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青春咖啡馆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青春咖啡馆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26 20: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青春咖啡馆经典读后感10篇

  《青春咖啡馆》是一本由[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1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一):无脚鸟——《青春咖啡馆》

  倘若梳理情节,在如今看来,确实是旧式,不过是讲述迷茫少女露姬为代表,在孔岱咖啡馆中汇聚的一群人逃离,寻找和迷失故事,但莫迪亚诺的文字就像一首带着丰富隐喻和意象的长诗,蕴藉不尽。

  在书最后的译后记,译者已经表述得很好,但转述《子夜书社》某些观点,从音频到文字也未尝不可。

  描写地点是巴黎,但是他同露姬一样富有代表性,那些妄图逃离灯红酒绿的城中人,向往璀璨灯光的城外人,迷茫的大学生,看似事业有成作家……他们像一群无脚鸟歇在了某个驿站,却眷恋途中安稳生活或失却勇气,再也飞不起来。莫迪亚诺仿佛在背后发出一声轻婉的叹息,袅袅从字里逸出。

  露姬幼时从家中逃离,婚后从丈夫身边逃离,甚至,由生逃到死,或许她只是作了一次起飞的准备……

  (书评乃是听过子夜书社后有感而发)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二):您找到您的幸福了吗?

  在巴黎塞纳河边,有一家叫孔岱的咖啡馆,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着一群年轻人。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来自哪里,是什么身份。他们一坐下来就一起喝酒,交谈,做游戏,直到深夜。那些经常光顾的客人手上总会拿起一本书,没有其他人的时候,就一个人角落里低头阅读来人之后,他们就把书随手丢在一张桌子上,开始喝酒,聊天,书的封面上沾满了酒渍。他们就像是一群“流浪狗”,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放荡不羁,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从不考虑未来无忧无虑的生活,偶尔还沉迷于毒品。好像他们在逃避着什么,又好像追寻着什么。

  一天从咖啡馆两道门之间最窄的那扇门进来一位美丽年轻女孩,开始的时候,她总是坐在最里端的位子,不跟其他人搭讪,谨小慎微的做个听众,给人最初的印象:“她来咖啡馆,是来避难的,仿佛她想躲避什么东西,想从一个危险中逃脱”。渐渐地,她跟咖啡馆里的常客熟悉之后,就参加了他们的交谈,为了融入到人群中间,跟咖啡馆里的顾客步调一致,她也常拿着一本书,早到了,就独自在角落里阅读。这么美丽的年轻的女孩慢慢勾起了大家的注意,可是没人知道她姓名,直到一天晚上,午夜时分,她走进来,一个人大叫起来:“哎呀,露姬来了……”从此大家都叫她露姬。她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没人知道,他的身份是一个迷。突然有一天露姬失踪了,她去了哪里呢?她有着怎么样的秘密?《青春咖啡馆》为你慢慢解开露姬的面纱

  露姬的真实姓名是雅克林娜 德朗克,她没有父亲,由母亲一个带大。母亲晚上要去当服务员,直到凌晨两点才回会回家。露姬独自在家里,面对无尽的黑夜,黑夜就像一头怪兽的大手紧紧地抓住了她,露姬感到一阵阵恐惧,为了平静惶惶不安心情,十五岁露姬开始在夜晚跑出家门,想去找母亲。从此露姬就在家附近的街区闲逛,不久警察就注意到这个女孩总是夜晚独自在街道徘徊,就把露姬带回警局,让她妈妈领她回去,母亲没有责怪露姬,只是说了句“别再那么干了”。但是露姬爱上了晚上母亲不在家就出去流浪的感觉,只要母亲不在家,她就跑出去,逃避那个黑暗的家。她多渴望夜晚有人守候,而不是独自面对黑暗,无依无靠。流浪并没有减少露姬的恐惧与迷茫。

  露姬尝试朋友给她的战胜恐惧的“良药”----毒品,毒品给了她一时的神清气爽的感觉,不再感到恐惧,但是毒品是有害的,不是长久之计。露姬在书店找到了短暂的避风港,一天晚上书店老板问了正在阅读的露姬一句:您找到您的幸福了吗?从此辗转难眠的夜晚,露姬的耳边就回想起,“您找到您的幸福了吗?”这段夹带巴黎口音声音

