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孤独的反义词》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孤独的反义词》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12 21:3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孤独的反义词》经典读后感10篇

  《孤独的反义词》是一本由[美] 玛丽娜·基根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的反义词》读后感(一):孤独的反义词

  最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会以为是和《孤独六讲》、《十一种孤独一样,以“孤独”为主题所做的个人阐述和说明。等翻开书目和纸张的时候,打开的,是青春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作者自然、很认真生活态度。作者并不孤独,也不孤单,却很认真很自然的生活着。当我再回想什么是“孤独的反义词”的时候,你一定和我有这同样的疑惑:孤独有反义词吗?什么样的词能解释或阐述“孤独的反义词”呢?我期待答案。打开书本,一个字一个字的阅读一个故事一个故事的阅读,读到书本的最后,似乎也没有明白这个词的含义。孤独,是一种感觉心境活泼的人,最容易人群喧闹的时候明白孤独的美妙内向的人,更喜欢在一个人的时候享受着黑夜发出的'孤独盛宴邀请函'。不论你是哪一种人,或喜或悲,或幸福痛苦,孤独是一个难缠的感觉。当我看到书本最后也没有找到答案的时候,答案似乎又近在眼前

  书在开篇写了这一句话

  “

  '孤独'没有反义词。如果有这样一个词的话,我想说,它就是我人生中最想要的东西;我在耶鲁所体会到的并为之欣慰的、感激的,就是这种感觉;毕业典礼过后,明天早上离开这里时我害怕失去的,就是这种感觉。

  这个词的意思,用'爱'来表达不够准确,用'相聚'来解释也稍有欠缺。它是身边有一伙人、有人陪伴的感觉。账已经结了,可谁也不愿意离开;已是凌晨4点,可没人打算睡觉;那一晚,我们一起随着吉他弹唱;那一晚,我们已想不起来做了什么。我们经历过、走过、看过、笑过、感受过……还有,毕业典礼上漫天飞舞的帽子

  ”

  此刻,恍然梦醒。孤独的,是“困兽之斗”。

  在自己设定场景里:总以为一切已经为时已晚了,总以为机会已经溜走了,总以为未来是灰暗的……看着屏幕发呆,看着食物发呆,看着理想发呆……不起眼的张三成功了,傻傻的李四也成功了,就是默默无谓的王五也成功了……太多的幻像似电影一样从眼前飘过,一个人多在不知名角度路,看着一切发生着、结束了;再发生了又结束了……如此这般,本想和谁去诉说什么的,却又发现想说的已非常多余……看电影、刷微博哈哈大笑又一个人抱着腿孤独的看着天上可怜巴巴的星稀月明,这便是一种孤独。

  孤独是自我的设定,固定的把自己像闹钟一样设置的死死的。

  当然,这本书是“孤独的反义词”,所以你能看到绝对不是这些看起来让人绝望的场景。我们需要一些自我激励的场景因素,更需要人的自我激励。由外而内的成功是提携,由内而外的成功是爆发;这本书是“爆发”的典型,用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或简单复杂想法功败垂成重要吗?自我的激励,最大的发动机心脏;若不改变,怎能发展?书中很多个“我”都过的很快乐、很自由很幸福,多个故事穿插出来的灵魂,并是“孤独的反义词”的全部意义

  在玛丽娜不长的生命里,讲述了许多个文字优美内容完美、颇具可读性的故事。故事和故事之间没有必然的来联系,却有一些值得深思。什么是孤独,什么是‘孤独的反义词’,什么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孤独的反义词》读后感(二):孤独没有反义词

  今早某东刚送来的书,收到后迫不及待的读了第一篇《孤独的反义词》,那么到底孤独的反义词是什么?这篇文章,也是这本书的第一句话就是:孤独没有反义词。

  孤独一直都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词。孤独不是静止的,它表示一种姿态,一个过程,它展现的是一种自我与世界保持距离状态

  那么用什么词来表示不孤独的状态呢?没有。因为孤独的状态只有一种,而它的反面确是千姿百态,用作者的话来说,“用爱来表达不够准确,用相聚来解释也稍有欠缺”。

  不孤独,不仅仅是“身边有一伙人,有人陪伴的感觉”。作者写了耶鲁有很多让你远离孤独的圈子:合唱团、体育队、舍友、联谊会、俱乐部等等,四年中,哪怕身在宿舍,也能感受到圈子的存在

