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活着·蜕变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活着·蜕变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26 21: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活着·蜕变读后感精选10篇

  《活着·蜕变》是一本由王崴 / 邹怡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0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活着·蜕变》读后感(一):蜕变,从心而生

  蜕变,从心而生

  评《活着•蜕变》

  文/小鱼儿

  国庆长假,屋外倾盆大雨秋风萧瑟;屋内,手捧一杯清茗,翻开手边纪实照片集《活着·蜕变》细细品读。纵使天气渐凉,书中这群平凡人“破茧成蝶”的勇气和与命运抗争不懈努力宛如一股暖流直达心间,令我感受到无穷力量

  《活着·蜕变》是腾讯网纪实图片故事栏目《活着》成立五周年纪念特辑,精选了9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段人群与命运抗争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凤凰涅槃般的巨大痛苦后浴火重生实现人生的种种蜕变。

  书名《蜕变》既指生活方式转变(青年艺术家唐冠华和妻子在崂山上创建了自给自足实验室,远离都市尝试“鲁滨逊”式生活),命运改变(问题少年孤儿、外来务工人员子弟通过棒球专业训练寻求进入专业队,获得城市户口等改变命运的机会);又指人物身份蜕变(摄影师老婆ju怀孕生子成为新晋母亲),职业改变(多位大学生在暑假做兼职迈出了“社会人”的第一步);更指性别变化(男生刘霆通过手术如愿变成女生刘婷),精神重生(失独母亲48岁的邢丽及56岁的郭敏选择再次怀孕生子获得重生)。

  透过镜头摄影师各选取了二十余幅照片讲述了每一段蜕变的人生。 9个人物,9段不平凡的蜕变故事,真实影像记录着他们的喜悦,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决心……

  九段人生经历,最令我动容的是农民工作家王二屎的寻梦路。许是我们都有一个作家梦的缘故,他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为梦想废寝忘食,拼命奋斗的那些时光

  对于每天至少在工地上干8个小时体力活的王二屎而言,阅读是带给他快乐的一项爱好。书读多了,自然萌发了写作欲望。他向韩寒创办的电子读物《一个》投的第一篇稿子便深受好评,为他赢得了他们赠送的笔记本电脑和T恤。在文学路上寄予了更多希望和努力的他终于有了收获---成为了一家网站的签约作家。尽管前路艰难,但只要希望不破,终有一天王二屎会成为真正作家,迎来人生真正蜕变。

  小时候的我也特别喜欢读书,有时爱写点东西,但当时最好成绩文章上了校报。现在的我,仍旧喜爱读书,学习着报上的书评开始了我的文学生涯,期待有一天能在报上看到自己文字经过努力,慢慢地,书评开始上报,慢慢地,登报书评开始增加。慢慢地,书评上报将突破两位数。我的梦想慢慢成真了。

  很感谢那个曾经拼命努力过的自己:曾经像挤海绵一样时间写书评的自己;为了书评废寝忘食的自己;为写好书评,只要有空就不断思考的自己;因为一丝灵感,无数个夜晚从床上爬起来写书评的自己……

  梦想的实现何尝不是我人生的一次蜕变呢!它让我接触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它让我的人生从此更加精彩。它也让我明白一切取决于自己。

  王二屎的故事仅仅十多页,匆匆一瞥,不过数分钟,但这却是他的整个人生。照片展现给我们的仅仅只是生活的数个瞬间,而留给我们思考的是照片背后那些深夜拖着疲乏的身躯继续秉烛夜读笔耕不辍的努力;那些发自内心的与家人,与命运,甚至与社会价值观斗争的决心。这些隐藏在照片背后的东西将会给予我们勇气和力量,助我们在未知的人生道路上实现我们的蜕变。

  蜕变,从心而生,从翻开《蜕变》开始。

  2015年10月7日 星期

  所有书评均为原创,如需转载,需经授权。请豆邮联系笔者或dingding2046@sina.cn。

  《活着·蜕变》读后感(二):用图文生命记录

  摄像头下的人生,所到之处,是一种熟悉感,同时也有一种陌生感。那些个体的生存轨迹,已经有太多文字记载,有太多言语流传。从孕育到出生,由年少成长老者,甚至在某一瞬间迎接来死神的触摸。这是人之既定线路,每一个人都走在这条路上,却又人与人领略的风景有别。

