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面纱》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面纱》读后感10篇

2018-04-13 21: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面纱》读后感10篇

  《面纱》是一本由[英]毛姆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16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016-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面纱》读后感(一):无论你遇见谁,都会受伤

  这部小说主人公一共有三个。其中凯蒂是女主角。另外两个,一个是凯蒂的情人唐生,一个是凯蒂的丈夫瓦尔特。

  首先说一下唐生。唐生映射了在现实社会渣男形象代表。他自私自利,一方面贪婪凯蒂的美貌,另一方面依赖贤惠妻子

  小说以插叙的手法。首先写了凯蒂在家和唐生偷情,他们不知道已经被沃尔特发现,从一开始的慌里慌张,到后来的镇定自若。唐生的表现都十分符合一个合格的情人。他对凯蒂温柔地安抚,和他的自顾自的揣摩瓦尔特的行为都表现出他自私自利的本性

  他从利益方面推导出:瓦尔特就算是发现了他们的丑事也不会说什么。他认为那对瓦尔特并没有对任何好处。这也预兆着当他们的恋情受到外界威胁时,他会首先保护自己的利益。可是凯蒂沉浸在他的温柔中无法自拔。

  当凯蒂与丈夫摊牌,想要离婚并与他结婚时遭到了他的拒绝。一开始他安抚凯蒂是因为他还不想失去这个美丽的情人。当凯蒂让他在她与妻子面前做出选择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并且他的理由听起来十分合理

  我之前写过一篇《《我的前半生》陈俊生为她离婚,琼瑶等了平鑫涛16年,她爱了他10年却遭抛弃!》里面也刨析了有关这类男人心理。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于他们来说,这就是幸福。他们认为自己爱妻子,也爱情人,对她们都一样好。他们根本不会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伤害了两个女人。最无耻的男人就是这一种。

  在这种关系受到外界威胁时。他们会极快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这就是他们的本性,冷酷无情

  很多女人在遭遇唐生这类男人出轨,都去谴责那个第三者网络普遍报道的都是原配和小三撕逼。她们根本不会想到,那个出轨的男人很乐意看到两个女人为他争得你死我活。这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

  他们最后回归家庭,原配以为自己取得了某种胜利。其实不过是他们选择了对自己有利的一方。毕竟重组家庭牵扯到事业工作财产。就像小说里面的唐生。他深知他的工作需要一个像多萝西这样的妻子为他打理好家庭,作为他事业的后盾。

  对他来说,凯蒂不过是他娱乐的玩伴罢了。多萝西才是他的左右手。没有一个人会为了自己的一个玩伴而去砍了自己的左右手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对于这类男人来说,女人能带给他的利益价值越高,他越离不开她。

  小说里面的另外一个男主瓦尔特。他作为一个细菌学家看似高尚无私善良。被修道院里院长和修女们极其推崇。实际上他来这里只不过是为了惩罚出轨的妻子,他没有那么伟大

  就像小说里面他临终前说的那句话:死的却是一只狗。这句话出自《挽歌》说一个好心人养了一只狗,人和狗相处的非常和谐。有一天这个狗发疯,咬了人一口。人们都以为死的会是人,没想到的是狗。这太讽刺了,他没想到自己会死于霍乱。

  一开始我不理解这句话。而我也一直认为瓦尔特是那种人格高尚的,善良的人。可看到这里时我发现,如果说唐僧的自私自利是那么明显,那瓦尔特的自私则是深沉可怕。它代表了现实生活中另一类渣男。

  这类男人看起来专一痴情,但是,他们会用爱情绑架对方。他们的自私表现在他们把爱人当成自己的所有物。如果爱人抗拒和他们在一起,他们会作出极端举动。比如杀死爱人,这就是你爱到杀死你。以爱的名义绑架他人,披上痴情的外衣

  这类男人对你好时候往往毫无底线原则。很多女孩容易被蒙蔽,以为这就是真爱,其实这是跪舔。而对你不好的时候,你永远无法想象他会有多坏。

  记得前段时间网上报道一位女子前夫离婚后,交了新的男朋友。前夫怀恨在心,杀害女子的父母。一场悲剧就此酿成。

  小说中的瓦尔特虽然没有这么极端,但他的想法依然恐怖。他不想放凯蒂离开。他要惩罚她,或者说他想让她死于霍乱。

  修女们对于瓦尔特的敬仰则映射现实生活中,很多女孩认为这样的男人专一,痴情。对他们好感倍增,疯狂迷恋。可是,你一旦招惹上他们,很有可能被毁了一生幸福

  无论是唐僧还是瓦尔特。你遇见他们当中的哪一类都会受伤。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放下自己的虚荣,擦亮眼睛,远离渣男。

