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读后感10篇

2018-05-12 20: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读后感10篇

  《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信仰的遗言》是一本由威尔•杜兰特著作,重庆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8.00,页数:21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读后感(一):一位老人理解人生

  《落叶》,一个老人就自己认知重要的点,关于内心见解。或泛泛而谈,或细细剖析。他写出这些,说出观点,似与他人讨论生命、人性宗教深奥的却是生活本质的点,更是想要给自己的生命交上一份特别的答卷吧。“我”活着看到了生命?思索了什么?为什么活着?得到了什么?或许就是这些,这是对于自己活着时的思想与身处时代某个部分感受记忆

  杜兰特老人,出生于1885年,去世在1981年,美国学者,研究生物学,终身力致于哲学、宗教、艺术科学历史文化等,出版了11卷的《世界文明史》;漫长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也看着国家体系的不断改革,对于生活苦难社会变迁都置身其中。

  本书两百余页,二十二章,从生命开始写起,也就是婴儿时期,其他皆是以“论xx”为题,先是讨论青年中年老年几大人生最重要阶段青春是从玩耍到工作、从依赖家人到依赖自己;关于中年,作者说从生物学的角度,自结婚开始就奔向了中年,虽然我想来也有些这个意思吧,却只是生物学的角度,结完婚的小伙伴们还是可以追求自我需要的。特别是女性,也不该一心放在家庭

  到了老年,不再有年轻时的活力身体上开始衰弱、老化…接下来呢?你要面对的便是死亡。对于肉体的不再存在容易让人想起灵魂神明。灵魂会随着个人肉体的失去而瓦解,而自己留在世上的东西会存在多久呢?至于神明和宗教这些事情,还是信仰自己觉得对的部分,它给人们带来的是正能量

  之后讲到道德种族、战争、性、政治体制问题,还有我觉得比较接近生活的教育、艺术,固然看起来在说什么很宏大深刻的社会问题,其实杜兰特老人更加点名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关乎人性的哲学问题吧。听他一说,人类的历史看起来似乎都在这些问题里反反复复的,有无尽的欲望(占有欲、贪婪),或时常想改革(竞争暴力),有人性的弱点比如偏见跟风,再而产生种族歧视等……说到这个“教育”,自然包含了太多太多,我一直觉得我们一生都在学习,正像作者所说的,教育是灌输,也是基础,通过它来创造好的社会与文明。他的文中,总有作为长者对于后来的人们的一些自己的建议想法

  最后一章《论以史为鉴》,大致是对于生命之中的必要关注点与之前所讲的进行了简单概述。在最后一节里,对于人们的新生活,如何用新文明取代旧文明,杜兰特老人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改善道德点,渐渐完善的教育,人们努力的在往更加美好的文明世界去。他希望把美好的人类文明遗产保留下去,并就此对于美国未来发展过于了诚心的建议。

  他说,在这些文字里,并没有新奇的哲学点,也带不进惊天动地思考。只是对于人生主题的思考,也不一定写得出深度长度。而我作为一个读者看完之后,或认同了解或思索,然后,继续,生活下去。

  像一片又一片叶子,连接成的生命之树;这一点一滴的想法,让我们更加了解人生的意义价值,慢慢的接近生命的本质。

  《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读后感(二):哲思漫录

  哲思漫录

  文/米雪

  威尔·杜兰特,美国著名学者,终身哲学教授,普利策奖(1968年)和自由勋章(1977年)获得者。他花了四十余年的时间完成了广受好评的重要著作——11卷的《世界文明史》,是一本关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性、战争、人文经济、种族、历史、宗教等全方位的解读,这辉煌巨著,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人生的最后十几年中,他把自己不同观念、对时代各种问题,写进了这一本《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既是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总结,也是一本有关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哲思记录。在书中200多页的内容中,共设置22章,涉及二十几个观点,篇幅有长有短,集合了论青春、论道德、论种族、论战争等等多方面的问题,虽然囿于时代关系,有一些观点略有偏颇,不过综合来说,他的浅显易懂,他的短而精的论述和表达,不失大家风范。

  “如果生命值得尊敬完满,那么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奖赏,而这以外的意义无关紧要。”怎样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什么又是无意义的呢?伟大平凡也只是相对而言。春华秋实,秋天落叶,同时意味着收货。本书取名《落叶》,其言外之意,尽在不言中。一位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以及其他各种有关种族、道德观念等演变过程经过几十年思维智慧的累积,落叶正是对这些以往收获的一个总结。无论好还是坏,自有人评说。

