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是你爸爸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是你爸爸的读后感10篇

2018-06-13 21:4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是你爸爸的读后感10篇

  《我是你爸爸》是一本由王朔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5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你爸爸》读后感(一):一场声势浩大的中年危机

  说的是单亲家庭里父子之间的故事。但故事不仅限于两人之间的琐碎生活作为一个立意的承载体,更多的说了两种角色中国传统文化里扮演的角色样式,有点像京剧川剧里面固定人物特点那样,是死的。

  父亲作为成年人代表,前后性格转变分为两个阶段开始是传统单亲家庭里面对孩子任劳任怨起早贪黑,为了孩子牺牲自己劳苦样子。我读着也觉得是自己家里父母样子,一方面辛苦着,为了自己为了孩子,是一种生活惯性推着往前走,因为要吃饭;另一方面,对生活有希望,有心里的小九九,但又只能放在心底深处,没法拿出来说,怕人笑话,怕没法实现,怕最后自己都瞧不起自己。第二阶段,是经历了与孩子的摩擦之后,性格出现了一百八十度转弯。他开始对孩子的事情关心,放任他按照他自己想要的生活过,他开始放下自己固有的知识分子清高潜意识里逐渐自动疏远了对妙龄少女幻想,开始和原本看不上的同龄离异妇女谈恋爱、拉家常,并且觉得这样的生活更加真实。转变前,自己觉得自己是知识分子,一股不愿意和世界妥协的较劲,且至死不愿承认自己的无能,像是孔乙己的茴香豆或者阿Q精神胜利法,转变后开始对邻居的劝慰直言不讳,说过去装逼活得太累了,说想了想人不就是那么回事,让孩子看透了又怎样,让别人看低了又怎样,以前是喜欢脑子舞文弄墨批判实事,反衬出自己是个角色,只不过不出山罢了,现在是认了自己就是个屌丝,反倒轻轻松松,谁也不欠。与其自己骗自己,不如撒开了活。

  王朔讨论的除了小说本身的父子关系,中国式父子关系,还有一个人对自我认知过程。从小说来看,一个人能看清自己,并且敢于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已经是儿子到了谈恋爱年纪了。父亲和儿子也是两种性格的代表,儿子虽然顽劣,但对事情看得门儿清,说话做事有自己一套。父亲处处针对他,其实是对自己连孩子都比不过这一点的窘迫。孩子却像是父亲,处处为他考虑,反倒像个成熟大人可能小说反应了一个现实,就是心智的成熟和年龄不是正相关。

  我是你爸爸”这几个字,是长辈对于晚辈最无声的呐喊,是最后的尊严,是理屈词穷后的狰狞。透过这些自卫行为的背后,看到的是中年危机,对事业、家庭、教育梦想,全都失败了之后的自我防卫。

  书里最让我撼动的一个描述,是和父亲谈恋爱的女士提出要去他工作书店看看,父亲当时已经从思想接受了自己的低级,说(大意):以前挺喜欢那地方,觉得自己是文化人,现在想起那里就想吐。

  《我是你爸爸》读后感(二):谁才是爸爸

  两天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在书店看到书名时候纯粹是觉得好玩。带着图一乐的想法端起了这本书,王朔接地气描写与对市井人物的刻画可以说是很有自身的写作特色。父亲能理解做儿子的感受是因为父亲也曾是儿子,可儿子就没那么幸运了。马林生和马锐这对命运多舛的爷俩从合到散到,再由散到合,出现这样的结局是可预想到的。

  笔者觉得本书最精彩的描写绝对是文末马锐在得知父母要再次争夺抚养权时,与审判员之间的对话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唇枪舌剑真的是让读者酣畅淋漓,大可享受阅读之快。喜欢马锐说的这么一句话“不是不愿意人家说我小,而是不喜欢因为我是小孩就把我看成糊涂蛋,不是哄着就是打着骂着。干吗呢?觉得自己了不起是不是?好多大人我看都胡子一把了还不如我们小孩懂事呢。您是法院的您还不清楚?关在这儿的是大人多还是小孩儿多?”。看似一通胡搅蛮缠,可现实不就是这样么?到底谁明白谁清楚心里还没点数么?谁是老子,谁是儿子真的是像书中写的那样让主人公自己给搅和混了。

