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工智能》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工智能》的读后感10篇

2018-04-07 21: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工智能》的读后感10篇

  《人工智能》是一本由李开复 / 王咏刚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5.00,页数:3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工智能》读后感(一):人工智能大概了解

  断断续续读完了本书,也了解了关于人工智能的一些历史经历吧。

  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无处不在了,AI艺术比较炫酷,Prisma学习名画风格把一张图片变成对应的风格,非常神奇!!!AI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教我们OS得罗老师当初就是学习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方向的,但那时太早了,这个方向还非常冷门,但现在突然一下子就爆发了,出现了井喷之势,她都是怪自己没有在一个好的时代,要是晚出生几年,就不会当老师了,直接去公司了。那时,由于商业应用不是很明显,所以公司对人工智能的需求还是很弱的。这次AI的复兴,正式由于深度学习和大数据积累,走进了真实的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精密结合。AI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协助人类更好的工作,让人们拜托无聊重复劳动,解放双手,去完成更富创造性的事。

  人工智能时代最核心、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有:主动挑战极限、从实践中学习、关注启发教育互动式学习、主动向机器学习、人人协作+人机协作,学习要追随兴趣

  AI是冰冷的,没有感情的,我们要珍惜人类的七情六欲,正是因为人类有这些,才叫人类。为了适应AI时代,创造性、创新性是必不可少的。

  了解了一些领域的大牛:贾清扬、约书亚·本吉奥、杰弗里·辛顿等,也有楼天城这样的天才。2017年全球AI和机器学习领域6大顶级专家

  《人工智能》读后感(二):和“人工智能”和平共处的今天以及未来

  “人工智能”毫无疑问是这几年的热词,百度百科上这样解释: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

  听起来很遥远,不具体。如果还是不能够理解,掏出我们的智能手机是最直观的。

  2016年3月9日至15日李世石与“阿尔法围棋”(AlphaGo)之间的五番棋比赛。最终结果是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围棋以总比分4比1战胜人类代表李世石。其实苹果、谷歌、百度等多家公司在忙着进行无人驾驶汽车测试;我们手机内的各种小软件。苹果手机的siri、微软小娜等。都是AI的代表。

  在几年前,机器人还是我们头脑中的R2D2、3PO,如今,它比R2D2更迷你,更娇小,它甚至可以是一只圆圆的“小饼”,被人们称为“扫地机器人”。它们有帮助人们做实际工作的功能性机器人,有能够和人类对话交流的机器人,它甚至是无形的,虽然机器人的形状和我在科幻片里看到的不尽相同,但是的确,人工智能已经在改变这个世界特别是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后的今天。

  当大规模的重复、繁琐的工作被人工智能机器人担任,人类应该何去何从?机器人会不会有“意识”?人类并不怕会深度学习拥有大数据库的人工智能,怕的是后人工智能的世界,人类失去了自己的位置,会被更先进的机器所操纵。在人工智能还未普及的过去,人类其实就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特别是机械程度比较高的国家,美国、日本,早期都有一些思考科技未来,人类和科技的关系走向何处的电影。《黑客帝国》《统梦》《攻壳机动队》《蒸汽男孩》等一大批电影中,都曾经对科技的未来表示过忧虑。大名鼎鼎的霍金曾经说过:完全人工智能的研发可能一位着人类的末日

  然而科技的发展是阻挡不住的,阿尔法狗的胜利让一部人感动恐慌——人工智能真的会战胜人类,而且有先例可循!不过看过李开复先生的这本书,大体可以感到安慰了。即便是人工智能全面开花,机器也无法取代人类。

  那些只有人类思维达到的瑰丽幻想人文的、艺术的理应,冷冰冰的机器是永远无法企及的。人工智能当然会导致失业,但是那也只是重复、机械的工作部分。人类要学会和人工智能和平相处、共同发展。在这个人工智能是时代里,没有了真正的“稳定”,人类应该去从事更具有创新性更有特色的工作,机器可以取代一部分,但是绝对不是全部。

