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杨绛传(追思纪念版)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杨绛传(追思纪念版)的读后感10篇

2018-05-01 20: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杨绛传(追思纪念版)的读后感10篇

  《杨绛传(追思纪念版)》是一本由罗银胜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杨绛传(追思纪念版)》读后感(一):最才的女最贤的妻

  5月底,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不论是文化多的还是文化少的,都以这种方式纪念杨绛先生的逝去,作为中国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哪一个身份都做得堪称“完美”,钱钟书也称她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读一本追思纪念版的《杨绛传》,与这位世纪老人做一次对话,以作怀念

  带着对杨绛先生的尊重和怀念,一个人静静读完这本《杨绛传》,再一次近距离感受杨绛先生的成长爱情婚姻、留学、执教、协助钱钟书创作、被批斗下放、陪伴钱钟书,送走女儿丈夫、继续未完成事业……一个穿越世纪的百岁老人,一直秉持着恬淡客观沉静低调生活态度写作风格娓娓道来生命中的“成绩”与坎坷,有着穿透岁月力量,让读者也平静客观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儿。她的文章不温不火却直入人心,文化含量丰富却并不晦涩,她出身名门却丝毫没有架子,她成绩斐然却为人谦虚,她头戴光环却始终低调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

  我们从青葱岁月走到婚姻殿堂,再到成为孩儿爹娘,抚育子女生活中各种摩擦接踵而至,甚至会后悔和对面这个人结婚,而我们对爱情婚姻的憧憬往往都是参照杨绛和钱钟书这样的“神仙眷侣”,如果没有他们的爱情和婚姻,我们也许对时间是否有这种爱情心存质疑,但是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婚姻从头到尾都让我们这些饮食男女艳羡不已,只不过我们女的不是杨绛,男的不是钱钟书。作者用大量篇幅描述了钱钟书和杨绛相识相恋、走入婚姻殿堂、出国留学、陪伴女儿等整个历程,在杨绛先生的笔下钱钟书是个学霸但不是书呆子,虽然有“痴”气但却富有生活情趣,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他们能够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在生活和文学创作之路上一直前行,不论是作品传递精神还是作者个人的人格魅力影响一代代读者,并继续影响着更多的人。

  杨绛本身就是有名的文学创作家和翻译家,但为了钱钟书的事业暂时中断了自己的创作之路,潜心帮助钱钟书完成创作,而钱钟书病逝后,她又投入到整理钱钟书笔记的浩大工程中,但她本人也有自己的文学追求,留给我们《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等优秀作品,思路缜密,文笔优美,内蕴激情,留给读者巨大宝贵的精神财富

  “腹有诗书气自华”,杨绛年过百岁更加显得淡定从容,有种看透世事透彻,对身外之物功名金钱地位丝毫不放在眼里,她和钱钟书在那个年代精通好几种语言,是何等有才气人物,却一直保持着谦逊低调的态度,而现如今社会中不知还有人能做到他们两位的“气度”和“风采”。

  杨绛先生走了,但她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散发着灼人的光芒照耀我们前进的方向,时时给予我们启迪智慧指导

  《杨绛传(追思纪念版)》读后感(二):于外不争,傲骨不曲

  杨绛先生是智慧的,温婉的,谦逊的,低调的。即使是面对不公正的待遇,依旧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安定。从书中摘录的部分《干校六记》中可以看到,杨绛先生的豁达乐观

  但另一方面,杨绛先生又继承了父亲刚正不阿的傲骨。面对国家危难她能摒弃一切,面对日本军官她能直面不惧,面对原则问题她决不退让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同一个物,同一个人,有不同的看法,而否佛祖眼中出佛祖,慈悲目及皆喜乐。杨绛先生是可爱的,敦厚的,她眼中的钱钟书,更是如此。或许外人眼中的钟书是博学的,意气的,坦率的,有趣的,刻薄的,不讲情面的……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而杨绛先生不愿意自己最爱的人被世人误解,她连《洗澡》中人物的命运都不愿意被某些人恶意揣测,在九十多岁的高龄时续写《洗澡之后》,给了她创作的这些人物以美满结局,断了大家的恶意揣摩可能,更别说是对于自己挚爱的丈夫钱钟书了。钟书的书信不愿意拍卖,我想,一是出于对著作权的尾骨,另一方面,则是避免世人对于钟书的曲解。我想,经历了文革波折的杨绛先生,对于“人言可畏”的体会,应该更加刻骨铭心

  杨绛先生,作为窥探您传记的一个小小读者,请允许我向您致敬!

