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只虫草》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三只虫草》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10 20:5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只虫草》读后感精选10篇

  《三只虫草》是一本由阿来著作,明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2016-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只虫草》读后感(一):学识让人变得开阔

  又看完一本书的时候厚重充实感,需要喝一口咖啡消化一下。

  像是又一趟旅行,从昨天的日本飞到西藏。同样是在钟书阁买的,当时第一眼看到的,是梵高式的缤纷油彩图,书名简单朴素和本真。作者是阿来,并没反应过来是谁,直到看到简介上的《尘埃落定》,原来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初中时读过一部分文字很有画面感,至今都记得。

  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小村落里的聪颖的藏族小学生,因为退牧还草,家里的畜牧业被禁止,每年指望着虫草节挖虫草换钱作为整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幼小的桑吉,从书本老师那里获取了超越父母甚至当地人见识机智,还有超越同龄人的担当和成熟,他对爱的报答和对知识渴求贯穿了整本书,被他寄托自己攒在铁盒里的三只虫草上,想用换来的钱一一实现,但是冒出来的调研员把小孩子纯净世界打破,画风转变成了官场现形记,通过三只虫草被骗走之后被一次次转手而把故事背后不被桑吉知道的一面展现出来。而小小的桑吉在失落之后通过优异成绩到了市重点中学,知识让他变得宽容

  虫草无论是在土里被桑吉第一眼发现时沾着霰雪的透亮,还是在孝敬给寺庙喇嘛时折射着的灼灼眼神,或是在桑吉珍藏的铁盒里被赋予很多期望时的安详,甚至是躺在某书记水杯底自带肥腻的样子,都在反映着不同价值观人们视角淋漓尽致。不知是不是金钱带来了罪恶

  任何一样东西,都有背后的故事,如果以作家身份要求自己,去观察生活,也许微距下会发现更多的真善美

  《三只虫草》读后感(二):碧草青青稚子心

  都说童年是最单纯快乐的,在孩子的眼中善恶分明,快乐是纯粹的,悲伤也是纯粹的,没有复杂勾心斗角,有的只是最真实美好。所以儿童文学读起来总是能勾起人们心底里的柔软和善良,感受人性温暖。阿来的《三只虫草》就是这样一本儿童文学,故事读来简单却又深刻,让每个阅读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儿童的稚子之心,也能看到人性的复杂和温暖。

  阿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5届茅盾文学奖,为该奖项有史以来最年轻得奖者(41岁)及首位得奖藏族作家,足以看出作者的文学功底。而这本《三只虫草》虽然是一本儿童文学,但语言优美生动清新脱俗,画面感极强,让人身临其境追随着少年桑吉一路成长

  虫草是一种名贵的滋补药材,也是藏区牧民们退牧还草后一大重要的经济来源,围绕虫草作者讲述了一个天才少年与虫草的奇妙之旅。少年桑吉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为了帮家里的生计,他开启了自己的逃学计划,偷偷的跑回家要帮助大人挖虫草赚钱。在回家的路上,他就挖到了十五根虫草,他将这十五根留下了三根给自己剩下的都交给了家里。对于这三根虫草的用途,桑吉做了许多计划,这些计划都体现了桑吉的善良童真。然而为了换回父亲喜爱的装虫草的箱子,他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三根虫草。读到这里,桑吉的伤心是那么真切,如此懂事的桑吉在此时更加让人动容。

  在孩子的世界里,遵守承诺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桑吉逃学也是为了实现对姐姐奶奶的承诺,这在孩子的思维里是很重要的事情。因此后来的收虫草的调研员答应送桑吉一套百科全书,他才会牢牢的记在心里,日日盼望。当调研员真的将百科全书带来的时候,桑吉的兴奋显而易见的,这套书为他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迫不及待的在车里读了起来。然后调研员说为了督促桑吉回学校读书,他把书给了校长,告诉桑吉去学校取。但校长却成为了桑吉读书的障碍,让桑吉第一次知道了无可奈何味道。对于桑吉这份单纯的期盼读书的心,校长不懂、调研员也不懂,因为他们都没有将一个孩子的求知欲望放在心上,大人们看权和钱都比这本书来得重要。

