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面包会有的》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面包会有的》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29 21: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面包会有的》读后感精选10篇

  《面包会有的》是一本由苗炜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00,页数:23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面包会有的》读后感(一):食色匠心

  时差党一个,最近正醉心于料理,正巧碰上这么一本充满了盐味的书。

  苗炜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充满灵气,讲故事信手拈来一点不含糊,字词句行页之间流畅地要飞起来。从《寡人有疾》《带我去那花花世界开始,就深感此人阅历丰富想象力逆天,每天一定活在做梦和真实的飞速切换中。

  《面包会有的》,革命的摘录语,列宁在1918的台词,挨过饿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感叹。人是不是小时候过硬面包,所以长大后挨不得饿?不禁想到老一辈年轻食材是多么匮乏,所以现在才如此醉心于食色日日出席于山珍海味场所

  全故事的中心句该是:“人们暴饮暴食的饕餮之罪,转变成了贪恋珍馐美味生活品味,没有一个人会因为嘴馋而感到良心不安”。

  先看妙趣横生情节,有顶尖的牛排螃蟹,也出现完全与之相反的市井鸡蛋饼;有遍布世界各地的美食推荐,看得人直流哈喇子;更有如同“一日三餐是每日生活的标点”这样新颖观点自然也有一段比起食物来很是淡泊的爱情故事

  从一群食材中宴飨过的三人--杨大卫猛然失去的食物链顶端特权,王蘑菇自己钟情的食物毒死,海伦改行去研究防止人类挨饿的高科技。构画出一副饕餮罪恶的赎罪和忏悔书。七宗罪之一,贪食,却被现代人类视为理所当然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当如何发展

  不禁反思到,如今我们这一代又在匮乏什么呢,二十年后我们能成为什么?我们又将如何面对这种丰盛之后的过溢?抑或是如今已经一切资源过剩,我们已然成为精神最匮乏的一代。

  第二个故事《土豆烧熟了》,俨然一副寡人有疾的天马行空感,冷峻又刺激真假难辨。看上去是一个假的大纲,却穿插了很多真的典故,不禁赞叹苗老师阅历丰富任何趣味横生的野史都不放过。同第一个故事相同主题是,贪食宴飨是一种罪恶,会麻痹人的心智会让追求精神极乐的人堕落为奢侈品收藏品的奴隶

  在讲述了一道道菜品,一块块土豆,一片片猪肉狗肉之后,变成了一个穿越的故事,讲了一个人类发展千百年,学会了航海学会了飞天,却依旧贪婪无度的道理

  最后的最后,年轻时对食物充满了期待喜爱的教士,因为掉进了锅里给烫死了,荒诞讽刺

  阅读体验是非常的美味,又有些罪恶,尴尬矛盾感觉苗老师想表达很多,又像只是想单纯的讲两个食物的故事。悟性不够只能悟到上文这么多了。在鸡汤文学盛行的中国当代文坛,能有这么一位把鸡汤熬出味儿的作家,实感珍惜

  《面包会有的》读后感(二):《面包会有的》美食地图

  上海一位朋友整理出小说中的餐厅

  读完这本书就按耐不住了,书中描写的每一样食物都让我恨不得立刻吃到。抑制住焦急的心,按书索骥,整理出以下资料,以备后用。顺便也拿出来分享一下。

  苏格兰名菜:Haggis

  书中描述:就是羊肚儿,把羊杂碎和燕麦混在一起,放到羊肚儿里炖。书中男主角杨大卫在苏格兰戈登城堡吃到这道菜。

  背景资料:

  被称为苏格兰“国菜”,罗伯特·彭斯1787年曾创作《Address to a Haggis》一诗。

  Haggis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羊的内脏(心、肺、肝)碾碎之后配上洋葱材料制成,对于不吃动物内脏的同学来说,听上去已经够恶的了呃,但味道相当不错。苏格兰大多数的餐馆都有,菜名通常为“Haggis, neeps and tatties”(后两个单词是苏格兰语,意思就是萝卜和土豆)。中文译名可以叫哈吉斯肉肚或者苏格兰羊杂碎!Haggis这种高胆固醇食品在苏格兰本地有相当悠久历史

  capa酒厂

  书中描述:柯克沃尔,苏格兰奥克尼群岛首府。岛上的Scapa酒厂号称是地球上纬度最高的威士忌蒸馏厂。书中男女主角在奥克尼岛吃了一顿糟糕早餐

  背景资料:

