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面谈》读后感精选10篇
《如面谈》是一本由止庵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面谈》读后感(一):谈谈《如面谈》后两卷的个人读后感觉(类似吐槽)
《无情文章》总是容易比有情文章更深刻。有情文章给我们对未来的希望,而无情文章让我们直接感触社会阴暗方面的必然规律。于是“国家昏乱,(才)有忠臣”,就让我们想到岳飞、文天祥……
《心史丛刊》、“关于刘半农”、“沧州前后集”、散文家浦江青、张爱玲……都不是我有什么整体印象的事物。作者说来道去,发表个人识见,如果能脱离这些具体的文化背景,总结性的谈一谈,恐怕就没有多少文字可写了。
“周作人晚期散文谈鲁迅”,想尽办法多写点文字,这样可以多挣点稿费。作者在创作此文时,也是有如此打算的。思想家如果直接理论式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一辈子也不过向康德一样“三大批判”就代表完了。于是,把个人见识,掺和在大量文化背景里,讲述别人是怎么讲述以前的故事的时候,不时引出一点自己的“中肯的思考”,年把半年出一本散文集都有点慢了。
不过“《杨绛散文选集》序”,却明显是一篇好文章。很生动形象的介绍了“杨绛散文”的特点,以及杨绛的创作心声。属于优秀的文学评论作品,让人产生阅读《杨绛散文选集》的想法,作为“序”也是完成了文体使命的。
止庵先生一谈到他朋友的作品,我个人就容易产生这是文人之间的互相吹捧。(主要原因是,你找两段优秀的文字,举例证明你朋友的文章写的好,有特色。而我却不容易读到,而且如果读到,恐怕优秀的段落都被你引荐过了。)而止庵先生对“老妪解诗”“关于贾岛”的看法,我们一般读者都有一些背景知识储备,而且去找背景资料也是容易的。对止庵先生的议论就有了理解基础。而且还能体会到止庵先生的议论独到妙处。于是觉着这是佳作。
《沙鸥谈诗》,敝人是没有接触。说“一首好诗应具备七个要素,即:立意深、构思巧、形象美、感情真、意境浓、语言新、手法奇。”我想说,你这“共产主义完美诗歌”有几篇成熟作品,能达到这个“审美要求”?真是吓得我,不敢写诗了。
关于“诗歌”,我的创作审美偏向于“汪国真式的音乐派”。能演唱,有音乐感的作品,才是诗歌的(应然)主流。那些磕磕绊绊的诗歌总是给人一种造作的心理感受。
“普通的生活”,文学中随心自然而留下的关于当时“人情生活的细节”,总是能被历史学家注意到,这有史料价值,让我们能形象的感觉到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
君父将终,有子勤侍。――不论是父亲还是儿子,都应该能感到一些欣慰。生老病死,人之常态,不应该多过苛求。而为人之子,大都有自己的生活安排,有能力略尽孝心,已经是大多数父母们的奢望。止庵先生应该为自己和父亲都感到一些欣慰。毕竟这不算是悲剧。
“西施的悲剧”,正是作为被利用工具的个人的悲剧。一个个个人被统治阶级利用,总是“狡兔死,走狗烹”,后来就有了小集团发展了,党争祸国……
作者对于身边人的怀念,在“怀人之什及其他”里有多篇。止庵先生怀念的人都不是什么“英雄豪杰”,平常人物的许多不幸,让我们心境澄澈,更轻松自然的面对以后生活可能的变故。
你的《弃猫记》,让我想到我的高中课文巴金的《小狗包弟》。忏悔多了,我们就会表演忏悔。不知道止庵先生,现在是否愿意养一只猫,直到一方终老?
