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被仰望与被遗忘的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29 21: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读后感精选10篇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是一本由[美] 盖伊·特立斯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4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读后感(一):建筑工人,竟然过着这样的悲喜人生

01

  你留意过城市中的建筑工人吗?不知道你们如何,但我真的很少留意他们,甚至看到后会刻意避开。到饭馆吃饭,我会坐得离他们远一些,因为他们说话的声音太大了。路过建筑工地时,我会快速走过,因为担心建筑物上会有东西掉下来砸到自己

  是的,我天天住在建筑工人建造的房子里,却从来没有了解过他们的人生。

  直到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记者盖伊·特立斯写的《被仰望与被遗忘的》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默默无闻的他们,竟然会有如此惊心动魄的人生。

  盖伊·特立斯在书中所在的是建筑工人中的一种——建造大桥的工人。在1961年—1964年间,他陆陆续续花了数月时间接触了美国的很多建桥工人,跟他们聊天说笑,一起工作,爬上钢梁和缆索,坐上建桥工人醉酒后驾驶的车,差点就出了车祸

  美国的建桥工人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苦哈哈的,他们其实还蛮潇洒的,书中没有写他们的具体薪水,但估计不低,因为他们开着宽敞汽车,还常常住豪华酒店,到了晚上,就凑到一起去酒吧喝酒和泡妞。

  他们把城市与城市连接起来,自己的生活支离破碎。一座大桥建成之后,他们就要赶往另一座城市,要么带着自己的孩子妻子,过着居无定所生活;要么和家人分局两地休息时开车几百英尺回去看望家人。

02

  我们可能想象不到,很多建桥工人以自己的工作为荣,视自己为城市的拓荒者。当他们爬上几百米的高空,俯瞰整个城市时,地上的一切都如此渺小。他们在高空娴熟作业,甚至一些年轻小伙子得意地在高空耍杂技般工作,这时候边上那些年长的建桥工人就会提醒他:小心命没了!

  这是实话,哪怕不耍杂技,建桥工人的命随时都会没有。盖伊·特立斯讲述了一个年轻建桥工人的故事,他才18岁,刚刚谈婚论嫁,已经谈好了未婚妻,就等着攒钱买下1000美元的戒指娶她了。

  可是,就在那天,他迷迷糊糊被两个哥哥喊醒,匆匆忙忙吃了早饭去桥上工作,喝了一杯咖啡才勉强打起精神厄运来得猝不及防,他在高空作业时,不小心坠落,边上的同伴眼睁睁地看着他往下滑,无力救他,就这么任由他坠入大海中,几个小时后被打捞起来时,年轻的建桥工人已经永远离开了。

  并不是每一个建桥工人都像他这样悲剧,可他们的每一天甚至每一秒都在危险中度过。当他们在并不宽却很高的钢梁上行走时,必须要保持身体平衡,一旦有风吹过来,他们必须立马调整身体的角度来保持平衡,至于风什么时候停止,他们并不知道,只能靠感觉。这简直可以用“听天命”来形容。

  有时候,他们会不小心跌落,死死抓住杆子往下滑,滑到地面后,鲜血直流,活着就是最大的幸运,但他们心神不定,直到猛地喝上几大杯酒,才会稍微镇定下来。

  “每次看到大桥建设到这个阶段,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们将会遇到的所有问题——为完成它,我们将经历所有错误、咒骂、血汗还有死亡。”盖伊·特立斯的这句话,我读了好几遍,每一次都深深叹息。

03

  他们心里一定想过远离这份危险的工作,但大部分人并没有离开,而是希望自己在建筑工地上的职位有所晋升,从新人变成熟练工,再变成监工。

  不仅他们自己无法逃离这份工作,他们的孩子也大多数子承父业,一成年就做起了建桥工人。从小,他们的父亲一回家就讲述自己在工地上的英雄故事,孩子稍微大一点,父亲就带着孩子去工地,见识这份伟大职业孩子们看着高空中威风的父亲,在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将来长大了,我也要跟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建桥工人。

  那些孩子,要么跟随父亲频频换居住点,频频转学;要么在老家上学,缺乏父爱的关心照顾成绩平平。“这就是命啊!”这句话在建桥工人孩子的身上,仿佛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印证。

