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制度与人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制度与人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读后感10篇

2018-05-14 20: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制度与人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读后感10篇

  《制度人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是一本由张程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80,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制度与人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读后感(一):历史从未远去

  历史从未远去

  读《制度与人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文/方木鱼

  有人心地方,即有江湖。千百年过去了,似乎儒家的那一套却从未离我们远去。

  读《制度与人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时候,正在追剧《琅琊榜》。一边看书,一边看剧,心中感慨地紧。原谅我这个后知后觉的人吧。

  张程谈到了资历,这个中国传统社会,甚至现代社会,无法绕过去的,横亘在才华面前的一道坎儿。他说:二十岁和四十岁的人社会阅历不同,对社会的理解是不同的。时间转化成了社会阅历人生经历。尤其是在中国,很多东西要慢慢去熬,慢慢去品,这个,只有时间才能教会你。

  呵呵,有多少人便是吃了年轻的亏啊。年轻之时,胃口那么好,什么都吃,尤其是连亏都吃得不含糊啊。

  张程的某些论断,在如我一般的大众听来,确有些匪夷所思。张程说,皇帝是三无人员。其一,便是皇帝无退路。当上皇帝以后,不当行不行,不行。只有死了,能卸下皇帝的重担。皇帝的退路就是死路。这话说得赤裸裸,血淋淋,清楚明白。所谓成王败寇,不成功,便成仁,不是你死,便是我活,大概如此。其二,皇帝无闲暇,尚容易理解。其三,皇帝无保障。在这里,张程曾引用了这样一则史实。他说,明朝紫禁城的西华门门口,常年备着几匹快马,还有兵器。兵器里有快刀长矛,还有已经上了弦的弓弩。结果是明朝后来的皇帝问禁军,这是怎么回事,结果令人捧腹。这是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立下的规矩子孙后代居安思危,随时准备“跑路”。如此严肃的史实,如此荒谬效果。谁能知道,这居然是皇帝的想法呢。

  张程讲到皇帝制度。说刘邦称帝后,刘太公被封太上皇,然后给刘邦扫地下跪的事情,还讲到皇帝与太子之间微妙关系,甚至皇子之间微妙的关系。

  张程讲得妙,《琅琊榜》演的出彩。阴谋、阳谋、明争暗斗,唐人有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不能妄自揣测,究竟是多少副白骨才写成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这血迹斑斑的史书上,究竟洒下了几多悲欢离合轮回

  到最后,忍不住想起杨慎那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制度与人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读后感(二):最好读的政治制度史——读《制度与人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文/岸晓风

  说起历史,大家都是很感兴趣的。但是,说起政治制度史,恐怕就有人要大摇其头了。为什么?因为专业,所以疏远。但是,如果你看了手头这本青年学者张程的《制度与人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后,就会改变这种看法

  这本书是根据课程讲稿整理而成的,由此决定了这是一本既专业又好读的政治制度佳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作为一名现代人,不了解一点中国古代的一点政治制度,不了解一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就不可能了解现在的官场,以及如何走向民主自由……

  书的开篇开门见山告诉我们,中国政治制度史讲什么?它其实研究的是中国历代的政体、政治制度和设计理念、设置和运转情况、历史演变,以及这些内容影响。您可能会说,拉到吧,现在的发展瞬息万变,学这些到底有什么用呢?这本书同时告诉我们,有些政治制度是几千年来都没有变的。如秦始皇开始的郡县制,以及后来的六部制度、科举制度。可以说,弄清楚了这些内容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对于当前的深化改革有更深的体会

  全书共讲了10个专题,分别讲了皇权、宫廷、古代中枢决策机构中央政务、地方政务、科举制度、官员任免、古代“公务员”、古代军事外交问题,从而很好的印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几个基本特点保守性、深度不足道德色彩和重人情世故。可以说,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作者帮我们进行了一个如何扬弃如何吸收的工作

