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浓化不开:徐志摩》的读后感10篇
《情浓化不开:徐志摩》是一本由韩石山著作,平装出版的2015-5图书,本书定价:204,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浓化不开:徐志摩》读后感(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一直喜欢写柔情诗的作家。像顾城,还有徐志摩。他们的诗感情丰富,基本上都是通过小小的细节,反映本人的心灵。让我惊叹于男性的情感也能如此的细腻,甚至细腻程度超过了女性。
最喜欢徐志摩的作品当然还是《再别康桥》,读着这首诗,心也跟着沉静了下来,想着他的年代,他的遭遇,他的心情,自己也跟着他思索,踌躇,慢慢的心渐渐的淡了。只有这样的时刻,才适合细细的品味这样的诗。
《情浓化不开:徐志摩》这本书并不像其他传记一样,按照从出生到去世的顺序描写徐志摩。而是挑选了影响徐志摩人生的20个节点,无论是他在浙江硖石还是去北京求学,还是到美国到英国,无论是他结婚还是他恋爱,还是离婚到再婚,作者以纪录片似的手法,描绘了他精彩曲折的一生,娓娓道来,展现出他人生的短暂,也展现出他人生的灿烂。
徐志摩是有才气的。无论是他的诗作,还是他在国外求学的经历。都证明,他与众不同的才情,还有令人敬佩的天赋。
徐志摩是细腻的。无论是他的诗作,还是他的感情生活,都显示了他,敏感细致的内心,还有对人生,对生活的独有的态度。
徐志摩是悲情的。通过他的作品,还有他的爱情观婚姻观,以及最后的结局都让我们悲叹,让我们惋惜,这样一个才子生命的结束。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句著名的诗句,似乎足以诠释他的人生,让我们看到了他短暂却不平凡的生命。但这短短的诗句,却也不能完全代表他的人生,他的人生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丰富还要壮烈。这也只有通过他的传记才能了解了。
《情浓化不开:徐志摩》读后感(二):走下神坛的徐志摩,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再别康桥》
说起徐志摩,最初的印象还是在这首诗中。未见其照时,心中浮现的也是一个风度翩翩谦谦君子般的多情少年。果不其然,书的封面即是一张徐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徐志摩西装笔挺,衣领雪白,一副纤细的眼镜架在高挺的鼻梁上,目光坚定又淡然,完全是一副才子的模样。只单看这身行头与气质,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也是极少的青年才俊。
作为影响现代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徐志摩的一生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五载,但可谓精彩纷呈。从浙江硖石出生到北京求学到美国到英国,从结婚到他恋到离婚到再婚,一生跌拓起伏。作为一本简洁的人物传记,本书遵循了纪录片式的手法,只撷取了影响徐志摩人生的20个节点来展现其一生。
韩石山先生系历史系出身,行文中不难看出其对事件脉络的梳理极为考究,但凡涉及时间事件对应模糊之处,必用其它辅料互为佐证,尽量还原其真实性,精细到徐志摩某年某月某日的行程、所见之人、所说之话及书信手稿,并不因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褒义有加,相反,读完整书,一个真实可感的徐志摩仿似被请下神坛,看到的是一个凡人徐志摩的一生。
徐志摩曾说,他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
如今被我们世人最常称道的也还是他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个女人的情感纠葛。徐志摩出身于商贾之家,家境殷实,16岁在杭州附中读书时,即被家人安排,与时年13岁的张幼议订婚。而后两年二人结婚。徐志摩奔赴北大读书,张幼仪辍学在家侍奉公婆。只此一点,一个是日渐接受新式教育的开明青年,一个是沿循旧时传统礼教成长起来的大家闺秀。冥冥之中,已是分道扬镳。
在徐志摩的眼里,林徽因是其唯一的灵魂伴侣。” 我懂你像懂自己一样深刻。”(徐志摩)而张幼仪则是横亘在他追寻自由和爱的绊脚石。当其深陷在与林徽因的热恋里时,他对张幼仪的无情可见一斑。
当他把张幼仪接到伦敦,张告之其怀孕时,徐志摩听后立刻就说:“把孩子打掉!”
“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了。”张幼仪说。
“还有人因为火车肇事死掉的呢,难道因为你看到,人家就不坐火车了?”