  看完盖伊·特立斯笔下建桥工人的故事,我想到了四个字——悲剧英雄。高危工作、默默无闻、居无定所……但或许,这只是我作为一个女性感性认知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是城市的奉献者。而在建桥工人乃至所有建筑工人的心目中,在他们构成的小小世界里,他们都是巨人,是从不缺乏勇气骄傲的英雄。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读后感(二):读书笔记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玉裁解读 关于作者

  盖伊·特立斯是美国著名的非虚构作家,曾任《纽约时报》记者。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写下了许多既细致深入,又宏大全面小品文。其独特的行文风格观察视角产生了广泛影响,为非虚构写作树立了一种典范

  关于本书

  一本精彩人物和城市特稿集。它让人读来既信服又不乏感动,因为稿子里的名人——“被仰望的”人,被特立斯写出了其在某一时刻的凡人心境。同时,书中还收录了特立斯写布鲁克林大桥的几篇文章,他不仅访问了设计师、修桥工,还更多地访问了生活受到了造桥影响,甚至被大桥彻底改变普通人。这些“被遗忘的”人同样真实可信,因为他们的故事吻合了读者心中的期待人定胜天的另一面,是命运无常

  核心内容

  所谓有价值新闻并不容易获得。一个普通的新闻只是冰山一角,一个普通的记者去写,只是看到海平面上的部分,真正的冰山是藏在水面之下的。而真正能够深入到冰山之下的,就是这个时代的伟大新闻写作者。

  一、什么是新新闻主义

  新新闻主义,作为一种新闻写作方式,是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汤姆·沃尔夫、亨特·汤普森等都是其代表人物。在《被仰望与被遗忘的》的序言中,特立斯说:“‘新新闻’虽然读起来像小说,但本质上不是虚构的小说。它追求的是一种更广泛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光靠简单罗列事实使用直接引语及坚持传统报道的严格组织形式这三种新闻撰写手段是不能达到的。”

  二、特稿与普通的新闻文章有何不同

  这本《被仰望与被遗忘的》,是一本精彩的人物特稿和城市特稿精选集,基本涵盖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音乐体育文学媒体时尚、犯罪等等,无所不包

  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如同非虚构写作的案例一样值得学习。一般认为,记者是新闻工作者需要公正客观中立,不带自己的评论。因此“新新闻主义”一直饱受诟病,有人认为使用“新新闻主义”体裁的记者是为了追求戏剧性的效果,因此他们往往会对事实进行篡改加工,从而歪曲事实真相

  然而对于特立斯来说,他不想写那些“第二天就要被扔进垃圾桶的新闻”,他希望像一个作家那样写作,而不是像一个记者。他的鲜明观点是,出色的新闻稿件应该读起来像短篇小说,但本质上却不是虚构的,而是具有一种更广泛的真实性。这一手法允许,而且要求作者像大多数作家一样把自己融入文章当中。

  特立斯觉得自己的工作和小说家没有区别,都是在讲故事,只是记者用了真名。他在新闻故事里采用戏剧性的场景描写事件,用倒叙、悬念等小说技巧来描绘事件的发展

  三、纽约这座城市里小人物究竟怎样生活

  特立斯在开始自己的非虚构写作之前,曾在《纽约时报》工作了十年。大多数记者都梦想在《纽约时报》工作,去报道那些名人政要和国家大事的新闻,梦想着通过自己写的新闻来记录时代。

  对特立斯而言,生活不是由名人组成的,他对那些普通的小人和平凡的生活细节更感兴趣

  他写一系列纽约城小故事、人物肖像、城市速写等,要知道没有人用如此多细腻笔触观察着这个城市不为人知的一面。黑暗中的野猫、开豪车出租车司机、为各国元首剪发的理发师、为名人擦鞋的擦鞋匠,还有退休的拳击手转行去做明星们的按摩师、每天凌晨开始清扫大街动物尸体的专车、纽约城最好的手推车制造匠⋯⋯

  比如,在《纽约:匿名者之城》里,总共出现了十几个人物,只描写每个人最有特色的一点。文章的第一句就写道:“纽约是一座有许多人工作时看不见面孔的城市。”之后,小人物们依次登场:始终保持沉默的公共汽车司机、脚踩高跟鞋的写字楼白领、晚间工作的大厦清洁工、在免费澡堂排队洗澡的乞丐小偷、对收入缄默不语的擦鞋匠、停电时带着正常人走出楼梯盲人⋯⋯这些人彼此之间联系不大,但共同点是:看不见面孔,工作很安静,容易被人遗忘。