  不管怎么样,我们没有必要为此恐慌。或许在这个时代,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去从事更高、更精的工作,接受人工智能,运用人工智能,而不是为时代的进步而感到恐慌,为人类自己的科技进步而惶惶不可终日

  有利有弊,但是,大部分教科书上都会最终写到“利大于弊”,人工智能,亦是如此。

  《人工智能》读后感(三):破烂新闻组合+老段子

  没有深度,没有思考。

  非常糟糕

  这俩人写这本书,丢人现眼

  李开复的段子都泥马有十年历史了吧?

  另外,主要内容估计是王咏刚写的,中学作文水平,李开复的鸡汤水平没这么低。

  我的标准很严苛,这本书毫无价值

  气死我了。

  操!

  -------------------------------

  没有深度,没有思考。

  非常糟糕。

  这俩人写这本书,丢人现眼。

  李开复的段子都泥马有十年历史了吧?

  另外,主要内容估计是王咏刚写的,中学作文水平,李开复的鸡汤水平没这么低。

  我的标准很严苛,这本书毫无价值

  气死我了。

  操!

  《人工智能》读后感(四):一本通俗易懂的人工智能普及书,可以三小时读完

  一本不错的入门书!李开复无疑是有资格写这样一本书的,他为我们讲述了两个问题,一、什么是人工智能?答案是大数据+深度学习。二、人工智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对我们的社会带来的影响无疑是非深刻的,这个社会似乎还没有意识到。人工智能体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自动驾驶、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方面无疑将会先行取得突破。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基本到位,下面是如何商业化的问题;智慧金融,也已经初露端倪,摩根集团开发的金融合同解析软件COIN将以前的律师贷款人员审查需要的36万个小时,变为几秒钟就能完成。以量化投资业务文艺复兴科技,之下的大奖章基金,年回报率达到78%。

  人工智能带来将会在十年内导致50%的工作岗位消失,部分是彻底消失,部分是转变为其他岗位。

  关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李开复认为学什么不如怎么学更重要。他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主动挑战极限\从实践学习\关注启发式教育\学习人人协作和人机协作\要追随兴趣。

  至于学什么?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靠记忆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会成为最没有价值的技能,几乎一定可以由机器来完成,相反,那些最能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例如人对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对艺术和文化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基于人自身的情感与他人互动的能力。

  对于计算机科学,编程语言和技能将会变得价值有限,因为大多数代码可以由机器自己来编写。人类工程师只有去关注计算机\人工智能和程序设计思想,学习如何创造性的设计下一代人工智能系统。

  《人工智能》读后感(五):AlphaGo之后,你会不会失业?

  继2016年李世石1:4输给AlphaGo之后,2017年初AlphaGo在快棋上60:0狂虐中日韩围棋高手,至此代表人类最复杂的棋类游戏围棋的防线已被人工智能攻破。人工智能已不再只存在于科幻小说电影中,它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里。

  人工智能是什么?

  根据维基百科,人工智能是有关“一个可以观察周遭环境并做出行动以达致目标的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刷脸考勤机、谷歌翻译、微软小冰都是人工智能。而像《攻壳机动队》里的少佐那样的加载了某个人类记忆的全机械义体还只是科幻。李开复老师说的很有道理,以现阶段的技术,人工智能外形做得越像人类,我们越容易以人类的标准去要求它,越容易成为“人工智障”。

  历数各类科幻作品,我觉得《疑犯追踪》里的The Machine更容易实现,它是以遍布大街小巷的摄像头为数据采集源,辅以现在准确率已超过人类的人脸识别技术,根据目标的生活习惯,用特定算法来识别目标是否陷入危险的人工智能。不过实现The Machine最大的障碍公民隐私泄露问题,这也是AI时代一个最大的威胁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

  现在的人工智能还只是弱人工智能,是在限制领域作用或应用型的,哪怕是AlphaGo,也只能在围棋领域傲视群雄,它也不能代替你做菜或上班,不会取代人类。罗振宇也曾经提过,现在的人工智能更像是一种聪明工具,是人类肢体或功能的延伸。要实现能取代人类的强人工智能或超人工智能,恐怕还有较难逾越的技术鸿沟。

  哪种工作最容易被取代?