  单亲的家庭,没有给成长过程中的露姬足够的关爱低微的母亲忙于工作不能给予露姬陪伴教育。这些造成了露姬内心深深伤害,小小年纪就渴望逃离。过去的没法选择,更没法改变,如何从过去的伤害中走出,寻找幸福

  有一段时间看似露姬沉溺在阅读中,参与孔岱咖啡馆里文艺青年的交谈,参加神学家文艺聚会。其实她并没有体会到阅读与获取知识快乐,只是想在书本离奇的故事中隔断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逃到更远的地方呼吸自由空气

  婚姻是幸福的源泉吗?露姬与交往了两个月的同事,草草结了婚。她并不懂得什么是正真的生活,为了一些鸡毛蒜皮小事与丈夫争吵。同时这个丈夫也是个无趣的人,不能给露姬想要的生活,不久她就逃离了这段婚姻,不再见丈夫。

  爱情又如何呢?在一次聚会生,露姬认识了有知识又有趣的罗兰,不久他们相爱了。她们一起讨论阅读,一起去青春咖啡馆,一起去参加聚会,在夜晚出去散步,罗兰就陪伴在露姬的身旁。交往中,罗兰认为她们的爱情是甜蜜的,幸福的,可是露姬有时显得心事重重,惶惶不安。她们在计划去国外度假时,露姬从容地选择跳窗,自杀。

  成长过程中的缺失造成了露姬脆弱心理,内心恐惧与不安,一遇到不如意得事,总是想逃走。要到哪里去寻找她的幸福呢?也许只有到天堂才能寻找她的幸福。

  许多人像露姬一样,尝试着各种方式去寻找幸福,幸福是什么,各种言论给幸福下定义,可是没有人知道标准答案,对于一个不懂幸福是什么的人,永远也找不到幸福。许多人不懂生命真谛,有的人因为财富失去感情的破灭就选择结束生命。对她们来说,幸福或许就是能找到一个活下去的理由。露姬始终没有找到她活下去理由与获得她想要的幸福,王尔德说:“只有认识到自己是谁,才会找到可以称为慰藉的感觉”。其实她心里也不知道她想要什么样的幸福,只是盲目地找幸福,可是最后常常事与愿违,只能各种逃避,最后无路可逃。人生路漫漫,难免遇到难关,过去的是坎,过不去就是生命的终结

  在真实生活之旅的中途,我们被一缕绵长的愁绪包围,在挥霍青春的咖啡馆里,愁绪从那么多戏谑的和伤感话语中流露出来。我们许多人都一样,最终消失在时间长河中,最后问一句:您找到您的幸福了吗?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三):逃逸线上的青春

  “逃逸线”是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经常使用概念,在后期经典之作《千座高原》中,他详细区分了三种类型的“线”:坚硬线、柔软线和逃逸线。坚硬线指质量线,透过二元对立所建构僵化的常态,比方说人在坚硬线的控制下,就会循规蹈矩地完成人生的一个个阶段,从小学大学到拿工资生活到退休;柔软线指分子线,搅乱了线性和常态,没有目的和意向;逃逸线完全脱离质量线,由破裂到断裂,主体则在难以控制的流变多样中成为碎片,这也是我们的解放之线,只有在这条线上我们才会感觉到自由,感觉到人生,但也是最危险之线,因为它们最真实。本书由四个人的叙述构成:大学生、私家侦探、Louki(女主)、罗兰(Louki的情夫)。四个不同视角,拼凑起一个女人短暂的一生,这种写法使得全书有一种很强的悬疑小说色彩

  故事围绕孔岱咖啡馆展开,这间咖啡馆的客人年龄多在19-25岁之间。书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或曾经是)咖啡馆的常客。

  首先展开叙述的是大学生,从大学生的叙述里,我们得知,这间咖啡馆有两扇门,一宽一窄,Louki喜欢从窄门进。这个细节显然是象征手法的运用,“窄门”这一比喻因为《圣经》有了极为特殊文化意义

【太7:13】“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路13:24】耶稣对众人说:“你们要努力进窄门。我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却是不能。

