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读后感10篇

2018-04-30 20: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读后感10篇

  《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是一本由[美] 丹尼尔·席尔瓦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4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读后感(一):不讲暗杀的《暗杀大师》

  美国大选结束了,所以书的封面以后可以只写川普爱看《暗杀大师》啦。

  刚拿到书的时候我一直是把它看做一本悬疑小说对待的,作为悬疑爱好者,我得到了渴望从书里得到的畅快感。可是正如向我推荐这本书的某只所讲的那样,本书并非单纯一本悬疑小说,它讲的其实是一个人如何安放痛苦过往,正视内心追求,重塑自己生命故事

  如果你是一位小说爱好者,这本书紧凑的布局精美人物架构很可能会让你爱上它,而如果你是一名悬疑小说爱好者,你一定会对它着迷,而如果你恰巧喜欢带着些优雅气息、和文艺世界有交叉的作品的话,别犹豫了,你真的会像我一样为之疯狂

  看了太多相对粗糙的悬疑小说之后,我认为这本书的精巧在于它颠覆了传统悬疑类小说常常会以冷酷残忍粗暴甚至血腥的场面描写来吸引读者眼球的这种做法。这暗杀大师并非超级英雄无所不能,但他的成熟沉稳竟然让我在看书时凭空想象出那样一个有一丝孤独的、帅气形象

  曾经读过巨人的陨落,书中对于一战人物百态的描写还历历在目,暗杀大师中又加入了二战这条线索,向本书的基调里加入了一丝灰色。在战争中,人性的泯灭、百姓无助令我难过,当一个无辜女孩一辈子背负着自责而生活的时候,我不敢想象每每夜深人静她该怎样面对自己和自己的过去。也许读书就是这样,并非为了让自己在与人交往中多一些谈资,只是为了在有限的生命和经历以外再多一些对他人经历的感同身受吧。

  对于书画作品我只有常识性的一些知识积累,读过此书我专门查了查书中另一位大师—伦勃朗的作品和生平。原来他就是我所知道的《夜巡》的作者,他对于光线使用十分精妙,在《夜巡》中一片黑暗背景下,一种浓密紧张感挥之不散。

  《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读后感(二):欲罢不能的加百列

  收到书的时候,学校已经下了3天的蒙蒙细雨了,四处挂垂着朦胧的薄薄雨雾。颇有些用环境来衬托人物的心境和预示事情走向意思

  之后我就在宿舍里打开了这本书,躺在床上,身边放着必备的零食饮料。直到四个半小时以后天色开始变得暗淡时,我终于读完了这本书,而身边的零食和饮料丝毫未动。

  我并没有打算一个下午就把这本书读完的,只是有些书真的是打开就欲罢不能完全无法放下。

  小说分两种,一种是看完之后会给你人生带来许多启迪,让你对身处的世界产生深深思考,明晓一些道理,譬如《百年孤独》;而另一种小说,则是完全以曲折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来打造一个无比恢弘充满刺激和紧张的虚拟世界,然后使读者沉入进去完全无法自拔,它不能给你对人生的启迪和思考,却能让你看完以后长吁一口气,深感并没有辜负这一下午的美好时光,因为你确实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历经了一场刺激而又惊心动魄的旅行。很明显,《暗杀大师》就属于后者。

  故事的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你的眼球,用一幅失窃的画作来贯穿整个故事,从主线上开枝散叶,触角伸至全球。用文字的描写营造出紧张刺激的气氛,甚至于你看的时候都能够脑补出电影画面镜头凌厉的切换,上面写着大大的字幕,标注着这是什么地方,依次排过以色列、伊朗、瑞士、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然后一群群人紧张地快步前行,认真地汇报。加百列则时而悠闲时而丝毫不拖泥带水,抽丝剥茧般把笼罩的迷雾一点点扒开,然后把真正的真相显露给所有人看。