  根据李开复老师的“5秒钟准则”,“如果人可以在5秒钟以内对工作中需要思考和决策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决定,那么这项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

  作为一名HR,我不幸发现目前的工作至少有80%是符合“5秒钟准则”的,大部分是一些机械性的数据录入和申报操作,只要有一个功能强大一点的系统处理内部员工数据,同时能外接社保系统,我就能每天刷微博喝茶了。感谢公司不给力的系统,我觉得还可以再在这个岗位上撑十年吧。当然HR朋友们不要恐慌,招聘、培训、绩效、员工关系模块还是需要人类来主要操作的。

  应该怎么转型?

  在学习方向上,“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是最没有价值的技能,几乎一定可以由机器来完成;反之,那些最能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例如,人对于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对于艺术和文化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由生活经验及文化熏陶产生的直觉常识,基于人自身的情感与他人互动的能力……这些是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最值得培养、学习的技能。”

  在学习方法上,李开复老师推荐了7条,分别是:主动挑战极限;从实践中学习;培养创造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互动式的在线学习;主动向机器学习;既学习人—人协作,也学习人—机协作;追随兴趣。运用这些方法,拓展新的学习方向,更灵活地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

  总之,don’t panic。

  《人工智能》读后感(六):“总结”与“反思

  人工智能早已走进我们的生活,在我们意识中的存在感不强而已,比如我们手机中今日头条使用的推荐算法、网易云音乐的推荐歌单等,我们确实享受着便利;当AlphaGo击败李世石的时候,我们才强烈地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存在。这时,因受过的教育不同,经历不同,我们对人工智能的反应不同。有的人看见了科技的发展,有的人对人工智能的恐慌,作者告诉我们要理性地看待人工智能。

  在短期的未来中,我们还很难超出弱人工智能的范围,更不用说一种通用的人工智能。当然,也不能如此乐观。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一定会引发社会变革,在社会中的我们要经历着阵痛,社会调整结构达到平衡。那些重复性强的工作会被取代,当然不是所有的重复性的工作都会被取代,更加清晰地说是那些对交流要求性不高的工作会被取代。我们意识到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才能有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在短期的未来,我们可以将人工智能当做我们的工具,辅助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提升我们的效率

  当然,在人工智能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对我们的教育,思维方式进行调整,专注于那些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方面的事情,也要深度思考我们的工作在遥远的将来能否与人工智能并存。

  我作为一名理工科的学生,有一个观点获益匪浅: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单一编程语言能力,在不远的将来会由机器人(人工智能),我们应该专注于计算机、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的思想本质,发挥创造性,利用人工智能,人机协作等。我个人的观点是,计算机语言是“器”,编程思想是“道”。目前可能“道”、“器”之争没有那么激烈,在不远的将来,机器人能够熟练写出漂亮的、规范的代码,而且永不疲倦,那么我们情可以堪。应对未来,思考“道”与“器”之间的关系。

  在人工智能时代,为了职业发展,我们为自己补充营养,更大的可能,利用这个机会赶上人工智能创业机遇,对PC时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产生了一大波独角兽公司,我们无法参与竞争。在人工智能还处于弱人工智能时期,我们应该具备“AI+”思维,结合我们所处的行业,发挥行业中收集的大数据、运算单元价格越来越低的优势,争取赶上这波机遇。

  《人工智能》读后感(七):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古希腊国王迈达斯面对神的许诺,请求神让自己碰到的东西都变成黄金,结果事情很快超出了他的想象,食物、水,甚至他的女儿也变成了黄金。这个神话故事在如今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也有了特别的意义,它应和了一部分人对通用智能的担忧,特定用途的无限扩大是否会演变成我们无法掌控的局面?人工智能和未来人类将是什么样的关系?人工智能会是人类最后一个发明吗?

