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迷宫中的恋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迷宫中的恋人》读后感10篇

2022-05-25 02:07: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迷宫中的恋人》读后感10篇

  《迷宫中的恋人》是一本由陈雪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5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迷宫中的恋人》读后感(一):也没办法当作小说的读法

  初时陈雪,是在《一席》的演讲《强者》,当时我只知道她是台湾作家,在极其艰难的条件里写作。当时留下的印象是,这么瘦小的一个人,这么温柔的声音,充满细节的讲述,小小的身体里充满了坚韧的力量。

  后来我才知道,我喜欢的电影《蝴蝶》,是由她的小说《蝴蝶的记号》改编。

  再后来,我知道她的身份是拉拉,确切的说,是双性恋,交往过男性和女性,目前的固定伴侣是女性,并且举行了仪式上的婚礼。

  我是什么时候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买了《迷宫中的恋人》,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因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品质保证吗?因为不知什么时候在哪里看到过道长的提及推荐吗?总之就是在某一次逛书店的时候买了。买了,一直放着,中途拿起过两次,读了不到两页就又无奈的放下了。

  什么促成了变化呢?

  机缘巧合,想要看李银河老师在女同志交友app热拉上的直播,无奈错过时间。既然已经装了软件,那就随意看一看,然后发现了两天后陈雪的直播视频。看完当天的直播视频,有一些东西就发生了变化。因为过于真实的叙述,普通的距离感被打破了,甚至产生了一种,熟悉的错觉。陈雪的讲述一如既往的温柔,而我一直偏爱温柔。

  为此我重新注册了Facebook,关注了陈雪的公众账号,看了更新的文章甚至是视频。距离感被进一步打破,因此再次拿起这本《迷宫中的恋人》,我无法不把陈雪和现任伴侣阿早代入进这个故事,小说成了一个自己在Facebook上关注的人的自传式叙述。这种读法,迫使我一字一句,读的很慢,甚至会很艰难,但我想也许,这就是适合这本书的读法。

  这本书在单向街做过一个新书发表会,陈雪到场,还有道长和李银河老师,网上可以搜到当时分享会的文字记录。可以看到这本书本就有很浓重的自传性质,她的病是真实的,与恋人的相恋分手与再次重逢也是真实发生的。她对感情的种种探索,尝试,纠葛,体验全部都放进了这本书里,情感常常灼热到过载,让人透不过气。

  拉拉的身份也许是显眼的标签,但我想,她所经历探索的情感的强度,已经远远超过女同性恋这个标签化的解读。在中国大陆,至今没有得到法律任何形式的认可,在台湾地区,有某种程度上伴侣身份的保护,但仍没有得到法律婚姻的认可,仍然是某种亚文化的边缘的供人猎奇、消费的群体。

  因为没有法律形式上认可的婚姻,所以某种纯粹的恋爱,出于理想化的相爱、在一起相伴、彼此承诺相许的感情才更显可贵。

  在Facebook主页上,能够看到她们的一餐一饭。我本来对于分享自己一日三餐的文章是没什么感觉的。但我想到是陈雪,从病魔中痊愈,在抑郁的泥沼里重生,用自己的身体一次次的去探索,最后她找到的爱,呈现的日常生活中的一蔬一饭,最平淡也最可贵。确实,好感慨。

  身为单身狗第一次发自内心的,祝福天下所有的恋人,安好,幸福!

  附:

  《迷宫中的恋人》读后感(二):五年级作者的自我接受

  阅读《迷宫》让人好累,几乎不午睡的我在日中睡了三个小时,看完上部之后竟然没有力气翻开下部。我的中文当代阅读体验不算匮乏但也称不上丰富。算起来这几年与港台作家作品更为熟悉。但他们却一次次的讲,高度城市化的影响下他们已经没有故事了,能讲的都讲完了。只有对岸这里还有与乡土所连结的故事啊。

  陈雪的《迷宫》吸引我注意几乎不是因为挤满纸页密度极高的情感体验/纠葛。这是同志文学吗?我也几乎要忘掉。慢性病患者如何自处——这才是更珍贵的精神体验吧。曾经不长不短扮过病患,也在深夜中做过病患家属。这个国度最负盛名的一间间公立医院不分昼夜地在我的城市极速运转,你一进门就如同被吸进另一个平行空间。我甚至着迷般在头脑中构想出陈雪所描绘的复健中心、中医诊所、被定为市定古迹的公立医院大楼,期间也或坐或卧一些人吗?

