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多湾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多湾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20 20: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多湾读后感精选10篇

  《多湾》是一本由周瑄璞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4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多湾》读后感(一):关于上下部,作者本人这样说

  摘自《天津日报》5月5日人物版《周瑄璞:生命像一条“多湾”的大河

  记者:有评论认为这部鸿篇巨著的上半部比下半部精彩,您怎么看?长篇小说几十万字如何能达到整体上的平衡

  周瑄璞:好像很多人都这么说。这个问题我也曾经一次次考虑,甚至想过做重大的修改。仔细读过徐则臣的《耶路撒冷》,我想我要不要也把故事打乱重新写,从故事结束地方写起,或者倒叙。每当我这么想的时候突然非常痛苦,好像失去了宝贵东西,我觉得不能这么做。

  上半部是火热的现实生活,人为了生存奔波,从农村出来变成城市人。下半部现实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季瓷死了,但她的孙女章西芳一次一次回到家乡去寻找她,在梦里寻找她,醉酒以后去寻找她,西芳是新时代的季瓷。这时候转向了内心探索,甚至哲理思想的探索,可能失去一些读者,因为不热闹了。但我还是很珍爱这种写法。大家之所以认为上半部精彩,是因为季瓷这个主人公太精彩了,她死后,别人没办法超越她。但就我个人来说,可能因为这么多人不喜欢下半部,我反而更加珍爱它,为下半部所要表达的东西而感动。如果你真的对下半部失望,那么人生就是一个失望的过程,从年轻力壮年轻貌美走向衰老,走向无奈更何况你读一部小说。这世上不是任何问题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小说的后半部,季瓷去世之后,还有没有必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很多人认为与前面相比,后面散了,弱了,单薄了。我并不这样认为,相反我对后半部更加看好,因为她在没有那么多精彩故事的情况下,更能考验一个作家。前面,顺着故事写,贴着人物写就行了,而后面,要调动更大的艺术能量,思辨,心理,哲理,意识流……呈现的是当代社会启示录。目前从反馈情况看,年轻人喜欢下半部,年长者,更专业人士,觉得下半部不好。我为此感到欣慰

  《多湾》读后感(二):《多湾》——坚韧白色竹子

  △ 应该是没有白竹子这个物种吧,只是想到季瓷的面容,白白的透亮,可是骨子里却是一个柔韧的竹子。像腰封上画的那个女人容颜。单眼皮,小脸蛋

  从6月12号到6月28号,我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粗略的看完了这三十余万字的《多湾》。

  最初蕙蕙联系到我时说,小真,我这有一作者写的河南的百年小说,你有没有兴趣

  我说文章拿来我看看,你知道我是河南的?

  她说还真不知道,看来是缘分

  第一页——这是豫南的故事;

  再翻页,是老家县城的故事;

  再往后看到文章中的一些土语,我开始怀疑它就是我生活过的村子......

  我赶紧去搜索了下作者周瑄璞——祖籍和我一个县城!

  最终再次确认,我们家乡距离在5公里以内。我被这莫名其妙的缘分打动了!

  这是以颍河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一个从民国20多年2008年前后,从女人角度讲述的坚韧故事,一气呵成。故事就像安静折腾的颍河水一样悠然,如若将这本书形容成女人,应该是眼睛清澈,白净干净利落清瘦女子

  而封面油画红色正显现出了这河水的动荡温婉

  故事的前半段我是在郑州通往上海的火车上看的,看的几度落泪,以至于我不得不把头压得更低以便不让别人看到我的感动。

  “秦椒(辣椒),夜黑儿(昨天晚上),喝茶(喝水),盒子,北乡,烙馍卷白糖(儿时的零食),紫扣(紫色植物可以吃),茅根(也可以吃的地里长得)……”这些家乡的言语童年记忆纷纷把我扯到那个时代,全程我都是用家乡话读这本书的。在季瓷在生娃后待客(喜宴)第一次被娘家人送来几层礼盒;在季瓷的小脚顺着商桥车站走到沙河车站;在季瓷老的时候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屋子和藏满珍宝的小黑箱;赶会时的水煎包和唱大戏;章柿蹲在锅台旁边烧鏊子季瓷背烙馍;西芳一次次的坐火车回家,和章柿一起回到县城,看到以前心目中诺大的城市变成交通堵塞不堪的小城,无一不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然后置身在火车道上和季瓷一起行走时,我能想到自己母亲去漯河看自己的时候。那些像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和周边的故事,它是我身边的每一个人又或许从母亲和姥姥那里听来的故事。甚至在西芳给Last说起来《伤心咖啡馆之歌》时,我都不由自主的看看了自己那本被搁置好久的《伤心咖啡馆之歌》,它也许能和西芳引起共鸣

  书中老颍河被新颍河替换,土语到普通话转变以及英语的出现家徒四壁到现在社会的改革,裹脚女人的传统到现代女性释放忠诚背叛对比,无一不在推动着这数百年的进程

  书里我看着他们的爱恨情仇,看着人物从出生到老去,家族繁盛到四处奔波,人物一个个的老去和新生,老去的人不再怨恨开始学会原谅和释怀,新生的人面对新奇和新的挑战。在诸多人物主线里,作者成功的把所有的枝桠收回到这篇孕育他们的土地上。