  四、采访拒绝后,如何写出比采访稿更好的新闻

  特立斯的写作当然不只是关注小人物,《被仰望与被遗忘的》第三部分就写到很多社会名流和娱乐明星。一般认为,面对大明星或者公众人物,只有面对面的访谈才能写出有信服力的新闻故事,但是特立斯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学会观察最重要,只要有足够的观察力,主人公合作与否都不是最重要的。

  他那篇经典的《弗兰克·辛纳屈感冒了》就是最好的例证。在特立斯准备采访时,这位二十世纪美国流行乐坛的巨星正处在由于感冒引发的坏情绪中。采访不是不可以,但是辛纳屈的宣传人员表示,要特立斯签署一份让他们提前看稿的协议

  特立斯拒绝了,所以也同时失去了采访辛纳屈本人的机会。但特立斯觉得这并不是最重要的,他想尽了一切办法在每一个公开场合追随并且观察辛纳屈:他看见了辛纳屈内心中更深刻的一面,体会到了他在陌生人面前的不满怀疑,以及他在信赖的朋友充分放松时的那种快乐礼貌魅力

  金句

  1.“新新闻”虽然读起来像小说,但本质上不是虚构的小说。它追求的是一种更广泛的真实性。

  2.他们在一个地方只逗留一段时间,一旦大桥建好,他们就开拔到另一座城市,去修建等待着他们的另一座大桥。他们把所有的地方都连接了起来,但他们自己的生活却永远孤独飘零

  3.有些东西和时代无关,那就是品质

  撰稿:玉裁脑图:摩西转述:成亚

  5366人写了笔记

  写想法 复制 分享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读后感(三):纽约的灵魂捕手

纽约的灵魂捕手

  赵松

  当听说盖伊-特里斯要在其新闻纪实写作中获得跟菲利浦-罗斯、厄普代克这样的小说大师相比肩的成就时,说实话我几乎是本能地笑了。作为一个记者,假如他只是矢志要成为小说大师,这倒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他之前就已有不少前辈先例。但说到要把新闻纪实写作提升到可与大师级小说相媲美的境界,不免让人觉得与妄语无异。无论他所倡导的“新新闻”或“新闻小说”这种纪实性写作在手法上如何的“新”,都会因“新闻真实性”跟“小说真实性”的本质不同而无法与小说置于同一范畴相提并论——尽管在手法上二者之间并无藩篱,但在方向目的上是截然不同的。我就是带着这样的“偏见”翻开盖伊-特里斯这部厚厚的《被仰望与被遗忘的》的。

  读完最后一页,放下这部书时,我已不再关注文体上的本质差异问题了。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那个举世闻名实际上我又一无所知的城市——纽约的鲜活形象。盖伊-特里斯坦承其在语言和手法上受益于欧文-肖、约翰-奥哈拉的小说颇多,事实上从他的行文方式中也确实不难发现这种影响——简练紧凑的叙事,寥寥几笔即现神采的白描,结构布局讲究对话设置对叙事层次丰富等等。最为直观的感觉,就是他的写作非常重视“形象”的塑造与呈现,而这里所说的“形象”并不止于人,还包括城市的,大桥的,街道的,物的,他从前辈小说家那里学来的手法都是为此服务的。他意图清楚,无论写什么,都要让“形象”朴素呈现在眼前。这也是为什么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有种在看BBC精心制作的那些经典纪录片的感觉,我看到了纽约城,也看到了它的所有街道,看到了大桥,也看到了那些平凡而又令人难忘的建设者,看到了些声名显赫的纽约人物,也看到了游荡在街头巷尾的野猫……而在这些形象一阵阵浮现的过程中,盖伊的很多文字自然地变成字幕或是抵沉平缓的解说声音。我甚至觉得,很多后来欧美的经典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以及解说词的文风,都是受过盖伊-特里斯的作品的深刻影响的。

  假如我们把这部书想象为一部名为《纽约传》的纪录片,那么就可以发现它的视角是从宏观逐渐过渡到微观的,而它的节奏则是从轻快渐次变为缓慢的,其基调则是从明朗变为低沉的。尤其是在阅读第一部分时候,跟着他的笔触,你会觉得就像坐在飞行器里跟着摄像机镜头一起在半空中飞行,去扫描似的俯瞰纽约——这个无比巨大而又复杂之极的城市,这个现代国际都市象征与范本,它的无数秘密都在像难以磨灭的瞬间似的闪烁浮现,它们每一个都是异常生动鲜活而又突兀的形象,它们就在那里,不容置疑地以各自的方式映射着纽约的古怪神秘

