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银河帝国 :基地》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银河帝国 :基地》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03 20:5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银河帝国 :基地》读后感精选10篇

  《银河帝国基地》是一本由艾萨克•阿西莫夫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银河帝国 :基地》读后感(一):基地的三次危机

  剧透。

  心理学家哈里·谢顿,通过严密数学模型计算出银河帝国将在未来遭遇毁灭。既然帝国的毁灭势不可挡,谢顿打算将毁灭后进入的蛮荒时期可能缩短,让新的文明在一千年之内孕育,接替成为下一个银河帝国。虽然领导人们对帝国的毁灭有所感知,因为文明实际上在近些年来没有大的发展,甚至在退步,但是考虑社会政治因素,他们对此秘而不宣。为了不让谢顿预言产生不良社会影响,他们让谢顿带领十万科学家,迁移到银河帝国的一个边缘星球——端点星,去编纂银河帝国百科全书美其名曰寻找拯救银河帝国的方法,并确定能找到,以此来安抚民心,实则是流放,使其远离权力中心

  三十年过去了,端子星(基地)上的科学家们矜矜业业地执行谢顿的计划,即编纂银河帝国百科全书,将科技记录下来。端子星附近的四星球却是完全不同局面,他们不断地发生军事冲突,想要成为当地的强者,而他们的文明已经退化到失去了核能。其中的较强者——安纳克里昂星球——则对端子星上的高科技虎视眈眈。但基地上的科学家却对这种威胁视而不见,他们依仗银河帝国的保护,觉得安纳克里昂星不敢对他们如何。但是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身处帝国边缘的基地显然对于自顾不暇的银河帝国来说,已经脱离了他们的管辖范围。时任市长哈定看出基地来到了生死存亡的第一个危机点,基地需要从编纂图书的老本行解放出来,进入下一个阶段,但这种主张遭到了星球上的科学家们的强烈反对

  基地的奠基人谢顿,修建了穹窿。他曾跟后来者有过一个约定,三十年后,他将以影像方式出现在穹窿上,揭示他的预言,或战略部署。谢顿在危机时刻出现了,他说已经预料到这将是基地面临的第一次危机,危机的出现让基地目前只有一条路可走,这条路是显而易见的,必然按照他的预计进行下去。而当初编纂百科全书的任务,不过是掩人耳目手段,现在基地需要正式进入一千年建造下一个银河帝国的计划中。谢顿的影像结束之后,哈里成为无可争议的当权者,即便没有谢顿的话,他也做好了武装夺取政权准备,按照谢顿预计的那般,未来势不可挡地进行下去。

  哈定利用四星球之间对于端子星的技术野心,通过星球间的游说,让四星球进入了一种互相制衡,谁也不敢擅自占有端子星的状态。端子星在这种平衡中获得了生存空间。而且他们利用科技差距创造了科技宗教,即以一种宗教的方式,向四星球输出科技,让星球上的居民对科技宗教的神秘力量深信不疑,端子星与谢顿对他们来说,分别是天堂上帝一般的存在。端子星对四星球的教育,建立在错误的科学基础上,即以一种混乱的方式掌握最终的结果,却始终无法参悟科技真正的原理

  又三十年后,端子星迎来了第二次危机。安纳克里昂领导者的野心一直未曾泯灭,他想要将端子星占为己有。一次安纳克里昂星收获了一支装载高科技但受损严重的银河帝国星舰,他们想让端子星来修星舰。假若基地不肯修,他们便发起战争;假若基地修了,他们便借助这艘强大的星舰向端子星发起战争。哈定已然年迈,他同意给他们修星舰。但这一行为引起了国内某些势力不满怀疑哈定已经倒戈向了安纳克里昂星,打算从他手里夺取政权。在内外夹击下,一场战争似乎不可避免,修星舰不过是延缓了战争开始时间

  星舰修完后,哈定奔赴安纳克里昂星祝贺其国王成年。在安纳克里昂星,哈定被星球上的当权者软禁了,而侵略的星舰已经开赴端子星。哈定利用之前埋下的科技宗教的力量,让安纳克里昂星国内民众对当权者充满不满,认为此举是忤逆神权。而操控星舰的都是曾被派向端子星学习的传教士,他们对端子星天赋神权的意识更加强烈,在一场暴动之下,星舰被控制在了宗教掌有者的手中,安纳克里昂星也被掌控在信教的民众手中,而宗教的掌有者就是端子星的当权者——哈定,一场不流血的战争结束了。谢顿的影像在这次危机结束之后再次出现,大概就是说,地基在每次危机出现时,都会按那条唯一的路走下去,直到千年计划实现,建立新的帝国。