  季瓷像是一个坚韧的竹子,从白嫩破土而出,到茁壮成长担当起章家命运,然后身边一个个小竹笋破图而出,当她渐渐老去时身上也有些陈腐气息老人为了证明自己存在感的不可一世。当然,在多年以后她依然无可厚非的能成为每个孙代们的念想。她像是我太姥和姥姥的合集,她们这一代人都有着昌盛的繁衍能力,能生能养;她们都会经历苦难和整个社会的变革,我所惊讶的是她们都多多少少的神叨——叫魂和说媒,我姥姥甚至还能给胃不舒服孩子捏胃,她和季瓷一样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黑箱子,等我们儿孙一代去的时候她都哆嗦嗦的打开箱子给我们一绺牛肉或者鸡胸脯

  而西芳在幼年雨中思索的时候我就感觉,这个女孩子将承担着后半部的重任,因为她有着季瓷身上的坚强,还有着自身的敏锐。她做到了自己想感知的一切,从婚姻上看并非完美,但是她在三分支离情感中获得了全部:正常人眼里的婚姻,肉体愉悦婚外情以及精神上有得到和失去的Last。最后的最后她将所有情感归属生命中自然平和状态

  作为一个农村出身的孩子,我一度是有逃避这种情况的,那时甚至是羞于谈起自己曾出身于农村,但是在自己所追求的状态中,童年生活所带给自己的最本真状态还是会不知觉影响自己。但是时间真是最好的一切,它顺着生命的延展让我改变了这种自卑,让我坦诚面对甚至引以为荣矫情的时候就想想我们的祖辈父辈,我们看来也许是没有理想或者麻木的,但是那个时代让他们不得背负着艰难和困苦行路。这些年代越发的觉得母辈的不易,她们这一生有若缓行在沙漠上的骆驼一面是对上一辈的孝心一面对小辈的操心。

  人生就应该是勇敢面对,没有过不去的坎和做不到的事情。我看着七十多岁的胡爱莲坐在椅子上和当年那个抛弃她的男人相遇一切都释怀时泪奔了是啊,这个世界,等老的时候能记住的就是记忆中最美好的事情,那些伤心得什么过不去的呢?

  时间,时间真是好东西。

  :

  12张插图表现实在有限,很多打动自己的情节未来得及表现。

  《多湾》读后感(三):女性书写女性的一部诗歌

  2015年10月17日,路遥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外界公布第三次初评公告,宣布2015年七、八、九三个月长篇小说初评空缺,但青年作家周瑄璞的《多湾》被认为是该季度最好的一部小说。这部在原创贫乏,小说创作疲软中得到好评的《多湾》洋洋洒洒47万多字,厚实的将近500页,拿在手里的确并不像是一个70年代生人所写的。阅读《多湾》脑海里略过的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生》;陈忠实的《白鹿原》;寒川子的《四棵杨》,这林林总总的小说都是写农村的,或者说是写农村那些人,农村那些事的,城乡结合、时代变迁,农村知识分子痛苦裂变的,比起上述几部著作来说,《多湾》多了女性的婉转和柔韧,少了对时代、土地灾难性的深刻描写,但是正因为是这样,这部小说比以上几位男性作者写以男性为主角用男性视角描写的一个时代的故事具有了更鲜活魅力

  《多湾》的主人公季瓷是一位旧时代的小脚女性,在以往我们的视界里,这样的女性应该是落后的、陈腐的,在小说中出现不会作为主要人物,而且多以批判性的视角来描写,而季瓷在《多湾》中,毫无疑问灵魂性的存在,即便是她故去以后,小说依然是在季瓷的影响下铺陈开去的。季瓷的世界观人生观影响着后半段的主要人物西芳,从某种程度上讲,西芳是季瓷精神上的延续

  毫无疑问,作者对季瓷这个人物形象有着深沉感情,这感情大概脱胎于作者的童年,而这个女性可能是她的奶奶或者姥姥,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季瓷也可能是我们的祖母。在她的身上集中了太多女性的美好,她坚忍、柔韧、勤谨、节约,更重要的是她坚强,顺势而为,对环境没有任何的抱怨,以一己之力维持着一个家族延续。曾几何时,这样的女性形象消失了。就拿路遥的小说来说,孙少平是有志青年,而叶、小霞的人生追求、生活哲理就被淡化了,在《人生》中,主要的女性角色刘巧珍是没有文化的,她们都是以男性的信条准则约束自己,而她们自己的独立意识,不是被淡化就是被消弭,而在《白鹿原》中,给人最深刻的印象的女性是一个荡妇的形象,小娥是一个被男性世界观消费的形象,即便是百灵,身为男性的作者也很难探究到这类女性深刻的所思所想,而周瑄璞塑造的季瓷,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男性对旧时女性理解不足缺陷,这是一部以女人为主角写女性的书。季瓷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是为人处世却都秉承着传统道德。当我们看到季瓷,回想起幼时的姥姥奶奶在不经意传递我们的人生哲学,而这些,曾几何时,被她们的小脚所遮蔽了,在历史长河中,渐渐的失去了存在感。

  不管时光如何变迁,家族遗传的意志仍在。西芳多年后,还会在午夜梦回回到河西章,回到小季湾,乡愁流动在人血管中的隐形因子,我们每一个人不管走多远,都会为家乡所牵绊,也会为乡音召唤。在经历了世事沧桑,西芳仍旧看到的奶娘,是家乡,其实何尝不是奶奶那些朴素的人生哲学在潜意识鞭策她约束她呢?我们很多人都是走的远了,有些东西看不分明,将农村打上了“落后”的标签实际上,多年之后,回望时,又何尝不是这种最朴素的哲学来好好经营生活呢?这是西芳的感触,也是读者的共鸣。

