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安然于行的幸福》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安然于行的幸福》的读后感10篇

2018-05-28 21: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安然于行的幸福》的读后感10篇

  《安然于行的幸福》是一本由【美】梅丽莎•道尔顿•布拉德福德著作,北京时代文书局·阳光博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一):生活就是克服一个又一个的恐惧,打倒一个又一个的小怪兽

  看到这本书是偶然,是在亚马逊找书的时候推荐里无意看见的。只是看了简介,一个美国妈妈,由于丈夫工作原因,带着孩子辗转各地的经历故事。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吗,到处走走走,去看一个又一个的远方。可是整本书看下来,好像改变了我的一些想法

  梅丽莎带着孩子们生活在冰雪覆盖的挪威,那里崇尚自然人们不争不抢;他们辗转到法国,一个以美为核心国家,当梅丽莎跑完步跑进一家面包店看到周围打扮精致的法国女人,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们到过慕尼黑;他们到过新加坡,一个多元化的城市;他们也到过瑞士,更加多元但是却包容性接纳性不强的城市。

  在辗转过程中,最难的就是文化的撞击和语言问题。每换一个地方,梅丽莎一家不得不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在挪威由不懂得挪威语,到可以流利交流。正在这时候却又不得不搬到法国,因为孩子上学使用哪种语言学习的问题一度沮丧抓狂,甚至为了辅导孩子,梅丽莎每天自学法语只睡三个小时。然而当孩子们又有了新的起色时,又要搬到慕尼黑,这意味着又一次的改变和从头开始。然而就是这个时候噩耗来了,大儿子帕克因为要救一个落水同学自己却溺水身亡。这对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梅丽莎不能接受这一事实,她绝望的躺在地上确保心脏位置和帕克的骨灰盒是一致的,她哭泣。然而,面对这一个看似不可能克服的困难,梅丽莎也做到了。她可以在别人问起时,云淡风轻的带过,自己读圣经和经历灾难后的一些书籍

  书中并没有过多的提及她的丈夫,更多的是她与孩子相处和与不同国家的人打交道的故事。可是这并不妨碍大家看出梅丽莎是一个多么厉害的女人。在这样一个女人外表下一定有一颗坚强独立的心。就像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梅丽莎不可能没有想逃避甩手不干的瞬间,可是她都坚持了下来。

  这就是生活啊,居于一地的我们羡慕那些可以不停换工作地点生活在不同城市的人。殊不知,他们面对的困难可能我们无法想象。他们的努力,也是我们想不到的。

  至此,告诉自己,远方不是看上去那么美,但是既然想去远方,要确定自己不是因为逃避,要去远方,要有强大的心脏和打怪兽的准备。安抚好自己的内心,到了哪里都不会太差。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二):家是最大的信仰

  一个人无法拥有全部,所以我们选择拥有彼此。

  当报纸盛赞环球旅行,当我们在工作学习之余幻想着来一场“一个人的旅行”时,美国作家梅丽莎•布拉德福德因为丈夫工作的关系,不得不不断迁移,八个国家,十六处住址。面对的不仅是语言和文化的挑战,还有面对陌生环境时害怕未知事物的恐惧和打击。虽然现有的生活很多人都觉得无趣有限,但当你真正踏入异域生活,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恐怕只会没头没脑的学习当地人以及茫然得束手无措。

  所幸的是梅丽莎做出了离开决定,不管这决定是否会暴露出自己的劣势缺陷,她还是选择了踏上安然于行的旅程

  这本《安然于行的幸福》并不是现在火热的鸡汤书,是关于心灵方面的书籍,书中谈及家庭、友爱以及责任,总之,这是一本讲述爱的作品。从里面看不到任何消极元素,当然有时候梅丽莎也会绝望,但绝望中她又会起来行动带领着孩子四处漂泊,住在世界各地。

  梅丽莎为了自己丈夫放弃喜爱戏剧事业,告别认识多年的朋友,离开熟悉温暖家乡,来到挪威,凡尔赛以及慕尼黑等等。这样的生活并不是很多人所能接受的,尤其是每到一个新的国家,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房子家具,都要重新置办,事业也需要重头再来,朋友也要重新认识,这对她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而值得欣慰的是,梅丽莎并没有逃避,而是接受了挑战并为之努力着,最后越过了重重障碍:语言的不通,生活习惯和文化的不同以及朋友圈儿童教育方式的改变。

  梅丽莎在这些迁移过程中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每件事、所有事以及所有物品都可以随意处置,它们并不怎么重要,从根本上来讲。房子、车子和家具,它们在家人面前变得微不足道。困难的事,痛苦的事,不安的事,在“家”面前反而越发的缩小,让人感到温暖和安全,在里面汲取力量,然后重新出发,挑战新的障碍!