  “占有、求偶、战斗行动交际是人类的主要本性,而这些都是战争的终极源泉。”战争的原因是多样的,而战争的后果也是残酷无情的。战争,使无数生命丧生,它对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破坏,无疑是巨大的。杜兰特在《论越南》、《论战争》等文章表达了他反对战争的愿望。他亲历两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疮痍,战后恢复的艰难,都令其印象深刻。《生命的开始》是美好的,他不应该因为战争而早早丧失他应有的意义。生命里程的每一分钟都是人生的界碑,记载着其走过的轨迹,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是不同的。罗曼罗兰就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所有的一切的基础都源于鲜活的生命,无论是社会、历史,还是科学、发展,所有的研究和实验,都需要人进行操作。生命才是第一要务,所以,本书最别具一格的《生命的开始》安排在第一章。前苏联作家奥斯托洛夫斯基曾经说过非常著名关于生命的阐述: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所有人类活动的第一颗种子,没有这最重要的种子,还遑论其它。用它来开端,意义重大。它给所有的章节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可能书名为落叶,而落叶,其实要从一颗种子的生长开始,也就是生命的开始,有了生长的过程,才有最后的《落叶》。

  这是一位睿智的老人,用累积岁月沉淀,一生的思考,才写成的一本关于道德、社会、发展的终结之书。爱的伟大在于,通俗易懂,深厚而不漂浮,就像这本《落叶》。

  《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读后感(三):每一个论点都是一片叶子

  美国学者威尔•杜兰特是1968年普利策奖、1977年总统自由奖得主。他在1968年的1月的电视采访时说:“我正在特别创作一本名为《落叶》的书,我把自己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不同作家和各种问题的感受都写进了这本书里。”在此后的很长时间里,《落叶》在几个采访场合被提起过,但它一直只是传闻。直到最近,《落叶》才作为杜兰特的最后手稿真正面世。

  杜兰特一直关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地理、经济、种族、人性、宗教、政府、战争、道德,以及它们对历史所起的作用,比如他和妻子合著的11卷《世界文明史》就是全方位探讨这些问题的皇皇巨著。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朝鲜战争、民权运动、越南战争、肯尼迪被刺、水门事件……这个时代并不和平宁静,有很多人都在思考。杜兰特将他的所思所想化作了《落叶》,他以史家之眼、哲人之心,以寥寥数语倾吐他的感受:论青春、论死亡、论宗教、论道德、论种族、论战争、论艺术、论科学……此书仅仅200页,22章涉及22个论点,其话题之广泛是罕见的。出版方称该书是“杜兰特最重要的作品,没有之一”,这话过誉了点,论题太多导致全书整体略泛,但假如想要了解杜兰特,此书可以说提供了一把把钥匙

  第一章《生命开始》是全书唯一不以“论”标明的章节。每个新生儿都拥有无限的可能性,也代表了世界的无限可能,好奇心将促使他触摸和品尝一切。杜兰特说,“一些孩子从来没有做过孩子,一些成人从不曾变老”。是的呀,我们不可能预先规划人生轨迹,不可能设置回归的节点,不可能适时调整行进的步伐,我们只能顺从生命的流向,从青春到中年、老年,最后是死亡——“生命赢了”!杜兰特将人生道路划作了几个“点”,他一点点掰开了论,每个“点”都有它的欢欣悲哀。我想起爱默生也写过《论生活》,他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非常接近。爱默生说:“种子不会消亡。”每一粒种子都会努力生长,向着光,向着天空。我们不得不接受一种不可抵御的意旨,然而并非无可奈何,我们经由思考、实践可以获取生活的积极的动能。这是一种通透的内心光明肯定

  本书的上半部分,主要是有关生命本身的哲理追问,那是一个人由灵魂内部涌现的灵性反思。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株大树,它的健康成长需要对付疾病、毒害和一切敌人;它具有保护能力,也富有创造力。问题在于:每一株树都植根于土壤,土质的好坏与它的成长息息相关,这个过程还会遇到虫害和各种灾祸。因此杜兰特还要从内心走出来,向着外部世界、向着时代苦苦追索。在《论西方人的双重幻灭》这一章里,杜兰特说西方人“不仅失去了儿时的光明信仰,还失去了青年时代充满希望的乌托邦”,他对后战争时代人类信仰的丢失表示担忧;他在《论宗教》中热情洋溢地对宗教改革提出了种种建议,强调要“重新创造一个基督可以理解的基督教”;他批驳社会道德的沦丧,厌恶性泛滥,讴歌女性之美,反对种族歧视;他通过《论越南》、《论战争》、《论社会体制》等表达他的反战愿望;他认为要以科学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要以艺术提高人的素养……这些论点看似分散,但有着内在的思维逻辑联系,最后一章《论以史为鉴》,杜兰特将所有的这些问题归拢,透过历史来剖析人类的行为模式,“所谓当下,不过是过去在现在这一刻的积累和集中”,所以“当下”在未来也会成为历史,这本书所谈论的,最终都将成为过去的经验,而他只希望自己能提供一些借鉴

  歌德说:“我们年轻时企求的一切,在我们年老时会成堆地压过来。”杜兰特的人生时长将近百年,所以他才有那么多想要谈论的吧。一叶可知秋。类似讲法原来并非中国独有。杜兰特以《落叶》命名这部随笔集,他关于人生、关于时代的许多解释,于是转化成了一个比较哲理、带点诗意的隐喻:如果每一个论点都是一片叶子,当我们一个个观察过去之后,是否可以得出较为清晰的、可以接受的结论