  书中我其实挺羡慕马林生和齐怀远这对落魄鸳鸯的,二人有着相似经历也注定了走在一起。看过了春花夏实秋月冬雪,历经了生活与命运的百般捉弄之后。这两位“病友”也只能相濡以沫了。很久没有动笔了,这些也只是读完书后的一些牢骚,望其他书友若有其他高见,还请指教。

  志栋

  2018.3.17

  《我是你爸爸》读后感(三):~~的父爱

  马林生与儿子生活多年,不觉然间已对儿子有了依赖,他怨恨自己打骂的管理方式,尝鲜于与儿子兄弟相称,他隐忍愤怒茫然,过多关注儿子而迷失了自己。齐怀远的出现让他多少有些释然,但显然,马锐依旧是他的重心。而那段酗酒留宿齐家的日子我想更多的是对自己与儿子相处不顺无能懦弱的一种逃避。~~的父爱。

  马林生:骄傲爱显摆却无处可显摆,拿与儿子的相处向街坊显摆终招来儿子忍受不住的爆发。但儿子被打后毫无尊严的恭顺他也能很快警醒。对少女S的意淫真是可以但也真实。要面子易骄傲有点小聪明些许懦弱但不乏对儿子的爱意,儿子已然是他的一个依靠

  其实父母的爱很简单

  所谓睹物思人(不确切,但没想出其他来),也想起我与爸爸。

  初中前还是有挨打的,但妈妈打的多一点,我爸更多是在一旁不作声也不阻拦,挨打时顾不上看父亲什么表情,也想不出他当时会是什么感情什么心绪。有时两人一起打,但印象更深的是妈妈的拖鞋打在我屁股上。

  高中那会有一阵对爸爸是像英雄那种崇拜,但如今忘记了原因,长大过程中也看过许多他的缺点。高中开始住校,隔两周回家一次,爸爸也总是在我要回学校时做他认为我爱吃的,其实经历过食堂不怎么挑了。我爸属于那种沉默型的,有爱不说,行动上的流露却很真切

  想来高中有一次跟老师冲突,把爸妈都叫来了,之前一直很强硬的我一看见父母也是感情就上来了,老爸搂着我肩细细的跟我讲道理,我抽搐哭泣也认真在听,最后我被父亲说服了。有向老师道歉当然心里是憋着股劲儿的,年轻不服嘛。这方面我爸对我的教导方式不是马林生的打骂,不是因为高中年纪的我偏大,小学也有过类似情况,但也是跟我讲道理。

  记得有一次看照片,老爸背着我我俩一同笑,我哭得不行。后来呢,再看到那照片却失了那感觉

  《我是你爸爸》读后感(四):我是你爸爸

  就在这本书的时候,王朔已经不像之前被炒热的所谓痞子文学创始人那样了,收敛了很多,虽然就算以前那些,也只是贫了点,算不上痞。

  这算是一本中国21世纪前最好的记录普通家庭父子关系的小说了,虽然有点地方不算完全真实,但小说又不是回忆录好看是第一位的,这本书不算很幽默,也不算很贫,主要在写父子的感情。当然,也不能像是香港电影一样那么推进情节,现实不是那样的,现实很无聊波澜不惊之余偶尔给你摔一个大马趴,然后继续波澜不惊,循环往复

  这本书以前并没看,相信以前看了,也看不懂。可是看的过程中更深化了我无法做一名称职父亲,甚至无法做一名父亲的想法,我做不到马林生这样的人,在跟他同一个生活水平或是能力水平的同时,我无法忍受自己的儿子被小流氓打一顿而我只带他去缝针。这样的事情我可以理解,但不能认同。至于后来的部分则是越写越有意思,马林生的意淫,马林生的爱情,父子之间的微妙感情,两人自己的心理转变,都是小说里写的很精彩的部分,王朔似乎是很喜欢环境描写的,就我印象深刻的现代小说,他对环境的烘托篇幅频率仅次于郭敬明。当然意义不同的,可是一样有忧伤的感觉。只是真实的多,也打动人得多。

  我们每个人都当过儿子,却未必成为爸爸,书里这位,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一个力所能及范围内的好爸爸了,可是对我来说,我觉得不是,因为我认为爸爸就是爸爸,对于孩子,并不能是力所能及四个字就把缺憾搪塞过去的。