  二十年四处漂泊的生活,让梅丽莎懂得了“一个人无法拥有全部,所以我们选择拥有彼此”,她勇敢地踏上旅程,失去别的物品,她并不在乎,但更在乎的是家人与朋友,看淡名利物质的她,也收获了不一样的家庭和事业。

  因为梅丽莎美好品质宽广胸怀,朋友和家人都陪伴在她身旁,不离不弃。《安然于行的幸福》里描写了她和家人在异乡和各国朋友邻居度过的美好时光,当然也有重重困难与阻碍,但她身上的那份坚强与独立值得人们去学习,在旅途中安然于行,这份冷静骄傲令人敬佩。

  梅丽莎说“一个人无法拥有全部,所以我们选择拥有彼此。”这些观点的确正确,因为家才是最大的信仰,因为我们选择了拥有彼此。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三):生活在别处

  擅长创造诸如“四海为家”等词汇却始终眷恋故土中国人,肯定很难相信,一位美国妈妈竟然用自己的人生最好地诠释了这个词汇。

  梅丽莎是一位拥有多个头衔的杰出女性,但是她最看重的始终是自己的妻子母亲身份不然不会无论如何艰难,始终坚持陪伴在丈夫左右,并且成为这个家庭的黏合剂,让这个家庭不论在何地,不论在何时,都拥有着巨大的凝聚力。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生活绝不像平时所谓的环球旅行一般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而是真正扎根到一个地方、适应这里的生活,并最终爱上这个地方。无论对孩子还是大人其中需要学习并适应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语言、风俗、朋友以及压力,作者对这一点并不讳言,对于每一种语言的重新学习都是一个绝不轻松的过程,对于不同国家风俗的适应与某些不公正的评判也需要无尽的忍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梅丽莎带领着几个孩子一步步走向了安然从容,他们在任何地方都能扎根,熟练使用语言,赢得别人的尊敬,并找到真正的朋友。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过程。

  但是这样的生活也总是被连根拔起,再培植到一块新的土地上,我想读者也会如梅丽莎和孩子一般感觉到郁闷愤怒吧。但是最终他们也毫无怨言的去到一个新的地方,无论生活如何被打乱、重新安排,依然能够努力去适应,这个家庭为每个读者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理解宽容与爱,家园就是与你在一起的样子,我想这是在这个逐渐动荡不安社会中,最温暖的一种感悟

  在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中,不断的来到离开,也让梅丽莎不断思考生活的意义,虽然这种漂泊中貌似有一种随遇而安的淡然,内里却是一种坚持与忍耐,这样的生活让梅丽莎的家庭失去了一些东西,但是却让他们得到了更多的东西,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厚,对于自我的完善丰富,对于这个世界的更多了解热爱,我想他们无意中为我们展现了一种生活在别处的理想状态

  这本书始于餐桌,也终于餐桌,似乎如浮萍般的人生中总会有想要抓住的一件东西,以记取回忆与美好,让你想起曾经相聚情义。蔡颖卿选择了桌子,而梅丽莎也选择了餐桌,让它成为流动生活中固定部分,在这张桌子上,换过尿布写过文章,聚拢过来自五湖四海好朋友,承载着最亲密的家人的欢声笑语,我想这张桌子作为一个真实存在最好的诠释了家园与生活的真谛,以及一种生活在别处的人生状态。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四):八个国家、五种语言和一个家

  文/夏丽柠

  维也纳、中国香港、纽约、奥斯陆、巴黎、慕尼黑、新加坡和日内瓦,也许这些城市是许多人一生中都梦寐以求去旅行、去定居的地方。可是,如果真的给你一次机会,让你在所有的城市都住一遍,你敢吗?语言障碍、居住和孩子入学问题,最重要的是文化差异,该怎么处理?想一想,你的心里就该打起退堂鼓了吧……

  可是,在《安然于行的幸福》里,我们有幸见识了一位勇敢的“国际妈妈”。作为“世界公民”的美国作家梅丽莎•道尔顿•布拉德福德,亲笔写下了她与丈夫、四个孩子在如上城市的“游牧之旅”,有悲亦有喜。

  倘若谈及梅丽莎本人,她完全值得被冠以“伟大的女性”。之所以说她“伟大”,不是因为她的作家、独立学者头衔,也不是因为她精通德语、法语、挪威语和汉语,更不是因为她是专业的女高音独唱家和演员,而是因为她为人妻为人母的“平凡”。她甘愿放弃自己在纽约的事业,随丈夫兰尔德工作变动而举家搬迁。丈夫工作繁忙,她自愿承担起照顾孩子们的重担。梅丽莎娓娓道来的人生经历,令我们认识到了女性的伟大与平凡。