  《孤独的反义词》读后感(三):归属感在哪里?《孤独的反义词》

  没看过作者的英文原版,但读这本中文版,不论实质内容如何,单就这翻译来看,很有文采

  似乎最近关于死亡的新闻有点多,这个节点上看玛丽娜的遗作《 孤独的反义词》,也算是应景了。书是作者的文集,读着作者分享感觉的文字,充满力量,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就是一个俏皮倔强姑娘给你分享她的耶鲁感悟

  孤独的反义词是归属感。找到你的圈子,就是如鱼得水,远离孤独。认准自己,无论生死坚持的都会影响到你身边的人,如玛丽娜对文学热爱一样,意外死亡也了无遗憾

  作者很善于细致描写感情,尤其的以女性视角来絮絮叨叨的,很多小情绪,写得很细腻,也很有画面感。在文字中寻找归属感。很少读到这么大胆直白小说了,都是开放结局,读完每一篇都会让人合上书再思考下。小说的背景都是美式的,在热闹的人群中,更反衬出孤独的沉重,对孤独的诠释还是挺含蓄的。

  不剧透,推荐读读,再用心想想自己的归属在哪里。

  最后,感谢作者又带我回顾了大学时代,看到曾经执着的自己,提醒自己:还年轻,就不要放弃梦想

  :文字多少有点儿发耶鲁软广告之嫌,但一所好学校是值得他的学子们多花笔墨宣传宣传的。

  《孤独的反义词》读后感(四):我会为爱而活,其他的就顺其自然

  我会为爱而活,其他的就顺其自然吧

  ——评《孤独的反义词》/by Rene-summer

  微博上第一次看到《孤独的反义词》这本书时候,我对书名就有疑问,孤独没有反义词?讲的是什么呢?孤独没有反义词?那热闹算什么呢?

  可当我真正翻看《孤独反义词》这本书的时候,才知道我理解错了。孤独的反义词其实是爱,是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但用“爱”来表达又不完全准确;是相聚,是四面八方来聚到一起,但用“相聚”也稍有欠缺;它是陪伴,是身边有一伙人、有人陪伴的感觉。

  《孤独的反义词》这部获奖随笔和小说集是22岁的耶鲁天才大学生玛丽娜•基根 的遗稿,收录了九篇小说和九篇散文,其中的散文《孤独的反义词》是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在玛丽娜因车祸去世一周之内,发表在《耶鲁日报》毕业季上的散文阅读量就超过了100万人次。

  文章中她说,“我们还年轻,真的很年轻;我们刚满22岁,还有大把时间。”的确,年轻是资本,可以尽情的去挥霍,可以不爱惜身体通宵达旦,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成功的能有几个?玛丽娜的生命虽然短暂了,短暂的让人觉得惋惜,但她活的精彩,各种奖项、担任助理研究员、参演喜剧组织活动写作恋爱,每一样都热情去努力;她死的无憾,留下了大量的作品

  她的文字很朴实,文章中处处充满了对生活的的热爱,激励人们对更广泛交流渴望,揭示了我们如何驾驭自己的天赋,改变周围人的生活。就像玛丽娜毕业典礼上说过的那句话“我会为爱而活,其他的就顺其自然吧。”

  为爱而活?对,玛丽娜就是在为爱而活。她收获各种奖项,她参演话剧,她组织活动,她恋爱…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为了不让自己荒废时光珍惜在校的每一分每一秒。

  书中的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让我们感受到她的爱,她的顺其自然…她的文字很有魅力,给每个人鼓励,给每个人希望,让平淡的事情,变得那么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就像文字中所写的“我们还不到束手无策的时候,我们可以转变观念,可以从头再来….我们还很年轻。我们不能也不可以丢掉希望,因为说到底,希望是我们唯一拥有的东西。”

  这就是玛丽娜文字的魅力, 这就是那个给人鼓舞小姑娘,让我们好好的为爱活着,其他的就顺其自然吧…活着就有希望…

  《孤独的反义词》读后感(五):对信念的坚持和热爱

  对信念的坚持和热爱

  油泼鲤鱼/评《孤独的反义词》

  在这个寒假,我把这本书带回家读了一遍,读这个书一开始可能会以为作者很害怕孤独,可是我读完之后才明白,作者不是害怕一个人的孤独,而是害怕无人理解的生活和无人支持认可事业,所以作者在听到作家是一份不景气的职业这句话以后认真的提出了疑问,并在背后留下了孤独的泪水