  哈定的年纪已经等不到第三次危机了,下一任出现的基地英雄是马洛。当时,基地已经发展出了行商的行业,即向其他星球兜售技术。马洛是行商长。基地一直沿袭的是哈定的科技宗教控制的方式,控制其他星球。等到了马洛这一代,他决定摒弃宗教控制的方式,将本来以赚钱为目的的行商,转变成用经济贸易来控制其他星球。(文明的进化史?)新事物在一开始出现的时候,总是容易遭受质疑的。果然,马洛的主张受到了政治对手的反对。

  这时候,第三次危机也悄悄到来了。科瑞尔星球是一颗跟端子星存在众多冲突的星球,他们严格限制行商活动,甚至严禁传教士入境。但在行商的不断努力下,端子星还是将核能销售给了科瑞尔,用核能包装了他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科瑞尔星球的居民们过上了更便捷的生活,端子星也在贸易中赚得盆满钵满。

  但是科瑞尔跟基地的矛盾始终是存在的,他们在银河帝国的军事援助下,发动了对端子星的攻击。此时利用各种手段已经成为了基地领导人的马洛,对科瑞尔的攻击一直采取了退避的策略,目的是不想正面迎战引起银河帝国的注意。当然这种消极应战的方式引起国内的不满,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强。当然,马洛对结果早已胸有成竹。因为前几年对科瑞尔的贸易输出,早已宣告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在战争期间,端子星停止了对科瑞尔的技术支持,科瑞尔星球上的居民刚开始能够为了战争忍受各种不方便。但随着战争的持续,科瑞尔国内的反对声音将越来越强,最终本国民众将会施压,今早结束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之后,马洛的领导地位已然稳固非常了。

  至此,谢顿、哈定、马洛,成为了基地人民的三位英雄。

  听说阿西莫夫在写基地系列时,借鉴了《罗马帝国衰亡史》。读这本书,似乎能瞥见世界文明的发展史,那些各国利益的角逐、社会的变革、经济的演变,读来感觉跟生活都很贴近。架构虚空的,发生的事件又是“真实”的。诶,读完只觉得任重而道远啊。

  最后是摘录。

“观看繁星闪耀的光辉欣赏星团展现出难以置信朦胧,好像一大群萤火虫永远禁锢在一处。”“帝国的覆亡是一件牵连甚广的大事,可没有那么容易对付。它的原因包括官僚的兴起、阶级流动的停滞、进取心的衰退、好奇心的锐减,以及其他上百种因素。”“我们见到的只是表面强盛,仿佛帝国会延续千秋万世。然而检察长大人腐朽树干在被暴风吹成两截之前,看起来也仍旧保有昔日的坚稳。此时此刻,暴风已在帝国的枝干呼啸。我们利用心理史学来倾听,就能听见树枝间的叽嘎声。”“每个人学到的都仅仅是极零碎的片断知识,无用又无益。知识的碎片起不了作用,也不可能再传递下去,它们将遗失在世代交替的过程中。”“为什么科学家都是九流的行政人员。或许只因为他们惯于处理弹性较少的自然现象,而不懂得如何应付善变人心。”“从头到尾,你们不是依赖权威就是仰仗古人——从来没有自立自强。”“这无异于一种病态——一种条件反射,遇到需要向权威挑战时,自己独立思考能力就完全关闭。”“光明磊落总有好处,尤其对那些以卖弄玄虚著称的人。”“每次遇到危机时,我们的行动自由便会受限,只剩下唯一的一条路可走。”“只要在战略性的地点,实施战略性的销售,就能在宫廷里建立起拥核的派系。”“任何宗教,出发点都是诉诸信仰感情。如果将宗教当成武器,那是非危险的一件事——因为谁也不敢保证这种武器不会反过来伤到自己。”

  《银河帝国 :基地》读后感(二):“银河帝国”全集:两万年未来史,千兆人银河梦

  2018年4月9日至5月25日作

  注:本文依据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银河帝国”全集而写。

  仰望星空,观浩瀚银河,引无限遐思……银河,多么令人类迷醉!