  接近北极圈的奥克尼由70多个小岛组成,从飞机上看就像一地饼干碎。这个人烟稀少地方宁静而悠远。岛上潮湿生物环境产生了一种以苔藓为主的淤积物,就是威士忌世界里的泥煤,用泥煤熏烤大麦,再辅以雪莉桶陈年,让岛上威士忌绽放出特有的石楠花香甜

  allymaloe House

  书中描述:爱尔兰科克郡,Ballymaloe House,那是一栋有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门前一片田野

  背景资料:

  这家家庭经营的乡村民宿位于Shanagarry,坐落于占地300英亩的场地内,设有农场、屡获殊荣的厨房礼品店以及会议聚会婚礼设施

  étrus餐厅

  书中描述:伦敦骑士桥的伯克利酒店小餐厅,法国加斯科涅家乡菜。菜单就是一张A4纸。

  背景资料:

  伯克利酒店Berkeley Hotel 是伦敦最豪华的酒店之一,位于城区时髦的购物地带,附近就是著名的哈罗德百货公司(Harrods)和海德公园。这里有闻名遐迩的Pétrus餐厅和蓝调酒吧(Blue Bar)。

  法国布雷斯鸡

  书中描述:书中女主角及其闺蜜要吃的法国鸡。

  背景资料:

  布雷斯鸡(法文:Poulet de Bresse),是出产于法国东部布雷斯地区的鸡种,因地名而命名。由于布雷斯鸡坚持自然养殖,成本极高。一般的法国家庭也只有在每年特殊节日舍得吃上一回。1957年,布雷斯鸡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AOC法定产区等级的鸡。布雷斯鸡是一种生长缓慢品种,由国家原产地命名局(INAO)负责监控整个布雷斯鸡生产系统,并规定每年总共生产150万只。

  圃鹀

  书中描述:书中女主角朱海伦小时候吃鸟,长大后将圃鹀视为一种目标食物。

  背景资料:

  学名:Emberiza hortulana。圃鹀是濒危鸟类,但因这道菜太有名了,在欧洲现在即使是面临刑罚也无数饕客趋之若鹜成年的圃鹀也只有婴童的拳头般,烹饪圃鹀需要一个月的准备期。当它们被活捉后,厨师会把它们养在黑暗笼子里或直接把它刺瞎,喂他们各种果仁,葡萄或无花果,一个月后,它们渐渐肉质肥美。圃鹀的死亡方式是被放进一个密封玻璃瓶(杯)内,用法国阿玛尼亚克酒活活淹死,然后放进烤箱烤6分钟。

  在传统中,当食客们要吃圃鹀时,头上要盖着一片绣花的布巾,这种作法起源于一个牧师,据说是为了不被上帝发现(也有说法是在全黑的环境下,人才能集中感官注意力在这美味上)。圃鹀烤好上桌后你必须马上将它一口吞下。因为它的烫舌,你一边吸着气,一边咬第一口,肥美的烤制后的脂肪口腔流畅滑进食道。渐渐的它没有那么烫了,你可以选择从头或是从尾开始吃起,你的唇舌间可以感觉到美妙细腻的肉质,酥脆可口骨骼,然后是溢香的内脏,据说因它是被酒溺亡,它的像碗豆般大小的内脏会在你口腔内爆裂出酒香。你可以一口一口吃出这只珍惜鸣禽的一生,幼年喙食的金色麦粒,呼吸过的山间空间,品尝过的花蜜。

  意大利西西里岛,卡塔尼亚的鱼市

  书中描述:杨大卫在床上难以满足朱海仑,然后在鱼市上用一份海胆面满足了她。

  背景资料:

