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面纱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面纱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07 20:4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面纱经典读后感10篇

  《面纱》是一本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作,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面纱》读后感(一):真的好想好想知道答案以后再选择

  这是一个爱情打头,亲情收尾的故事家庭or个人,鱼与熊掌,人生不是考试却布满了选择题。“真的好想好想知道答案以后再选择”,这句话这几天一直萦绕在我的内心,来自台剧《荼蘼》。

  男二说:“寂寞是人的本质。爱情、甚至婚姻、家庭,能安慰的只有孤单这件事,却永远也解決不了寂寞。”结婚动机可以有很多种,家人催促、世俗眼光物质需求、爱情、政治联姻甚至是满足控制欲。没有两情相悦的婚姻是自己亲手埋下的地雷,总有一天你会忘了安全区域的封锁线,踏入雷区。小说《面纱》中男主人公沃尔特甘愿娶一个不爱自己女人女主人公答应求婚的动机是为了让母亲感到风光,为了超越妹妹的出嫁对象他们的婚姻经历了出轨、报复怨恨和怨悔,沃尔特的死仿佛是一种牺牲,毛姆引用一首短诗《疯狗挽歌》来表态:

  “好人原本和狗是朋友,一天狗疯了,咬了好人。领居们都说好人活不了了,却没承想,好人后来康复了,那条疯狗却死了。”

  站在病床前的孩子总会惭愧的哭诉:我应该听您的话,早点结婚,让你看见我幸福;指腹为婚的人晚年忆起青春年少又会后悔当初没有选择爱情。人生的AB面,孰对孰错,答案是放弃选项永远都是心头的“朱砂痣”。不如像《荼蘼》中杨丞琳说的那样:既然选择了planA,我们就一样努力的让幸福不输给planB。

  “我要把我的女儿抚养长大,让她成为一个自由独立的人。把一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爱她,养她,不是为了让她将来和哪个男人睡觉,从而让他心甘情愿地为她下半辈子提供吃的、住的,这种事我是不会做的。”多么痛的领悟!我们没有义务取悦任何人,包括亲生父母为人父母之后也应该明白,绑架孩子的人生是最糟糕的爱的方式

  牺牲,未必是一种成全。

  《面纱》读后感(二):虚伪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的面纱

  不得不说,毛姆很擅长写人物细腻的内心,也擅长用环境表达人物内心的恐惧、害怕与未知。如果你觉得这只是单单的爱情故事就太过于肤浅了。女主角基蒂在恋爱、结婚、偷情、认命到醒悟。一个慢慢认识自我寻求内心深处精神支柱即“道”的过程

  作者渐渐地让人认识到她心中的改变,从不想晚于妹妹结婚,就随便找了个人结婚时的爱慕虚荣,不愿输给不如自己的妹妹;到她幻想自己能与唐生在一起的单纯愚昧无知;到仰视教堂院长一举一动,她的心开始慢慢转换,她开始疑惑,为什么院长的生活那么让人羡慕,而她却愿意放弃所有的物质,赞美,虚荣的表面,来到这样一个与死亡战斗地方。在不知不觉中她开始改变,从丈夫的死中她希望的是得到丈夫的原谅从而让他能宽恕自己。她慢慢变得不再自私,她鄙视与唐生苟合的自己,于是她要逃离,在和父亲深刻交流后她终于明白了自己的道路

  院长的话很好的点出来了:“记住,分内之事,举手之劳是理所应当的,这本来就是你的责任,这跟手脏了就要洗一样,没什么值得夸耀的。唯一有价值的是对责任的爱,当爱和责任合二为一时,上帝恩典便在你心中了,你就能享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幸福。”

  小说因为有写到中国香港,所以有时候有一种代入感,对于场景想象都很熟悉可能毛姆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对中国有一定的了解,在对中国的贞洁牌坊在书中有两次很深刻的描述,一次是基蒂第一次来时看到,但是不太明白这个是什么,第二次是丈夫死后,她坐在牌坊下,“她说不清为什么在她看来它暗含着一种讽刺意味。”在毛姆看来不仅是中国女性没有自主权,在西方女性也是男人的附属品,“是为了和哪个男人睡觉,从而让他心甘情愿地为她下半辈子提供吃住”,因此小说的结尾,基蒂希望自己的女儿,自由,独立并爱她养她,让她活的比自己更好。