  这本书中涵盖了作者的九篇小说和九篇散文,我每篇都认真看了。看完这些文字和故事,我很难相信那是一个只有二十几岁的女孩子写的,故事的描述不利特别的花言巧语,有着青春的年轻与活力,属于这个年龄阶段轻松与跳跃,但是故事的内容却是深沉,让人思考。对世界有着深刻观察和理解才能写出这么深沉的故事吧。最好的文学应该是那种让人读起来容易,读完之后还能感同身受而且产生反思的文章。我觉得玛丽娜做到了。

  青春就是一种资本,这个是很多年轻人正在炫耀的,但是随着韶华流逝,很容易引起恐慌,这个是作者最后的演讲主要讨论问题所在。年轻可以肆意妄为,年轻也可以有所作为,大家都认同这个道理,所以随着年龄增长,恐慌也是可以理解,总有人在年轻着,取代那个时候的自己。但是作者的话那么简单,却可以振奋人心。希望,希望是我们唯一拥有的东西,是我们可以坚持下去的动力

  玛丽娜的生平虽然短暂,但是已写出这么好的文字,并且影响着她人。她曾立志成为一个作家,并坚持着这个梦想,她做过很多,慢慢的践行着自己的梦想。她的作品不仅得到大家的喜爱,还对他人产生影响,这个就是极好的。这个也是坚持梦想的魅力。那种信念在支撑着,即使与他人背道而驰

  对于这本书中的每篇小说我都很喜欢,每篇散文都透漏着作者独一无二深邃见解。对于像我们现在正处于年龄过渡阶段的年轻人更是适合,我们现在都过于浮躁,离开大学就以为可以实现梦想,反而失去了脚踏实地的坚持。读读这本书,相信很多人可能会找到最初坚持的动力,也能抛弃繁杂,忘却多虑,想清楚下一步怎么走,怎么坚持住

  也许是对于真本书的真心喜爱,所以挑剔了些,对于这本书的翻译我并不是全部认同,很多作者想从故事表达的细节都没有表达出来,看字里行间,该是翻译拖累了更完整的内容。

  《孤独的反义词》读后感(六):果味酒和遛狗的妈妈

  和大多数人不一样,我在这本书里最喜欢的并不是第一篇文章《孤独的反义词》,而是后面的几篇小说:《寒冷田园牧歌》、《寒假》、《朗读》、《满怀恩宠》,我得说,这是一本适合在冬天看的书,尤其适合在冬日的假期,在家里烤着暖气、喝着宜家满是木塞味的果味酒看。

  作者已经死了,她的死的事实似乎成了这本书最大的光圈,掩盖住了书里其它的一切,但我其实想说,作者真的是个很棒的小说家

  相对于其它很多人作品过强的叙事性、故事性,过多的巧合、阴差阳错、命运的交错、造物弄人来说,基根的小说非常生活化,就像你看到的那些生活化的电影一样,镜头里满是生活的琐碎:人们说的话,人们喝的酒,天气,家里的停车场,打着手电遛狗的母亲……我喜欢这样的小说,没有说教,没有腻死人心灵鸡汤,而且连传奇性的人物、故事,统统没有,有的只是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对自己的男朋友小心思,对自己家人忽然发现的一丝温情抱歉;一个单身母亲收养了孩子之后的一点点尴尬;一个对婚姻厌烦却没有发现这种厌烦的妇女。一切都是淡淡的,淡淡的矛盾,淡淡的哀愁,每一字每一句都明明确确地说:我就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我就是要这样,因为这就是每一个年轻人真实的状态——连它的矫情也是自然的矫情。

  我们总是会有迷茫的时候,不是对人生的意义感到迷茫,而是对过程的复杂和多变感到迷茫,觉得生活似乎无聊日复一日平庸,而且没有尽头。我们常常感到心的内里饱含寒冷的气氛,这个时候就需要在日常的寒冷中看到那么一点点光,然后我们慢慢走近、走进,看到一个温暖房间,然后舒缓下来、安全下来,发现其实生活也没有那么恶劣、那么可怕,也仍有很多美好。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我喜欢这样的书,不需要浮夸,就把生活呈现出来就让人觉得很美好。