如此无情的话,也只有在被热恋冲昏了头脑时才说的出吧。
然林徽因终是用理智放下了这一段情。书中未表何因,但从后来林徽因的回应中能够看出端倪。“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因为终不得,林徽因成了其一生情感的牵系。
徐志摩后转恋上朋友之妻陆小曼。致两人均离婚又结婚,婚姻亦不被家人祝福,徐家终不承认这个儿媳妇。陆小曼之后的堕落与绯闻让二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徐志摩飞机失事是在与陆小曼吵架后奔赴北京发生的。
从这些看,徐志摩在情感上多情又无情,感情用事又有些不负责任。最终也未获得自己理想的爱情。
张方晦(陆小曼的学生)在一篇文章提到陆小曼对徐志摩的评价是“始终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是真的,不是装出来的” 。
也许也正是应了这孩子般的性情,徐志摩的真在那个时代那么突兀,他的浪漫热情一腔热血全部融入诗歌、散文,才那么引入注目。
综其一生,求知、追寻灵魂的自由是主线,可谓一个极端的理想主义者。
他在北京大学学的是法律,在美国克拉克大学学的是历史,在哥伦比亚大学学的是政治学,在伦敦大学学的是经济学。国内师承梁启超,后辗转多国广交朋友,与泰戈尔私交甚密,后访问狄更生、哈代等名人,为追随罗素,放弃即将拿到的博士学位弃美去英。如此遵从本心的率性而为,也不难理解其在感情上的选择了。只是,这如孩子般不经世事的烂漫,似乎也只适合生存在诗的世界里了。
:这部传记比较精简,韩石山先生另有一本《徐志摩传》,可参看。个人感觉传记类的还可结合其它人物传记来看,比如《林徽因传》、《陆小曼传》会更立体。本书对林徽因与徐志摩之间的情感没有过多笔墨,对陆小曼的书写也停留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将其书稿整理出书。只看细节,总觉得陆小曼本人吸食鸦片、任性骄奢、自甘堕落,而之后的陆小曼半生素衣,之后的林徽因、张幼仪,他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堪称传奇。
《情浓化不开:徐志摩》读后感(三):捕珠捉玉话志摩——读《情浓化不开:徐志摩》
捕珠捉玉话志摩
——读《情浓化不开:徐志摩》
文/凡悦颜
徐志摩的一生都是故事,对文学那狂热的爱、对三个女人那理不清的情,都让人们好奇。
《情浓化不开:徐志摩》是陕西人民出版社最新推出的,是《徐志摩的20个细节》一书的再版,应读者要求重新设计了封面,视觉上更清爽素雅,徐志摩的照片也比原版更加干练有魅力;书中内容未删改,选取了志摩一生有代表意义的20个节点,捕珠捉玉徐徐道来,其中有穿插和重叠印证,每章围绕各自的主题,通过证据比对和时间推算论述具体细节,语言精炼,注重美感和趣味性,附带了很多珍贵照片和真迹,涉及了很多相关的文学作品和诗句,适合延伸阅读,称得上一本不错的人物传记。
女人,爱情
提及徐志摩,离不开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林和陆都称得上风华绝代、民国佳人,如果早些与徐认识,或许历史就会改写。然而,还在杭州府中之时,徐就不得不奉父母之命与年仅13岁的张幼仪订婚。细想张也是受害者,在不知道自己根本不是人家的菜的情况下就糊里糊涂的嫁了,接下来辍学侍奉公婆、付出青春,而男方则到北京、美国深造读书,认知方面的鸿沟只会越来越深,加上新思想的冲击、新情人的卷入,劳燕分飞 是迟早的事。
张幼仪做了个正确的决定,就是同意徐志摩的离婚。当听到徐毫不犹豫地说出“把孩子打掉”这句话时,张对徐的爱可能也就死了。虽然后面也曾认命的想接受徐娶小妾,但现实是徐根本容不下她。好在公婆都是认可她的,也有了徐家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里因为这次舍,她得以留学深造、合伙办服装公司、找到新的另一半、儿孙绕膝,直到最终以88岁高龄辞世,都可以称得上是反婚姻上的失败,得人生的成功。
林徽因也做了个正确的决定,就是没有和徐结婚,将所有的美好刻在的心里,成了徐永远的念,愈是得不到,愈是完美,更何况林的一生从来没有放弃提升自己。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生活。
