解了富人自我授予的社会地位时,他们同时也在坚持自己对地位的要求。《弱者的武器》

  我曾经翻乱了我最陈旧的梦境,寻找钥匙和线团——同时我要说我彻底抛弃了弗洛伊德的那个粗俗、杂乱、根本上属于中世纪的世界,还有它对于性符号的古怪之级的寻觅(仿佛在莎士比亚作品里寻找培根式的离合诗)和它嫉妒的小胚胎,它们在那天然的藏身之所,窥视着它们父母的爱情生活。《致薇拉》

  直面死生的刹那,他体验到比自己更大的东西。那东西是什么,难以用语言接近。原著这样说:“沉默才是更接近真实的体验”。在比利林恩沉默的泪水中,中场走秀的喧嚣,显得那么轻佻。《中东死生门》

  哈莉黛后来回忆道:“从奴隶市场低价购买的切尔斯科奴隶,本来也能秉持我这样顺从的态度,过上我们这样平淡无奇的生活。”《佩拉宫的午夜》

  两战赋予人性怎样的意外与归宿

  夜色低垂,从大雪压境的新疆上火车,距离第一次去北京已经有16年的时间了。是坐着睡的,从乌鲁木齐睡到指示灯上显示的哈密,从敦煌又睡到兰州。到了兰州时,我和旁边睡相狼狈的男青年调换的位置,让他靠着窗户睡。从地图上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这样断断续续的睡着,最后一次醒来时,就提醒自己再坚持一下也许夜就是北京的夜了。我住得起的房间一般都很紧张,但是比起露宿街头的睡眠质量当然要好一些,用出租房不太好使的WIFI也是断断续续的看许知远老师的直播,他向我们念着他为《佩拉宫的午夜》的序。为了能让卡住的视频留下我想说的话,我必须关掉腾讯视频的APP,再进入一次并且期待着声音能够流畅一些。今年2月我又尝试去了一次单向街书店,买了一本《佩拉宫的午夜》,考虑再三决定还是撕掉薄膜就好,就让它代替我留下单向街书店。

  兴许我只是与作壁上观者旗鼓相当,自告奋勇也好,砸琴自荐也好,不过是夜游症患者。很多公众号说亿万富翁会招兵买马与蓄奴蓄俾,他们囤积李白这样的食客,也邀请百忙中国际穿越的外援,目的是为了“购买他们的时间”。而夜游症的初衷也只是偷窃作家们的时间,殊不知世界上最庞大的“流亡群体”都是在午夜从知识地图上的一站到另一站,跨度所有错乱虚拟或真实存在的时代完成自己的心理位移。“午夜”这个词在《佩拉宫的午夜》只出现过一次,是在“摩登时代”那一章。在此之前伊斯坦布尔人从来没有完成统一时间与日期,除了官方月历外,东正教徒、穆斯林、犹太人都有基于宗教的历法维系自己的日常。那年新年的午夜达成了人们的共识,象征着凯末尔政府发起改革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但我不知道,这个“人们”是否确切的指向零零散散的人们构成的庞大群体。那是20世纪初的伊斯坦布尔,男孩子一边向过路的汽车投掷石块,一边喊着:“自由,自由!”而从这些男孩子身边路过的绅士可能正是双料特工。难民、逃兵与失业工人以足够多的抗议、阴谋与受苦向实权者索要衣服、事物与医疗服务时,流亡作家混迹在这些人中间,醒来时发现他们的尸体已经变硬。

  布罗茨基的《悲伤与理智》中说,流亡作家的生活境况可能是所有流亡者中最差的了。或许说是,其他人可以接受不同程度的工作待遇,而作家只可能“因为缺少名声与回报低下而憋死”。帝国昔日的荣耀在外国势力不断滋扰的过程中土崩瓦解,英国、法国、意大利与希腊的外国武装舰队通过“支援”伊斯坦布尔人们的方式结束了政府的暴政。人们开始相信“顺应天意,解救当地人民免遭愚昧政府的荼毒,帮助基督教徒摆脱伊斯兰教规则的束缚”。清真寺、教堂、犹太会堂作为精神社区存在着,向人们提供的生存策略是——别管闲事,保持低调,把政治经济的大问题留给强者。一战作为最显著的既成事实,政敌、异端作家、被解除的武装、被垄断的制海权、被波及的“社会主义瘟疫”、被拉拢的流亡者志愿军,就在《色佛尔条约》的交涉中渗透到佩拉宫入住者茶余饭后的对话中。