  读完下部也不得不睡几个小时,这样大脑才能恢复运转。第一次听说《迷宫》时我在异国。朋友A与我开始制作一系列同志文学的广播节目(是我们想的很好,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只发表了一期,还有一期放在我的电脑里仍未剪辑)。这"种种原因",就如同陈雪笔下那脱轨的、超出日常却又是日常的故事。A早早买来台版《迷宫》一口气读完,兴致勃勃说要拿公司影印机给我扫描,间或又尝试各种扫描软件。但最后我手中也只是收到第一章(虽然几个月间A断断续续传来的讯息中总有《迷宫》的影子)——等我几个月后真正翻开大陆版的时候,开篇的去往医院场景印象深刻到几乎像是曾经诵读过。

  人们也许会拿《迷宫》与邱妙津《蒙马特遗书》比较,同是五年级作者(民国五十年后出生的人),同是所谓自传体,同是全篇的自我内心剖析。但两者又有太多不同。《迷宫》给我们看到一种可能性,《蒙马特》以后的可能性。如果不在二十余岁中断,她们如何度过三十余岁走入四十余岁。对陈雪而言,性别认同不是重点(至少就这本书而言,或者说陈雪早已完成了性别认同,无论恋爱对象是男性还是女性,她自认为是具有女性气质的),重点是如何接受自己——接受那个患病的自己,接受那个情感脆弱的自己,接受那个身心皆有种种问题的自己。

  我为什么会读的这么累,除了一字一句接受大量细节之外(哦说到这里想起读到四百多页时觉得这本书有些略长),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复忆之旅(有这个词吗?我们可以讲失明、复明,可不可以也讲失忆、复忆?)。故事用了一些篇幅讲起信仰,年轻恋人小津全家的道教信仰(或民间信仰?),曾经女友的妈妈是虔诚的基督徒要来帮女主人公来做祷告,女主人公鹿月(或许我们可以在这里说是陈雪自己的投影)听藏传佛教某位法王的讲经。显而易见的,从头至尾鹿月都没有走进任何一种宗教,"她与我们不一样"——大概妈阁庙里某人讲的话——这才是符合鹿月本人的认同吧。我似乎看到了那个因为病患措手不及有些慌张的她试图抓住些什么的样子。虽然小说只是别人的故事,但也复忆般想起来两个场景。其一,A带我去寺院里做义工,我模仿信徒们的样子从事简单的文字工作。结束后,与他们站在一起,念一些发愿词?(我竟然已经想不起来专有术语。)寺院在一个景点中,我并不是信徒,需要买门票(也许是A抢先帮我买了),有法会的日子,游客也格外多。我似乎披着义工的衣服,工作间隙在一个处于高处的院落门口向下看,人们熙熙攘攘,在那里我手机没有信号,一整日只用关注手头琐碎,但我知道我既不是那些游人中的一员,也与A及其同侪并不一样。其二,十二月份的某一日,朋友B约我去一个天主堂(这座城市的某个历史性建筑藏在城市居民区中似乎算是几个著名天主堂中较小的一个),那里大概有中世纪之类的无伴奏音乐会(我也记不清具体内容只记得人还蛮多,音乐会在弥撒之后开始,我们去的时候弥撒还未结束,教堂门都关不上,结束后才在前面找到座位)。我那时鲜少见人,大概正在扮病患,但听到B的提议便欣然前往,音乐在教堂里回响起的时候,我心想,啊我终于可以平静下来了。

  《迷宫中的恋人》读后感(三):大城市里千疮百孔的爱情

  如何正确去爱, 如何在现实生活里实现一份爱,

  本书道尽了大城市里千疮百孔的爱情,陈雪之后,再无爱情作家。 年轻时我交往男友许多,二十五岁后一直都爱女人。在我追忆逝水的爱情故事里,每一个爱人我都如此珍惜。——陈雪 为爱燃烧 @背叛。伤害。断裂。放弃。劈腿。变心。乱搞。那些沉重混乱的过往,那许多一言难尽的故事,那必须画出人物表树形图可能也解释不清的过去,所谓的恋爱史,你不想提起。 @她不可能、也不可以不爱你。不论发生过任何事,你这样确信着,她必须爱你。否则你对她的记忆,你对她那许多无可表述的热爱该落向何处。 @从来只有我放弃别人,从来只有我变心,从来我都是情感里的优势,这些从来使我无法认清自己内心的软弱。 @我是多么爱她啊,无论是过去的她、现在的她,那恰像是两个人,而两个我都爱。 @何者为真,何者为假,爱的幻影在相处时使恋人感觉甜蜜亲近,如催化剂黏着剂,分手后,这幻影如遮住眼耳口鼻的浓雾,无论你那么奋力,仍驱散不了那浓雾模糊着你们所言所行,那浓雾里的悲伤,有时幻化成恶意,有时变成冲口而出的叫骂,有时,它仅仅是那样地存在着,单薄一层,飘来飘去,笼罩着曾经相爱而如今不知如何面对的昔日恋人,像一种纯粹,却内容不详的,痛苦的残影。 @爱情使人盲目啊或者热恋期总有同居的冲动,多少恋人是为了节省房租而同居,而更有多少人,是因为经济因素而分手。