  银河系极广阔,人类对银河系的想象也极丰富。而在众多虚构版银河系中,科幻大神艾萨克·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堪称最璀璨。它涵盖“基地”、“机器人”、“帝国”三大系列小说,跨越两万年,以古罗马帝国为原型,描绘了人类开拓银河系的未来史。

  从2016年5月末到2018年4月初,我间断地通读了由读客图书引进的简体中文版“银河帝国”全集。这套鸿篇巨制共15册,按顺叙为序排列如下——

  《银河帝国8:我,机器人》;

  《银河帝国9:钢穴》;

  《银河帝国10:裸阳》;

  《银河帝国11:曙光中的机器人》;

  《银河帝国12:机器人与帝国》;

  《银河帝国13:繁星若尘》;

  《银河帝国14:星空暗流》;

  《银河帝国15:苍穹一粟》;

  《银河帝国4:基地前奏》;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

  《银河帝国:基地》;

  《银河帝国2:基地与帝国》;

  《银河帝国3:第二基地》;

  《银河帝国6:基地边缘》;

  《银河帝国7:基地与地球》。

  其中,第8至12册为“机器人”五部曲,第13至15册为“帝国”三部曲,第4、5册为“基地”前传,第1至3册为“基地”正传,第6、7册为“基地”后传。我建议依顺叙逐册读,如此可领略阿西莫夫氏银河文明的沧海桑田

  “银河帝国”虽属硬科幻,却鲜有枯燥理论晦涩术语,而是用“科幻+推理+冒险”模式构建情节(如:以利亚·贝莱外星探案、哈里·谢顿川陀逃亡、塞佛·哈定保卫基地、葛兰·崔维兹寻找地球),实现比单一科幻更环环相扣、更跌宕起伏。小说体量甚大,还极精彩,足见阿西莫夫创作功力之深。

  阿西莫夫最令我惊叹的构思则是贯穿这部大体量作品的“双支柱”: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和心理史学。前者凭简洁伦理规范平衡人机关系,后者借复杂的数学计算预测文明趋势

  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而使人类受到伤害。  二、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三、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的情况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机器人学三大法则

  阿西莫夫的过人之处在于,仅凭《我,机器人》中简洁的三句话,便衍生出“机器人”五部曲的引人入胜。这三句话就像决斗规则,左右着主角反派的出招和胜负

  直至《机器人与帝国》结尾,机器人机·吉斯卡·瑞文特洛夫领悟并践行了第零法则——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整体,或因不作为而使人类整体受到伤害。

  第一法则(第二及第三法则亦然)随之被人形机器人机·丹尼尔·奥利瓦修正为——

  除非违背机器人学第零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而使人类受到伤害。

  人类文明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起初,正是人类制定了植根于机器人正子脑的机器人学三大法则,而数千年的人机互动又发展出第零法则反哺人类。总体上看,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及第零法则诱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从超空间跃迁技术到外围世界崛起;从第二波地外移民到川陀帝国扩张;从谢顿计划到盖娅体系诞生。此四法则或明或暗地显现于小说中,确保人类文明生生不息

  说不定,心理史学能指引我们走向一个崭新的社会,它和我们所见过的制度完全不同,是个既稳定又令人向往的社会。

  据第零法则成形约两万年后,赫利肯星人哈里·谢顿创设了心理史学。它涉及海量数学计算,但根基通俗易懂的两大公设——

  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类,总数必须大到足以用统计方法来处理。  群体中无人知晓本身已是心理史学的分析样本,如此才能确保一切反应皆为真正随机。

  其实,心理史学就是高阶版大数据应用,它的目的是总结过去、洞悉现在、预测未来,尽可能减少混乱,促进银河文明复兴——

  帝国覆亡之后,接踵而来的将是不可避免的蛮荒时期。根据心理史学的推算,在正常情况下,这段时期会持续三万年。我们无法阻止帝国的覆亡,也无意这么做,因为帝国的文化已经丧失原有的活力价值。但是我们能将必然出现的蛮荒时期缩短——短到仅剩一千年。

