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痴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白痴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06 21: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痴读后感精选10篇

  《白痴》是一本由(日) 坂口安吾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白痴》读后感(一):《白痴》:沉睡的灵魂与醒着的肉体

  坂口安吾这部包含十个短篇的小说集,多数的篇目都在宣扬着一种堕落的哲学

  《白痴》中的伊泽,起初是处于麻木氛围中的清醒者,然而在美军日夜轰炸,万物俱毁的生存状态下,他开始现实妥协。白痴女没有灵魂仅有肉欲的单纯,是冷漠极端代表,伊泽对她的态度经历了同情、嫌弃与被同化三个阶段,他本人也由怀抱梦想变为暂求安稳。在战火纷飞颠沛流离战争时代里,除了苟且偷安又能做些什么呢?《魔鬼无聊》通篇都弥漫着一种颓废、麻木的气息,一群毫无灵魂的肉体在奔忙着满足自己私欲。“我”置身其中,是一个有着魔鬼式无聊的空虚者,“沉溺于下棋,读书,有时会望着一个女人漫不经心微笑发呆,或开心地玩弄一具毫无生气放纵肉体,仅此而已。”《我想拥抱海》中“我”极度迷恋女人冰冷、美丽虚幻的肉体。那个没有贞操观念白痴般的女人,无法感受欢愉却沉溺于肉体的交合。一切没有内在意义行动占据着“我们”的生活,无论是白痴似的女人,还是耽于肉体的“我”,都像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苟存于世间

  在这些小说中,作者竭力推崇一种“行云流水宠辱不惊洒脱”,聃溺于美色庸俗男子和行云流水般看待感情的美丽女子常常作为对立面架构起小说的人物情节,如山贼和冷艳的女人(《盛开的樱花林下》),动情的吾吉与无情的园子(《行云流水》),妄想占有宫子的“小磨蹭”、右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宫子(《都会中的孤岛》),看破世事的麻里子与笨拙无能的“我”(《中庸》)。这些小说都在强调一种顺其自然莫强求的“输家哲学”,就像麻里子所说的那样,“如果看破世事,无欲无求的话,在榻榻米上也会做平凡的梦”。妓女宫子所说的话也间接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战争,也不过是如此。大家都懂得适可而止,这个地球才得以不停转动。”抱怨反抗,不过是徒劳的挣扎,活着才是一切。所以《水鸟亭》中的亮作会选择一种远离都市的乡野生活,而当他贪慕虚荣之时,痛苦酸楚随之而来,最终只能绝命于鸡舍旁边。《风与光与二十岁的我》中担任小学教师的“我”之所以能够享受一年充实难忘的生活,在于“我”可以做到对爱慕对象欣赏却不去强求。

  坂口安吾始终作品追求一种堕落的洒脱,却难掩无能无奈者无力独斗于冷漠之阵的颓唐。《中庸》中的副村长羽生和村长佐田,都对村子里的公共事务抱有热心,最终都败于村人的自私流言之中。于是羽生选择一种无赖似的态度来否定之前的行动,佐田哀叹着自己的无能与笨拙。坂口安吾的“堕落论”,不是一种智者看破世事超然尘外的自觉选择,而是在饱受战乱的颠沛流离,世人的冷漠自私之后的退缩,像将头埋在羽毛中的鸵鸟一样以躲避世事抱慰残生。即使洒脱,也带着苦涩沉重

  小说中美丽、冷漠、白痴般的女性的生存方式,才是作者所推崇的。她们自私冷漠的态度,一面被作者盛赞,一面又透露着作者的否定与不屑。因为选择堕落是无奈的,所以呈现出这种悖离的状态。

  万物都沉睡着,醒着的,只有麻木的灵魂和鲜活的肉体。周围的世界,每个人都如此冷漠,为何要热心于世事呢?选择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惬意生活,过一种只有肉欲丢弃灵魂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战后困窘的经济状况,对民众强大的冷漠之阵的无力反抗,这些都促使坂口安吾选择一种堕落的方式来安放自己的内心

  坂口安吾用一生经历和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生活态度,如何在对现实不满却又无能为力境况下存于世间,那就是:堕落,堕落,堕落!或许,让灵魂沉睡,肉体才能得以苟活。