  如果你读罢最后一个字,也和我一样去查这个作家丹尼尔 席尔瓦该系列的其余作品,并且发现还没有被翻译引入捶胸顿足时,恭喜你,你也被这个作家征服了。

  《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读后感(三):情妇的崛起

  一晚集中看了三百页 后半部分明显好看于前半部分 情节跌宕耐人寻味 就像看一步谍战影片 除了长相都是我脑补的。

  描写的太过现实 像极了当今的社会 一切都从情妇入手 情妇知道的最多 情妇是最大的突破口 如果不满 情妇的举报可以让一个人身败名裂 佐伊作为一个职业记者 超群的应变能力强大心理素质不仅使她快速的学会间谍准则 也为她作为一个好间谍奠定了深厚基础 她是加百列的突破口 是她成就了这个事件成功 也是她 让一切变为可能 她是一个孤单骄傲女人 她用词语搭建了贪官牢笼 也为马丁筑起了神坛 让马丁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完美无缺 正因为她的骄傲 让她的世界很少有人情味和团结合作 是加百列的团队让她体会到了久违的家的温暖 她沉迷于这种温暖 所以甘于接受一次又一次的任务挑战执行第一次任务的时候 我就仿佛看到了一位性感女郎游走于床间和任务中 在爱情和任务之间自由转换 在马丁醒的那一刻 我也替她捏了一把汗 在第二次任务中 因为怕同志折磨 招供出一切 这种复杂的心情 还有在强大和脆弱女人之间的转换 让我看到了一个形象丰满的女人 她是有血有肉的 不论外表多么的坚不可摧 她也有温柔脆弱的时候 她为马丁沉沦过 不过在知道马丁的肮脏勾当后 价值观和那份理性 让她快速的抽离 这一切都是女人多面性的体现 相比那个铁血柔情不太冷的加百列来说 这位性感的女郎给我的印象更加深刻 她是美丽的 有魅力的 有主见的 也是敏感的 温柔的 易沉沦的 这都是她。

  她可以用笔让马丁登上神坛 也可以用人让马丁的肮脏勾当浮出水面 你愿意为什么而死?佐伊愿意为了自己而死 所以她一直为了自己而活 。

  只有笨蛋死人相信巧合 而你 相信你看到的一切吗?还不愿丢下那个可能被监控的手机吗?不愿为了自己而活吗?

  看完这本书 只想接着看下去 也期待电影的上映 也希望自己能为了自己活的更精彩

  《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读后感(四):书评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加百列系列,也是第一本丹尼尔·席尔瓦。这本书在阅读过程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其流畅节奏强烈的电影感。按照写作顺序,这是加百列系列的第十部作品,从这一部开始看剧情略有些突兀,但是在看到四分之一的时候剧情开始逐渐联系了起来,虽然书中仍有一些与其他基本作品相关的段落,但是并不影响直接阅读的体验

  这本书讲述了以色列传奇特工加百列决心退休后由于一幅在师弟手上修复的伦勃朗油画被窃,而且师弟被杀的情况重出江湖经过一系列与反派的对峙,最终揭露反派阴谋取回油画的故事。从梗概上来看是很传统的正义战胜邪恶的特工故事,而实际看来书中所用到的种种形式合理,加百列也并不是像 James Bond 这样大多数时候有着各式各样的高科技工具魔法死里逃生技能大片特工,而是有着敏锐头脑使用简单有效办法来达成目的少见之作。这样的设计不仅需要作者难能可贵的写作技巧,也需要大量的知识与事后校对。这样的理念与 Jason Bourn 系列(即《谍影重重》)不谋而合,实际上更加贴近真正特工的工作

  这本书从头至尾,作者都以娴熟手法将整个故事的电影感与临场感表现了出来。在作者的描写下,似乎每一个场景都有着电影镜头般的感觉,甚至人物的面部表情都可以从类似的电影类型中联想出来。这本书在人物的刻画方面却与其他类似题材有着不同角度。加百列并不是一个通常在特工电影小说中见到的有着冷酷心肠的特工,很多时候作者对他性格的描写更像是就住在你楼里的大叔一样,对事拥有常人一般的情感反应和特工应有的理性分析判断,他自然也有着像通常特工一般的超常记忆力等能力,但在做决定的时候都是站在一个普通人视角,并没有用过多的主角光环来强行编剧情,在这种常见到半个超人主角的类别里是难能可贵的。