  《面纱》读后感(三):因为爱,他成了那条狗

  倾了一座香港,成全了白流苏;来了一场霍乱,成全了基蒂。灾难成全了她们,但,那都不是爱情。

  毛姆写的不是故事,而是人性的罪与恶,灵魂肉体欲望救赎

  《面纱》也不是描写爱情,而是一个出轨女人在一场霍乱中的自我救赎与成长

  1.巧妙情节设计与反转的结局

  序言中说,《面纱》创作灵感来源于但丁《神曲·炼狱篇》的皮娅:因丈夫怀疑皮娅红杏出墙,把她关进马雷马的一处有毒瘴的废宅中,但她居然没死,她丈夫就把她从窗口扔下去。

  毛姆不仅是个高产作家,他更是一个聪明的作者。知道怎么去吊足读者的胃口。不得不说,序言的故事就是对小说情节发展有效误导。

  小说开篇就来了个出轨被发现的情节设计,基蒂与查理在事败后的一系列对话心理活动,有效彰显出妻子的自私蛮横情人自作聪明,故事布局紧凑不拖拉,迅速攫取读者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我们心甘情愿进入毛姆的圈套。

  出轨,一个落入俗套的故事,世上每天都有发生,甚至我们周围。给你的偏爱,你拿去放纵与践踏;越界的爱,你沉浸期间,无法自拔。事情败露后该是撕逼或忏悔,或许,你以为情节会是这样。

  然而沃尔特在发现妻子出轨后,既没有为了自身名誉忍气吞声,亦没有为了爱情撕逼。只是不动声色地让出轨方先自乱阵脚,缴械。同意离婚,但是让骄傲自信的妻子去面对情人嘴脸下所谓爱情的真相残酷撕碎虚幻的爱情面纱。

  中途沃尔特将妻子基蒂带入霍乱中心,你以为他真的会是那个细思极恐想要趁瘟疫杀死妻子的恶毒丈夫。看到基蒂主动与沃尔特修好,你以为那会是个夫妻冰释前嫌恩爱结局,毕竟我们都喜欢大团圆。然而毛姆又给了我们一个反转结局,沃尔特突然就死了,最后出轨的妻子得到了成长、自由与解脱

  诚然,如毛姆所言,“这是我唯一一部由故事情节而不是由人物形象契机发展而成的小说。”

  2.揭开那层面纱,她得到了救赎

  基蒂从小被母亲培养成一个势力庸俗、一心想要嫁入权势地位相当之人。直至25岁,她陷入即将成为妹妹伴娘尴尬境地。为了尽快脱离家庭,她嫁给了一个自己不爱却爱自己的沃尔特,与之奔赴中国香港生活。

  在香港,她遇见了查理这位广受女性欢迎崇拜的情夫,帅气英俊幽默有趣、深知女人心,迅速坠落到其为之营造的爱情温柔乡。两人的奸情被丈夫沃尔特发觉,沃尔特声称掌握了两人出轨的证据,以此逼迫基蒂跟自己去霍乱中心“湄潭府”或者离婚但查理必须娶基蒂。

  基蒂自信地认为查理是爱她的,甚至在之前查理告诉她“女人以为男人爱她爱得无法自拔,但事实情况并非这样”时,她依然愚蠢相信查理对她是真爱。她做好了投入查理怀抱甜蜜幻想,然而在两人的对谈中,查理的自私、无情、虚伪被揭露的淋漓尽致,他迷恋权势和地位,更不可能与妻子离婚。让基蒂清楚地看清了自己赴汤蹈火的爱情只不过挂了层虚伪甜蜜的面纱。

  去“湄潭府”,基蒂已心如死灰,情人弃自己于不顾,她又坚信沃尔特为了报复会弄死她。但是在霍乱之地,她才渐渐了解到,自己的丈夫秒杀十个情夫。平日里只是被沃尔特营造的冷漠、无趣、沉默寡言表象迷惑。揭开沃尔特的面纱,他是个深爱并且了解基蒂愿意为她掩藏聪明才智的人,实则他是个才华出众伟大拥有高尚人格之人。

  在霍乱中心,在周围人的影响感染下,基蒂也加入拯救霍乱之中,并且在忙碌中让精神变得富足愉悦,她渐渐忘却了情夫。主动与沃尔特修好,不幸地是此时基蒂怀孕了,孩子是情夫的。沃尔特无法释怀,因此而故意染上霍乱死去。基蒂回到香港,她成了霍乱中的女英雄