  《白痴》读后感(二):战争创伤,堕落放荡——读《白痴》

  文/吴情

  在日本作家中,坂口安吾算是一个异数。他不像川端康成,沉醉于日本古典文化之美,一言一行深沉歌啸,代表了现代日本的古典特质。他也不像三岛由纪夫,倾心于死亡与暴力美学之中,一举一动都让人心怦然一跳,象征着现代日本的现代精神。他刻苦求学,但效果不佳。他求佛问道,因执着而苦。他的人生短暂而艰难。与同时代的人一样,他被无端裹挟进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痛二战中,经历了长期的战时紧张恐惧,又看到战后祖国的创伤凋敝。他的小说创作中,战争几乎成了所有人物活动背景。而人物活动,似乎又是对战争的注脚,每一次逃难和飘零都是真实的,每一次颤抖和尖叫也都是真实的。

  这旷日持久的战争,对他这一辈而言,究竟算什么?以侵略者的姿态出场,最终以战败国的身份结束,中间的过程,到底意义何在?坂口安吾一直在问自己,他以小说代替个人来思想。他的祖国,日本就像他在《白痴》中描绘的白痴女人,“醒来的时候,灵魂在沉睡。睡着的时候,肉体在清醒”,灵与肉分离,身与心不一,在“浅薄拙劣”的时代中,以“最缺乏反省意志和一群愚民的轻举妄动”,篡改了一个民族本该有的辉煌命运。这样的日本,也像《盛开的樱花林下》中大片的樱花林,在静谧优美的背后,潜藏着莫名的风险危机

  这场战争,谁都不是局外人,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到牵连。烽火狼烟扬天际零落漂泊忘乡人。战争之中,谁的心理情绪都不会被顾及。谁也不会看见,《白痴》中的白痴女,深夜躲在橱柜中的战栗;谁也不会看见,《魔鬼的无聊》中“我”执笔时的无聊随意;谁也不会看见,《水鸟亭》中的亮作在得到个人别墅时的兴奋欢欣。战争稀释了一切辛酸悲喜,而战后,则取消了一切意义。废墟之上无人生,废墟之上亦无文学。对坂口安吾来说,战败的日本,再没有荣光,每个人活着,也只可以是为了放荡,恰如《魔鬼的无聊》中所说,“因为确信能活下来,反而变得有些慌乱。”战败国的子民,如何能踏着逝者血肉,重新铸就个人生活?被作践的理性荣誉,如何能在满目疮痍中重新站立?

  既然旧的秩序早已荡然无存,何不在肉体欢愉中寻找意义?坂口安吾的小说作品中,时常流露出这样的思考。现实恰如《白痴》中的伊泽和白痴女,两个人无法沟通,但在肉体交合中体验交流快感。长时间相守相依不可靠,但何妨不在瞬间和感觉中寻求现象界的真实?现象界如同《石头想念》中“我”和父母亲关系,冷漠、排斥、恐惧、憎恶,或许,我们只被给予堕落放荡这一条道路,像《行云流水》中的园子,因为不幸,沦为妓女;为防止带来自己或他人更大的不幸,干脆继续为妓。战争破坏了一切,战后所有的行为选择,都被暗暗正当化了。除了“堕落”之外,坂口安吾还提出了“遗忘”这一条路。也许,战后的日本人,可以将战败的情绪转移到对自然关切,忘记人世中的权力倾轧和金钱交际,致力于看山观水,吹风读海,才能找寻生命含义。这样的含义,必须依靠个人持之以恒的追问,才能实现,就像《风与光与二十岁的我》中的“我”教书一年后所想的那般,“无比充实”,但又“不太真实”。

  每个人在战争面前,都是无助个体。而战争带来的创伤,每个人都要分摊。主张“堕落”也好,坚持“遗忘”后再前行也罢,生活总还是要继续。渺小如我,低声如我,只能轻轻说一句,但愿类似的战争,不要再来为好。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白痴》读后感(三):穿过地狱之门,才能到达天堂

  白痴是一群脱离于正常人世界之外的人,也许正常人会瞧不起他们,也有的人会觉得他们压根不该存在于世上,因为会给其他人增添负担,然而我却恰恰最喜欢他们。因为白痴不同疯子,他们只是行为有些笨拙,思维有些迟钝理解事物有些困难,但是他们有着自己的世界,也许那个世界是正常人所不能理解,但他们纯洁简单心灵,却高于一切之上。