  小说没有刻意的描摹时代悲剧,如同《四棵杨》中的张家悲剧,那些轰轰烈烈运动以及运动中受伤死去的人,几乎都是一笔带过,而是用女性的眼睛审视着一百多年的颖多湾。这片土地就是季瓷的另一个形象,隐忍、宽容柔软、不语。总是在读这本小说时,能想到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这几乎是梁庄的小说版。很多东西并没有变,周瑄璞与梁鸿一起,为女性、农村女性、河南的农村女性赢得了些许的话语权,她们终于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福是积的祸是做的,命好赖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怨不得别人的。

  《多湾》读后感(四):乡土中国《多湾》

  没想到这本书这么厚,随着时代的节奏越来越快,书也变得越来越薄,小说也越来越短了。除了玄幻一类的网络小说外,很少能看到这么厚的大部头了。

  这部小说和很多很多中国的长篇小说一样,讲述了一个家族几十年的历史,从民国到土改,从解放到办大食堂,从饥荒年到文革,一直写到改革开放。《多湾》还不是最长的,有的小说干脆从清末开始写,经历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中国的这一百年真是跌宕起伏,有太多太多的故事了。每个人都亲眼看到一些人从一穷二白到忽然间风光无限,接着又大厦倾颓,翻来覆去变化太大了,这段时光没有几部伟大的小说,简直是对不起这段历史。

  《多湾》的作者是一位女作家,经历了八年,修改了九遍,在今天的这个时代里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工程啊!《多湾》也好像一篇乡土中国的史诗,厚重博大,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年间一代一代人是怎么生活的,是怎么活下来的。

  伟大的小说都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多湾》就生长在河南,河南是中国文化的家乡,可是却很少看到关于河南的史诗一样的长篇,《多湾》中有大量的河南方言,带着浓厚的河南的色彩。河南至今仍然贫穷,这片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土地,因为人口太多,至今仍然有很多很多人生活在乡村之中。可是传统的乡村中国很快就要消失了。作者留给我们一本书,告诉我们过去的乡村,过去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值得我们回忆怀念

  作者是一位女性,从女性的角度去写这段历史,去写自己家族的故事,而且在书中,最鲜活的也都是那些形形色色的女性。这是一部写给女人的史诗。她们在乡土中,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也很少具备宽广的视野,却如同植物,顽强的生长,哺育着孩子,承担着繁重的家务,支撑着一个又一个家庭。

  我想能够写出这么一本大书,也不是一个平凡的女性,就如同开篇里面的季瓷,是季先生的女儿,曾经接受过比较好的教育,曾经生长在一个比较有文化的家庭。如果不是这样,纯粹的农民只能体会和承受生活,而不会用笔把自己的生活写出来。文化还需要用文化来传承。乡村中最可怕的是祠堂消失了,家谱消失了,私塾消失了,乡绅消失了,土地庙消失了,如果这些东西不存在了,乡村的文化就消失了。消失的乡村文化就一去不回了。

  幸好有人用笔留给我们一部书,尽管这么厚,但是绝对值得去用心的读。

  《多湾》读后感(五):是生活还是活着?

  用大概三天多的时间,读完了多湾。有点满足,读书的时候总是希望一口气把它读完,但更多的,是将书彻底合上之后那种难以描述的空虚。

  不知道多湾能不能算得上一部史诗。可能算不上——史诗都是写影响历史的大人物的——而多湾,写的是小人物,写的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几代人。又通过几代人命运的变迁和对生活的不屈,反射了70多年大历史的变迁,有无奈,有抗争,有听天由命,有百折不挠。可能也是我在过度解读,可能季瓷这个农村小脚女人的想法也很简单,过好当下,甚至仅仅是,活下去——让这一家子好好的活下去,没什么远大目标,天灾来了忍一忍,人祸来了咬咬牙,不轻易向生活低头,不轻易向命运屈服,如是而已。季瓷某些方面很像我姥又像我妈,娇小的身躯里却仿佛藏着无穷的大力量,一辈子不愿低头,一辈子不愿说软话,一辈子忙碌,家里家外似乎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手中没有停下的时候。

  我看到了烦恼。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烦恼,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烦恼。季瓷,一个小脚女人,大字不识,用娇小的身躯撑起一个家族50年,熬过了40年代的战乱和疾病,熬过了了60年代的斗争和饥荒,一辈子操持家务,打理子子孙孙,到头来又看着他们一个个走出家门,与自己渐行渐远,她有她的寂寞。章柿有章柿的烦恼,对于身世的迷茫,对于母亲的牵挂,对于妻子的想念,还有那浓浓的乡愁。西芳和津平又有他们各自的烦恼,外表光鲜的工作和内心深处的拧巴,剪不断理还乱的婚姻和婚外情,对于大城市的执着和向往,对于梦想不停的追索而又不停的逃避。再往下,应该就是我这一代人了,没有写。但我想,不外乎是对于当下的迷茫,在看不到未来的坚守以及心有不甘的放弃之间反复的纠结,对于父母在,却远游的无奈,以及,很多时候面对未来的无助与无力。我想,究竟是时代还是年龄造成了这每个人不同的烦恼?又或者大概兼而有之?