  最后附上我很喜欢的书里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可就在这一年最后的几秒钟时间里,我的思绪却飞回了家。爸爸也许又喝醉了,正瘫在沙发上看电视直播时代广场的跨年降球仪式弟弟可能还在卧室里玩着电脑游戏稚嫩脸庞被屏幕映成绿色;还有妈妈,她正拿着手电筒在街上遛狗,在零点十分的漆黑雪夜里……”

  《孤独的反义词》读后感(七):孤独平凡之路

  开始看的时候,感觉还是很普通,平铺直序的故事,没有大起大落。当把第一个短篇读了两遍之后,描写的细节,心理起伏,很有画面感,第一遍读竟然没觉察到。

  小人物的故事都有伤感,孤独,寂寞,开心,幸福的时候。把每一篇小说看完,发现她对很多事物描写还很全面。印象深刻的有沉在海底潜水艇里各个人物面对黑暗时的反应,会被带进去,逃出来,活下去,没有计划,没有救援,没有奇迹来临,相当现实。(看的时候还想了下要是自己在里面能到几时崩溃,这种黑暗中的绝境描写,开放式的结局,虽然有希望他们能得救~)

  或许我还会全本读第二遍,重新细看。后面的散文写的让我羡慕,这是不一样的青春啊。羡慕她的母亲,为她的麸质过敏做了那么多,甚至到了大学,著名的耶鲁大学——大学食堂,也被她的母亲不断的努力有所改变。母爱特别伟大,伟大之处总在微不足道的地方。

  后记,是一位亦师亦友的老师对自己宠爱的学生的回忆,从陌生,熟识,转而忽然离世。多少都是心痛的,起码看的我都觉得惋惜。活着竟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

  后记之后的致谢,看国外的书,开篇都会致谢家人,朋友。这本书是例外,作者没法亲自感谢,由父母署名致谢了老师,朋友,同学,还有她的兄弟。这些人参与了书的整理,出版,还有未选入的文章,可惜看不到。如果她还活着,一定还能写出更多让人喜欢的作品。

  《孤独的反义词》读后感(八):耶鲁大学天才毕业生的最后演讲——孤独的反义词

  “孤独”没有反义词。如果有这样一个词的话,我想说,它就是我人生中最想要的东西;我在耶鲁所体会到的并为之欣慰、感激的,就是这种感觉;毕业典礼过后,明天早上离开这里时我害怕失去的,也是这种感觉。

  这个词的意思,用“爱”来表达不够准确,用“相聚”来解释也稍有欠缺。它是身边有一伙人、有人陪伴的感觉。账已经结了,可谁都不愿散席而去;已是凌晨4点,可没人打算睡觉;那一晚,我们一起随着吉他弹唱;那一晚,我们已想不起做了什么。我们经历过、走过、看过、笑过、感受过……还有,毕业典礼上漫天飞舞的帽子。

  耶鲁有很多小圈子:合唱团、体育队、舍友、联谊会、俱乐部……即使在没人陪、累得慌、睡不着的孤独夜晚,拖着步子回到家里趴在电脑前,这些小圈子也能让我们感受到爱,感受到安全和有所归属。可明年,这些小圈子再也不会有了。我们将再也不会跟朋友们住在同一个宿舍区,再也不会有群聊的机会。

  我害怕。跟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城市、伴侣相比,我更怕失去这张网,害怕失去现在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很难说清,无法描述,反正就是“孤独的反义词”。

  但有一件事大家要牢牢记住: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并未过去。它是我们人生中的一部分,随着我们慢慢长大,会在以后的人生中不断重复。不论大家以后是去了纽约还是离开了纽约,是后悔去了纽约还是后悔离开了纽约,都是如此。我想过了30岁还能开party,我想在变成老太婆以后还能尽情玩乐。不要一提起“美好的时光”,就开口说“早知道……”“如果我……”“真希望……”。

  是的,我们是有遗憾。比如有很多书没有读,再比如错过了某个心仪的帅哥……对自己太苛刻了,收获的只能是一个个失望。现在的我们,熬夜太多,得了拖延症,喜欢投机取巧……我曾不止一次回首高中时的自己,当时我是怎么做的?当时我怎么能那么刻苦?这种不安一直阴魂不散,挥之不去。