  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中对这个新兴时代的核动力做了非常全面的阐述,在他看来,这是个有趣、重要,但并不紧要的议题。虽然目前人工智能在大数据能力上远远高于人类,但它在很多领域仍表现稚嫩。究其原因,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思维过程和行为作出一定程度的模拟,但不是对大脑真实运作的理解,事实上人类自己对此也知之甚少。人工智能就像一个黑盒子,通过大数据和深度学习自我完善,未来它是否可能进化成与人类大脑相似甚至更高级的思维模式还有待于更多突破性的发展,因而眼下我们对人工智能的热情和探讨不如落于真实问题之上,即如何把握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并做出转型。

  这也是我最关注的问题,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处于一个信息完全交流与共享的时代,人工智能的浪潮将如何席卷全球的就业市场?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李开复作为奋战在新技术前沿的践行者,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性的意见。他的五秒钟准则简明直白,大部分程式化、重复性的工作都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信息时代一个有趣的悖论,当我们注意力不断被社交平台、商业邮件、引擎搜索的信息化碎片所蚕食,我们实际上离有效率、有创造性的工作越来越远。能够边刷信息边完成的内容一定不会有很高的技术含量,这就与可替代性划上了等号,这是我们要攻克的难题,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开展有创造性的工作。

  这又引出了《人工智能》集中讨论的问题,我们应当做出什么调整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李开复提出了一个看似有点鸡汤的美好前景,由于人工智能将我们从繁重机械的任务中解脱出来,我们就有精力追寻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因为兴趣是我们愿意深度去挖掘去学习的东西,由此催生出的思考和感悟才是让我们区别于机器的价值所在。其中的关键点是深度,我们也应该借鉴人工智能,抛弃浮光掠影的信息,深化自己的技能。也许人工智能时代就是一个契机,强迫我们从安逸的工作环境中改变,跳出不自觉选择简单的模式,因为无法保持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知识工作者是会轻易被这个时代淘汰的。

  读这本书感触很深,一方面对自己是个警醒,另一方面李开复的技术优势和大局观让我对人工智能开始有了全面的理解,尤其是它在商业活动中引起的变革与中国在其中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我也很有指导意义。这不是一个谈AI色变的时代,信息越是融合的今天,我们越是要找到属于自己个性的一面,毕竟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人工智能》读后感(八):人工智能来了,对“我”个人有什么影响?

  时代背景

  最近一两年,人工智能大热,尤其是2016年谷歌开发的Alpha Go,对战人类智慧的最后骄傲围棋,结局大家已经知道了,人类只赢了5局中的1局。

  2017年,进化后的Alpha Go再次发起挑战,中国的柯洁对战,这次人类再也没从阿狗手中讨得便宜。

  人工智能进化的速度远超人类的想象,面对这种局面,很自然分出了乐观派和悲观派。

  悲观派如霍金这样的科学家,向公众发出自己的声音: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最好的事情,要么就是最糟糕的事情,如果人工智能一旦脱离束缚,人类由于进化的速度不如人工智能远甚,将被取而代之。

  而乐观派认为人工智能的使用,将使得人类从单调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加具有创造性的事情,人类将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获得空前解放。

  可是,这两者听起来好有道理,到底该听谁的呢?要对未来进行预测,就必须了解过去,现在就让我们追溯一下人工智能的过去吧。

  1.什么是人工智能?