  《杨绛传(追思纪念版)》读后感(三):【雨枫试读】对于这样的世纪老人之传,我们还有更多期待——《杨绛传》书评

  对于这样的世纪老人之传,我们还有更多期待——《杨绛传》(追思纪念版)书评

  文|黄昏挂起一盏灯

  首先吐个槽,这书是作者罗银胜的旧作新版,即乘着杨绛先生去世的时间点稍作修改,趁热打铁推出的“追思纪念版”。杨先生于2016年5月25日去世,这书当年六月即付出版,而作者后记的落款时间则是杨先生去世的第二天5月26日。我大胆猜想,此书与2015年的第三版之间仅有微小差异,即,在文末添加了一段杨先生去世的消息,其他改动并不多。如此仓促推出新版,自然是想趁先生离世引起的关注热潮,再次吸引眼球钱包。但因为操作匆忙,校对花的功夫不够,使这本书的质量大打折扣,出现了许多不应有的错讹,有误字,有漏字,也有文不对题的别字,使阅读过程平添诸多不愉快——真正要追思纪念这位伟大的世纪老人,用这样的出版质量出版她的传记,我个人认为是不够尊重的。这是我全文阅读完这本天地出版社的《杨绛传》后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真心话。

  至于书的本身,因为已经是第四版了,反复打磨十二年,自然文字是具有可读性的,作者也是狠下了一番功夫,对于传主的生平和作品,都是经过详实的搜寻和研判的。这其中,杨绛先生本人的许多文章,尤其是文化散文本身,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因此同时也兼具极大的可读性。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包括童年成长、家庭变迁、求学历程,以及同钱钟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都是本书看点。作为一个博学睿智宽容韧性优雅斯文的精神贵族,杨先生的一生跨越了一个世纪,她生平经历跌宕起伏,她的精神世界的浩瀚深邃,都预示着这本传记的引人入胜是可期待的。

  杨先生的一生让人心生敬意,看似柔弱其实坚韧,记具有中国女性传统意义上的贤良淑德,又有现代知识女性独有的风骨与气节,如翠竹,宁折不弯;如苍松,凌寒常绿。作者罗银胜说:世人皆知的杨绛先生,大多是作为“钱锺书夫人”面貌呈现的。而杨先生自己也非常中意这个称呼,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形容杨先生,那么一定是“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温柔和婉,聪颖贤惠。(——罗银胜《我写<杨绛传>》)。“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这八个字用在杨先生身上,可说恰如其分

  在我的印象中,像杨绛与钱钟书这样的学者夫妻,在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并不多见。相形之下,连赫赫有名的沈从文与张兆和,周有光与张云和,都显得略有失色。他们夫妻之间志趣相投,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清贫安乐,并始终抱有对世人的宽容善良赤子之心,每每让人闻之艳羡不已。

  作者对搜集资料所花的功夫较深,相形之下,他对传主的评价和对传主文字的解读相对来说就偏于浮泛。杨先生是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尽管自己有着巨大的才情,却长期甘于做钱钟书背后的“灶下婢”。她一生对抗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依然保持着平静、淡然、知足的人生态度,成为无数人的精神楷模。她身兼翻译家、散文戏剧小说作者,在其写作生涯中,翻译是她用心最深的主业,散文和小说更像这位才女信手拈来游戏之作,但无可否认,她的散文成就反而是最高的,她文风中那种随和低调,饱含中国知识分子气节与涵养知性文字,如同不可模仿的灵光闪现,毫不刻意,却回味悠长。她与钱先生的日常,和我们普通百姓并无太大分别,或许唯一区别只会是,他们更知道什么是值得珍惜的,什么是无足轻重的——这个说来简单,但若无极深的修养和优美的人格,怕是知易行难。面对一个高贵灵魂,作者笔调无论如何毕恭毕敬都不为过。但作者若能对杨先生的作品与为人(尤其是回国后的后半生,恍如飞驹过隙,写得简略而匆忙),做出更进一步深刻的剖析和解读,尤其是在文革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他们经历的人和事,以及他们的人生选择,对于读者了解他们一生便能更透彻更深入,影响也会更深切。若作者不是一味赞美仰望,而是把他们当做人(同时具有人的优点缺点普通人),来贴切描写评论的话,我想,这本传记的思想性与可读性就更高了。当然,这是求全之毁了。但是,对于这样的世纪老人之传,我们还有更多期待。