  我总在想,如果自己是书中的人物,应该对应谁?如果自己身处那个时代,会成为什么样子?软弱的屈服?坚韧的抗争?在流逝的历史中脱颖而出?还是在时代的大潮里随波逐流?说不好。其实我是想拿书中几个人物的过往举例的,可刚看完偏偏就记不起来人的名字,按说三十岁的年纪不致如此,西萍说,老了的标志就是眼前的事记不起,过去的事忘不掉,那我,也可能是我们这代人,多少都有点未老先衰吧。

  我又很遗憾。西芳后来常念叨,奶奶走的早,没享到子孙的福,妈吃了一辈子苦,好容易熬到了好日子,却无福消受。于是我又想起我爸,以前怎么就不多跟爸爸再亲近亲近?我爸好酒,却没跟亲儿子喝过一口酒,若是再多活两年,看着儿子也能划拳、拼酒,该有多高兴?现在连儿子也喝不动咯。子欲养而亲不待,我爸常舍不得给自己买东西,对我,却很少控制,可惜没有等到儿子挣钱孝顺你那天。如果还活着,是不是也经常能跟我妈一起来我居住的城市小住,也让儿子开车带你到处转转,就如儿时你常载着我一般——教会了我开车却没什么机会让我做做你的司机。

  很久没有一本书让我读完有这么多的感触,想着该记录点什么,可久已不动笔,很词穷,甚至连心里所想都很难表达出来,哪怕直白。只好乱七八糟絮叨了这么一堆,也没什么结构章法,没什么用词的考究,想到哪写到哪,仅此而已。

  《多湾》读后感(六):你的记忆中是否有条大河

  你的记忆中是否有条大河

  文 / 燕妮

  她的语言有一种迷人的色彩和丰沛的密度,似河水涌流,又如月色温柔。

  作品中有时代命运的折射,现实的反复折腾,小人物在大背景下的无措及沉浮,有生命的成长,激情的燃烧,衰老的降临,人性的追问。小说着实写出了现实的广度和人性的深度。——陈忠实

  1

  在长篇小说《多湾》里,作者周瑄璞把一条大河边那群如珍珠般闪耀着华彩的女人们,用季瓷的一生穿起来,呈现在读者面前。很多大家为这本背书、推荐,比如陈忠实、贾平凹、李洱。

  小说《多湾》里的故事在临颍颍河边展开,随着季瓷的儿子去西安上班和季瓷的老去,故事渐渐跟随季瓷的孙女章西芳在西安上演。

  最有意思的是,书中前半部分,在颍多湾发生的故事,用的是纯正的河南话,后半部分,作者却用普通话写出来,这种冲突和对比,深刻地展现出书中人物命运的转折。

  书中每一章前面,都有一首民谣,书中前半部分的民谣就像我们自己的老奶奶随口念出来的;后半部分,又成了《渔夫和金鱼》这类现代童话故事。

  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笔触,把书中每个女人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倔强顽强的季瓷、性子绵软的于枝兰、放荡多情的桃花、敦厚善良的胡爱花、爱错了人的胡爱莲、细腻敏感的章西芳……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没有什么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她描写的是人性,这里面的人物折射着我们每一个人。

  季瓷的顽强让人觉得她是苦里开出艳丽的花来,就算是收成不好的日子出去要饭,她都要凭着自己剪窗花的好手艺去换馍吃。

  寡妇桃花为了报恩,似乎真的爱上了那个偷偷给她送吃食的卖豆腐的男人,她放荡也好,她泼妇骂街也好,都让人觉得她那么真性情。

  至于充满矛盾的章西芳,让人觉得她离你那么远,又那么近,也许是书中的人物,也许是身边的姐妹,她幼时的寂寞,她长大后情感的挣扎,让人觉得似乎读者和她一起经历过。

  2

  第一眼看见周瑄璞老师,温柔、娴静、儒雅。1970年出生的她,幼时在临颍县台陈镇大周村度过,九岁时随父母到西安定居。这也就更好理解《多湾》的故事轨迹,或者说,《多湾》对于她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缅怀,一种纪念。

  这本书,沥尽心血,她修改了十遍,删减了10万字。“《多湾》是我献给故乡的书,是大地之书,是河流之书,我生来就是为了写这样一部小说,写出生命记忆,写出家族故事,写出对这片土地的认识。”在水韵沙澧读书会上,她这样说。

  为了写《多湾》,周瑄璞老师多次回到颍河故地,徘徊在以她奶奶为原型的季瓷曾经走过的路上。

  小说中的季瓷为了给在沙河一中上学的儿子送馍,用小脚沿着铁路线走了一天,饿了,就吃玉米地里玉米棒子。一个曾经嫩得一口就能咬出水儿的小媳妇,渐渐被生活磨成了铁。

  周瑄璞站在她奶奶曾经走过的铁路边,列车呼啸而过,她仿佛看到奶奶的身影就在列车的那一边,正用小脚丈量着铁路,正把嫩嫩的玉米送到嘴边,那一刻,她泪如雨下。

  可能是因为她再也见不到像季瓷那样的奶奶了;可能写这部《多湾》太艰辛了,多次被拒稿,多次狠心删减;也可能是不被周围的人理解,在家乡采风时,人们看着一个陌生女人徘徊踟蹰,有人背后说:“怕不是疯了吧”;也可能是因为她心重,就如同小说里的章西芳。

  心重的孩子就是心事多的还是,总是敏感的、多情的、容易流泪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

