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读后感10篇

2018-04-27 20:3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读后感10篇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是一本由[美]马克·科尔兰斯基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5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读后感(一):我为什么给她一星

  这本书的装帧属于那种拿在手里颇让人心动的类型封面手感细腻柔和,内页白净密实,加上出版社是中信,我感觉应该会是一本很不错通俗类社科书。 在三联初见时,她和该丛书“文明进程”中的其他分册摆在一起——她们分别关注的有鳕鱼、酶、石油,等等。这类型的钩沉图书,写得好的不多,但此书的选题是我感兴趣的“盐”(自贡的自流井一直是我身为四川人的骄傲)。封底的推荐语也是一片赞誉,便毫不犹豫地拿下。

  张宇燕教授的代序写得非常精彩从容、克制而悲悯,阐述了看待历史的新角度。一路读来都想把字句来加圈。但对本书本身的内容着墨不多。

  原书的前言是人类民俗中与盐有关的内容的罗列,有点枯燥,但看在是前言的份上,不予计较。

  到了正文,我拼尽全力,也只看了一章半。我受不了翻译了。我不想评价,我只是受不了了。

  翻目录,有译者后记,打开快速浏览。前两天看的《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译者在译后记里详细回顾了原作者生平,对这本书的构成和特点进行了深入解读,对自己的翻译心得也进行了汇报。虽然我没能看完那本书,但我知道这只是因为我和她气场不合,而非书本身不好

  然而本书的译者没有讲太多作者、译作这些内容,从译后记中甚至可以推断本书是由多人辅助翻译的。多人助译也没有什么不行,前段时间看的《近代天皇史观的形成》,译者就坦率说明有其他人参与翻译,并列出了各自翻译的章节,还表示已经尽量去统一不同译者的风格,如有力所不逮影响阅读体验还请多多包涵。这种实事求是尊重读者的态度首先就应当褒扬。

  然而本书译者什么也没说。失望之余,我看到落款是“夏业良,2004年”,心想12年前的译作,说不定本次是新版,按理说应当做一些修订,有一些译文水平明显不足之处,也可以改正一下的。时隔12年再版居然不修订,也不再写再版序,有点诡异

  我上网搜了“夏业良”这个名字发现他已经在2014年被北京大学解聘,再看学生评价,其对教学态度敷衍水平有限;临出国前,还向西方售卖自己受迫害的形象印象顿时跌入谷底。此前阅读时挥之不去的违和感终于寻到了源头

  而强行策划出版此书的中信出版社,也应当反省。且不说译者的人品学术重大瑕疵,此书翻译水平之差远未到达出版及格线,而且再版书仅换换形式包装不对内容做最基本的修订和升级——这是明目张胆浪费,我都听见纸张墨水在哭泣。

  因此,给出1星。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读后感(二):盐的历史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廉价,让你任意拿你也不会多要。一样空气,不管你多贪婪可怜的肺活量暴露了你的空气承载量。一样是盐,你可以吃尽天下美味可是这玩意给你多吃你也不要。 盐作为调味品是味道核心俗话说好厨子一把盐。盐作为防腐剂和尸体有关,当然了很多腌制的食物也是用这个原理制作的。盐作为权利,那就是一个国家地区兴衰历史。盐是个神奇物质,每一粒盐里都透彻一个故事,每一粒盐融入食物里都是无比的鲜美,每一粒盐里折射出来都是人类的智慧。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源自大海距离动物首度出现陆地地球已经四亿年了,但是我们的身体还没有完全脱离大海,我们的神经系统借由分布于身体组织中的带电钠离子来传递信息健康血液与水合作用需要保持特定浓度的盐分。身体对盐分的管理一旦紊乱,丧失平衡,那么,我们会首先感到口渴,紧接着肌肉松弛,然后就是大脑萎缩严重的还会让小命呜呼哀哉。平日里,盐的量少时,会刺激咸味的感受;过量的时候,则会刺激枯萎和酸味受体。默默的盐就是那么不起眼存在着,淡淡的主宰者人类的小命,因为整个世界都对盐上瘾了。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读后感(三):盐乃万用之物

  人在世,喝过多少液体

  茶、可乐酸奶咖啡、拉菲、二锅头、巴黎之花

  或苦或甜或刺激或舒适

  你什么时候把白水喝出咸味

  要么你把酱油倒进去了

  要么你把眼泪滴进去了

  盐,注定要融化的,也许是用眼泪的方式

  “细小却无暇”,用来形容盐,再恰当不过。作为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我们却极少去关注这种白色颗粒有着怎样久远而独特的历史

  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了解到盐从开采、晾晒到运输、贸易过程,盐是如何影响国家税收,如何造成走私犯罪,甚至引发集团或国家之间的竞争乃至战争