  《面纱》读后感(二):死的却是一只狗

  

《面纱》

毛姆著 蔡春露译

文中当瓦尔特死之将至,读凯蒂说了最后一句话:死的却是一只狗。就着文中给的注释,对着这句话想了很久很久。诗句是出自十八世纪Oliver Golddsmith《挽歌:哀悼一只疯狗之死》,描述的被疯狗咬了的好人没死,咬了好人的疯狗却死了。极具讽刺意味的诗句。居于文中的含义也值得我去慢慢咀嚼回味。

  文中的瓦尔特,一个坚信自己是一个善良的好人,他爱着凯蒂,尽管她愚蠢、轻佻、爱慕虚荣、整整就是一个没头脑的二流货色,并且也不爱他。但他爱着她,所以愿意包容着她的一切。就像善良的人对待着那条疯狗一般。但最终这个女人还是出轨了,他恨她,但他更憎恨自己,恨那个爱着这么个女人的自己。之后, 瓦尔特带着(准确的说可以是强制性地)凯蒂,远离香港,来到湄潭府,一个被瘟疫肆虐的地方。换个环境,换种心情,重建感情,重修于好吗?可毛姆就是毛姆,总是在我们想象憧憬美好情境时给我们来个大反转。瓦尔特是带着不善的心,想着凯蒂也可能随着这场瘟疫,无疾而终。但是事情却并非他想象的那样。凯蒂来到此地,不仅改变了自己,而且一直在乞求瓦尔特的原谅,似乎她已然变成了那个那个善良的人,而他自己(瓦尔特)却成了一直为难缠着她的疯狗。毛姆对于角色角度转变,总是那么的不经意,但却是那般的合乎情理。最终,瓦尔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明白了这一切,感慨:死的却是一只疯狗。

我知道你愚笨轻浮,知道你头脑简单,但我还是爱你。我清楚你的追求理想庸俗不堪,可我爱你。我知道你就是个二流货色,但我爱你。我努力喜欢那些你喜欢的东西,我把自己隐藏起来,在你面前展示出我物质粗俗、爱嚼舌根、傻里傻气想想我做得多可笑啊。我知道,你看到聪明人有多么恐慌。为了让你看到我跟你交往的其他男人一样,是个大傻瓜,我竭尽全力煞费苦心。我知道你只是为了权宜之计才嫁给了我。我深深爱着你,我不在乎这些。据我所知,大多数人付出爱情却得不到回报时,会感到失望,会越来越愤懑,越来越刻薄。我不是。我从没期望你会爱上我,我也没觉得你应该爱上我,我不觉得自己非常惹人喜爱。能爱着你,我就感激不尽了。偶尔,我想到你跟我在一起时感到满意,或者看到你眼神里有一丝愉悦爱意,我就高兴极了。我尽量不让你厌倦我的爱,可我知道我做不到,但我还是时刻提防,看你有没有厌烦我的痴情,不放过一点儿蛛丝马迹。大多数丈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在我这儿,我视作恩赐

  爱有多深,恨便有多大。在两人当中,爱着的那一方总是承受的总是那么多,被爱的那一方总是肆无忌惮。这是瓦尔特在发现凯蒂出轨后,她对他说,从未爱过他,要求离婚,他所述说的。在我看到这么一段话,我也是惊讶的,我想象不出原来这么一个木讷,不善言语沉默乏味的细菌科学家,对待自己所爱的人,付出的是那般多。

  在毛姆所要表达的爱情并不仅仅是爱情,它是怨恨、欲望背叛,以及和他笔下宗教制度传统文明愚昧等等一起,共同交织了一张面纱,揭开之后的那张脸,并不见得美丽如初。毛姆笔下的人性告诉我们它并不是非黑即白,它存在许多灰色地带,生活也并不是像主人公大彻大悟、痛改前非狗血剧,它有众多幽默曲折反反复复

  我们所做的并不是逃避它,而是像女主人公那般不夸张、不畏缩、也不刻意的逃离排斥。我们需要正视它,正视那些罪恶、欲望与美好的纠缠交织,让其不再控制自己,剥去那层面纱,一切如旧,但却宛若新生