  请勿随意转载,如有需要联系本人,谢谢

  《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读后感(四):作者的思想,就这样光芒万丈

  一叶知秋;落叶归根;

  《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这本书一直都是这种感觉,寻根,寻源,寻找人生的所有足迹,从生命开始,从青春开始,我们随着作者的思绪去找自己。作者的许多话,都非常耐人寻味,非常的真诚。他说:家庭的原则是互助;社会的原则是竞争;所以年轻人要靠奋斗,才可以让人生丰满和有意义。青春、初恋,灵魂与身体,爱与幸福,都随着文字清晰起来。

  杜兰特老人,出生于1885年,于1981年去逝。他可不是一般的老人哦,他是美国的著名学者,一直关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地理、经济、种族、人性、宗教、政府、战争、道德,以及它们对历史所起的作用。研究过生物学,终身力致于哲学、宗教、艺术、科学、历史与文化等,出版了11卷的《世界文明史》;老人的一生,还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对于人生的各种滋味,他是品尝得最深的一个人。他看着国家体系的不断改革,承受着各种生活苦难,经历过社会的种种变迁,将一切置身其中,对于人生百味,社会百态,杜兰特老人是最知晓的。听老人言,果然是会感动的。

  全书分为二十二个论题。从生命开始、青春、中年、老年、死亡、宗教、道德、女性、战争、科学、教育等等方面,作者都剖析得津津有味的。有时候觉得光看这些词条都多么的淡白无味,几乎没有什么吸引力的词条而已。可是作者讲述深入浅出,非常有哲理,非常有智慧,也非常抓人的。作者的很多思想,都散发着光芒,我真的好喜欢,好想背下来。这本书无论你是什么职业的人,做着什么行业的事,无论你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无论你是敏感的,还是麻木的,都可以触类旁通,都可以触及你。无论哲学,还是文化,或者是生活,都能从中找到深刻内容,我们都在威尔·杜兰特先生的思考范围之内,我们是被他爱着的,护着的生灵

  他说,结婚第一天,男人就老了五岁。于是年轻人结婚了,年轻由此终结。

  的确如此啊,估计读过的男人都有感触吧。还有那张表,青年、中年、老年的对比,简直可以无限延伸下去,我们的变化,几乎都在其中总结着。人们应该在最好的年华死去吗?可他们没有。但是年轻人还是会遇到死亡,一转弯,那逝去老人的场面都会在大街上遇到。生命保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死亡。一切都是自然的导向,我们只能去面对。

  生命是“由众多彩色玻璃组成的穹顶”,作者的思想,就这样光芒万丈。

  《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读后感(五):【书评人俱乐部】 《落叶》:一本需要“自担风险”的书,虽不严肃,却最“私人化”

  在聊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书的作者:威尔·杜兰特(1885——1981)。

  有评论家对他的作品做出过这样的评价:他(威尔·杜兰特)的著作,有的地方朗朗上口,令人想大声读出来! ——威尔•罗杰斯(美国作家,社会评论家)

  而这位以幽默亲切的文风见长的美国学者、哲学教授,自小便任性非常。少年时代,他被母亲送到一所教会学校学习,希望他日后能学有所长,成为一名传教士。而这个从罗马天主教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却在成年之后因为一篇名为《宗教的起源》的文章而被逐出教会,原因是他竟胆敢写出如此不敬的文字,当真是“胆大妄为”。

  在《落叶》这本书里,威尔·杜兰特回顾自己青年时代的经历时说,他曾一跃成为一个“不可知论者和社会主义者”,而他进入神学院的目的则是试图成为一名牧师,并且影响教会,希望美国的天主教会能够支持社会主义运动。但当他发现自己的想法实在过于天真之后便只好离开神学院。为此,还“陷入了多年的内心混乱和孤寂之中”。(《论宗教》)

  这本被称为是“杜兰特最为私人的”书中,阐述了他对爱情、两性、婚姻、死亡、宗教、艺术及道德等社会多个领域的独特见解。在本书《前言》里,这位随和的老头儿就说过,阅读本书,还请读者自担风险。虽说有些观点仍未跳脱出他的那个时代局限,但大多数观点还是颇具前瞻性的。尽管你可能并不认同他的一些论调,并认为某些观点过于专断,可其实书中所洋溢的亲切活泼的风格和连续不断的金句,依然值得我们为本书点赞。

  比如,在《论科学》这一章节里,杜兰特在他设想的乌托邦中就说,希望医生们在治疗时“减少对药物的依赖”,最好是依靠食疗等自然疗法。这一理念与当今的营养保健学理念简直是不谋而合。对于教育,杜兰特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培养学者,而在于“塑造人类”,“最具价值的教育便是要让肉体、灵魂、公民和国家了解他们和谐生活的所有可能”。(《论教育》)