  这是一本记录生命活着,生命蜕变的图文书籍——《活着 蜕变》。它将中国土地普通国人的生活日常与生命改变一一铺陈,一一叙述。它的镜头拍摄下了一个母亲从孕期到将婴儿带来人间艰辛过程,它展示了少年们用棒球和辛劳训练给自己的命运改变的汗水与喜悦,它呈现了高考对于这个国家年轻人而言何等重要,同样也在训练地展现这个国度年轻人的坚毅顽强,更让人感到震撼的是失独母亲抱着自己的龙凤胎那份重生的感动谢谢这个镜头所到之处记录下的普通生活,也用镜头把这些蜕变让正在行走,正在蜕变的人感受到那份惊喜

  生命,脆弱而顽强。打小写作文便是习惯性用小草来打比方做生命,破土而出,却又冬日枯黄,却不甘如此逝去的它们,还是“春风吹又生”。这就是生命,也是生命的蜕变,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生存,哪怕其中历经死亡,或更甚于死亡。翻阅着图文书籍,我停止在失独母亲的重获新生,我无法想象,她到底经历过什么,又到底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她活下来,等待着新生命的到来。冥冥中,生命的历程应该是生与死,重获新生,大抵是自己朝死神多索取的时间。她该如何来说服面目狰狞而又冷血残酷的死神?不得而知,只能猜测。我不能看穿她,她同样也不能感受到我的猜想,然而,一切都没有影响到我隔着时空,在一本薄薄的书籍中看到生死,看到情感,看到无法探究本质的爱,那是人性,那是母性,那是人之所以为人

  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普通人的生命历程。破茧成蝶是其中所见,背后许多我们所不见的,大概只能猜测,而猜测又会诞生谣言,最好的方式莫过用图像记录,用文字记载,用时间来一一呈现。因此而看到个体的生活,触摸到人的灵魂,感谢每一个幸存在这个空间的生命。

  《活着·蜕变》读后感(三):涌动幻化的蝶

  看书名,自然而然的,这本《活着》让我一眼联想到余华的《活着》。那种把目光投射在社会底层人物的压抑、残酷、在艰难苦行中,展现生命力量的影像,似乎更容易引为题材。腾讯新闻品牌栏目《活着》,同样关注苦难,关注社会现实,不同于故事的凛冽刺骨,这里,你将看到更朴实平凡的呈现。

  《活着•蜕变》是《活着》栏目诞生五周年之际推出的同名系列书。此次主题“蜕变”。

  一提及蜕变,脑海不由自主想到破茧成蝶。当镜头对焦一只毛毛虫,总要从最初的形态开始记录,直到画面绚烂而充盈,拍下最后的蝶变。从一个状态转换成另一个状态,过程总大于结果,破茧是缓慢的,记录人物的蜕变,也是缓慢的。

  摄影师准爸爸,265天,拍摄妻子怀孕期间的一点一滴,共同感一个女孩成长为母亲的全部体验;90后年轻男孩们,进入魔鬼训练营,3个月集训,每一天经历难熬的锤炼,练就坚毅不屈的军人精神;河南一所百年高校,芊芊学子披荆斩棘,对他们来说,高考并非短暂的,而是三年秉灯夜读,不知昏晓,持之不懈奋进的人生第一选题。这些人历经时间磨砺,努力蜕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但真正想要的,又不只是结果。

  经过28年的挣扎涌动,变性人刘霆终于脱壳成为刘婷,今后的路一定布满障碍,可刘婷真正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未来,不去想,不去过多注目;像失独父母高龄产妇,不管48还是56 ,她们“迫切的需求就是重新又一个精神支柱”,也许自私,也许情理之中,但改变自己生活的希望,沉沉触动人的心,她们对未来或者是她们孩子将面临的困窘半遮半掩,而“不后悔”,已成为生命里顽强的支点