  在见证霍乱之后,与香港的繁华相比,基蒂厌烦了有钱人的纸醉金迷,她曾经是那么自私贪婪地想要拥有那层面纱,现在忽然发现一切毫无意义。她找回了内心的那片宁静,回归自我的世界,得到了自我救赎。

  她说,“当我回首我是个什么样的女孩时,我非常恨我自己,但是我无能为力。我要把女儿养大,让她成为一个自由的自立的人。我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爱她,养育她,不是为了让她将来和哪个男人睡觉,从此把这辈子依附于他。”

  是真正的大彻大悟,女人应有自我,学会独立自爱,不去依附任何人。这是她此生沉痛教训,看清便是成长。

  3.面纱后的悲剧,人性就是自私的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东西毁灭给人看。毛姆安排的这场霍乱,让出轨的女人获得自我救赎,让付出深爱的人付出生命代价,让游戏情爱的情人查理依然在政界顺风顺水。此种悲剧,丝丝扣心,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人性拷问。

  我们曾经被教导人之初性本善,后来学会用自己的意识看世界,看芸芸众生,看自我。那些血淋淋的热点事件,无一不是对人性之恶的深度揭露。我开始理解人性本恶的言论,至于为善乃是教养信仰结晶

  毛姆曾流连花花世界,他是了解男人与女人的,出轨的男人与女人,所以他能无情而又彻底地揭露那层所谓爱情的面纱,在自我利益面前什么都不值得一提。女人总是愚蠢地相信真爱,为之赴汤蹈火,直至粉身碎骨

  基蒂嫁给沃尔特就是带着目的性的,在自以为遇到真爱时,自私地认为沃尔特爱她就应该放任她获得真爱。只是她没有想到偷腥的男人,是不会放弃家庭与自身名誉地位的。聪明的沃尔特看得透彻,所以他让基蒂自己去撕碎那层面纱,让基蒂去看清所谓爱情的真相。好像没有谁比谁高贵

  若你问我,是否同情沃尔特?同情亦不同情。若你问我,是否讨厌基蒂?讨厌亦不讨厌。永远不要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情感认知绑架到他人身上。

  沃尔特在发现基蒂出轨时说,“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的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

  他们都是自愿的。

  因为爱情,沃尔特的结局:“死的却是狗”。很不自觉地联想到《大话西游》那句经典台词,“他好像一条狗”。我能感受到沃尔特的无奈。付出的爱得不到回报,甚至于死后,基蒂依然认为自己不爱沃尔特也不会爱上沃尔特,诚然她懂得沃尔特死于心碎,如此草率处理自己的性命,不爱就是不爱。

  人就是这样,偏爱的有恃无恐,得不到的割舍不下。悲剧的是沃尔特,爱与命,来得快去得快。

  毛姆在《面纱》里,呈现给我们的就是一个女性的成长成熟故事。从陷入爱情的愚蠢无知,到看清爱情的虚伪欺骗经历生与死,回归自我那片宁静。名与利,一切皆虚无,女人,当自强、自立,不依附于任何人。

  《面纱》读后感(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有时(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62938986/

  我尝试不看任何书评,来谈谈我读《面纱》的感受: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每个人心中的道德标准是不同的,有高有低。我们被要求要有高尚的道德,但是实际生活中,道德标准较低的人游刃有余,如书中的偷情者汤森,高尚者反而束手束脚,甚至被逼致死,如沃尔特。这实在是个矛盾

  “别掀开

  被那些活着的人称之为生活的华丽面纱”

  是这本书最好的注解了吧,夫妻和睦、孩子成才(有美满的家庭,有体面工作等)都是“华丽面纱”。家庭美满如女主角基蒂家,母亲充满野心,对两个女儿偏心,固执己见;父亲供养整个家庭,却没获得应有的尊重,对母亲的死去反而如释重负;基蒂结婚了,却毫无爱情可言;妹妹多丽丝活着的意义主要在于生下爵位继承人(从作者的语气中,可以感觉到鄙夷)。事业成功者如查尔斯.汤森——香港殖民大臣助理,即将继任大臣,是殖民地里最受欢迎的人,他尊重、利用自己的妻子,却并不爱她,暗地里有众多情妇,冷酷无情,虚伪狡诈。说到基蒂和沃尔特夫妇,表面上妻子追随丈夫为英国遥远落后的殖民地——中国的霍乱治疗而牺牲奉献,实则丈夫怨恨妻子出轨、盼她死于霍乱,妻子怀孕却不确定孩子生父是谁,最终丈夫痛苦不堪、自杀于霍乱细菌,这也是细菌专家这一职业的专属自杀方式了。