  “每天晚上,百老汇都会驶来一辆又大又黑的1948年款的劳斯莱斯,一位身材瘦小的女人,一手拿着《圣经》,一手拿着一个写着‘受神谴的人不能进天堂’的牌子……走到街角处,向来百老汇的无数‘罪人’大喊大叫,有时一直喊到凌晨三点,然后再由司机开着那辆劳斯莱斯把她送回到韦斯特切斯特。”

  “第五大道上的橱窗模特都是以世界上最迷人的女性为模型制造出来的。”再比如,“每年,在纽约城,美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ASPCA)要杀死哥谭市万只无人认领的野猫。……在纽约的每个街区,野猫们都由一只最大最强壮的母猫支配。”

  “下雨时,纽约的自杀事件比平时少。雨过天晴后,纽约人看上去又很开心了。而那些抑郁的人会变得更加抑郁,又会有更多的自杀未遂都被送到百乐威医院。”

  “纽约城里有500名巫师,从半恍惚到全恍惚到深度恍惚型,无所不有。这些巫师大多住在纽约西城七十、八十和九十几街。每到周日,这里的一些街区鼓号齐鸣,招魂祭鬼,好像人间万事在这里都可以化解。”

  “大多数纽约人都习惯于每天早晨从一个固定的转门入口进地铁,他们永远不换别的门。”

  盖伊-特里斯的真正贡献,其实并不在于他是否已把新闻纪实性写作的艺术性提高到可与小说艺术相比拟的程度,而是在于他确实以其出色的实践为后来的“非虚构写作”开出了新的路径。这一介于小说虚构视界与新闻现实视界之间的领域,在他的有力开拓下展现出非凡的魅力。尽管他始终怀有非同寻常的好奇心在观察着一切,但他无疑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猎奇者”。从这本书的结构上看,他更像是一台要对整个纽约城进行从物理到精神层面的无形而又精密扫描仪,不仅要呈现城市本身的各种细节瞬间,还要不动声色地展现这里最底层的人和所谓的精英人士的精神图景。在第一部分《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中,他打开了纽约的大门,领着你不断地快速穿行其中,不放过每个值得关注玩味的细节,了解这座巨大而又复杂的城市的肌理与气息,它的每个横断片与角落,甚至是它的每根神经的感应与悸动。在第二部分《大桥》里,他则带你去见识那些工蚁般的城市建设者们,那些使为纽约构建起经脉使之成其为庞然大物的纽约的大桥工人们,让你近距离看见他们如何以“渺小”的力量完成伟大的工程,以及如何为此而不断行进在危险中、四处为家。尽管他并没有说这些人更能代表现代美国的精神,但你从他的笔触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种深沉的赞颂。他为这些注定会被遗忘的无名者勾勒出最为质朴动人的肖像。

  而在第三部分《走向深处》,他选择的是为那些天赋异秉、经历奇特的精英人物立传——体坛巨星、伟大歌手、戏剧导演、著名演员、黑手党领袖、时尚推手……而这一部分也因此成为全书的华彩乐章。出人意料的是,在这一部分他的笔调是异常低沉缓慢的,甚至是隐含着某种莫名的忧伤与同情的。因为他真正要写的,并不是这些星光璀璨的人物的发迹成功史,而是要写他们那种几乎与其生命力同等强大的孤独。他们在各自领域都已攀至巅峰,为人们所推崇追捧和仰望,但他们都有着只属于自己的那份巨大的难以化解的孤独。他就像个影子似的挨着他们,倾听他们发自内心的语音与叹息,体会着他们的那种独有的沉默,以最日常的方式细致入微地观察并展现着他们的生活足迹,让你感觉到他们的心跳与呼吸。他们一定能意识到,这个要写下他们的人,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灵魂捕手,他眼光犀利、嗅觉敏锐,令人有些畏惧,同时也让人无法拒绝。或许,从接受他的那一刻起,他们就都已默默地给予他信任,愿意让自己的灵魂以某种特殊的方式留在这位名叫盖伊-特里斯的文字里。