  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一书中对此进行了总结:

  定义一:人工智能就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计算机程序。

  评价:这个定义太过主观,不是一个好的定义,也不便人们研究。

  定义二:人工智能就是与人类思考方式相似的计算机程序。

  评价:这是一种仿生学思路,但是模仿人类的思考方式,对构建人工智能系统有很大局限。“一个解决特定的、狭小领域问题的专家系统很难被扩展到稍微宽广一些的知识领域中,更别提扩展到基于世界知识的日常生活了。”更何况,人脑的具体运作机制,现在科学家还没弄清楚,更何况让人工智能模仿人脑了。

  定义三:人工智能就是与人类行为相似的计算机程序。

  评价:这个定义偏向于实用主义,不管程序简单或者复杂,聪明管用的程序就是好程序。(⊙﹏⊙),这个不做评价,李开复的书中也没评价,而我的评价是:与第一个定义一样,主观性太强。

  定义四:人工智能就是会学习的计算机程序。

  评价:这个定义符合现在的潮流,因为现在是“无学习,不AI”,谷歌的阿尔法狗“因为学习了大量专业棋手棋谱,然后又从自我对弈中持续学习和提高,因此才有了战胜人类世界冠军的本钱。”不过人类的学习过程往往不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可以动用自己抽象思维能力,举一反三。

  定义五:人工智能就是根据对环境的感知,做出合理的行动,并获得最大收益的计算机程序。

  评价:这个定义也是维基百科采用的定义,而且将前面的定义都涵盖了,既强调了“人工智能可以根据环境感知做出主动反应,又强调人工智能所做出的反应必须达到目的,同时,不再强调人工智能对人类思维方式或人类总结的思维法则的模仿。”

  依照李开复的观点,偏重实证是人工智能研究者的主流,定义反而不那么重要,有制定定义的时间,还不如多发几篇深度学习新算法的论文来得划算。

  2.人工智能发展简史:三大浪潮

  在书中,李开复把人工智能的发展总结为三大浪潮。

  第一次浪潮: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以艾伦·图灵提出图灵测试为标志,“数学证明系统、知识推理系统、专家系统等里程碑式的技术和应用,一下子在研究者中掀起了第一波人工智能浪潮。不过当年的计算机难以实现复杂的运算。人们的热情很快消退。

  第二次浪潮: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传统的基于符号主义学派的技术被抛弃,基于统计模型的技术悄然兴起。”但是这个时代的技术,还不足以超过人类对智能机器的心理预期。

  第三次浪潮:从2006年开始,随着互联网积累了海量数据、深度学习技术的成熟,加上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大幅增长,人工智能开始一段复兴之路。而这一段人工智能的复兴,与之前两次最大的不同就是:AI在多个相关领域表现出被普通人认可的效率,并因此被成熟的商业模式接受,开始在产业界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中国互联网的应用案例:

  今日头条的个性化新闻推荐:

  【图】我的今日头条

  百度搜索:

  【图】百度搜索

  3.目前人工智能使用的场景

  自动驾驶:AI最大的应用场景

  整个城市的交通状况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共享汽车的使用率会接近100%,城市里需要的汽车总量大幅减少,“停车难、大堵车等现象会因为自动驾驶共享汽车的出现而真正解决。”

  汽车本身的形态也会发生变化,不需要方向盘、不需要司机的汽车,可以被设计成前所未有的样子。

  人类也可以在车上自行其是。

  金融领域。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瑞士银行设在美国的一个交易场所,2011年与2016年对比图。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一是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远未过去,另一方面就是人工智能算法代替人类交易员的大势所趋。

  智慧生活:从机器翻译到智能超市

  书中这样说,谷歌在2016年的重大突破,使得机器翻译水平,相当于刚学某种外语两三年的中学生做出的翻译作业。对于非专业类的内容,机器翻译的结果已经可以做到基本表达原文语意,不影响理解和沟通。

  智能超市,案例就是亚马逊的小超市,Amazon Go!不用排队、不用结账,拿起东西就可以走。不过,咳咳后来知道这只是个噱头,因为这家超市只有食品、饮料一类的东西。

  其实冲击和影响无处不在,只不过我们平常感受不是那么强烈。例如谷歌的Gmail邮箱和微软的outlook邮箱,都有人工智能的参与,自动识别垃圾软件。

  以上这些都是现实中正在发生的,未来皆有可能。

  4.面对变革,人类如何应对?