  童话世界里都是美梦,但现实世界里却处处弥漫着危机丑陋。作者用三只虫草的旅程,牵出了人性的贪婪,调研员为了权力和官职将虫草变为了进阶道路上的贿赂,而书记为了前程再次将虫草变成了上贡的礼物,而最终贪官倒了,这个虫草又成了小人物谋财的赃物。本是珍贵的滋补药材,在此刻却变得肮脏的腌臜之物。在一部儿童文学作品里,作者用简单的三只虫草却写出了现实官场腐败纪实。

  “即便看起来,这个世界还在向着贪婪与罪过滑行,但我还是愿意对人性保持温暖的向往。”这是阿来创作《三只虫草》的目的,也是他写作初衷,无论是什么类型小说,他愿意写出人生况味,所以在这本儿童文学里,我们看到了苍茫草原上的稚子之心,也看到了现实官场里的腐败沉浮。当桑吉终于看到了心心念念的百科全书,看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他的善良让他原谅了校长的行为,这份未能被磨灭的稚子之心,最终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

  《三只虫草》读后感(三):今年第十四本《三只虫草》

  以一个孩子的角度,讲述了关于虫草的故事。

  整个故事十分简单,几乎没有什么剧情上的起伏。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孩子,为了增加家庭收入选择逃学和家里人一起挖虫草赚钱的故事。

  作者阿来应该是刻意的避免了俗套话的故事,所以没有特别去用第三方的角度叙述,而是更多的采用桑吉本身的视角去表达

  如果采用第三方叙事,或者更多的现实刻画,的确会让整个故事剧情感更强,张力更大,但是很难避免的会让整个剧情陷入俗套。没有刻意的编排,只是借少年之口之心去体验思考,让故事更加的真实,很平淡但是也很纯净,留了更多的想象空间给读者。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方式更美。

  说实话,整个故事我读过之后是没有太多想法的,因为我不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也缺乏对山区文化的见识。所有的描绘和想象,大概都靠着《变形记》里面关于山村的画面。对于这个故事觉得自己很抱歉,确实是由于我的肤浅,无法和故事共情共感。

  但是我对作者的序里的一段话,记忆却颇深。

  “我相信,文学更重要之点在人生况味,

  在人性的晦暗或明亮

  在多变的尘世带给我们的强烈命运之感,

  在生命坚毅与情感的深厚。”

  我想,带着如此的想法和情怀的,宁愿故事平淡也不愿多加戏剧冲突讨好读者,尊重作品尊重本心的作家阿来。一定是个有着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的人。

  ,最近读书,可能好书读多了会越来越挑剔,挑剔的不是书本身的内容,而是作者本人在书里表现出来的他本人的想法。有些作者的确是有名的受吹捧的,但是他的文字里都是戏谑,是嘲弄,对读者从上至下的口吻,从他的书里就能看出他是怎样的人,这样人的书,我读到一半,就不想再继续了,即使整个故事写的很好,但是再好的故事,表达出的却尽是这个人想法的卑劣与自私。(有位受人尊敬名作家的作品,我看到一半,真的就无法忍受了。不是故事不好,而是书里所藏着的写作人的心,让我有些恶心。)

  我更喜欢阿来这样的作家,抱持着一颗真心去写故事,即使故事平淡,它也是高尚的。看完之后心里舒服

  《三只虫草》读后感(四):虫草少年背负多了点

  虫草少年背负多了点

  ——读《三只虫草》

  滁人也

  笔者这里所说的“虫草少年”,是作家阿来首部儿童文学作品《三只虫草》里的主人公桑吉。因为整部小说都紧扣桑吉的三只虫草展开,而虫草实际上又影响着桑吉、桑吉一家,甚至更多人的命运,因此,“虫草少年”这个称呼,倒是意蕴丰富起来了。

  阿来是首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藏族作家,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但真正让他在文坛产生深刻影响的,是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5届茅盾文学奖)。阿来的作品一直比较个性,尤其是善于体现少数民族特色。《三只虫草》这部儿童文学作品,沿袭了阿来创作的特点,又在儿童文学领域进行了大胆探索