  然而,这扇窄门却被众人称为“黑暗之门”。这一对比也是对Louki命运的第一个伏笔。

  Louki来咖啡馆的时间不固定,说明她的生活不大可能是一种“坚硬线”的生活;孔岱咖啡馆的顾客多为“浪子”,即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放荡不羁、无忧无虑之人,但Louki的一些细节与其他人截然不同,比如穿衣打扮非常讲究,这说明Louki不大可能是处于“柔软线”上的人。Louki并不是女主的真名,而是咖啡馆的人给她取的外号,然而,在得到这个新名字后,女主显得轻松了很多,因此,大学生猜测,

她到孔岱这里,是来避难的,仿佛她想躲避什么东西,想从一个危险中逃脱。如此看来,她之所以在十月份来孔岱,是因为她已经与她的一整段人生彻底决裂了,因为她想“脱胎换骨”,就像在小说中所描述的一样。

  这种猜测实际上也是大学生由己度人,

孔岱对我来说是个避难所,让我可以躲过我预想的那种暗无天日的生活。那里有我的一段人生——最美好的而有朝一日我也可能逼不得已,必须把这段人生留在那里。

  大家都在逃避某种“暗无天日的生活”。

  咖啡馆有一个外号“船长”的人,三年如一日的记录每个到咖啡馆的顾客的名字和时间,船长秉持其称为“固定点”的理论

女人男人孩子和狗组成的人潮汹涌波涛,他们熙来攘往川流不息,最后在长长的大街销声匿迹,在这些人潮之中,我们时不时地希望记住一副面孔是的,在保龄看来,必须在大都市漩涡中心寻找一些固定点。

  显然,对于这些“大都市的无名者”而言,孔岱咖啡馆也是这么一个“固定点”,让人们短暂的从疲惫的程式化的生活,从不闻不问的摩肩擦踵中解脱出来,从生存之流中固定下来,能够记住人潮中的一副面孔。记录成册,船长临走之前交给大学生,大学生发现Louki名字下都被横线标注出来,大为疑惑,这为私家侦探的叙述埋下了伏笔。

  私家侦探受雇为让-皮埃尔·舒罗寻找他出走的妻子,雅克林娜·舒罗,也就是咖啡馆的Louki,原来,Louki嫁给了年长她15岁的让-皮埃尔·舒罗,从侦探与丈夫的对话中,Louki这次婚姻的前因后果逐渐浮出水面,Louki是让-皮埃尔·舒罗的临时秘书,两人由于工作认识,

他本想为他的这场婚姻向我做出更充分解释。我朝他微微一笑。我不需要那些解释。他下了个狠劲,好像要豁出去似的: “我们试着建立关系,您明白我的意思……” 是的,我当然明白。这种生活出现你的人生当中,有时就像一块没有路标的广袤无垠的开阔地,在所有的逃逸线和消失的地平线之间,我们更希望找到设立方位标的基准点,制作种类型的地籍,好让自己不再有那种漫无目的随波逐流的感觉。于是,我们编制关系网,试着把那些随机性的相聚变得更加固定一些。

  然而,婚后不久,Louki便对两人的生活越来越挑剔,不久之后出走。

她说,真正的生活,不是这样的。可当他问她那种“真正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时,她就一直耸肩膀不置一词,就好像说了也是白说,她事先就知道他是听不懂她的解释的,一点也不懂。然后,她的脸上又露出往日的笑容亲切,几乎在求他原谅她的坏脾气。她显出一副百依百顺的样子,对他说,这一切说到底并不是什么大不了事情。有朝一日,也许,他终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生活。

  那么,什么是(Louki眼中的)真正的生活?

  在谈话末,侦探突然问让-皮埃尔·舒罗,

您原来可能希望与她白头偕老吧?

