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众行为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小众行为学读后感10篇

2018-06-09 21:5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众行为学读后感10篇

  《小众行为学》是一本由詹姆斯·哈金 (James harkin)著作,北京时代文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2.00,页数:24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小众行为学》读后感(一):大众小众,统统入瓮——《小众行为学》

  大众小众,统统入瓮——《小众行为学》

  我们都是芸芸大众,却想着过着小众的生活。所以无论是大众也好,小众也好,所有的商业都要精确定位,以便赢得所有。将所有的东西卖给所有人的策略在如今的竞争激烈市场是非困难的,没有产品能够独占大众的注意力,所以“当中间市场陷落,社群经济来临,小众的崛起将成就新的商业梦想”,虽然书中说给小众打造一门好生意,列举了星巴克、小米、豆瓣网等,但个人觉得这些都是非常大众的东西,所以小众行为学是通过独特定义来独占市场的,商家当然喜欢越多的人喜欢越好,毕竟这就是经济。作者利用这些贴切的实例给我们解释主流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改变,也指出小众行为学非常重要,巨头们不可能把所有人吞下,那么必然有漏网之鱼,而且是非常多的,像当今社会很多人利用少数族群的定义来赢得市场。

  观察他,迎合他,帮我找到他。所有的经营理念都是要为客户服务,给予他们最想要的东西。顾客变得越来越挑剔,难以定义,拒绝被定义,越是有趣新潮、小众的东西,越受欢迎,因为顾客希望从消费里面获得自身的独特性,“人一有钱,就成了文化杂食者”,正如很多人可能会说,“这不是钱的问题,问题是我找不到我喜欢的东西啊,没一家好吃饭店,没一家品味独特的咖啡店等等”,既然主流已死,那么我们就各自瓜分吧。互联网在这本书里也被重点强调,在网络大海里面寻找客户,把目标范围变窄,反倒能吸引真正用户,正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我们就是要活出自我,活出精彩商机无限,秀出不同

  y江焕明

  《小众行为学》读后感(二):小众不小,专注讨好一部分人就好

  还行吧,这书归根结底,说的是小众并不小,做商业不要妄想成为一个人都喜欢的“橘子”,一定要有目标用户,但不是盲目根据数据裤,统计学中一些粗浅的分类去划分,而是要基于兴趣爱好信仰等等来。

  人们都喜欢和相似气味的人在一起,毕竟价值观相同,爱好相同才能愉快地聊天,不是吗,哈哈?!抓住兴趣点,就抓住了用户,抓住了商机,你就有可能年入百万千万,当上CEO。

  最后,还是来吐槽一下,书里面一些专有名词的翻译吧,杰迪武士......如果不是有注释谁知道你说的是绝地武士啊,还有一些球队名字或者是品牌名字也是醉了,就不能用一些大众约定俗成的一些名称吗,或者直接用英文单词还好过。

  《小众行为学》读后感(三):大众渐行渐远,小众消费崛起

  一切是从吵闹的音乐开始的。1999 年的某个时间,纽约和旧金山的Gap 服装零售工作人员开始为出现了一个劲敌而担忧——Abercrombie& Fitch( 阿贝克隆比&费奇),它的门店里面播放着震耳欲聋电子音乐(这是他们处心积虑的一种策略),当Gap 想要吸引所有顾客光顾它的店,Abercrombie & Fitch 却已经公开表现对30 岁以上的顾客群的“敌意”了。对Gap 的高管来说,不幸的事发生了。追随潮流年轻人从Gap蜂拥而出,挤进了新潮的服饰店——为青少年而生的Abercrombie &Fitch 和 J.Crew、为20 多岁新潮年轻人服务的AA 美国服饰(AmericanApparel)和H & M——他们已经圈定无比精确的用户群,所以一击得中,成功锁定年轻目标顾客。