  梅丽莎家的故事居然是由一张挪威餐桌开始的。这张“委屈”的木桌不得不从它的原产地旅行至塞纳河左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餐桌才在凡尔塞的房间里定居。餐桌式的纠结就好似梅丽莎决定从纽约迁至奥斯陆,不想来却又不得不来。可是,那时的她根本不会知道她与孩子们就这样开始了“游牧之旅”,奥斯陆之后还有巴黎、慕尼黑……

  初到奥斯陆,梅丽莎身上还有满满的“美国精神”。她不停地抱怨挪威的语言难学、气候寒冷黑夜多过白昼。更令她烦心的是,她没办法理解挪威人为人处事的“詹特法则”:永远不能说自己的处境好过别人。那讳莫如深的挪威“文化”给她的人生上了结实的一课。

  在《我是挪威人》里,梅丽莎聊到国庆游行。若在美国,美国人恐怕更重视游行这件事情。可挪威人却青睐队伍成形。这便是两种不同文化的撞击,相比之下,美国人更崇尚个人意志,而挪威人是乐于从众的。挪威牧师说,“墓碑也一样,都是相同大小。国家制定了严格的法令……”

  读着梅丽莎的“怨气”,我想起了另一位旅居中国的作家吉井忍。她的“美食日记”总是一副谦卑模样,一个相夫教子的小女人形象跃然纸上。可是,梅丽莎就是一个傲慢的美国女汉子!“我的自由呢?我的个性呢?”估计她在居于奥斯陆的日子里,已经千百次地问过自己了。在她眼里,挪威人怎么都这么冷漠

  可是,梅丽莎学说,“我没有时间沉浸在牙口无言的状态里”,她开始练习用挪威语写日记。她带孩子去“儿童公园”认识新朋友,请他们来家里坐客,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她说,“我们都缓慢地、下意识地向挪威人靠拢”。梅丽莎在挪威,还收获了上帝礼物,她的第三个孩子:道尔顿,就像在法国时收获的是最小的儿子吕克。

  当梅利莎离开挪威时,她深深感到“那些匿名但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挪威人,我没有帮上他们任何忙,反而是他们为我的家人和我做了很多”。现如今,有很多中国妈妈移居海外,读读梅丽莎的亲身体验,或许能够成为她们在国外生活的圣经。

  在法国、在德国、在香港、在瑞士,梅丽莎遇到的问题同样多。其实,除了解决问题,还有每次离开时的不舍。当他们离开居住八年的巴黎时,我陪着他们一起哭了。她说,“一个人无法拥用全部”。每次搬家,你不得不放弃的也许是亲爱的邻居、合手的工具,还有街角那个好味道咖啡馆

  我在北京住了十年,搬了四回家,最长的一处房子住了七年。如今想起那个喝点酒就红脸的老房东,心里还是暖暖的感动感谢他收留我们七年。每年都客客气气地见上一面,签完合同之后,去楼下的北京菜馆吃上一顿。他讲讲他当年的辉煌,我们谈谈在北京的近况。人与人之间本来就该自然平等地相处,那些时光里的痛与爱,在谈笑间也就灰飞烟灭了。

  哭过梅丽莎的迁徙,我本以为就是大团圆的结局了。谁知,最痛的还没来。人生里最疼的应该是永失我爱吧?梅丽莎18岁的大儿子,就是那个英俊的鼓手帕克,为了解救溺水的同学,献出了生命。我的世界跟梅丽莎的一样,轰然倒塌了。记得梅丽莎之所以坚定地随夫“从军”,就是因为她说,“一家人一定要在一起。”可是最终,帕克却悄然离去。梅丽莎的人生里又多一项“伟大”的称谓:她是一位“见义勇为”的男孩的母亲。

  这本书在“挚爱缺席”里黯然收尾。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梅丽莎的幸福迁徙。行走在路上,才知人生的可贵。这本书写满了一个国际妈妈的喜怒哀乐、生活挑战和安然于行。

  一位伟大母亲,将八个国家、五种语言和一个家的全部幸福,写得即饱满轻盈。我们要习惯生命里的重,可我们也得有本事将重变成轻。

  转载请豆邮联系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五):漂泊女人心,安然幸福情

  如果一个女人频繁的跟随丈夫举家搬迁,那该是怎样的心情?难以想象。我猜,这世界上绝大部分女人还是喜欢安定多余漂泊,尤其是成为母亲之后,虽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她们再也不能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做“女孩子”,家庭的责任和重担让人变得容易渴求“稳稳的幸福”。