  到此为止,心理史学仍是包括数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口学、统计学等学科在内的超级综合体。待哈里·谢顿引入精神力(“机器人”系列和“帝国”系列也有角色掌握精神力),由心理史学(理论)指导的谢顿计划(实践)就增添了些许神秘和玄奇。恰因此,“基地”正传及后传才颇具冲突性,第一基地、第二基地、骡、盖娅等势力间的纵横捭阖总是惊现转折。

  更令我意外的是直到《基地与地球》结尾,我才知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及第零法则与心理史学竟也相爱相杀,心理史学隐含的第三个公设最终导致人类文明通往第三条道路。但前途是否光明,恍然不再确定。阿西莫夫以半开放式结局,为两万年银河文明发展史画上休止符。

  三大系列、15册书,“银河帝国”虚构了两万年未来史。

  简言之,未来史堪称人类历史的投射。概括起来,帝国一统、诸侯争霸、军事专政、宗教狂热、殖民侵略、工商财阀等小说情节,皆是真实历史再现,而不仅限于参考古罗马帝国史。阿西莫夫用这些熟悉的配料,做出了奇异的味道,还使我回味无穷。

  “银河帝国”唯一突兀之处是《繁星若尘》结尾那份号称“宇宙间最具威力的武器”的文件,可谓露骨地表达政治正确。但据说,此设定非阿西莫夫本意。

  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提出:“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银河文明起源于地球,但百千万年后,在奥罗拉、索拉利、川陀、端点星、盖娅等不同星球上,人类社会形态均发生了异变。阿西莫夫对人类历史的洞悉,与戴蒙德的观点不谋而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未来史不同阶段,小说都设置了相应主题供思考。

  “机器人”系列一方面使我体会到,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技术可推动人类文明加速发展,但人类切勿过度依赖技术,甚至被技术“吞噬”;另一方面,它还宣扬着一种无畏的探索精神。诚如以利亚·贝莱在《机器人与帝国》中所言——

  “我觉得,如果没有任何扩展,人类就不可能有进步。我指的并不一定是疆域的扩展,不过显然它最容易带动其他的扩展。如果疆域的扩展不必以牺牲其他智慧生物为代价,如果有足够的空间让我们向外发展,那么何乐而不为呢?拒绝这样的扩展一定会带来衰败。”

  “帝国”系列偏重政治隐喻:《繁星若尘》恰似一本科幻政治教科书;《星空暗流》高举反帝反封建反殖民反种族歧视伟大旗帜;《苍穹一粟》再次强调反种族歧视和反地域歧视。

  “基地”系列主要探讨如何选择未来。银河文明历经两万年发展,面临截然不同的三条道路:是选择第一基地的扩张?是选择第二基地的算计?还是选择盖娅的命运共同体?从现实意义上说,现在人类已通过多种模型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经济发展,未来人类能否运用近似心理史学的手段,深入预测社会发展趋势、有效优化文明前景呢?

  三大系列、15册书,“银河帝国”讲述了千兆人银河梦。

  每个人都有一个银河梦,无论想法是好是坏、是善是恶。小说人物们的银河梦也不例外,并铭刻着各自的时代烙印。

  以利亚·贝莱的时代,地球文明落后于外围世界。他的第一个梦想就是让地球人再次飞向太空——

  他曾告诉敏宁大城好像子宫,事实也的确如此。一个人想要长大成人,第一步该怎么做?自然是必须呱呱坠地,必须离开子宫。然后,就再也不可能回去了。  贝莱已经离开过大城,他回不去了。大城再也不属于他,这些钢铁洞穴已经形同陌路。这是个必经的过程,其他人也将会经历一遍。然后地球便能重生,开始对外发展。

  在他弥留之际,以利亚·贝莱的梦想升华作一切为了人类整体。他嘱托挚友机·丹尼尔·奥利瓦——

  “人人都会对人类整体作出贡献,因而成为这个整体不朽的一部分。这个由所有的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类——所组成的整体,就好像一幅已有几万年历史的织锦,而且从古到今,这幅织锦越来越精致,整体构图也越来越美丽。就连太空族也算是它的一部分,也对它的精致和美丽作出一己的贡献。任何一个人都只能算是织锦里的一根丝线,和整体比起来算得了什么呢?  丹尼尔,我要你将心思专注在整幅织锦上,别让一根丝线的脱落影响了你。那上面还有许许多多丝线,每一根都很有价值,都能贡献……”

