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直言》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直言》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12 21: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直言》经典读后感10篇

  《直言》是一本由刘青松著作,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9.00,页数:3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直言》读后感(一):《直言》:纷呈话语背后的社会变迁

  刘青松先生编的《真话》一书,六年前初版时,作为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的系列读物之一,已经被我收入囊中拜读。当时对于这种以各式国人经典语录形式记述改革开放史的写法,可谓是记忆犹新。六年后的今天,这本书以“直言”作为书名,在增补了大量材料之后,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再版。在当下这个时节里,讨论一本以各式言论主题的书,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或许正是这种不合时宜的独特性,才赋予了本书的再版以新的价值。六年后再读这本书,自然随着人生阅历阅读积累增加,有了更多新的感悟。下面就跟各位读者简要汇报分享如下

  当代史的研究写作,一直是很多学者不愿意或者难以触碰的领域。一来,时间距离当下太近,很多论述自然难免顾及当下时势,难以言尽;二来,关于当代的各类材料可谓浩瀚如海,如何鉴别甄选,也非常考验史家的智慧。刘青松先生虽然不是专业历史研究者,但作为从业媒体多年的人士(按照“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之语),自然对媒体素材的整理与筛选,多一份独到眼光。这本《直言》,就是以编年体的方式,把从1978到2012这三十五年间,每一年里经由媒体、网络报道的各式言论汇编成集。这些言论的版权,自然是属于发声者和媒体报道方,然而把这些言论组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种基于话语视角的改革开放史写作,从而赋予了刘青松先生的编选工作以独特的原创性。这种原创性不只体现在刘青松从海量媒体报道中,筛选出有价值,具有时代醒目标志的言论的史识和眼光,也体现在他将这些言论进行组合、拼接和对应的所谓“春秋笔法”之上。在这种有机的连接与组合之下,与改革开放相对应的民智渐开、经济社会日益与国际接轨,以及新旧思想力量之间的碰撞与斗争,在这本书里都变得清晰可见

  按照福柯的说法,话语本身就是一种权力。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大小史家典籍,只会记载所谓帝王将相的言论,众多平民的话语和所思所想,早已经被淹没在历史的汪洋大海之中。而在《直言》一书里,刘青松所编选的话语,就不只出自类似万里(赞扬马立诚、凌志军所作的《交锋》一书)这样的国家领导人和类似“不出版文革相关读物”这样的中央部委文件,相反的是,绝大多数话语都来自社会各界的普通成员。这种话语主体巨大转变,其本身也可谓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即普通百姓也可以是大众媒体当中的主角民间舆论、思想与意识,越发深入地跟官方话语体系形成互动对话与有机张力事实上,这种政府自上而下的改革诉求,跟民间自下而上的改革尝试实验与呼声之间的互动,一直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之中。

  话语也不简简单单只是权力,它很大程度上还是一段时期会心理的集中体现。比如八十年代中后期“在场”这类存在主义哲学话语的流行,其背后则是经过十年文革的文化荒芜之后,社会各界对于文化需求强烈反弹与井喷;又如2004年俄罗斯人危机中,央视围绕人质死亡人数所作的有奖竞猜,其反映的则是商业大潮和工具理性席卷社会各个角落之后,媒体道德准则的异化与沦丧。书中的每一则经典话语,都可以引出一长段的社会心理和话语文分析。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直言》,正是一部从话语角度,写成的关于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社会巨大变迁的通俗性读物。尽管读起来通俗易懂,但我们绝对不能忽略和小视它之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变迁和社会史层面学术意义。有心的学者,如果详细对书中所选的这些话语详加研究和分析的话,相信能结出不少丰硕的学术成果。

  郑重向各位读者推荐这样一本好书,就此搁笔。

  2016.2.16晚作于竹林

  《直言》读后感(二):话语里的历史与文化

  1978年初,我来到这个世上,享受着那个时期这个世界上的一切;2016年初,我拿着《直言:1978-2012中国话语》翻阅着30十多年的历史,开始感受从我初来这个世界一直到我专门研究语言这个时期曾经流行一时的、被贴上了时代标签的话语。

  1978年的喇叭裤、电烫;1979年的读书无禁区;1980年的这里出租西服;1981年的五讲四美;1982年的鉴别黄色歌曲,抵制资本主义广告……也许,我们谁都没有想到,无论我们是否明白或者是否知道,自从我们踏入这个世间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对与我们一起在这个世间存在的东西充满了情感。很多年后,当我们翻阅那个时代的话语时,才发现,所有的能够记起来的东西都像一股细流慢慢浸自己早就不相信温情心田