陆小曼与张林二人比起来就随心多了,为着心中的自由和对徐志摩的爱,毅然决然地和原配离婚,她的生活可以用奢靡放纵来形容,在提到堕落的原因时,作者指出其中之一可能是由于她这个儿媳妇从来没有被徐家父母认可,就连婆婆去世,公公也不许她回去奔丧,却允许前儿媳张幼仪(后认为干女儿)去。细想陆也是个可怜人,夹在张(公婆)和林之间,怎么会有安全感。陆的一生可谓让人嗟叹,如此才情本该有更好的结局,好在后期坚持绘画和整理徐志摩的遗著也算很有意义的事。
世事无绝对,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更多的东西。从这三个女人身上,或应该懂得,爱情不是女人的全部,与其将自己的一生押注在男人身上,不如好好提升自己。张林的舍是智慧,小曼的看开也是智慧,也正因为他们的舍和看开,得以留下那么多文学精粹和人生故事。
提及徐志摩,除了感情,离不开他的诗、他的新月派和他的朋友圈。
相比爱情,徐在学业和事业上则更果断、坚决,单单是北大求学时,他就明确自己的目标是留洋,所以他可以游刃有余地选修自己感兴趣的功课。赴美留学后艰苦读书,一年半获得学士学位,不到一年拿到哥伦比亚大学硕士。他立志要跟有真知的人认真地念一点书,所以摆脱博士的诱惑跑去英国追随罗素,在求知和事业的路上,虽然一次次的放弃没有换来心中所想,却也一直初衷未改。
纵观徐志摩的圈子令人咋舌,胡适、闻一多、林语堂,张君劢,眼前晃动着的太多是当时中国社会杰出的人物,果真是惺惺相惜、人以群分,父亲对他学业上的投资让他的眼界和交际圈更开阔,加上协同妻兄劝说梁启超收徐志摩当入门弟子,到后来创办新月派,尤其张君劢在回应妹妹离婚消息的信件中,一句“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 足可见其才情和人格魅力令人望其项背。之于他文学上的成功,或许与先天的才情分不开,但后天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出回国时“勉励写作、四处投稿”是他的常态,抱着要干就干出个样子的心态对待事业,增加了那短暂人生的广度和深度。
阅读立体的徐志摩,也是在观人生,有得志有失意,有悲也有喜,笑待世间繁华与落幕,为着心中所想,努力去自由地活着。
《情浓化不开:徐志摩》读后感(四):谁是天空那朵云,又偶然投进了谁的波心
我并不喜欢徐志摩。
徐志摩的风流韵事机会人尽皆知,加上金庸笔下以徐志摩为原型塑造的云中鹤一角,更增添了我对徐的不满。
之所以看这本书,纯粹想多了解徐志摩,不想一直在一知半解中偏见下去。
作者韩石山很睿智,他避开了流水账式的传记手法,巧妙地选取了徐志摩人生中20个重要节点,捕珠捉玉般地展现了徐志摩的多面生活,无论是家庭、求学经历、婚姻爱情,还是事业追求,都有所涉及,而又不拖泥带水,细细读来,似乎这个身形瘦长、举止文雅的民国风流才子就立在面前。或吟或写,或哭或喜,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读过很多传记,有些作者源于对传主的欣赏,往往导致传记内容有失偏颇。例如关于张爱玲的传记《你因灵魂被爱》,作者显然很反感胡兰成,行文之间不自觉地沾染贬义色彩,在无尽的意淫和诋毁中,胡兰成已经不是张爱玲所爱的胡兰成。对于想要了解他们的读者来说,很容易误入歧途。
私以为,传记本身是讲述传主的经历。既讲人,就必然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既客观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与时间内,其实就是一段历史,只不过是一段个人的私历史。当传记归根于历史,做传自然也要具备历史研究的严谨。不然的话,说书去好了。
在这一点上,我非常欣赏本书的作者。他既可以近距离地观察了解,对徐志摩的人生“透明化”,同时又可以抽离开来,尽量客观地为读者呈现真实的徐志摩。