  不后悔,奋力前行,《活着•蜕变》,九个人物影像,九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一群努力证明自己活着,并积极创造有意义的人生的人。若是把“你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抛进寻常百姓家,答案没有那么超凡脱俗,也没有余华笔下那样沉甸甸,罗素说的“我为需要我的人而活着,当需要我的不再需要我时,那一刻就是人生的终点。为别人而活!”如此散发思想家光辉的人生价值也无法作为我们活着的座右铭。因为面对这一问题,可能每个人都找不到确切回答。本书也没有提供答案,它只是刻录平凡的故事,平凡的面孔,于是他们的蜕变,也发生得极其平凡,脱去华丽的装扮,摒除浴火重生的惨烈,终究发现,这些人,这些事,不过是我们身边的存在,这种存在不因身份不同、环境不同、际遇不同而改变本质,那就是每一个人,都在努力证明自己活着,我们保持生命的热度,寄希望于自己做出的每一个选择上,寄希望于生活从这里转折,而我们自己,也将变成更好的自己,扛起未来。

  于是那漫长的、挣扎的、变化的、不断演绎跟进的蜕变过程,最惊心动魄。我们打造幻化成蝶的过程,迸射平凡却特别的生命力。而在流淌不息的生命长河中,某阶段的结果并不会带来最后的落幕。蜕变每时每刻发生着,它们比想象的内敛,也许是从女孩变为母亲,从男孩变成男人,从学校象牙塔走进社会的丛林,从微小的一点不停放大,就像从青涩成熟,再到有担当的人生历程,内在力量绵延不休地扩大,我们或主动被动地寄予更多期望。而这一过程不会停止,那种不断增加的生命的厚度,属于那只持续涌动蜕变的彩色蝴蝶

  《活着·蜕变》读后感(四):改变,正在发生。

  由腾讯新闻的《活着》栏目辑录而成的《活着 蜕变》一书,向我们展示普通人的苦乐酸甜,在这里,看着那一个个素不相识鲜活生命的故事,阅尽一段段或惊艳心酸的人生片段,感受大时代小人物的喜悲,别有一番滋味

  本书通过摄影师独到视角,极具感染力的镜头语言,以图片的方式,图文并茂,将九个不同人物故事呈现在我们面前。如果我们注定平凡,是顺势而为,还是逆流而上?在他们身上,改变正在发生……

  《新晋妈妈JU306天孕产日记》,记录下了摄影师和妻子共同成长、蜕变的一段时光,见证了生命的延续、社会与人个、爱与责任;《棒球少年 拼博改变命运》,谁曾想这些投球,跑垒,防守的敏捷身影的孩子中有孤儿,有处来务工人员子弟,还有问题少年。对棒球的热爱不经意间改变着他们的人生,他们坚信,努力就能改变命运;一群90后的男孩近三个月的实战魔鬼训练,将自己打造成所向无敌的超级战士;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2015年高考报名人数面对巨大的学业压力和残酷的高考竞争,汝南高中的学子们会说:高中时光,每天都像战士一样,时刻准备着去打仗。书海,眼药,泪水……园梦之翼有多重?; 大学生暑期工:双面人生,“社会人”的第一步 ;32岁的王二屎,同时拥有农民工”和“作家”的身份,这位以文字粗砺、生动而见长的作家,每天至少要在工地上干8小时的体力,他说我不叫王二屎,我叫“不失足”;青年艺术家唐冠华和他的妻子,每天就像生活在自然世界里的山林动物一般忙碌着-盖房、种菜、剥麻、纺线,他们用这种远离城市的生活方式,来表达对当下“城市病”的反思,挣脱“都市病”,一点一滴地将脑海中的“世外桃源”变成现实;终于破茧成蝶,由“刘霆”到“刘婷”,由一男子变成一婷婷玉立的美女子;《失独母亲:重生是我的希望》,曾多次报道失独母亲,在这本书里我们再次见到了她们的容颜,感受到了她们的伤疼和无奈,人生长路,唯有新生命平安长大,为母之心才会从过去的伤痛释怀,伤痕即使淡化,仍是伤痕……