  坂口安吾的小说《白痴》是理论著作《堕落论》的小说化,因为历经过日本强盛时期与战争时期,也看见了日本战败后的惨状,所以他觉得只有彻底的堕落,回归人类真正本性,才能真正地发现自己、解救自己,战争和政治都是愚蠢至极的事。他推崇输家哲学,“宁可失败,也不参与现实残酷斗争”。

  《白痴》中的主角伊泽是一个纪录片见习导演,坂口安吾说,报社记者纪录片导演是一群自我、人性个性、独创这些词汇用的最多,然而却最缺乏自我、个性、独创的人。战争在夺走人的生命的同时,也夺走了艺术和人的尊严主人公伊泽相信艺术的独创,也坚持个性中的独特性,他憎恶平庸低俗卑劣的灵魂,但他虽在这种现实下苦苦挣扎却终不能免于庸俗和卑劣。

  白痴女是坂口安吾理想人类的化身,她容貌俏丽、举止文雅,没有灵魂,像动物一样单纯,只有一副活着的肉体,支配着她的所有情感和行为。伊泽深深感觉到需要的就是这样简单率真的心灵,而他自己却身陷在人间龌龊污浊泥沼中,寻求着虚假影子

  坂口安吾主张,战后的日本人,都像白痴女,像动物一样,冲破一切政治、制度道德观念的羁绊,践踏秩序,颓废道德,为了活下去,堕落到底。

  他虽出生在豪富之家,却自小承受母爱父爱的双重缺失,这些造就了他叛逆、阴鸷的个性,上学逃课、打架、考试交白卷、被学校开除,他说:“我心中的压抑从未改变,就像我从来不会长大,我总是对生活充满恐惧,害怕恋爱逃避人,胸中满是不断膨胀的苦闷。”

  然而他也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纯真无邪”的人生阶段,经过这个阶段,人就开始堕落了,随着身体的堕落,灵魂的纯洁度也跟着不断流失。他做过一年的小学代课老师,教过许多不同个性的孩子,这一年的生活让他觉得无比充实,也许那段时光便是他的纯真无邪时期,但那些往事却在他的记忆里越来越不真实了。

  他曾说过:“像我这种人,一生就仿佛徘徊于暗夜里,只是在这样的徘徊之中,还是有属于我自己类似一道光芒目标,就算是在荒漠中,也有我探索追寻的存在。”

  这本书中,除了《白痴》还收录了另外九篇小说,包括《魔鬼的无聊》《盛开的樱花林下》《行云流水》等,其中有些是坂口安吾自传,如《石头的思念》《风与光与二十岁的我》,这些小说无一不体现了,他对于战争的深恶痛绝,对于人性的回归,剥掉人类一切假面,恢复本来面目渴望。由于他的性格叛逆浪漫,作品中充满戏谑和反叛色彩,有着颓废而又浪漫的输家哲学之美。

  堕落吧,只有穿过地狱之门,才能到达天堂。

  《白痴》读后感(四):极度癫狂,或极端无聊

  虽然同是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作家,坂口安吾与太宰治、织田作之助并不相同

  太宰治是彻底“堕落”,其代表作品《人的失格》(最新华师大版译本以“人的失格”取代“人间失格”)有极强自传属性内容笔调以及渲染之物已不像是“人”写的。太宰治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人世,他不适合做“人”。如果从“人”的角度来看,他是真的“堕落”,也无愧称之为无赖派最经典的代表。

  织田作之助自20多岁后就常常受到病魔侵扰,人生并不如意,他笔调消极描述出平民生活的颓废,在二战之后颇得读者共鸣。他写的是略带夸张的社会写实,三人之中算是是最客观的了。但也因为现实而少了性格与语言上的张力,人物与语言都没有太宰治来得惊悚与刻骨铭心,也没有坂口安吾来得极端。

  至于坂口安吾却又是另一种情况,我甚至觉得他并不该成为无赖派人物。

  一来,他并没有那种消极堕落的思想,他虽然不喜欢课堂,但酷爱学习,甚至为之不眠不休。二来,他一直很优秀,也没有自杀念头,在无赖派代表作家中寿命是最长的,创作是最具激情的,若不是因脑出血逝世,他还会有很长的创作之路。这样一个积极学习并有强大创作激情的人,放在无赖派里看起来很是奇怪。但看完了《白痴》之后,我想我多少能理会一些了:别人是因为堕落所以说堕落,他是追求进取而说堕落。

