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读后感10篇

2018-06-13 21: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读后感10篇

  《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是一本由金岱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读后感(一):价值考察的启示录(广东警官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叶奕翔推荐

  华南师大文学院金岱教授的新著《如此世界》(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中有一篇很有趣的文章,叫做《全民皆X》,就穷形尽相地剖析了“一窝蜂现象文章虚构了一个外星人W先生,他到地球上来考察,目睹了J国(暗指中国发生的种种荒诞现象:一会儿全民皆兵、全民皆农,过了一阵子又全民皆学、全民皆商……一波接一波,换汤不换药年纪大一点的读者,对于“皆兵皆农”一定不陌生,中年读者对九十年代的全民皆商恐怕也记忆犹新。至于年轻的读者,也不难在生活中看到各种“全民皆X”现象。总而言之,我们这个民族,的确有种“一窝蜂”的毛病,动不动就蜂拥而上。这是病,得治!金岱认为,它的病根是:“一元价值论”。这是一种历史文化基因,一种亘古不变的文化逻辑,一种超稳定集体心理。这病的危害如何?作者借W先生之口指出:个性稀薄人格独立困难、假大空盛行、人的工具化和功利化,等等。那么应该如何治疗回答是:启蒙。这一窝蜂的盲从后面,是理性的缺席。而启蒙,按照先哲康德的说法,就是要让人们从不成熟状态中摆脱出来,勇于使用自己的理性,勇于独立思考

  《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读后感(二):余莉莉:世界如此,精神焉置

  书中全景性地叙写了转型中国存在问题,作者清醒认识到在当下中国高速发展的熠熠光芒之下,仍笼罩着一些阴影,这些阴影亟需通过文化建构之再启蒙的方式加以驱散……

  当下中国正经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阵痛,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面对这种转型阵痛,转型选择的向度抉择就成为了当前思想至关重要的问题。金岱最近出版的思想随笔集《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正譬如一柄利刃,旨在划破使人们精神混沌阴霾,为解决当下社会人们的精神危机带来一系列别开生面见解。他试图用文字重构有助于转型社会困境之解决的精神向度、文化逻辑和思维方式等问题,为思想界带来一种新的思想启蒙的理性与诗性的交响之声。

  金岱既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作家全书既有一以贯之的指涉当下转型中国重要问题的深刻思考,也有小说家灵动笔触深入浅出写作风格。无论是层层递进的结构流畅生动语言,还是寓理于事的技法、透彻清晰思路,都使得本书有别于其他晦涩难懂学术书籍,有一般此类著作不多见的上乘的可读性。鉴于该书是理论性和文学性的统一,我们不妨借助文学创作中的“起承转合”对全书系统作一番剖析。

  起:金岱在自序中用“成就巨大,问题严峻”八个字来概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中国社会。他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下中国高速发展的熠熠光芒之下,仍笼罩着一些阴影,这些阴影亟需通过文化建构之再启蒙的方式加以驱散。《如此世界》全景性地叙写了转型中国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社会普遍存在的贫富差距大、潜规则普遍而严重国民幸福指数理想环境污染和价值真空等问题;其次,是频频出现的由“一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基因导致的“全民皆X”的价值生态失衡现象和以情代理道德绑架观念倒退现象,这些现象反映的是当下中国面临的转型阵痛和时代危机;再者,是当代人文科学研究大众文化存在的弊病及其所折射出的不容乐观知识生态和文化症候;最后,是被低估的以广州为代表商业文化和海洋文化。

  承:面对上述转型中国存在的种种问题,人们不免感到一阵精神“晕眩”。那么,处在这股时代洪流中心的人们,精神又当如何自处呢?《如此世界》指出,针对“精神焉置”问题,理论界出现了多种声音——不少人希望通过文化保守主义“回到汉儒”的方式来调治今日中国之偏失,还有人要单纯地用文化批判主义(包括文化解构主义)来革除社会弊病。

  转:不同于理论界的其他声音,金岱在《如此世界》一书中,独树一帜地开辟了一条超越于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批判主义的解决转型中国问题的理性之路——在否定一切决定论的前提下,特别质疑“病急乱投医”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变态蔓延,更特别提出首先区别于文化保守主义,同时也区别于单纯的文化批判主义的文化建构主义“再启蒙”问题,即当下中国问题的文化进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提出建构中华现代文明的文化逻辑,重铸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极端重要性问题。由此可见,金岱正尝试探索用文化建构之再启蒙的思想重塑转型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可能性,他希望能够通过民间的、社会文化认同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强制性的、动员性的官方意识形态的方式解决“中国性+现代性=?”的问题。