  《我是你爸爸》读后感(五):人民如儿子。

  这应该是王朔的一个玩笑般的书名,弄得大家都不好意思朋友说起自己最近看的是什么书。我已经遇到过有朋友问我,你最近看什么,我说,我是你爸爸。她告诉我,她是我妈。

  在王朔的创作轨迹里,这个应该算是中期靠后了,一对北京父子的关系很真实且略带幽默的铺展开来。

  在这部书里王朔与以前痞子幽默为主的文风相比,变得很喜欢渲染大量的景色,描写字数很多,都快赶上郭敬明了,只是两个人关注的点不一样,因此有了高下,但同样是很大量的堆砌,这点并没差。

  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有点暗喻,主角是个还算可以的爸爸,抚养儿子,想学西方新式教育,但自己没那个实力社交环境也不允许,所以经常露怯,看见儿子被欺负,也很多时候无计可施,爱儿子,却只能窝里横。我觉得这太像很多历史时期里中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想宽松点,让人民更好,可是自己基础没做到,人民也容易鼻子上脸,弄得两难,对外又总是不如御下那么顺遂。

  后来想到了,其实这未必是王朔刻意的暗喻,而是一个美丽默契跟巧合——写的正是中国的父子关系,而父子就是普通老百姓缩影,而一个国家长官下属,其实归根结底不正是由老百姓构成。正是有这样的民间习惯,也顺理成章的有这样的大国上下,两者早就互相影响密不可分你中有我了。

  《我是你爸爸》读后感(六):《我是你爸爸》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高中2008年时龚正送我的生日礼物,隔了十年我最终把它拿了出来。王朔是一个倔强的人,倔强到韩寒节目里见到他都会主动退居二线。 故事让我们成为马林生马锐父子生活小景的旁观者,着眼于一个时间段内的父子情感碰撞。小说语言不像王小波那样袒露,也不像韩寒初期那样地浮夸,但细枝末节中,的确是让我感受到了1990年代那种生活的趣味,回到了自己小学所处的那座时空里去。 父亲总是不易的,每个人都明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刻意去理解。现在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时期,还是比较顺从的,没有明显的性格棱角,儿子马锐也是如此。但是表面平静往往令人无法琢磨。故事中的父亲为了与儿子找到最佳的相处模式,打骂过,称兄道弟过,自降威严过,但仍不得其法,儿子并不是打心底里理解父亲的用意,他太早熟,太理智,心智权衡过多,但遇到需要面对的事情事却还是个怂货。我没法从严格意义上看清楚这个人设,最后的开放式结局他也没有自己稳定观念,还是那一套老成的作派。 所以人是最难琢磨的东西,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想象中的温情去对别人好,但是你如果没有GET到对方的点,那么就会有太多的徒劳。没有完美的相处模式,只有最适合的。 我是你爸爸8.7王朔 / 2015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我是你爸爸》读后感(七):不煽情却很动人的父子情

  这是读的王朔的第一本书,读完就不由自已地想要与同样身为北京人的作家王小波做对比,都具有北京独特韵味的花式调侃,但我还是更喜欢王朔的文笔,越平易,越不矫情,就越耐人寻味

  感觉就和读朱自清的《背影》一样,语句平淡,可以说能用辞藻堆砌的句子很少,几乎都是很直白的描述,可读完全书,依然会觉得这是一本好书。就像在最后一章中,儿子与审判员的对话,儿子的每句话都很属实,可换一种问法,同样属实的回答却能得出与之相反的结论。所以说,不一定非得煽情才能打动人,往往只是对事实的陈述反而更有力量

  其实全书的情节也很简单,主要讲述一个单身父亲在独自抚养儿子的过程中,经历的两次重大心路历程。从与儿子称兄道弟到最后的不闻不问,爸爸一直在探索中寻找与儿子相处的最好方式,也一度放弃了父亲作为长辈该有的态度。他时而像个孩子,开些不适宜的玩笑,时而做出另自己也会鄙夷的动作,可细想想,若不是为了拉近与儿子的距离,他又何须如此委屈自己。是一个小人物,做的也是平凡事,可你会觉得,他的爱,简单却真挚

  《我是你爸爸》读后感(八):读完《我是你爸爸》的一点感受

我是你爸爸

  腰封上编辑推荐的一句话:“王朔,当代中国文坛绕不过去的存在与永在。”还有一句可能是王朔自己对读者的“寄语”:“你能看出更深的东西你就看,你不能看出更深的东西,起码也让你乐一乐。”因为这句话让我毫无负担地读这本书,反正大不了就图个乐,文字一贯的诙谐幽默,忍俊不禁心酸不已。