  约瑟夫·史瓦兹的第二个时代,强盛的银河帝国统领着地球。他的梦想是恢复地球于银河众星中的平等地位——

  终有一天,地球人将再度成为银河族群之一,住在一颗与其他世界无异的行星上,以尊严平等的眼光看待所有的人类。

  哈里·谢顿的时代,银河帝国夕阳西下。他的梦想是践行心理史学,将“三万年潜在的混乱局面,压缩成短短一个仟年”——

  我的心理史学这门科学,其实并非预报毁灭的信使,而是意图作为一种复兴机制。有了它,不论文明的走向如何,我们皆能有所准备。倘若正如我所相信的,帝国将继续崩溃,心理史学便会帮助我们保存未来文明的基石,让我们能在优良的固有基础上,重建一个更新更好的文明。

  骡的时代,银河文明已四分五裂。悲惨的童年使他满怀仇恨,梦想着与世界为敌——

  “但是我终于学会如何自处,并且决定要将银河踩在脚下。好,银河目前是他们的,我就耐着性子等待——足足二十二年之久。现在该轮到我了!该让你们这些人尝尝那种滋味!不过银河占了绝大的优势——我只有一个!对方却有千兆人!”

  葛兰·崔维兹的时代,银河文明仍四分五裂。他的梦想是选择人类的未来——

  “我的决定是支持盖娅星系,对于这一点,我心中再无疑虑。”

  当然,无数个银河梦,最终交织于神一般存在的机·丹尼尔·奥利瓦。他非人类,却神似人类,胜过人类。

  他落单了——却要守护整个银河。

  作为读者,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认为“基地”正传的角色大都是纸片般单薄。依我看,不只是“基地”正传,“银河帝国”中的其他作品也有此弊病。但两万年未来史太宏大,纵览众多人物的故事,我仍能泛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心潮澎湃。

  况且,阿西莫夫对以利亚·贝莱、机·丹尼尔·奥利瓦、哈里·谢顿和骡的塑造较丰满,对人性的刻画以及那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常令我思绪万千。也许这就是英雄/枭雄情结的魅力。

  以上都在夸阿西莫夫的无敌厉害,其实我能读完“银河帝国”,翻译叶李华同样功不可没。他的译文虽偶有台湾腔,却或流畅优美或铿锵有力,还会巧妙地按中国人的习惯译出谐音、俗语、成语,非常适宜反复品味。不妨欣赏一些小说佳句,浅尝两位大神珠联璧合的杰作(略剧透,请慎读)——

  假如曙光世界拥有阳光普照的好天气,谁又会想要呼唤暴风雨?  眼前,漠视线索的机会、曲解事实的机会以及误入歧途的机会,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有生以来第一次,贝莱觉得自己羡慕起机器人来。想想看,能够在这种天气中大步前进,能够毫不在意雨水、闪电和雷声,能够无视于周遭的环境,能够拥有勇气十足的虚拟生命,更重要的是,对痛苦和死亡能够无所畏惧,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痛苦和死亡。  但另一方面,则是无法拥有原创性的思想,无法产生意料之外的直觉或灵感——  人类为这些天赋所付出的代价,是否真的值得?

  ——《曙光中的机器人》

  “任何方言——对于不熟悉的人来说——都很可笑,或说都很奇特,而这就很容易把人类划分成不同的,而且经常是互有敌意的许多族群。然而,方言只是嘴巴发出的语言。反之,无论你我或任何一个住人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应该倾听的却是内心的语言——那就没有什么方言不方言了。只要我们愿意倾听语言本身,任何方言听起来都没有任何差异。”  相较之下,由强转弱的一方学到了道德的真谛,当然要比由弱转强的一方将之遗忘来得好。  很遗憾,我们无法改变历史,可是对于未来,我们仍然有决定权。  群众显然要比个人容易操纵。这似乎很矛盾,较重的物体需要较大的力量来推动,较大的能量需要较长的缓冲来抵消,较长的距离需要较多的时间来跨越。  理智并不会传染,情感才会。  就全体人类而言,任何一个人的生死都不重要。有些人虽死犹生,因为他把成果留给了后人。只要人类依旧存在,他就并未真正死去。

