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失控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失控的读后感10篇

2018-05-20 20: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失控的读后感10篇

  《失控》是一本由[美]凯文·凯利(Kevin Kelly)著作,译言·东西文库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73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控》读后感(一):KK的进化体三特性——《进化》《基因组》三书汇总

  被惊艳了,这种感觉就像是头次听王东岳先生的递增代偿理论一样,折服于大师问题尺度、以及洞见带来的独特魅力

  本书评我将把《进化》的自然选择思想、《失控》的进化体概念、《基因组》的人类基因做简单联系,这个逻辑基础自上而下的。

  《进化》:生物学家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概念概括自然选择的思想,因此生物的进化就是适应环境增加生存和繁殖能力过程

  《基因组》:人类之所以被称为高级动物,是因为基因中自带的高级本能,比如基本语法。所以把人类拉下认知圣坛的不只是弗洛伊德,还有生物学家。人类只是进化体中很普通的一份子。

  KK正是以宇宙为轴,站在自然选择的肩膀上,从氢原子演化到细菌共生关系,再到去中心化,将自然选择下的进化体特性逐一揭示。

  第一个大尺度:

  KK说人类历史对自然的认识有四次认知唤醒:1.哥白尼,地球不是宇宙中心;2.达尔文,我们是其他生物进化来的;3.弗洛伊德,我们不能完全主宰自己意识,很多事情意识控制不了;第四次,即将到来的,生物和机器结合,无论生物还是机器,其实都是进化体。

  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发展是符合发展规律的。

  第二个大尺度:

  KK说进化体的共性之一是世间物质都在进化得越来越复杂。从最早宇宙起源的氢原子、无机物、有机物、细菌、到生物的演化,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你看看人类、国家联合国这样的现代产物,也这样觉得。

  我们看到,个体想得到进化,仅靠自己是绝不可能的,因为不符合宇宙的运行规律。只有与他人、万物的连接,让自己变得丰富才能有更好的进步。

  第三个大尺度:

  KK说每个生命都是生命集群。从细胞内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到人体与细菌,再到个人公司,其揭示生物体内部的关系是共生、合伙关系。说白了,合伙制是生物体存在的基本组织形式

  我们看到,马云推合伙,巴菲特和芒格推合伙,合伙制以及赋能是符合未来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的。合伙、共生关系是我们在社会关系中立足的前提条件,也是自然选择下的基本组织形式。

  第四个大尺度:

  KK说未来的组织形式就是去中心化。不同于合伙制组织形式的内涵,去中心化是应对未来的策略。罗素说自然从不会犯错,塔勒布说未来不可预测,因此没有设计的进化才符合进化论适应性的特点。别去控制,KK在书中一直告诫。

  总之,世界在逐渐形成越来越大的生物体,拥抱他人,接受融合才是最好的出路

  《失控》读后感(二):失控

  《失控》读完半个月了。很久没在看完一本书之后沉吟这么久。并不仅仅因为书写的好,更因为机缘巧合:这书恰恰补上了长久以来我世界观拼图里缺的那一块。

  号称学了生物专业,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之类早忘得一干二净,就算当初也没记住过多少。聊以慰藉的,是对生命有一个还算宏观的认识:基因、个体、种群的终极目标都是存续,而最终都臣服于生态。生命的规则是有层级的,分子生物学层面的规则,最终宿命服从于个体生存繁殖,而个体的宿命在种群手上,种群又受制于生态。

  然而这个朴素简陋的世界观有两个缺陷:1.孤立的个体对种群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容易产生人生意义”之感。2.生态之上的宿命又是什么?长久以来我思维模式的终点是:1.被创造之物能否超越造物者。2.被创造之物是否只能理解造物者的逻辑模式。

  凯文凯利的回答是:整个地球可看作是一个生命,而盖亚的终极目的只是进化。《失控》重新定义了生命的概念。他所说的整个地球,不仅仅是指地球上的生命或有机物,而是说地球上的一切。有了这个理论模型,你对世界的认识,就可以拓展到更大的层级。

  人类的现代科学体系,其实就是个分类学问。此种架构之下,每一门类的科学,最难回答的问题是学科名字。拿生命科学来说,最难回答的自然是何为生命这个问题。之所以难回答,是因为现实世界万物同理,没有明确的学科边界。《失控》被划分为信息科技读物关注的主要是信息技术的进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然而通篇读来,作者一直在研究生命科学的规则。因为信息是人对外部信号的认知和反馈;而要探讨人工智能,就要回答何为智能、何为人、何为生命。所以此书对生命的理解,胜过很多生命科学专业的观点