  《洛桑条约》使得数以百万的流放者基于他们的信仰问题而被送往异国他乡,这是协约国解决“难民危机”的基本手段,而作为交换条件,各国则承认一项“预防性的互惠流放”的原则。而那时的伊斯坦布尔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被安置在清真寺建筑群、手工店铺集体宿舍中,8%的人在城里没有固定住所。那里有四万名娼妓在招揽生意,有175家正式营业的妓院等待着午夜的降临,梅毒与淋病就在佩拉区及附近的街区寻找着英国与法国部队中的中士。书中说,这时的伊斯坦布尔是“欧洲与亚洲的主要风暴中心”,而穷人向过路的游人兜售着糖果、玩具与报纸,他们的孩睡在路口与街边不时被驱赶,传播地狱与博爱理论的人同时强调,“救赎是适用于所有人的礼物”。

  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佩拉宫的简单总结,“现在伊斯坦布尔所隐藏的起源就是这块土地之上的佩拉宫大酒店:穆斯林基金会是它最早的所有者,亚美尼亚人为它规划了之后又失去了它,还有阿拉伯出生的土耳其穆斯林引领着它狼狈地走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当第二次大战发生的时候,当重要的策源地纷形成的时候,他作为中立国,处于欧洲、苏联与中东的交界。无论是否是历史上最重要的倒行逆,无论这种伴随着共和国政府改革的时代浪潮是否艰难而真实的探索出来缓解国家经济萧条的方法,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方法,一度发生过爆炸案的佩拉宫就在那里用登记名册向人们解释如何处理自己身上人类普遍的局限性,那是哈莉黛与“女权运动”的时代,那是科瑞曼与皇后大街的时代,那是纳辛与左翼思想被肆意煽动的时代,那是凯末尔政府解除禁酒令的时代,那是布罗茨基梦见三只流浪猫撕鼠的时代,那是双重身份的特工在佩拉宫以书面报告谋生的时代,那是巴拉斯与希尔施曼联手营救犹太人过境前往巴勒斯坦的时代……

  《佩拉宫的午夜》读后感(九):写最爱的伊斯坦布尔

  今天又要提笔感谢一本我买来没有发发朋友圈就过去了的书……

  午后收拾屋里。边听单读,惊闻单向空间的阅读计划已经出到第二季,赶忙把别了书签的还剩十几页的《佩拉宫的午夜》读读完。实话实说,本来十几页也是完任务来的,结果给我倒回去翻了好久,不忍心塞回书箱里说拜拜。

  说点题外话,许知远的单读说到第二季,开始收费,为了补第一季的感谢费,花钱买了第二期,不知道是我还不够了解许老师怎的,一些喜好和推荐越来越剑走偏锋。当然喜好本身就是一件私人的事儿,这么介绍自己的同时不能对别人太苛刻,说到底,佩拉宫的午夜,对于不了解土耳其的人来说,也算是小众得不行了(不信你去百度一下查尔斯金)。

  还好对我来说,过去的几年的文艺时间简直是土耳其年和穆斯林年。穆斯林本身已经是够吸引人的一个族群,更何况这个一战前一直是穆斯林世界中心的城市,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是这个世界上你只听名字就会被迷住的地方。

  因为这种熟悉感和亲近,使我常回忆起博斯普鲁斯海峡边的海鸥——去土耳其坐热气球,去感受晚高峰的欧亚大陆桥,去孔亚看旋转舞,看土耳其作家的书,看土耳其的电影,再到这本现在伊斯坦布尔的诞生,一些没有体验过的,没有看到的,都在查尔斯细枝末节的描述里对上了号。你去看50年代开始,每十年就发动一次的军事政变,就不难理解去年7月在总统府发生的紧急事件。从历史到政治,从艺术到建筑,从音乐到文学,就像一根树干左一环右一笔,竟成了个茂密的参天树,这闭环做得可以哈哈。