  《杨绛传(追思纪念版)》读后感(四):【雨枫试读】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更是她自己

  人们都知道,在钱钟书眼里,杨绛"绝无仅有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于是当杨先生以105岁高龄离世时,不少媒体便将《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当作标题,让世人深深地缅怀了一把“民国范儿”的爱情。我向来不喜贴标签,便也有些在意,以为仅将杨先生看作钱先生的“副手”、“内助”,不太公平。恰好罗银胜老师的《杨绛传》增补5万字后又出新版,感谢雨枫书馆第一时间赠书,让我能从先生诞生之年起,纵览百年苍茫,对这对学术伉俪有更多了解。

  《杨绛传(追思纪念版)》读后感(五):【雨枫试读】怎样的家庭,才能教育出杨绛这般的人

  父母品行,往往直接影响了孩子的人生。

  最近在读一本书,罗银胜写的《杨绛传》。最初吸引我读这本书的,是封面一行字,“杨绛先生生前亲自审阅的个人全传”。

  读过全书感悟颇多。书中引用了很多先生自己的文章片段,以温暖而客观的笔调记述了先生的一生。这段时间,纪念杨绛先生的各种文章甚是繁多,不过大都是追缅或是倾慕先生的爱情和家庭。

  而读过这本书后,我觉得先生之所有拥有后来的性格和人生,最重要的,应是少时家教或者说是原生家庭的熏陶。少时的一件小事,都可能如蝴蝶翅膀一般,在未来人生中掀起一场飓风。杨绛先生的童年小事,亦是对她影响深远,以至她自己后来写回忆文章时,每每总是提到。我特意摘出先生童年时的这些小事,品过其间味道,方知究竟是怎样的家庭,才能教育出杨绛这般的人。

  1927年杨家全家福,后排左二是杨绛1927年杨家全家福,后

  《杨绛传(追思纪念版)》读后感(六):杨绛的百年美丽人生

  用了三天的时间,我终于细致的看完了《杨绛传》这本不算太厚的书,合上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个女子,一位妻子,我在她身上看到了优雅、恬淡、刚强、隐忍、深情谦和崇高……钱钟书曾说过,杨季康,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和朋友,他夸她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我想,这也许是对一个女人最高的评价吧!

  《杨绛传》很抒情,但字里行间的杨绛却无比的朴实,朴实的令我不知道用怎样的文字来描述。在我们这个年代,时间很快诱惑很多,人可以轻易地爱上一个人,也可以轻易地说不爱,对于爱情,我们似乎再也无法保持一种朴素坚守,人心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变得麻木不仁。杨绛和钱钟书的真挚爱情却再次让我体悟到爱情的伟大。在那个时代,人们没有丰富的物质条件,爱情是那么简单,只要爱了,便是一辈子的事,他们相濡以沫在一起六十余载,一起经历风风雨雨,一起沉迷书海。我记得文章中有一段文字写杨绛先生在与笔会的答问中表述了对丈夫的一往情深:“我由宽裕的娘家嫁到寒素的钱家做媳妇,从旧俗,行旧礼,一点也没有下嫁的感觉……抗战时期在上海,生活艰难,从大小姐老妈子,对我来说,角色变化而已,很自然,并不感觉委屈。为什么?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我爱丈夫,胜过自己。我了解钱钟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这是我认为的最感人的爱情表白。的确,杨绛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 “ 钱钟书夫人 ”。在钱杨伉俪 60余年的婚姻中,杨绛以其巨大才情,却长期甘于做钱钟书背后的那个“灶下婢 ”。她不仅悉心照顾钱钟书的生活,更全程参与了其整个创作生涯,钱钟书每一本著作背后都有杨绛不着痕迹奉献。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杨绛,也许就没有钱钟书的巨大成就。钱钟书的光芒太耀眼,几乎遮蔽了杨绛的才华,但后者安之若素、娴静内敛姿态,却反而令其背影愈发高大,令人肃然起敬。钱钟书所谓“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当真是一番肺腑之言。