徐志摩与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的时候,那个女人正怀胎在身,读到这里,我几乎忍不住想破口大骂。与林徽因的恋爱,是段风流佳话,可是也不免为徐志摩伤感。因为当他带着狂喜去回复林徽因的电报时,被告知同时有好几个男人给这个女人发去了相同的电报。看到这里,我不免想,林徽因是爱他的吗?还是只把他作为备胎之一?他在爱情上,像个莽撞的孩子,终究让前妻成了路人、恋人成了他人妻、老婆成了瘾君子。
这条残破的感情线上,徐志摩怨不得命运,一切不过是因果自尝。
在创作上,他拥有取之不竭的灵感,无论是康桥,还是翡冷翠,都成了他笔下流淌的诗意。而在担任晨报编辑时,徐志摩也展现了自己极具个性和改革性的一面。无论是更换报刊名的字体,还是加入插画,调整排版,他都像个大胆的冒险家,不断尝新,不断突破。
不包庇他的失责,也不掩盖他的才干,成就了一个饱满的徐志摩。
语言,对于一本传记来说,往往不会被注意到。作者的语言像在幕后支撑起皮影四肢行动的竿子,看似可有可无,却又至关重要。
有的传记语言,像是缺了一根竿,怎么扯动都不协调,人物干瘪而僵硬;而有的传记语言,又像是自带了一副皮影,大大抢了主角的风头。比如白落梅的《人间四月天》,在林徽因的传记中鼎鼎有名,但我却怎么都欣赏不来。大篇幅地景色描写,辞藻华丽地堆积,像是天上无故投下的一抹阴影,完全掩盖了主角林徽因的光彩。这样的传记,在我看来,是顶失败的。
相对来说,我更欣赏韩石山的语言。简单直白,清清楚楚地说明白一件事,干干脆脆地结束一个场景。不拖泥带水,不大肆渲染,你注意到的,只有那些鲜活的人物。
总体来说,满足了我了解徐志摩的胃口。不肥不腻,清淡简单,是本不错的传记作品。
最后补一句,在徐志摩所有的诗中,我最爱《偶然》,有种随手拈来的美感,裹挟那不期然的怦然。
如果你恰好看过赵薇那版的《情深深雨蒙蒙》,她在大上海舞厅当歌女时,曾经唱过这首歌。看来,琼瑶阿姨对她这位三舅妈的堂弟的文采,也是比较认可的。
《情浓化不开:徐志摩》读后感(五):多情?薄情?徐志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小时学过至今难忘的一首诗,这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徐志摩。我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令人难以企及,他与多名女人的周旋在近一个世纪之后仍令人津津乐道。他是一名多情到极致的风流才子?还是一名寡情的负心人?在这本《情浓化不开:徐志摩》里,有着最真实的记载。
《情浓化不开:徐志摩》是一本精致简洁的人物传记,不同于其他人物传记那样厚厚一本,这本书厚度适中,文字记载精简,没有从出生至去世编年体一样叙述徐志摩的一生,长篇大论的枯燥记述,而是精心撷取影响徐志摩一生的20个节点来写就他的一生。从幼时家乡的学习,到北京、美国、英国,从奉父母之命订婚,到离婚追求真爱,写尽徐志摩的一生,精心挑选的都是影响徐志摩的大事记,作者以纪录片似的手法捕珠捉玉,不枝不蔓娓娓道来。
徐志摩生活的年代与我们还是有点久远,但提起他大家仍是十分的感兴趣和熟悉,在大部分人心里,人们津津乐道感兴趣的仍是他与三位女性的故事:发妻张幼仪、一生最爱林微因、第二任妻子陆小曼。徐志摩生活的那个年代,真是人才济济的年代,有太多的才子和才女,每一个人单挑出来都值得细细研究一番。偏偏与徐志摩纠缠的三名女性,都是赫赫有名的。
徐志摩奉父母之命与张幼仪定亲结婚,又留下她在家中侍奉公婆抚养幼子独自外出求学,一别就是四五年。安定欧洲接妻子团聚的最大理由不是多年的分别,而是想要离婚。因为在欧洲,徐志摩发现真爱、要打破传统的枷锁与真爱在一起,这名女子就是他一生的最爱林微因。始终求而不得没有在一起才是最令人牵怀在心的。为了她,徐志摩可以毫不犹豫无情的向已怀二胎的张幼仪提离婚并要求打掉第二个孩子。即使后来再和真爱陆小曼结婚,他此生最喜欢的仍是林微因。
徐志摩一生专情,对林微因一往情深;一生多情,与三名女子有感情纠葛;一生薄情,只追求真爱而不过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
多情?薄情?历史上的徐志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断。《情浓化不开:徐志摩》,用20个节点,讲述徐志摩的一生。
《情浓化不开:徐志摩》读后感(六):品味志摩的“感情线” ——读《情浓化不开:徐志摩》
文/岸晓风