  他主张“堕落论”,他说“为了活下去,只能堕落”,但他也说“堕落吧,只有穿过地狱之门,才能到达天堂”。后面一句是重点,他的目标是天堂,他并不是一味的宣扬“堕落论”,相反,这是一种极端的“进取论”。只有彻底堕落才能彻底重建,即所谓的“大破大立”。破与立并不难理解,比如你电脑手机太卡了,你可能会选择格式化然后恢复出厂设置或重装系统解决土豪请绕过),这就是破而后立。

  坂口安吾在《白痴》书中亦有提及:

  “战败后的日本,我觉得最好社会陷入尽可能最大的混乱,人的精神陷入尽可能最堕落的境地。因为,半吊子的混乱只会产生半吊子的道德,大混乱才是趋近大秩序的必经之路。而且,我相信,走在从最大的混乱到再建秩序这条路上的当代日本人,不需要再如历史上古人一般无意识地等待社会像水流一样慢慢向前淌,不需要再苦挨一段空虚而漫长的时光。”(节选自华东师大范大学版《白痴》第二章 魔鬼的无聊)

  地狱与天堂;

  毁灭与再建;

  破与立

  ……

  坂口安吾的思想走在两种极端上,他的作品也自然而然的在两者间跳跃(注意,“跳跃”,不是“徘徊”)要么疯狂到死,要么无聊到死,他没有取中间点。如书中《白痴》、《魔鬼的无聊》与《盛开的樱花林下》三个短篇,前两者都是透着浓浓的颓废,在战争中等死,与白痴女或者妓女度过一日便算一日。《盛开的樱花林下》则是以血腥与变态渲染孤独,香阁中摆弄人头,樱花林中杀人如麻。

  于人,极度癫狂或极端无聊

  于世,大破大立。

  极端的思想中,也多少看得出战后时代的荒凉与迷茫。

  《白痴》读后感(五):女性的美丽/魅力与悲哀

  坂口安吾笔下的女主人公都是从男人角度拼接起来的形象,而她们究竟如何认识自己的身份地位却不得而知。

  《白痴》中,坂口借伊泽的视角,描摹了“白痴”的形象:她是美的——“瓜子脸的古典美人”; 没有思想——像是“古代人偶或能乐面具”;没有能力——不会做饭洗衣服。她被人从四国捡回来,安置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被婆婆打骂。没有人在乎她的情感,没有人在乎她想什么。这样一个“白痴”,即时在和平年代,也只不过是他人的玩偶,而在战争年代,更是人在世界碾压之下百无所托、聊以慰藉的工具。而这种慰藉在战争纷繁的年代,显得是那么重要。

  《盛开的樱花林下》中美丽而残暴的女人,“一个个看似不完整而又没有任何意义的断片经由女人只收集中在一起之后,竟然能变成一个美轮美奂的整体,而若拆解开,它们便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断片,这简直就像表演奇妙的魔术,男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尽管这是一部预言式的作品,孔武有力的男人任由美丽而阴毒的女人驱使,杀死自己的前6任老婆,一切以女人为尊,从深山搬到都市,谋取贵族人头为乐,最后才幡然醒悟,杀死了女人,便以为一切了结。

  这个女人在想什么? 她每日锦衣玉食,却为何百无聊赖以杀人为乐? 为何一切罪过尽皆归于她?

  歪个楼,这让我想起基督教中的原罪,男人都是好孩子,女人都是红颜祸水,不管是不是战时,要么当个“白痴”,要么当个樱花林下的“妖女”

  《白痴》读后感(六):在“堕落”中重生

  如果如果你想要了解无赖派,你想要深刻的了解人性,那么就来阅读坂口安吾吧。

  坂口安吾的小说具有一种奇特的特质,让人印象深刻却无从描述,或许是因为他也热爱写作推理小说的缘故,小说都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关于战争的描述,以及战争中的人性,关于沉重的孤独感,还有旧有思想体系崩塌后的虚无,这些尤以《白痴》中体现的最为饱满充分,一名报社记者对于社会有着最深刻的观察与思考,最后他却选择了一位白痴女共同生活,最终逃离开了战争。在作者笔下的白痴女是极具深意的,她面容俏丽,对于生活程度无欲无求,只有最基本的生存欲求,她轻易脱离了所有的社会制度与规则,与作者笔下、伊泽眼中其他人为了欲望无所不用其极的样子大相径庭,她甚至可以挣脱束缚伊泽那二百日元的恶灵,这是伊泽最渴望的女人,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理想生活,也即脱离一切束缚,回归人的天性。