  ——《机器人与帝国》

  夜晚总是会令人恐惧不安,而夕阳总是带着人心向下沉。  拜伦感到更加愤怒,这简直像拳打枕头、脚踢空气、挥鞭抽水的感觉一样。

  ——《繁星若尘》

  如果说,当天清晨醒来的时候,愚可感到自己像个大人,他现在就是个巨人,伸开双臂能够拥抱整个银河。群星成了一粒粒的弹珠,星云则是有待扫除的蜘蛛网。

  ——《星空暗流》

  一半的实话胜过全然的谎言。  再可怕的迷途经验,也比不上迷失在自己孤寂的心灵中那么可怕——在那些庞大繁复的心灵回廊里,什么也抓不到,什么也抱不住。再也没有什么人,会比一个丧失记忆的人更加无助。

  ——《苍穹一粟》

  似乎愈是不重要的官员,表情就愈严肃、愈凶恶。  与其预测一个坏的未来,不如制造一个好的未来。

  ——《基地前奏》

  让人害怕没有关系,甚至受人轻视也能安然无事,但是被人嘲笑——则注定完蛋。  不一定要受教育才能成为哲学家,需要的只是活泼的心灵,以及生活中的体验。  一个看起来或许不聪明的人,实际上仍有可能是聪明人。  我是哈里·谢顿,克里昂大帝一世御前首相、川陀大学斯璀璘分校心理史学系荣誉教授、心理史学研究计划主持人、《银河百科全书》执行主编、基地的缔造者。  我知道,这些头衔都相当动听。在我八十一年的生命中,我做了很多事,如今我累了。回顾这一生,我常自问是否能够——或应该——做些不同的事。比如说,我是不是太过关切心理史学的壮阔远景,因而相较之下,与我的生命交会的人与事有时似乎相形见绌?

  ——《迈向基地》

  听好,打仗要靠枪炮,不是靠嘴皮子。  武力是无能者最后的手段。  “光明磊落总有好处,尤其对那些以卖弄玄虚著称的人。”  想要成功,单凭计划绝对不够,还得时时随机应变。  今日尔等如何对待卑微无助之人,明日他人亦将如何待之。  只有在有利可图的时候,打斗才算有意义;假如不用动武就能赚到钱,那岂不是更妙。  “有些时候,惯例的力量超过法律。”  任何宗教,出发点都是诉诸信仰和感情。如果将宗教当成武器,那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因为谁也不敢保证这种武器不会反过来伤到自己。

  ——《基地》

  “无能的叛徒其实并不危险,有才干的人却必须加以防范。”  勇敢和盲目是两回事。  深层的社会和经济巨流,绝非个人的力量所能主导。  我替西维纳除掉一个恶霸,却无法除去帝国的桎梏。问题的症结却在于那个桎梏,而不在恶霸身上。  川陀不只是一颗行星,还是银河帝国二千万个星系的心脏。它唯一的功能就是行政管理,唯一的目的就是统治帝国,唯一的产物就是法律条文。  迪伐斯正在尽力摆脱沮丧的情绪。如今他置身于一个距离故乡极为遥远的世界,这个世界令他眼花缭乱、心情沉重,居民的行为与语言也都是他无法理解的。而在他身旁,耸立着无数闪耀金属光泽的高大建筑,一直延伸到地平线的尽头,也令他有很大的压迫感。在这个由整个行星所构成的大都会中,人人过着忙碌而疏离的生活,这又使他感到可怕的孤独,体认到自己的微弱与渺小。  身为国家的公仆,我必须效忠国家——而最忠诚的效忠,莫过于效忠真理。  时间或空间上的距离,会放大某些事件的重要性,这是人类历史上永恒不变的教训。话说回来,根据历史的记载,人类从来没有真正学到这个教训。  不流于空谈的感激,才是最好而且最实际的。  干我们这行的,凡事最好能在不疑处有疑,不能在有疑处不疑。  二十七个独立行商世界,基于对基地母星不信任的唯一共识,决定团结起来组成一个联盟。这些行商世界,个个具有夜郎自大的心态,以及井底之蛙的顽固,并且由于常年涉险而充满暴戾之气。  人类历经五十个世代所造就的心血结晶,应该在许多世纪后才会化为腐朽。只有人类自己的堕落,才有办法提早为它送终。  婚姻生活教了杜伦一件事,那就是跟心情欠佳的女性争辩是白费力气。  你短暂的权力即将消失,而你会像其他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征服者一样,在一页血腥的历史上迅速而卑贱地一闪而过。