还记得第一次读徐志摩《再别康桥》时的那种震撼。“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
当然,美丽的诗歌也如同绚烂鲜花。志摩将康桥写得那么美,却也带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哀愁。当我们“知人论世”的读过《情浓化不开:徐志摩》后,再回头来看这首诗时候,我们就明白这首诗与志摩的感情生活是分不开的。
从某种程度来说,徐志摩是为“情感”而生又为“情感”而死的。这种“情感”既指他的爱情也有他的友情。这也是徐志摩人生轨迹的一条“主线”。韩石山《情浓化不开:徐志摩》这本书没有从传主出生长篇大论铺陈开去,而是精心撷取影响徐志摩人生的20个节点,以纪录片式的手法展现志摩短暂却精彩的一生,不得不说是作者掌握了志摩一生的“感情线”。
在感情方面,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见证了人性的美丽与大度,正如书中所说:“对徐张二人离婚,其实看的太过认真。这样的离婚,多少点儿游戏意味”,即读者也不可以现在的世界观去完全看待当时的事情;他与陆小曼的婚姻参杂了太多的物质功利,也正是陆小曼的铺张、沉沦和脱离人间烟火味,害死了志摩;而他与林徽因的那淡淡情愫才最令人唏嘘,他为林徽因写了诸多像《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正是林徽因客观上激发了他巨大诗歌成就。但是“得不到的也许是最美好的”,这种“淡淡的忧愁”不知让多少人寸断肝肠。
在友情方面,他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和灵魂人物。他编的《晨报副刊》拥有巨大的影响,他身边都是胡适、郁达夫、沈从文、梁实秋、蒋百里、丁西林、陈西滢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他是一个“热情如火”的好哥们。
当然,作为近现代首屈一指的诗人,徐志摩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徐志摩也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担当。(转载请联系:anxiaofeng998@126.com)
《情浓化不开:徐志摩》读后感(七):多情如摩
文/风之子
提及徐志摩,就不得不提他身边的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他短短的34年人生光阴,除却才情,感情就是世人最为关注的。本书《徐志摩情浓化不开》虽没有详细深挖徐志摩的感情生活,但是徐志摩炽烈而自由奔放的感情,与他这一生自由放荡不羁的生活,相互映照,让人唏嘘。
本书短短的20个篇章,串起了徐志摩的整个人生。作为长子独孙,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用商人头脑为他撑起了殷实的家业,也奠定了他日后出国的资本。没有物质的束缚,远走他乡接受最先进的教育,不管是去杭州,上海,大津,北京读书,甚至远走美国,英国。这个青年,如此幸运的最早接触了外面的世界,解放了自己的头脑。这种自由无拘束的求学环境,没有让他安逸不前,反而催生他自由浪漫的思想。尤其是在与英美两国上层文化、政治人士交往过程,极大开阔了他的视野。
一个本性就自由放荡的浪漫派,怎会容忍家族包办婚姻,更可况,还是小脚的张幼仪。对婚姻的不满,对自由渴望,激发了他对理想中女子的渴望和追求。而此刻出现的林徽因恰如其分的满足了徐志摩对爱情的渴望,所以他一见钟情于林林徽因。但林徽因最终嫁给了徐志摩老师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本书并未对徐志摩和林徽因的这段交往浓墨描绘,但蜻蜓点水似的描述,错综而微妙的人物关系,也为这段感情涂上了神秘色彩。徐对林求而不得的渴望,并未阻挡他对文学炽烈的感情。徐志摩的才情通过创办新月社,编写《晨报副刊》而声名鹊起,他的自由浪漫的才气为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新风气。