  关于女性的一些观点,对现代人来说可能感觉偏于保守且专断,但这并不意味着杜兰特就是歧视女性的。恰好相反,他相当赞赏那些热爱家庭、能够好好教育子女的优雅女性。尽管在《论女性》一文中,杜兰特的一大段观点着实让女同胞们心情大坏并且举起“讨伐”大旗,但杜兰特在面对妻子阿里尔痛苦分娩却又无法提供帮助时说“我要永远友善地对待女性”,又具有一种真实深情、打动人心的力量。杜兰特之所以认为女性值得赞美,是因为女人具有母性的力量,是“所有人宽仁慈悲的母亲”。

  在《论性》一文中,杜兰特的金句真可谓俯拾皆是,读后令人拍案叫绝。他认为“婚姻制度是控制欲望洪流的一种方式”,为了保持身体健康,人们应当“理性调和欲望”,这样才能既“保留对性感觉的刺激”,又能使欲望处在“合理界限”之内。

  就这一点来说,倒真是非常中肯的提议。若要永久地保持对伴侣的新鲜感,或者让自己保持新鲜感,真的不能连续不断地接受刺激,或者一下子把全部的自己呈现在伴侣面前。要学会给伴侣一个用想象力去创造“性感”的机会,同时这也提醒我们,不必担心生活的热情会一下子就燃烧殆尽,不论是对性爱的激情还是对生活的热情,它们能燃烧到什么程度,掌控权仍旧是在人们自己这里。

  关于战争、社会发展和政局变化,也是《落叶》一书中比较有分量的部分。杜兰特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的内心,战争的根源“存在于人类的自然冲动中”。当国家被一个私欲泛滥的人所掌控,他就会通过国家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这将是很可怕的事情。尽管好斗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是被自然所赋予的,但过剩的欲望并非是不可控制的。而战争的心理因素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杜兰特进行了更深层的分析,“把占有欲、好斗性、利己主义、自负、迷恋和对权力的渴望凝结成一股力量”,这便形成了发动战争的心理因素。(《论战争》)

  对于青春、生命和死亡,杜兰特则明显地表现出带有诗人一般的浪漫主义特质:

  “腐坏只是一部分,即便我们死了,生命本身却是永恒的”(《论死亡》)

  “童年可以定义为玩乐的年纪,因此一些孩子从来没有做过孩子,一些成人从不曾变老。”(《生命开始》)

  “青春和天神一样自信和毫无远见”。(《论青春》)

  在读到一些章节以及某些观点时,我们眼前可能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形象:一位满头银白的老人,眼中跃动着智慧的光,脸上带着孩子般的笑,既稚气又深沉。威尔·杜兰特不时地表现出自己那完美主义和理想化的一面,但他关于宗教、种族、教育等问题的看法又直指人心、透彻犀利。他说,天堂和地狱并不存在于另一个世界,而是我们每时每刻的思想状态,这种思想状态往往与善恶有关。

  很明显,杜兰特坚信纯善的存在,并且把教育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认为“道德和文明是一回事”,没有正确的行为规范,人类社会就会变得乱七八糟。

  威尔·杜兰特这位获得过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且数次周游世界的哲学家,在《落叶》一书中把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观点进行了一次总结。这本创作于他人生最后十年的著作,自出版以来便被公认为是杜兰特最为重要的作品。但其实这本书所探讨的话题虽然深刻而沉重,却并没有令人感觉到“十分严肃”,倒仿佛是一位经历丰富的老人在娓娓道来他心中的真理和理想的世界。

  《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读后感(六):【笔记】控制生活、享受生活、理解生活

  0p 对和而不同的渴望,是我永恒的动力。

  3p 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而不是父母的说教。

  6p 德摩斯梯尼:一流的雄辩术具有三个特征,即行动、行动和行动。

  7p 幸福在于创造,而不是消耗。保持忙碌是优雅的秘诀,也是满足另一半的关键。

  7p 生命的悲剧在于,它只会在偷走我们的青春之际才赐予我们智慧。

  8p 一个绅士的首要条件,就是成为一支完美的动物。每一个哲学家都应该是运动员,否则,他们的思想应该受到质疑。因此,棒球比课本更重要。

  8p 从书本里学到的知识根本不值一提,直到这些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了证实、发挥了作用,才会开始影响行为和渴望。是生活在教育人,或许在生活中,爱高于一切。

  11p 每经过一代人,性欲的力量就会增强,因为新生代都是活力的结果。于是,新的道德观将会打碎伪善和愚蠢。

  23p 除非一个人生活得很好,了解完整的爱,有丰富的经历,才或许可以带着几分满足而死去,为更好的表演清空舞台,否则就离不开痛苦和死亡,并且总是在讲述相同的愚蠢故事。