《如面谈》就评论到这里,欢迎有兴趣的朋友评论留言,我们可以就具体问题,深入讨论。
《如面谈》这本书的简介首先就吸引我了,“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对我来说,父亲的世界永远不在了。”或许也是因为我母亲不在世的缘故,所以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 作者在新序中写道“父亲故于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终年七十二岁,。我因此第一次对生死之事有了切身体会,这自然是谁都无法回避的,但至此它真的降临到我的头上了。”读到此句的时候,我再一次忍不住的想起了我的母亲,她去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二岁。就像书里说的那样,这自然是谁都无法回避的,但是……为什么,是我? 书的开篇就《生死问题》进行了描述“生命的目的十分具体而且郑重,生命本来的目的乃是使人得以不死。我不知道我的世界从何时始,但我知道它到何时终。一个人死了,对这个世界来说是他死了,对他来说是他和这个世界都死了”。对于母亲来说,她在缠绵病榻的时候,应该有考虑过还能活多久的问题吧。 还记得那天是在放疗室的门口,我站在母亲身边等待护士叫号,也不知我们是如何聊起的话题,就谈到家里的房证,银行卡,金银首她放在何处了,母亲说怕将来我们找不到。开始的时候我还面带笑容会为母亲打气,让她别胡说,聊着聊着我就忍不住的抽泣了,母亲却安慰我让我别哭。我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流泪太多,不想让母亲心里不好受。 在母亲住院期间,一直是父亲陪伴再她身边的,我由于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所以只有每周休息的时候去看望她。母亲情况有所好转后,在父亲的陪伴下回了老家,我因为工作在市内无法时时陪伴母亲身边,这也是我直到现在一直自责的地方。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谈疾病》里面写到“生老病死,这是多么周全的一个体系,仿佛其中蕴含着什么匠心似的;虽然我是唯物论者,并不相信有造物,但也觉得这实在安排得太妙了。生与死是根本对立着的,生就是不死,死就是不生;老虽然是生的久了,却往往是生意更重;在其间插入一个病字,庶几可使生意渐减,死意渐增,作了必不可少的过渡。”母亲在我上高一的那年就查出来乳腺癌。那时候的我年龄还小,根本没有意识到母亲或许会永远离开我,只是认为母亲做了手术就会好,一切如旧。现在细细想来,母亲在术后长达十八年的时间里天天都吃药,――预防癌症复发。是药三分毒“病仿佛是死亡发出的一声你不能不回应的招呼”。每个人对疾病都有不同的认识,如果说头疼脑热都不算啥,那迄今为止都无法治愈的癌症等大病,只有真正降临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对自己对家庭的影响才能凸现出来。 人到中年就是希望家庭和睦,好在母亲是坚强的,她成功的看到自己唯一的孩子结婚生子。“人面对病的被动使人得以主动地面对死。病就是这样使我们终于能够接受从根本上讲是不可能接受的死,我们因而也就把生老病死当成是自然的流序,人人都可以尽量坦然的面对这唯一一次生命旅程的终结。”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我觉得我做好失去她的心里准备了,可是直到现在我都觉得一切都是不现实的,每每想起母亲我还是会流泪。 “我们向死者伸出手去,握住的只是虚空,这是最使我们感到痛苦的。我想起我去世了的母亲。母亲去世给我的真实感觉并不是我送走了她,而是我们在一起走过很长的一段路,他送我到一个地方――那也就是她在这世上最后的时刻――然后她站住了,而我越走越远,渐渐看不见他了。”
《如面谈》里,我尤其爱《豆棚瓜架》这篇,老师写父亲给丝瓜浇水时的细节,为了使这些家伙长得繁盛,常登凳子上下,把雄花蕊上的花粉沾到雌花蕊上。夏天闷热,他们兄弟姊妹坐在瓜豆荫凉里看书、写诗作文,家里仿佛如《红楼梦》所写是结了一个社似的,他喜好文学,即自此始。
让我想到小时候,外婆家天井的葡萄架,每每葡萄还未熟透,我都按耐不住地摘下尝味,但个子小,够不到,也是搬小板凳,登上登下地摘。外婆最怕我在池塘边玩耍,总大声喊我名字泄愤,那股气从丹田冲上来,她整个人也摇晃起来。
豆棚瓜架 | 止庵