  《直言 1978-2012中国话语》不是简单地罗列话语,每一条话语下面我们都看到了作者精准的解读,每一个案例都有着精准的出处,作者或犀利幽默点评,让人感到了浓浓的时代气息。 《直言 1978-2012中国话语》就像是一个孩子成长历程,中国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到现在,其社会变化甚至是以往几千年都无法比较的,这种变化有思想变化、政治变化、经济变化、服饰饮食交通乃至交际方式的变化,也就是说,社会发生全面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我们很多时候可能只是心里想想,但从没有去具体的比较过,更不用说从话语的角度去感受。而从《直言 1978-2012中国话语》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她的成长变化历程,甚至能够看到我们自己的思想发展历程。

  《直言 1978-2012中国话语》是一部编著的书,但我个人倾向于将其看做是一本学术书,它的资料收集过程必定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其行文严谨的学术态度更是让人敬佩,然后自觉效仿之!我们还可以将其看成一本语料书,在工作中,我主要研究汉语,《直言 1978-2012中国话语》则为我提供了全面而详细的语料,我可以从语言理论上对其进行研究。如果用俗一点的话,借用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那么,我想,每个读者都会从《直言 1978-2012中国话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情感、语料、历史、文化……

  《直言》读后感(三):一份难得的历史档案

  这本书是一份难得的历史档案。它以编年体的方式,选取改革开放后的每一年份的重要话语,来反映中国1978—2012年这段历史的社会变化及社会心理变化。无疑,对中国来说,这是一段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可以说是从封闭到开放,从贫瘠富裕,从禁锢到自由,从崩溃到奇迹重生,……这本书从一个侧面生动呈现了这段历史。这本书是六年前出版的《真话》的增订本。《真话》曾经被列为网易读书首期“公民阅读”十大好书之一。比起《真话》,这本《直言》增补了不少新内容,资料引用注明了出处,可以说显得更加厚实了。

  “喇叭裤能吹响向四化进军的号角吗?”这样话,你听说过吗?吾生也晚,没有机会经历那个时代。只能通过阅读来了解这段历史和当时人的心理。1978年,当时社会上流行喇叭裤。你没法想象的是,当时竟然有老师拿着剪刀守在校门口剪学生的喇叭裤腿。在当时的某些人眼里,喇叭裤代表的没落、腐朽,是资产阶级裤子,穿喇叭裤,是道德品质问题,更是政治立场问题。当时的武汉大学竟然挂出这样一条醒目的标语:“喇叭裤能吹响向四化进军的号角吗?”当时有学生在那条标语上加了一句话:“请问:什么裤能吹响?”作为读者,我不禁哑然失笑。在中国,服装也是政治。这句话说的真好!说到点子上去了。

  秦晖先生是著名的学者,我读过他的一些作品,挺佩服的。但我没有想到他的入学经历竟然这么曲折。1978年只读过6年小学的秦晖,报考了兰州大学历史系赵俪生教授研究生。因为他“先天性青光眼,右眼失明,左眼视神经萎缩,裸视力0.2,矫正视力仅0.7”,不合体检标准。赵俪生为了录取秦晖,力排众议,说了这么一句话:“如不招秦晖,我就一个也不招了。”他还断言:“秦晖就是失明,也可以成为又一个陈寅恪。”我为赵俪生教授叫好。真是名师出高徒啊!有这样的教师,有这样的学生,中国还是有人的!有希望的!

  在这本《直言》中,这样的故事,你能遇到不少。它带给你思考,带给你正能量!这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你直面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进程鼓励你前行。

  《直言》读后感(四):记录下——我们的时代!

  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的九零后,昨天在不知道第几次因为租房漏水的问题和房东协调无果后,我拨通了老妈电话,撒娇说房价压力大,“要是能够早生十年就好了!”但是这个时髦老太太正在忙着跳佳木斯快乐舞步健身操,给我迎面甩来这么几句:“你以为生得早就好?我读书的时候还要干半天活呢,小学就要去生产队帮忙搬煤。别想那么多有的没的,你已经很享福了,这暴脾气扔去七八十年代试试!”唯唯诺诺挂了电话之余心生疑惑,七八十年代的印象来自于小学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课,大家穿着中山装,男士理着板寸头女士烫个卷发,在街上碰见了微笑招呼:“同志好!”仔细想想,确实也是太脸谱化了。