  同时,书中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些通俗论述让人印象深刻。如讲皇帝是“三无”人员。一是皇帝无退路。当上皇帝以后,不当行不行?不行。只有死了才能卸下皇帝的重担。皇帝的退路死路。其次,皇帝“无闲暇”。皇帝这份工作是终身的,没有固定上下班时间,工作量极大,随着君主专制程度越来越高,皇帝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事无大小,俱决于皇”。再次,皇帝无保障。普通老百姓可以向官府要保障,但是皇帝向谁要保障?皇帝的身家性命完全来源于他的权力是否稳固。因此,皇帝本人,也是皇帝制度的受害者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从头至尾读完而又不易走神的好书。(联系:anxiaofeng998@126.com)

  《制度与人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读后感(三):读懂制度与人情的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

  读懂制度与人情的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

  制度与人情的关系是什么?或者说,他们之间有关系吗?这真是个大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值得我们去探究,值得我们去深深思考,于是通过网购,买了一本有关方面的专业书籍期待大开眼界提升自己的政治与历史素养功底

  《制度与人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正是笔者期待的一本好书。先来看看作者,张程,江临海人,青年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研读政治学、外交学。著有《泛权力》《衙门口》《三国大外交》等,另有译著、编著若干。有些地方让我很着迷,诸如下面的问题,皇帝是“三无人员”?宗藩、后妃和宦官的命运由皇帝的喜怒哀乐一夕决定?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衍生出怎样的朝堂政治?中央政务和地方变迁有哪些纠葛?科举考试原来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古代官员如何被任免,又怎样开展自己的工作?古代中国的军事外交跟今天大相同?怎么样,这些问题,你是不是也很感兴趣呢?

  明清是传统政治最为成熟时代。本书着眼于古代政治制度的表与里,勾勒演变轨迹,梳理出饶有趣味的非学术体简史。全书分十二个专题娓娓道来,既厘清了古代中国的制度架构,又找到了解读政治的另一把钥匙——人情。

  相权是中国政治制度史当中仅次于皇权的、第二重要概念。什么叫作相权?从狭义上来说,相权就是宰相的权力,从广义上来说,相权是以宰相为代表的官僚集团的权力。官僚集团和皇帝,是政治斗争天平上的两个不同的砝码。皇权至高无上,但是相权能够对皇权构成极大的束缚

  先秦没有“宰相”这个词,先秦有“宰”。宰这个词的本意是副的,宰就相当于诸侯和国君的管家。诸侯家中乱七八糟的事情,钱怎么收怎么花,家里的出游怎么安排,由宰来负责。先秦还有“相”,相这个角色相当于君王诸侯家门以外的行政事务负责人。虽然在封建结构下面,诸侯直接管辖的地方很小,但是诸侯直辖地区的行政事务由相负责,相被叫作百官之长。后来,宰、相合称,成为官僚集团的首领,叫作宰相。

  一本难得的好书,是笔者给这本书的综合评价,读读看吧!

  《制度与人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读后感(四):好制度,坏制度

  本书是以研究政治体制为内容的,初看以为偏学术,这跟当下流行的历史书,还是有一定距离的,题材算是小众,但正如作者所说:历史的意义要大于实用层面,它还有提高人文素质培养人的气质一面

  政治制度的好坏

  《制度与人情》一书中,是从制度和人的关系的角度评判一个制度的好坏。好的制度能激发人的创造力积极性,好的制度能让人非常愉悦。坏的制度不仅会压制人的创造性积极性,还会让人生活非常苦闷、非常抑郁。”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干不了坏事不好的制度,能让好人变坏。所以,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制度,好的制度有其自身生命力,能够在人的心中埋下种子,让众人拥护,大家信服,上至官家,下至平民百姓都认为这是好的制度,我们应当遵守他,那么这些制度就已经生根发芽,逐渐长成森天大树了,如果逐渐与环境不适应,人们会心里慢慢地开始怀疑,到了某个节点出现什么事件,大家都会认为原本好的制度需要变革了。因此,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政治,开始时便一定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但久而久之,则又一定会变坏,所以需要变法和改制。根据组织原理,一个组织成立后,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组织气氛成长氛围强,这个组织将蒸蒸日上,不断强大;非成长性氛围强,成员的成长愿望受挫,这个组织将日渐衰弱,直至解体。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组织越是庞大,将不可避免遭遇“组织绝症”,表现之一就是对环境的过度适应,而导致无法应变。