  《失控》还介绍了达尔文进化论的盲点和证伪。按照恩格斯的说法,进化论是近现代文明的三大基石之一。记得十几年前我们学到的理论说,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是错的,达尔文的随机突变自然选择学说是对的。然而这书介绍了另一些研究方向成果:现实世界里,突变似乎并不是随机的,而是有方向的。

  至于参考生物学的架构来做公司或组织的设计管理,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区别在于,你对生命的规则理解到什么程度。所以对“去中心化”、“分布式管理”这些理念,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思考

  另外不免有一些感慨:《失控》成书于1994年,中文版出来已经是十几年之后的事了,我读到更是20多年之后。被一本20多年前的自然科学书籍击倒,我们的观念是有多么落后

  还有,对于创造者来说,并不是老而弥坚或者历久弥新。同样是凯文凯利,20年前的《失控》就要比今天的《必然》写的好。所以,不要迷信年龄

  就这样吧。只有提起笔,你才知道吃下去的东西并没有能消化。

  Cash

  2016.4.3

  《失控》读后感(三):KK复杂、深刻思想的真实写照

  外传:

  首先要吐槽的《失控》 的副标题,英文是: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 但是。。。。编辑翻译成了“全人类的最终命运结局”。请问翻译家的地址是什么?

  太长不看版:这是一本好书:从生物学的角度,重新看待了当前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但是,并没有网上大家吹捧的那么好,缺点还是蛮多的。大致上可以看做一本随笔,结构有些混乱。可以当做开阔视野,吸收新观点的方式全书比较枯燥,对某些章节兴趣的可以独立阅读

  花了一周的时间,把《失控》看完了。

  忘记了如何知道这本书的了,好像是某个互联网大佬推荐的。

  之前在大二时候,在手机上,看过前半本,之后就没时间看了。

  趁着这个寒假,重新把《失控》认真的看了一遍,对每章做了摘抄和总结

  首先,这是一本好书。

  好在哪呢?用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待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把前人的观点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和理解,最后提出了自己总结和结论。对未来的方向做出了自己的预测。

  因为是90年代成书的。所以很多的当时没有发生的事情,过了20年已经发生。或者说,KK预言到了目前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事情:分布式系统,人工智能,电子货币,智能家居虚拟现实。

  但是,KK的眼光没有放得这么浅显,或者他也不在乎上面这些短期的预测。他想对生物、机器、进化的关系和未来有更加深入考虑

  在书的最后,KK把最终的规律总结为九律:

  1. 分布式

  2. 自下而上的控制

  3. 递增收益

  4. 模块化生存

  5. 边界最大化

  6. 鼓励错误

  7. 不求最优化,但求多目标

  8. 谋求持久的不均衡

  9. 变自生变

  这九律就是对整本书的总结。

  在网络上,可以看到到处的摘抄都会把上面的九律摆在明显位置

  但是,事实上,这本书的思想是非常的复杂,并不能简单的用上面的九律来总结。

  想把整本书按照表达内容,分成几个部分,总结一下发现太难了。

  用于表现九律的章节如下:第二章和第三章描写了分布式和自上而下的控制这两条。在第二章中,重点讨论了集群的鲤鱼比。第四章,勉强可以说是描写了模块化生存。第五章、第六章、第二十一章描写了谋求持久的不均衡态。第二十二章描写了变自生变。其他的几条,应该是KK从其他文献中总结出来的。

  除了九律之外,KK在本书中还有其他几种重要的观点:

  1. 因果逻辑循环和非线性逻辑

  在第一章,第五章,第七章都有体现

  重点在第五章对变色龙的思维实验上。后面有非常精彩的论证。

  2. 封闭生态系统的构建和意义

  第八章和第九章,讨论了小盖亚,“生物圈二号”的实验和意义。

  第九章,用一章的内容,讨论了“生物圈二号”的各个方面,建造过程,使用过程,以及之后的科学意义。

  3. 工业生态学

  第十章

  如何将垃圾废物直接闭环回收利用

  但是和本章的标题不一样,大篇幅在描写智能家居。

  4. 网络经济

  第十一章

  互联一切的网络出现后,对商业、公司的运作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影响。公司该如何应对。

  5. 电子货币

  第十二章

  在互联一切的网络出现后,另外一种潮流:阻止连接。现代密码学和加密学的使用,让隐私更难以监控。这会带来什么影响和伦理道德问题

  6. 对进化的思考

  这是一个本书的核心问题,从第五章“共同进化”,KK一直在探讨这问题。

  第十四章,到第十八章,和第二十一章

  进化是什么,人工进化和自然进化有什么关系?进化又是为了什么?进化的进化又是什么?进化的目的是什么?