  卡塔尼亚市中心的海鲜市场起源于七百余年前,七百年来天天开市,鱼贩子们用不同的西西里的土语招揽顾客。 要找到一盘新鲜至上的海胆面,最合适的就是环绕着鱼市一周的海鲜餐馆。

  博洛尼亚面食

  书中描述:书中男女主角在博洛尼亚参观了一处有机产品农场,吃了许多蔬菜。但城中的肉食和面食才让他们得到满足。

  背景资料:

  博洛尼亚离米兰大约两小时车程,离佛罗伦萨只需40分钟的火车车程。博洛尼亚是一座美食之城。Tortellini 是博洛尼亚当地特色传统食物之一,Tortellini 最终是盛在鸡汤中的,鲜美至极。

  Tortellini字面意思是“小馅饼”,这种环形的面食里面包着肉类和意大利乳清干酪或帕尔玛奶酪。

  Antica Locanda Mincio餐厅

  书中描述:维罗纳郊外的博尔盖托镇。全世界的美食家到维罗纳旅行,都要去拜会那个镇子上的Antica Locanda Mincio餐厅,这家餐厅1919年开业,传承数代,被当作意大利菜的典范。餐厅门口有一片菩提树林。男女主角在这里吃了蘑菇汤、黑鲟鱼汤、南瓜饺子、烤小羊肉、鳟鱼。

  Il Vino餐厅

  书中描述:Il Vino餐厅,开在巴黎,老板是意大利人。餐厅是先点酒,然后再配菜。他们家的一种猪肉,说是一种瑞士猪,从小喝牛奶长大。

  背景资料:

  这家店由2004年的世界侍酒师冠军Enrico Bernardo开设,在巴黎左岸。进入店后,侍者递上来的不是菜单而是酒单,随后他们会根据你选的酒来帮你配菜。这种盲点的乐趣,你一定要亲身体验后才能感受到。

  地址:13 Boulevard de la Tour-Maubourg,75007 Paris

  西班牙马德里Botin餐厅

  书中描述:在杨大卫的回忆中出现了一瞬间。但在《土豆烧熟了》一篇中,烤乳猪是非常重要角色——

  西班牙塞哥维亚有一道特产是烤乳猪。那儿的餐厅分两派,一派是”怀抱式“,烤出来的乳猪四肢蜷缩在躯干之下;一派是“伸展式”,乳猪短小的胳膊腿儿伸展开来 ,至于哪一派风味更佳,则是众说纷纭

  背景资料:

  otin,号称世界上最古老的餐厅(1725年成立),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马约尔广场附近,其中烤乳猪所用的老灶始于18世纪。烤乳羊和西冷牛排也是点击率很高的菜肴,古老的烤炉似乎会浓缩岁月精华而给食材带来异香。其他的菜肴大多是西班牙各地的传统菜,炸丸子、安达卢西亚冷汤都可以尝到,也有塞戈维亚式大蘑菇和科尔多巴式茄子

  《面包会有的》读后感(三):不算书评

  一直非常喜欢师傅文笔,小说通常篇幅不大,而趣味与兴味却很值得琢磨。在我看来,他的每本小说具体说了什么并不重要,就是单纯喜欢里面的味道。

  始终的平静,偶尔的俏皮,以及,最终难掩的仓皇与寂寞

  享受生活,看尽人间山水美食,可是却经不起一个怀疑: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身处欢宴,逃不开的还是无奈

  于是人与人的区别大概只剩下有些人懵然不知,而有些人”看到他人的滑稽,也能忍受自己的滑稽,接受命运安排。“

  作者借故事打发时间,而读者又借了作者的故事一浇块垒。

  今晚是2016年的圣诞夜,突然想到1632年,也许也是这个时候,明代人张岱写出了《湖心亭看雪》。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面包会有的》读后感(四):写作界限

  记得去年奔赴西班牙之前,我曾经专门从书堆里掏出苗炜的那本《让我去那花花世界》来做功课,然后知道了西班牙油条叫Churros、塞哥维亚的特产是烤乳猪,记住了马德里马约尔广场附近的5J火腿餐厅有最美味的伊比利亚黑猪,生于1725的Botin餐厅吸引过格雷厄姆·格林和海明威。到了那边之后,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西班牙语是Dos cervezas(两杯啤酒)——那就是在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里学到的。