  这就是爱 她带你走上长长的楼梯,打开房门,窄小的一出租房间,单人床,书桌,冰箱上摆着小电视,褐色小沙发,蓝色小茶几,松木书架上整齐摆放百本书,书架最上层有一个小鱼缸,水草飘晃,穿梭其间的是信里描述过的七彩孔雀鱼,你们好拘谨地挤在沙发上说话,夜深了,她拿出为你准备好的崭新的拖鞋,睡衣,牙刷,毛巾,全都成套, 你小心翼翼去洗澡,那些时刻她都在想什么呢?

  《迷宫中的恋人》读后感(四):耳旁丰富的日常窸窣声,你是否都听见?|读《迷宫中的恋人》

  一部500页的双性恋小说,争议很大。 看的过程中总是想起豆瓣一句评论:“台湾作家的书要慎碰。”这话用来映照到所有台湾书籍未未免太过片面,但单就这部小说而言,或者是因为故事内容,或者是因为表述方式,导致读过它的人,喜欢的人很喜欢,甚至有人“舍不得很快读完”,不喜欢的就很不喜欢,说要“慎碰”。 或许500页的迷宫确实太让人迷乱了。在快餐时代的今天,一两句人生格言就能表达的事,你却要诉诸一本500页小说,谁的耐性都会有些退缩。 整本书语言表述直白,密集,不爱留白。多处心理描写甚至有冗繁重复的嫌疑,一种漫长倾诉式语言,仿佛诉说的时候忘掉什么,等到祥林嫂一般再次诉说的时候又再把一些细节补充起来,像扯烂的有待归纳整理的棉絮。 然而所谓迷宫就是多条类似的路途交织在一起,让人找不到头绪,所以碎碎念的语言正好是表述迷宫最好的方式吗? 不可否认的,人许多时候的心理状态,正是这样一天天蔓延开来,一天天深刻,然后明晰起来,或者继续迷离下去。 或者说,这也是写实的一种方式。 双性恋女主的多个男女伴侣,莫名得到,又忽然失去,别人唾手可得的幸福,在女主手中变成沙。你说需要转变握沙的方式,而你又无法控制自己的手指玩沙的本性,因此注定相聚又别离。 更有女主自身免疫性疾病贯穿整篇小说,使整个故事氛围犹如枯叶之难盛萧瑟秋风,冷冷凄凄又彷徨。而唯一稳妥的暖点给到500页迷宫的最末尾,两人跋山涉水、百转千回好几年之后,终于真正安静下来,坐在一间租来的小屋里,听周围细小物件在日渐和暖的风里嗦嗦作响。 这漫长跋涉到最后的一回望,竟也让人沉默了。 那些大火焚烧似的爱,那些血海深仇似的恨,那些恨不能毁掉彼此的争执,在原本没有任何关系的两个人之间过山车一样的上演。最后休得的圆满,也不过是彼此终于静下心来同坐一席,听见了因两方争战、因心理焦虑而忽略已久的日常窸窣声。 一切未改变的仍旧不会改变,而你的心田已是深邃的海洋,做好了准备去容纳世俗一切的瞬息万变。 史铁生说,“爱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 当两人终于决定结束难以磨合的同居生活退回到自己时,此刻的她们,又再一次找回了爱的能量。 仿佛两个靠得太近的人彼此都后退一步才更清楚的看到了对方。 她是她自己,不是你想象。你遇到的是一个客观的人,而不是一个主观的想象。

  《迷宫中的恋人》读后感(五):寂寞的恋人啊

  稀稀拉拉看了一个多月的500页,今年最喜欢的书。刚开始啃的很困难,开篇医院那章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全是意识流而且略显冗长,一次最多只能读几页。到后面剧情慢慢流畅起来,读者的代入感也越来越强,特别是我也作为一个同性恋。后面有些段落经常读着读着就合上书眼泪流下来,每天睡前也舍不得多翻几页。