不管是徐志摩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感情,还是逼人的才气,都与他成长的人生轨迹有关。家庭作坚强的经济后盾,求学自由的环境,交往的雄厚人脉,这些都给他自由浪漫诗人情怀增分不少。书中展示了在他人生重要阶段一些书信,照片的影印版,向世人揭示了与其相关的珍贵史料。
对于徐志摩这样的一位浪漫诗人,他一直追求的是爱情,而不是婚姻。即使冲破了层层阻碍,与陆小曼结婚,但真实的婚姻生活,摆脱不了柴米油盐的琐碎,更何况是出身富贵,花钱大手脚的陆小曼。对于徐志摩的早逝,不少人归咎于陆小曼的骄奢生活。
对徐志摩来说他就像一只飞蛾,明知道前方是火,但飞蛾对光明和自由炽烈追求,最终会让他不顾一切往前冲。所以归根结底,他放荡不羁的性格,成就了他短暂又绚丽的一生。
《情浓化不开:徐志摩》读后感(八):就使打破了头,也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
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喜欢读徐志摩的散文,二十年后再读,另有一番所得。
九十年代初,那时没有网络,要看书也只有新华书店。机缘恰凑,家里有一套现代文学的散文集子,有鲁迅、周作人、徐志摩等人的散文全编。年幼的心看不出周氏兄弟的好处,正喜欢徐志摩那些繁复绮丽的形容描摹。记得初中毕业的时候,语文老师说我性格偏好浪漫,注意不要太过偏颇,像徐志摩似的。(大约也是那天,老爸提到考电大文凭的时候拼命背题目,记不住是泰戈尔还是戈尔泰。这位女老师天真地困惑:您应该喜欢泰戈尔的诗啊?“何不食肉糜”的女文青,大概以为诗歌是每一个人都有闲情欣赏品味的口粮吧。)
辞藻层面的才华,其实并不持久,语言随社会发展而变迁,很多当年的美文隔了几十年几百年的时光看去,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文人最令人记得住的,倒是性情,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有限的史料中鲜活明丽。
国人喜欢嚼议那些八卦是非,尤其是才子佳人的,徐志摩短暂一生最为人津津乐道议论不休的,无疑也是他的情爱故事,主角陆小曼林徽因的嚼烂了,还有凌叔华张幼仪的。评论别人的故事还是为了浇自己心中的块垒,所谓发掘文本的现实意义也不过如此。前一阵把张幼仪写得那么励志的鸡汤文果然也是与时俱进的,张家那么多兄弟都自始至终宽宥爱护徐志摩,咱们抱不平些什么呢?
除去这些驳杂的外在,徐志摩最大最持久的魅力,其实是他追求自由的天真。《就使打破了头,也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一文中,他说,“照群众行为看起来,中国人是最残忍的民族。照个人行为看起来,中国人大多数是最无耻的个人。慈悲的真义是感觉人类应感觉的感觉,和有胆量来表现内动的同情。中国人只会在杀人场上听小热昏,决不会在法庭上贺喜判决无罪的刑犯;只想把洁白的人齐拉入混浊的水里,不会原谅拿人格的头颅去撞开地狱门的牺牲精神。只是幸灾乐祸、投井下石,不会冒一点子险去分肩他人为正义而奋斗的负担。”这样的杂文,像不像鲁迅?作为特定时代的知识分子,徐志摩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在其运笔行文中可见一斑,在考察苏联时对体制的警醒与抵制更是充满先验的敏感。
新上市的《情浓化不开:徐志摩》是部小书,大致客观公正,介绍了他一生中的一些重要节点,不枝不蔓,可以一读。但若想直接感受这位著名诗人有思想有担当的一面,可以读两本他的杂文集子,《再来跑一趟野马》《我们病了怎么办》。那些“急不可待”的思想与情绪,发自天性的困惑与激情,殊为难得。
《情浓化不开:徐志摩》读后感(九):也许会有第四段恋情出现的徐志摩
文/巴奇俊
一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让我们知道了诗歌里的徐志摩。他有着这首诗歌里一往情深,也有着这首诗歌里的蜜意柔情,更有着诗歌里的多情深沉。诚然,我也是因为诗歌里的徐志摩,才对徐志摩格外的着迷。当我拿到《情浓化不开:徐志摩》这本书,我就断定,我会为此着迷,爱不释手。