  合:金岱的理论就好比一把利剑,直戳转型中国问题的核心——“我”与“世界”的二元对立。“再启蒙”就是要通过文化建构的方式重构“我”与“世界”的关系,使“我”之精神能安置于“世界”中。在《如此世界》一书中,金岱再次提及具有独创性的“我世界”观念。在“我世界”中,“此我”与“彼我”相互结构,“自为”和“为他”是辩证统一的。当每个人都认识到“我”与“世界”的非二元对立关系时,就不会重蹈“无我的世界”或者“无世界的我”的覆辙了。

  遥应标题提出的问题:“世界如此,精神焉置?”我想,金岱在《如此世界》一书中做出了非常具有独创性的回答:“我世界”。

  金岱是一位垦荒者,他开辟了一片精神处女地,并不辞劳苦坚持不懈耕耘,而《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就是这片精神处女地结出的果实

  (原载《信息时报》2015年3月19日)

  《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读后感(三):凤凰读书:诘问转型期的文化阵痛

  近日,著名作家、文化批评家金岱个人第三本聚焦转型中国文化建构的思想随笔集《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由广东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该书是继《“右手”与“左手”》与《千年之门》以后,他十年磨一剑心血之作。

  金岱先生的个人经历与毅力为人所称道。二十几岁时患上夜盲症,眼底被查出病变。 “文革结束后,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大量阅读,用眼过度,终至患上目前无法治愈的“视网膜色素变性”,视力逐步下降。20世纪90年代调任广州后,彻底失明。虽然眼疾缠身,但金岱先生一直没有放弃思考和写作。多年来,他一直从事以文化批评为内容,以思想随笔为方式的写作。1998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金岱的第一本思想随笔集《“右手”与“左手”》,反响强烈评论众多。同时,该书于2000年获广东省鲁迅文艺奖。此外,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早以“思想随笔”命名自己文集的出版物,此后“思想随笔”在国内成盛行之势。2004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了金岱的第二本思想随笔集《千年之门》,亦获《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多家报刊热情评价

  最新出版的思想随笔集《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书名取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同名小说,是一本熔小说、随笔、时评、论文一体的跨文体文化批评集。书中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中国社会,多少有点相类于伏尔泰小说《如此世界》中的柏塞波里斯城,“成就巨大,问题严峻”八个字大概是最简约恰当的概括。面对严峻问题,中国思想界存在着严重分歧:有以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否定改革开放后三十年,主张倒退的声音;有主张政治体制改革是当务之急的声音;也有文化保守主义的以“独尊儒号”以图拯救人心的声音。但金岱认为,当下中国社会诸多严峻的矛盾与问题,应看作“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意义上的大转型的“转型阵痛”,这一转型阵痛无疑昭示着严峻危机,尤其是深层上的文化危机。面对这一转型阵痛,这一严峻危机,经济改革先行三十多年后,我们理应高度重视的是“中国性+现代性”的中国文化建构,即中国社会的文化逻辑,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及价值理想的重建,启动“再启蒙”,尤其是在信息公开言论自由的前提下,着力培育基于中国现代性之文化逻辑框架意义上的分立于国家市场的社会,发展建设性的公民社会运动,以及凝聚社会中层动力,以使中国社会非总体性地(一个一个问题域地),理性和平地,有机渐进地推进至理想境界,以使文明转型稳健成功。书中不仅有宏观的理论框架构建,也有针对传统文化热、乔布斯热、刘翔摔跤、选秀节目韩剧等近年文化事件与现象的精妙论说,兼具可读性与社会性。

  《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读后感(四):王静(文学博士):在阵痛中走向新生

  长期以来,金岱作为文化的观察者和批评者,始终站在中国文化长河的潮头处,以自己敏锐目光深邃的思想,审视并洞察在眼前奔涌的一切。《如此世界》是金岱继《“右手”与“左手”》(1998年)、《千年之门》(2004年)后又一部批评集,这其中,凝聚了他近十年来对当代中国文化问题、命运路径深入思考与独特发掘。

  如果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便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创造举世瞩目的“中国模式”,那么与之相伴相生的,便是多元复杂、日益严峻的“中国问题”。这些问题,从整体上可视为中国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所积累与生发出来的矛盾与困境,用金岱的话来说,这是基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意义上的“转型阵痛”,这些阵痛昭示着严峻的危机,尤其是深层次上的文化危机。

