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落天通苑》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日落天通苑》的读后感10篇

2018-05-11 21: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落天通苑》的读后感10篇

  《日落天通苑》是一本由王云超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落天通苑》读后感(一):唉

  说实话,出这本书真的坎坷,其经过可以写成一部中篇小说了,名字叫做《一个偏执狂的疯癫》或《完美主义者的黄昏》。

  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博集先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书《你的孤独,比这个世界动人》,因为我讨厌这个书名,以及封面设计内容编辑(连一些文章的名字都给改了,比如《我的大学》改为《没有母校的人》、《公务员之死》改为《东大街坏孩子》等),我跟博集方人员吵了很多次架,然后从心底不想与博集再合作。随后,博集主编产品经理来电声明第一本书存在遗憾,可以重新出版,主推《日落天通苑》这部小说,于是便有了这部中篇小说集。

  为此,博集方请我到他们公司谈了谈,接着请我吃了顿饭。盛情之下,我答应继续合作,当然我提了一些条件,比如《你的孤独,比这个世界更动人》的合作协议作废且不许再印刷这本书,新中篇小说集书名、封面设计、内容编辑必须让作者参与审核(但最后决定权仍是博集)。博集答应了,我作为一个新人作者,博集算十分给我面子了,我心里明白人家这是冲着《日落天通苑》这部小说,他们主编说,这是他迄今为止读过的最好的北漂小说。

  令人崩溃的是,编辑再次对文章大动手脚,我要求博集方用原稿,博集方告诉我,这些都是过审的文字,你要改,只能在这个基础上改,于是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将这些过审的文字重新校对,恢复了九成原稿的模样,每次想到这件事都觉得好笑,作者熬夜编辑自己的书,只是为了能够还原自己写的模样。

  这本书出版后,卖得不好,我问另一个出版商编辑朋友,她说:“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博集没怎么推这本书,我告诉你,文章写得再好,出版商不花钱去当当打榜、不花钱去各网站平台推,别指望能卖好,文章写得再烂,就是一坨屎,花钱推了,也能卖疯。”

  但我不敢对博集方人员催促这件事,出第一本书时吵得太多,他们应该没有人喜欢我,让一群不喜欢你的人帮你做推广,太难。

  我很少看书评,眼贱,翻了一眼豆瓣上的短评,几乎惊呆,很多人打一星二星也就罢了,短评言语对我上升到了人身攻击地步,我不太懂,按理说不该这样啊,我在写作圈里没有朋友没有敌人更没有恩怨,不可能有人雇水军来黑我啊,于是我只能理解为:有些人生活如意看什么都不顺眼,或有些人自己也写小说但没有机会出版,于是豆瓣成了他们这些人发泄心中不满的平台。

  如果有人给了一星,并且评论:真难看不喜欢。我不会觉得有什么,但骂人就不对了,这点教养还有脸看书,看得懂书吗?我这人出身不好,不吃骂。

  或许因为我是作者,我并不觉的这些小说写得真的“如厕所里的纸”那么烂,《日落天通苑》在豆瓣火过,也被一家公司买去拍了网剧;《公务员之死》被豆瓣官方重点推荐过,也登在了ONE上;《牛城往事》和《十万白领》被一家出版机构索要过(他们想做一个小说集),但因为版权问题没有合作(博集拥有这些小说的5年专有出版权);就连被我朋友称作“言情小说的失败尝试”的《独狼》,也意外地被ONE拿走,小编对我说:《独狼》过审后公布作者名字,大家都吓了一跳,谁也没猜到这是你写的。

  做人不能太实诚,起初,我给这本书做了个书评,也算不上书评,其实就是贴出各个小说的后记,并且谦逊地打了三星。如今看到这么多骂我的读者,我只好打五星安慰自己,生活就是这样,面对贤者你可以尽可能地做出谦逊的样子,面对流氓,你要做个比他们更无耻的流氓。