  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除了那些大家的推荐,还因为我也曾经在大河边成长过。

  大河很美。

  不是因为记忆把曾经的大河发酵得美了,而是大河真的美。

  清凌凌的水在鹅卵石上流过,“水草油油地在水底招摇”,白色的鸥鹭成群地在河上飞过。沿河有着和河一样长的沙滩,洗衣服的闺女媳妇嘻嘻哈哈地把洗好的衣服床单摊在沙滩上,衣物晒干了,在河滩里玩够了,女人们就赤脚走过温润柔软的沙滩,踩着夕阳的余晖回家。

  我后来不止一次站在高高的河堤上,试图再现童年的美好场景,可回应我的,只有斑驳的被疯狂挖沙蹂躏过的沙土地,一片片的芦苇荡,仅剩一间房那么大小的一片儿了,希望它不要绝迹为好。

  大河养育了沿河村庄的子民。她带来丰沛的地下水,浅浅的井,流出的水甘甜可口;她带来细腻柔软的沙土地,能种出品质优良的红薯、花生、瓜果;她一年四季慷慨地赠与着美景,赠与着鱼虾……她带来故事,也带来惶恐,汛期时人们曾经逃离,洪峰一过又回到自己的家园,曾经。

  也许每个人生命中都曾经有一条多湾的大河,也许生命本身就是多湾的大河。

  我们从山涧母体中走来,一路唱着欢快的歌,遇见棱石,我们磨平它,遇见落花,我们包容它,遇见高山,我们绕过它,遇见深渊,我们就来一次俯冲,遇见阻碍,我们就积蓄力量越过它。

  就这样奔腾着,折腾着,蜿蜒着,曲折着,奔向我们宿命的终点。

  (友情提示下,书中的插图很精美)

  《多湾》读后感(七):不只是一个地名

  # 一

  在封底上,有作家李洱的评价:“女主人公季瓷,作为中国式的地母形象,将被我们一再想起。”

  李洱点出了这本书的精髓。这本书虽然名为“多湾”,以地名为书名,给人一种群像式描写的感觉,但是实际上,“季瓷”这个人物在其中占据了太多的篇幅。以一个人的形象代表了整个多湾,以一个人物统摄了其他人物的表现。

  # 二

  在故事前期,有一个隐形的“反面角色”,章高节。说他反面,不是什么作奸犯科。他的行为无非也是积极投靠上级,打破了多湾原有的传统与习俗。在历次运动中,总是能够屹立不倒。最后还成功的将村委书记的位子,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在现在的文学创作之中,这样的人物显然是不够“政治正确”的。他成为“反面”也是顺理成章。在书中,章高节已经不是一个人,他成为党的意志的发言人,成为在那个时代能够呼吃得开的人物的典型代表。而将其污名化的背后的意义,不用多说。

  他最早的戏份,就是点出了季瓷的长子是前夫的遗腹子这个事实。而这个问题,在季瓷临死,在本书结束的都是,都有反复出现。并没有交代准确的答案,但是其中的暗示比比皆是。

  将章高节这种人作为季瓷的对立面,主题上的这种设置并没有太多的问题,但是叙事上的偏袒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了。本书虽然是全知的叙事视角,但是对于不同的人员有不同的喜好。前期的第一主角季瓷和后期的第一主角西芳牢牢的占据着中心。这就造成的后果是,所有与这两个人不那么融洽的人,就很难得到公平的对待。

  在文本之中,我们没有机会进入到章高节的内心,去观察他种种行为背后的动机。所以对他的评价就只能站在一个外在的行为中给予批评。但是就这个角度来说,在季瓷的晚年生涯中,她的行为显然已经与整个时代、与家人的想法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但是作者总会进入季瓷的内心,为她看上去荒唐的行为予以解释。这个优惠是章高节无法享受的。

  而另外一个也许不那么正面的角色,就是西芳的妹妹西莹。从她俩第一次见面,西莹就始终是这个姐姐的对立。妹妹不喜欢姐姐,父亲更疼爱妹妹,姊妹间的城乡成长环境都成了两个人无法融洽相处的原因。而在成年之后,对于西莹的生活作者也是持着否定的态度。也就同样的,只是展示了西莹生活中不如意的部分,而没有让她自己发言,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从人物的书写看,名义上是“多湾”,实际上则是季瓷和章西芳两个女人的生活。

  # 三

  书中前后的两个主角季瓷和章西芳,命运各有不同,经历的事情也有不同。可在书里,总有人说“西芳随她奶奶。”

  这种形似在什么地方?如果非要说的话,就是一种女性的独立好强。但是如果非要说的话,这种独立好强的性格却不仅仅是属于这两个女性。起码章西芳的母亲胡爱花也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上面也说过,她一个人从农村上来,从捡破烂开始工作,最终因为高血压猝死,始终是劳碌着的。难道这还不算独立,还不算好强么?她没有对命运有一丝一毫的低头,但就是在她稍作喘息的时候,她的生命却被无情的剥夺。

  胡爱花的妹妹胡爱莲也是这样的人。从一个亭亭玉立有着大好前途的女学生因为意外怀孕草草出嫁,一个人照顾下身瘫痪的小叔子十几年。这不同样也是独立好强的么。

  甚至是站在章西芳对面的章西莹,虽然作者对于她的消费观感情感是持否定态度。但是这种有钱就花有爱就追的做风,不就是新的独立好强的表现么?当然,至于这种极端的方式是不是会有着长远的好处。哪有有谁知道呢?书里也说了,人都有自己的命。劳碌了一生未必落得好,浪荡一辈子说不定还一辈子断不了享受呢。