  书背面介绍这样写着:你是否想过,你的身体里面实际上还居住着另外一个你:超脱繁忙之外,有自己的理想,保留着童年时的天真,有坚定信念斗志,有百折不挠毅力,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对生命的敏感感激。你想不想找回自己,把“你”唤醒?这就是“蜕变”的含义。虽然这段话像极了某汽车经典广告语,但也基本交代了本书的收录主题:蜕变。

  《活着 蜕变》这本书很容易阅读,但是因为它的图片多于文字,又不容易阅读,几张照片和几段简短的文字,我们都知道代表不了一个人的人生,代表不了一群人的浮世众生,总有些更为艰辛的阅读,要从这些简单的图文延伸出去……

  “活着”,一种最简单不过的状态,而每个行走在这一过程中的个体生命,却有着诸多截然不同的生活体验。生命的坚韧总是超乎我们的想象。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人活得比我更为艰难,但我依然愿意称他们为生活而不是生存。

  他们试图改变命运,

  他们渴望主掌生活。

  是顺势而为,

  还是逆流而上?

  改变,正在发生。

  《活着·蜕变》读后感(五):现实主义的一本书

  现实主义的一本书

  那天,我在浏览豆瓣时自言自语烈日灼心要上映了,估计是部好电影,至少是符合我口味的电影——现实主义题材。然而,实际上,我对于这个词的含义并不十分了解,只是一种直觉的运用,带着一贯的附风庸雅、故作高冷痕迹。

  而我今天一早用一个多小时读完的一本书,应该也是我说的现实主义题材,书名《活着 蜕变》。这书是腾讯新闻旗下《活着》栏目的衍生品,200多页的书中,图片占据了七成以上的篇幅。我对腾讯新闻有好印象起源于一次对谈,对谈的一方是已成敏感词的艾虎子,一方是当时的腾讯新闻中心总编李玉宵,从他们的对谈中,我看出李玉宵具有一个媒体人应有的良知与担当。刚搜索知道,李玉宵已从腾讯离职,但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媒体的社会担当、现实关怀,说明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与当年李玉宵留给我的印象是一致的,这是本不错的书,或者说至少是符合我口味的书。

  全书一共讲了9个故事。我对2、4、5、6、8这五个故事最感兴趣。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前棒球运动员,专门寻找孤儿和打工子弟来进行棒球训练,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故事。的确,这种运动与这些孩子的身份有点违和,如果按照日常的生活轨迹,这些孩子接触到棒球的机会很少,但同时他们的成长环境又造就了他们刻苦的品性,进而帮助他们取得骄人战绩。第4个故事讲的是河南某高中备战高考的故事,那一张张照片,有我15(打出这个数字时我的心颤抖了)年前高中生活的即视感,温暖亲切。第五个故事讲的是大学生暑期打工,我读来颇感惭愧,再度想起逝去的母亲,蒙昧如我、荒废如昨的大学时光。第六个故事讲的是农民工作家王二屎。王二屎的偶像是韩寒,而韩寒的《一个》杂志帮助了王二屎。第八个故事,讲的是刘霆变刘婷,男人变女人的故事。这让我想到了“完美”的金星,想到了前两天刚读完的《behind the red door-sex in china》——一本用英文写成的社会学好书。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社会宽容程度的提高,就是对异于主流的个人选择的尊重。这个议题能进入媒体的视野,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如上所述,这本书七成以上的篇幅被图片占据。于是,图片就值得单独列出来说一说。由于经常被老婆批评拍照技术很烂,我前几个月专门研究过相机的操作并且用心实践。我曾多次比较过两种赞叹:一种是牛,一种是真牛。比如听人弹钢琴,一般人可能会觉得好听,看弹奏者十指如飞,觉得很厉害;但还有一群人,他们练过钢琴,有过手把手的经验,他们的赞叹就更深一层。前一种的赞叹可被形容为“不明觉厉”,后一种则是佩服到“五体投地”。我对本书里的几张配图,佩服到五体投地。