  大多数家庭都必需生活这一面纱,掀开来还不知道一家子该怎么过,粉饰太平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个故事的背景在英国殖民地香港,以往我接触的都是从中国角度来看那一段历史,那一片特殊区域,现在从英国角度来看,有些新鲜感:同一片天空下,英国人背井离乡,但依旧歌舞升平,鸡尾酒威士忌浸泡着的安逸生活着,中国人则如蝼蚁,生死一线间;但也有强制中国近代化的一面,传教士带来先进的医疗教育条件,西方的管理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注入了新鲜血液,读到霍乱中的修道院那一段,我也很感动,上帝爱人,信仰是不分人种的。

  《面纱》读后感(五):毛姆笔下的男主人

  “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后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为了欣赏你所热衷的那些玩意我竭尽全力,为了向你展示我并非不是无知、庸俗、闲言碎语、愚蠢至极,我煞费苦心。我知道智慧会令你大惊失色,所以处处谨小慎微,无比表现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样傻瓜。我知道你仅仅为了一己之私就和我结婚。我爱你如此之深,这我毫不在意。据我所知,人们在爱上一个人却得不到回报时,往往感到伤心失望,继而变成愤怒和尖刻。我不是那样。我从未奢望你来爱我,我从未设想你会有理由爱我,我也从未认为自己惹人爱慕。对我来说能被赐予机会爱你就应心怀感激了。”

  你为什么看不起自己?

  因为我爱过你……

  和爱着米尔德里德的菲利普一样,让人可怜。

  《面纱》读后感(六):生活如面纱,揭开意欲何为

  电影是多年前看的,依稀留下几个风景和人物镜头,情节全忘了。我总觉得观影,是种偷懒的行为且缺乏想象能力,少了读书需要自己建构人物、场景的想象。今日再读原著,缘于近日偶然又看到面纱那段台词: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我尝试用哲思理智算式来解构所谓爱的感知。爱是爱一个人还是爱的是爱一个人的感觉,如果后者,那其实和他人无大关系;或像色戒王佳芝如果我不图点什么,那么他怎么会相信我是喜欢他呢,那所图的要是什么呢?而最低阶的做法就是算式,面纱里基蒂,纵然知道查理万般不是,自我建设暗示自省,坚信他已离开自己的心,我又自由了,可再次相见,一触即溃,如建在沙上城堡,结果只是鄙夷自己。所以结论是什么,或是结论是否存在意义,也许诚如书中韦丁顿所言,等我喝了六杯威士忌,仰望天空时,这就有了意义。

  《面纱》读后感(七):我喜欢每一个所描述情节超乎我意料的作家

  “你在看什么?”他说

  “一本书”

  这是我阅读的第一本毛姆的书,印象不可谓不深刻。作者的言语是极犀利的,思想是极透辟的,描写是极细腻的,他对大自然的描绘情有独钟(然后我并看不下去),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男男女女之间的对话无聊又反复,但是首先他是知道的,其次人物的性格就是这样展现的,比如基蒂和查理的争吵,两个人的愚蠢(尤其是基蒂)展露无疑。但是我并不喜欢作者对沃尔特的设定(这也是我不喜欢现实主义的原因),无疑沃尔特是小说里最具才智,高尚的道德的人,可是由于不善于表达和对基蒂疯狂而执着的迷恋使他注定拥有悲惨的命运。

  基蒂从来都只是一个孩子,什么都不懂,她从小就被妈妈培养“坏了”,女人的存在是为了嫁个“好人”;过了25岁就没人要了;还有各种各样虚伪的社交能力以及极度愚蠢的虚荣心,最后她竟然为了在妹妹之前出嫁而毅然嫁给了自己完完全全不喜欢也不了解的一个人,真是孩子气到了极点,她也可以说是极度单纯的,仿佛从未思考过人生,从未思考过爱情,然后被人欺骗,背叛,她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愚蠢,卑微,明白了沃尔特的智慧与对人性的洞察力。他们远赴中国一个霍乱丛生的村庄,他们都不想活了,可上帝有自己的安排。在那里基蒂开阔了眼界,明白丈夫的伟大和自己的肤浅无知,精神境界飞速上升,她渴望得到丈夫的原谅,但是沃尔特并没有,因为他自身也有问题,而悲剧的关键在于,他自身的问题是他无法解决的,他永远无法变成基蒂喜欢的样子,而最终,他也确实没有得到她的爱。但是,基蒂长大了,明白自己想要的东西,也认识到自己的愚蠢,这是残忍生活交给我们的全部东西,除此之外,