  《面纱》读后感(三):和重庆出版社翻译对比

  因为看到了两个版本,发几段对比,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上面为这一版,下面是重庆出版社的

重庆出版社

  1.“道。我们当中有些人从鸦片里寻找道,有些人从上帝那里寻找,有些人从威士忌里寻找,还有些人从爱里寻找。这一切都同属一个道,而道通向无。”

  “道。有的人从鸦片里寻求这个道,有的人从上帝那里,有的人投奔了威士忌,有的人想从爱情里寻个究竟。而有了道,你还是什么也没得到。”

  2.“修女仅仅不断地向耶稣祷告不够的,她必须向自己祷告。”

  “一位修女光是对耶稣祷告是不够的,她还要成为自己的祷告者。”

  3.生活是十字架,她们甘愿背负,但她们内心却始终充斥着欲望——啊,那比欲望强烈得多,那是一种渴望,一种期盼,她们热切地渴望死亡,死亡会引领她们走向永生。

  “生活是一个她们情愿背负的十字架,在她们的心里始终希望——不,比希望要强烈得多,是向往期待、渴求最终的死亡将她们引向永恒。”

  4

  我想知道,我很想知道,如果她们追求的东西是子虚乌有的,她们会不会介怀。她们的生活本身就是美好的。我有一种想法,觉得唯一能够使人们对生存世界不怀厌恶之情的是:不时从混乱创造出来的美。人们画的画,创作音乐,写就的书,过着的生活。而这些当中最富含美的是美丽的人生,那是件完美艺术作品

  “我持以怀疑。我怀疑她们的理想是否镜花水月,并非如此重要。她们的生活本身就已经成为美丽的东西。我有一种想法,觉得唯一能使我们从对这个世界的嫌恶中解脱出来的,就是纵使世事纷乱,人们依然不断创造出来的美的事物。……而其中最为丰饶的美,就是人们美丽的生活。那是完美的艺术杰作。”

  5.随后,一些不为她了解因素作祟,她无意识的深处里突然浮现出他们过去那段旅程回忆——她和可怜的瓦尔特到那个瘟疫肆虐的、最后他葬身其中的城市:一天清晨天还没亮,他们坐上轿子出发,但当天光乍破时,她看到了,抑或是在幻觉中看到——一幕夺人心魄的美景,瞬时抚慰了她心中的悲伤人世的一切苦难显得微不足道太阳升起来了,驱散了雾气,然后她看清了:一条崎岖小路展现在眼前,它穿过稻田,跨过小河,在连绵起伏的山路蜿蜒穿行,一直到视野看不见的地方。现在她顿悟了:如果她能坚持沿着眼前这条越来越清晰的小路走下去——不是诙谐的老沃丁顿说的哪儿也到不了的路,而是修道院里和蔼可亲的嬷嬷们谦卑行走的路,那些她犯过的错误和遭受的不幸也不是完全有意义的——因为那将是一条通往安宁的路。

  这时,她突然想起了什么,好像是从她的意识深处无端地冒出来的。那是在他们——她和可怜的瓦尔特去往那座叫他送了命的瘟疫之城的路上,一个早晨,天还黑着他们就坐上轿子出发了。天色渐亮后,她看到了——亦或是在幻觉中出现了一幅令人屏息的美丽景象,它瞬时抚慰了她饱受磨难的心,她似乎觉得人世间的一切苦难都不算什么了。太阳升起了,驱散了雾气,一条崎岖的小路出现在眼前。它穿过稻田,越过小河,在广阔土地起起伏伏,一直延伸到眼睛看不见的地方。如今她明白了,假如她沿着眼前这条越来越清晰的小路前行——不是诙谐的老韦丁顿说的那条没有归宿的路,而是修道院里的嬷嬷们无怨无悔地行于其上的路——或许所有她做过的错事蠢事,所有她经受的磨难,并不全是毫无意义的——那将是一条通往安宁的路。

  《面纱》读后感(四):《面纱》我经历生离死别才找到安宁

  从小被养成虚荣

  毛姆在小说中对凯蒂的心理进行了非常细腻刻画。随着故事发展,凯蒂的成长,她慢慢找到了内心的安宁。

  凯蒂性格的养成与她的母亲密切的关系。小说交代了她妈妈生平。她的妈妈是一个非常骄傲,有着强烈的虚荣心,爱好和他人攀比,喜欢表面浮华的人。

  她认为凯蒂生的美貌,完全可以嫁的更好,可以满足她的虚荣心。对凯蒂倾注了极大精力。她的想法和观念都深深影响着凯蒂。她对于丈夫的工作不甚满意,想尽一切办法想帮助丈夫取得更高的地位,却没有成功