  ——《基地与帝国》

  他要报复所有的人,因为他并不属于人类。他要报复整个银河系,因为银河系容不下他。  在程尼斯心中,骡察觉不出整齐划一的情绪,那里只有一个顽强心灵中的原始复杂性格,自幼受到宇宙间杂乱无章的万事万物影响,从来没有好好塑造过。他的心思如巨浪般汹涌澎湃,表层浮着谨慎小心的念头,不过那却十分薄弱,暗处的漩涡竟然还藏着刻薄下流的言语。更深的层次汹涌着自私自利的洪流,还有残酷的想法在四处迸溅。而最底下那一层,则是由野心构筑成的无底洞。  “除非你能体验那个垂死帝国当年的学术气氛,否则不可能了解其中的道理。至少在思想上,那是个宏伟的大时代,各式各样的思潮百家争鸣。当然,当时已有文化倾颓的征兆,因为进一步的思想发展遭到了防堵。谢顿之所以能声名大噪,正是因为他和那些学术绊脚石抗争到底。他释放的最后一点创造性火花,不但辉映着第一帝国的落日残照,更预示了第二帝国的旭日初升。”  凡事都不必是真的,但是都必须让人信以为真。  最无可救药的笨蛋,就是聪明却不自知的人。  卡尔根曾先后为下列人士提供了最佳的服务——最先是帝国宫廷里文弱骄矜的大员,以及他们身边妖艳的姬妾;接着是那些以铁血手段征服与统治世界的粗暴军阀,以及他们所宠幸的荡妇淫娃;后来,又换成了脑满肠肥且生活豪奢的基地大亨,以及他们包养的那些蛇蝎心肠的情妇。

  ——《第二基地》

  不要让道德感阻止你做正确的事。  眼睛只不过是一种感官,大脑只不过是中央交换机。大脑藏在头盖骨中,与身体的工作界面相距甚远。双手才是真正的工作界面,人类就是依靠万能的双手,来感知和操控整个宇宙。  人类是利用双手来思考的动物。唯有双手可以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可以感触、掐捏、扭转、抬举。许多动物的脑容量也不小,但是它们没有手,这就天差地远了。  第二基地的金科玉律是:“什么都别做,除非万不得已;非做不可时,仍要三思而后行。”  文明的进步等于是对隐私权的剥削。  如果对某个问题猛钻牛角尖,反倒会弄巧成拙。  谎言愈接近真话愈好,而真话本身若运用得当,则是最佳的谎言。  人类总有一种倾向,认为自己的世界必定比邻近世界好,自己的文化则比其他世界的更古老、更优越。其他世界的好东西都是跟自己学来的;而别人的坏东西,则是在学习过程中遭到扭曲或误用,或者根本是源自他处。此外人类还倾向于将优越和久远划上等号。  即使必须捋虎须,也不必顺便拔虎牙。  “但即使是天真的学者,也能偶尔从生活中领悟出一些道理。”  “而即使是最精明的政治人物,有时也可能执迷不悟。”  精彩的假戏驱逐乏味的真相。  每个社会都会自行创造自己的历史,也都喜欢湮灭低微的出身;消极的做法是任其被遗忘,积极的做法是虚构一些英雄事迹。  其他的人也都很安静,崔维兹似乎可以听见自己的脉搏。  他也能听见布拉诺市长坚定的声音:“自由意志!”  还有坚迪柏发言者断然的声音:“指导与和平!”  诺微则以充满期盼的声音说:“生命。”