  总结:这是一本优秀商业著作,有着强烈的情节吸引力与少见的情感刻画方式以及优秀的电影感叙事风格,不失成为一本优秀的周末读物

  《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读后感(五):不情不愿地向外界展示的一面和细心遮蔽掩盖的另一面

  在季风书园一个下午加晚上的时间看完了。故事相对紧凑,很多地方有驱动人想要看下一页的力量。不过因为场景跟着书中的角色切换的很频繁,有时还是会让人有点断片的感觉。而且看这种小说跟电视剧的一个相似之处是知道“主角光环”永远存在,每到惊险处这个想法总会蹦出来,把刚提起的心稍稍安抚下去一点,让人没办法完全沉浸到剧情中。

  还去了解了下主角加百列的名字,原来是圣经天使的名字。怪不得沙姆龙会对他说“你母亲给你取名叫加百列是有原因的。你是不死之身。”

  对书中一段描述情报机构的话有些感触

  “与所有情报机构一样,它具有两面性——不情不愿地向外界展示的一面和细心遮蔽掩盖的另一面。”

  其实想一想,人不也是这样的吗。向外界展示自己想要展示的那部分,细心的掩盖不想为他人知道的另一部分。不管是朋友还是家人,静静的听他愿意说的那部分,暗暗体会他没有说的那部分,绝大部分事情不要去说穿,往往才是相处舒服状态。对自己呢,也不必苛求,想起季羡林先生一句话:“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

  还有加百列初次邀请佐伊加入时说的话:

  “我在安全部门干了一辈子,瑞德小姐。我的职业让我习惯于灰色领域,而不是非黑即白。我看待这个世界,并不是带着自己的希望去看,而是看它最真实的一面。”

  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也没有什么绝对好人坏人,每个好人在另一个时刻都可能是坏人。所以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其实也都是片面的。

  至于书封面上的那句“愿意为了什么而死,就要为了什么而活”,看完之后仍然没有太深刻的理解,只能浅显的理解为“那件事情需要你好好活着你就承受着某些痛苦与责任的活着,需要你搭上性命在所不惜”吧。再联系整本书的开头和结尾:刚开始,加百列是为了给死去的妻子孩子复仇而重出江湖,他一定是愿意为此去死的。而复仇成功结束后,也就是整本书的结尾,沙姆龙则让他好好照顾现在的妻子,和将来可能会有的孩子。这也大概是他活下去的原因了。

  《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读后感(六):新颖别致的体验

  我平时是不喜欢悬疑小说的,因为悬疑小说通常都没有特别深刻的思想性(看来这也是被我国教育体制深深荼毒的结果),所以放在平时这种书我是不屑一顾的。但是这一次,因为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这本书,看过之后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可以说这本书刷新了我对悬疑小说这些现当代小说的认识。

  初看书名,并不十分吸引人。《寻找伦勃朗》,让人以为只是一个简单的寻宝故事。然而翻开书认真去看,才发现远远不止寻宝那么简单。一本书的大框架就是寻找伦勃朗的一幅名画,但是以此为主题将许多线索穿插连接在一起,比如纳粹犹太人的暴行、持不同政见者与政府间的抗衡、道貌岸然的富豪政治家、黑白两道之间藕断丝连的关系慈善的幌子下的惊天阴谋……如此等等,都被完美结合在一本书里,让人与主人公一同见证。另外,作者出色文笔更是让读者感同身受、身临其境,与主人同呼吸共命运,一同在数个场景之间变换,这一秒还在荷兰的大街上,下一秒就到了南美洲的葡萄酒庄园里听纳粹后裔讲述父辈罪恶

  我不是专业文艺批评家,不太清楚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但是我能深深地感受到作者深受好莱坞大片影响。尤其是每一节的第一页都写明了本节场景发生地点,这本书俨然一部完美的剧本。读这种书最适合想象出那样的画面(这是很好想象出来的,毕竟作者描写得很生动而不乏翔实),然后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就能很快地进入情境投入到情节中。口拙嘴笨不知如何描述,反正这本书真是太像一部大片了,就差拍出来了。可惜作者却不让拍出来,因为“没有人能演出暗杀大师的风度来”,也是醉了。