  梅丽莎•道尔顿•布拉德福德,一个特殊的女人,在她的身上有很多光环:她是专业的女高音独唱家和演员;有美国杨百翰大学德语系的文学学士学位证书和比较文学的文学硕士学位证书;她精通德语、法语和挪威语,也熟悉中文;她在大学里教授语言、人文学科和写作课程。

  如果单单提出以上的任何一项,让一个女人长期耕耘下去,都足以让其成为一名出色的专业人士,但是,对于梅丽莎这远远不够。她因为丈夫工作的关系,带着年幼的孩子,举家搬迁,在8个国家,16处住所不断穿行。《安然于行的幸福》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位女超人妈妈的全球旅居生活。

  我还记得故事的开篇,梅丽莎在巴黎塞纳河南岸的家里指挥众人搬运一张挪威木桌的情形。毫无疑问,她深深爱着这张桌子,走到哪里都带着它,即便是飞越国界的旅行,也不能动摇她带着这件令她感到真实的家具。把巨大的木桌从窗口吊进房间很难,但梅丽莎始终没有放弃。这就如同她一次又一次在地球上的城市之间穿行,虽然时间、地点总是在改变,但她的心永远属于她的家庭。

  旅行在通常人想象中的美好,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却是各种各样的麻烦与困难。梅丽莎一家从美国搬至了挪威,寒冷的气候、语言的障碍、还有各种文化差异,都让她感到担忧和焦虑,但是她还是竭尽所能在融入新的生活。之后,他们又搬至法国,对法语的一窍不通增加了梅丽莎的压抑和抑郁,而这时她又迎来了生命中的第四个孩子……

  当阅读逐渐深入的时候,我越发感受到,对于一个女人、母亲,不断的更换环境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没有强大的心脏和坚毅的性格,是很难适应的。虽然梅丽莎在外人看来如此出色,可还是在生活面前败下阵来,焦虑、忧郁、压力、不安围绕着她,而更可怕的是,在这样无休无止的过程中,她还意外失去了自己的大儿子,这对于一个母亲和家庭是何等的打击?时间,唯有时间能治愈一切。

  在《安然于行的幸福》中,抒写得不全是旅行的美好,甚至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如何与旅居生活的“抗争”,一个女人如何在不安的世界里找到平衡与安稳,如何去营造一个家庭的稳定与幸福。这是件无比困难和伟大的事,秘诀就藏在字里行间看似事无巨细、无休无止的倾诉之中。

  书的结尾,梅丽莎一家定居日内瓦,当她在圣诞节前又把目光聚焦在那张着有全家印记的挪威木桌上时,她深切地知道,家庭就是她的信仰,丈夫所在的地方,便是她的家园,虽然有人先行一步,但他们六个人组成的家庭永远不会改变。这张坚实而沉默的木桌承载着一个家庭的过往,也安抚了一颗曾经漂泊的女人心,现在她终于可以停下脚步,安然地在幸福中微笑了。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六):安然于行

  拿到这本书还没拆封前,对着题目“安然于行的幸福”,封面一个坐在桌前女人的背影,桌上有杉树,一束似乎是圣诞节用的装饰植物,锅盖,杯子等居家的用品,色调清淡。一下子以为是本充满冒险和浪漫情调的书,是书写那种让很多人说出是想要却没有勇气实现的人生。阅读后才发现,它的真正内容像英文名字“global mom”一样直接和生活化。

  书一开始的楔子里,就在描述怎么搬一张不太好搬的挪威桌,跟搬运工交涉,惹得邻居都看热闹,吵吵嚷嚷好不热闹,哪有优雅可言。那张挪威桌,多时可以挤下16人在20年里跟着女主人跑了8个国家16处住址,这本书也是伏在那张桌上完成的。因为在那么多变动中总得有些不变的东西承载那么多年在那么多不同地点不同语言中发生的事情。

  不过体型和重量都不小的这张桌子引作者讲出“这本书的核心是一个永恒的真理,一个这么多年来我从游牧般的生活中以及从一系列变化的漩涡里学到的真理。那个真理就是,每件事、所有事、每件物品都从根本上来说,都可以任意处置。当你一次次地擦拭、打包、装卸、搬举时,就会明白这些物品的重要性开始变得微不足道,它们会让你远离轻松和优雅。当事情受到重力的影响而停滞不前时,正如我们的挪威木桌一样,会引起左邻右舍观望的盛大场面,会使搬运工人流汗咒骂,从卡通里的人物形象转变为恶魔。”

  之后的章节中会看到书中详细描述他们搬到法国时的场景,运输行李集装箱被水泡了,所以她在一旁填满七页笔记本,记录“总共8张床垫和床架,包括床头板和双层床,两个皮椅,自行车,灯具,篮球,长沙发等等”而这些是从挪威搬到法国,不是同城哦。若不是抱定久居的心态,谁会这样大费周折。