  软件需与硬件匹配

  《制度与人情》一书中,是这样看待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好比政治学的硬件,政治理念、执政理念、方针政策、组织路线就好比是硬件”,“如果政治理念和方针政策跟制度契合得比较好,双方配合的比较好,就有助于政策的推行;如果双方磨合的不好,那么整套理念和方针政策就存在现实问题,需要执政者警觉。”政治权力是维系政治实体、政治制度等硬件和政治意识、政治文化等软件的中介,也是软件与硬件配套运行的原动力实质上它是整个政治系统及其社会革命逻辑。所以,权力如何使用,如何与政治制度与方针制度相匹配,才能达到理想的执政状态

  总之,此书适合对于历史、制度有点兴趣,愿意花时间深入了解过去的政治经济制度,那这本书就是极好的开始。

  《制度与人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读后感(五):简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简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文/米雪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同样,“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制度。”青年学者张程在他的新书《制度与人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如是说。现在社会的管理平衡,有着先进科技手段便捷交通手段可以依赖火车飞机电话电脑,卫星等不一而足。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中国古代,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统治者又是如何统辖整个王朝呢?而这本《制度与人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就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本书着眼于古代政治制度的表与里,勾勒演变轨迹,梳理出饶有兴趣的非学术体简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可谓历史悠久,并且影响深远。伴随着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轨迹来看,几千年的政治制度文化,并不是几句话或者一本书就可以阐明开来的。所以本书立足于较为成熟的明清时期的制度,兼而宏观式的梳理中国古代政治渊源以及制度演化。以全局眼光看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制度的全面发展过程,去芜存菁,给读者展现的是政治制度的主要框架,以及这制度执行关键——人在制度演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说,这是一本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简史。

  政治制度史,除却有关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的历史,也包含制度在历朝历代的继承与发展。全书共分成十二讲,从中国政治制度史涵盖的内容以及学习的意义破题,皇帝制度、內帷与前庭制度、机构的演变和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还有古代官员的工作开展和任免以及外交制度,均有涉猎。对于古代制度的讲解透彻,详尽,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因为本书是根据课程讲稿的录音整理而成,内容倾向口语化,从中读者还可以看出讲课过程中穿插的各种名人轶事,古典文化知识。例如,在第六讲“天下衙门:中央政务和朝堂管制”中,在讲解何为都水司中,提到了历史最著名的水部官员就是唐朝诗人张籍。还说到雍正皇帝以薪养廉,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工作狂,“问鼎”这句话的原始来源等等,其中偶尔也会有知识的重复出现,真的是上课即视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又放松精神,长了不少见识

  一种制度的好与坏,要看时代的发展背景和当时的经济政治环境,还要看这制度能否激发人积极性和创造性。因为制度离不开人的执行。而政治制度好比电脑的硬件,需要与软件结合在一起,仓能够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为人诟病的八股取士,曾经是破除门阀制度的大壮举,让天下学子“英雄不问出处”,与贵族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为中国历史的延续注入了新鲜血液。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应运而生,它激发了人的积极性,给无数人带来无限的希望,那么它在当时,就是好的制度。而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度已经僵化、死板,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需要人能力实践相结合的今天,它就是落后的,坏的。将科举制度放在不同的时代,收获的也是不同的结果。所以不能单纯的说,科举制度就是不好的制度。

  中国同时也是一个人情化的国度,用人情解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更有利于读者以不同的角度对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阅读本书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国政治文化。这也是作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