  我的这本书要探讨的就是失去了中间市场后,这些商业巨头身上发生的故事。这是一个不能“一刀切”的故事,这是试图满足所有人却最后失去了所有人的故事。

  在过去的10 年中,我们都被扔进了一个看起来很像生态系统的系统中。过去我们的消费被少数的商业巨头紧紧控制。我们是被他们抓住的顾客;他们知道我们是怎么样的,我们的品味好像也被看穿,于是他们给我们千篇一律的东西。

  然而现在,商业巨头被迫进入一个包含着不同物种的新环境,每一个物种都想要不同的东西。想想在Gap 身上发生的事。几十年来,它都像一只800 磅的大猩猩走得那么稳,到了2000 年左右,它却栽进了一个意想不到深渊里。Gap 在新的环境中跌跌撞撞,变成现在这样,是因为它缺乏一个明确的小众目标顾客定位。

  商业巨头之所以举足轻重是因为他们拉住了主流文化的缰绳。然而,我认为主流文化只意味着在那个时间段恰好这种文化占了上风,它是20世纪中期在少数商业巨头的掌控下才出现的产物。在其鼎盛时期,它是一个不断变化动态力量强大到可以将所有的东西都扫除。最重要的是,它打开了适合我们的中间市场。

  然而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中间市场很快消亡,巨头们因此受到重创,从此再也没有恢复。一方面,商业巨头没有足够大到能控制整个生态系统,另外一个方面,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谦卑或者说充分集中注意力去了解自己领域的顾客需求。就像Gap,它已经沦陷在中间市场了:虽然为大家所熟知,但没有人真正喜欢它。

  这样的商业巨头竭尽所能适应新的环境,为此进行了殊死抗争,例如:一些巨头期望保持生产适合所有人的所有产品,以此来扩张自己;一些巨头雇佣“猎酷族”,让这些“猎酷族”利用火力十足的“武器”和巧妙的“陷阱”寻找、定位顾客的各种习惯;更具冒险精神的,则从地下艺术家身上获取灵感追逐传统意义上与主流文化对立的亚文化消费。

  到目前为止,结果有好有坏。但至少有一点是明确了,为了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而将这些顾客细分成不同类型,其研究结果并不是一直准确的,而且这种方式并不是像其从业者所说的那样一直能起作用同时,它也让中间市场看起来并不那么吸引人了。

  坦白地说,2000 年Gap 刚刚开始为失去中间市场而苦苦挣扎时候,我被一家商业巨头雇佣,为它工作。不仅仅如此,我也是纽约公司大力派遣的、以期帮它寻求一笔横财的潮流趋势研究者之一。和许多人一样,我进入这些商业巨头组织里,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顾客。我的职务称号是“未来学研究者”,但这只是我职责的很小一部分。更多的时候,我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挖掘顾客数据,以期预测他们在不久的将来的行为。众所周知,商业巨头们肯定需要像我这样的人。他们已经不再了解他们的顾客了。他们的行为就像自然学家,自然学家遇到这种情况通常是将研究对象放在显微镜下,更仔细地观察它的特性,确定其物种以及其包含的亚物种,然后制定他们的下一步计划。在缺乏更好的办法的时候,划分顾客类别的方式就是通过他们的收入年龄教育程度性别以及种族这几个方面来判定。和自然学家一样,被派出的市场调研员需要打进这些有趣的群体,带着笔记本进行民意调查,混迹在人群中,和样本人群交谈,完成他们的问卷

  到了21 世纪,这类问卷调查方式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因为商业巨头雇佣了像我这样的潮流趋势研究人、“猎酷族”以及未来观测者。我们基于大量有趣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工作,做的很多预测对于追寻社会变迁趋势具有很大的价值

  在千禧年的那些激动人心日子里,很公平地说,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回想起来,我们当时也许看错了目标,甚至都找错了方向。我们不知道不久之后网络会给商业巨头带来如此全新而巨大挑战

  如今,可以抓住顾客的是一个新奇事物——网络,它将猎物一点点蚕食,或者飞到它的猎物前面。顾客也开始变形,网络让顾客像鹰一样,能确切地寻找出自己需要的东西,并且还有很多选择