  危机之一:“共识断裂”。美国现代伦理学家麦金太尔曾指出:“一致性的丧失,是最为深刻和危险的现代性危机。”共识是一个互信共享的意义系统,它凝结着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是维持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西方现代性思潮的冲击,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日益多样化与复杂化,并陷入了文化逻辑的混乱状态中,社会共识面临严重的消解和断裂的危险。这也正是金岱书写《如此世界》的现实基点与思想起点。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现代性危机的爆发,围绕着现代性的中国命运问题,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现代性在中国究竟是已经“深入骨髓”还是“尚未生成”?第二个是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将何去何从,是“重蹈覆辙”还是“另辟蹊径”?如果在这两个层面上不能达成共识,那么我们根本就无法找到当代中国问题的病灶,更别谈对症下药了。对此,金岱在《如此世界》一书中给出了清晰的定位鲜明立场,他认为,今日中国是后发现代性与后(期)现代性的统一体,中华民族必须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但这两种文明间并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而是发展融合你中有我的进化关系。因此,面对当前的中国问题的探讨,必须首先基于两个共识:第一,必须进步,即中华民族必须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第二,这种进步绝不能采取激化、动乱甚至革命的方式进行,否则就会导致“毁灭—重蹈”的厄运

  造成当代中国文化危机的第二个原因是启蒙的相对缺失。共识的断裂,价值的多元,如果能够以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作为支撑,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意义的失落,然而中国在这一方面的历史境遇并不容乐观。自近代以来,中国走上了西方人开辟的现代化之路,面临的是比西方更为复杂、矛盾的局面:首先,中国的启蒙是一种“外援型”的启蒙,是借西方的思想来启中国传统之“蒙”,而非发生在中国文化内部的自身需求自然演进;其次,中国的启蒙与西方的启蒙存在着一个“时间差”,西方因启蒙而现代化,我们因现代化而启蒙,因此,当我们正准备启蒙时候,西方已经开始了对启蒙的反思与批判。而正是这些“古今中外”的矛盾与争执,导致了我们在文化逻辑上的“无所适从”。在某种意义上说,目前中国还没有完成现代化,启蒙的任务也并没有完成,但社会文化环境却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方面,我们已经进入了现代性批判理论所针对的问题域,在理性建构上遇到了与西方相类似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自身历史文化所遗留下来的难题。换句话而言,中国的启蒙任务还没有完成,理性主义并没有过时,但是目前却存在着严重的“理性缺位”,制约着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金岱认为,当前中国最为关键紧迫的是,如何完成在新历史环境下的理性精神重建,如何在坚持“现代性+中国性”的立场上进行“再启蒙”。

  “问题意识”是金岱一直以来所拥有并坚持的思维视野与治学方法。伽达默尔曾经说过,精神科学的研究不同与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前者“研究的主题和对象实际上是由探究的动机所构成的。”也就是说,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一个既已存在的事物,而是在“问题意识”观照下的一种发现和挖掘。换句话而言,是否拥有自己的“问题意识”,是否有因“问题”而生成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一切人文研究的基本前提和意义所在。然而正是这种最基本的态度和理念,在当前国内的文化研究领域却相当缺乏,用金岱的话来说,“我们关于当代文化研究或文化批评的理论争论双方,以及当代文化批评实践,基本将注意的焦点放在了对象,而不是问题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误区。”

  正如在《精神隧道三部曲》中提出的当时中国面临的三大问题(知识分子的人格侏儒化;精神领域的荒漠化;在传统文化和市场文明夹击下的精神价值及坐标缺失)一样,金岱在《如此世界》中,也提出了当下中国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譬如,当代中国的解释维度问题,转型期的向度抉择问题,当代人文科学研究文风病问题,岭南文化的特征与基因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金岱长期以来独立发掘并勤学深思的问题,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形成一条认识与反思当代中国文化的“问题链”。而更值得一提的是,金岱的“问题意识”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问题的提出、阐释与批判,而是延伸到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路径:无论是文化现代化指标序列的建立,还是社会中层动力战略提出,无论是从“强国梦”到“强人梦”的转换,还是从“河流文化”到“海洋文化”的变更,无一不体现着他对于当代中国问题解决之道的追求与探索。