  前些天,我发现《你的孤独,比这个世界更动人》依旧在当当、京东贩售,咨询了博集方,博集方回应这些只是渠道商在清库存……我不好说什么。

  就这样吧,我自己依然会尽自己的力量去推广这本书,毕竟这是我心目的“第一本书”,“第一本书”,是要记一辈子的。

  感觉不会再爱了。

  《日落天通苑》读后感(二):雾里看花-《日落天通苑》随记

  《日落天通苑》是在香港时即想读的一本书,当时书还没出,心急着想找个电子版先看了,未遂。当时动心的原因或说是从香港回看北京,总觉得这个城市的城市化的很可以了,应该有属于她的文字。这种文字不应该是那种老京派的,一张口就京腔京调的,我想,新世代的北京,新世代的北京人都不是那样的。对此,可以有意见,但很难否认。作为一个首都,和一个标榜世界化的都市接受全新的北京人的概念,和属于他们的文化是不过分的。

  从头读到尾,特别是书后作者参加活动的发言等等,感觉作者对生活的看法是雾里看花的,还在迷茫和胶着,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或许也是有些话只能对自己说,有些话可以对别人说,其实诸如,在北京打拼,然后回家乡富家翁的想法,不能说不好,但也难免画饼充饥尴尬未来理想应有,现实与生活也当有。是的,这不容易,但什么容易呢。

  文章说起来,《日落天通苑》和《牛城往事》是两个好的,认认真真讲来的故事。如作者说,现在能真的做严肃文学的不多了,其实所谓严肃,也就是真实地来说个故事。“真实”二字或说不是当下文学的死穴,亦是这世事的死穴。在北京生活N年,天通苑还真就没去过几次,也没生活过,所以只能借着《日落天通苑》一篇来了解那里的人和事。这和我之前的期许还是有差的,但也不能这么说,我想找北京城市生活的书,《日落天通苑》是符合要求的,只是它更局限于那里。《牛城往事》我感觉更像是作者自身经历升华,也道出了中国当时及现在的一些矛盾,这很好。科学变成大炼钢铁,钢铁最后又上了土秤,一步步地剥去赋值,回归原始,回归丛林。真是可怕

  《独狼》真的是算不得好作品,因不了解夜店,我还以为可以或可借此一窥才坚持读下来。那种男人作品的粗糙感真的仍需要打磨,用女性第一视角就显得很格格不入,加之情感故事的尝试,粗糙。

  总的来说,还是希望作者如他序言所说,认认真真地写故事,有些事,不言不说写下去就好。感谢他的作品,也准备向同在北京的朋友推荐。

  2016/6/14 下午 雨 治疗

  《日落天通苑》读后感(三):失望

  日落天通苑

  最佳。一星给这篇。住过北京的人想必都会了解并且理解此种生活。各色人等闪亮登场,最终不免黯淡在这漫无边际的城市中。

  答记者问和前言

  上佳,篇幅很少且不是小说,给半星。从作者自述可以看出些许作者为人,感觉作者对于社会的理解还是很有深度的,然而很多东西写到小说里又不是那个味儿了。

  牛城往事

  次佳,给半星。下层人民努力哀愁。虽然充斥了暴力,仍不掩其光彩

  其余

  总有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仿佛在告诉别人“我要写平民生活,我属于平民。然而我实在掩盖不住我出身平民但高于平民的牛逼之处”。复仇如此简单富二代都很大小姐脾气却又明白事理,社会总归如此现实不给人留一丝活路,除非你是屌丝逆袭。满眼纸醉金迷,满腹男盗女娼。

  我不知道生活本来的模样,但一定不是这样。

  很失望。

  我想看优质的国产小说!!!