  “他瞪大了眼睛,恐惧地看着我。”没有回答。这是全书第一个没有得到正面回答的问题

  侦探利用情报部的老关系,很快查到了Louki的背景,她自小没有父亲,由母亲单独抚养,母亲晚上上班,总把她丢在家里,她一个人孤零零感到害怕,受不了寂寞与恐惧,便开始离家出走,在大街上闲逛,寻找“邂逅”,此后尝试过吸毒,两次因“未成年流浪”被警察抓走。这个孤独脆弱、捉摸不透的女孩的故事深深的打动了侦探,他决定停止侦察任务,不再探寻她的秘密,干扰她的生活。

  第三个叙述着是Louki本人,Louki自述了自己的童年,并部分回答了自己为什么总想逃离“此处”的生活,

生活就在我的前面向我招手。我怎么能蜷缩起来把自己隐藏在四面墙壁之间呢?我害怕什么呢?我要去见人。只需要随便进一家咖啡馆就行了。我把希望寄托在我即将认识的那些人身上,认识他们之后我的孤独将会结束。有一天,黎明时分,我从康特尔酒吧里逃了出来,当时我和亚娜特在一起。我们正在那里等候阿加德和马里奥·贝,他们俩想带我们去卡巴素,同行的还有戈丁热和另外一个女孩。我憋得喘不过气来。我瞎编了一个借口到外面去透气。我撒腿跑了起来。广场上,所有的灯光招牌都熄了,甚至连红磨坊的招牌也不亮了。我的心中充满了沉醉的感觉,这种沉醉是酒精或者那雪什么的永远也给不了的。我往上一直走到迷雾城堡。我已经痛下决心永远也不和康特尔酒吧里的那帮人见面了。后来,我每次与什么人断绝往来的时候,我都能重新体会到这种沉醉。只有在逃跑的时候,我才真的是我自己。我仅有的那些美好的回忆都跟逃跑或者离家出走连在一起。但是,生活总会重占上风。

  也许,一开始,逃跑是为了相遇,是摆脱孤独的渴望;后来,逃跑是为了从束缚自己的社会关系中摆脱出来,是为了孤独的自由,是对真实的渴望。

  Louki经常去一家营业到凌晨1点的书店,那里有一个棕发男子,他“自始自终地坐在他的办公桌后面读书。每每有顾客购买明信片或者一本信笺的时候,总会打断他的阅读。”

我去那里的时间段,几乎没有顾客,只是时不时地有几个人从旁边的“夜半歌声”中走出来。常常是,书店里只有我们,他和我。橱窗里陈列的总是原来的那些书,我很快就发现那是些科幻小说。他建议我阅读这些书。我还记得其中几本书的名字:《天上的一颗石头》、《秘密通道》、《海盗船》。我只留下了一本,书名叫《会做梦的宝石》。我不敢打搅坐在那里埋头读书的那个人。我在寂静中站了十来分钟,他才把头转向我。我把那本书递给他。他微微一笑:“这书非常好。非常好……《无限之旅》……”我准备把书款给他时,他抬起了手:“不用……不用……我把它送给您……我希望您也有一段愉快的旅程……”这家书店不只是一个避风港那么简单,它也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阶段。书架旁边放着一把椅子,更确切地说那是一张高梯凳。我坐在那里浏览那些书籍和画册。我心想他是否意识到我的存在。几天之后,他一边读他的书,一边问我这样一句话:“那么,您找到您的幸福了吗?”后来,有人言之凿凿地告诉我:人惟一想不起的东西是人说话的嗓音。可是,直到今天,在那些辗转难眠的夜晚,我却经常能听见那夹带巴黎口音——住在斜坡街上的巴黎人——的声音询问我:“那么,您找到您的幸福了吗?”这句话一点也没有丧失它的亲切和神奇。

  这一幕描写十分有画面感,“那个埋头读书的人”的问题,“那么,您找到您的幸福了吗?”这是本书中第二个没有被正面回答的问题。“那么”这个词意味着什么呢?也许提出这个问题的,那个正在读书的人认为他找到了他的幸福,这里的幸福是什么?是眼前的一本书?还是一个人?抑或都是,是眼前的书和人和自己一起构成的一种生活方式?