  利益可能相关声明:本人所读此书乃出版社所赠,以上所写纯属个人观感,仅供参考。

  《活着·蜕变》读后感(六):在这里,看看今天的中国

  “活着”,一种最简单不过的状态,而每个行走在这一过程中的个体生命,却有着诸多截然不同的生活体验。由腾讯新闻的《活着》栏目辑录而成的《活着 蜕变》一书,向我们展示普通人的苦乐酸甜,在这里,看着那一个个素不相识的鲜活生命的故事,阅尽一段段或惊艳或心酸的人生片段,感受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喜悲,别有一番滋味。

  与凤凰网的《在人间》风格相似,腾讯的《活着》聚焦小人物的平凡事,在浮躁的新媒体时代保留一点媒体人的良知与人文关怀。他们借鉴了传统媒体的观点与角度,但与《南方周末》或《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不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它更多地需要以大量图片赚取关注度与点击量,而不是凭借文字的魅力感染读者。总的来说,这类新闻栏目对底层普通百姓的关注也不乏精彩。

  本书中有几个故事曾在网络上引起很大轰动,如《新晋妈妈ju》与《从“刘霆”到“刘婷”》。他们的人生道路完全不同,但从新闻截取的这一片段来看,他们的经历从本质上讲也有几分相似。ju经历漫长、痛苦而幸福的等待后迎来自己的双胞胎宝宝,自己蜕变为母亲;刘霆在纠结于痛苦中最终选择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经历长久、复杂的手术,蜕变成女儿身。他们如凤凰涅磐般经受考验后,为自己的人生翻开崭新的一页。

  《南方周末》让读者“在这里,读懂中国”;上世纪90年代非常成功的电视节目《东方时空》让观众“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而《活着》让网民“感受事实的力量”,在当今传统媒介已没落的时代,《活着》延续这种关注普通百姓的新闻理念,将今日中国的大问题化为小故事来表达,容易引起网友的共鸣。

  在《活着 蜕变》选择的几则故事中,我们可以读出高考、农民工、失独母亲等社会焦点问题,它们有些是时代的产物,是特定历史时期改革所需经历的阵痛;有些是政策的产物,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某些政策弊端的显现。当媒体把问题提出,引起社会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从王二屎与刘霆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中国社会令人欣喜的进步:对边缘群体的关注与宽容。王二屎与自己周围的生活格格不入,他有思想,有个性,打破我们对农民工群体的刻板印象。这样一位另类“文艺青年”,其才华并未被埋没,应归因于互联网时代的便捷与平等。对刘霆易性这样的新闻事件,《活着》并未以耸人听闻的方式大肆渲染,在报道过程中保持媒体客观的态度,值得赞赏。随着近年媒体与专家学者的知识普及,大众的接纳程度已有所提高,对LGBT群体的宽容度也大大提高,在应对变化的世界时,中国并不守旧落后。

  在这里,活着虽没有余华笔下的福贵那般凄凉悲惨,但沉重的生存压力仍笼罩在每个故事的主角中,这主角,可能是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关注他们,关注中国人的生存困境与生命体验。

  《活着·蜕变》读后感(七):人生是自己的,也是别人的——《活着·蜕变》读后感

  活着本来是一件很自我的事情,不劳别人打量和评说。可是,中国人始终就是很社会的,除非你远离人烟,即使是类似自给自足实验室的夫妻档,可是他们也要靠出卖手工制品来换得一点收入,离不开“好评和差评”。过去,一个人,尤其普通人活着的状态,是比较职业化或者说是简单化的,工农商学兵,自从有了改革开放,后来有了互联网,普通人变得不再普通好像也成为了“很可能的事情”,自然,普通人的生活(有的人群是生存或者生存线以下)状态多少成为了一种“多种可能性”,于是,活着就有了相当不一样的多样性,哪怕我们都是一样步履匆匆奔波于家庭和单位的同龄人,彼此的生活状态依然有太多的不可知,何况,职业种类和生活方式更是千差万别,无所不可能了。