  所以在看到这本《直言:1978—2012中国话语》时,我几乎毫不犹豫地把它据为己有,在翻着那当年的中国话语时,研究过往,更感慨现在。这本书是从改革开放1978到2012的流行语录的记录,倒映出当时的社会心理。跨越三十余年,人们生活轨迹愈发鲜活,慢慢地走到如今这样一个天天新鲜事,时时有神网友的时代。现在我们的眼光,能不能理性地看待过去的“喇叭裤能吹响向四化进军的号角吗?”、“我有红心,不收情书”,而不是仅仅感慨自己不生活在那个时代。我多想走在那里的街头,看看那时的人们对建设社会、做社会的主人有多么坚定信念,对一切可能会造成不公平个体经营、小包干是多么排斥。作者也会书中很淡定地编写:二十年后,社会上有一个新的现象、新的心理缩影,与这之前的二十年遥遥相对。这么淡然地一提,一开始是忍俊不禁的,但是读多了忽然让人觉得沧海桑田。与过去相比,现在的生活条件要好多了,但是过去那种认定一切困难都可以战胜的坚定信仰精神,就算在现在考量起来,仍然是让人觉得心有戚戚的。

  为什么老一辈艺术家年轻小伙子叫“奶油小生”?我们只知其字,不明其意;我们不知道二十年前的士司机和煤炭工人知识分子吃香多了,被认为是最好的结婚对象;我们不知道在北京前门的肯德基结婚“倍儿有面子”;我们也不知道,现在的企业家在二十年前,通过倒卖蔬菜,通过钻进深圳,完成了第一轮的资产积累。这本书里不单单有国家领导人的故事、人民代表的故事、企业家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在社会洪流中闪过光的小人物,比如援边战士恳切的家书,还有西装厂倒闭时厂长无奈。时间走啊走,到了2012年,这已经是一个标题为“富有想象力的中国”的时代了。新闻传播快速的时代里,社会的热点话题越来越多,在林林总总的“神回复”、“网红”中,我们慢慢开始回归对幸福探索和思考。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每分每秒都在发生快速变革的时代。中国的社会模式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复制。我们所能够做的,不过是投身于这滚滚的潮流努力极致了。但是就算再艰难,就算桎梏再多,我们也是可以加油克服的,是不是?

  《直言》读后感(五):恕“我”直言

  我们总是把改变错认成进步——米拉德•费尔摩尔

  作者刘青松编著的这本《直言:1978—2012中国话语》读起来直接酣畅,让人警醒之余忍不住深思。

  书中截取当时社会面貌叙述事件直接,用词辛辣幽默,不绕脑子,不玩辞藻堆砌。书中浓缩1978—2012各年月突出事件,以及新生词汇,例如1978年流行语“喇叭裤”、“轧马路”;2012年飞升到老百姓面前的“你幸福吗?”等等。

  历史一路走来,方向不停矫正,像幼儿过家家”,你当爹来我当妈,围着天真幼稚尿尿和泥笑哈哈。

  读完《直言:1978—2012中国话语》想起 《史记•货殖列传》那经典语录: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以上帝视角看历史,不就像个发育受限的娃娃翻来覆去地闹腾,记吃不记打地围着一时心爱的人或物绕圈圈

  我不愿意承认历来的生存规则:一手拿钱,一手拿枪,听话的给钱,不听话的给他吃枪。可是袁世凯以此为理念建立北洋军。难道真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恕我直言。

  为什么有“恕我直言”?

  恕我直言,有的话对于一些人来说确实不好听,但是,是大实话。我希望能用一种对你来说是最难听的,但对我来说是最直接最真诚的说法,让你更加直观地理解“我”的看法。

  敢说真话其实不难,除非你顾虑升降。

  时间滚滚,历史涛涛,有人留下剪影,有人留下伤疤,还有人留下几句话:

  跟特权没有理可讲,也没法与之辩驳,它就是力量!

  历史能给予你任何想要的东西,也能把任何东西从你那儿拿走。比如,信念,向往,梦想,天真……

  记得“当年明月”说过一些对历史的解读,大概意思就是:普通大众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

  有人问:为什么看历史?