  要问人工智能时代,最没用的是什么?这本书给出了答案,就是程式化、机械化、重复性的记忆。因为这些都可以靠机器完成,机器完成的效率和结果要比人类好。

  要想想人类自己的优势:“对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对于艺术和文化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由生活经验及文化熏陶产生的直觉、常识、基于人自身的情感与他人互动的能力。”

  问题来了,人类该如何习得这些能力呢?书中同样给出了答案。

  一个实验:美国密涅瓦大学

  李开复的总结:

  主动挑战极限:在挑战中完善自我。

  从实践中学习:面向实际问题和综合性、复杂性问题,将基础学习和应用实践充分结合,而不是先学习再实践。

  关注启发式教育,培养创造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被动的、接收命令式的工作大部分都可以由机器取代。

  主动向机器学习。事实上,现在围棋高手们已经向阿尔法狗学习了。

  既学习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也学习人机写作。

  学习要追随兴趣。

  笔者的观点

  自小就被各种俗物牵绊,不喜爱做家务,因为感觉太浪费时间;一直期待着机器时代的全面到来,这样可以从繁琐单调的日常中解脱,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如果人工智能能做到,那我拍手欢迎呢!

  《人工智能》读后感(九):读懂人工智能,不做人生智障

  对于人工智能,我们并不陌生,流水线上的机器人就是初级的人工智能。即便是这种初级水平的人工智能便以高效率、低差错、低成本赢得了生产厂家的青睐,直接秒杀使用成本高涨的人力资源。目前,富士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都已经将人工智能投入到生产之中。从历次工业革命的经验来看,每次技术层面的革命都将引发一系列社会变革。人工智能也不例外,这不止是一次技术层面的革命,因为其对生产效率的大幅改进、对人类劳动的部分替代、对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而必然触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学、艺术等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可能成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更有可能成为人类社会全新的一次大发现、大变革、大融合、大发展的开端。

  面对即将到来的巨大变革,普通公众看到的是智能应用的惊艳,科技公司看到的是大势所趋的必然,传统行业看到的是产业升级的潜力,国家层面看到的是技术革命的未来。对于我们而言,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了解技术、分析利弊,从而更好地掌握未来。李开复博士在《人工智能:李开复谈AI如何重塑个人、商业与社会的未来图谱》一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客观公正的评价以及合情合理的畅想,对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未来进行了详细解读,为读者描绘了一条人工智能发展的全景图。