  36p 相比任何推论,我更愿意相信最直接的内心感知。逻辑本身就是人类创造的产物,并且很容易遭到宇宙的摒弃。

  36p 宿命论认为,意识是多余的累赘,而思想则是不朽的。

  42p 我从秩序的角度看待万物,就能更好地应对世界有,而宇宙没有义务遵照我得喜好。

  43p 人类历史或许是按照神的化身来书写的,从前的神明死去,为后面的神明腾出地方,周而复始,因为他们适应更高的知识和道德水平。

  53p 天堂和地狱始终都不是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的某个地方,而是思想状态,往往与这一世的善与恶有关。

  59p 宗教崇拜超自然的力量。因此,为宗教制定教规,就像控告一个国家一样冒失,无法期盼宗教成为科学命题。

  74p 人们永远无法满足道德家的要求,因为道德违背了自然规律,可道德重建必须得到解决,因为归根结底,道德和文明是一回事。

  95p 女性心理经常将愿望误作现实,把重复误作争吵。而谴责在性方面的敏感就是剥夺了对美的感觉和回应,就是隔断了最丰富的艺术根源。

  104p 利用智慧的发展,保持肉体健康、理性调和欲望,从而一箭双雕:为性短暂狂热,为天长地久的爱而安静满足。

  110p 占有、求偶、战斗、行动和交际是人类的主要本性,而这些都是战争的终极源泉。

  115p 政府的第一定律是自我保护,第二定律则是自我扩展。人们的野心通过其赖以生存的力量而变大,而且他们相信,停止扩展,就意味着衰退。

  115p 如果有协议能不挑起战争,那当真是不可思议。和平只不过是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的战争而已。所以对于那些努力结束或减少战争的人,不必在他们身上有太多期盼。

  116p 在历史眼里,人类没有良知。道德只是在几个世纪的强迫下,对秩序形成的习惯而已。于是,聪明的人会在爱好和平的同时准备好充足的弹药。

  117p 一定不能只想着乌托邦,而是按照亚里士多德建议的那样,应该满足于有所改进的国家。不要盼望这个世界的改善速度快过我们自己很多。

  118p 用充满智慧的研究、公正的历史、适度的旅行和坦诚的思想,来扩展我们的边界;了解别人的需要、观点和希望;觉察到各种文化和地域上存在的多样价值观与美好…如此学习易补充自身,就不会轻易地陷入因竞争而起的杀戮中,而是在我们心里找到空间,拥有更宽广的理解和包容万物之心,使我们既可以爱自己的国家,同时又不必背叛人类。

  132p 当人们习惯了以牺牲他人为代价让自己生存下去,把自己的生计建立在别人的土地上,用别人的富有为自己的懒惰来买单……独裁、野蛮和暴君将会再度出现。

  138p 抱怨、要求和叛逆都是美德的一部分,也是进步的源动力之一。

  146p 一般来说,内在的自由与外在的危险呈反比:危险越大,自由越少。而每个敌对的社会体制都在敌人的帮助下改正了一些缺点。

  147p 按照人类本性,相对“自由进取”的体制要比“群居追随”的体制更有吸引力。若要达到目的,所有经济体都必须激发出人们追求利益的本能,也就是对食物、商品和权力的渴望。

  150p 我没本事去表达这个时代所有重要问题的看法,相反却只能在无知和偏见的基础上夸夸其谈—这可以称得上是肤浅和虚妄。

  151p 相比描述上帝,哲学家更加不愿意给美下定义。由于美感中存在多种主观因素,因此,除了在最广泛的生物方面,否则不可能出现对于美的客观定义。

  155p 艺术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情感、渴望和思想,还为了能将这些传递出去。而一旦没有了规定的形式,艺术就堕落成散漫的心灵表现出的空虚浮夸。

  158p 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是低劣,不以艺术为基础的科学是原始。让每种科学都力图以美和智慧来完善自身,当科学变成艺术时,会让我们真心欢愉。

  161p 因为怀疑,我不再有宗教信仰,连科技也受到我畏怯的质疑。其实,科学家难以成为统治者,因为他们的天赋是用来处理思想和现实,而非对付人类。

  164p 只有知识并不够,我们需要智慧和性格,才能在远见卓识和谨慎基础上利用我们的知识,才能带着决心和克制来运用我们的知识。性格是理性的和谐与欲望的层次结构,并且与能力相协调;智慧是运用经验来解决现有问题,从全局角度来分析局部,能从纵观过去和未来的基础上思考当下。

  165p 把知识变成智慧,把科学变成良知,让权力为人性化的目的服务。

  170p 最具价值的教育,便是要让肉体、灵魂、公民和国家了解他们和谐生活的所有可能: ①通过健康、性格、智慧和科技控制生活; ②通过友谊、自然、文学和艺术享受生活; ③通过历史、科学、宗教和哲学理解生活。

  172p 美德是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思想。有教养的人对所有的一切都体贴周到,其道德和举止也非常具有吸引力。