  所以当听说苗炜写了一部以吃为主题的小说时,我是一点儿也不意外的:他的确在美食,或者说更直白一点,吃方面具有足够的知识品位。从这个角度来说,《面包会有的》毫无疑问是一部“秀色可餐”的作品,各种料理很容易就让你看着看着就饿了。又因为你只能看着却吃不到,便更添一份刺激,最撩人的吸引力,总是来自没法相遇的两极。

  但随着阅读的进行,你又会发现这并不是一本“舌尖上的中国”,事实上,在大量美食饕餮背后,苗炜想探讨的,是现代人在吃方面的欲望和罪恶。面对吃食,我们总会变得像个孩子一样无法抗拒甚而毫无禁忌:那些“好东西”,就像儿时水果店老板送的一个红扑扑的大苹果,或者跟着妈妈散步时阿姨递过来的一捧五颜六色的糖纸。已经很少人会因为贪恋珍馐美味而感到些许不安,更别提还把贪食看作是七宗罪之一了。

  当然,不论是美食还是人的欲望,苗炜都处理得十分迷人。有时候你会觉得它并不像是一篇小说,因为作者只是在随心所欲的讲故事;但这故事讲得分明又是那么聪明,人物心理的复杂情绪全都埋在那闲言碎语和看似无目的生活里。读者和作者需要在一定智识基础之上游荡,然后相遇,就像小说里所描述的那对饮食男女——“两人心照不宣,都知道对方是天赋异禀的饭桶”。

  跟《面包会有的》在书中并列出现的,是另一部小说《土豆烧熟了》。这样的题目,加上开篇大量关于烤乳猪的描述,难免让人觉得这又是另一篇可以吃的小说,甚至诱使我翻出了去年在塞哥维亚跑到餐厅后厨所拍摄的烤乳猪现场直播。直到后来“穿越”和各种“奇技淫巧”的出现我才确定,这是苗炜对于前作《寡人有疾》风格的进一步尝试。

  想起三年前第一次见到苗炜的时候,我手里捧着他的那本短篇小说集《黑夜飞行》。苗炜问我最喜欢里面的哪一篇,我没怎么思索就说是《星期天早上的远足》。他说大部分人都会喜欢那篇吧,因为挺轻挺好读的,对他来说,也挺好写的:那些容易打动读者的东西,其实就是“容易的东西”。

  我已经忘了自己当时努力掩藏的羞愧难当,却记住了苗炜的那句话。尽管他本人总开玩笑说自己想写一些“起码看起来更高级”的东西,但你确确实实能感觉到他在作品中的尝试和努力。事实上,写作并非叙述交谈、游玩、回忆、旅行、爱情、葬礼,它本来就是一种,更高级的东西。

  在这一点上,我同意普鲁斯特的说法,美好的书是用某种类似外语的语言写成的。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第二个故事不那么好读,但我相信作者本人会更倾心于它。它的魅力在于,在苗炜所创造的那个世界中,正发生着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在那边,在河的另一边,各种魔法机器应有尽有,而我们却还像驴子一样生活。”

  今时今日,这样的“弃易从难”好像显得有些奢侈,甚至有些不合时宜。我并不是要赞颂或者祝贺,因为写作者一定清楚地知道,他远远没有达到为自己确定的界限,因为那界限,总是不停地闪躲。

  《面包会有的》读后感(五):《面包会有的》:穿衣吃饭,即为修行?