  一无所有。当然,这也是最重要的。我始终觉得,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没有的,但是,一定要明白为什么活着,明白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你应该以一个怎样的态度生活,这是最重要的。毛姆的故事里讲了,很精彩。

  《面纱》读后感(八):在死亡的边缘重生

  刚刚收到这本书时,无奈地笑了一下。就在半个月前我刚看完《月亮和六便士》,实在无法认同书里抛弃人性去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的人生态度,然后决定再也不看毛姆的书了。可是生活中总有意外,而意外中又总有惊喜。翻开了《面纱》,结果这本书让我又喜欢上毛姆。

  如果说斯特里克兰是一个活在云层之上的人,那么凯瑟琳则是在神界的门口往里窥探了两眼之后重返人间。基蒂身上有着让人讨厌的轻浮,庸俗和愚蠢,但却也勇敢,善良和真实地让人欣赏。毛姆笔下的基蒂最典型地反映了他对人性的看法:一个人身上可以完美地融合矛盾的性格(原话不记得啦)。在中国那个瘟疫横行的西南小城,基蒂触摸到死亡,同时感受到超脱生命的神性。经历一场灵魂的洗礼,然后带着希望与勇气,迎接未来与安宁。

  而《面纱》也让我对于爱情有了新的看法。作为一个还没有经历却对爱情怀有美好向往的姑娘,期待着基蒂与沃尔特有圆满的结局。但看到后来也渐渐理解,也许爱情就是这样,她知道他温柔善良,他聪慧机敏,他富有才华,他受人尊敬,他爱她爱的发狂,可她就是不爱他,她和他在一起无论如何都不快乐。于是,分开,对他们来说才是最合适的路。而汤森,她同样清楚,他是个虚伪无耻,自私自利的小人,他也并不爱她。但她却无法避免地被他吸引,无法拒绝他带给她的安全感。曾经我以为这样的姑娘愚蠢地不可救药,而现在,依旧无法接受却能抱有理解。也许,这正是读书的意义所在,对你不认同的事抱以理解与尊重。

  而基蒂,在她再一次感受汤森带给她的安慰之后,依旧能果断地选择离开,便已经走在了通往安宁的路上。

  另外,个人建议毛姆作品的阅读顺序:《面纱》--《刀锋》--《月亮与六便士》

  《面纱》读后感(九):掀起面纱方得救赎

  饱经命运打磨锤炼的灵魂不顾一切地竭力寻求世间的至真至美。当灵魂看到了,它就将全部的知识、技巧、情感、信念、疑惑灌注于一种形式中,竭尽生命也要把它看到的表达出来。我想,那就是艺术。艺术的形式常见为音乐、绘画、文学、戏剧等等,我觉得也可以是科学、是工作、是日常生活······但艺术的根本是灵魂的看见,不是形式本身。

  毛姆的《面纱》是一部极其美的小说,或者说他在这部小说里表达出了他看到的那种世间至真至美。

  小说是从女主人公偷情写起的。但我想从一个配角说起,她是修道院院长奥德特修女。她出生于法国显赫而古老的贵族家庭,并且是独生女,父母非常疼爱她。法国许多著名的城堡和庄园都是她家的产业,欧洲很多国王都跟她是表亲。她本应该轻松尊享常人无法企及的高贵典雅生活。但她一心将自己奉献给天主,选择离开家做修女,去中国动荡贫瘠并且霍乱横行的地方,救治那里的病人、抚养那里的孤儿,并且此生再也不能回家,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家人。虽然她也会软弱也会痛苦不舍,但她说这是“将一种没有意义的生活跟一种牺牲与祈祷的生活做了交换”。她是上帝放在人间的天使,将上帝的爱与仁慈真切地给予众人(不管是穷人还是罪人)。如果我不是真的知道有这样的人,我可能不会相信,更不会感受到美的震撼。