  唯一一点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鉴于其与大片之间高度的相似性以及其丛书的性质,就知道主人公永远不会死掉,总是能猜到结果。不过这是这类书共同的特点,也不能怪罪作者。不过好在你不一定能猜到结局,但是一定不能猜到过程。总之,这本书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读物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读后感(七):一部精彩绝伦的谍战大戏

  一幅被盗的伦勃朗的油画,一桩修复师被杀的血案,一笔隐匿多年的巨大财富,一段纳粹时期不为人知悲情往事,一位慈善大亨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还有一名已经退隐江湖的以色列特工……

  以上的种种情节因素,构建组成了《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这本书的内容。

  加百列.艾隆,一个与天使长同名的人。因为这本书只是暗杀大师系列的其中的一本,所以对于他的过往我们只能从第一页的介绍和小说中的只言片语得知。

  他曾效力于摩萨德(以色列情报和特殊使命局),是一名出色的特工,因妻儿在一次行动中无辜身亡从而心生退意。十年后为了复仇重出江湖。而在这本书中,他因为好友朱利安丢失的一幅伦勃朗的作品而卷入了书中讲述的这一场纷争。

  一部好看的谍战小说,精彩的故事框架、此起彼伏的生动情节、出人意料的伏笔选念以及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是缺一不可得。这本书恰恰集合了上面所说的各种条件。他故事叙述流畅,情节紧凑,扣人心弦,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的会置身其中,跟随者书中的人物一起去探寻案件的真相,破解其中的各种谜题。

  一本书读罢,犹如看完一部精彩绝伦的谍战大戏,一段段的故事情节在作者的笔下犹如电影一般在你的脑海中放映完毕。又好像是数九寒冬天气刚刚吃过一餐热腾腾的麻辣火锅一般,浑身上下每一个毛孔都透着畅快,感觉既刺激又过瘾。

  我已经开始期待何时《暗杀大师》系列的其他作品能够引进翻译出版了,因为你实在是难以抵挡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以及书中主人公加百列.艾隆的魅力。

  《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读后感(八):来一场惊心动魄的特工之旅吧

  自打翻起第一页开始,就再也无法停止了,抑制不住的渴望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想知道加百列这个神一样的人物有着怎样的性格,经历过什么事情,以及会怎么处理眼前的一个个矛盾。

  本书情节丝丝入扣,引人入胜,从一个不被大家理解的英雄的视角引出了一个神秘的陌生人,又从一系列的艺术品被偷和一个修画师的离奇死亡引出故事的主要矛盾。一个艺术商人由于担心自个儿破产而拜托一个神秘的朋友帮忙找到被偷的从未面世的伦勃朗的画,由这幅画而引出了一段二战时期一个犹太家庭的动人心扉的往事,一个由于贪婪而放弃人性大发战争财的纳粹党卫军上尉,一张深藏在画中的沾满罪恶的财富名单,一个世界著名商人的丑陋真相,一个涉及西方社会安全、国家局势的贪婪的交易。因此,大神加百列的目的从最开始找到这幅画,到给受害的莉娜一个交代,再到找到那笔战争时期的巨额财富,再到揭露一个商人的真面目,最后再到阻止一笔交易,维护国家的安全。从而,由两个人的行动上升为了一个国家最高情报机构的小组行动,最后又联合三个国家的上层协调解决。紧凑的故事脉络让人根本舍不得放下,而且,书中的艺术品的背景也深得我意。

  这本书除了情节吸引人之外,对人物的设定而很招人喜欢,尤其是这个集所有优点于一身的几乎完美的男人,他睿智、正义、敏锐、英勇,作者一直都在不动声色地暗示这个男人的强大。还有他的美丽的妻子,聪明正义的记者,以及其他的各式各样各种领域的人物都十分鲜活。