  凯蒂的父亲并不热衷于更高的社会地位,常年在妻子的压力下活的颤颤巍巍。妻子过世后他像解脱了一般,并且得到了妻子一直追求的社会地位。小说以讽刺的手法给出这样的结局,似在嘲笑人民的贪婪。

  成年后将就的婚姻

  凯蒂的母亲以为这么美丽的凯蒂定会寻得一位金龟婿。然而,她却不知道正是因为她的虚荣影响了凯蒂,以至于凯蒂十分享受众星捧月待遇,从不答应那些追求者的求婚。

  凯蒂以为她的美貌可以让她受到更好的待遇,遇见更好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追求者越来越少。她的母亲此时不再期望她能嫁的多好,只希望她赶紧嫁出去。而她的妹妹多丽丝没有受母亲的影响,很快和一位男爵订婚。这个时候的凯蒂因为周围的压力一气之下答应瓦尔特的求婚。可以说这场婚姻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悲剧。在现实社会里,很多年轻人因为家庭的压力相亲闪婚后问题重重。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想要怎么过,不知道自己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伴侣才合适。

  凯蒂带着这种心情嫁给瓦尔特,实际上是逃避现实。瓦尔特对她温柔体贴,关怀备至,可她依然不为所动。她受不了他的无趣和沉闷,她会出轨是必然。即便不是唐生,也会是其他人。

  当你对待婚姻将就时,你的未来必然越走越离谱。婚姻是需要爱情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早晚支离破碎。

  当凯蒂爱上唐生时,她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她以为自己遇见了爱情。不可否认,凯蒂是爱唐生的。可是她的爱太过廉价,她除了和他在一起,并不能为唐生做什么。而唐生也只是贪恋她的美貌,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可能和凯蒂结婚

  一个女人除了外貌没有丝毫价值,没有人会珍惜你。一个花瓶注定随时被打碎。

  而最可悲的是明明是花瓶还不自知,过于高估自己在男人心中的分量,注定输的很惨。无论是唐生还是瓦尔特都没有像她想象的那样爱她。

  她以为瓦尔特会原谅她,包容她的出轨行为。可是对方只想惩罚她,一直到他死,他都没有原谅她。她以为唐生会为了她离婚,可是对方毫不犹豫的抛弃了她。她顿时心如死灰。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女人像凯蒂一样作死。高估自己在男友心中的地位,一言不合就闹分手。她们不知道人的感情会一点点被这样的闹剧消磨掉。最后分手了,她们又后悔不已。

  爱情以什么为基础?

  我从来都无法得知,人们是究竟为什么会爱上另一个人,我猜也许我们的心上都有一个缺口,它是个空洞,呼呼的往灵魂里灌着刺骨的寒风,所以我们急切的需要一个正好形状的心来填上它,就算你是太阳一样完美的正圆形,可是我心里的缺口,或许却恰恰是个歪歪扭扭的锯齿形,所以你填不了。

  我承认这段经典的话是对爱情最好的解释。可是爱一个人首先要爱自己,要有自己的灵魂,要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凯蒂没有资格谈爱情。她的命运小时候被妈妈主宰,长大后被压力主宰,结婚后又被瓦尔特主宰。

  当瓦尔特要提出要带她去霍乱的湄潭府时,她根本无从选择。她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她不敢离婚回家。她只能被命运拖着走。

  在湄潭府,她一开始对死亡恐惧。后来,沃丁顿带她参观修道院,在修道院里,她看到不同的世界。她平时太过无聊,最终她想去那里帮忙,去工作。在修道院的工作促使了凯蒂的成长。忙碌驱散了她情感上的痛苦。在修道院的所见所闻让她看到了生命的意义,看到了不同的人生观。

  这个时候的凯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迷人。她美的令人炫目。虽然一切看似在一天天变好,然而她此时还爱着唐生。她来工作只是逃避。就像修道院长说的:人无法从劳作或愉悦中得到安宁,也无法在现实世界或修道院里得到安宁。只能在自己的灵魂中找到安宁。