  174p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学者,而在于塑造人类。所以,有效的自制力是教师应当传授给学生的基本技能。在自律的艺术中,指挥和性格结合在一起,成为自控技巧中的第三种元素,而这正是教育的第一目的。

  174p 苏格拉底:思维能力是获取和积累知识的能力;智慧则是利用自身经验和他人经验,来使头脑清醒,实现目标。所以,智慧是唯一真正的美德,不能通过学校里传授,却可以经历和行动来获得。

  175p 于是,在学校里培养智慧最好的方法就是手工和家务,不但蕴含着很多乐趣,也能意识到:如果掌握一门手艺,就能避免出卖自己的研究成果来换取收入。

  185p 柏拉图:“爱智慧”是尊贵的乐趣,人类的本性毁坏着哲学家和圣徒的榜样。多少人为了人生问题而争辩,并不是想得到真理,而是为了盲目追求胜利;他们通过争论而相互撕咬,最后把真理支离破碎地践踏在脚下。

  186p 教育无法在学校里完成;学校只能提供给我们工具和计划,让我们去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从而控制、享受和理解生活。

  186p 所有的哲学都是摸索,所有的信念都只是希望。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不会再去尝试争辩交战,也不会拒绝任何真挚的教义,愿意带着爱心去理解人类令人苦恼的行事方式,心胸从而宽广且深刻,并会明白和平与单纯,会理解圣贤的宽容。

  186p 如果去的地方太多,又来去匆匆,就会使人的思想变肤浅,在心中形成偏见;可如果能居住一段时间,并且接受能力强,就能了解当地的全貌,而这就是哲学里诱人的幻想。

  191p 拿破仑:历史是唯一真正的哲学,也是唯一真正的心理学。

  193p 在所有基层、国家和年龄段里,罪恶的根源在于人类桀骜不驯的本性,这个天性是在上百万年的狩猎、争斗、杀戮和贪婪中形成的。贫穷无非只是犯罪的一个诱因罢了。

  196p 自由是混乱的秩序,是混乱的产物,甚至更是混乱的根源。

  199p 道德败坏的时期,往往是商业发达、城市集中、宗教衰落。

  200p 苏格拉底:不管是什么,只要过剩,就会引起相反的结果…自由泛滥造成奴隶遍地…最暴虐的暴政源于最极端的自由。

  204p 亚里士多德:当人们拥有了一切。就没什么值得他们在乎的了。

  208p 柏拉图:政府变迁的循环…混乱-独裁-君主-贵族-民主-混乱…军队是必须存在的罪恶。

  211p 三十岁以下的人绝对不要相信三十岁以下的人提出的有关经济、政治或道德观念的建议。

  211p 革命是怪物,必须要怀疑,对于现实没有问题答案和解决方案,有的只是信仰、希望和爱,而这些都将以独裁告终。改革虽然不那么诱人,却也不需要大的代价,而是持续的宣传和逐步的实现。

  213p 所有的问题,无论是长期积累的还是突发的,我们都可以面对,只要坚定不移地相互理解。社会之所以能维持活力,全靠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持续紧张的关系,全靠创新和传统的碰撞,全靠尝试和冷静经验的融合。年轻人和老年人都需要说一些只有他们能说出来的话。

  《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读后感(七):以史为鉴,以智慧为明镜

  现在你要庆幸你能读到这本书,因为它是作者最后一部未曾出版的作品,并且在作者去世后,经过一番周折才得以问世。作者93岁时仍在进行创作,本书是他用尽一生对生命、政治、宗教和社会等几乎涵盖所有知识领域的智慧阐述。本书作者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1885——1981)美国著名学者,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获得者。2016年1月,威尔•杜兰特所著《历史的教训》入围2015年度影响力图书。

  他的书不像其他政治学家和哲学家的观点那样晦涩难懂,他的文字见地深入浅出,便于读者更广泛的对不同领域问题的理解。前几章描述了人类从生命的开始进而一步步成长为青年、中年、老年的人生过程。我们之所以喜欢孩子,是因为她代表了人类生命的延续,又因为孩子身上拥有单纯、真诚,心口如一这些在大人身上似乎渐渐丧失掉的美好品质。走过了儿童的懵懂,走近了迷茫与热烈的青春时期,他们开始无所畏惧、焦躁不安,他们探索生活中的一切未知,他们可以犯错,却渴望年少视广,智慧是用青春作为代价的。在青春年华里他们收获了爱情,步入了婚姻,中年时他们仍保持年轻时的热情,用经验与阅历来锻造这份热情。夫妻在婚姻中遇到了各种诱惑,迷失了自我,最终,孩子的诞生成为凝聚他们夫妻感情和维护家庭和谐的共同话题。人们留恋青春不想变老,年轻人与老人在大街上相遇,他们眼中分别流露出对彼此的想象与回望,人一生生活的好坏与是否完满,最终成为无限循环的历史。