  本书作者马克•科尔兰斯基以细小而常见的盐为切入点,大量人物故事如画卷般铺展开来,让一段段生动的历史有了些与众不同的“味道”。

  盐!盐!盐!受日本地震海啸所导致的核电泄漏影响,一场食盐“抢购潮”近日在全国蔓延开来。

  大多数中国人对此种由于担忧而引发的抢购潮或许并不陌生。比如,“非典”期间的抢醋大战、流感肆虐时的板蓝根争夺战等。

  我印象最深的是非时期的“抢盐大战”。“非典型肺炎”流言延续,有人认为非典型肺炎与缺“碘”有关,因此市民才抢购加碘盐。最早出现米盐抢购的城市都在广州的周围,包括肇庆、清远、江门、佛山、东莞、深圳。谣言经不起推敲,却一度引起波动. 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在各种信息传播工具面前,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要避免引起社会恐慌,只有一个有效办法,就是政府迅速通过主流媒体向社会公布实情并加以正确引导。只要做到公开透明老百姓绝对信任政府的。对于“非典型肺炎”和抢购盐米这两件事,她认为,两件事处理手法不同,所导致的社会反应也完全不同。

  “谣言作为天灾变人祸的导火索,危害极大。”有分析者担忧,“抢盐大战”哄抬了物价,加剧了稳定CPI的难度,一场小风波可能引发可怕的“蝴蝶效应”。

  “柴米油盐事虽小,却关乎民众生活和社会稳定。”国内民间智库安邦咨询公司资深分析师陈业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单就食盐这一类商品而言,就算其价格大涨,也并不足以显著拉升CPI。但是,食盐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物资,如果其正常需求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引发各种不满情绪,从而不利于社会稳定,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抢购问题。“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侯东阳指出,谣言与灾难并行,防止谣言的扩散及其危害也是政府救灾的重要任务之一。

  盐“细小却无暇”,乃万用之物。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读后感(四):翻书记03:一粒盐的刺激性旅行

  amp;万用之物——盐的故事/(美)马克·科尔兰斯基/著 夏业良/译 中信出版201701版

  1

  马克·科尔兰斯基很善于跟踪著名食材的流变进行写作。在《一条改变历史的鱼:鳕鱼往事》中,他讲述了鳕鱼“部落”的迁徙历史,其中涉及到的北欧渔业的兴衰、气候变化导致的洋流改变(或者相反),以及鳕鱼们做出的令人惊讶的反应,颇能开人心智。至少,当一条产自挪威的深海鳕鱼,被厨师们端上亚洲腹地某个城市酒店餐桌时,你要知道,眼前这盘看似鲜嫩可口佳肴一生充满了坎坷传奇

  同样的手法在《万用之物——盐的故事》中得到了不折不扣体现——这是科尔兰斯基的狡黠之处——由加泰罗尼亚的一块盐石切入,从中国四川到埃及尼罗河,从奥地利迪恩堡到罗马帝国,从德意志哈布斯堡到英格兰利物浦,马克·科尔兰斯基讲述了盐的悲欢

  2

  许多被时间沉淀的物质,都能在历史的深处发出喃喃自语。所以,这个世界的善听者,了解更多不为人知秘密。即便周遭沉寂无声,即便周遭喧嚣如一百万匹战马奔腾。马克·科尔兰斯基无疑是鳕鱼或盐粒家族的善听者。这可能与他早年的厨师经历有关。当鳕鱼或盐粒的声音足够大时,他所做的无非是描摹一粒盐的刺激性旅行。

  在时间的印记里,细小的盐,当然不是宇宙可有可无的尘沙。它们在时间的延宕之中凛然沉静,与铁与铜,与煤块与石油,与枯木与败叶,与被糟践污染仍被争夺的水源,一起变得冷峻坚硬

  体察一粒盐的旅行,不会让人生出时间向好的感叹。因为事涉生存。因为事涉生存,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的各种形而上意义开始积聚与附丽。然后,不言而喻地指向了战争。

  细小的盐粒,因为晶莹而具有美学的意义。但和朴实丑陋的生存主义相比,美学算个蛋?

  3

  与某些事物一样,一粒盐在旅行中也展示了困惑

  第一个困惑来自“公众之盐”。我不太喜欢这一意义上的“盐"。如果罗马史确如马克·科尔兰斯基所说,是一部拥有特权贵族与被剥夺公民权利的庶民之间进行持久斗争的历史的话,“公众之盐”无非是贵族们对于占有的态度上的让渡。哦呵,这个话题不宜继续深入。

  第二个困惑来自《盐铁论》中的”盐“。显然,我对这一意义的“盐”也有情感上的抵触。当国家主义被辩论与争议时,自然资源某种意义上就成了权力形态的玩偶,或者,生存资源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意识形态恩赐。这种可能一旦生发,结果大约就与民生福祉相去万里。

  还是说一下地理上的盐。

  中国四川。小城自贡。可以从深井中提取的盐。盐是怎么找到那种与水与新鲜蔬菜不可或离的依附的?是的泡菜。被禁锢的岁月。中国人为什么会从根性上喜欢这种坛子里的浸泡以及看起来面目全非的性状改变?被禁锢的岁月。多么深刻酸楚的回味。