  比较季瓷与章西芳的不同,实际没有必要。因为两个人年代不同、地域不同,碰上的困惑也不同。季瓷的困难都是来自物质上,欠债、缺粮、这都是实打实的能逼死人的苦难;反观西芳,则是为工作不顺利、恋爱不顺心、婚姻不顺遂这些事情苦恼,更集中在精神领域。这祖母和孙女之间的差异,则是反映了社会变迁对于女性生活的影响。至于这祖孙之间的母亲胡爱花那一代,一方面不用为着最基本的生计太过操心,一方面也开始担心自己的丈夫会变心。而这种“陈世美”的典型,在书中也有表现,而他恰恰是早些年参加革命的一个人。可见,生活方式的不同,受到生活地域的非常大的影响。

  # 四

  这本书叫做“多湾”,但多湾却不是故事发生的唯一地点,起码从中段开始,西安就有了取代之势。在故事的后半段,西安则成了当之无愧的主场。

  在前半段的故事中,多湾就像是一个被遗忘的地点,基本上与其他地方没有任何的交流。这个地方独立封闭,和郑州没有交集和西安也没有交集,它就是过着自己的日子。甚至就是抗战爆发,对它都没有影响。直到1942年的大饥荒爆发,我们才意识到在这个地方之外,中日之间已经战争了许久。

  而在1949年之后,多湾就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地方。它被裹挟进了共和国整体的怀抱之中。季瓷的儿子们开始去外地求学上班,在外地生活求生。在这个时候,我认为书中最好看的一段终于到来了。

  在之前的环境中,更多的笔墨落在了农村的苦难之中,为我们塑造的只是一个伟大的女性的形象。但是在这个段落,多湾之所以是多湾,它在地域上的不同开始体现。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户口”。这个词基本上贯彻到了本书的最后。西芳一次若有似无的出轨,也是因为“户口”而展开。

  “户口”让人们发现了多湾与西安的不同,农村与城市的不同,农民与市民的不同。在季瓷的儿媳妇胡爱花进城务工的时候就有了体现。因为没有身份,买不到口粮,办不了车票,找不到正式工作。只能像一个偷渡客一样,在自己的国家里面干着不那么光彩的工作。而当自己的女儿来到西安城的时候,表现的不只是制度上对人的冲击,文化上的生活上的冲击则是更直接的表现了出来。城市就是城市,农村就是农村;西安不是多湾,多湾不是西安。就在这种对比中,多湾的存在的意义,存在的价值,它的与众不同,它的独立性终于被人们认识到。

  多湾在故事的后半段,仅仅是一种“乡愁”的落脚点。主人公一家人都已经去了外地,多湾已经没有他们的家。他们回到家乡,住的也是别人的屋子;家中的田地也是包租给村里的乡亲。多湾成为了一个不再具体的所在,变成了一个抽象的符号。在一次次次返乡之中,一家人也在一次次的寻根,寻找成为自己的最初的动力。但是即便这个符号,对于生在西安、长在西安、很有可能也是死在西安的章西莹而言,是丝毫没有意义的。更是在最后,季瓷的儿子们在县志上发现,自己这个村子的人,其实是来自山西。他们一直以为的故乡,不过是一个更早的西安而已。他们早就已经失去了家乡,所谓的乡愁,不过是架设在一个误会上而已。

  这种对于“多湾”本身的消解,则是从另外的层面上扩展了它的外延。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它是所有中国人的故乡,是所有游子们魂牵梦萦的故乡。

  # 五

  这本书足足五百页。但是像我上面说的,真正精华的是中间的一部分。建国之前的部分,已经有太多的文字书写过,并没有太深的意涵,而到了后半部分,驱动着故事的,竟然是章西芳的一场场出轨,精神也好肉体也好。猜想作者是希望表现新时期女性的新的表现,但是和整本书的大的构架相比,显得有点突兀。

  瑕不掩瑜。这本书确实值得一看。如果它获得了茅盾奖,我也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意外。

  《多湾》读后感(八):内容丰富深广 文笔灿烂生辉

  ——阅读《多湾》的几点感受 沧浪山人

  我似乎在之前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在两三天时间内一口气读完《多湾》。因为小说的大气厚重,使我从一开始就受到了震撼,来自于小说本身的力量,像磁场一样吸引着我,一头扎进去,便欲罢不能,似乎稍有停顿就不足以为快。下面仅谈谈个人的几点感受。

  首先,小说的“气流”。读《百年孤独》的时候,在环环相扣、循环往复的叙事中,仿佛随处可以感受到一个循环向上的气流,这就是小说的主题:人的孤独和封闭。而在《多湾》中,同样有一种贯穿始终的气流,那就是季瓷身上独立、要强、不向命运弯腰的女性独特的性格,并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在子孙后代的身上打下烙印,成为这个家族遗传意志的标识。比如西芳,总有人说“西芳随她奶奶”。正是有了这种标识,一个家族七十多年的命运史,在作者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叙述中,众多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故事环环相生、繁复密集、枝繁叶茂,其语如颍河缓缓流淌,其势如长江圆融不绝。