  关于中间的章节,作者阐述的观点,让我们看到不论是生者还是面临死亡的人都愿意相信,死亡后还有灵魂的存在,于是人们相信神明、宗教,人们信奉不同的宗教,宗教曾被誉为超自然的力量。宗教让人拥有信仰,并自愿遵守道德规范与准则,当所有的文明受到威胁时,如:犯罪、战争、种族冲突、性放纵还有道德和城市的退化,我们应培养面对一切危险的智慧,作者坚持相信通过教育,引导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让他们懂得并理解,要尊重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种族,更要关爱母亲、关爱女性,因为她们创造了世上最大的奖赏——生命本身。伟大的智慧必将让人们的生命得到升华,拥有人道宽容、婚姻的恒久和有组织的和平。

  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者提到了关于战争、政治、社会体制、艺术、科学、教育和以史为鉴的论述,其中非常有价值的论点数不胜数,关于战争:历史学家从一场战争记录到另一场战争,把历史扭曲成屠杀场的同时,那些文明史、法律、宗教和哲学、文学和艺术,犹如时间长河里隐藏的黄金待人类去发掘;说到艺术上的崇拜,从传统形式、全新偶像演变成对离奇之物的崇拜;在教育中,如果想要学好一门外语,就要去到那个语言环境里,而并不是一味的学习语法知识。从经验中得到智慧,从文学作品中得到我们自身经历以外的体验。

  最后,作者提到教育的功能和最高使命在于将这一文明遗产灌输给年轻人,让明智成为礼物,高雅深入人心……人们过上富足生活,教育的成熟和物质的基础,创造出最好的社会与文明,为人类遗产添加智慧和美好。

  作者让我们以史为鉴,以前人的智慧话语作为我们人生的明镜,映照出人类过去与未来生涯的同时,一代代的人将珍视这份得来不易的人类遗产。

  文/巧克力糖豆

  《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读后感(八):落红都曾绽芳华

  落红都曾绽芳华

  读《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

  文/方木鱼

  《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是在世界上享有赫赫盛名的哲学家威尔•杜兰特的遗作。书封上说,这本书集六十年思考之精华,逝世三十周年之后才面试。其手稿几经波折才被发现。

  读老人家的书,你会有一种错觉,会觉得他就坐在你的对面,像任何饱经风霜而遍阅人世的和蔼的老者,在和你谈话,他恨不得把他一生所得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你。

  因为年龄的原因,最先读了《论中年》。搁在以往,应该是读《论青春》。可惜的是,俱往矣。于是,直奔《论中年》。

  《论中年》:于是年轻人结婚了,年轻由此终结。结婚第一天,已婚男人就老了五岁,已婚女人同样如此。工作和责任取代了无忧无虑的玩乐,热情向社会秩序低头,诗歌让步于散文。

  在很多现代化的城市里,很多人都晚婚,所以青春期延长了。

  本篇给出一个表格,对比了青年、中年、老年的不同。读来叹服,果真如此。

  人在三十五岁会达到生命曲线的顶端,保持年轻时的热情,并用更丰富的精研和更成熟的理解让这份热情得到锻炼。

  接下来一句话谈到了性:或许这和性的循环是一致的,性在三十二岁抵达最高点,处在青春期和更年期之间。

  随着我们在经济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四十岁以后,我们更喜欢这个世界一动不动。

  通勤是中年人的写照。边看报纸边吃早餐,匆匆和妻儿吻别,冲向车站……

  读《生命开始》。

  《生命开始》:至于其他,他(婴儿)都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不过他的父母却以为要通过说教来让他学习。他们教他彬彬有礼,却会打他;他们教他言语温和,却会冲他大喊大叫。他们教他不要过分重视钱财,却在他面前因为分配收入而大吵大闹。他们教他诚实,却用谎言来回答他提出的深刻问题。我们的孩子模仿我们,从而告诉我们真正的我们是什么样子,由此让我们受教。

  和其他的育子类书籍相对比,孩子是很聪明的,我们不能应付。

  虽然人到中年,但感觉自己的心灵年龄已经很老了,于是读《论老年》、《论死亡》。

  《论老年》:人们应该在最美好的年华死去,可他们没有。

  到处都是为生存而做的挣扎,生活不可避免地陷入竞争。所有生活都以生命为代价,每个有机体向来都会吃掉其他有机体。

  《论死亡》:历史上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衰落;生命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死亡。

  七十年了, ,这个人一直在积累知识,付出努力,可死亡来找他了……

  当然,书中还有可能还有你喜欢看却不愿意承认的《论女性》、《论性》。以及从168页起始到188页止的,几乎全书最长的一篇《论教育》。至于这些,就需要你自己探索了。

  《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读后感(九):春泥护花无穷尽 ——读《落叶》

  文/居声自

  清末著名诗人龚自珍先生曾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名篇《己亥杂诗》,其中有一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而当我阅读威尔·杜兰特先生的《落叶》一书过程中,心中总是涌现这句诗。是的,一个年近95岁的老人,将他一生的智慧精华和经过深思熟虑的结论,以一种平和的、睿智的、坦诚的呈现在广大读者前面,这不仅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幸运。