  钱钟书夫妇的爱情没有让他们局限于两个人的世界,而是让他们的心胸变得更为广阔。丈夫和爱女接连去世,让彼时近90岁的杨绛深受打击,但是她没有选择逃离,而是为丈夫坚守到、奉献到最后一刻: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 7 万余页,她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2003 年出版了 3 卷《容安馆札记》、178 册外文笔记;2011 年 20 卷的《钱钟书手稿集 · 中文笔记》面世。杨绛的举动,不仅为钱钟书,更为中国文化保留了至为珍贵的文化遗存。

  这是一种大爱!相比林徽因的端肃,张爱玲的冷傲,陆小曼的风致,萧红的悲苦,谢婉莹的恬淡,丁玲的复杂,杨绛的名气与特质,其实始终不曾过于耀目。日复一日的羞辱,日甚一日的绝望,她不动声色地坚强,润物无声地反抗,内心强大得像海洋。她的平淡处世、不争、不喧,她用平常心面对人生遮天蔽日的苦难又让看似平凡的她带着一层无比明亮的光晕。

  花开花谢花自在,人来人往自留香。杨绛静悄悄地走了,但她留给我们的却是一段罕见的爱。

  《杨绛传(追思纪念版)》读后感(七):生命之火

  生命之火

  我想传记最大的作用是让后人看完传记后能有所想有所思。我以前不了解先生,但是她去世那天我也被新闻刷了屏。我相信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不平凡的女人,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开始读这本书,未曾想到我不了解的杨绛先生会让我如此感慨。

  我从未看过先生的任何著作,所以对她的生平和作品都一无所知,这本书除了引用先生的作品,参考先生自己写的生平事迹,还加了作者自己的一些解读。对我来说,至少把先生这一生串起来了,对于从未了解的人,读这本传记是最快了解的方式。

  作者从先生的小时候开始写起,不得不感叹,从小父母给了先生一个优渥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书香熏染,以身作则也让先生从小有了谦逊低调的品格。恰巧做父母后的这一两年我深信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无边无际的。而从小的家庭教育、学习环境也是培养孩子性格品德的关键,更可能为孩子塑造出一生的爱好。先生两位的父亲品格集中起来就体现在了他们的女儿钱瑗身上,刚正不阿一生教书育人。他们这个大家庭至今再没有传人,却三代为师,教出了多少学生,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这才是真正的大爱。先生的爸爸两次留洋,在那个年代很早便接触了革命团体,也有着不惧日本人的骨气,对孩子的教育一丝不放松,这样的爸爸才是经过考试正规上岗的爸爸,如今那些拿着手机带孩子的爸爸们不知道能不能被称为爸爸。

  凭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清华大学研究院,在那里遇到了钱钟书先生。看文中的照片会觉得这真的是一对璧人啊,身上散发出来淡淡的书生气息,温和而从容的样子。我看到这张照片甚至被震撼了,太美了,那时候很年轻,而转眼间先生已经离世,岁月匆匆,只留下一世英名。

  《杨绛传(追思纪念版)》读后感(八):【雨枫试读】你们仨

  林亦霖

  已经渐渐忘了第一次知晓您是什么时候,也不记得《我们仨》这本书翻了多少遍,《围城》电视看了多少次。读到这本传记的时候,泪水直流,虽然舍不得,但您已经离开了,像一滴水,汇入了生命的汪洋。

  看《我们仨》的时候,满满的都是感动。原来人们眼中的大家也会磕掉门牙,也会为生活所奔忙,会挂科,会看错题。种种往昔的画面浮现在眼前,书中的他们是与世无争的、从容的,路途再长,只要有彼此,一定可以走下去。

  自传是从杨先生的童年开始写起,好的家庭环境为她培育出一个独立的灵魂,让她爱其所爱。虽然她本科读了政治,后来却爱上了文学。家里不仅没反对,反而支持了她的选择。

  有些事情是冥冥之中注定的,比如她考进清华,她遇见默存。狂傲不羁的他,也只有她才能包容。她用爱去呵护着他的那颗赤子之心,呵护着他的“痴”,他才能在学术上心无旁贷走了那么远。她说的话,他信;她道的理,他懂。很少遇见这么和谐的伴侣,一人狂妄,一人内敛;一人尖锐,一人平和。求学的那段生活很美好,在象牙塔里生活为他们一生奠下基调——踏实、认真。