  最后是罗兰的叙述,罗兰讲述了他和Louki之间的爱情。罗兰是一个在巴黎寻找“中立地区”或者“无人地带”(“在巴黎是有些中间地区、一些无人地带的,那里处在一切的边缘,处于中转过境甚或悬而未决状态。在那里能享受到一定的豁免权。我本来可以把那些地方称作自由免税区的,但是中立地区更确切。”)的刚入门的作家,他推荐Louki阅读两本书:《消失的地平线》;《不存在的露易丝》。两人觉得很聊得来,后来Louki告诉罗兰她已经结婚了,“就好像她在跟我忏悔一桩罪孽一样。”罗兰问Louki喜欢结婚吗,

她耸了耸肩膀,仿佛我刚才说了一句荒唐可笑的话。我每时每刻都在期待她说:“瞧你说的,你还不了解我……” 总之,我前世一定认识她。 “他总跟我说,他希望我好……是真的……他对我很好……都有些把自己当成了我的父亲……” 我心想她在等我给出建议。她可能不习惯把心里话告诉别人。 “他从不陪您去参加聚会吗?” “不,他工作太忙了。”

  在地铁里分别前,Louki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了罗兰。随着两人的感情升温,Louki随即离开丈夫。

  罗兰几次提到他很幸福,而在一个美丽的夏日,露姬在塞纳河边,“在阳光下,在静谧中,款款朝我走来”的身影也变成了永恒的美妙瞬间定格在记忆之中。但是,即使是在这些所谓的“中立地区”,他们也并不觉得安全,Louki频繁光顾的拉丁区勾起罗兰痛苦的回忆,而十六区又太靠近她丈夫在诺伊利的寓所。

她一旦与什么人断绝往来,那会是决绝的,在她看来,他们都已经死了。假如这个人还活着,有可能与她狭路相逢,那么最好还是转移到别的街区去。她只想逃走,逃到更远的地方,用剧烈的方式割断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呼吸到自由的空气。然后,一想到被你抛在身后的那帮家伙会找到你,要跟你算账,你就会时不时地感到惶惶不安。必须隐藏起来,才能躲开那些讹诈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彻底摆脱他们。去那里,去山上的顶峰,或者外海,呼吸自由的空气。这种事情我太明白不过了。我也一样,我依然拖拽着那些惨痛的回忆和孩提时的噩梦形象,我要收拢前臂、紧握拳头对付它们,让它们消失得无影无踪。

  于是他们俩开始谋划到国外去旅行,但没隔多久,Louki突然跳窗自杀,故事到此结束。

  那么,Louki找到了她的幸福吗?

  你呢?

  另附一些书摘:岁月流逝,我常常不由自主地问自己,是否仅仅因了她的存在,才使得那家咖啡馆和那里的人都显得那么异乎寻常和与众不同,仿佛她用自己的芬芳把他们都浸透了。在孔岱,我们都不会打探各自的来历。我们都太年轻,我们没有什么过去需要公开,我们生活在当下。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有许多事情讳莫如深,必须三缄其口。我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想着想着,差点爆笑起来。大家都没有变老。随着时光的流逝,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到最后会让你觉得特别滑稽可笑和微不足道,对此你会投去孩子般的目光。现如今,当我回想往事的时候,我们的相遇,在我眼里恰似两个在生活中萍踪无定的人的邂逅。我觉得我们俩在这个世界上无依无靠、孑然一身。时至今日,每至夜晚,当我走在大街上的时候,我时常会听到一个唤我名字的声音。一个沙哑的声音。音节有些拖长,我马上就分辨出,那是露姬的声音。我转过头去,却不见一个人影。还不只是在晚上,在你不知道今夕何夕的夏日午后的那些休闲时刻也一样会发生。一切都将重新开始,像从前一样。一样的白昼,一样的夜晚,一样的地点,一样的邂逅。永恒轮回。有时,我们会回想起我们人生的某些片段,我们需要证据来证实我们没有做梦。当一个人真心实意地喜欢某个人时,就应该接受他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我们爱他,正是因为那些东西……不是吗?现在想来,我们读这些书的方式并不一样。她希望从中发现人生的真谛,而让我着迷的则是那些词语的铿锵有力和句子的悦耳动听。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四):青春,无疾而终

  有关青春的往事正在支离破碎,一点一点随风而逝。想要抓取的细节粉末是如此微不足道。在时间的长河里,相聚的记忆被压缩得渺小而不堪,哪些是原汁原味的,哪些是经过润饰的,哪些是被他人提点后窜改的,渐渐无法辨识。

  好几次,我们捅破了最后一道心底的防线,几乎相伴同路而行,最终旁的一些琐碎事物又让我们分心,形同陌路。原来如青春咖啡馆,谁也无法在谁心上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反之,我们选择了属于各自的叛逃之旅。