  威尔·杜兰特可不是一般的“老人”,他世界知名学者,曾因其杰出的学术成就荣获普利策奖及自由勋章。他花了50年时间完成了皇皇巨著《世界文明史》,强调了人类智慧的悠远深邃和文化艺术遗产的辉煌灿烂;所创作的《哲学的故事》,则因其亲切、活泼的文风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他与其夫人联合所著的《历史的教训》,勾勒了历史与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并总结出历史留给人们的巨大精神遗产,体现了他们对人类历史的宏观总体思考。

  可以说,由这样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著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来写的一部对于人生,对于哲学、宗教、艺术、科学、文化等等的理解和思考的书,通过提纲挈领的线条,让读者真正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达到了开阔视野,激发思考,更好地“开眼看世界”的效果。

  作者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构建诸如《世界文明史》这样宏大的世界,拥有非常开阔的视界,但是在本书中,作者多采用一种平和、和读者对等的叙述方式。阅读中,仿佛置身于一个温馨的咖啡馆,一个“大隐隐于市”的睿智老者,安静的坐在你对面,不紧不慢的和你谈话。一种轻松舒适又被智慧之光包围的感觉油然而生。

  全书分为二十二个专题。论述了诸如生命开始、青春、中年、老年、死亡、宗教、道德、女性、战争、科学、教育等,无论你是学文科、工科,还是热爱技术、热衷于文化,都能从中找到感兴趣或触类旁通的内容,或者说,无论你是谁,基本上都为脱离威尔·杜兰特先生的思考范围。

  正如作者在前言里所说:生命是“由众多彩色玻璃组成的穹顶”,想来太复杂,说来太浅显。能够将生命的真谛用如此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方式说清楚、道明白,这是作者永恒的贡献,也需要我们静下这颗“浮躁的心”好好去体会。

  (转载请联系:anxiaofeng998@126.com)

  《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读后感(十):想来太复杂,说来太浅显

  提到威尔•杜兰特先生,最常用的介绍应该是,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获得者。用五十多年的时间写就一系列广受好评的重要著作,《哲学的故事》、十一卷本《世界文明史》(后几卷是他和妻子阿里尔合著)、《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等。他终生致力于将哲学从学术象牙塔中解放出来,让它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但,读了这样的简介我是无感的。

  我之所以对威尔·杜兰特先生产生敬佩之情,不是因为他曾亲身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无政府主义的兴起、宗教信仰的式微,以及从维多利亚时代到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期间美国社会道德的演变。老实说,我也理解不了这么多的东西。

  而是看到他说,“很多年前,看到阿里尔那么痛苦地生育艾塞尔·本弗努塔,我离开了房间,因为帮不上忙而愧疚不已,并且喃喃自语:我要永远友善地对待女性。”威尔·杜兰特先生不是只想到了阿里尔小姐,而是延伸到了全部的女性,他的那份“愧疚不已”,有一股强大的力量,瞬间便穿透了我们柔软的内心,让我们觉得很多肤浅、甚至有些自私的想法或许都是可以得到原谅的。这就是威尔·杜兰特先生的厚度与柔软,它们充满了力量。

  如今,我仍旧理解不了威尔·杜兰特先生在《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里的很多言论,但我想我在经历,在学习,在感悟,或许有一天,我是能够明白的。明白如,“于是年轻人结婚了,年轻由此终结。”;“人们应该在最好的年华死去,可他们没有。因此,年轻人和死亡会在大街上相遇。”;“这就是历史,一个徒然的有限重复;那些有着渴望眼神的年轻人也会犯我们犯过的错误,他们也会因为同样的梦想而误入歧途;他们也会痛苦,会怀疑,会屈服,会变老。”;“如果生命值得尊敬和完满,那么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奖赏,而这以外的意义则无关紧要。”等等,这类句子绝不只是我目前浅薄的认为,它们不过是读着优美,有趣,似乎有些道理的名言警句,而是真的有着深刻内涵的,威尔·杜兰特先生用一辈子的经历换回的思考。

  整本书中,我很喜欢威尔·杜兰特先生在“论教育”的一篇文章里,对什么样的教育才最具价值发表的观点。他认为,最具价值的教育应该是让肉体、灵魂、公民和国家了解他们和谐生活所有可能。我们可以从三个基本好处来确定教育的目标:第一,通过健康、性格、智慧和科技控制生活;第二,通过友谊、自然、文学和艺术来享受生活;第三,通过历史、科学、宗教和哲学理解生活。“论教育”可以说是整本书中花费笔墨最多的一篇文章,可见威尔·杜兰特先生对其的重视。

  全书对生命、青春、死亡、灵魂、神明、宗教、道德、女性、性、战争、艺术、科学等人生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都发表了见解,读后真有(自己)想来太复杂,(作者)说来太浅显之感。希望五年之后再读一次,相信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吧。

  :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