  文/吴情

  《孟子》说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诚然如此,人之为人,必须正视物质性身体,也免不了温饱和性欲的满足。不过,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是否还有其他价值可寻?人是否可以摆脱物质因果律?是否能够在精神层面超越一日三餐的束缚,走向独立和自由?在苗炜的作品中,叙述者给出的答案是“否”,不向人生之外的任何部分追求或实现意义,穿衣吃饭,即为修行。

  苗炜是新近出现的小说家,作品称不上多(已出版的包括《除非灵魂拍手作歌》、《葡萄酒的奥秘》、《让我去那花花世界》、《黑夜飞行》和《寡人有疾》),主题也不甚大,但是文字老道,风格显著,多写小人物的歌与哭,故事性不强,叙事节奏缓慢,动作行为常常代替心理刻画,常于琐屑、荒诞之外给人以惊醒与震颤。

  《面包会有的》一书,收录了他两篇新作:《面包会有的》和《土豆烧熟了》。先讲《面包会有的》,篇名来自经典电影《列宁在1918》中的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一个“好”字,似一个预言,也像一句咒语,因为这个“好”字从无标准。童年时期的杨大卫与同时代大多数人一起经受了难以温饱的岁月,抓住国家经济政策机遇,下海经商,收获了巨大财富,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然而,物质上实现充足之后,他精神上反而陷入了困顿,人际关系中掺满了金钱与权力,失却了原先的简单质朴,个人生活局限在精细吃食与精致交媾之中。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他将自己放逐到食物和性欲中,遍游世界,在危险的愉悦中尽情燃烧,寻找意义和真谛。不幸的是,无节制的随心所欲最终带来恶果:杨大卫患上了胰腺炎,病情危急。手术之后,不得不选择素食养生。同时,因为疾病和其他,大卫与性伙伴朱海伦分道扬镳。可以说,食物和性(广义上不妨理解为欲望)让他们俩亲近,也导致了二者的分离。对这场分离,大卫未曾感到伤心,甚至觉得“眼前一片光明”,剥去了欲望的枷锁,换来的或许是接近自由的自由:他想念面包不曾泛滥的年头。

  再说《土豆烧熟了》这篇,一部四不像的小说。说是历史小说,它包含时间穿越的元素;说是宗教小说,义理教训也不甚多;说是战争文学,对乱世之“乱”所叙实少;说是猎奇作品,其中所言大都知晓。不好归类,只得作罢。故事主体内容主要取材于西方来华传教士的史实,史书中有本有据:明朝时候,西班牙青年陆亚烈跟随传教士庞迪我来到了中国南京,在此地结识了来历神秘的中国朋友,并见证了中国文化上的诸多成就,比如美食,绘画,雕刻等。在这一过程中,南京局势逐渐危急,但外在的狼烟烽火似乎与传教士及其中国神秘朋友绝缘,他们在饮食文化的学习和参悟中度日,颇有些“自在小楼成一统”(出自鲁迅诗句)的意味。大时代把多数人粗暴地裹挟进去,小人物被压缩在各自的时空内,演绎着人生悲喜,但百千年后,谁将被铭记,谁又会被遗忘?王安忆的《长恨歌》中,上海滩动乱之际,王琦瑶照样和朋友在里弄“围炉夜话”,细心经营着自己的情感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土豆烧熟了》不妨可看成新历史主义书写的一种创新,框架荒谬,细节真实,取消英雄,“还原”心跳,尽管其优劣暂时难以评说。

  人,生而为人,可有意义?如果实有,何处寻之?中、西方先哲都曾就这一问题给出个人的见解。儒家以伦理道德的实践为最终指向,西方伊壁鸠鲁则不排斥人类物质生活中的享受。无论是温饱也好,性欲也罢,都是人类欲望的象征。根据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理论,人也是一件“欲望机器”,在自我中产生欲望,并努力自我满足。欲望机器彼此连接,永不停转。但是,在笔者看来,人可贵之处在于,人有理智与情感,并(不完全)懂得(或可以)运用它们来达到自我调整。其实,欲望与人类相伴而生,欲望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反而被欲望钳制或吞噬)。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面包会有的》读后感(六):书摘

  《土豆烧熟了》书摘:

  经过适时的思考,不要太长以显得愚蠢,不要太短以显得轻浮。

  喜欢秦淮河,喜欢那里美好的世俗生活。

  南京城里的百姓沉醉于世俗生活,且享有一种很高的文明。

  安逸的生活更需要聪慧的头脑,锦衣玉食固然是享乐,智慧的进阶才是极乐。

  以前总觉得吃饭享乐是末节。

  圣灵附于食物之上,我们吃下食物,当然会排出体外,可我们的精神也因此得到丰富的滋养。

  轻浮跳脱,没有当年的沉静之心。

  七种恶行: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色欲。

  用自己的智慧和金钱惠及更多的人,儒家兼济天下,佛家普度众生。

  枯坐一晚,直到天光放亮,才和衣而卧。

  有些人忍受不了自身的滑稽,想着自己的卑微,郁郁寡欢,直到结束了生命。更多的人看到他人滑稽,也忍受自己的滑稽,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看着幽暗无边的海水,又觉得那些风云变幻在瞬间消逝。

  大教堂也如四百年前一样耸立着,不断有游客来到此间,抚慰心中的仓皇。

  《面包会有的》读后感(七):由吃蘑菇想到的其他事

  短篇《面包会有的》里的王蘑菇是一个很好玩的设置,他不同于其他现实中不知节制的食客们,如果说朱海伦杨大卫们只冀求于获得口欲的餍足,那么王蘑菇则是网络社交时代里最典型的精神失落者。

  当所有人在翘首等待这位食客到来时,他的出场显得神秘十足:看似衣着普通的旅者形象、看似普通的手携密码箱、以及朱海伦对于蘑菇的那句“还有泥土的味道呢”的评论,这些元素都为享用蘑菇的宴会增添了神秘与庄重感,“杨大卫也由不得严肃起来”这不禁让我想到,这种荒诞背后的虚假理性,只不过是我们一切小心翼翼行为后的自卑、无准备、无方向的状态而已。同时,看似神圣的仪式,不易获取的食材等等让我们感到神秘的东西,则不断地刺激着我们早已钝化的知觉,在这个世界里,猎奇成了唯一必要的事情,猎奇让我的知觉变的新鲜,干劲十足,可奇特的事物有没有价值,抑或只是为了刺激我们的神经而存在,这些考虑我们都忽略了。

  在这个时代,过度欲望就像一只没有餍足的触角,只是不知所终的到处攀爬而已,没有方向,没有终点,大部分时间它都显得严肃与合理,保持沉默谦卑与恭敬,甚至在人群中还有些俏皮、亲切、可爱的影子,我们用沉默来掩饰我们的无知,用过度纵欲来换取我们在人群中的鲜活与真实。

  至于说王蘑菇是网络社交时代的失落者在于,所有人都在大快朵颐享受美味之时,只有他在拍照在上传在分享,彷佛这一程式带来的满足感远远多于只是满足口腹之欲的朱海伦们,关于他的所有的描写都在为他获得出场的存在感,可是结局就像一个个用代码写成的按钮,无论外在有多少肺腑之唁,输入输出的也不过是代码,在社交网络里,我每天都在选择表情来表达我的感受,我每天都在根据朋友们的赞或者评论在定义我的价值,我每天都为搜肠刮肚各种新奇独特的事物仅仅就为在朋友圈中博得被注视的存在感,王蘑菇如是,社交网络里的大部分我们都如是,有时候,我们参与的劲头过于激烈,甚至将自己和他者也变成代码的一部分,得意的生活着呢。

  昨天看到一个去年的新闻,云南一妇女称吃毒蘑菇产生的幻觉能让她见到死去的女儿,于是不断地吃,不断地被送医院,毒蘑菇真神奇,幻觉让我们体验尘世没有的快乐,让我们看不清自己,可同时,又看的那么真切,那么悲凉。

  :越写越好看,祝大麦><

  《面包会有的》读后感(八):读后感

  苗炜的新小说《面包会有的》基本延续了他上一本小说《寡人有疾》的整体风格,知识分子趣味,旁征博引,灵巧聪明。变化也有,比如行文更加轻松自如,故事叙述更趋圆熟。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仍旧冷峻的大底色上,开始出现温情色块,《寡人有疾》从头至尾嘻笑怒骂、睥睨掩鼻,《面包会有的》则出现了一些深入尘世,内省、同情乃至怜悯的色调。这大概与年龄增长有关,与时世巨变有关,还与内心愈加有力有关——内心力量越大,同情、怜悯这样的情感越容易生发,那些貌似敢想敢干、荷尔蒙充沛的写作者,内心力量往往都极脆弱。