  如何才能安然于行,恐怕是无论到哪个地方都真心以为会在这个地方待很久的心态去对待才可以做到,如果仅仅是用不过是待上一阵子的过客心态,无论如何心都是不安的。所以安然于行,其实是到哪都抱定要久居的念头把自己抛进陌生的语言和文化的漩涡中。

  这本书就是作者在各地居住发生的故事,主要是挪威奥斯陆和法国巴黎两个地方,或许最开始的日子也过得最艰难和难忘,所以作者分别花了三分之一篇幅来记叙这两个地方发生的故事,而其它地方或许是因为丧子心痛以及小孩子的心理状态问题更加严重而着重于家庭,关于城市和文化的部分显得心不在焉略微单薄,不过也多了“不能拥有全部却拥有彼此”的深情。

  读来还是非常有趣,奥斯陆的部分强烈地吸引了我。作者一家在那里住了五年,从一个年轻的带着四岁儿子和两岁女儿的年轻美国女人为孩子找幼儿园也就是她所说的“儿童公园”开始走上正轨的家庭生活。因我曾在德国做过一年Aupair,主要任务就是帮忙带德国家庭的两个男孩,本身就是国际家庭,两个孩子又跟着在美国生活过一年多,在台湾待过几个月。跟作者的情况稍有些类似。在那一年里不仅是自己初到德国感受到文化冲突,也有更多的机会来观察两个孩子对不同文化的不适和反应,另外德国和挪威的文化似乎有些相近之处。所以读的时候有时大笑有时摇头,勾起很多回忆。

  比如冬天小孩子到户外就会穿连体的衣服,小宇航员们唯一的工作就是玩雪;比如冬天下雪很多,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在你房子前的路上滑倒是要负责的,所以一下雪的工作就是起早铲雪铲雪铲雪,这也是作者在挪威的第一个冬天需要面对的严酷工作;给小孩子准备课间食物有时也会碰到小孩子没动的情况,而大多数原因就是别的小孩子不会带这种东西。不过作者家的孩子上学时带了常规以外的葡萄干,家长就被老师约谈了这件事看起来还是小小震惊了下,于是顺势讲了挪威人的一些准则,世界上居然还有詹特法则这种奇怪的东西。

  “Jante loven(詹特法则)是丹麦裔挪威作家安克塞•森纳茂斯在其小说中,作者讽刺了斯堪的纳维亚人为了加强平等主义,通过强权镇压和抑制创新的手段。

  詹特法则可归纳为以下10条定理:

  1、不要以为你很特别;

  2、不要以为你的立场跟我们一样;

  3、不要以为你比我们聪明;

  4、不要以为你比我们好;

  5、不要以为你比我们懂得多;

  6、不要以为你比我们重要;

  7、不要以为你什么都擅长;

  8、你不应该嘲笑我们;

  9、你不应该以为所有人都在乎你;

  10、你不应该以为你能教我们任何东西。”

  照书里写的,挪威人正是遵守这个法则的,除了葡萄干事件,当人问“你好吗?”的标准回答是“还好吧”,也可以说“凑合吧”“糟透了”但是不能说“太棒了”“好极了”因为你不能过得比别人好,这是不允许的;石油配给出现问题的时候,国王会骑电动车出现在公众面前;所有人墓碑大小都一样;签名禁止使用“博士”这类称号。。。诸如此类生活的各种场合遇到的事情当然还有生产她的第三个孩子以及之后的取名走手续奇怪的挪威《姓名法》。

  做为美国人的作者眼中怪异的部分也许跟我们不太一样,不过,也足够反映那些民族特点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是身未动心已远永远都更容易实现,读这样的一本书,随作者的故事去感受另一个地方另一种生活,比旅游指南之类的要深入和美好的多。以上,勉强针对书中的“安然于行”说几句,幸福却是讲不出来的。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七):安然于行就是安然于生活

  安然于行就是安然于生活

  文/斯索以

  生活于每个人而言,有着不同的面貌,人们正是从生活多样的面孔里看到了诸种姿态的幸福。人心与生活从相遇到厮守,是不断磨合、形成默契、迸发暖意的过程,那些只习惯向安逸、稳定要幸福的人,很难理解“在路上”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可以牵住人的一生,那些在流动中才能收获愉悦与永恒感的人,同样难以理解静如止水的生活为什么可以平抚众多躁动不安的心。《安然于行的幸福》所呈现的,正是后一种——“在路上”,却又漫长、琐碎的行旅生活,是一个母亲、一位妻子所写,关于一个家庭、一种人生的,近乎“颠沛流离”大迁徙故事。