  这是第一次读王朔纸质的书,《一点正经没有》、《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动物凶猛》是通过听的形式“看”完的,还是更喜欢纸质书的感觉,手指翻过纸张,纸张划过时光。之前看过一段关于王朔的早期采访大概是讲述自己做“倒爷”的经历,说话的语调配上书中的对话,老北京的强调,齐活儿。《我是你爸爸》中父子的日常好像在哪儿见过,又好像哪里不同。书中很多生活中见过的画面,但是用文字描绘后那么生动,令人敬佩!如,形容马林生夏日辗转换成车后的状态“他像小饭馆里使用了多时的一块抹布,散发着各种秽物混合的臭味儿”;如,对美伊战争中美国的评价“世界上哪个旮旯出点事都跟自己家着火一样着急,得有个美国这种自告奋勇拿自己当全世界人民亲爹要求的“;如,描写马林生喝茶”吸吸溜溜掀盖喝着热茶,把吸进嘴里的茶叶呸呸啐回杯里“;再如,马林生抽烟的一段”烟头上长长的烟灰掉了下来,洒了马林生一腿,他连忙扑落“。这可能就是作家和普通人的区别,普通人天天见过的画面,落到文字上就变味儿了。

  书中儿子马锐在学校因纠正老师的错误发音,最终演变成扰乱课堂秩序,父亲马林生被叫到学校,马林生当着老师的面狠狠批评了儿子,回到家帮儿子写完检讨并激烈的争吵后,对儿子说了一段话“你傻就傻在不懂得这条做人的基本规则:当权威仍然是权威时,不管他的错误多么的确凿,你尽可以腹诽但一定不要千万不可当面指出”。这句话虽然残酷,但不失为一条生活“准则”。关于孩子如何处理矛盾冲突,龙应台也对儿子说过两段话,“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你不欣赏、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与他们共事,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属,这人可能是你的市长或国家领导,你必须每一次都做出决定,是与他决裂、抗争,还是妥协、接受。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艰难地找出一条路来,你要自己找出来。”,另一段话“如果有个人手里拿着一个弹弓,站在高处,对着你,你要反击,是站在那低处呢?还是先站到高处再说?你是谋定而后动,还是暴虎冯河?你的逻辑是什么?”父母赠送子女的话,往往可以折射出他们曾遇见或走过的路。小本子记下来,以后为人父母后必会用得到。

  儿子和父亲矛盾不断,尽管是和平时也有危险的暗流涌动,但父子都是男人,又和女人不一样吧,对待感情粗狂也会细腻,更容易一笑泯恩仇。想起一部韩剧《请回答1988》,女儿成德善生日那天向父母哭诉跑出家门后,父亲找到她时说的一段话“爸爸也不是生来就是爸爸,爸爸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所以王朔在书中说“小时候总觉得给别的小孩当爸爸是顶体面顶光荣占便宜的事,真当了爸爸倒留恋起做儿子的时光了。”这句话我暂时能理解80%,剩下的20%要到为人母时才有更深的体会。以上,是看完《我是你爸爸》 的一点点感悟,愿所有的父子、父女、母子、母女经历各自的分歧后能多一份换位后的理解。(请大神忽略我的标点。)

  《我是你爸爸》读后感(九):父子之情,情浓于水

  父子之间最重要的莫过于相互理解。小说中以马铁生与马锐的相互理解作为小说的结尾,无疑是在说父子之间的相互理解是世间最美好的ending。日常生活中身为儿子或者女儿的我们时常希望我们的父母也能给予我们同样的理解,因为这样的理解对于我们而言比之于圣诞礼物都来得惊喜许多。 但要做到相互理解实属不易。现在我们是孩子,将来我们是父母。就像小说中儿子马锐说的,“你当过儿子可能理解我,但是我还没当过爸爸,怎么可能理解你”。而父亲会因为儿女不理解自己感到苦恼,这似乎成了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结。我父亲经常对我说这样一句话,“父子不同心,全家帮别人。”因为我父亲时常会抱怨我对他的不理解,而我也经常因为他对我的不理解有怨而难发。 想要相互理解就得需要一起经历成长吧。也许父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就像情人间的相处需要经历相遇、相知、相爱、相怨以至相濡以沫的过程。相互理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相互理解需要共同经历,经过时间的打磨,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就会恍然大悟地叹道,原来父亲(儿子)是这样想的啊! 你是我爸爸,我是你儿子。我想你了,爸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