  小说总体上来说比较“易读”——以儿童为视角展开,多用短句,文字清新。故事从桑吉逃学去挖虫草开始写起,写桑吉一家人随着村人一起上山挖虫草、买虫草,然后返校读书,追寻一套百科全书的故事。

  故事设置上,桑吉这个成绩优异的少年面对几重选择:上学还是赚钱?读书还是当喇嘛?是否要原谅糟蹋百科全书的校长?这个虫草少年的背后,因他特意收起的三只虫草而变得不再轻松浓郁的臧家风情,掩饰不了生活艰辛酸涩。小说在桑吉找调研员问询百科全书到底是否赠送给他却没有结果(调研员因为买了虫草行贿而高升到别的县了),而桑吉却不知道,他的三只虫草早已因为这些送礼的官员而成了肮脏社会的“礼品”。桑吉以优异成绩进了重点初中,他今后的生活会怎样?他是否能够一直选择百科全书而抵制各种诱惑?小说没有交代,留给读者去思考了。

  读完整部小说不难发现,小说有两条线索:桑吉的成长历程、虫草的旅行记。小说主题非常深刻,有思想张力,但作为儿童文学作品,却感觉主题过于“成人化”:实际上,让孩子过多了解官场的“灰色”,并不利于孩子成长。笔者以为,对于官场的“黑暗”,只写校长、喇嘛和调研员这些和桑吉紧密相连的层次,或许更能激起读者的共鸣。如文中有关长处理百科全书的情节——不给热切希望得到的桑吉,却让自己的孙子撕了擦鼻涕玩,读者印象就非常深刻,这样的情节也更能激起儿童读者心中的爱憎情感。而对于虫草被官员一级一级行贿,造成塌方式腐败这样的情节,其实有以偏概全之嫌。毕竟,大多数虫草还是作为医药用途,和腐败无关的。

  作为儿童文学,一个“虫草少年”的背后,还是多一些健康印记,少一些沉重阴影才好。

  《三只虫草》读后感(五):生命善良,人性温暖

  随着交通便利,对神秘藏地的探访行走也越来越频繁随之而来的是对这些异地文化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坚持表达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坚持从特别物产的角度入手表现一地的人文风貌,既顺应了时代需要,也是彰显了鲜明的民族性。阿来以藏地风物小说著称,曾经的《尘埃落地》《格萨尔王》皆是此类,用阿来自己的话说,“一个人的记忆就是整个部族的记忆。这些记忆都是一些可以随意放置的细节完整的时间碎片”。

  新作《三只虫草》也同样取材藏区特产虫草,阿来以此物入手表达“文学更重要之点在人生况味,在人性的晦暗或明亮,在多变的尘世带给我们的强烈命运之感,在生命的坚韧与情感的深厚”的写作意向。作为儿童文学,《三只虫草》以藏区少年桑吉的视角展开故事,这与《尘埃落地》中的傻子少爷的视角一脉相承。甚至同样少年,桑吉以自己的方式驱逐世故,傻子少爷有似傻非傻的大智慧

  阿来在小说中细腻刻画了善良少年桑吉的感人形象。少年桑吉勤奋努力学习,也做过逃学学生很努力地为家中生计挖虫草。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清彻干净的少年形象,细致心理描写让桑吉活灵活现:挖虫草,攒虫草中,计划着虫草的收益会带给亲人们的欢喜,有在遭遇大人们诡诈、欺骗虚伪之后的困惑迷茫、伤心,有追回虫草箱、要回百科全书、甚至寻找“调查员”的种种勇敢和不气馁----在成人世界里明显弱势的少年能坚强地扛下一切----这种对“恶”的不屈服,不息事宁人精神,在我们成人身上都快泯灭了。小说中,巧取豪夺的“调查员”,贪占图书的校长,图谋升官的大老板,官官相卫的潜规则,甚至为更多虫草要炸山的商人胆小怕事、遮遮掩掩谈话的小心谨慎等等,一幅“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丑恶面目。在与“社会阴暗面”撞了一头包之后,少年桑吉仍选择原谅那些贪婪伤害过他的大人们。这样一个高原稚子的心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映照出成人世界的腐朽败坏。