  “我们的公寓坐落在离塞纳河南岸一个街区之距的角落建筑的高层里。公寓窗户下面,有两个男人……今早我正在完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那就是设法搬运一张木桌……我们的新住所位于巴黎一个叫做‘左岸’的地方……。”故事从一次寻常的搬家写起。但这是一件大事,在梅丽莎看来,搬一张木桌仅仅是全部漂泊生涯的一个缩影,8个国家、16处住址、5种语言,这是她生活的地图上所连接的一个个真实的数据。但这么一张取材于静谧的挪威北部森林,然后在同样安静的工作间制成的桌子,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象征体。那些在异乡结识的新朋友,曾在这张桌子前比邻而坐,人们的面孔凑在烛光旁,彼此紧密地靠在一起,“谈话经常从一种语言跳到另一种语言,最后又回到共同的语言,停留打转一会儿又加快谈话进度,然后不知不觉地陷入到说不同语言、讲不同故事、打不同手势的绘声绘色的谈话中”。这样故事,发生在奥斯陆,发生在巴黎,发生在慕尼黑,发生在一个家庭及其所遇到的不同的家庭之间。游牧般的生活,是不断地擦拭、打包、装卸、搬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曾经认为重要的东西开始变得微不足道,挣脱了这些东西,意味着你又回到轻松和优雅。因此梅丽莎认为,“每件事、所有事、每件物品从根本上说,都可以被任意处置”,“一个人无法拥有全部”。因此她做出选择,选择拥有彼此。

  最大的漂泊是内心的漂泊,在内心获得安稳后,漂泊便萌生了温暖和诗意。她把由挪威搬到法国,比喻为“从伊甸园走向世界的迁移”。她开始欣赏法国的美,欣赏凡尔赛宫“完美对称的造型和静静伫立的姿态”;清晨在城市的街道上慢跑,穿越形形色色的建筑和人群;尝试在文字里捕捉和传递美丽的事物,分享自己的观点。这样一颗优雅的心,曾有也有躁动,渴望安逸平静的日子。但生活的不断变动,反而让她找到了另一种生命姿态,那就是“安然于行”——在不断变动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安稳,在不断的磨砺中学会消弭不安,享受这个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所带来的趣味,让内心变得灵敏,在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群中嗅出爱和真诚。从这个层面来说,安然于行就是安然于生活,安然于自我,以完整的心看待这个世界。在奥斯陆的日子里,挪威人便教会她“全心全意地热爱一个新地方、一类新人群、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融入”,就是“以他乡作故乡”。那么如何“融入”呢?在梅丽莎看来,“有时候,这种热爱的开始恰恰是粗略模糊的,可能是出于好奇而对这个地方匆匆一瞥”,但正是基于这样的“匆匆一瞥”,她开始观察当地人,观察他们在交谈中的动作、言语和手势,“留意他们在城市公园里给婴儿哼唱的方式以及在集市里怎样与老朋友打招呼”。与当地人实现日常生活层面的沟通,打破了漂泊带来的混乱和无序,慢慢地让一家人越过了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的障碍,融入了一个截然不同、却仍能相互关爱的新群体。

  旅行是生活的一部分,旅行本身就是真实的生活,有惊喜,有幸福,也有意外,有迷茫,有伤痛。在经历了失去儿子帕克之痛后,梅丽莎开始研究悲伤,希望从这种缺乏连续性的全球旅行生活中找到一些不变的话题,即人人内心都深藏着的悲伤情绪——“反复地扯掉过去,扯掉过去的一切,并重新扎根在新的土地上,游离在陌生人之中,我们需要的是那些和我们一起经历过苦乐的人”——那些有着类似经历的人的悲伤,恰恰是梅丽莎的“帕克式悲伤”。面对陌生人,有些故事是无法将每一个细节都清晰讲述的,但在相似的经历和情绪体验的基础上,那些未能言说的部分就很容易被传递与体会了。在书中,她把人的一生看作一个永久的叙事,把人与人的遇见与分离看作无数故事的交织,“所以,我们将不可避免地从别人的故事中离开。我们的故事仍在继续,我们的生活也在继续。我们总是身处广阔的、无限延伸的故事之中”。对于正在叙述的故事而言,即使正处于交织中的某个故事突然抽离(如帕克的故事),那么,它也是一种永恒,一种不离不弃,现在所讲的故事曾为它打开记忆的入口,并始终通向那里。在梅丽莎一家丰富而曲折的行旅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柔软、温情,及遭遇苦难时所表现出的韧性。

  2015.9.1于北京•既往居

  ■提示:如需网络转载、纸媒刊发,请先联系。并注明出处和文章署名。

  豆瓣地址:http://www.douban.com/people/20979693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八):在旅居之中找寻到生活的意义