  其次,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的成功运用,是人物形象鲜活、作品更具感染力的主要原因。在《多湾》中,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同样体现在对细节的把握上。这里仅举两个例子,其一是在批斗会后续强回家,作者写道:“续强气鼓鼓地回到家,好像他这么多年来只有这几天才知道大地主把他妈日了,他才像梦醒了似的感到了羞耻……”,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下独特的心理反应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作者的态度也明朗体现在字里行间,仿佛是说出来而不是写出来的,读到这里,让人有一种含着眼泪在笑的感觉。其二是西芳因为要按时到电视台直播《西芳夜话》,而畅通无阻的高速公路却堵成了巨型停车场,于是在匆忙中导致了一场车祸。刚读到这里时,总觉得有点太过巧合,但如果仅仅是巧合,作品的魅力将会因此大打折扣。作者的高明之处,是紧接着写到了西芳躺在病床上,她的魂魄却沿着回家的路一路向东,飘回了家乡,梦醒后又死而复生。既符合现实生活之常理,又为情节发展所必要,使一个原本偶发的事件成为一种必然,也拓宽了想象的空间。另外,作者多次写到了梦境,以做梦的形式暗示人物的命运,既增添了故事的不确定性因素和非理性成分,具备了某种神秘感,也使这部现实主义小说因为有了魔幻色彩而增色不少。

  再次,文化的冲突。小说的前半部分,因为故事发生在多湾,乡村民谣、方言土语的大量运用,多湾一带景色环境的描写,以及人物的性格塑造,无不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到了后半部分,故事已渐渐从多湾向西安转移,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我们便感受到了多湾与西安的不同,农村与城市的不同,农民与市民的不同,而造成这诸多的不同的原因,是区域文化的差异。于是便有了文化的冲突,表现在小说中,主要体现在制度对人的冲击方面。这种文化的冲突和对抗,也是《多湾》有别于其它小说的特色之一。

  对于这部洋洋洒洒四十余万字的大部头小说,我的整体感受就是:内容丰富深广,文笔灿烂生辉,构思匠心独运。相信它是经得起读者检验的,同时也寄希望于,在岁月的长河里,经得起时间的淘洗和筛选。

  《多湾》读后感(九):沧桑难尽说多湾----周瑄璞长篇小说《多湾》读札

  将近500页,近乎50万字的长篇小说,阅读起来,实在是有点吃力了。但为何还是能够把它读完了?这是一个失败的文本?还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这是一个气势恢宏充满张力不无野心的宏编巨制?还是力有不逮半途而废草草收场的“半部”长篇?这是一部纵横百年厚实沉稳枝繁叶茂人物众多激情燃烧的风俗长卷?还是一部自我封闭沾沾自喜孤芳自赏过于传统云烟过眼的模仿克隆?是对家族历史的无情展示暗自疗伤?是对历史沧桑的无望回首黯然神伤?是璞玉浑金瑕不掩瑜的成功尝试?是无力驾驭信马由缰的放任自流?据说是历时八年九易其稿,真有点焚膏继晷兀兀穷年的潜心而为坚忍不拔了,它会不会悄然而逝泯然无闻就此沉寂?我说的是周瑄璞的长篇小说《多湾》。

  文字经营,甘苦自知。有人说,短篇靠技巧,长篇凭耐力。任何一个小说经营者,也许都有一个长篇梦想。日前,据了解高层意图的人不无神秘地透露,在最为高层的会议上,议论到当下堪称伟大经典的小说,谁能当之无愧?众人沉默良久,说是《白鹿原》吧?但是《白鹿原》之后呢?还真不好说了。我对此番议论心存疑惑,不是有一个法国作家拒绝来自某种力量的评判,他斩钉截铁地说,我的艺术,你们无从置喙。把《多湾》与《白鹿原》相提并论,是无聊的,也是不公正的,虽然从媒体上看,作者与陈忠实也不无交往,陈忠实先生在生前还对《多湾》的得以出版倾注了不少心血,这当然是厚道正派的文学大家提携鼓励后辈的亮节高风。但《多湾》所展示出来的对中原大地上的百年嬗变之中芸芸众生的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百姓生命的由衷礼赞,对复杂幽深沟壑缠绵的人情世故的深入探究,对历史长河中生生灭灭的卑微苍生的深情眷顾,对密如蛛网的匍匐在大地上的如蚁人生的近乎冷峻的细致梳理,更有以女性特有的沉稳从容不管不顾一针见血的切身洞察,写出了季瓷这样的令人难以忘怀的“中国祖母”,写出了敢爱敢恨无视一切世俗礼仪蔑视一切桎梏女人束缚的苏桃花这样的类似田小娥一样的女人,写出了生活在当下即将步入女人所谓干腰时期充满了焦虑与算计但也不无现实有功利之心的章西芳这样的女人。这些女人的生动存在摇曳多姿千娇百媚多灾多难大喜大悲,让如此稠密如此雄浑如此绵长的小说,耐看起来,招人喜欢起来。不是说要轻阅读吗?不是说流行长中篇小长篇吗?不是说西安陕西西北有文坛“三座大山”吗?我就是要不顾冷嘲热讽不管世间世故圆滑一门心思构筑我的小说世界。这样的顽固定力,这样的自我期许,岂是一个勇气二字所能道尽?