王士禛有一句很美的诗:“豆棚瓜架雨如丝。”这个境界我差不多可以说是年年都能体会到。我家虽在北京市内,却一直住着平房,门前窗外小有空地,可以种些瓜豆之类。即使有阳光透过叶隙一丝丝地照下来,我也会想起渔洋山人的诗句。后来我读清初艾衲居士的《豆棚闲话》和近人南星的《松堂集》,看到他们关于豆棚的详细描写,也觉得很亲切。当然棚架要用竹木草绳,我家所种规模太小,只横竖扯几根小线儿,若说成“豆棚瓜架”未免自夸,其意庶几近之而已。
我们种的也是扁豆。据《豆棚闲话》说:
“《食物志》云:扁豆二月下种,蔓生延缠,叶大如杯,圆而有尖;其花状如小蛾,有翅尾之形,其荚凡十余样,或长,或圆,或如猪耳,或如刀镰,或如龙爪,或如虎爪,种种不同。皆累累成枝,白露后结实繁衍。嫩时可充蔬食菜料,老则收子煮食。子有黑、白、赤、斑四色。”
我家所种只有如猪耳和刀镰的,花是白、紫二色。这与菜市场常见的并不一样,那乃是芸豆即四季豆,不知为什么也叫扁豆。这种真正的扁豆有些气味,入口质感稍粗。我们更看重的则是丝瓜,却也与市场上的不同。《辞海》上说丝瓜有普通丝瓜与棱角丝瓜两种,我们的是后一种:“果有棱角,较短,种子黑色,表面有网纹,无狭翼状边缘。”此外可补充的是开黄花,一般五六瓣,有清香。《辞海》又讲这种丝瓜性喜高温潮湿,原产印度尼西亚,我国南方栽培较多。我家种丝瓜自我外祖母开始,她是江南人,不知是否从那边觅来种子。棱角丝瓜在北地恐怕不如普通丝瓜长得好,我们胡同里有人种那种丝瓜,看起来确实繁盛,但我家每年收获亦不算少,经常可以佐餐。这自然有赖于施肥浇水,但时时注意授粉亦很要紧,光是仰仗飞来飞去的蜜蜂是不够的。父亲在时最喜欢此项活计,常登凳子上下,摘下雄花(也叫谎花),把蕊上的花粉粘到雌花蕊上,这个瓜就能长成了。
七十年代初我家住着一间东房,夏天屋中闷热,父亲闲居在家,常坐在瓜豆荫凉里看书。有时也教我们兄弟姊妹写诗作文,我家仿佛如《红楼梦》所写是结了一个社似的,谁写了习作便聚在这里听父亲品评,我喜好文学即自此始。然而二十年过去,没有一人在这方面有所成就,说来父亲也是白费心了罢。
那时家中门庭冷落,常来访者只有文教授、朱老师、诗人高平等三数人。房间逼仄,也只能坐在我们的豆棚瓜架下与父亲闲谈。二外的文乃山教授是父亲当年在文学讲习所的同事;朱之强老师教过我哥哥小学,与我家往来迄今已三十余年;高平又名戈缨,人特忠厚实在。现在想来,这些都是尊贵的客人。来客常以家常便饭招待,其中少不了一碟自产的丝瓜,总是素烩,加点金钩,若以鸡汤调之则更佳,依然清香,其色碧绿如玉。
豆棚瓜架下还有两位客人不能不提:有名的围棋国手过旭初、过惕生兄弟,即“南刘北过”之过,通常称为大过老、二过老的。我哥哥曾拜他们为师,后来成了父亲的朋友,大过老和父亲还曾写诗唱和。看两位大师下棋常使我想起烂柯山的传说;古人描绘棋手又常用“从容”一词,他们正是有从容的风采,从容的行止。郑板桥有赠清初围棋四大家之一梁魏今的诗,说是:“坐我大树下,清风飘白髭。朗朗神仙人,闭息敛光仪。…… ”在我们这儿“大树”当改为那几棵瓜豆,而“白髭”亦可换作二老爱穿的白绸衣衫。还可以用一个“清”字形容他们,正是古人所谓清人、清士,我想令先祖过百龄以及棋圣范西屏等也当是这样的,现在的棋手若论棋力当然后来居上,但我看那模样总有些浊的感觉,见不到二位过老那份高洁;大概中国棋手古来风范如此,他们一下世,就断绝了。
去年冬天父亲也故去了。此前他在北京治了一年半的病,又吃到了家里自种的丝瓜。父亲是生意很重的人。前不久我收拾抽屉,发现一个包得严实的纸包,上面有他工工整整写的“丝瓜籽”三个字。这是父亲去年秋天收集的,是他为今年留的种子。
《如面谈》读后感(四):因为走过,所以怀念
在生与死之间,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生,以为生才是希望,其实如果没有“死”的存在,我们也无法对比出“生”的灿烂。活着,本来不易,所以我们要有计划地过好每一天,止庵是我见过最深情的作家,在文字的操作中并没有过多的花哨,只是就事论事,就人论人的真实,不过,我觉得越是真实的越是无华的,越能打动我们读者的内心。
书中说到了很多我们熟悉的作家,我们本以为非常了解他们的为人处事,但是我们只是站在后来者的台阶上,回顾这片土地上曾经的风与雨、雷与电,但事过境迁,我们很少会有心情去发现自己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们也是无能为力去扭转曾经的得与失,就让一切如东逝水一般,无情而深信,只留下的是滔滔的回忆与静静的思考。
因为走过,所以怀念。我们不可能同时涉入两条河流,但我们身处河流中,我们应该有方向,应该坚定地站立着,而不是随波逐流,成为过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成为永恒的过客,被后来者怀念!