  现在,即使我们多少天不出门依然可以解决吃喝拉撒所有的问题的时代,活着,好像很容易,其实,确切的说是人更容易被自我生活方式所程式化,甚至麻痹掉。哪怕微信上我们一呼百应,其实,更多的熟人圈子以外,多少人生风景我们是茫然无知的。比如我,作为一个自以为还是很注重社会生态变化变化的人,竟然对创办了五年多的《活着》栏目一无所知,直到同行提示我有本同名书出版上市了,我才禁不住找到并读了,并了解到虽然不多(一共九篇)但是每篇文章都会因为清晰,写实感很强的一张张照片所吸引,甚至情不自禁,时不时地合上书,双手抱头,后仰,想想,为什么还有这样的,这样的人(群),社会在高速的互联网化,数字化,随之而来的“个体化”以各种面目迎面而来,撞击着自己的各种思想和认识软肋,甚至骨骼。

  空降兵,高考生,农民工作家,变性人,失独母亲……他们好像跟我们区别很大,但是他们就活生生的生活在我们身边,如果没有这个栏目,没有这本书,我们也可能通过网络或者别的渠道知道一些类似的“不太了解”“不合常理”“熟视无睹”的一群人的故事,但是,那都是可能性而已,而现在,因为这本书的适宜阅读性(看着厚,其实是大量精美图片+精炼简短的文字),不到两个小时,就翻看完毕一遍,然后,可以再次翻看对自己吸引力更大的某个章节,去尽量以同理心去理解那个人物,关心他(她)的初衷,苦衷,由衷。

  这本书,或者说是图片书,涵盖了比较全面的人的年龄段,读者有意无意中都会找到差不多的同龄人,性别者来翻阅,而且,虽然故事主人翁都是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更容易引发共鸣和感同身受,哪怕我们可能一辈子不会经历他们的人生。这本书可能就是所谓读图时代的代表性作品吧,同时社会写实性更强。

  稍微提点意见,就是每篇文章的作者介绍部门可以说比较令人感兴趣,有的可以透过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就是主人公本人或者主人公的身边人,可是大部分依然令人禁不住在猜测:朋友?记者?路人甲?路人乙?希望再版时候可以适当增加下。这样,可能更容易理解主人公的感同身受了。

  总之,读别人的人生很容易,很快,即使一种陌生的,久违的情绪也会过去的,但是,只要读过了,适当思考了,我们的活着状态,就会有所不一样,因为茫茫人海,人生是自己的,也是别人的,反之,亦然。感谢让我知道这本书的朋友,感谢全书的所有作者,参与者。推荐有缘者一睹。

  ----------------------------------------------

  作者:老才

  男,沈阳人,已过不惑仍多惑,非知名图书编辑,时好写篇歪诗,发个文字牢骚。

  《活着·蜕变》读后感(八):在平凡世界里积极的生活

  平凡世界里多的是平凡的小人物,但是他们真实而积极的生活着,努力着,为了某些追求而奋斗着,他们活着,活着也蜕变着,成为更加有力量的自己。

  我们都太匆忙,但即使是匆忙一瞥也能看到很多和我们不一样的人,他们像是野草,顽强而努力的生活着。失独母亲、高考学生、农民工、大学生暑期工、变性人等等,这些人都是平凡世界里某一群体的代表,书中撷取照片只能反映某段时间里他们的生活经历,但照片中所透露出的他们对生活的态度让我们感到既真实又充满力量,让我们从图片中体会到更加深刻的东西。

  我也刚刚成为一名母亲,对于书中的新晋母亲与失独母亲很关注,在这些人的故事里,我再次感到作为母亲的不易。

  经历过孕期的各种小欢喜与憧憬,也面对过各种突发状况,承受过很大的心理压力,在孕期里变得脆弱敏感,时常感到情绪低落,时不时会大哭一回,分娩的时候更是由于承受不了巨大的疼痛而一时妥协打算放弃顺产,要求医生进行剖腹产,在分娩过后也由于没有奶水而承受催乳带来的疼痛,这些经历让我更加重视自己作为母亲所担负的责任,对于世界上所有的母亲感到由衷的敬佩。看到ju在孕期的多张照片,感到这些照片是如此的真实,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这些照片真实是因为我们都是年轻的父母,没有多少育儿经验,也没有多么的坚强和勇敢,疼痛来袭时候不会忍住不哭,看到孩子健康成长心里也乐开了花,时常喜笑颜开,这种真实却透出一股力量,让人感到欣慰与温暖。在经历过各种考验之后,我们都成功成为了母亲,进入了人生的新的阶段,而反观来时路,竟觉得自己是如此了不起。