  福柯把现代性理解为“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历史时期”。他认为,态度是指“对于现时性的一种关系方式:一些人所作的自愿选择,一种思考和感觉的方式,一种行动、行为的方式。它既标志着属性也表现为这一种使命,当然,它也有一点像希腊人叫作气质的东西。”由此可见,思维方式的现代性是现代性最主要的方面之一。而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传承的后发现代化国家而言,中国的思维现代化之路就显得尤为艰难。“思维革命”是贯穿于《如此世界》中的一条意识主线,也是金岱“再启蒙”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在许多关键问题的论述上,他都以思维层面的认知与改变作为基础进行剖析。例如在面对文化转型的问题上,要将传统的“工具论”与“整体论”思维转换为现代的“非总体性渐进”思维;在社会阶层划分的问题上,要将传统的“二分”思维转换为现代的“三分(多级)”思维;在个人价值的问题上,要将传统的“结果”思维转换为现代的“过程”思维,等等。这些“思维革命”就是要让我们从隐藏极深的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中觉醒过来,换一种角度与方式去重新思考那些让我们混沌与纠结与问题,真正学会用现代性的思维去寻求解决之道。

  《如此世界》深入当代中国问题的核心——— 文化问题中去,通过理论的建构与案例的剖析,为我们展示了一条目标清晰、前景明亮,但同时亦是任重道远的“文化进路”。

  如今,中国已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人们正在承受着因转型阵痛所带来的种种不适之症。因此,在这异常困难且关键的时期,我们更加需要倾听像金岱这样具有强烈使命感的知识分子们的声音,需要通过他们冷静的思考和理性的意识,引领我们更加清醒、淡定地面对现实与理想,更加坚定、从容地从自觉走向自强,从阵痛走向新生。

  (原载《南方都市报》2015年3月29日)

  《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读后感(五):百道网中国好书榜编辑访谈:“献给无限的少数人”的手艺

  这是个泥沙俱下的时代,出版当然也不能独善其身。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熟悉而陌生的概念像箭镞一般,每日盈贯耳目。我无法研判这到底是出版业之福,还是偏离初心的飞来横祸。作为一名人文社科图书的编辑,我只能孜孜矻矻地跋涉在精神的榛莽上。在今日规模庞大和运转快速的出版市场中,很大一部分图书沦为了快消品,即便是过往被定位为“高端精品”的思想类图书,也在大环境的引导下难逃厄运。就以思想随笔为例,每年出版的同类图书无虑过万种,当中不乏真正具有文化含量的精品,但更多的是高度同质化或被反复反刍的知识碎渣。然而,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思想随笔,难道就只是做点知识搬运的工作吗?难道它不应该体现出作者主体对历史或现实的独特的思想创新吗?难道它不应该针对真问题而非伪命题做出言说吗?而《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在思想体系的独特性和完整性上,应该说是优秀的。它无处不体现着作者的精神之光。

  作者金岱先生的个人经历与毅力为人所称道。他在二十几岁时患上夜盲症,眼底被查出病变。“文革”结束后,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大量阅读,用眼过度,终至患上目前无法治愈的“视网膜色素变性”,视力逐步下降。20世纪90年代调任广州后,彻底失明。虽然眼疾缠身,但金岱先生一直没有放弃思考和写作。多年来,他一直从事以文化批评为内容,以思想随笔为方式的写作。1998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金岱的第一本思想随笔集《“右手”与“左手”》,反响强烈,评论众多。同时,该书于2000年获广东省鲁迅文艺奖。此外,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早以“思想随笔”命名自己文集的出版物,此后“思想随笔”在国内成盛行之势。

  由于行动不便和处事风格等各种原因,金岱先生在公众和媒体上露面的机会不算太多,因而国内读者对其熟悉程度比较有限。毫无疑问,在这个凭知名度和曝光率刷“存在感”的残酷环境下,要出版这样一本几乎不可能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冷色调”图书,是危险的。然而,仅凭两个理由,我便决定必须出版这本书。其一,这是一本燃烧着“知识分子”情怀的生命之书。如今称得上“知识分子”的人何止千万,但真正拥有天然责任感、道义感等精神底色、信仰的人则少之又少。其二,这是一本对转型中国文化建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启蒙之书。《如此世界》对部分我们认为天然正确的东西做出了质疑和重新思考,并体系性地构建出了一条独特、可行的文化建构之路,即作者所称的“再启蒙”,而这样的“再启蒙”又是现时代的人们急切需要的。