《如面谈》读后感(五):悲伤把思绪澄澈在《如面谈》里
作者止庵说这本散文集里的文章“大都写在父亲辞世后不久”,时隔二十年又增订重新,想必是被读者认可的。
个人认为:作者因中年失考而思绪澄澈,文思冷凝,下笔流畅,洋洋洒洒,创作此书。
下面我就每读一篇后的简短感悟罗列而出作为书评内容,这些内容有些可以看成“标题评论”,就跟没有阅读文章,而仅仅看了标题就说的话一样。希望读者不觉着我轻挑自负。
《生死问题》:生存有两种极端状态,逆流勇进和随遇而安;大多说人在这两种状态之间徘徊,而后悔不已。死,只有一个悲哀,就是将死者贪生无度,尊严不再。
《谈疾病》:基本同意作者的观点,疾病,反证着健康的价值;同时作为“一切生的不如意”,让我们积累和生诀别的勇气。
《谈温柔》:温柔如果不是陷阱,那就是作者认为的“怜悯”。
《死亡辞典》:死之,是我们对恨的终极表达。我想,死后三十年,没有人再谈论你的所思所为,你就是真的烟消云散了。
《死者》:对于亡故之交,我们对他的“情感是记忆,而记忆也就是情感”。
《己所欲》:己所不欲之物,可赠于余。――待业中的哥哥是可以做一个收破烂的人的。然,己所欲之念,就未必适吾了。(察古今中外历史,有多少侵略战争,是借着传播先进文明的使命进行的呢?)
《托尔斯泰之死》,是殉道式的。只是他殉的道(基督教),已经走到尽头了。――他死的时候,不过是打肿脸充胖子而已。(敝人是高度同意高尔基的观点的。)
《四十不惑》:人到中年,成家立业久矣,人生的构架已经基本完成,剩下的就是坚持自我,不为“婚外灵魂伴侣”“身边人的跃迁”……等等扰乱迷惑,走自己的路,心安理得,才是中年人应有的心态心境。
《在韦桑岛》:自然是人类社会演绎文明的舞台。有人的地方,就有文明。崇拜自然,也是文明的一支一脉……对于文明,你逃避不了,只能暂时搁置一下而已。
《关于关灯》:现代文明生活就是光线充足,如果你想关了灯,点燃蜡烛,看看古书,也没什么不可。――私人情趣而已。
《真的研究》:在人身上论真假时,最好放在行为的动机上:是主动选择如此,还是被迫不得如此。前者是真性情的流露,后者一般说成“识时务”。
《善与美合论》:个人觉着,美是人类在善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所有的美,都是被我们认为有价值的。而有价值的东西,一开始是作为“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善,不经过理性分析就能被我们直接认同时,我们称之为“美”。美是对理性的善的超越,是形象的善,或者善的形象。
《回来》:娜拉走了之后,恐怕还要“回来”的。《白鹿原》中黑娃最后在祠堂里认祖归宗,也说明了旧社会思想势力强大的沉浸作用。――革命,不可能是一两个人的觉醒与叛逆。
《卡夫卡与我》,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们看”,卡夫卡就是把自我撕碎给读者看。想撕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对他这种自杀式行为总是感到头疼不解。
《读书漫谈》:读书的好处坏处因人因书因时因地而异。不过,在当今,那些不读书的人,潜意识里是肯定自己知识储备是足够用的了,所匮乏的不过是金钱而已。――所以,哥哥认为,现今不读书的人,都是自满的。――读书是反思自己和完善自己最有效的途径。
《读书续谈》:如果诸位问我“我哪儿来的那么多时间读书”,我只能说“待业漫漫,我只是用你打麻将的时间,多看了几页而已”。
上面就是针对《如面谈》第一部分“思想之什”的借题发挥。敝人感觉这些内容可以单独成立一篇文章,就在这里停笔。剩下的部分,敝人再思考酝酿后,另作书评文章。努力把书评写出新意,是有情操的书评人的基本追求,请诸君为此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