  盖伊-特里斯的方法论简明扼要:“在各种场合对人物进行观察,记录他们的各种反应,以及别人对他们的反应时,我力图做到既能全面跟踪人物,又能使自己不对人物产生影响,努力把握整个场面、人物对话、情绪、冲突、紧张关系、戏剧性场面。这样我就可以从主人公的角度去写故事了,有时能揭示我所描述的那个时刻主人公所表现出的思想。”还有一点他没有说,那就是他对于人性的复杂与矛盾总是有着非同寻常的洞察力,并因此能够敏锐地把握到时代的脉搏和气息,就像他在那篇短得出奇的《舞会结束了》里所概括的:“人们对这类舞会已司空见惯,可以说,舞会已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象征。美国现在正处于一个到处是各种取聚会的时代,没有谁能抵挡得住这种诱惑。”他还更进一步地揭示了深层原因:“人人都得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存在,因为没有其他方式可以证明这一点了。以前那种从个人所从事的‘手艺’中获得个人存在及成就感的方式已不存在了,人们只能依靠自我推销来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存在。现在已没有了优秀演员的精彩表演,只剩下舞台上空旷的布景。和平大进军已演变成了化装舞会。新闻现场也只是摄影机的舞台。评论家们则闭着眼睛跳舞。”这段写于几十年前的话,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仍然是精辟有效的。我们甚至可以把它视为他写一个至今仍未完结的时代的悼词里的核心段落,这确实是个“坏消息”。

  ————————————————————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读后感(四):无论被仰望还是遗忘,纽约人每天都有奇迹

作者简介

  有人说这是一本新闻小说,我的第一感觉,这是一本写给纽约人、钟爱纽约,或者至少去过纽约的人的文化纪实大全。强烈建议读这本书前去一次纽约,不然阅读过程会有些隔阂,对作者笔触所要传达的东西也无法感同身受。

  但无论你去没去过纽约,《被仰望与被遗忘的》都会给你一个全面又迷人的纽约印象。在这座城市里有着最多元的粒子级碰撞,最不可能的发生事情只在纽约才会存在,这里天天上演着存在即是合理的法则,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罪恶之城,商业之城,不夜之城,每天都有奇迹发生。创造奇迹的人即是New Yorker,无论是被人仰望,还是被人遗忘,无一例外。他们创造着奇迹,也见证着奇迹,却又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每一天,无数个纽约人和过客就像化学分子一样与彼此发生碰撞,并从中激发出生命与活力,他们永远在运动,源源不断的为城市输送养分,成为供养这个世界之巅之城的血脉。

  被忽视之城

  纽约城里有许多东西不为人知,到处是奇闻异事和千奇百怪的信息。

  纽约其实有2个自由女神像。帝国大厦顶上有成千上万的蚂蚁爬行,在公园大道上一位看门人脑袋里还残留着一战时的三颗子弹,纽约城里消息最灵通的要数开电梯的人;

  每晚一位身材瘦小手拿圣经的女人坐着劳斯莱斯来到百老汇,向着来到百老汇无数的“罪人”大喊直到3点,此时,除了一些失眠旳夜游者、拉活儿的出租车司机及白天黑夜都立在商店橱窗里的一群表情事故的人体模特外,第五大道上已空无一人。

  这些模特线条分明、栩栩如生,惹得无数纽约人为其倾倒,做出各种稀奇古怪的事。

  这时一些街区的猫会敏捷地在大楼的阴影里穿行。

  清晨5点,曼哈顿随处可见疲倦的鼓手和赶着回家的酒保。百老汇的常客们要么回家要么去了24小时营业的咖啡店。公园大道变成鸽子的天下,这是曼哈顿最美的时光。

  6点,早班工人开始络绎不绝地从地铁中涌出。

  7点,一位穿着很巴黎的老人正要去拜访他那些富有的女主顾,完成每位顾客早饭前的短暂全身按摩。他从不透漏客户姓名,他说:女人都不想别的女人知道自己的秘密。

  7点30分刚过,几百人在有十几家电影院的四十二街已排起了长队,等待8点钟电影院开门。他们是夜间看门人、翘班的,无法入睡,无法回家或无家可归的人,也不乏等着花40美分在凉爽、黑暗、烟雾弥漫的电影院睡上一大觉的酒鬼。