  同样完全表达出作者思想的还有《水鸟亭》,一辈子做一名小学教师的亮作,也一辈子窝囊的生活着,他被所有的人看不起、践踏,却坚持着自己的原则,这也是一种作者所提倡的“堕落”吧,宁可与社会信念背道而驰也要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而当他最终融入了社会正统信念之后,却痛苦的自杀了,亮作与代表了社会成功者野口的对话也是作者着重描述的,代表了两种思想的碰撞与交锋,而令人悲伤的是亮作并没有坚持到最后,而是为自己披上了代表世间浮华、虚荣的世俗外衣,最终只能自杀终局,这是一个可悲的角色。

  很奇特的是,这本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那篇最著名的《白痴》,而是《石头的思念》,那种沉浸于淡淡文字背后的深情,那种对于父母亲情爱恨交织的碰撞,看来格外感人就像《红楼梦》中那块转世为人的石头一样,对于父亲有着惧怕与陌生的心情,但是这块石头依然也有思念与感情呀,即使在成年以后,即使在痛苦与悲愤之后,那些思念也是不可阻挡的。同样这篇文字中依然有一位白痴,作者似乎对于白痴倾注了太多的同情与感情,这篇文字与《风与光与二十岁的我》一样,在这些描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在无赖派旗手外表下隐藏的童心与感伤,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同在存在的天性中的感伤与童心,他才能对于世间的人与人性观察得如此透彻,写得如此深入,却又怀着最大的悲悯。

  相较太宰治,坂口安吾无疑是更加冷静克制的。他的文字看起来空空如也,却蕴含着最深厚的感情,以至于你会忘记那些形式上的文字,坂口安吾的文学也是能够穿越时代的,太宰治以其彻底的态度著称,而坂口安吾则更加具有思考的深度,因为他所描述的是最复杂最深刻的人性,他是无赖派作者,却为战后的日本人民提供了一种生存方式与处世之道,正所谓不破不立,他的“堕落”与“无赖”是想带领人们走向未来。

  《白痴》读后感(七):回眸我笨拙的一生,败于中庸

  因为一句“靠誓必实现的决心认真活着”而读此书的。《堕落论》找不到了,故而买了白痴。最喜欢风与光与二十岁的我一章,描写作小学教师的一段回忆。我想到我儿时的时候,绝对不会拥有这样的理解与同情。甚至身边有些大人不认为儿童会存在忧愁烦恼。但是安吾桑却真切的理解与共情。虽然现在的年龄不能够与孩童相比,但看到这段之后,顿时很感动,产生了与之相隔半个世纪的共鸣。

  “小孩子会有藏在心底的苦闷和烦恼,这大人是一样的,甚至可以说有时他们比大人还要揪心,还要更加痛苦。苦恼的原因我也许很幼稚,但是原因的幼稚丝毫不会减轻苦恼本身所带来的痛苦,随之而来的是那种自责与苦恼。不管是只有七岁前的孩子还是已经四十岁的男人,在遭遇苦恼方面,是没有不同的。”

  《白痴》读后感(八):白痴

  这是个短篇小说集,第一篇《白痴》是坂口安吾的成名作,用它作了本书的名字。坂口安吾是日本战后“无赖派”的代表作家,与太宰治齐名,而且因他的“堕落论”闻名于世。

  这本书中收录的短篇,字里行间透露着颓废苦闷压抑以及深深的无力感。书写于1946年,《白痴》篇描述了美国轰炸日本的现状,虽然对日侵华痛恨无比,但看到日本民众的惨状,依然只有同情,更深刻地理解了大屠杀纪念馆门口和平碑的意义。《盛开的樱花林下》,用一种近乎虚幻的手法,写了一个阴森恐怖的故事,那么美的樱花林背后,或许就是战争的丑陋与惨绝人性。《石头的思念》,开篇就看到作者的影子,写一个儿子对那个不入流的政治家父亲的回忆,石头是父亲,也是儿子。最后三篇不看了。

  摘抄几句:

  尽管如此,那时的我的灵魂与现在的我并无差距,心中的压抑从未改变。这种压抑也许一生都不会改变,就像我从来不会长大。我总是对生活充满恐惧,害怕恋爱,逃避人,胸中满是不断膨胀的苦闷,就这些方面来说,十五岁的我和四十岁的我没有任何差别。

  感伤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人原本都拥有它。

  想到这些,思绪却飘到了未知的未来,黑暗中一阵飘缈,空虚的情绪无情地袭来。

  所谓云水,也只不过是将万分难以割舍的欲念和身体裹在袈裟里,云游四方。

  《白痴》读后感(九):中庸

  这个版本的《白痴》翻译的比较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还出版了日本疼痛青春三部曲,我最先看的是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太宰治的一生比较出名,知日还专门为他出了一本书。

  太宰治之后就是看了织田作之助的《青春的悖论》,说实话,这本书是最不突出的一本,就有点儿类似于无病呻吟的一类了,但是它也确实算在颓废文学里面。

  最后就是看的《白痴》了,因为《青春的悖论》并没有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所以在以为会一直这样无聊的时候,很快看完了《白痴》。

  这本书就被列入了我得收藏列表里面了,从作者坂口安吾的背景和成长环境来看,很容易理解他所代入到文章的经历,人们在战争中受到的伤害比较重,描写的很真实。

  战争时候的人们对于生命的认识,和人生的认知完全不同于和平时候的叛逆,所以写出来的故事,带有灵魂的深度,并非一个简单的故事。

  文中有很多优秀的短篇,值得反复体会。

  《白痴》读后感(十):“随遇而安”的堕落理想

  文/宋薇棠

  当我们谈到“无赖派”时,无可否认地,一定会涉及到两个人:一个是在中国早就赫赫有名的太宰治,还有一个就是坂口安吾。如果说太宰治是“狂人”,那么坂口安吾就是“痴人”。前者是代表,后者则是旗手。但一个迈向了死亡的颓废,一个却走进了灵魂的堕落里。

  所以,我们在坂口安吾的代表作《白痴》里看不到自杀的念头,有的只是肉体的交缠与日复一日的枯燥无聊,小说中的“白痴女”实际上就是坂口安吾的理想人物,有着沉睡的人类灵魂与清醒的兽性身体。因为在接受了“堕落论”的他眼里,只有当人类彻底地回归了动物至真至纯的原始本性,才能打开人类原罪的枷锁,从而彻底摆脱社会与道德的黑暗。

  在这本书里,除了收录坂口安吾的短篇小说《白痴》,还有一些关于他的人生自传,比如《石头的思念》、《风与光与二十岁的我》。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他:与给人无所事事的印象不同,坂口安吾其实一直执着于思考,他会去读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读伏尔泰的《老实人》,这些伟大的文学巨匠们浩瀚而深邃的思想,却是与书中截然相反的灰暗现实。那些被讴歌无数次的光明未来与现实的绝对落差,可以说只会让人越读越迷茫。

  于是在《风与光与二十岁的我》中,他说:“我想去研修佛教,想要出家当和尚。”对现世的厌恶而产生的避世之心,没有让他和太宰治一样走向死亡的原因,也许正是佛教的空禅之语与道教的随遇而安给予了他活着的力量。

  只不过,无论是空蝉之语还是随遇而安,都无法阻止堕落的形成。甚至到最后,空蝉之语都不过是妄言,唯有“随遇而安”才可以给予堕落最后的屏障。在这样的屏障里产生的输家哲学“宁可失败,也不参与现实的残酷斗争”,倒是与三岛由纪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同是日本作家,决绝的理想主义者三岛由纪夫,却推崇以堕落为人生理想的坂口安吾。本来应该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人,却也可以走到一起。如果读过三岛的超长篇小说《丰饶之海•奔马》就会知道,主人公勋的自尽已经表明了“比起如履薄冰、绞尽脑汁地成功,我更愿意从容地走向注定的失败”的三岛信仰。

  在这种信仰里,堕落是失败的最终结局,也是必然的永恒。只不过三岛宁愿停留在那一刻疯狂的理想里永不醒来,而坂口安吾选择了以随遇而安的堕落走到人生尽头。但是他们对于理想的构筑却是相似的执着。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只不过,坂口安吾的袍子里已经没有蚤子了。

  因为他理想的生命,已经在随遇而安的堕落里,走向了永恒的平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白痴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