  故事到中间节奏很好,后面又开始反复和啰嗦,到结尾两个人为了同居在一起租了一个破房子那部分尤为感同身受,想起那年和恋人同居在充斥着下水道臭味的老房子里,整个没有格局的空间,甚至都不存在“房间”,睡觉洗澡厕所都连在一起,只挂了块称不上窗帘的破布,走进狭窄曲折的院子里拐个弯,有一扇掉着铁皮的大门,陡峭的水泥台阶上去就是我们睡的床。尤记得那样的夜晚:忽明忽暗的灯光摇摇曳曳在雨夜里,弥漫在空气里腐朽和动物尸体的味道,光秃秃的四壁家里空无一物像极了牢房,又像是孤独的老人临终前最后要死去的地方,外面狂风大作水滴打在窗户上啪啪作响,路灯把树枝倒映在墙上如同妖怪的爪子,钢丝床上躺着无比恐惧着想要逃离这一切的我,在那样的屋子一刻也呆不下去打心里排斥这个地方的我,为了爱情也竟忍受过这些。

  当时我们是多么相爱啊,尽管我还不懂爱是什么,要如何正确去爱,如何在现实生活里实现一份爱。但也就是那些日子里,开始好像有什么不断隔绝我们,使我们无法接近,无法互相理解,埋怨、争吵、冷战、攻击、伤害……迷失自己,两个人走进了那走不出的黑暗迷宫。记忆一再自我改写和模糊,最后留下的只是彼此伤害和各自委屈的过往。我们都慢慢习惯谎言和背叛,在经历过一段段感情的萌芽死灭之后,还是愿意相信找到一条爱的生路,愿每个人都别再痛失所爱。

  《迷宫中的恋人》读后感(六):爱如迷宫,你我永远找不到出路

  兜兜转转终于在这个午后看完了这本书,一个月内每天花上几分钟看一点。书整体写得枝繁叶茂,读着读着就会陷入找不到树干的困局,看评论说作者是拼了命在写,读的人何尝不是拼了命在看。不过还是喜欢这种迷宫式的写法,乍一读仿佛被投入一个陌生的空间,不知道自己将被带向何方,书中的细节描述特别精彩,但又不能去刻意记住,只用跟随住脚步,去体会去感受去判断。

  以前一直无法理解同性恋双性恋这些群体的想法,传统的思维与环境束缚了我对于爱的认识,但对于这些突破约束的感情愿意去理解去感知,哪怕无法做到感同身受,但并不代表会去辱骂去践踏去嗤之以鼻。鹿月与阿撒,鹿月与小津,鹿月与阿爹,阿撒与钟,小津与小君,这些复杂的纠缠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线,伴随着鹿月或腹泻或手僵或脚疼或风湿或免疫紊乱的怪病,让人想去理清脉络却又越理越乱的线条,终于只好承认,紧守住当前都是那么艰难。

  鹿月40多,还能这样去找寻自己,去找寻爱是什么,去找寻心中的欲望与最初。普通的人40岁是怎么样呢,应该是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吧,或许该操心父母的养老,子女的教育,工作的扩展,是啊,40岁是多么承上启下的年龄,哪有时间再去寻找自己,仿佛就该给自己套上枷锁,去勤勤恳恳的养家立业。如今不到30都有种这辈子过去一半的感觉,那到40岂不是在过着下半场,就等着死神降临的那天。而鹿月的40岁让人觉得这是人这辈子最精彩的年龄,可以与小16岁的小津谈恋爱,可以与多年不见的阿爹共叙前缘,可以与阿撒结婚,可以在烟花冷却后蓦然悔悟。

  鹿月是博爱的,是自私的,是不会放弃自己爱上别人的。她可以与任何人有感情的交互,有肉体的纠缠,但不会有灵魂的沟通,她的思想只有她自己能够理解,她就是爱情这个金字塔顶端的人物,其他人只能仰慕臣服迁就,鹿月折磨蹂躏着这些低层的恋人,却没有任何的快感。哪怕最后对阿撒的忏悔表白,也只是靠向阿撒的肩头,这不是鹿月本身的翻然悔悟,而只是对阿撒的付出的一种感觉感动还是触动,她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怎么能对她的猎物手下留情。

  最精彩的一段还是鹿月与阿撒的婚礼,没有亲朋好友,没有教堂神父,没有父母姐妹。四个女人,两对情侣,一个是证婚人一个是司仪一个是新娘一个还是新娘,有宣誓有戒指有爱情有烟花。婚礼是那么简单,却又道出了婚姻的本质,哪怕这时候鹿月和小津还没断,阿撒和钟还是情侣,但这又如何,两个相爱的人在另一对非传统的恋人见证下成为配偶,无论贫穷富有,无论健康疾病,都会相守到最后,白头偕老,至死不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