  有人答:以史为鉴。

  他们不知道,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

  只要你试着留心就能发现,其实历史没有变。古有螳臂当车,今有以死正名,千回百转虽然技术变了,衣服换了,饮食细了,可这变得都是外壳。内核什么都没变,还是几千年前那一套KPI。

  多少人在历史胳肢窝的夹持下,绕来转去,幸乎冤乎,可是最后该犯的错误还是会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要死,袁崇焕得冤,再过几千年,还是会死受冤。

  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

  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能改的,叫缺点,不能改的,叫弱点。

  读《直言:1978—2012中国话语》对于一些人是历史回溯,是记忆犹新,是不忍卒读……借用“当年明月”那句话就是: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读者而言,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

  以上,能看懂的,就看懂了,没看懂的,就当碎碎念。

  文/几画

  作者: 刘青松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副标题: 1978-2012中国话语

  出版年: 2015-12-1

  定价: 59.00元

  《直言》读后感(六):浓缩的思想变迁史

  年度话语、事件浓缩类的书刊杂志取当年之精华集结成集,可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即可迅速的了解到年度之内影响力巨大的话语与事件。这种集结一般由媒体来完成,有的以纸媒形式出现,也有以访谈、晚会等形式出现的。以一己之力对三十多年的社会变革做出浓缩,编著成书,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呐喊。

  《直言 1978-2012中国话语》,书如其名,以编年体的形式将1978年到2012年三十多年来对影响力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话语精选出来,提炼,附带简要的相关背景。读者看起来能第一时间掌握到要点,想要了解相关知识时看看话语后面的由来即可,还想深入探寻的话,也可根据书中话语的出处、年代快速有效地从其他途径搜索到全貌。

  80后的一代,看这本书时,对于1990年之前的这些发声其实非常陌生,彼时都还是流着鼻涕的小屁孩,对社会、时政根本不会有多少的概念和记忆。时过境迁,人已而立,再回头看这段历史,既熟悉又陌生。以我们体会最深的教育为例,我们这一代人的教育呈现了鲜明的从众倾向,“别人家的孩子”成了每个被掐掉个性苗头的孩子心中的痛,所有的道路、抉择随大流才会有安全感,才能不被人作为异类。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我们的社会宽容了,思想也鲜活起来,也恰好是磨灭掉个性的这一代人为人父母了,自己尝够了天性被压抑被磨灭的苦涩,付出过代价,于是对下一代的教育分外注重个性,家庭教育逐渐呈现多观念发展的轨迹,过十几年再回头看,也许这就是这个时代值得书写的一笔。

  本书在时间轴上看历史,篇幅短小精悍,所以读起来能感觉到时光在书页中滑动,从78年的剪掉喇叭裤到93年的性商店,从79年的平反到2011年的“在永和我爸就是国法”,从82年的鉴别黄色歌曲到96年的坚决堵住电脑网,从86年的“先生应当坐在主座上”到03年的不想和北大毕业的爸爸一样卖肉……将整个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话语、动态连贯的在坐标轴上串成数条曲线,你会发觉很多值得玩味的东西,而这些,在孤立隔断的研究某一年度时是无法感悟到的。总的来说,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轨迹的变化、社会心理的历程、思想改变的路径。有些金子般的思想一直存在,敢为真理而言甚至付出生命的,愿为人民利益奉献自身的,挺直胸膛不忘自己是中国人的;有些人性中的恶劣也一直不曾失去,道德绑架、谄媚、渎职……;时代在变,科技在变,生活在变,思想也在变,这本书也在变,从初稿的《真话》,到现在的《直言》,我们就能清晰的感受到这种改变。

  不同的年代里,行为是否需要改变?顺势而为或逆势而上从来都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始终敢于真话或是直言,不再对真话、直言如临大敌,社会就一定会进步。

  文/团团花哚 2016.01.20

  《直言》读后感(七):自由就是可以不做第八套广播体操

  1997年,武汉第18中学高二年级做了一次关于自由的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170份,调查结果显示,用天马行空来理解自由的占45.9%,用心想事成来理解自由的占8.8%,认为自由是有所限制的占33.5%,不知所云的为11.8%。以下为一些回答:

  自由就是可以不做第八套广播体操。

  自由就是做过的事不用负责任。

  自由就是以我为中心,以自己为中心。

  自由就是要多少钱,有多少钱。

  自由就是到了超市后,想拿就拿,想用就用,想吃就吃,不需要付钱。

  自由就是不通过高考而进入北大。

  自由就是没有老爸老妈整天在耳边啰嗦。

  自由就是想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

  自由就是遵纪守法。

  自由就是一种约束。

  自由就是不影响他人的自由。

  自由就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痕,望天上云卷云舒”。

  自由就是追求自由的人的无聊想法。

  自由就是不可能变成可能。

  自由就是不受自然、社会等任何因素制约和约束,全是主观、随意的,当然是不可能的。

  自由就是嘻嘻哈哈,爱你没商量。

  一下回忆起当年的自己,“自由就是可以不做第八套广播体操。”那个单纯的年代。我们都曾单纯幼稚过。http://product.dangdang.com/23829423.html