  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谁都不喜欢一大早起床去上课,没人愿意读完所有的阅读书目(除了那些追逐奖学金的疯狂学霸)。我们都用高不可攀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却在随后的日子里永远无法成为理想中的那个自己。可我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因为我们还年轻,真的很年轻。我们刚满22岁,还有大把的时间。我曾不止一次有这样的感觉——或是在外狂欢回来,一个人躺着;或是在临考前放弃了复习,收拾书本走出教室——我的心里总会涌起一个念头:太迟了,已经来不及了。别人已经超过你了,他们才更成功、更牛掰,他们能拯救地球、能发明创造、能改变世界;现在再开始已经太晚了,还是听天由命,等着毕业吧。

  刚来耶鲁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拥有无限可能,那是一种难以言说而又无比强大的感觉;而随着毕业临近,这种感觉已经渐渐消失了。在此之前,我们从不需要有所取舍;而眨眼之间,就得必须做出抉择了。有些同学一直专心致志,他们早就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并且已经上路:或是备考医学院,或是在著名的非政府组织里工作,或是潜心搞研究……对你们,我要表示祝贺;还有,你们太可恨了。

  而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大家似乎都在文科生的世界里迷失了,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要是我当初选了生物专业……要是我大一时选修了新闻专业……要是我学了这个学了那个……

  大家要记住:我们还不到束手无策的时候。我们可以转变观念,可以从头再来,可以进一步深造,可以开始写作……“为时已晚”的念头很可笑、很荒唐。我们刚刚大学毕业,我们还很年轻。我们不能也不可以丢掉希望,因为说到底,“希望”是我们唯一拥有的东西。

  大一那年冬季的某个星期五晚上,我接到朋友们的电话,他们让我到Est Est Est去找他们,我听错了,以为他们说的是SSS,就迷迷糊糊地朝远处的SSS走去。可是,直到我来到SSS门前,才对朋友们怎么会在耶鲁的行政大楼里开party心生怀疑。他们当然不在SSS。外面很冷,而我的ID卡竟然能刷开SSS的楼门,于是我就走了进去,拿出手机准备给朋友们打电话。周围一片静谧,只听到古旧的木地板发出的嘎吱声,透过彩色的玻璃窗,隐约能够看见外面漫天的白雪。在这空旷的大厅里,在这数千耶鲁学生曾经坐过的地方,我坐了下来,抬头看着。在纽黑文市的雪夜里,我一个人待着,却感觉到一种难以置信的安宁。

  “孤独”没有反义词,如果有的话,那它就是我在耶鲁四年的全部感受,也是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就在这里,跟大家在一起,有爱,有感动,有谦卑,有恐惧。不要忘记这种感觉。

  2012年,我们在一起。让我们为这个世界增光添彩吧。

  玛丽娜·基根

  《孤独的反义词》读后感(九):孤独没有反义词

  孤独若有反义词,它就是我人生中最想要的东西。

  我会为爱而活,其他的就顺其自然吧。

  22岁玛丽娜在耶鲁大学毕业后没几天遭遇车祸去世,有了自己的职业——生前她已被《纽约客》聘为编辑,有了自己的男友,有了自己的公寓。

  在《孤独的反义词》这本书里,通过9篇小说,9篇散文,我看了看她的世界经历的曾经,忍不住的心疼、惋惜。

  一篇篇故事是一个个视角,让我看得过瘾,也看得心疼,她将自己的故事展开,慢慢讲来。

  从大学里陷入爱情纠葛的小男女到在充满气味的公寓里朗读的六十多岁的女人;从伊-拉-克战火纷飞的逃离和背叛到市区终生追杀虫子以杀生谋生的一生;从深夜遛狗的孤独难言和对着电脑屏幕奋战的家庭到假期里的琐碎和什什么什么都有……她如此丰富。