  这篇小说里其他人多多少少有缺点:虚荣、愚蠢、贪婪、懒惰、自私、怯懦、冷漠、傲慢······就跟我们一样。他们的生活有喜有悲有不为人知的内心苦难,在世俗与情感、欲望中起起伏伏,充满了不如人意的混乱。就跟我们一样。他们渴望爱与被爱,渴望得到内心的宁静,就跟我们一样。标题《面纱》源自雪莱的诗“被那些活着的人称为生活的华丽面纱”。类似张爱玲说的“人生是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掀开华丽的表层,勇敢直面千疮百孔的真实,才有救赎的可能。最可怕的是自以为是、自欺欺人。

  毛姆是一个极好的作家,在表现真实的人性的时候技巧娴熟眼光犀利毫不留情,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同时也充满悲悯仁慈。

  金句:

  1.他一直生活在幻想的世界中,当现实将其击碎,他便觉得现实也跟着碎了。

  2.一个人是无法在工作中、享乐中,世界上或者修道院里找到平静的,只能在灵魂中找到它。

  3.上帝总会以这种或者那种方式安排好一切的。

  4.当你不再对宁静渴求时,你就会拥有它了。

  5.赢得别人的心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让别人觉得你值得爱。

  6.唯一有可能让我们不带着厌恶感去看待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办法,就是人类不时从混乱中创造的美。

  7.唯一有价值的是对责任的爱,当爱和责任合二为一时,上帝的恩典便在你心中了,你就能享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幸福。

  8.倘若有时候对别人撒谎尚属情有可原,那么对自己撒谎就是可鄙的。

  9.有一个心爱的孩子也是种莫大的不幸。将那颗心献于对耶稣基督的爱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面纱》读后感(十):读后整理

  书里读到了很多感同身受的句子,很多相同的思考,大概印证了黄执中的那句读书的意义在于感到自己被理解。

  基蒂愚蠢虚荣盲目自信,草率嫁给沃尔特,却忍受不了与不爱的人生活,于是出轨。她相信她与汤森的爱情,相信汤森动听的谎言。但这些都在沃尔特嘲讽般的条件下破碎。

  沃尔特实在太聪明,基蒂质问他为何瞧不起她,他否认,他瞧不起的其实是自己。他瞧不起爱上这样二流货色的基蒂的自己。沃尔特为自己的聪明自信,所以总是露出嘲讽的笑容;他又为基蒂不爱他自卑,小心地讨基蒂开心。沃尔特太爱基蒂,所以要报复,把她带到瘟疫横行的村镇,虽然一开始不承认,但临死前的那句“死的却是狗”暗示,沃尔特一开始确实是想杀死基蒂的。

  基蒂对于汤森的情感有两次转变。第一次,沃尔特的离婚条件让基蒂看清了汤森的真实面目,于是愤然离开,并且在村镇生活的日子里将汤森的形象不断丑化,她开始以高傲的姿态注视记忆中的汤森,嘲讽自己的愚蠢,怎么会喜欢这样的男人。第二次,基蒂回到香港,住在汤森家,她发现汤森的外形并没有她想象的那样不堪,仍是十分完美优雅,于是她有了动摇,在汤森的强势下顺服,再次上了床。(这里有个很有趣的对比,第一次出轨后,基蒂打量了镜子里的自己,发现与未出轨的自己并无不同;而这次,基蒂本带着高傲的蔑视回到香港,却再次顺服在汤森的怀抱,她打量镜子里的自己,发现与出轨时也并无不同,不是她期待的那张不再堕落的脸。)她悔恨,称镜子里的那张脸是猪。到这里,其实基蒂的人性已经几经转折,逐渐升华,不再如从前那般愚蠢虚荣了。

  不知道为什么,虽然基蒂一再强调她不爱沃尔特,我还是觉得在村镇的日子里,她慢慢对沃尔特产生了感情,也许可以称之为喜欢。从修女们开始在基蒂面前赞美沃尔特开始,她对他开始关注。

  从沃尔特参与到修女们的工作中,她的品格已经开始转变。再回到香港上流社会,她开始自觉高人一等,至少高汤森一等。她被汤森再次诱惑,她认识到自己的骄傲多么虚假脆弱,于是她离开,彻底对过去告别。她回到家,意识到母亲的野心对自己性格的消极影响。她向父亲忏悔,决心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最终从一个爱慕虚荣的普通女子走向一个寻求精神安宁的高尚之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面纱经典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