  《直言》读后感(八):言语社会

  社会的流行言语是构成社会重要的要素,一个时代的言语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生活状态,社会状况,更是理解当时社会言语的重要组成。特别在中国这个自上而下言语引导的社会,言语的作用更是显得明显。

  《直言:1978-2012中国话语》将中国1978到2012年的一些在反映社会的状态变化,以及社会当下状态的言语收集起来展示出来。从当年的“不卷不要钱”到“你幸福吗”的各种言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国家从废墟之中站起来,走到今天的光怪陆离。有些人透过社会的影像来将那个社会的面貌直观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能够从那些人的面容,穿着看到社会本身。而在另一个方面,言语的变化也是展示和构建社会的一种方式。言语是沟通的道具,言语堆砌起来的沟通则建造一个言语体系,这个体系是生活的声音,是社会上下交流的方式。

  “社论”一直是这个国家的言语风向标,我们能够在各种时候看到它所带来的影响。然而,“社论”并不代表所有的社会言语,即便它代表着最为“正方向”,却有着民众自己的“小方向”。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小方向”与“正方向”有着千丝万缕,比如说两个人结婚之类,却会关乎有没有“光荣牌”挂在门口。人民与政治之间无法割舍的联系,一一在这个社会言语中显现。而随着经济政策的更改,人民生活的变迁,话语的变化也体现出来。而在各种社交平台上,更是言语出现花样式的爆发。而在言语最为蓬勃出现的时候,是否我们的社会也呈现出多样化呢?

  至少,我们可以从我们的言语中看出我们的社会的缺失以及社会正在寻求的方向。“你幸福吗”何曾不是一种自我失去幸福的嘲讽?即便它从“正方向”的喉舌发出,而下达到生活之后,它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内涵,而成为了另一个阶层的另一种言语。我们通过这些揶揄,或许更能够看到新时代的中国的言语的变化,也看到生活中个体对自己,对社会的看法。

  这本书的除了展现我们这个社会的言语之外,没有更多其他罗里吧嗦的讲解或者评判,或许这是一个所能够找到的最好的展现方法。不管是过去的事情,或者是过去的言语,当它展现出来的时候,接触它的时候自有一种感观评判,在言语爆炸的年代,更是需要如此的表达。也许有些年代的有些东西并没有收录其中会让人感到些许遗憾,也许,我们会遇到不需要为言语缺失感到遗憾的年代。

  《直言》读后感(九):多少事,但愿随风不愿提…

  历经包办型婚姻、介绍性婚姻、自由恋爱等婚恋方式的转变,离婚的方式也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失婚女性的思想观念更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转折。她们从不管怎样也得留下人;到后来的,留不住的人,留住了钱也是好的,……不过是这短短不到十年间发生的飞速变化当中最微不足道的部分。

  自1980年起,“感情破裂”第一次作为法定离婚理由被写进《婚姻法》。次年,各地离婚率上升。在1983年,由36名知识分子女性组成的“秦香莲上访团”到处上访,就是因为这些女性的丈夫在翻身后纷纷借助婚姻法离婚部分的“感情破裂”一条,想要通过离婚甩掉黄脸婆的糟糠之妻。

  在当时,舆论导向也几乎都是一边倒:同情当代“秦香莲”,唾弃当代“陈世美”,批判“第三者插足”。留不住的是人心。虽然,官司最终打到中央,在中央领导人的过问下,36个“陈世美”没能够在当时离成婚,但在10年之内一个不剩的都离了。

  “秦香莲上访团”的团长薛桂荣无意中发现,原来每天到妇联、法院、公安局告这种状的,还有不少同她一样命运的女人。大家在一起一交流,泪是同样的泪,仇是同样的仇,想起自己年纪都不小了,婚姻还会遭遇“第三者插足”,丈夫还要和自己离婚,自己和孩子将来怎么办。说到伤心处,女人们一个个哭得比“秦香莲”还凄惨。

  出于义愤,由薛桂荣牵头,将这些女性自发联合到了一起。这其中,有的人怀着和团长薛桂荣一样的目的,报复,把丈夫搞臭。她们认为丈夫名声臭了,自然“第三者”也不会要了,他就会回到自己身边。有的则是想利用单位、社会的压力,迫使丈夫回归……想法不尽相同,但目的都是不想离婚。