  《日落天通苑》读后感(四):总有光照进最低微尘埃

  不同于当下流行的各种短故事集,《日落天通苑》是一本中篇小说集。

  我以为故事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故事更偏重情节的转折和离奇,而小说则注重人物刻画和描摹,故事是讲出来的,而小说是写出来的,故事是属于口语的,而小说是属于文学的。

  如同作者所说,在一个浅阅读时代,已经鲜少有关注现实主义文学,而一个八零后作者进行现实主义写作更为不易。这些小说有着很明显的作者本身经历的烙印,能够看得出作者本身的突破挣扎,以及对自己所处环境观察思考

  在开篇《公务员之死》中,作者描写了一个守着旧秩序荣光活在旧时光幻象之中的官二代高磊。高磊仗义豪气、扛事,因为出身的优越,一直以大哥自居,替身边的人安排一切,身边也总是围绕着一票兄弟。然而到后来,高磊的昔日的那些小弟们在大城市打拼,已经都能够独当一面,有头有脸的时候,高磊却依旧只是那个三线小城的小公务员。最后昔日的兄弟们四散离去,高磊则卷入贪腐案件,最终自杀身亡。

  作者用长篇小说架构,中篇小说的篇幅来讲这个故事。高磊的悲剧其实并非他个人所导致,而是时代所造成的必然定局。

  像高磊这样的人物,每个小地方出身的人都不会陌生。我在上高中的时候,班里就有不少这样的同学,他们都有着在当地有着复杂关系网的家庭,他们抽烟喝酒泡妞打架逃课,他们学习成绩很渣,最后依靠体育或者艺术特长随便上了一个本科毕业以后经过家里的安排进入当地的各种机关部门事业单位

  当我在毕业以后到处找工作的时候,我的那些同学们已经纷纷进入了老家那些油水丰厚安逸稳定的单位,而当我在外面打拼多年,初步站稳脚跟的时候,老家的环境已经发生变化,那些原来优厚的工作,现在已经变得清汤寡水,朝不保夕

  我们在为未知的未来在外面漂泊,而他们守着旧秩序带来的好处安逸度日。然而时代在变,当一个人无法将自己置身于时代的变局之中,就只能被时代抛弃,就像书里的高磊一样

  从小地方向着大城市突围是一个痛苦过程,突围者要努力洗掉自己往日的烙印,再加上新的标签,然而这烙印是如此的坚固,让那些原本就属于“外面的世界”的人一眼就能够看穿,准确地分辨出来,然后有意无意地划清界限。《日落天通苑》讲得就是那些在夹缝之中辗转向前的突围者们的故事。

  其实无论是《公务员之死》还是《最后的日子》还是《日落天通苑》以及《十万白领》都能看得出来其中所蕴含的愤懑。这些故事里,穷人仿佛生来就是带有原罪的,每向前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价。出身的限制、受教育程度、户籍、房价,都是突围者摆脱不掉的枷锁。也许那些突围者终其一生奋斗所求,不过是那些大城市里的人一出生便拥有的东西。

  天通苑的合租房里混居着白领、夜场陪唱女、房产销售职业情妇、离异女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渴望融入这种城市,然而却被这座城市冰冷地拒绝。即使勉强挤进来,却也往往是用自身的一些东西来换,有才学的用头脑,有力气的用健康,有色相的用皮肉,最后进来的,也许都不是一个完整的自己。

  然而这并不能说是悲剧,只能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小人物突破自身的必然。感谢这个时代,能有机会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能够有实现自己意愿的机会,尽管过程有点痛苦,总还是有希望的光在前方指引

  《日落天通苑》读后感(五):简单的故事,丰韵的内涵

  看正文之前,认真地一字一句地读了王云超为自己写的序言《我如何像个笨蛋一样去爱你》,与其说这是自序,不如说是王云超对自己写作原因、写作态度、对自己作品的评析。读完最后一个字时,突然生出一种感慨:王云超童鞋,你把该写的都写了,让我们写什么?你不但把该写的都写了,还把我们的内心都做了深度剖析,果然是新时代的现实主义文学。

  王云超非常厌烦人家说他的小说是“伤痕文学”,甚至认为人家说的“北漂伤痕文学”是扣在他作品之上的屎盆子。这种态度加上他的写作原则“一不雕章琢句,二不吟风弄月,三不附庸潮流”,毫无疑问地界定了他自己作品的写作特征就是原汁原味地呈现生活,在当前玄幻、架空、悬疑、穿越、言情等小说把持主流的小说界,打造属于自己的原汁原味的现实生活,他仅仅是一种打造,这种打造源于生活,在作者高超的文字架构能力下又远远地高于生活,正是因为此,作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人,自然对这个八十年代初的作者写的内容感兴趣。他写的东西,很多就是我经历或者是朋友经历,他篇中人物的思想很多时候恰恰也是我们的同时代人的想法,如此,怎能不说他的作品是现实主义之作呢?