  写小说之于苗炜,写个好看的故事固然重要,借小说思考人生——比如《面包会有的》就是对饥饿与饕餮这一问题的思考——也是要完成的任务。唯其如此,作品才有能有“格”。这点苗炜做到了,“格”很明显。但是在我看来还有点可惜,因为做得不够。饥饿是个多好的大作品的题材啊,但目前呈现出来的完成品,更像一幅大作品的草图,点都画到位了,布局也形成了,最终还是画成了写意,而非工笔。所以我在他的新书发布会上说,横向的铺陈已足够,该向更深更远处铺陈。

  依我管见,比如《面包会有的》中的男主人公杨大卫,从小时候挨饿,到食物极大富足带来的饕餮,再到抱病被迫吃素,如此人生三部曲如果作为故事主干的话,则至少还可以辅以两条副线:一是杨大卫饮食喜好的由土到洋再重回萝卜青菜;二是邻居周奶奶眼里,从日常饮食一路发展到假食品横行于世,这三条线,都具备了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所具备的力量,设若经纬穿插,细密交织,必成大器。

  当然,说起来容易,真想做到,也是要脱几层皮的巨苦差事。以我所知,苗炜现在为小说创作投入的时间与精力,还不足以支撑他投身如此艰苦的长途跋涉,期待有朝一日,他能不再上班,全力以赴写小说,兴许可以用这本《面包会有的》做大纲,重新翻写这一绝佳题材。

  苗炜的主要身份有两个,一是优秀的杂志主编,二是小说家,我读这本新书时,正巧读到一家媒体采访他办杂志的理念。从他的言谈中,我挑出一些关键词,也许能帮助读者更直接地理解苗炜小说。他说,一直想办一份“体面”的杂志;一定要找“专业”的作者写稿;想把“高冷”做足;小说也和“智识生活”有很深刻的关系;他还说,“喜欢那些看上去高级的东西,喜欢他们以时髦的形式呈现出来。”说完这句,他又补充道:“但这又有点叶公好龙的意味。”体面、专业、高冷、智识生活、高级、时髦……这几个词,尤其加上最后自我消解意味的“叶公好龙”一词,连缀成本文开头所说知识分子趣味的一条清晰线索,有兴趣者不妨去深究。

  说到知识分子趣味,苗炜小说作品有个突出特点,即大量知识性内容的铺陈。《面包会有的》当中,就有诸如关于高压锅的知识,关于厨房操作台高度的知识,关于面包屑沙拉的知识,等等。这令我想到一些中外小说名家,同样具此特色,比如汪曾祺《受戒》中关于放焰口的知识,《大淖记事》中关于锡匠的知识,《岁寒三友》中关于做炮仗的知识。再如加缪《鼠疫》中关于古埃塞俄比亚、古埃及、古意大利曾经爆发鼠疫的历史考据知识。更具代表性的,可以举纳博科夫为例,他对蝴蝶的痴迷人所共知,他发表的第一篇文字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一篇生物学论文《论克里米亚蝴蝶》。在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中,蝴蝶始终在他笔下“飞”着,不仅有诸多关于蝴蝶的知识,有研究者曾指出,对蝴蝶的专业研究,甚至直接影响到他整体意义上的写作气质,比如细节优先于普通,比如伪装,比如“摹拟之谜”……这些都是昆虫学的理念,被纳博科夫逐一贯彻到小说创作中了。

  这一特色,也许是小说写作的一个小诀窍,有心从事小说写作者,不妨试试,多读文学经典名著,向前辈取经的同时,培养自己对一些专业化知识的爱好,力所能及地做些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如此这番,相信总有一天,“面包会有的”。