  意大利。古代意义上的罗马。帝国将士们开疆拓土,更多只是为了扩展盐场的版图。他们在陶罐中煮沸海盐,然后再把陶罐打碎。这一点和远在东方的中国人多么不同。

  文明在苏醒的一刹那,就以差异性存在。

  4

  在地理意义上,盐粒们似乎是自动团结起来的,它们静默地连成一片,成为井、成为矿、成为湖、成为海。

  盐当然是那种很执拗的物质,具有执拗而不盲从的品格。如果有什么让它改变性味,我想,应该是糖。糖在外观和内涵上,具有和盐相互补益的特质君子和而不同。或者,糖干脆就是盐的白粉知己。以相互温存而遁形,或以相互毒杀而消融。

  历史上的人群流变,与盐粒的迁徙何其相似。大概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吸收盐类而拒绝糖分的灵魂才能够堪破世事。可能,这正是他们能够成为世间传说奥秘

  圣雄甘地。“穿着乞丐衣衫伟大灵魂”。1930年,为抗议触及印度所有种姓生活的英国暴政,与78名追随者徒步240英里来到古吉拉特的丹迪海边。

  “他迈着纤细的腿,小心探索海滩,到达有着厚厚盐壳的地点。然后,弯下腰挖起了一大块儿盐,从而违犯了英国盐法。”

  “万岁,解救者!”一名朝圣者这样呼喊。

  ——只有我知道,在甘地们俯下身子的一刹那,盐也完成了自身的解救。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读后感(五):穿越时空,解密盐的前世今生

  很难想象,在日常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一种调味料竟然能成为一本书的绝对主角,直到有一天,在马克·科尔兰斯的笔下,这种白色颗粒才焕发出无可比拟生命力,进而成为万众瞩目焦点

  众所周知,盐,这一与我们的生活结下不解之缘食品,总是静静躺在厨房中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尽管现代制盐业已总结出盐的一万四千多种用途,但很少有人知道,“对于古希伯来人以及现代犹太人来说,盐是上帝与以色列缔结盟约的永恒象征”;“印度军队用盐起誓,表示他们对英国军队的忠诚”;“在海地,人们认为打破符咒,使举止怪异者恢复正常的唯一方法就是利用盐的魔力”……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是《文明的进程》系列丛书的第三册,它以盐为线索,从公元前写到当代,涉及日常饮食风俗习惯、贸易运输到税收政策乃至战争,不一而足,可谓包罗万象丰富详实。在书中,既没有学术性极强的长篇大论,又没有教条的、刻板的知识输出,每一部分、每一段落自然而然地流于笔尖,这也是本书最为有趣地方

  本书将历史上诸多因盐而产生的食物、城市、港口、战争、国家等故事与传说,作者将一段段生动的历史诉说出与众不同的味道,娓娓道来精彩纷呈。饶有趣味的是,读者可以从书中了解到盐从开采、晾晒到运输、贸易的过程。

  盐是调味品,他是我们每日身体所必需,它更在世界各地的文化风俗中被赋予了很多意义,对人类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盐是那么廉价,又是那么容易获得,以至于我们文明的现代人似乎已经忘记:从人类文明开始直到大约一千年前,盐都是人类历史上搜寻频率最高的一种商品。盐成为最早进行交易的国际商品之一,正是由于它的必要性和独特性,“不可避免地成为第一个由国家垄断的产业”。既然盐为战争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为了争夺盐而开战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从拿破仑到林肯,他们都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战争中,没有盐的一方必将陷入绝望的境地,并最终以失败告终。

  每个与盐有关的故事都是那么生动而有趣,即使你用零散的时间做碎片化阅读,也能享受一个个独立故事所带来的乐趣。从远古至今,从陆地跃至大洋彼岸,本书用妙趣横生的文字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让每个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的节点,如身临其境般观览每一个故事发展的始末。

  品读全书不难看出,从某种程度上说,盐的发现和使用过程就是人类的文明史,盐的力量看似无足轻重,实则无处不在。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读后感(六):故事节点

  1.一旦发生战争,中国各代封建王朝都会垄断盐来集聚财富。 2.罗马帝国也是通过操纵盐的价格来获得军费。每扩张一处,首先占领盐场。 3.禁欲者不吃盐,因为盐文化认为,盐会产生性欲。 4.威尼斯的崛起就是靠买卖盐的。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就在盐上。 5.唐末起义的黄巢,元末起义的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都是私盐贩子。 6.法国18世纪末,每年约有民众3000人因抗拒盐税而死。引发后来的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7.拿破仑远征俄国撤退时,众多士兵缺盐而死。 8.美国南北战争,北方军队获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切断了南北军队的盐供给。 9.印度甘地突破英国殖民政府的禁令,到海边捞水凝盐。这个动作被视为印度独立运动和甘地非暴力斗争的重要节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