  作者阿来说,“我愿意写出生命所经历磨难、罪过、悲苦、但我更愿意写出经历过这一切后,人性的温暖。即便看起来,这个世界还在向着贪婪与罪过滑行,但我还是愿意对人怀保持温暖的向往。”借这部儿童文学,阿来在揭露人性黑暗之外,仍这样选择了光明和美好。底层藏人们的质朴,遇到困难时的伸手相助,甚至萍水相逢友谊仍给少年给我们带来些些温情。比如,收留无处可去的桑吉的面馆老板;比如,在面馆打工小弟,一番言语就成了朋友的笑谈,以及电视里的世界,都给这个沉重的故事带来一点点亮色。少年桑吉的一次次选择也为我们指明了“人性的温暖”的价值与美好。

  《三只虫草》读后感(六):纯净的少年,温暖的稚子之心

  很久没有看过儿童文学了,这本书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很引人无穷的回味。有人说最能打动人心的是最普通不过的语言文字,而不是用华丽形容词的堆砌和繁冗词藻的修饰出来的。 这个是好学生桑吉由挖虫草开始的故事,从开篇起语言就很清透,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寒冬渐去,初春的春寒料峭中又蕴含了丝丝阳光的温润;耳边好似听得到缕缕雪花消逝的融化声,脆嫩草芽拱出冻土的勃勃生机的声音;鼻尖处又好似能够感受到初春的沁凉,草芽儿破土而出的清新青青草叶儿香,空灵而又温厚,清澈而又细致。 三只虫草的旅行是揭示了政府的腐败,一层层的剖开、揭露,这种现象根深蒂固,不止书记,领导,甚至包括他们的朋友、妻子都在推波助澜。 桑吉是个塑造的十分成功的少年形象,干净纯粹,包括桑吉的内心活动都刻画的非常细腻而又活灵活现,桑吉努力的挖虫草,攒着虫草,计划着用虫草换来的钱为家人们带来欢喜;结果在遭遇了欺骗、虚伪之后,困惑迷茫而又伤心,他要追回虫草,追回百科全书,独自踏上漫漫征途,在成人的世界里,很明显桑吉只是一个小小的弱势孩童,可他面对强势的“恶”的世界毫不屈服的精神在成人身上都已经快要泯灭了。 可尽管桑吉碰壁而归,却仍旧选择原谅了那些贪婪的伤害过他的大人们,用这样一个怀揣赤诚之心的少年反衬成人世界的腐朽败坏。

  《三只虫草》读后感(七):三只虫草难提社会中气

  在2015年中,久未有新作问世的阿来连续出版三本中篇小说《蘑菇圈》、《三只虫草》、《河上柏影》。三篇小说皆从物产的角度出发,来描述对当地社会、当地人群的影响。所以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不是奇异的乡土志,也不是舌尖上的什么”。

  熟悉阿来作品的人都知道,这位出身于藏区的作家的作品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阿来是生于川藏高原的,从小在藏族村寨成长起来的,所以他对藏族人民的生活十分了解。而童年又是每一个作家的创作源泉,所以在他的作品,对藏族人民的生活关怀,对藏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迁,以及相应的影响,就成为了他独特的味道。

  《三只虫草》同样也是一段关于藏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聪明的藏族儿童。故事从他为了在虫草季(采摘虫草的季节)多帮家里挣点钱,逃课去采虫草开始。当虫草季结束的时候,他得到了自己的三只虫草。善良的他,想要用这三只虫草卖的钱为在省城上学的姐姐买几件新衣服,为落魄的表哥买衣服一副手套,还想为奶奶买几贴骨痛膏,却从没想过为自己买些什么。然而,现实是如此的残酷,最后他为了这三只虫草展开了一段认识社会之旅。

  作为当时最年轻的矛盾文学奖得主,阿来创作儿童文学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不过由于《三只虫草》是他的首部儿童文学作品,所以有些地方我觉得还有待改进。