  《面包会有的》读后感(九):世界和我

  今早醒来又想了下这两个故事,地铁上看了一会法语,刷卡出站,忽然明白了。

  我所寻找的不过是自己和世界的连接。

  每个人都和这个世界发生一些关系,在天地之间。有人靠结婚生子,有人靠赚钱买楼,有人靠口舌和身体的欲望。

  好多年前我看亦舒的小说,里面写男二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拉小提琴抒发情绪,这直接成为我去学习拉琴的原因,虽说此刻琴已经躺在床下好多年而我也只会拉小星星,但是这个过程里我和世界又多了一些不同的连接,后来我去学了水彩画,初衷仍然是表达自己,画了两年之后,仿佛可以用一些颜料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了,又停了下来。

  在上面两件事开始的时候,我都以为,自己追求的是对外的表达,但是在我看了这本书之后忽然明白,我追求的是和这个世界在一起。那么,这样看,吃吃吃和买买买,也同样是追求着这样的连接。

  杨大卫忆苦思甜是在他生病吃不动了以后,因为不能吃吃吃,他的人生发生了改变,这就是他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我前两天发烧卧床,再也吃不下日常爱吃的米饭,喝粥这种就更不要提了,心里想的全部是小时候生病会吃的西红柿呛锅面。和朋友开玩笑说,人呢,一生病,就露原型,我只要发烧就一秒钟变回北方人,平常喜欢的南方菜全部失灵。我和世界之间,抹去了最近的十五年,回到了更早以前。

  第二篇,讲占有,对食物的贪恋,对美好食物的贪恋,借着穿越者的嘴说出来的每一句都很精准。物之于人,所谓的占有只是人自己的想象,过几百年,人没了,东西也还是在那里。那你说你就想独占这美好怎么办?很简单,你毁了它。所有的美好在被毁灭之前都会达到美好的极限,而毁灭是唯一你拥有它的方式。可是,毁了就不存在了,你又拥有什么?

  几年前和朋友讨论金钱与物质,她给出过类似的结论,当时的我还很懵懂。合上这本书,我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只是在这基础上,我还想多进一步:抱有对世界的好奇,带着不去拥有的心和世界发生更多的连接,不被占有欲困扰。

  希望再过几年我能和苗师傅一起有新的发现。

  《面包会有的》读后感(十):面包会有的,但不是人人都会有的。

  面包会有的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主人公胡吃海喝最后大病一场,最终看破人生。 大卫是牛肉供应商,最终却因为胰腺炎而不得不放弃肉食。王蘑菇嗜蘑菇如命却死在毒蘑菇之下。 意外比生活更先来临,那些本以为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事物往往在一瞬间就扭转的天翻地覆。 活在苟且里总想着诗和远方,活在诗和远方里却又会想起最深处的苟且,生活本就是一个圈,盲目的追求往往在触手可及之时灰飞烟灭。 故事最核心讨论了人与食物的关系,人应该如何对待食物,说的简单一点:我们究竟是为了吃而活着,还是为了活着而吃。 主人公前期是为了吃而活着,后期在没有了山珍海味的世界里,为了活着而吃。也照应了他的好朋友皈依佛门,开始潜心修行,吃素忌肉。 故事的最后一段,海伦与他人共建了再生食物公司,他们的目标是扶贫。 扶贫,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有时我就能看到旁边新建楼盘的工人们,他们总是穿着灰灰土土的工装,住在拥挤的彩钢房里,他们贫穷吗?贫穷。还有更贫穷的吗?有,数不胜数,数不胜数。他们可能住在土做的窑洞里,可能食不果腹,可能……我无法继续举例, 因为我无法继续想象。 而作者,一方面说着扶贫,一方面写着资本家的故事,即使有说过主人公幼年贫穷吃不饱,但比起穷人变富,这个世界上更多的是:穷人依然是穷人。 作者这一设定,令我无法认同。可能是作者认为以穷人的视角无法展现这么多美食,抱歉,请看看“舌尖上的中国”。 再则可能是我太天真。我认为,与其搞个再生食物,不如直接降低价格减少利润,资本家手里的钱变少,百姓手里的钱自然就多了,就会有更多的人吃得起牛肉了。 一边说着资本主义的万恶,一边歌颂者资本家,这真是共产主义最大的讽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