  匿名者之城

  纽约是一座有许多人工作时看不见面孔的城市。他们坐在地铁售票窗口前,词汇往往只有两个字:几张?但是在第十四街尽头有位叫威廉德维利斯的售票员却公开对这种不为人知晓的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他在第八大道售票窗口外贴出了一条标语:“请给点微笑,这活儿已经够辛苦了”,于是这里的旅客都开始微笑了。

  联邦法院每天都有一批法庭旁听迷,他们无孔不入,总能找到座位,而且都是些揣摩法官思想的能手,他们一般都是写无事可做的退休人员。

  奇特职业之城

  乔八部卡洛是联合国首席理发师,他恪守的一条原则是:不争吵不唠叨不让人等待,因此他总是能高高兴兴的与东西方和平相处。

  爱德华卡莫尔是纽约城里个子最高的人,他8.2英尺高,体重475磅,食量如牛,住在布朗克斯区。他是一名演员。

  每天一位街头演奏家,乔盖普勒,都会在人行道上吹那首《丹尼少年》,一天最多能挣100美元。

  潜水员巴内斯维尼真是一个说不尽的人物,他是纽约最棒的落水物品打捞员。

  大卫阿莫曼是纽约最好的手推车制造将,他制作的手推车价格不一,热狗车350美元,水果车125美元,垃圾车105美元,蔬菜车75美元。

  木拉尔汗先生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认为草料商住在麦迪逊大街是件怪事。。。

  高更凯乐,具有敏锐判断力的地产估价员。。。

  每当纽约图书馆一本书借出超过30天,七位侦探就会四处打探,寻找这座城市里最爱读书的罪犯——盗书贼。

  尽管当今科学高度发达,吉普赛人和巫婆仍然是纽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被遗忘之城

  第八大道是一条令人悲伤、厌恶的街道。这里简直是个大杂烩:生活放纵的罪人、宗教狂热分子、集会、枪击、流氓斗殴。。。不想待在这个地方的人唯一的想法,就是逃出第八大道。

  纽约不是老年人待的好地方。城市仿佛从她们身旁绕了过去,他们无法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

  哈特道的一段生活着大约1200名犯人,另一端就是波特墓地。

  大桥

  流动的建桥工人开着宽敞的汽车进城,住豪华宾馆,痛饮威士忌,然后再灌啤酒,它们追逐女人,随后又将她们抛弃。他们不像那些大桥一样,能牢牢地扎根于一个地方。他们骄傲自大,只向儿子讲述美好的回忆,从不讲那些可怕的经历……

  …… 故事才刚刚开始

  第一部: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

  第二部:大桥

  第三部:走向深处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读后感(五):20世纪最伟大的非虚构书写,在他以前从没人这样打量城市

  每个匆匆行走在城市里的人,都有一身故事:歌星弗兰克·辛纳屈、玛丽莲·梦露的丈夫 、地铁站售票员、修路架桥工人……盖伊·特立斯,捕捉故事的非虚构大师。他贴身追踪这些人的故事,用一篇篇经典特稿,开创了一种非虚构写作典范。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盖伊·特立斯成名作,豆瓣独家首发。随书附赠明信片和2017年四季月历。

最伟大的非虚构大师之一

盖伊·特立斯,美国著名作家、记者,“新新闻主义”代表人物。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写的一篇又一篇特稿惊艳了整个新闻行业,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模仿的对象。

  他1932年出生于美国的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上学的时候就擅长写作,在高中和大学里,他都是出色的学生记者,大学毕业后,他进入《纽约时报》工作,最早负责体育新闻。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读后感(六):“我没打算开创新新闻主义,我只想写得像菲兹杰拉德”

  2月7日是美国作家盖伊·特立斯的85岁生日。去年,文景重新出版了他的成名作《王国与权力:震撼世界的<纽约时报>》。今年,我们还将为大家推出他的另外两部作品:几乎囊括了特立斯最知名、最重要文章的《被仰望与被遗忘的》,以及探寻美国1970年代性解放运动的走“实战路线”的作品《邻人之妻》。他在去年出版的最新作品《偷窥狂的汽车旅馆》(暂译名)也在紧锣密鼓的翻译中。今天,我们先放下对特立斯作品、风格的讨论,严肃地讲一讲关于作者本人的八卦。