  在对进化进行深入思考后,在第十九章,KK开始对现在的经典“达尔文主义”进行了批判,想从被“达尔文主义”打死的其他思想中吸取合理的部分,对“达尔文主义”进行合理的修正。

  第十九章整个一章是全书最有逻辑的一章。论证一气呵成。。值得一读。

  7. 如何对未来进行预测

  第二十二章

  无法完全的预测未来,但是我们能识别某些简单的模式,从而在短期内预测未来。

  8. 对本书和科学的反思

  第二十三章是全书的升华

  KK反思了科学的历程,从科学史的观点,对科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反思了本书的观点,把自己目前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也清楚的写在纸上,让大家共同来回答他的疑问

  当然,上面这些分类也是相当粗糙的。KK在一章内表达的观点,也是相当的复杂,很难用一句话来表达。这样简单粗暴把整本书解构,希望大家能更好的理解。

  除了上面的观点吸引人之外,我发现有一点,各个评论都没有提到:KK的文采真的是太好啦。

  书中到处都是非常非常优美的描写和修辞。书中的6.5小节更是让我看的酣畅淋漓,大呼过瘾

  毛主席教导我们“要批评的看待问题”,看完这本书的优点,就要看看这本书的缺点了:

  1. 这其实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本随笔。或者说,KK在写的时候,就没有想好要表达什么

  前面提到,在大二的时候,我看过半本。

  但是,现在已经全忘了。

  看完每一章,有种感觉:这一章写的东西挺有意思的,挺好的。哎,KK都写什么了?我怎么都想不起来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为了得到真正的理解,我仔细阅读了一些章的文字。发现,KK的文字,经常写完一个故事,做了简单的论述之后,就开始讲下一个故事了。而且前后故事之间的关联不紧密。每一小节的内容并不紧紧围绕每章的标题展开。每章的标题甚至不是一章的中心。

  从上面对书中观点的解构来说,同样是非常的困难

  所以,我更加倾向于这本书是个随笔。

  2. 论证不严谨

  下面这段,是我看完第二章后写下的感悟

  首先是对科学结果的不引用。

  作为一个偏向一个科学的论述,在中间的论述过程中,必然要引用他人的观点、数据、结论。那为什么不把这些引用写上去呢?这不仅仅是对他人成果的尊重,更让自身的研究有了更充分说明

  在本章中,KK说到了现代认知科学的观点,但是这个观点到底从哪里来的?相关的参考文献是什么?但是在书中,除了作者之外,其他根本没有提到。

  论证的不科学。

  书中这样写道“人类的思维多半也是分布式的,至少在人工思维中,分布式思维肯定是占优势的。”

  从这样的一句话中,我能看到KK的思维是多么的脆弱“某某某多半也是什么什么样子,至少什么什么,什么什么肯定。。。”推论,推论,还是推论,而且推论的依据也是非常弱的推论。。

  3. 文笔优美

  前面说到,文笔优美是个优点。那为什么是个缺点呢?

  过多的使用修辞手法,像类比,在论证中,让我觉得有些论证非常的无法理喻。

  4. 材料和故事的堆砌

  第三章中:从两个例子出发,说明观点。仔细看,到处都是充斥着例子,或者对例子里面的现象的解释。具体的一些东西,需要读者自己去抽取。这是一个专业的作者的写作方式么?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让大家觉得这本书难读,晦涩的一个原因。

  瑕不掩瑜,《失控》还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在第一遍读的时候,对我的观念的影响还是蛮大的。这一遍细致的阅读,也让我京东的购物车多了几本书。之后还会有更加细致的阅读。

  这边也有几篇别人的读书笔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ebf1f01010yex.html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60062

  《失控》读后感(四):复杂性、神经网络、失控和进化

  前几天读完了K.K.的《失控》,想分享一下全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个地方。同时最近几个月因为毕设的关系学习了很多关于机器学习的知识,这本书在这方面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主要是非线性和复杂系统方面)。每当想起这本是一本写于1994年的书,不免让人啧啧称奇。