  生活的淡定从容

  凯蒂以忙碌逃避现实,尽管在修道院她成长了,可她还是忘不了唐生。这也为后来她重返香港又投入唐生的怀抱埋下伏笔。

  瓦尔特身染瘟疫去世,他的死让凯蒂得以解脱。而经历了生离死别的凯蒂对生活变得坚韧起来。

  回到香港后,凯蒂因为唐生的纠缠又投入他的怀抱。可她清楚地知道她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她对多萝茜的友情让她对于自己的行为羞愧。她知道这样下去她只会被拖入命运的沼泽里。

  凯蒂又一次见证了唐生的无耻,她才学会面对现实。她不再逃避,此时的她离开香港那么从容。她下定决心离开香港,开始新的生活。

  有些事你只能逃避一时。你总幻想美好,什么都不想失去,最终生活会逼你做出选择。当你真正面对问题的时候,你就知道什么才是最好的选择。

  回到家的凯蒂以为会受到各方非议时,她的家人非常欢迎她回归,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有时候我们对于未来恐惧,把不好的可能发生的事无限放大。而实际上当我们面对的时候,才发现没有那么可怕。

  很多人迷茫,实际上是放大了对未来的恐惧,不想承担一丁点风险。当你不选择的时候,生活真的会逼你做出选择。

  我不想看到你被生活所逼,希望你在你的灵魂里找到安宁,微笑面对未来。

  《面纱》读后感(五):隐忍与张扬—灵魂的对立面 《面纱》书评

  拒绝了众多追求者的凯蒂终于在25岁时不得不寻找结婚对象,因而嫁给了自己本不爱的瓦尔特。二者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甚至可以说是对立的。凯蒂美丽活泼,性格张扬。瓦尔特沉默寡言,性格隐忍。这种格格不入的结合导致凯蒂厌倦了丈夫,出轨了英俊潇洒的浪子唐生,瓦尔特帮助凯蒂揭开了唐生虚伪的面纱后,为了报复凯蒂带她去了霍乱区。最终瓦尔特不幸受感染身亡。凯蒂到最后也没有爱上瓦尔特。 “我知道你愚笨轻浮,知道你头脑简单,但我还是爱你。我清楚你的追求和理想庸俗不堪,可我爱你。我知道你就是个二流货色,但我爱你。我努力去喜欢那些你喜欢的东西,我把自己隐藏起来,在你面前我展现出无知粗俗,爱嚼舌根,傻里傻气。”瓦尔特用一种卑微压抑的姿态去爱着凯蒂,最初这种爱是深刻且沉重的,但缺少了热情及用热烈的行动去表达这份爱。这种瓦尔特缺失的美好特质恰恰是凯蒂所拥有的,虽然她轻浮虚荣,但她对爱情有如火的向往和追求,拥有一个人最简单朴实的特质。也正是如此唐生的优雅俘获了她的心,使她不顾一切的想要将这份爱释放出来。瓦尔特为了表达自己的报复,策划着将凯蒂带到中国的霍乱区。在外人看来具备高尚品格的瓦尔特以一种近乎嘲讽的态度将自己对凯蒂的背叛的怨恨压抑在心里。在霍乱灾区内,修女,满洲女人,甚至瓦尔特,他们都有自己性格中隐忍的地方,修女们的圣洁善良抹去了他们性格中像常人一样丑恶的地方,满洲女人代表了东方的保守忠贞,神秘古老的理想和信念。瓦尔特也一直在为人们留下自己近乎圣人的美好的形象,这些都是凯蒂所没有且感到陌生的,甚至有些敬畏。“尽管他有着优秀的品格,他无私正直,睿智而又善感,她却无法爱上他”,凯蒂无法爱上瓦尔特,也无法与修女们做朋友。 瓦尔特看不起那个爱上凯蒂的自己。凯蒂对爱情怀有热情,性格张扬,充满活力。或许凯蒂身上拥有的他缺少的东西是他爱上凯蒂的原因。“死的却是一条狗”瓦尔特将死时自嘲隐喻的话让凯蒂难以理解。倘若瓦尔特能够敞开心扉向凯蒂热切表明自己的爱,在凯蒂出轨时全力表达自己的愤怒。倘若凯蒂能够学习瓦尔特以及修女和满洲女人身上神秘神圣的道。但这并不可能,灵魂的对立面如同魔鬼和天使,你不懂我的热情张扬,我不懂你的隐忍克制,正如我无法爱上你。