  事实证明,越庞大的生态系统,越有可能激增新的物种,包括多样化的植物和蓬勃发展的动物。当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多样化,接下来的话题就是我们的饮食了。我们的新生活洋溢着异域情调细节,我们聚拢在一起去寻找这些细节。新的环境为我们提供的和大公司所能给我们提供的是不一样的,但显然新的环境好多了;在私人俱乐部中,许多人以将自己定义为游离于主流之外的人群而感到骄傲。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我们又聚在一起了。

  没有什么能为主流的消亡负责任。主流文化建立在坚实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上。在它的鼎盛时期,它囊括我们看的书、观赏的电视电影。它曾将我们揽在一起过了好一段时日,但由于它的基础已经没落,因此它变得臃肿缓慢,而那些更为灵敏、可以轻松捕捉到猎物的新生物正在侵占它的地盘

  要在新的形势中生存下来,你不仅仅应该适应环境,还应该成为最适应环境的生物。更重要的是,这取决于你要寻找到给你强烈感觉的东西,并且发展它。

  找到一个小众突破口,你就让自己变得极易辨认,顾客第一时间就会发现你。

  如果不这么做,那你就可能被列在濒临灭绝物种的名单上。

  本文摘自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小众行为学》

  《小众行为学》读后感(四):什么是“小众”

  作者从某些大型的传统企业的没落开始进行分析,从零售、电视、新闻艺术、电影等不同的行业进行举例,有些企业找准了自己的发展目标而重新发展,有的却永远消失在公众视野里面。

  无论多大的企业,如果还是想讨好所有的用户群或者做所有人的生意,已经不可能了,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小众”。

  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如何找到自己的受众而是通过不同的例子说明那些企业是如何找到并定位自己的目标人群的。并且分析了小众人群的行为、心理

  其实“小众”的定义已经很宽广,他也可能像普罗大众一样是一个正经的普通知识分子,但是他也同时是一个让大家觉得比较非主流的摇滚青年,只是刚好他喜欢摇滚而已。对于某一件喜欢的事情,可能比较少人喜欢,相对来说就显得小众了。

  而我觉得每个人都像是不同的“小众”的集合,就像我自己,我喜欢韩寒,同时我也喜欢郭敬明啊,但是我只是一个普通上班族,怎么样?觉得我也“小众”吗?

  《小众行为学》读后感(五):必须被重视的小众行为学

  科技专家和社会产品生产者的职责不是想明白科技和产品的合理用途,他们的注意力只是放在把其变得更便宜容易操作,让每个人都可以使用,然而这种科技产品虽然功能可能无比强大,但是我们这些消费者决定这些产品应该具体用于什么,因为每个消费者都是与众不同的,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知识背景以及和外界打交道的不同方式。所以,满足所有人的策略在今天至少对许多商家来说,已经行不通了。人们更应该关注小众群体的切实需求,在市场细分、渠道分流、营销定位的策略背后,我们要看到的真相是,未来10年小众行为如何在后互联网与社交网络时代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创造想不到的商业成果

  《小众行为学》读后感(六):人以群聚

  应该是“人以群聚”,而非简单的“分”。

  作者指出,传统的按人口统计分类方式来细分人群、细分市场正在失效,因为外部特征只是阶段性表征,而非行为本质特点。按传统细分市场来定位自己的产品,很有可能是缘木求鱼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