  最主要的是文章的立意。作者的意图应该是通过三只虫草的奇幻之旅,揭示政府腐败、乱作为等问题。县里遭贬谪的副县长为了官复原职给市里的书记送去数公斤虫草进行贿赂。而市里的书记给省里的领导送,省里的领导给中央的领导送。

  在作者的笔下,金字塔式的腐败通过三只虫草被一层层的揭露。这腐败现象根深蒂固,不仅是领导本人,甚至领导的朋友、妻子都在推波助澜。

  “更多的虫草坐上了飞机。从省城去往首都,然后去了一个深宅大院中的地下储藏室。这个房间有适合这些宝贵东西的温度和湿度。这个房间里已经有了很多很多的东西,光是虫草,起码就在五万根以上。”

  虽然在阿来的作品中,这种内容十分常见,但出现在一本儿童文学中我觉得不太适合。尤其是这些腐败现象、滥用职权已经开始将魔抓伸向了洁白的象牙塔,就更不合适了。虽然这确实是中国的国情,但让儿童过早的看到社会的阴暗面比较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不过除了立意外,作为儿童文学,《三只虫草》还是有很多优秀的地方的。在排版上,选用了大字号,行间距也比正常的打,读起来十分舒服,也有益于保护儿童视力。采用了多幅漫画式插图,增加了趣味性。语言也较为生动,且多用短句,没有复杂的长单句,阅读无障碍。

  其实如果将本书定义为青年文学或者是成人文学,将会是一本十分优秀的小说,但是作为儿童文学,我认为不太适合。

  《三只虫草》读后感(八):少年桑吉的虫草之旅

  茅盾文学奖《尘埃落定》的作者阿来的新作《三只虫草》是一部以儿童为主角的中篇小说,讲述藏区少年桑吉和他采摘冬虫夏草的故事。小说从桑吉在虫草季逃课开篇,反映退牧还草后藏区的天然珍宝虫草对牧民生活的重要性以及这一特别的物产在世俗流通于当地社会、人群的影响。

  小说营造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依旧秉承淳朴的藏民定居点,和世风日下的外部世界。在藏区,朴实忠厚的藏族人民坚守着世代留存的风俗习惯,心存对神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但又不得不提,落后、愚昧、缺失文化知识始终围绕着藏族同胞。而定居点外的花花世界,随着改革与开放,形形色色的事物缤纷呈现,泥沙俱下,同时人心也在悄悄地发生嬗变。让思考着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坚守、如何革新、如何保持两者的平衡,死在大问题。

  同样,故事里的人物也可简单地分为两类(事实上,作者写出了人性的复杂,但现做儿童文学观之),一类仍旧保有旧时传统道德的人,价值观不为外界所移;一类是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人。当然,孰优孰劣,在道德层面根本不易分清,此乃中国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现象。前者以桑吉的父母为代表的一批藏民,后者是桑吉、调研员一类。似乎把桑吉和调研员混为一谈大谬不然,但他们能敏锐感知时代变化,于此点是想通的。不过桑吉向往知识与未知的世界,期待能改善目前的生活并在更广阔的时空舞台有所作为。反观调研员,虽然本性不恶,但迫于世道浇漓,为扭曲的潜规则所左右,行贿受贿。因此,在大时代的风浪面前,唯具有赤子之心的人(桑吉具备)才能面对物语的诱惑,坚持本心,不改初志。

  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过多的阴暗面的描述自然不利于小读者的成长,所以阿来对世间非善的暴露适可而止,对比之下,光明面的赞颂更鲜明直接,毕竟只有在孩童的心中装满爱与美才能抵御将来不可避免的暗黑的侵袭。而主人公桑吉的拳拳之心最是令人击节赞叹。他为奶奶的病,姐姐的新衣,仅给自己留三只虫草,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三只虫草,他仍没有用到自己身上,他想给敬爱的老师买礼物,甚至还念到了那不争气的表哥。尽管表哥打过他,桑吉也不记仇,还惦念狱中表哥缺失一只手套的手会在严冬很冷。这份无私的对他人关爱,发自一个少年人,实在感人动人。放眼我们自己或周遭的孩子,有几个能像桑吉一般怀揣大爱。他不光智力上有天才,他的人性也熠熠生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