  在高考决定命运的年代,艺术、体育等特长就是一些文化课不好孩子出路,这些人大抵从高二分科开始学习自己选定的特长,或成功获失败,无论哪种结果都浸满了文化课不好的学生辛酸。《公务员之死》描述的就是这样背景下出身的年轻人的学习之路、高考之路、爱情之路包括事业之路。原本单纯的路走着走着就变了味,成为了我们心中永远的痛。王云超所有的小说都是这样简简单单的开始、慢慢悠悠的展开、铿铿锵锵的结束。无论你如何躲避,他都以这样的节奏撬开你那些封闭的过去或者正在面对却不敢直视的现实。是的,人在情感上都是自私的,我们甚至自私到连和我们过去悲伤有关的任何事物都不想看到的程度,但那又有什么关系?“我们不过是尘世中飘荡的微尘”本来就只配在“高楼、霓虹以及杀人的雾霾中永无休止的纷争与彷徨”。所以,何必不愿面对,我们虽不是真的勇士,但是也应该有直面过去直面现实的勇气!读王云超的小说,给予我的就是这种不可放弃的感觉!

  因为是现实小说,所以你读《日落通天苑》会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你觉得它里面的每一篇小说中的一切似乎都是你自己人生的写照,你才会发现,原来我们有很多人在走着相同的路,只不过是走着走着就走岔了而已!

  《日落天通苑》读后感(六):一座充满伤痕的城°

  ——评《日落天通苑》

  文/蓦烟如雪

  这本书我起初不想看的,名字有种说不来的味道,就像我在看《公务员之死》时,更希望它最初的名字《青春总会过去,爱也一样》。虽然后者很落入俗套,但是前者太有标题党的意味,故,书名可能很文艺范,但是还是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作者是80后,曾在祖籍就是河北牛城,不巧合的是他就是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的,再看到《公务员之死》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这应该是有个人色彩在里面的文字,虽然不能肯定里面所涉及的官员跟他有什么关系,但是前期那个胆小怕事,有些许自卑的郭小羽,在心理层面上,可能还是有作者的影子,就像前面自己“十六岁钱,没有一天不是在恐惧与痛楚中度过的,这让我小小年纪便饱尝了人性的丑恶,我几近绝望,又满载愤怒,就像电影《光荣之路》里说的那样,多次以身为人类而感到羞耻。”

  而这羞耻就像郭小羽和明明都抵触过“东大街”的群体,像他不敢参与帮忙的“无情”,甚至高磊在官场的圈子,他都像迎合了,却又格格不入的逃走了。

  《公务员之死》在片尾写着“谨以此文献给十五年前邢台市牛市街画班的美术生,也送给所有学美术的孩子。”在他曾经熟悉的地方,写着自己最熟悉的事情,他的小说看似虚构,却建立在一些事实的基调上,他的文风不同于时下的官场小说,但是却能拿捏着每个人物的内心走向,他塑造了一个昔日风光的官二代的辉煌以及落败的过程,这里面看似说的是郭小羽的内心,却在对白中,穿插了每个人的纠葛恩怨。

  高磊有种侠气,虽然他不善于暴力,但是他能为了争头头儿羞辱袁胖子,他是虚荣的官宦子弟,但是他依旧有仗义的一面,他妥帖的帮助身边的小弟,就连郭小羽,他都在进入官场后,给他照应,当然这些都是相对的,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好,似乎高磊的悲剧在前面就已经铺垫好了。