  同时作为母亲,承受过种种孕期里的痛苦之后更加珍惜生下的孩子,不敢想象自己会有一天失去他。而天总是不随人愿,有些母亲没能将母亲这一角色做到底,他们中年失独,白发人送黑发人,家庭里少了很多欢笑和希望。他们已经50有余,没有孩子就没有了精神的寄托,生活的支柱仿佛瞬间坍塌,伤心过后的他们愈挫愈勇,屡败屡战,异常固执的采取多种措施要再一次成为母亲,完全不顾陌生人看他们的异样眼光,也不顾再次生育带她们的是何等的痛苦与风险,只因她们是母亲,不能没有孩子。

  照片中再次成为母亲的邢丽因为咳嗽而震动了伤口,用手捂住肚子的动作让人感到分外的真实,她的不易让人感动。而同样是失独母亲的李夏则没有这么幸运,她多处求医问药,百般调理身体仍然没能成为妈妈,但是她仍然没有放弃。坐在家中沙发上那孤独而固执的姿势,让人心疼与不忍,不敢为她想象怀孕不成功会是如何绝望的表情。

  邢丽和李夏只是广大失独母亲中的一员,再次成为母亲对他们来说不亚于一次重生,在重生的路上她们将贵吃很多苦守很多累,但是她们不后悔,即使目前没有重生的迹象,她们也不放弃。

  在这平凡世界里,这些小人物也有不平凡之处,他们积极而认真的活着,这些真实的生活经历反倒让我们肃然起敬。

  《活着·蜕变》读后感(九):奔跑,是为了心中的远方

  中国人普遍感觉活得累,有人为生计所迫,没日没夜的加班加点而不敢稍有停歇,疲于奔命;有人为生活所累,困在柴米油盐的琐碎和爱恨情仇的纠缠中无法解脱;有人为生存所惑,心灵焦灼,彷徨无措,无所皈依……似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在执着于自己的目标,和时间赛跑,与别人竞争,对社会不满,即便自己不愿意,也在被人潮裹胁着往前冲,向前挤。

  这本图册中所载的,就是这样一些为生计、生活、生存而奋力拼搏的人们。新晋妈妈JU经历200多天的辛苦诞下了龙凤胎,丈夫用镜头下记录下了她的苦痛以及苦痛中对未来的期待;北京市丰台区大成学校操场上出身贫苦的少年加倍刻苦训练,渴望用他们热爱的棒球为自己争取更好的未来;集训队里的90后士兵忍受魔鬼般的训练,只是为了将自己打造成为所向无敌的超级战士;河南汝南高中的学子们埋头苦读,挑战自我,只为通过高考中一跃龙门博得一个好前程;而那些利用暑区打工的大学生们,一半还在学校,一半已进社会,正在努力适应即将到来的社会生活;农民工作家王二屎身在泥土飞扬的建筑工地,却在拼命追逐自己的作家梦想;还有逃离都市的唐冠华、做变性手术的刘霆、寄希望于新生命降临改变人生的邢丽、李夏、郭敏们……

  我们通过一张张图片所看到的是当下中国正在发生的故事,所品读到的是主人公们不一样的人生,但忙碌——毫无疑问是我们与他们共同的状态,这也是是普通小民人生中最常见的状态,甚至是唯一的状态。的确,这个世界上象王思聪、纪凯婷那样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官二代距离我们普通人都太远,大多数人都没有他们那种任性而为的本钱,只能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去挣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命运注定我们必须忙碌,必须劳累。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忙碌,之所以累,之所以要向前冲,要和人争,是因为在我们每个人平凡的生命躯壳里都隐藏着一颗不甘、不屈的灵魂,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世界所加给我们的命运,主掌自己的生活;想要在这个时代的宏大叙事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以出人头地,所以我们只能拼命奔跑,只能努力奋斗,既不敢停下来看一看头顶的蓝天,也没有空闲去思索自己的灵魂,甚至还要忍受种种的孤独与痛苦,种种的折磨与苦难,以期最后完成自己人生的华丽蜕变。