  当下的环境,人们已经可以超越地理位置、年龄、性别、交通行政系统等等的局限,按自己的“贪、嗔、痴”来寻找同类过上群体生活。

  所以,主流文化正在枯萎,所谓的主流市场也风光不再,曾经男女老少通杀的大流行逝者如斯,商业巨头们面临“中间市场”法则失效的陷阱。人是小众的,东西也是小众的。

  为什么?因为“人以群聚”是人性本质。

  怎么办?不要迷信传统的市场细分,关注人,关注小众,关注价值本质。但不要走极端,因为随大流也是本能

  好东西,原著2012出版,有前瞻性。按案例分析的套路来组织行文,观点和主张不是那么层次鲜明,估计这是豆瓣评分低的主要原因

  《小众行为学》读后感(七):小而美的企业之花

  小而美的企业通常在商业上很奇葩,有傲人的效率美轮美奂的产品或商业模式。他们轻而易举的创造了各种奇迹,让世人惊叹不已又心悦诚服。这样的企业或产品在商业史上层出不穷,一直脱离于主流商业意识之外,直到马云在某一次大型商业演讲中对小而美的企业做了特别的说明和推荐,这一个概念在商业界内被热炒,瞬间也流行起来了。以阿里的使命,为中小企业实现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小而美的企业将能夯实阿里的商业帝国基础,为今后的生态分裂提供诱人的故事和不可替代的战略布局。小而美的企业是什么,小而美又是如何完成的,这本书中的从小众行为学方面给出了解释说明。

  小众是相对与大众的,是一个整体概念的部分片段。书在序言里写到:企业再也没有一招鲜能让一个产品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和爱好;企业再也不能制造出像空气、阳光一般每个物种都喜欢、热爱的产品和服务了。放眼全球商业市场,风靡如苹果也并不是人人都热爱、人人都需要的。小众是从这样一个基本现象中慢慢抽象出来,明确的警示:某一个实业集团再也不要试图通过创造一件人人都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每一个人欲望了。这些企业应该脚踏实地的弄清楚他们的受众市场和目标人群,在细分的领域里找到自己的定位。

  小而美的企业就是一个相对小众的产品或服务,独一无二,但并非不可替代。我所了解的一个最为小而美的案例是INFORMIX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曾经是世界上最稳定和最安全的数据库,那个时候的数据库市场三强是INFORMIX/ORACLE/DB2,但小而美的企业很难成长为巨无霸的IBM或者ORACLE,INFORMIX的结局是被IBM收购。INFORMIX数据库极其稳定,典型应用案例是银行、金融和交易所、大型卖场数据处理。像沃尔玛全球数据中心,竟然只有7个INFORMIX的DBA在维护,这对于大数据的今天简直不可想象。时至今日,IBM把INFORMIX的源代码通过战略合作的方式给了中国本土数据库厂家南大通用,这是小而美企业的沦落,也是小而美企业在商业资本浪潮中的必然归宿。接近完美的产品、高效的风格让小而美的企业长期占据重要位置,资本和商业的需求只能通过资本运作来完成诏安工作。资本市场深知小而美产品或企业能发挥巨大威力,是引爆市场和资本狂欢的绝对导火索。

  关于小众和小众市场,我们似乎总是能选择性忽略。亚洲华人首富李嘉诚的成功之路上,我们看到塑花这种微不足道的产品利润奠定了李嘉诚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他选择的受众是国外的塑花爱好者市场,他瞄准了这个小众群体。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的成功之路,是建立在中国黄页这种近乎骗局的网页制作上;马云看清了这个小众群体是企业家,他认识到了他的企业家客户需要了解电子信息,这为他后来的电子商务帝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小众和小众市场是一个能改变世界的群体。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引爆点》第一章里写了一个案例:暇步士品牌的流行和引爆恰恰是几个曼哈顿街区的青年人(小众群体)穿过之后引起流行的,这个小众没有任何流行元素,也没有营销、传播的能力,却让暇步士在短短几个月内瞬间引爆,是何道理?

  这本书不同于著名的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引爆点》,他并非想要回答营销和传播方面的问题,而是就管理行为学方面给出了对流行和管理的探索性尝试。

  整本书的大体思路是:首先认清楚一个本质问题:将所有东西卖给所有人的策略行不通了,因为没有产品可以独占大众的注意力。其次是通过对本质问题的认知慢慢拓展到对小众群体的深入研究上来,从文化、分享、受众、社交等几个方面对小众群体加以分析和了解,制定出企业自己的发展战略。第三是通过对小众市场的危机警示管理者:小众市场有他自己的生存方式,不要试图用某些大众市场的管理方法来管理。最后,作者深刻总结了如何让小众行为学为企业赚到到钱——有了前面的认知和准备,赚钱只是顺便完成的事情。