  高磊虽然是个小官,但是他出手阔绰,对朋友一视同仁,他趋利避害,可是在之后高磊勾结黑帮卷进贪污案后,真正为他说话的,没有几人,而他最后也跳楼自杀,落入个悲惨的结局。

  这期间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的妹妹高郁的转变,从五中知名的美女,变成自甘堕落的“果儿”,也许是他哥哥的缘故,最后她成了反省的第二人,她开始照顾与她断绝关系的父亲,选择争取哥哥孩子的抚养权,这都是细节的转变,看着自己的色衰,她抱着小羽痛苦,也是一种成长吧。

  而在尾声中,他坐在车上,听着酒商说姓蔡的副区长被双规,这一段就有了映射前面高磊的故事,夜幕下的牛城,看似繁华,却弥散着森冷的寒意,这个故事也许很平白,但是在人物言语的交谈,戏剧情节的转变中,变得不会那么呆滞,它是现实文学的一种,隐射着多种层面的社会关系。

  这里面集合了小人物的色彩,复杂的社会群体,影视圈、官场、公关,以及裙带关系的阶层,甚至现在社会上一些艺术生的悲哀。

  在《最后的日子》里我看到了白佳佳的怯懦,《日落天通苑》里租户的狼狈,《独狼》中无法倾诉的疼痛……

  这里写了不是小社会的悲哀,更多是身为底层的愤慨。6篇小说,120只飘荡着的灵魂,道尽一座城的恩怨与爱恨。

  这何尝不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呢?看着看着,会有身处其中的感觉,只是我不能一篇篇道尽,我还未看完,却感触颇多吧……

  《日落天通苑》读后感(七):一座城的恩怨与爱恨,是那么容易道尽的吗?

  去年冬天,在一个写诗的群里看到了《日落天通苑》这个名字,关于天通苑这个话题他们还在群里争论了好久。恰逢当时刚来北京没多久,想着写一些关于北漂的东西,索性买来这本书借鉴下。

  1.每个人都有梦想,只是缺少行动力而已。

  说起来,这本书被我搁置了好久,从年初到年中,间隔的这六个月被我荒废了么? 也不算是。

  我是抱有写这方面东西的想法,而且是一直存在于脑海中,从未忘记过。但我迟迟不肯动笔的原因,只是因为我实在没有自信写好这方面的题材,可惜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我有一个臭毛病,明明是特别想做的事情,反而放在最后才去做。因为我觉得它很重要,那么我就不应该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去写,在工作时间的间隙去做,而应该给自己一个特别舒适的空间,特别放松的状态,特别充裕的时间去完成这么一个神圣的工作。

  所以,所以导致的结果是我到现在都还没有动手去写,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别人的作品垂涎三尺,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但却是我一手造成的。

  没有行动力的梦想,只能是纸上谈兵,你编制的梦越美,醒来就越痛苦,所以不如现在就从美梦中醒过来吧~

  2.六篇代表性小说,却道不尽一座城的恩怨与爱恨。

  初看书名,以为整本书是关于北漂的故事,但其实《日落天通苑》只是其中的一篇,相对来说比较出名。

  如果仅凭这本书就想了解北漂群租房的状况,是远远不够的,不过至少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里面究竟细节如何还需要自己好好体悟。所以说呀,没有经历过北漂的,没有体验过错综复杂的群租房乱像,不足以写出一篇优秀的作品来。

  第一遍阅读完,浮现出来的第一感觉:浅。总有一种错觉,这些文章是浮于表层的,没办法给人一种深刻的感受,所以也道不尽一座城市的恩怨与爱恨。

  我怕是自己的阅读问题,跑到豆瓣下面看完了所有的短评和长书评(本身评价的人数不是很多),看到负面的评价是:流水账化,话术和人物背景塑造的简单粗暴,人设和情节虚了些……