  我想应该从每个人的角度去叙述,最后拼凑而成的也不过是模糊的轮廓,真实想说出的话都没有说出,只有那些熟悉的地名还可以证明我们曾经与之共同相关过,只是,如果城市,学校,生活的街区都面目全非了会怎么样?我们便什么痕迹都没有留下。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五):在挥霍青春的咖啡馆里

  这是我第一次读莫迪亚诺的书。《青春咖啡馆》获“是镶嵌在莫迪亚诺无与伦比丰碑式的全部作品上的一颗璀璨的钻石”。在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有一家名叫孔岱的咖啡馆,汇聚一批以文学、艺术为精神食粮的年轻人;有一个绰号露姬的女子引人注目,她经历不详,又光芒四射;大学生严重那群各色各异的客人中,她最神秘;她是逃避什么吗?她是否在咖啡馆再次“受洗”?私家侦探盖世里受露姬丈夫委托,寻找她;他了解到她的身世,“未成年流浪”,思考她为何逃离,最后选择不再追逐,不再探索她的秘密;露姬本人讲述经历,在街头游荡的乐趣,和“我每次与什么人断绝往来的时候,我都能重新体会到这种沉醉”;情人罗兰则深情地回忆两人的爱情。

  小说并不长,但是非常细腻、优美,好像听着莫迪亚诺深情款款地回忆60年代的巴黎往事,回忆自己的青葱岁月。如书前引用的居伊·德波的话:“在真实生活之旅的中途,我们被一段绵长的愁绪包围,在挥霍青春的咖啡馆里,愁绪从那么多戏谑的和伤感的话语中流露出来。”行文间似乎也带上了新浪潮电影的律动,仿佛随笔下人物漫步巴黎街头,在愁绪中摸索。

  在迷茫中摸索,融进熙来攘往的人群中,就是莫迪亚诺对消逝的巴黎的探索,“我写作,只是为了重新找回昔日的巴黎,这不是怀旧,因为我一点也不怀念从前的经历。”人物慢慢消融在城市之中,渐渐成为城市的背景,主角是其实巴黎,四个叙述者都是作者的化身,都在寻找巴黎的脉搏。

  神秘的露姬,也让我想起本雅明的那句“(城市的爱情)不是一见钟情,而是最后一瞥之恋。”(尽管《巴黎,19世纪的首都》看的很糊涂);她好像代表了青葱岁月中的彷徨、迷惘;她探索幸福、自由的生活,却最终陷入虚无和困惑,以至于她不再追寻,真正成为“不存在的雅克琳娜”好像在说,寻觅最终还是会陷入迷茫。

  “perdu在这里不是消失的意思,这里没有怀旧层面的意义。当青春……我不愿意用‘毁灭’这个词,用‘挥霍’更准确一些。我是在居伊•德波的作品中发现这句话的,另外兰波的诗‘虚度的青春’也给了我启发……’’他的青春忧愁与甜蜜就这么在笔下流动。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六):每年夏天,一本莫利亚诺

  似乎到了夏天就是读莫利亚诺的时候。这本是图书馆借来的 。

  还是莫利亚诺追寻的调子,在巴黎的街道咖啡馆游荡。一个个寻常面目的青年,男人在寻找,女人惊鸿一瞥,留在别人的记忆中,然后从别人口中拼凑出故事个另一个模样。那个侦探那个大学生都是在咖啡馆里记得露姬的人,这不是她的真名,她手里拿着书。每个人不知道别人的来处,每个人看到故事的一面。听着她自己讲述的故事好像是另外一个人。

  莫利亚诺一贯的迷思追寻,每个人都在追寻,记忆里的惊鸿一瞥。

  连着三个夏天读莫利亚诺了。莫利亚诺的轻盈和优雅适合夏天的懒散。书并不厚,故事也不复杂,这本应该是他后期的组拼,行文简洁。跟着他在巴黎的大街小巷走走逛逛。

  他写了许多书,我读过五种。还有许多可以让我在今后的夏天继续。因为我读的第一本莫利亚诺是在夏天,总觉得夏天适合度莫利亚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