  1. 目前特立斯出版了13部作品,有文集有回忆录也有专题著作,其中《王国与权力》、《父辈的荣誉》(Honor thy Father)、《邻人之妻》(Thy Neighbor’s Wife)、《移民家世》(Unto the Sons)这类专题著作,为了研究透彻,每本书平均写作时间都是九到十年。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读后感(七):流动的风景

  在盖伊·特立斯之前,或许没有哪个正经的新闻记者会像他一样,从对常人生活百态和无用数据的热衷里获得这样一个复调性的纽约,这座万花筒般光怪陆离的城市,如此地充满着光明与黑暗、伟大与渺小、个性与平凡、光鲜与落魄的奇特吊诡:第五大道给人以时尚之都巴黎一般的奢华与前卫,而第八大道上挤满的贫民窟则充斥着昔日不再的混乱破败;这座城市是国际政治的沙盘,但更是擦鞋匠、门童、打仗斗殴者和无名小卒的地盘;这个善于制造偶像、明星之城却更盛产数量惊人的匿名者,这里华尔街之狼与乞丐、流浪汉比邻而居。这是个因其节奏而时刻充满新闻或说只有旧闻的地方,她就像一只看不见的巨手,不停地搅动着浑浊的欲望之水,然而热情的河床下却露出了岩石般坚硬的冷漠。在移民创造的多元繁荣里,你可以奇迹般地声名鹊起,当然,也可能瞬间被抛弃遗忘,总之,唯有速朽恒常如新。

  或许在特立斯之前,也不会有人对一座耗资3亿多美元,曾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的描写细致到一个卷盘甚至一个铆钉。如果说别的新闻记者是透过放大镜写作,那么他简直是在显微镜下写作。

  特立斯以一种小说的笔法来写新闻纪实,这种他所谓的“新新闻主义”使得每一个小人物也都充满“故事”,其效果便是,被陌生化了的平凡人看上去似乎比明星更具吸引力。

  :还想看他关于美国六十年代性解放题材的《邻人之妻》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读后感(八):一部独特的城市史

  阅读之前,以为只是一部纽约城市史,读了之后,发现它的确如此,但又不太一样。

  首先是新新闻主义形式。把文学手法引入新闻叙事中,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一个客观的声音观察着这个城市发生的琐碎一切,它并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只是诚实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像一个朋友讲故事般徐徐展开,这种技巧陌生吗?一点都不,第一人称有限叙事的叙事方式,只不过隐藏了“我”。作者也很诚实,袒露自己并没有想开创一种新的新的写作形式,只是想写得像菲兹杰拉德,这的确非常菲兹杰拉德。想想《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叙事方法,就会觉得似曾相识。很巧的是,这是我最爱的小说叙事方式,它会让小说的阅读快感增加很多,自然用在非虚构文体上,这种叙事方法一样迷人。摆脱了传统非虚构叙事的枯燥性,增添了文学的审美性。很多人都说自己要学菲兹杰拉德,但是盖伊是我觉得学得最像的。在第三部分《走向深处》,作者描述那些名人故事中,每一篇都像是有一个尼克在讲述自己见到的上流社会:奢华糜烂,精神空虚。

  其次是作者的选材角度很独特。作品分为三部,第一部描述了形形色色的小人物,而这些小人物,恰好代表了一种纽约精神。纽约是被忽视之城、匿名者之城、个性之城、奇特职业之城、被遗忘之城。这些有趣的定义,反映了这个城市的包容性。而这样的归类,作者有条理地引出了每一个街道、每一个标志性建筑的相关介绍。甚至,作者还在这些对每个类型的介绍中引出了这个城市复杂的种族关系,映射了阶级之间的对立。

傍晚时分,纽约城里成千上万的女秘书踩着高跟鞋从写字楼里迅速走出,而另一大群女人准备涌入。从夜色降临到日出时分,这些女人似乎控制着纽约:她们将占据证交所的位子,主宰空无一人的董事会会议室,向那些看不见的广告人挥舞拳头;她们无须通告就闯进那些商界大亨舒适的办公室,站在听写机前体验发号施令的感觉:她们能让摩天大楼里的灯光彻夜不息。从窗外看去,她们的身影和扫帚来回飞舞,就像一群女巫在施展魔法……这些清洁工大多是乌克兰人、捷克斯洛伐克人和波兰人。她们每周工作35小时,最低起薪只有54.95美元。她们干这份工作,或是为支撑一个大家庭,或是为挣钱补贴微薄的离婚赡养费,或是为在夜里能离开家……与那些白天上班时不停抽烟、一点儿也不体谅清洁工的人一样,她们的子女有时对清洁工作的工作也知之甚少。那些白天在这里工作的人,早上一上班往哪儿一坐,就开始往烟灰缸里弹烟灰,往纸篓中扔报纸,把这个地方搅得乌烟瘴气,目的好像就是让那些夜晚出动的拿着废物筐的无声无息的清洁工来收拾。