  《人工智能》读后感(十):迎接人工智能时代

  作为活在未来的人,必须要了解前沿科技。人工智能就是前沿科技之一。看完了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的新书《人工智能》,将精彩内容和大家分享: 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那么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呢?按照学术界的教科书式定义,人工智能就是根据对环境的感知,做出合理的行动,并获得最大收益的计算机程序。作为我们普通人来讲,了解定义并不重要,知道人工智能的范畴、对未来的影响以及今后如何应对,才是最重要的。智能搜索引擎、智能助理、机器翻译、机器写作、机器视觉、自动驾驶、机器人等技术均属于人工智能范畴。 今天的人工智能热潮是现实商业需求主导的,是商业模式层面的,是投资人主动向热点领域的学术项目和创业项目投钱,更多是解决实际问题。今天的人工智能水平已经远超和“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哪个年代,对未来的生产生活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的国际地位 中国的人工智能创业几乎与世界同步。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虽不及美国,但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也集中了一批高质量的人工智能团队。但从突破性科研贡献的数量和质量来说,中国还无法与美国相比。如果只统计那种革命性的里程碑式的突破,中国人或华人的占比就会少更多了。但是,中国的人工智能行业仍旧走在世界前列,作者李开复仍旧认为,在未来五年,中国将会诞生许多世界级水平的人工智能企业。国内的高科技企业,如百度、阿里、腾讯、华为、小米、搜狗、滴滴、今日头条等都在近年纷纷建立了人工智能研究团队,搭建了类似谷歌大脑的大规模深度学习集群,而这些集群已经在诸多产品中发挥着深度学习的神奇效能。 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霍金说:“工厂自动化已经让众多传统制造业工人失业,人工智能的兴起,很有可能会让失业潮波及中产阶级,最后只给人类留下护理、创造和监督工作。”作者李开复认为,从事翻译、新闻报道、助理、保安、销售、客服、交易、会计、司机、家政等工作的人,未来十年将有约90%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不过,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人对未来就业也不要过分悲观,市场还会催生出新的、更适合人工作的其他行业,尤其是娱乐业将会更加发达。 人工智能的普及必将带来生产力的大幅提高。以自动驾驶为例,未来自动驾驶汽车随叫随到,每个家庭不需要长期保有自己的车辆,也不需要购置停车场地。通过基于自动驾驶的分享经济,中国可以大幅减少汽车的保有量,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阻塞和汽车尾气污染等问题。整个世界,不需要所有人都努力工作就可以保证全人类的物质富足。那么所有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喜欢工作的人可以继续工作,不喜欢工作的人可以选择旅游娱乐,享受生活,还可以完全从个人兴趣出发去学习和从事艺术创作,愉悦身心。 书中说,人工智能不仅是一次技术层面的革命,未来它必将与重大的社会经济变革、教育变革、思想变革、文化变革等同步,人工智能可能成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更有可能成为人类社会全新的一次大发现、大变革、大融合、大发展的开端。在人工智能时代,自动驾驶技术一项就足以彻底改变我们的交通出行方式,足以和此前汽车、飞机的普及相提并论。事实上,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可能引发颠覆性的变化,带来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历史必将如实的记录,这一次前所未有的产业变革,此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必将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会威胁人类吗 悲观者认为,技术加速发展的趋势无法改变,超越人类智能的机器将在不远的将来得以实现,那时的人类将面临生死存亡的重大考验;而乐观主义者则更愿意相信,人工智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都只是人类的工具。 作者认为,人类仍是这个地球的主宰,数千年的历史变幻,沧海桑田,遇见无数次的危机与挑战,人类都在不断的调整与变革中成长起来了,人工智能至少目前还是人类的造物,完全由人类控制和管理,我们不需惧怕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冲击。人和今天的人工智能相比,有一个明显的智慧优势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人类文明史漫漫千年,因为科技进步而造就了社会格局、经济结构的调整变革,乃至暂时的倒退都屡见不鲜,从局部视角来看,很多划时代的科技成果必将引发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短期内很可能难以被接受,如当年汽车取得马车。但站在足够的高度上,放眼足够长的历史变迁,所有重大的科技革命无一例外地都最终成为人类发展的加速器,同时也是人类生活品质提高的根本保障。从全局视角看,历史上还没有哪一次科技革命成为人类的灾难,而不是福音。 未来人将怎么办 在不久的将来,程序化的,重复性的,仅靠记忆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技能,几乎一定可以由机器来完成。而人的综合感悟和对世界的想象力,才是人和机器人最大的差别和竞争力,创造者的个性化才是产品的价值所在。人的感动、审美艺术、追求,是机器无法取代的。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真正目的是让每个人在技术的帮助下,获得最大的自由,体现最大的价值,并从中得到幸福。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如果不想在人工智能时代失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不想成为无用的人,我们就要从从现在开始,找到自己独特之处,拥抱人类的独特价值,成为在情感、性格、素养上都更加全面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