年少读书时的徐志摩,性格特别活泼开朗,身材矮小,脸很长,脑袋很大。相对来说是个调皮捣蛋的人,常常做些幽默搞笑的事情,以吸引别人的注意。读书也不算用功,爱看小说,庆幸的是考试和写作文总是以高分惊诧别人。这样的徐志摩,或多或少,在我们读书时,都能从他身上找到相同之处。每个天生乐观的人,也都有着不轻易说出来的愁。这样的性格,徐志摩在和陆小曼结婚后将这种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14岁上中学的徐志摩,已经对书法非常擅长,写的毛笔字相当漂亮,在1975年《府中日记》徐志摩的真迹被日本友人归海时,连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等多位老先生都对徐志摩年少时的毛笔字连连称赞。可谓年少时的徐志摩有着更多不凡的才气。文章也已经师出梁启超的风格,并模仿运用自如。毛笔字更是在康有为的指导下,书法颇具功底,充满着刚骨之气。年少的徐志摩展现在对文学上特有的才华天赋。
说到徐志摩的一生,我们最关心莫过于让他情浓化化不开的三段婚恋史。
1,与张幼仪的婚姻。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是一场没有爱情的婚姻。两人在完全没有相识的情况下,正在读中学14岁的徐志摩和13岁的张幼仪在各自的家人撮合之下,定下了婚姻之约,并且2年之后如约成婚。相处了8年之后,最终还是结束这场没有以感情基础的婚姻。正如在离婚之前,徐志摩写给张幼仪的信中所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无法忍受的,要把自由偿还给该自己的人,有价值的生命必须是通过自己的奋斗争取来的,真正的幸福生活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奋斗才能实现。这样的婚姻难免让人感到无奈,多少让人有点感慨。
2,与林微因的恋情 。这段恋情是最被世人所传的,两人在伦敦一次国际联盟会议上而结识,继而在和张幼仪未曾离婚的状态下对林微因产生爱慕之情,很快彼此热恋,并在私底下书信保持恋爱关系多年。不可否认,这也是导致与张幼仪离婚的导火线。对于这种婚外情,本就是一种错误的因缘。最终,林微因无法从徐志摩身上看到她所愿望的结果,和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走在了一起,结束了这段可遇不可求的恋情。正如徐志摩对这段感情而写的一样: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徐志摩对林微因的感情绝对是不容怀疑的,只可惜有情人总不可终成眷属。
3,与陆小曼的再次婚姻。这也是一段婚外情的婚姻,只不过这次婚外情的人不是徐志摩,而是女方陆小曼。徐志摩与陆小曼相识相恋,是在陆小曼和王赓结婚后四年。无论是从认识,到走到一起,最后两人奔向婚姻殿堂,都是充满着故事性。当然,这次婚姻,直至徐志摩在35岁的人生岁月尽头,也没有结束,可谓至死不渝了吧。
尽管徐志摩和陆小曼结为夫妻,但徐志摩对林微因的旧情还是无法遗忘,与陆小曼结婚后,徐志摩还是和林微因保持着些许的藕断丝连之情。毕竟,世界上,有几个人真的能对旧情人不想不念的?当相思,一捕捉到旧情的星火,也难以不点燃起点旧情重来之火。当然,林微因对徐志摩还是死了心,只是徐志摩自己还是放不下。也是这就是诗人都会存在的多情因素所致吧。
徐志摩和陆小曼婚后几经周转,到了上海后,陆小曼生活极度奢侈,还染上了吸鸦片之瘾,并一发不可收拾。这使得陆小曼完全变了个人,更使得徐志摩对陆小曼吸鸦片后的两人生活感觉到无尽的厌倦。直到徐志摩因为坠机而遇难,徐志摩也多次表现出这种厌弃和逃离之心,舍下陆小曼,一个人去了欧洲,日本,美国,甚至长久待在北京,也不愿稳定在上海。
说到这里,如果历史上没有出现这次坠机,徐志摩没有离去,那么,徐志摩后面的人生,是否能过依旧忍受着这样下去一辈子吗?在我看来,与陆小曼的这段婚姻,也会随着时间的积累,徐志摩也很快爆发那早已厌倦的心,砍断两人的婚姻关系。再接下来在徐志摩的事情,谁也不好断定。但随着徐志摩的多情和徐志摩的才华,难免不对他如果和陆小曼离婚后的感情不多推测。说不好,就像那些电影情节一样,在徐志摩身上,还真的有第四段恋情出现呢?