  而这句评价“文字游走之中并无若隐若无却真实存在的精神内核”,或许更能表达我读完的心情。

  3.关于底层生活,关于北漂心酸,关于体制改革……你说的我都懂。

  我在豆瓣底下看到了作者的一篇长长的书评,详细地解释了一些事情,捎带着把每篇小说的写作背景进行了阐述。在这篇书评里读出了作者的真诚,所以决定再读一遍。

  很幸运的是,我跟作者算是老乡,而且是同一所大学,所以他算是我的大大大大师兄,因为这层关系,对这本小说并不讨厌,相反会推荐给他人。

  第二次阅读的时候,摘抄了一些觉得有意义的句子,其实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六篇中的哪篇文章,我能读出作者笔下的真诚,你说的我都懂。

  《牛城往事》底层人的艰难求生存,还有那句“穷人不是不明理,只是在理面前没什么底气”,透过文字能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无奈、心酸却又无能为力的感情。

  《日落天通苑》里最后写道:

  2012年秋天,我离开了天通苑。我摇下车窗,浏览高楼和人群,思念起国外留学的一个朋友,她站在机场安检处深情地望着我说:“到那边我肯定要想你们”,我说:“亲爱的,能走,就不要回来了”。

  当初自己从群租房搬出来的时候,舍友跟我说“周儿,我舍不得你走”,可是我知道我一定会走的,群租房只是暂时的栖息地,等攒够足够的租金就会搬出去,没有一点回旋的余地。既然“能走”,那么我“一定不会回来的”。

  还有《十万白领》职场人的勾心斗角,《公务员之死》小城市人的保守与自傲,《最后的日子》里亲情的决裂,等等。

  4.江湖上关于天通苑的传说很多,你有什么话要说?

  在我的记忆深处,天通苑是一个很恐怖的存在,每天早高峰要排长长的队,密密麻麻的都是人头,难以想象。大学同学曾住在那里,她说每天早晨都会有打架的现象发生,人太多难免会出现拥挤踩踏的事,矛盾就此激化。

  一个月前,去天通苑的朋友家里吃饭,从地铁口出来,我看看了周围的楼宇,有一瞬间的恍悟,这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天通苑啊。想象中的应该是低矮的、陈旧的、拥挤的,但呈现在我眼前的却是一排排高楼,和普通的小区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跟着导航走到小区深处,望着那一个个窗口,我在想是不是里面也会发生或者正在发生书中所写的事情,黑中介,男女生活混乱,争吵、打架等。

  到了朋友家里,我晃了晃迷糊的脑袋,从沉浸的思路中脱离开来,这只不过是一栋普普通通的小区,而这样的小区在偌大的北京城是很不起眼的一个,所以不用慌张不用匆忙,它道不尽一座城的恩怨与爱恨。

  《日落天通苑》读后感(八):120只飘荡着的灵魂,道尽一座城的恩怨与爱恨

  我看的书不多,在书架上看到《日落天通苑》时,还是着急忙慌地拿了下来。那一篇日落通天苑我是看过的,知道王云超这个人,都是从这篇开始,我也不例外。

  王云超不是一个知名的作家,他辞职写作,以此养梦。身边方圆几十里没人知道王云超是谁,他写过什么,这么说,他可能不太高兴,毕竟是出书了。当然,十之八九他也看不到别人怎么说他,怎么写他,即使看到了,也应该懒得跟大家辩。

  一个还没有成大名的写字人是值得喜欢的,因为每一个他熬的夜,每一场他失的眠都让人心疼,更何况,他的夜他的梦都用来构思中篇小说了。这是夸张了点,不管是写字人还是其他人,我们都只是在吃饭睡觉中消磨时间,大部分时候是清醒但无脑的,小部分时候是混乱但活跃的,作家写下故事,演员演绎故事,歌手唱出故事,我们都是观众和听众。

  我想,王云超还是会红,他可能红在像他一样在大城市生活的圈子里,他可能红在喜欢看故事的人的心里,反正他不会红在每天只顾着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平头小百姓的话题里。他写着平头小百姓的故事,写着大城市和小城镇的无奈,写着匆匆脚步的故事,写着情与爱的盲目。生活像一个一个故事,故事却代表不了生活。我们常常可以为那些故事里的人和事报以最温柔的对待,却可以冷漠无视故事外的真诚和希望。