  涌现

  第一次在书中读到这个词觉得很奇怪,但回想起来却又觉得妙不可言。我没有考究“涌现”在原文中对应的是哪个单词,在中文语境中这个词具有大量/突然出现两层含义,这正是KK描述蜂群时我感受到的特点——大量低智能的个体(蜜蜂)聚集在一起后,会表现出远超个体的智能,它(蜂群)知道什么时候该搬家,该搬到哪个地方才合适,而蜜蜂个体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并且它(蜂群的智能)出现的过程是跳跃式的(非渐变)。

  简而言之,(本书范围内)涌现就是大量漫无目的的个体聚集后表现出个体所不具备的秩序和智能。

  蜜蜂个体所能做的只有遵从本能,蜂群的行为从何而来呢?它不存在于蜜蜂的DNA中,它也不能被蜜蜂个体所控制。允许我先卖个关子,我在后文会就这个问题做出一个不成熟的回答。

  我们人类不也是这样一群蜜蜂吗,从我们身上涌现出的又是什么?作为其中的一个个体,我大概无法有所认知。

  非线性与神经网络

  KK在谈到复杂系统时多次提到非线性这个词,由于个人能力所限,我无法详细地阐述一个复杂系统中非线性的影响,所以只能就我熟悉的机器学习来谈一谈非线性。

  目前机器学习中最火热的当属神经网络。神经网络中每层(layer)的激活函数(activation function)必定是一个非线性(non-linear)函数,例如sigmoid、relu。

  为什么不采用线性的激活函数呢?因为无论堆叠多少层采用线性激活函数的layer,最后都能等价地转换成一层。而非线性则不然,因此可以通过堆叠非线性的层来获得无限接近任意函数的效果,于是有了今天火热的深度学习(采用层数非常多的神经网络进行机器学习)。

  为什么非线性如此神奇?因为非线性很复杂。

  神经网络很复杂,任何人都无法解释用神经网络训练出来的模型。曾经关于神经网络的学术论文投稿被拒往往会有这样的评语“这篇文章很好,除了神经网络。”

  复杂性

  虽然我在以前写的文章中也提到过复杂性(complexity)这个概念,但时至今日还是很难描述它本身。该如何衡量一个事物的复杂性?计算器应该比算盘复杂,但是玻璃杯和平底锅哪个更复杂呢,下雨和蜂群哪个更复杂呢?

  我有一个想法,记不清是不是在书中看到的——从事物A延伸出来的事物B,不能超过其本身(A)的复杂度。

  举例来说,你作为一个人类具有一定的复杂度,你创造出来的一切东西都不会比你本身更加复杂。

  那么蜂群怎么说?蜂群由蜜蜂个体创造,却比蜜蜂本身更复杂。这是因为蜂群不是由一个蜜蜂创造,而是大量蜜蜂创造的,大量蜜蜂的复杂度当然远远超过单个蜜蜂。这似乎回到了之前的涌现从何而来的提问——涌现源于复杂性。

  再来谈一谈刚才说到的神经网络,深度学习魅力源泉就在于其非线性的特性所带来的复杂性,通过堆叠非线性的层使网络具有更高的复杂度。想要解决复杂问题,就需要比问题更复杂的系统。

  复杂性是个好东西,复杂代表着可能。

  失控和进化

  人类能不能创造出更加复杂的东西呢?即使我上文所提到的那个大胆想法为真,即人类无法创造出比人类本身更复杂的东西,答案毋庸置疑也是肯定的。因为人类的复杂性远远超过其对自身的认知。举个不是十恰当例子,人脑有约850亿个神经元,而目前为止最复杂的人工神经网络不过刚刚上亿而已。没有人能解释人脑的工作原理,我们对它知之甚少,但却不妨碍我们使用它。

  也许有一天阻碍人类进一步发展的正是对事物进行追根问底探究的控制欲。神经网络曾经一度受到冷落的原因就是其不可解释性。解释代表因果关系,因果代表掌握改造世界的规律——这就终极的控制。

  人类总是希望让一切都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中,这种控制欲限制了创造更复杂的系统。人类本身已经复杂到让人类无法解释,更不用说孕育出人类的整个世界,人类的智能是否有能力解释如此复杂的事物?