  然而,最大的现实是,在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多数人,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会被命运压得抬不起头、喘不过气,不可能实现破茧成蝶的蜕变。那么,我们就可以就此罢手,就此自甘平庸吗?不!就象忠实读者孙钊在序言中所写的那样,如果注定平凡,也实则时刻感受着生活的浸润而焕发出生命最原始的光芒与温热。我们一路走来的憧憬、渴望、忙碌、奋斗、挫败、不甘与执着,都将成为人生中不一样的底色,为自己平凡的人生画板抹上独特的色彩。

  坚韧与不屈本来就是生命的应有之义,忙碌以及由此而来的劳累正表明了我们对于人生的一种态度。所以,对于大多数的平凡人来说,不要去刻意寻找什么严肃的意义,不要去抱怨什么命运的不公,只须记得,我们奔跑,是为了到达心中的远方,是为了给自己的人生有一个交待——那么,还是继续吧!!!

  《活着·蜕变》读后感(十):世界上的另一个你

  本书的介绍写着这样一段话:你是否想过,你的身体里面实际上还居住着另外一个你:超脱于繁忙之外,有自己的理想,保留着童年时的天真,有坚定的信念和斗志……你想不想找回自己,把“你”唤醒?这就是“蜕变”的含义。虽然这段话像极了某汽车的经典广告语,但也基本交代了本书的收录主题:蜕变。

  作为“活着”系列丛书的第三部,本书聚焦于九个中国社会的普通人,他们或是迎接着新生儿的父母,或是即将面对人生抉择的青年,或为想要挣脱社会泥潭的异类。这些年龄、行业、背景都各不相同的九个人,如果说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面临着自我人生非常重要的交叉点,到底是化茧成蝶,还是作茧自缚?文章题为“蜕变”,也算是编辑对于这些正在挣扎的人们的一丝鼓励吧。

  用照片记录着怀胎十月的艰辛的新晋父母,体会着高三寒窗苦读的高考学子,他们都走在了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要经历的必要阶段,这是能让我们引起共鸣的话题和图片,影射着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最重要的几个关键事件,在年少时以为眼前这一桌书本,就决定了自己的一辈子,后来读完了,乃至工作结婚了,也不知道自己的一辈子是什么样子的,太多的社会因素交织在这一代人的世界观里,文化的冲击让我们无数次的去思索自己的生活,而也许只有另一个生命的出生,才能让你不再彷徨。因为也没有时间彷徨了,我们似乎眼看着这个迷乱复杂的时光流转,活着宛如一杯下午茶的一生。蜕变,也只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场进化而已。

  渴望着成为作家的农民工王二屎,普通的外相,是那个每天出没工地的建筑工,而内心,则住着一个想写着文字的心,无论他如何运用着农民工这个标签就像他自己所说的,农民工不是一个属性,你见到的每一个农民工都只是一个活生生的与你我毫无差别的人,把他们归纳一个标准,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就像你非要把一栋写字楼里的白领归纳一个共性一样。改变了自己性别的易性病患者,也只是在做着属于自己权利的事情,如果他只是治疗了个阑尾炎,估计我们就直接略过了这个新闻了,可是这与治疗个心理疾病又有什么区别呢?很多蜕变,压力并不来自于他们自身,而在于作为看官的我们而已。

  同样作为摄影记录书籍,本书难免与最近出的另一个系列lens做比较,相对于lens系列的着眼全球视角,可以说本书更关注中国社会的深度挖掘,文章收录的故事,都为现今社会很容易引起话题,或者引起共鸣的点,这也是活着系列丛书一直秉承的主旨,及记录当今世态万象,揭示社会问题,展示人性深处的力量。但相对于lens每本书相对于用一个具体的主题,例如花朵、爱情等,活着系列的每本的主题,如见证、蜕变等,私以为稍显扩散,收录故事之间的共同性并不如前者,希望之后的系列能更加注重这方面的文章收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