  作者人在西安,心在中原。中原故土,沧桑变幻,多少人间悲欢,多少生命劫难,多少大开大合,多少阴谋背叛,多少恩义绵绵。南丁眼中的大作家李准一部《黄河东流去》,虽然不无时代痕迹,但写尽人情世故,不失大家风范。李佩甫在中原涵咏打磨不离不弃,《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被称为中原三部曲,而他当年也写家族故事,也写颍河两岸,还有田中禾的《城郭》,也写兵连祸结兵荒马乱,即使到了北京的刘震云不也写《温故1942》,对民国三十一年的大年馑,他还是念念不忘难以释怀。作者各有不同,套路也各自有别。周瑄璞也写大饥荒,也写土改,也写大跃进,也写文革,也写当年因阶级成分上大学的艰难,虽然是间接经验而来,但也能写得丝丝入扣熨帖恰切。但她对农村人走进城市之后身份的转换也许有着更为真切的体验,章西芳为了自己的侄女户口从乡村转为城市的奔走甚至交易,如今锦衣玉食的人们也许很难理解章西芳这样的行为。章西芳的回乡之旅,近乎白描写实,但就在这样的不事雕琢之中,令人顿生人生如梦的荒诞与悲凉。你只要稍微关心时事,睁眼看看有多少这样没有城市户籍的人在城市的顽强生存心存希望,你也许也就明白,生活原来是这样子的啊。

  《多湾》中有大量的对中原中部地区方言俚语的运用,而且这样的使用简直达到了触目皆是的程度。不能说,这样做不好,但至少会给不熟悉这些方言的读者带来阅读上的困难或者障碍吧?!当年,陆天明写过一部《木凸》,就是用的苏州方言,恕我直言,我是根本看不懂。当然,《多湾》中的方言不会像吴侬软语那样拒人于千里之外,但我们看《白鹿原》里面,有方言否?《废都》里的女人们如果说方言,会是怎样一番风情万种啊?

  提几个小小的问题,中原地带的县名,有三个字的吗?小说当然需要虚构,你不说漯河,说成沙河,自然无人反驳,但颍多湾县,似乎还是有点别扭,中原厚土,毕竟不是边陲荒寒之地,你说齐齐哈尔、乌鲁木齐,让人听起来还很别致呢。也许真是十里不同俗,在临颍,长辈人会喊自己的儿媳妇某某大姐吗?1975年的河南大水,在靠近颍河的“多湾”怎么会无一字提及?

  《多湾》读后感(十):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历史变迁,时代更迭,一代又一代的小人物在大背景下浮浮沉沉。一本厚重的《多湾》,或许并不能完全记录命运长河里漂载的生命,但在那稠密灿烂的文字之间,我们却可以透过以季瓷为代表的中原儿女群像描摹,品味一篇恢弘广博而又平凡质朴的中原风情史话。

  故事从民国二十年颖多湾县乡下仙女一般的巧手姑娘季瓷出阁渲染开来。说媒、相亲、初婚、家败、丧夫、再嫁……一幕一幕的场景,在宽婶子的口舌奔波间走马灯似的轮转,有人说是季瓷的“钟表”不吉利,也有人说是季瓷的命硬带来煞气,其实这并非季瓷一人的命运多桀,在这贫瘠动荡的颖多湾,到底又有几家欢喜几家愁呢?

  谁能想到:今日辛苦煎熬的季瓷,他日子孙繁茂成为小村里最令人羡慕的家族;今日风光无限的常掌柜或章四海,他日家财四散沦为批斗对象死于非命;今日因为户口低人一等的章西芳,他日成了著名的主持人;今日财大气粗的贾富强,他日讨薪不成客死异乡;今日沉湎游戏的章津平,他日成了大北京的大人物……贫穷、肌饿、战争、天灾、人祸、政局、欲望……改变人们命运的因素是这样多,人们的命运也因此多了这样多的曲折。

  在这样的曲折之间,季瓷用她坚忍不屈的性格不卑不亢又不慌不忙的与命运抗争。在突然丧夫的时刻,迅疾安顿好妹子的未来,又再走了一步,给了自己和孩子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面对逼死两个小姑子的巨大债务,依赖口才打动了债主常掌柜延缓还债,又用一双勤劳的双手还清债务并逐渐积攒了一笔家业。饥荒的灾难来袭,她又放下身段再一次靠双手和要饭养活了偌大一个家庭。当丈夫生了羊羔疯,她成了一个比男人还能干的主事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把男人扛回自己的家来。年纪渐长,儿孙们一茬一茬的为了未来而离开,她自岿然不动,安静的养育着被留下的下一代孩子。然而,临了,她却说:“人,挣啊,占呀,没意思。”这是用岁月勘破了人生的真谛。

  章西芳,就像另一个季瓷。时代不同了,困扰着命运激流的原因或许也有不同,但那份坚韧执着却并没有什么不同,和奶奶一样,她也是一个不认命的女人。出身在农村,少小时又不在父母身边,这让她有些许自卑。可是后来的团聚也并不太圆满,心心念念的西安城并不是她的西安城,那城里的月光也并不会照亮她的梦想,加之妹妹西莹的恶意诬陷、爸爸的疏远和妈妈的无奈,西芳幼小的心里默默长出一份倔强。不甘于命运的作弄,在摆脱户口问题之后,西芳依靠自己的能力与闯劲儿,成了一名广播主持人,颇有些一朝飞上枝头做凤凰的感觉。西芳的觉醒比季瓷来得早了很多,在最辉煌的时候因为一次意外的车祸而看透看清,让她急流勇退回到了自己真实的生活之中。

  无论是在中原那片土地,还是在其他什么地方,这样的故事一定在不断重复上演,这样的人们一定都在默默更迭。那每一代人又怎么会料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或许,这就是命运轮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多湾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