  “我的愤怒针对生活本身,针对必须继续活下去、必须向前看、必须痛至骨髓、必须用腹部在陶瓷片上爬行。”美国作家梅丽莎•道尔顿•布拉德福德在《安然于行的幸福》里写到生活于我们的意义。哪怕再艰难再痛苦也还是要继续走下去。

  生活的艰难之于她和家人是不断的迁徙,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重新开始学习语言,融入当地的生活,好不容易建立起自己的圈子,突然又被一个电话牵引到别处,于是一切又重新开始。梅丽莎带着孩子们跨越8个国家,换了16个住址,经历了丧子之痛,却也在这不断的行走之中获得了幸福。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有的人渴望安定,有一所能够安放不安的房子,在一个地方扎下根来稳稳当当地生活。也有很多人漂泊在路上,收获很多很多的故事,体会到常人不容易体会到的幸福。梅丽莎显然是后者,但是她并不把自己这种居无定所的生活归纳在“漂泊”这一范畴里。她努力的融入当地的生活,学习当地的语言,帮助孩子们去适应陌生的环境,并且尝试去热爱那个地方的人和事。在异国他乡,不做异乡人、外地人。她内心的归属感始终是存在的,哪怕面对的是全然陌生的充满挑战的生活。

  读梅丽莎的这本书,就像是听一个人在跟你倾诉她生活中的种种,她毫无保留极其信任地把自己的生活状态、内心情感全都展现给你看,于是你看到一个母亲是如何拥有超凡的勇气带着四个孩子辗转于世界各地。她细腻、柔软却又坚硬。她就好像是个全能的超人,披荆斩棘最终收获幸福,但是这其中的惶惶不安、忧虑、紧张、焦急、难过却也不容忽视。在第一篇《餐桌上的故事》里她写道:“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惧怕未知的事物,害怕被大风吹散、害怕裙子被吹个底朝天,害怕我们的骄傲会受到打击。我们深知,无论在舒适区的边缘地带摇摇欲坠的生活是多么有限无趣,跨进一个地理和文化上的异域,重新安置生活,必然会暴露出我们的劣势和缺陷。”但是惧怕不能解决任何的事情,我们要做的是面对,勇敢面对。她随即又写道:“正如挪威人所说,全心全意地去热爱一个新的地方、一类新的人群、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热爱这个词也正是这本书的核心了吧。因为热爱,所以再艰难也可以挺过去。所以他们一家人逐渐摸索到在冰天雪地的挪威的生活之道,去到巴黎、慕尼黑、新加坡、日内瓦这些生活习俗、语言习惯都各不相同的地方之后也能够在不安之后逐渐去适应。在“热爱”这个词语的背后,排列着另外一个词语,那便是“家庭”,对家庭的热爱,想要一家人团团圆圆的愿望,才是梅丽莎一家人最为有力的纽带。无论身处何处,有丈夫、有孩子的地方,才是最终的归属。

  旅居他国又如何?不停搬家又怎样?

  生活的意义在于,勇敢地去面对,继续走下去,与自己爱的人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并且讲给自己听。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九):生活在异乡

  生活在异乡

  文/Sofia

  何处是故乡?是生你养你的那方热土,还是在你的记忆中渐渐消逝、最终只定格成背景的帷幕?

  何处是家园?是你生活的城市,还是你置业的处所,抑或是你家人所在地方、让你身心收获安宁的所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别离了自己的故乡,生活在异乡。这里,我之所以不用“背井离乡”“漂泊异乡”这样的表达,是因为我觉得传统的观念里,这两个词或多或少都带了些许贬义的伤感,而事实上,在今天,这两个词却未必只有贬义的伤感而无褒义的温馨温情与豪情壮志。

  这样的差别只取决于内心,与财富无关,与地位无关。

  生活在异乡,尤其是生活在不同文不同种的异乡,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勇往直前的英勇果敢,而需要心灵的慰藉,让心能够妥妥地落到实处,不在虚空之中沉沉浮浮、无枝可依。

  有的人即便在异乡拥有豪宅名车,却始终像一个过客,融不入当地人的生活之中,甚至无法捕捉到自己生活的脉搏。而有的人,即便是赁房而居,却也能够妥善地安置好自己的生活,甚至能够不着痕迹地融入当地人的土著日常里。

  解答“融入”这道题的难以程度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心理性格都有所差异。但是,如果想快乐、最起码不那么郁闷地生活在异乡,文化民族的差异是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你瞧,《安然于行的幸福》一书的作者也会被法国人嘟囔一句“你这个挪威女人”(虽然她是美国人),也会为孩子上什么学校而耗费心思,也会为在新加坡生活时吃什么不吃什么而发愁。

  但是,问题来临时,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还是等待上帝来救你?