  《面纱》读后感(六):一层又一层,但那又何妨

  从《刀锋》到《面纱》,可以看出毛姆对于东方文化与智慧的无尽好奇与探索,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于这样一种“玄而又玄”的智慧的神秘性的猎奇心理和求知欲。平心而论,毛姆对于东方文化的理解已经相当深刻了,理解认知、并落实于笔端、将思想与感悟转化为文字的形式,这一过程以及背后的功力既超越于一般西方民众、读者甚至学者,又超越于一般东方老百姓的表述能力。

  但另一方面,我个人在阅读时对于其在东方文化的引用和论述过程中,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是那种感觉、但却总是没能到关键的那个点上,也许这种要求对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的毛姆来说,已经是吹毛求疵了,在当时——无论对于印度还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与思想精髓——理解到这一步已然难能可贵。正如我在读完《刀锋》之后的感觉一样,“梵”的概念为什么不写成“道”的概念呢?果不其然,毛姆在《面纱》中就直接以一个字——“道”——归纳了其中的智慧与思想,书中关于“道生万物……道是形却无棱角,是声音但不为耳朵听见,有形象但无形状。道是一张巨大的网,网眼如海洋,却恢恢不漏……失败是成功的奠基石,而成功潜藏着失败……”的论述,完完全全就是《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原文或译文;但是,困惑的是,《面纱》中对于“道”的描述却又不及《刀锋》中对于“梵”的描述那样深刻。查询之后方才理解——《面纱》成书于1925年、而《刀锋》成书于1944年,时隔19年的时间对东方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一定深刻很多、描述与写作也就相应深刻很多,但是这种体会和感悟的加深却错误的对应到了婆罗门教里,其实应该回过头来重新审视“道”或“禅”的理念。

  总之,毛姆作为西方文学大师,在东方文化的应用上的确不是与生俱来的得心应手,这也无可厚非;而历经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科学革命后的西方思想与文化,潜移默化的促使毛姆可以信手拈来的在其作品中完成对人物情感、心理、乃至人性上的细腻而又深刻的刻画,这是古老东方文学和学派中所很少提及甚至所欠缺的。

  凯蒂和瓦尔特让我想到郝思嘉和巴特勒。但是《面纱》的心理刻画、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纠葛、以及反应和揭露的人性的现实性要比《乱世佳人》深刻很多、复杂很多、也现实很多。这的确是毛姆文字的魅力、也是《面纱》的魅力,也是我个人相对于《刀锋》而更倾向于、更喜欢《面纱》的原因,古老的东方智慧与文化传统对于毛姆来说有一点“画蛇添足”、或者可能的确可以通过引用这些哲人思想来引发读者阅读过程中一种哲学化、玄学化的思考,但我个人觉得毛姆最本质、最精彩的亮点当属来源于西方思想体系中的对于人性直露的揭示与刻画。

  2006年爱德华诺顿和娜奥米沃茨的电影《面纱》,把人性与爱情处理的更倾向于浪漫化和理想化了,爱情拯救一切、爱情战胜死亡、爱情让人成长、最后是人格和精神的升华。但是,本书中的导读提到小说中的凯蒂和电影《面纱》中的“那个在花店偶遇情夫时,对儿子说了一句‘他谁也不是’的洒脱女子判若两人”,可以看出小说更贴近现实、也就更复杂,小说注重深刻性和现实主义而电影注重浪漫情怀和理想主义。瓦尔特的人格中同样有卑劣的成分在,二人的感情也并不是电影中那么纯粹的爱情,而凯蒂的人性和人格也存在反复、并不是果敢而彻底的精神升华。关键是,虽然面纱一层又一层,但已无所畏惧而又无所负担和包袱。

  本书的导读的确写的非常好、写出了我读完之后的整个心声——“毛姆以一种血色浪漫的方式告诉我们:人性并不是非黑即白,它存在许多灰色地带,生活也并不是主人公大彻大悟、痛改前非的狗血剧,它有众多幽微曲折,反反复复。毛姆笔下的凯蒂,淡然地接受了自己的罪恶与美好,不夸大,不缩放,不畏惧,也不刻意。也许人性就是如此,需要你恰如其分地正视它,虽然罪恶、欲望与美好纠缠交织,但是它们却不再控制你,剥去一切面纱,一切如旧,却也宛若新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面纱》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