  《杨绛传(追思纪念版)》读后感(九):一个世纪的温柔

  “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这段话在全书中出现了不少于三次,这应该就是杨绛先生毕生的态度了。对一切事情都看的洒脱超然,哪怕那最艰难的十年也并没有将她打败,对经历的批斗和斗争,都云淡风轻的化作“增强自己韧劲”,“夯实了与命运搏击的基础”。 经历大风大浪的百岁老人在一个世纪里表现出的都是那样平静、克制、宽容又充满了温情的处世态度,和她的作品一样,“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但是就这样一位温婉平和的老人,在写到自己的婚姻爱情的时候居然也毫不保留的嘚瑟起来,又着实显得可爱至极。“一生中从事过很多份工作,但只有一件事终身不改,我一生是钱锺书生命中的杨绛。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常使我感到人生实苦。但苦虽苦,也很有意思,钱锺书承认他婚姻美满,可见我的终身大事业很成功,虽然耗去了我不少心力体力,不算冤枉,钱锺书的天性,没受压迫,没受损伤,我保全了他的天真、淘气和痴气,这是不容易的。实话实说,我不仅对钱锺书个人,我对全世界所有喜读他作品的人,功莫大焉!”我爱你,就是毫无保留的爱你的一切,爱你的优秀,也爱你的“痴傻”,并不想去改变你,这也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钱钟书先生给杨绛的评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我想这就是相爱一生的最高荣誉吧。

  《杨绛传(追思纪念版)》读后感(十):【雨枫试读】少了一个温柔的灵魂

  凉川v评《杨绛传》

  2016年5月25日,杨绛去世,享年105岁。生于北京,通晓三门外语,又是著名作家钱钟书妻子的她,在出版《我们仨》等散文随笔后,生命快走到尽头时,仍笔耕不缀。

  今年中国作家富豪榜上杨绛以莫高的版税上榜,然而我个人觉得,不管版税多少,那都不是她真正想要的,她真正想要的应该是丈夫儿女一起幸福美满生活在一起。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杨绛的女儿在杨绛81岁时患癌症去世,丈夫钱钟书在次年也撒手人寰。

  她并没有被死亡击中,反而日渐强大,纵使生命之火日渐衰弱,也不曾退却一分。

  她以笔为盾,防御生活中的各种苦难,她以笔为文,化作许多令人感动珍贵无比的回忆。

  她去世后,也有人感慨,这世上少了一个温柔的灵魂。

  还记得小学时学的《堂吉诃德》,就是杨绛翻译的。在课外书上有次也看到她的故事。那时她和钱钟书还年轻。钱钟书先生是位有钱人家的大少爷,与杨绛算是门当户对,结婚后一次钱钟书因病住院,病中还在医院写稿,一不小心打翻了墨水瓶,墨水流在被子上一片黑。他有些沮丧的问杨绛,这能弄干净吗?杨绛好脾气的回答,洗洗就干净了。后来钱钟书出院,不小心把家里的瓷盆摔了,掉了一大块瓷,他还是问杨绛,能修好吗?杨绛笑着回答说能修好的。据说钱钟书手上戴的表坏了也是杨绛送去修的,在钱钟书眼里没有杨绛修不好的东西。有人问钱钟书对杨绛的看法,他说在遇见她之前从未想过别人,遇见之后更没有想过,我想这就是他们之间感情的细水长流。虽然不如轰轰烈烈的爱情感人,但它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两个文学上的灵魂互相碰撞,闪出温柔却不刺眼的火花,才有了彼此之间的成就。

  假如杨绛没有碰上钱钟书,那就不会有那么多为人称道的散文集;假如钱钟书没有遇见杨绛,那他也不会写出经典大作《围城》。

  杨绛去世后,世间便少了一个温柔的灵魂。

  在苦难面前她从不逞强,而是用自己的温柔软化那些无法承受的痛苦。文革时期,杨绛被人们的口水淹没,头发被剪断一大半,过后她没哭没闹,照样做饭。因为她知道这样没用,只有真正的温柔才能做到这样,不卑不亢。太过坚强的人也许内心十分脆弱,容易被累垮。而真正温柔的人才能在现实的负重中灵魂不被折断,继续活得很久很久。

  本文为笔者原创,若需使用或转载,请私信,谢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