  看完书之后让人直呼过瘾,忍不住想看更多加百列和他那个一头乌发的漂亮妻子的故事。

  《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读后感(九):伦勃朗的回归

  “暗杀大师”是席尔瓦最著名的作品,至今已推出了16本,《寻找伦勃朗》是我看的第一本,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伦勃朗,作为一名美术爱好者来说伦勃朗的名字有极大的吸引力。伦勃朗是荷兰的绘画大师,他的大部分画都是在阿姆斯特丹完成的,他的作品不仅限于肖像画,绘画的题材非常广。他一生中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辛勤的画画,生活的很快乐,既有钱又有名,但是因为他花了太多钱来收集漂亮东西,而他的画也渐渐不再受欢迎,年老时很难再卖到钱。毫无疑问,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画家。

  这本悬疑小说以寻找失窃的油画的开篇,之后的环节节节相扣,让人不得不一口气看下去,内心充满恐惧和激荡,看似是一幅丢失的油画,背后却隐藏着惊天的秘密,悬而引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对荷兰犹太人大屠杀的历史事实。围捕运动之初有十四万犹太人居住在荷兰,最终获救的只有条年轻的生命。这本书是虚构小说,历史却是真是而残酷的,故事线索明暗虚实,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特工加百列从寻找油画开始,进而发现油画的背后的秘密,马丁的行为揭示人类贪婪的本性。加百列以修画师的身份隐藏自己,始终为正义和和平而努力,无论他在挥洒热血还是涂抹油彩,都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在经历困境、危难之后,选择回到平凡的生活与自己爱的人一起平凡度日。对于一个曾在生与死之中奋力拼搏的特工来说,更显得珍贵。

  席尔瓦的作品,不愧是悬疑小说的盛宴。

  《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读后感(十):我想说点和人物无关的

  暗杀大师,听起来好像很一般,感觉就是在说一个杀手的故事之类的啦,不过看到黄黄的封面,总是觉得应该还可以吧。觉得各种分析都应该被说完了,其实我比较想谈的是开头人物上场的方式,以及每个章节都先标好地点,再开始讲故事这种做法。

  先说开场,其实大家看封面,大概就知道主角是谁了,但是开头之前还有一篇人物简介,看起来像是简历的东西,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学生时代自己想角色的时候,也会在旁边写上姓名啦,年龄啦,爱好啦,讨厌的食物,擅长的技能等等等...所以感觉良好,想着,嗯,出书的西方人也会用这种形式哇哈哈。开始进场啦,开头叙述主人公,并没有马上就亮出事迹啦,关系啦,而是借由"陌生人"这个称呼来带入故事节奏。作者这样写当然就是在开场的时候很好地把读者带进自己设置的兴趣圈,比如我,就会想着,陌生人,大概就是主角吧,可是这样搞很神秘耶。开场第一个出现的人物不是主角,而是一个叫皮尔的年轻人,这个人,在主角的活动中占据了一部分相当有趣的情节,比如,"陌生人"教皮尔开船啦。这么神秘的陌生人,连皮尔也难以说出名字的人,居然也获得这个年轻人的无比信任,难道不会更加神秘吗?所以,故事大概就在这种节奏中前进。这种节奏让我想起了侦探小说,当然这是悬疑小说,那种就是,"啊,好奇怪啊,咦,怎么回事,接下来会怎么发展”的节奏。当然,这本书我还是不喜欢剧透,所以涉及情节发展我就不说啦。

  说到每个小章节开场都是用粗黑体字表明了地点,我觉得这个一方面可以让读者一眼明了故事节奏发展情况,让广大读者看起来没那么累,毕竟这种就真的像切换电影场景一样,一下换一个,所谓烧脑,除了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尔虞我诈,就是外国文学这种地名和人名之间的难记;另一方面,地点的标明以及切换也是在提醒着读者的阅读节奏,方便跟上作者的步伐,这个让我这个侦探小说迷读起来颇有侦探场景的感觉。话说其实这个故事,也有点那种意味,寻找伦勃朗,是吧,总是要找来找去,线索什么的,很重要啊。

  其实对于这本书,大家还是自己看,我就不多说了,属于深夜无事的时候,推荐的读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