  整本书行文流畅,读起来稍微感觉隐晦了一些,但绝对是一本好书。这种隐晦和翻译有关,也和思维模式有关。这本书结合杰克·特劳特的《定位》、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引爆点》、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一起阅读,或许就更能理解定位、流行、和大众需求在小众市场上的传播形式了。《小种行为学》不仅仅是要讲述小众市场(在《定位》里多有涉猎),还要回答为什么小众市场能够成为“煽动翅膀的蝴蝶”。这是有商业嗅觉的人必须正确认知这本书价值的一个基础点。

  《小众行为学》中对行为学做了一些分析,这是本书的一个亮点。行为学简单点说是研究人类行为模式、习惯和预测的学科,通过对特定人群进行行为分析能更好的对他们的生活、文化、购物习惯、精神生活等产生更加准确的认知。有了这些数据和分析的认知,企业便能更好的针对性的在营销、市场上做匹配性满足策略了。这本《小众行为学》能很好的把市场和管理行为学结合起来,深入分析市场和管理上的不同理念和思维,给了我很多启示,希望对每一个阅读的人能有所帮助。

  《小众行为学》读后感(八):小众,不小

  在以往的工业时代,原则上只要我们的产品够好就能卖给世界上每个人,卖到世界上的每个角落;但到了社群经济时代,人们的个性化、碎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新的网络亚文化把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聚集成小组,围绕在我们真正热爱的东西周围,网络生活已经使我们具备熟练的技巧去搜寻我们想买、想听、想读的东西,市场已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过去工业时代的旧理论必须打破,我们的产品再也不可能成为“全民偶像”,想要活下来,只有全力抓住利基市场,开展缝隙营销!

  詹姆斯·哈金,作为长期观察消费者行为的“猎酷族”,在他的新书《小众行为学》里更是敏锐地分析出了这一点,我们正目睹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里每个人都与众不同,每个消费者也比过去精准得多,“大而全”那一套已经无法适用于他们。寻求利基市场,以差异化切入人心,才是趋势!如同娱乐圈里“帅哥”这样的一般销售用词,远没有“暖男”来得精准有效;而火遍亚洲的TFboys主攻妈妈粉、姐姐粉。为自己的产品找到合适的群体,迎合他们,满足他们的诉求,让他们从顾客成为自己的粉丝!

  当自己的产品品牌精神与顾客诉求一致时,顾客会马上开始自营销!良好的用户体验,会让粉丝成为最佳产品代言人,口碑营销马上开始!

  知名自媒体人罗振宇曾经讲过:“未来的每一种商业都必须主动去迎合社群化的社会分解的后果。未来的商业,我们有一个大胆的猜想:未来的品牌没有粉丝迟早会死。工业时代,你只需要有顾客和用户即可,而未来时代没有你的社群,没有你的粉丝,你就是死。”

  能抓住潮势并因应得当的人,便能生存得更好更久。在社群时代,别再跟大企业大品牌苦争一片天,不如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场并深耕,它将为你带来胜利果实。

  《小众行为学》读后感(九):《小众行为学》读后感

  读完《小众行为学》之后,满脑子竟然不自觉地反复回响“罗辑思维”罗振宇的话——“自由人的自由联合”。所谓“小众”,其实说的就是一群出于兴趣相投而自愿凑在一起的人,并且由于互联网的帮助,这群人可以无惧空间距离的阻碍,自由地组合在一起。

  一直以来,众口难调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没人能打破。但之前由于物质资源的匮乏,人们无法提出太高的要求,很多东西都是“有就不错了”,因此大部分物品都是面向“大众”消费,影响到从老到少各个年龄层的人。但是后来,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不希望“泯然众人”,这就要求所有商家要变着花样推陈出新。慢慢地,商家开始以年龄、性别、职业等作为划分依据,将其消费者分为不同的种类,然后针对不同的种类设计不同特色的产品,以求达成更好的销量。