  她给我们的互联网社交,恐惧,提供了解毒剂。

  我嫉妒她,可是又忍不住心疼到不行。封面上那个女生就是她,金色长发,眉目深邃,嘴角轻笑,倔强又孤独的姿势。

  这个不能吃麸质食物的姑娘告诉我们:希望,希望,我们不能也不可以丢掉希望,因为说到底,希望是我们唯一拥有的东西。

  她很勇敢,当她的导师安妮·法迪曼——耶鲁教授接到了她的邮件,因为在院长茶会上,一个知名作家说,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想成为作家简直痴人说梦,基根当场向他提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见。随后基根发给安妮的邮件里提到“遏制文学衰败”。

  在耶鲁之前,她就拥有不少创作实验,不少相当成功。我最喜欢她写的《朗读》,有些让我回想起湿腻又纯洁的《朗读者》,读她,简直是在看一场浮世绘。

  我毫不怀疑她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只是她没了时间。

  玛丽娜·基根,至少,我会记得她。

  我相信,有些人不随生命的逝去而逝去。

  《孤独的反义词》读后感(十):the opposite of loneliness

  Marina说,她不想因为死亡而被记住,而只想因为自己的成就而被记住

  我当初想看这本书,却是因为她死了,她从耶鲁毕业的第三天就出车祸死了,当说这是一个人的遗作的时候,显然是比较容易热卖的,因为,人的一个特性就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如果不是她已经死了,我可以只是把她当做一个普通的名校高材生,她写的文章如其他那么多文章一样,不一定非看不可,因为有才华的人太多了。不过,当我看完之后,甚至我只是看了第一个故事之后, 我觉得她是很有才华的,她写的短篇故事中,第一个最打动我。因为第一个是这么的戏剧性。主角的男友死了,然后她还要准备一篇葬礼上的发言。当我看的时候,我不禁就在想,她知道吗?当她在写别人的死亡故事的时候,她知道她也会死吗?当她想象葬礼的时候,她会想到自己的葬礼就在不久的将来吗?当她写别人的痛苦和失去的时候,她想到了自己的家人吗?我不知道,可能某种程度上,我们都会想到自己会死,因为死是个必经的过程,但是我们都不会想的那么仔细,我们不会以一种写别人丧礼的心情来想我们的故事。我们不会想看自己的丧礼会那么早,我们应该是白发苍苍,寿终正寝的。不过,我又为Marina感到一丝高兴,因为她想到了这个葬礼,她想到了这个死亡之后的过程,那么,她也就体会了她的家人、朋友失去她的心情,这种心情本质上应该是一样的。她无意间也应该经历了悲伤,经历了死亡的过程,即使她不知道自己的葬礼会是怎么样的,不知道家人之后会是什么样的,但是她却又体会过了。

  我不会因为她死了记住她,我会因为她的才华而记住她,并且惋惜,她那么有才华,如果可以多点时间,她会有很多好作品的,我其实很喜欢她的写作风格,当看了这本书后,如果她还能写,那么她其他的所有书我都想看。

  她的故事是流畅的,而用词又不是我熟悉的,感觉有点陌生,可能我的英文水平还只是个初级,不能体会到她的深刻用意,但她文笔的美妙,我还是体会到了的,我喜欢她的风格。

  后面她写的采访里,看到一个灭虫专家。从始至终,她都没有以自己的身份出现过,没有跟他说一句话,所有的故事都是关于他的,他是如此一个生动、真实、亲近、有趣的人。我感觉从细节中真的理解到了这个人,理解到他对灭虫的喜爱,他的无奈与热爱。因此,Marina的采访也是很有天赋的,她让我感觉理解了这个人,她要表达的不必说出来,就是在所有的细节中,已经表达出来了。

  她的小说、散文、采访都体现出了这么多才华、天赋和热爱,如果她有更多的时间,她起码会出第二本书吧。但是她没有时间了,“we are so young, we are so young…… ”在耶鲁的毕业词里,她这样说,她说我们都这么年轻,有无限的可能性。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很难过,本来从耶鲁毕业,她应该有无限的可能性的,她那么有才华,又有激情,又是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关心自然和人的人,她本来可以做很多事的,做她想做的一切。但是,没有比只是毕业三日就死亡更具有悲剧性的了,以她的才华这绝不会想到这个。但是人生有时又是神经质的、无理取闹的,残酷的,不能与它讲道理的。

  我很庆幸看到了她的故事,也许很多年后我还会想到她,也许以后还要来再看这本书。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最后, 很多人记住了她,以她的才华记住了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