  关于土耳其,有一句话说得最贴切:“土耳其自认为是合法且宽宏大量的托管人,托管着这个城市多元化的过去”。这种对于多元的容忍又被人讥笑成“拜占庭的妓女”——热情地服务于每一个侵占者——或许是内容太丰富了,加个索引就能作土耳其编年史——宏大到太容易走神儿,虽然(肯定)书一合上什么都记不住了,提醒自己的一点是,下回去土耳其,记得住佩拉宫。

  《佩拉宫的午夜》读后感(十):读《佩拉宫的午夜》

  书的全名是《佩拉宫的午夜――现代伊斯坦布尔的崛起》,其中,佩拉宫是在伊斯坦布尔的大酒店,它接待了来来往往的许多有名的人物。正如书名,这本书讲的是现代伊斯坦布尔的崛起,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一战和二战期间的伊斯坦布尔的描写。 之前偶尔听人说或是在书上看见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但我却不知道这三个词是不同时期对同一个城市的称呼,甚至也未把它与土耳其联系在一起。这本书得以让我对这个未知的领域掀起一点小边角。 书中写了亚美尼亚人、希腊人等非穆斯林人,也写了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共和国、宗教、移民、纳粹……还有协约国对伊斯坦布尔的占领,后来的土耳其共和国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领导的反抗…… 但读了书后,我最大的震撼是战争对普通人、普通家庭的摧毁,以及人道主义和宗教等在里面起着的作用。 与伊斯坦布尔一样,中国也有许多的战争,但虽如此,战争对于我也只是个遥不可及的历史,我无法对战事感同身受,也很少对战争有过思考。很多时候都只是忙于聚焦我自身的忧虑。 书中有许多对“被卷入暴力狂潮的普通人”和被战争波及的家庭的描写。《暗影战争》一章里有这样一段: “土耳其政客――更不用说共和国的避难百姓――对战争记忆犹新。种族灭绝、外国入侵、种族清洗、强迫迁移的影响几乎波及了所有家庭。在葬礼上,你站哪儿都无所谓,土耳其外交部长告诉英国大使,只要不是躺在棺材里就行。” 在《吉兆门》一章里,有段写到, “突然,难民队伍中冲出一名女子,她跑向码头,打破窗户,大喊大叫,直到被人制止。有人告诉希施尔曼,这一路漂洋过海,她一直都这样疯疯癫癫,因为她目睹了自己的母亲和三个儿子被枪杀。” “国家的利己主义无情地牺牲了个人”。像希施尔曼、巴拉斯和宗教领袖兰卡里这样的人四处奔走在伊斯坦布尔为难民、为犹太人寻找出口。 有人定义说这本书是“极佳的通俗历史”。书中还有许多关于伊斯坦布尔除战争外的其他方面的动人描写,比如,在《尾声》一张里的这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同盟国的特工和救援犹太人的工作者纷纷结账走了,佩拉宫的声誉只能长久驻留在泛黄的登记名册上。” 又比如,《序幕》里说, “伊斯坦布尔人去楼空,顾影自怜。土耳其知识分子形容,伊斯坦布尔整座城市都弥漫着挥之不去的呼愁,摇摇欲坠的城墙暗壁、没落将倾的华夏宅邸、风灼雨侵的滨海别墅无意不流露出这股心似掏空的愁思。” 这是本严肃有趣的书。读完,觉得我还要补很多历史课才能完全毫无障碍地轻松理解书里的部分内容。对博斯普鲁斯海峡、土耳其、巴勒斯坦、穆斯林……还有很多想知道的。 最后,在文末,作者查尔斯·金附了参考文献、索引、年表,还在《致谢》里感谢了许多人的帮助。让我想到,作者学术的严谨和成书的不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