  然而,复杂多变的人类真的能够这样被简单的分类吗?且不说人们越来越逆反地讨厌被生硬地归于某一类,同一年龄、性别、职业的人纵有共性,但更有很多多样性,商家针对这样分类下的人群,依然无法提供满足所有人需求的东西。

  现代社会的人们,更像是一个个分子,他们既相互游离,又时不时地会产生结合。这种结合有时是稳定的,有时是不稳定的。所以,商家再也不要妄图可以做出满足所有人需求的商品,也不要以为简单的消费者人群分类可以奏效。商家们可能需要转换思路,应该把目标用户人群变窄,以吸引真正需要该商品的用户,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关注自己的产品具有怎样独一无二的特征,然后诱导热情的受众去匹配自己的产品”。另外,除了出售商品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兴趣和文化,就像作者所指出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不是你正在制作的产品,而是产品的附属品以及一些内部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每个想要成为群体一分子的人来说都是必要的”。与此同时,商品的销售也不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种消费习惯的培养和体验经济的延续,如作者所说“如果你可以为商品加上与众不同的环境,一个具有丰富素材的空间,那么这个空间就会变成人们理解与体验商品的中心,同时它也允许崇拜者们尽可能深入地探索”。

  世界可能真的不一样了,商家们需要改变思维的方式了。在整本书的最后,作者为新时代苦恼的商家们提出了诚恳的建议:“努力制作独特的产品,在特殊的领域出头。因为任何东西都能开发出一个有利可图的小众市场。Think different,在主流之外开辟疆土,把目标用户的范围变窄,并提供人们在别处无法轻易找到的东西,然后可以为商品创造出丰富的背景故事以让你的小众社群用户沉浸其中。”。

  《小众行为学》读后感(十):无论大众还是小众,我们都在其中

  千万不要被这本书的副标题吓唬住:“为什么主流不再受到市场喜爱”。

  我想说的是,随着文化与经济的并行发展,“主流”、“大众”将成为过去式,相同喜好的人们将聚集在一起,形成无数多的小文化、小潮流。

  《小众行为学》可以称得上“商业著作”的就是,非常紧密地扣题。

  无论是作者采用的GAP事例——虽然曾经辉煌过,但在不断地细分市场的大环境下,却依然以全面占有不同市场为目标去进行细分市场,最终的结局就是失去大部分的受众;还是星巴克的事例——不想霸占所有的咖啡爱好者,而是针对某一类型的购买者,连锁店开了一家又一家;或者Moleskine 笔记本,吸引了特别喜爱这种笔记本的一群人,让已经消失了的制造商重出江湖……

  这些事例都为了说明一件事:这个世界曾经非常喜爱“世界大同”的一致感,如今每个人都在思考自己最想要的、最想表达的东西。

  《小众行为学》是一本文化作品。

  这本书首先讲述了每一个潮流文化,无论是服装、饮食,还是书籍,在1890年代起一直到1990年代,几乎一百年的时间里,这个世界的文化情况是趋同。某一种潮流、某一种文化,绝对会“统治”这个世界一段时间。

  接着,这本书讲述了1990年代之后,一直到现在,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经济的出现,文化模式改变非常迅速。曾经的主流、大一统,变成了每个人都在寻找和自己的喜好、口味相同的文化,或者说存在感。

  实际上,我通过阅读《小众行为学》,理解到这样一个理念:

  文化如同生命,也有着达尔文进化论的更迭。

  曾经发达的、先进的文化,会度过文化进化中的繁华期,慢慢衰落。

  新生的、稚嫩的,或者说是小众的文化,最终回度过发展期,走到繁华期。

  我们现在正处在这样一个时间:文化多样性呈现为小众文化的形式。

  说到底,我是不认可所谓的大众,与所谓的小众的。

  随便说一句,这本书的故事性很强。里面有很多好看的小故事。

  如果喜欢看看真实的某个公司如何灭亡,完全可以把这本书当作故事集来看。

  ---------------

  欢迎关注我们的“小众”公共微信号

  ook-life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