——转载须经本人授权,转载请豆油本人。谢谢
《情浓化不开:徐志摩》读后感(十):轻轻挥手,诗人还在灵魂里
我前面看了一本书《林徽因和她的朋友圈》,里面提到徐志摩初见16岁的林徽因,就被深深吸引,然后展开猛烈的追求。后来张幼仪到美,视林徽因为朋友。虽然张幼仪内心里是允许徐志摩再娶小太太的,虽然张幼仪也正在学着坚强隐忍的.她离开的时候甚至林徽因都有去送行.但是林徽因看向张幼仪的时候,内心的挣扎和苦痛是无法表达的。果然后来林徽因逃离了徐志摩回国了。书中说林徽因跟梁思成的婚姻,几乎是徐志摩的恩师梁启超一手促成的。在那本书里,我极喜欢梁启超,他那么喜欢林徽因,而且还是水到渠成的促成了这桩美满的婚姻,完全没有长辈的固执干扰。而在《浓化不开:徐志摩》里,我们看到徐志摩的爸爸拿出1000块银元,为儿子争取到一个机会,入得梁启超门下,拜梁启超为师。当时中国第一流的学者梁启超,却轻而易举的化解了徐志摩当年最挚热的爱情。好像当年梁启超曾经劝阻徐志摩,而徐说我追求我一生的挚爱,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真是全心全意追求吾爱的感觉,哪管它什么结果。
这却苦了诗人徐志摩。当年的徐志摩,其实也是小鲜肉一枚,大约25岁。只有已有妻儿。我家人不喜欢徐志摩,说他太乱情,而且喜欢的人众多。不管他有没有喜欢张幼仪,但是娶了她而且生了子。可是当年他在美国打算抛弃张幼仪的时候那么决绝,我家人可怜当时当地的张幼仪,所以对徐志摩没有好感,而且他后来又喜欢人妻陆小曼。
许多事说不清道不明。
但是诗人徐志摩身上许多美好与传奇的一面,还是非常吸引人的。那些浓情化不开的诗句,是不会出自一个肮脏的灵魂的。诗人有一颗最真切的没有束缚的高贵的灵魂,他从不伪装内心,对爱情飞蛾扑火,所以会有世人所不解。
但是不管怎么说,徐志摩是盛名的大才子
曾经想过去访问诗人故居,碎叶和硖石都在其列。现在却知道了,硖石已不复存在了,现在名为海宁,而且当年徐志摩的故居已被拆迁掉了,诗人的影子和足迹已然无处可寻,不知道李白的故居碎叶会是怎样的光景。有一年林徽因坐火车经过硖石,只停5分钟的小站,林徽因匆匆跑下火车,望向一片苍茫的诗人故乡,当时应该在内心里泪流满面了。当时梁思成陪着林徽因,而此时的徐志摩已因飞机失事离世。其实后来的徐志摩和梁思成及林徽因都是好朋友,非常好的好朋友。当年徐志摩飞机失事的时候梁思成等一帮朋友都亲处去到失事地点处理后事。
在诗人的眼里,痴情会转化为深得化不开的友情的。他是懂爱的。
少年的徐志摩已是奇迹,每次都是第一名,而且不怎么学习,从来都是手握一卷闲书在读。林徽因给他内心留下太多情绪和忧愁,所以他变成了一个诗人,留下康桥的世界名诗.他回国后的发展也是受阻的,有一阵子四处投稿.新月社的崛起,以及他后来被众人抬高的诗人身份,以及他被人嘲笑出身富豪之家等等,都曾经影响过他.只是自始至终,林徽因仍然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个人.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再别康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