  现在这种情况似乎有所转变,神经网络的不可解释性已经被接受。举例来说,自动驾驶汽车能够识别出路上的车辆是车辆、行人是行人应用的正是神经网络。虽然没把人能解释它具体是怎么识别的,但它运行得很好,识别正确率极高。换句话说,自动驾驶汽车这台机器的一部分已经不在人类的控制中,但也因此表现出了非凡的智能。如果想要创造出更复杂、更智能的系统,注定要放弃更多的控制。

  拥抱复杂,拥抱失控,然后进化。

  《失控》读后感(五):失控?生命本就是偶然

  凯文·凯利从蜂群的行为开始谈起,慢慢揭示一些此前人们并没有强烈意识到的问题,例如:活系统的智慧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那些看似简单无脑的初级生物能够产生群体智慧?个体的无意识到群体的有意识之间到底是不是鸿沟巨壑?书中涉及的问题纷繁复杂,小到一个蜂群、一组计算机代码、一个封闭试验基地,大到人类进化、人工智能、网络经济等等。在复杂性面前,最具适应的系统也和失控只有一线之隔。 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不,人类从来就没有能够掌控自己命运。生命的诞生本就是一种偶然。生命作为一种存在并不是十分稳定,生命只是物质众多存在的形态之一。凯文·凯利认为生命是连接成网的东西,拥有自下而上分层级的去中心化分布式系统,生命和机械体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具备活系统,拥有活系统才能有自组织自进化的能力。然而活系统如何得以存在并维持,凯文·凯利认为套套理论是真实存在且稳定系统的一个基本要素(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人类从生物界中获得灵感创造出了蚁群算法、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并且赋予机器深度学习的能力。然而到现在为止,人类也没能创造出生命。生命是如何产生的?作者并没有做出回答,对于维持活系统稳定的套套理论也没有做更多的解释。凯文·凯利认为大自然从无创造了有,并总结出了大自然操纵无中生有的造物九律:分布式状态、自下而上的控制、培养递增收益、 模块化生长、边缘最大化、礼待错误、不求目标最优、但求目标众多、谋求持久的不均衡和变自生变。在九律中凯文·凯利对无的存在只字未提,然而用他的造物九律却能解释很多现在所处的自然界和社会的很多现象。他在书中提到了涌现的概念,把涌现应用到生物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或许可以解释一些诸如蚁群运食和行业分化等现象,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道德、民主和自由等抽象概念。而对于书中提到的套套理论和无则需要科学家和哲人的进一步探索。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自然界将出现人造生物。

  《失控》读后感(六):《失控》-内容的搬运工

  决心读这本书,是因为曾有段时间莫名其妙的接触到书名,然后从来怀疑,从来犹豫。近来有闲暇,也啥好看到电子书,顺便读了下,有点言过其实,差强人意。我其实怀疑有多少人是真正读完,看懂,理解的,至少这本书的可读性是很差的,大量辞藻的堆砌,以及“并行式”文章结构。人类或许更适合串行的,符合逻辑的行文习惯和思考方式。大概可定义为科普类读物,或者思想类,未来学,不过肯定是大众的,倘若不是因译文水平的缘故(比较如我这样的普通读者确实无力啃原版),估计受众普遍水准要高些,否则很难有读下去的勇气。 接下来谈谈内容吧,很好的阐释了内容搬运工的价值。其实作者似乎没啥原创内容,可能因为编辑身份和阅历接触了一些人和思想,听着不错,摘抄下来,哦,就是这书了。至于书中某些思想的实现,我觉得正如书中所列举的生物进化一样,以当下为原点,空间发散的每一个点都是一种未来的可能,只不过恰好到达了几个预测到的点。失控,或者说稳定性的临界点,是未来学家想要的那一点。机器生物化,或许就是让机械系统脱离人控,走向自控。

  《失控》读后感(七):人造与天生,控制与失控

  近年来,在互联网行业有一本备受推崇的书,那就是美国人凯文·凯利的《失控》,这本书写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国内默默无闻,20年后被翻译到中国,却引起了波澜。微信之父张小龙说:“如果一个到腾讯应聘的大学生真正读完了《失控》这本书,他会毫不犹豫地录取他。”在神乎其神之间,凯文·凯利就在中国被尊为了“预言帝”。

  那么《失控》这本书到底讲了些什么,洋洋洒洒的80万字,意识流式的写法,很像随手记下的手札,而不是一本逻辑系统的书。耐着性子把它读完,总结起来,无非是十个字:人造与天生,控制与失控。

  先说说人造与天生。KK(凯文·凯利的粉丝都这么称呼他)年轻时花了将近十年的世界进行环球旅行,对自然的接触让他开始对自然进行生物思考,通过对蜂群的观察,他发现这是一个无数的蜜蜂通过连接所组成的传递信息的系统,推广到自然界,就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遵循“生物逻辑”。所谓的“生物逻辑”包括两个基本要素:在存在方式上是分布式系统,就是没有绝对控制中心的自组织系统;在发展与变化方式上能够进行进化,也就是能按照一定规律进行自行的演化。