  在匿名者之城中,作者选取了清洁工、公交车司机、地铁售票员等一些社会底层人的工作片段,没有故意的情绪渲染,只是用一种有情绪的白描手法叙事,冷静的语言却充满了力量,给人的心灵带来一阵冲击。把写字楼的清洁工比作会着扫帚的女巫,这大概是我见对这个职业最浪漫的比喻。

  除此之外,数字在作品中的多次出现也很有特点。

纽约人每分钟眨眼28次,但紧张时每分钟科恩要眨眼40次……每天,纽约人要喝下46万加仑啤酒,吃掉350万磅肉,消耗21英里长的牙线。在这座城里,每天有250人死去,460人出生,15万人戴着玻璃或塑料假眼行走……

  不同数字之间的变化,无形中制造出了节奏,给人一种荡气回肠之感。而那些文字,被数字串联起来,也显得更加真实可靠。之前学巴尔扎克的时候,说他是城市的书记官。但我觉得,盖伊才更像一个城市的书记官。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读后感(九):阅读备忘

  ——

  *关于“新新闻主义”

  1973年,汤姆·沃尔夫(TomWolfe)和约翰逊(E.W.Johnson)联合编辑了一本《新新闻主义》,文中收集了21位新新闻作家的文章。沃尔夫在该书的绪言中概述了新新闻主义写作手法的四大特点,指出新新闻主义“新”之所在:

  第一,采用一幕幕场景与画面组合的结构描写事件,避免使用传统新闻报道中的历史叙述方式;

  第二,每一幕场景由一个特定人物来呈现,即通过一个亲历事件者(如作者本人)的所见所想表现场景;

  第三,大量运用人物间的对话,集中使用对人物的社会生活地位有象征性作用的细节(如人物的姿态、习惯、举止、表情、家庭布置、对上司下属的态度等),采用文学的表达技法;

  第四,描写细节,烘托气氛。

  ——

  *作品关键词:

  小人物 短篇 插叙 群像式描绘(转折手法) 作者隐藏

  “私人生活”的真实

  ——

  作者关键词:

  意大利裔移民二代 裁缝店(父亲) 《纽约时报》 “非虚构作家”

  ——

  *引申材料:

  盖伊·特立斯:你将同一个问题问十遍,获得十个答案

  http://cul.qq.com/a/20170716/016577.htm

  “六十多年从未背叛过采访对象”:对话美国著名记者盖伊·特立斯

  http://www.sohu.com/a/158070969_257199

  ——

  *闲着蛋疼的阅读: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第一次对媒体进行系统研究。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读后感(十):每个匆匆行走在城市的人,都有一身故事

  特立斯之前,没有人如此打量城市、写作新闻:“每天,纽约人要喝下46万加仑的啤酒,吃掉350万磅的肉,用掉21英里长的洁牙线。在这座城里,每天有250人死亡,460人出生,15万人戴着玻璃或塑料假眼行走。” 他利用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数字和芸芸众生构成了这座最不该被忽视的城市里最易被忽视的魅力。 有志于非虚构的写作者都应该知道盖伊·特立斯先生,读过甚至抄写过那本出版于16年前、早已绝版的《猎奇之旅》。 这位85岁高龄的美国非虚构作家在20世纪的新闻界开创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文体——用交响乐式的笔法,在一篇文章中呈现数百个共同主角,用几个长句甚至一个分句,结束一个本可以独立成篇的城市传奇。 这种文体被称作“密集恐惧症”。 那是一个文字闪闪发光的年代,一种对待文字如同传统制衣手艺的匠心。 今年,盖伊·特立斯的作品集以《被仰望与被遗忘的》为题再版,我们得以重温那些数十年前写下的经典之作。

  即使在今天看来,他的作品以及写作方式依然毫不过时,如他所言,“我所做的将成为永恒的历史的一部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