  书序的最后他写过这么一段话:

  如何在你爱的东西面前保留一份初衷? 这个话题实在太浪漫了,因为答案就是:你真的爱它。那如何证明你真的爱它呢?它让你变得愚蠢,变得膨胀、变得臭不要脸,它迟早有一天会毁了你,而你对这一切心知肚明。

  我想,他说的是他爱的文学,他的文艺情结,如果这些成就了他的名和利,那这些也必然会毁了他,到那时候,人们将看到一个愚蠢膨胀不要脸的王云超,但他对此满不在乎。不管是人潮还是浪潮,不管是时间还是感情,这个时代有这么多人推着你,昨日的固执坚持,在今天看来都显得无比愚蠢可笑。

  心里留着返程票,脚却没有回头路, 不知道将来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不去未雨绸缪,任由时间来证明,因为他心知肚明。

  回不去啦,所以把昨日的故事写下来。

  这本书,就像宣传语说的这样“6篇小说,120只飘荡着的灵魂,道尽一座城的恩怨与爱恨。”

  这座城就是帝都北京。他说,你来到大城市,你已经赢了同时代很多很多人。帝都的魅力自不必说,它吸引着四方的人们,仿佛白日梦都有实现的机会。很多人离家千里外,很多人牵绊在小家,这都只是选择罢了,实现名利双收还是实现自我价值,没有哪个比哪个更加高尚,我相信人类追逐事物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在对的地方,才不会伤怀。

  我是一个不念家的人,可以一直不回家,但是说起小时候的故事,总是津津乐道。每一个人对于离开和留下都有自己的理解,没经历过的总有羡慕,就像他说的那位知性又暗怀自我的姑娘,喜欢古典音乐和诗歌,向往在外面的世界飞,想要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自己喜欢的那种生活,然而,她结婚生娃忍受婆婆,所以她藏不住她的失落。失落也就失落而已,姑娘最终还是会原谅自己的不勇敢。

  我喜欢看故事,故事就像生活的缓冲器,但愿他继续写故事,各式各样的人,各式各样。

  明日,我也将和很多人一样启程,回到生我养我的小镇上,看冬日斜阳,看流水漫长,做一枚安静的小镇姑娘。

  张小张写在春节前。希望回家的人一切顺利,单身的人顶住逼婚,贪吃的人甩掉脂肪。

  《日落天通苑》读后感(九):生活艰辛,我还是我.

  《日落天通苑》该书收集作者王云超中篇小说6个与答记者问和演讲文录2篇,共计8篇。6个故事从多个层面描述了当代人的生活现状,是再版的生活写照,以及人们为了生存,做出了各种努力,作者从一个个侧面展示了当代人的生活现状、以及艰辛与无奈。作者以流畅与质朴的文字描述了一个个故事,给人予身处其中的感觉.。如《公务员之死》从人们为了升学与投机高考,上各种的不同的艺术班,取得本科文凭、最终获得进了政府机关,作了一名公务员等等;在《最后的日子》讲的是大学生毕业后如何自主创业,在其创业中遇到的种种麻烦与屈辱;再到《日落天通苑》中的北漂一族,在90平方米的房子里,却能容纳着10多人等等,以及东东与东东妈,“一对母女,名分超过二十年,在一起的时间不足五年,又在偌大的北京城分居6年,......”如作者写到“我在零落的灯火中整整一个小时去观察自己生活的这个地方,发现所有人都没什么两样,大家和这里的房子一样拥挤且乏味,拥挤,乏味,却又一个个梦想着高不可攀。”;以及《牛城往事》中企业倒闭,职工下岗,加上没本事,使他们第一次感到无安全感,如作者写到“穷人不是不明理,只是在理面前没什么底气。”从作者在此书中描述,我们可以感到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体现在当代的文学中。同时,也告诉人们:现实生活中如此艰难,我们应认真对待,不论生活多么艰辛,只要自己肯努力付出,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增强各方面的知识,充实与完善自我,每个人的人生都一定会同样的精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