  ——《基地边缘》

  一个全体同乐的世界,感受到的乐趣一定比孤立个体更为强烈。  盖娅食盖娅,无失亦无得。  如果我们只遵循自己认为公正合理的法规,就不会有任何法规还能成立,因为不论哪条法规,都会有人认为是不公正或不合理的。假如我们想要追求个人心目中的利益,对于那些碍事的法规,我们永远有办法找到理由,认定它们不公正和不合理。这原本可能只是精明的投机伎俩,结果却会导致失序和灾难。  在知识不足的情况下,迷信总是会指导人们的行动。  他们走在寂静中,唯一的声音是自己的脚步声;走在黑暗里,唯一的光芒紧紧包围他们身边;走在死亡的幽谷内,唯一的活物就是他们自己。  每样东西,大至恒星小至原子,都有自然的尺度、自然的复杂度,以及种种最适宜的特质,而生物和活生生的社会也必定如此。

  ——《基地与地球》

  常有读者比较“银河帝国”与“三体”三部曲谁更胜一筹。我认为,它们都是超级伟大的科幻史诗。其相近之处包括但不限于:有着对人类命运沉浮的宏观展现;有着对科技兴衰的具体描述;有着支撑全文的核心创意(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和心理史学,宇宙社会学);有着单薄的角色塑造;有着颇具哲理的启示。

  而论区别的话,“银河帝国”与“三体”首先在体量上就差别显著,所以前者我花了近两年才读完,后者则通读过两遍。反过来看,在小说内容的时间及空间跨度上,“银河帝国”又远小于“三体”。更进一步讲,“银河帝国”是一种历史观的洗礼,权术中尚存人性,“三体”是一种宇宙观的冲击,生存中尽显无情。

  同为神作,我的看法是:“银河帝国”是人文属性的硬科幻,软中有硬;“三体”是理工属性的硬科幻,硬中有软。

  同为神作,“三体”电影还遥遥无期,“基地”正传据说要被苹果公司改编为电视剧,我愿此事成真!

  不知未来两万年,人类文明会是什么模样?不知通往悠远未来的道路,是尔虞我诈依旧,还是良辰美景可期?

  啊,银河!

  《银河帝国 :基地》读后感(三):政治科幻

  先说说我的感想,作为银河帝国系列第一册,从哈里谢顿建立基地开始至三次谢顿危机的落幕。出现的人物多如牛毛,三次危机串起了一个半世纪的历史。阅读中发现,阿西莫夫对整个宇宙的宏观描写并不丰富,更多的从个人的角度口吻去描述,描述帝国的历史、科技水平、政治现状等等。因此,我觉得与其说科幻,这更像是披着科幻的社会小说,于我而言,略有遗憾。

  相较于刘慈欣的《三体》,更喜欢这类的硬科幻,拥有宏大的背景,更贴近、符合物理规则及科学设想。这就不得不说基地中的科技水平了,统治着整个银河,依靠原子能是不可能实现恒星级的跨越的,因此书中的人们也实现了空间跃迁(虽然没有明确描述跃迁的原理是什么,而是含糊其辞的以进入超空间来超越光速 一带而过),可见人们已经掌握了超维空间以及弦理论的应用,但是书中的帝国及帝国外缘却仍脱离不了核能,甚至有些地区还处于化学燃料的使用中。这明显是不符合发展规律的。当然,这也许是阿西莫夫所处时代的科学理论所局限的。

  期待之后两部的表现吧。

  《银河帝国 :基地》读后感(四):带政治色彩的科幻小说

  剧情的推进都建立在哈里·谢顿的心理史学对未来的预测之中,总觉得这种设定有些玄学的感觉,但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理论上是也许可以做到的,但要考虑无限多的因素,它的计算量将是巨大的。

  三次化解危机之法:势力均衡、科学化宗教的统治、自由贸易的“糖衣炮弹”。特别是最后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令我思考良久,结合看的上一本书——《无政府时代的到来》,经济贸易的能力有时或许比权力更大,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强大的商贸公司,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其在政治领域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甚至堪比一个国家。

  书中人物的政治角逐都让我影响深刻。基地立身于一个小小的行星,其力量与四大王国、银河边缘的其他势力以及其背后尚未灭亡的银河帝国相比,是微弱的,甚至是不值一提的。但基地的历代领袖凭借自己的政治智慧,以非武力的方式解决了危机。这一系列的过程都足够吸引我再读一遍。

  书中基地的敌人都是笃信军事力量强权人物,我觉得他们与基地领导人相比,都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对手略弱,读下来感觉化解谢顿危机没有“力挽狂澜”之感。

  但它仍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不该贬低它,也不该神话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