  生物逻辑也可以推广到人和人类社会,我们的大脑是神经元是通过连接,共同发挥作用。我们人类的其他一切,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彼此交织的经济生活,熙熙攘攘的社会交往等等都是这样分布式系统,同时都在自行演化,符合着生物逻辑。

  我们前面讲到的符合生物逻辑的系统大部分都是天生的,自然的,但是人造物似乎很特别,人类造出的机器似乎与之不同,它是被人或机器芯片所控制的,也不会自己演化,“控制”代替了“生物逻辑”,那么我们再来说说控制与失控。

  人类征服了世界,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他们造出机器,通过控制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人类能控制一切吗?简单的当然可以,复杂的绝对不能,绝对控制随着机器的发展越来越复杂,控制越来越难,大脑控制一切是不可能的。比如飞机驾驶,随着飞行器结构的越来越复杂,人操纵众多按钮越来越难,人控制比自动驾驶危险要大的多。还有,人不能操控一切,比如不能现在还不能操控天气,因为它复杂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要从控制走向失控,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神奇的“生物逻辑”,人造物也是如此,我们要相信它们。失控并不是一团糟和混乱,它是系统中各种要素自行演化与发展的一种状态。

  其实很多我们认为是控制的例子,恰恰是都是失控的。比如我们控制身体去学游泳,越控制身体就会越僵硬而下沉,控制风筝线放风筝,越拉风筝线风筝越会坠落。我们放松身体,身体自然会被水托起来,放松风筝线,风筝自然会被气流送向高空。其实,这些系统本就是失控状态,我们要相信失控。

  所以说,控制是非正常状态,失控才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常态。

  那么,为啥KK的《失控》会风靡中国互联网界呢?无非是因为它在20世纪90年代就指出,互联网和传统的人造物不同,它是分布式系统,由不同的节点组成,符合“生物逻辑”,是人造物的发展方向。他指出:如果20世纪的图标是原子的话,21世纪的标志则是互联网。并且他预测的万事万物的互联也确实成为我们现在互联网的发展方向。

  作为“预言帝”,KK认为世界的未来就是在“生物逻辑”之下,人造和天生的联姻,我们不再能分得出什么是人造,什么是天生,万事万物走向彻底的失控。他同时把“生物逻辑”扩展到“九律”。这个 “九律”就有点乱了,管理学、生物学和网络科学的大杂烩,似乎意义并不大。

  有一点还是挺有意思的,那就是KK对老子《道德经》的喜爱,特别是这句: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把“德”理解为“控制”,那么这段话的意思就是:

  “最高级的控制就是失控,这才是真正的控制。而最低劣的控制是什么都控制不放手,这等于没有控制。”

  这恰恰是本书的精华。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其实都是这样,过度的控制,过度的干预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最后吐槽一下这本书的翻译。集中吐槽这本书副标题的翻译,原书的副标题本是: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

  人家本来的意思是机器、社会系统和经济世界的新生物学,书的内容一目了然。但是中文的副标题偏偏要翻译成:“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莫名其妙与哗众取宠。

  《失控》读后感(八):勾画未来世界

  与其说我是看完这本书的,不如说我是浏览完这本书的,因为两小时就翻完了,并没有一丝对作者的不敬,我已经通过购买KK三部正版书表示了对作者尊重和看好这本书,这么快看完只是因为自己年龄已经过30,已经过了细细欣赏揣摩书的年龄段。再次强调,通过翻阅《失控》确实是一本好书。

  作者的写作方式是常见的外国书那种讲故事的方式,这种方式优点是比较具象化,缺点是有点啰嗦。文章中对未来世界的勾画让我惊叹,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是一部很正能量的书,内容涉及极广,有互联网、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社会学等,用700多页的篇幅涵盖这么多的内容实属不易,一些细节展开讲的话就可以是一本书。在最后作者将宇宙运行的方式归为九律,分布式、递增收益、模块化生长、边际最大化、鼓励犯错误、不求最优化但求多目标、谋求持久的不均衡和变自生变是九个简单优美的运行法则。

  同时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更加惊叹,年轻时就穷游列国,原来人生还可以活的这样洒脱和具有冒险精神。

  2017年12月31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失控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