  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老话“车到山前必有路”。事实上并不是到了山前就有了路,而是即便是没路,你也不得不找出甚至自己开辟出一条路来,你不能坐在山前等着愚公或者各路神仙来帮你开路。

  异乡生活的幸福感就在这座山前有了分歧。心态积极地找路开路的人,安然于行,果敢英勇,他们心怀着对家人、对生活的满腔爱意和热情,勇往直前。而那些瞻前顾后、长吁短叹的人,即便最终找到了可以翻过山越过岭的羊肠小道,却依然满腹委屈,悔不当初——当时怎么就走上了背井离乡的凄凉苦楚之路?

  这方面,其实我蛮欣赏欧美人的。在离开本土寻觅新生活的道路上,他们表现得更独立。而我们中国人往往采取一种抱团式的温暖。这里不是异乡吗?好,那我就在异乡中寻找到自己的同乡,然后抱团取暖、同进同退。这样的温暖不是不好,但是却阻碍了自身融入当地生活的步伐。

  你从《安然于行的幸福》一书中,可以看到作者一家是如何渐渐淡去身上的国籍民族差异、融入当地生活的,作者不是没有犹疑、不是没有害怕、不是没有抗拒的,但是她心中有爱,她想让一家人在一起,所以她选择行走,带着孩子们追随着丈夫的脚步周游着世界。

  看到这里,我想到我的一个女友。因先生调去美国工作的缘故,前一阵子女友也带着一对女儿去了美国与先生团聚。女友的英文并不好,临行前,她满腹忧思,连给大女儿带哪些中文书去美国都成了让她头疼不已的大事。于是,大家对她的劝告颇为一致——别想,什么都别多想,去了再说。即便如此,女友依然是带着一脑子的焦虑头疼、一肚子的愁肠百结和两个女儿去了美国。抵埠第二天,她在朋友圈里晒了一张照片,是先生和两个女儿在夕阳下携手而行的背影,配文是“一家人在一起的温暖幸福”。

  有意思的是,女友临行前和《安然于行的幸福》的作者一样,都曾为一张书桌发过愁。作者将书桌不远万里千辛万苦地从挪威运到了法国,而我的女友最终因为高昂的运费放弃了将书桌从中国运到美国。书桌是异乡生活的必需品吗?不是!绝对不是!我的理解就是——其实,她们通过书桌想抓住的是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内心里,她们也渴望安定。但是,当生活不能安定时,为了家、为了爱,她们只能选择向前走。

  生活并没有固定的模样。故乡异乡,这些地理上的问题也不是让人纠结让人愁苦的根源。真正能让人在生活中找到依托、让心落到实处的是心灵的力量,是爱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于男人来说,或许是事业上的高峰或许是让家人得到更好的生活;对于女人来说,更多的却是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十):彼此拥有便能安然于行

  8个国家,16处住址,5种语言,一个家庭二十四年四处漂泊生活——一个人无法拥有全部,所以,选择彼此拥有。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惧怕未知的事物,害怕被大风吹散,害怕我们的生活会受到打击,突然跨进一个地理和文化与之前生活有差异的地方,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我们的劣势和缺陷。但是,我们的内心又时刻渴望到一个新的地方,认识新的人群,看看不一样的风景。

  当然,有那么一部分人选择漂泊为业,常年游走于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体验各处的风土人情,享受各处的地道美食,并为此感到幸福和快乐。但是,书中的主人公梅丽莎却是不得已而选择了漂泊生活,因为丈夫供职于国际公司,经常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派到一个新的地方去任职,为了拥有完整的家庭,她选择陪伴而行。

  每到一个新的国家或地方,丈夫全身心的工作,布置新家,带着孩子们适应新的环境,申请入学……等一系列的事情都是梅丽莎一个人操持。在生活琐事繁忙之余,她将自己及家人的经历用文字呈现给了我们,其中有家人温馨生活的幸福场面,也有对生活崩溃和绝望的瞬间,但最终他们都在彼此关怀中安然前行。

  其中,《夫人,您的财富》篇,又一次搬家时,梅丽莎说到,如果我长达40立方米的集装箱里的财富沉没于蓝黑色的汪洋大海中,我可以平静地接受这种损失,因为我知道什么是最宝贵的。他们无比珍贵,不可替代,他们就是我的财富,我心爱的家人,我拥有他们每一个人。

  命运没有给每个人随心而活的机会,面对生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出选择,然后尽力在工作、生活以及其他事情中寻求平衡,从而获得安然于行的幸福。豆瓣红人鼹鼠的土豆所著的《藏在这世间的美好》中也曾提到“幸福是什么,幸福,其实就是一种平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