  可到了2008年1月9日,由号称“二奶杀手”的张玉芬发起的“中华全国民间反二奶同盟”,女人们的基本诉求就再不相同了。就像张玉芬对成员们说的那样:“我们这个组织的目的就是要惩罚那些男人,从他们那里夺回本就属于我们的财产。”

  说真的,以前的人都觉得离婚是个老大的事儿,孩子没有父亲根本不行;到现在知道了,男人可以没有,孩子可以再生,但是没了夫妻的共同财产,才是万万不行的。眼界决定行事,道理主宰人心。诚哉斯言!

  如果你投资成功,升职加薪,入住新居,新婚在即,喜得娇儿……不能不笑,但身处一个不应喜上眉梢的场合,想要迅速平复下心情来。建议你先取出这本书读读看,读这本书会令你以最快的速度冷静下来。

  “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桥梁坍塌,不要让道路成为陷阱,不要让房屋成为废墟。慢点走,让每一个生命都享有自由和尊严。每一个个体,都不应该被这个时代抛弃。”(P.328)

  面对时评人童大焕的评论,有网友回复说:“道德的崩塌比桥梁更可怕!良知的脱轨比列车的脱轨更可悲!……文明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如果连最基本的‘活着’都成了这个民族的信仰,那么所谓的发展、文明只不过是一场笑话。”

  很悲凉又很无奈,我们总想要走得更快些更快些,但是,又是否能够承担得起将所有都抛在身后的代价呢?不是要回复孔儒礼法的旧习气,森严的儒教等级制度在今日这个人们追求个性化追求自由的时代是根本行不通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确是需要那些更温情的传统的东西做润滑的。做人要讲仁义,做事要讲道义。总不能一切都赤裸裸的“向钱看”!

  当收入增加赶不上全面通胀的压力,生活应该说是越来越好了,可老百姓的负担却越来越重,房奴、车奴、卡奴、孩奴,当今这个高物质化的社会,恨不能让你喘口气都创造出消费或者收益来,难怪常听到有人哀叹,生活是越过越好了,可也越活越憋屈,越活越呕心了啊?

  这是一本让人看了感觉无比窝火、憋屈又不能不看书,大概再没有哪本书能够如此书般深刻的触及那些被“中国式发展史”面子上的一团锦被掩了下去的污糟事儿,颇有一种“分开三块顶阳骨,浇下一盆冷水来”的透彻感。人情冷暖如刀剑,世事如棋局局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苦恼,有些事,但愿随风不愿提。

  书中并不只是揭疮疤,有好有坏吧,单纯的记录下一个时代的变迁,也悼念我们曾经的愚昧。就如书中写道的那样,“真实,有时虽然是丑恶的,但它要比那些粉饰和虚伪的东西有力一百倍!”(P.028)作者恪守史家传统,只负责记录,而不负责提供个人观点。超然事外,不作价值判断。最多借由当时人们的反馈来暗示自己的看法。基本上,下面没加上反馈的都是“不予置评”的意思。

  在中国,好像什么事都能与政治挂钩。从新闻里主持人的衣着妆容到文艺表演中唱的歌词,从到马路旁竖的广告牌内容到饭店里报的菜名,甚至上了公交别人管司机和售票员叫“师傅”而不是“同志”都能扯出事儿来。无比宽泛,宽泛无比。无论做什么都能被扣上顶大帽子,动辄得咎的,倘若过日子连‘心安’都够不上,这人活得还有什么滋味呢。

  当然,也不是说过去就没有一点正面的东西,至少像毛的时代里的农村合作社,因为建立在乡村亲族结社特征之上,能够为干部个人产生的好处就是有限的。再怎么说,公款吃喝的危害再大,能大得过时下官员上亿上亿的贪吗?能坏得过时下官员让旁观者都看得触目惊心节节高升的贪污高度吗?

  遗憾的是,毛的时代过去了,官员们的好日子又回来了。在这个可怕的官本位的国家里,从来都是现官不如现管的,所以就某方面而已,官还不如吏更能管事儿。P.322页上的一位现任大领导的妻子和一位退休老领导的常年上访经历很好的说明了这点,不是做领导的没有关系网,只是现官不如现管!

  在法律亦要面向权力低头的现实面前,唯愿与所有国人共勉的是,——“纵吏残民,国祸之源也。则沪上刀客,巴东烈女之起,有何怪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