  全书最令我获益匪浅的是作者对儒家文化的反思。儒家文化有着无可比拟的辉煌成就,对今日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但近年持续升温的“国学热”及其仪式化表演使儒家文化正面临着某种反理性、反常识的窄化与曲解。例如,东莞蒙正国学馆“女德学堂”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作为“女德”的四项基本原则;又如,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于平安夜当晚以“坚决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为由,封校阻止学生出外过圣诞节。荒唐事件层出不穷,令人啼笑皆非。在《如此世界》中,金岱认为,宗法专制时期的传统中国是一个家国同构的泛血缘社会政治结构,而儒家文化则是其伦理化逻辑的集合。儒家文化强调“三纲五常”的社会差序,主张“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唯上意志。在儒家文化里,只有克己复礼、忠君颂圣才是唯一正确的价值选择,而其赖以赓续的基石(道德全能、礼法、王道等),恰是与现代性共同价值(自由、民主、法治等)相拂逆的。正是格于儒家文化遗传下来的“信而好古”的思维惰性,每每出现社会乱象时,不少人总会一边将问题根源归罪于“五四”对传统文化的断裂,另一边习惯性地回到古代传统中,试图找寻道德理想主义的解决之道。殊不知,他们所仰仗的文化资源很可能便是问题的滥觞,从而堕入一个死循环。

  书中如此清醒、不随俗,敢于大胆质疑现成思想格局,极具批判精神的思考比比皆是。为了与全书所凸显的“启蒙”意蕴相契合,封面设计采用了比利时艺术家麦绥莱勒《城市》系列中的一幅木刻版画作为封面的主图。画面中,有一个巨大的现代化城市,面对着城市的是两条分叉的路。一条路上哭泣的女人掩面而过,表现着对现代性极大的不适应感;另一条路上,立着一盏明灯(喻示启蒙),却空无一人。封面所呈现的象征性场景很好地把转型期文化选择的矛盾、迷思和多歧性表达了出来,使整个产品最终得以形神合一。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这片土地上能够最终问世的每一本优质的人文社科图书(特别是针对当下现实做出独立思考的图书)背后都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窒碍和艰辛,而类似的窒碍和艰辛近年似乎还有越演越烈之势。所以,戴着镣铐跳舞成了每一个人文社科图书编辑必须面对的事实。即令人文出版有着这样那样的困厄,即令人文出版无法获得大众通俗出版的实销数和知名度,但我始终以作为一个人文社科图书编辑为荣。我深信,人文出版始终是一门“献给无限的少数人”(西班牙诗人希门内斯语)的手艺。带着《如此世界》,我渴望与那“无限少数”的高贵灵魂相遇,同时也诚挚祝福每一位遇见它的读者——你们是多么独特而善良啊。

  《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读后感(六):古海阳(文学硕士、编辑):传统一定是对的吗?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制度的高速鼎革已使民众的普遍生活水平获致了显豁的擢升,而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现代化转型的国家战略,近年被提上议事日程自然也是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但当下文化景观的混杂无法不令人咋舌:一边是美食节、购物节的欢呼声,另一边是当代私塾里的琅琅诵经声;一边是“厚黑”、“狼道”的“创利秘笈”,另一边是“知足”、“放下”的“心灵鸡汤”……我想,假设将当代文化看成一个生命有机体的话,那么它至少罹患了六大“病症”:传统文化依赖症、官权万岁软骨症、道德万能焦虑症、商业利益躁狂症、大众文化亢奋症、“文革”回潮退化症。当然,这六种“病”仅是就其显性表征而言的,它们彼此内部实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勾连。然而,我们有必要找到其中源头与核心的理路。

  兴许,传统文化依赖症就是这样一种“元病症”,它外化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主体部分,衍生出一系列的文化困境。必须澄清的是,这并非要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反之,我相当赞同从国家发展的高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无可比拟的辉煌成就,对今日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但近年持续升温的“国学热”及其仪式化表演使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某种反理性、反常识的窄化与曲解。例如,东莞蒙正国学馆“女德学堂”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作为“女德”的四项基本原则;又如,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于平安夜当晚以“坚决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为由,封校阻止学生出外过圣诞节。在市场社会,身份平等与多元取向本是题中之意,无论是女性行为,还是学生过节,都应基于公共理性规则下的个人自由,而通过所谓传统文化对之打压,究竟是弘扬传统文化,还是弘扬文化糟粕?当如此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发生在21世纪的社会时,我不得不问:传统一定都是对的吗?

  在《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中,金岱指出,在讨论关于传统文化的问题时,人们常常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混淆。前者是一个固化的封闭系统,它受制于其特有的文明、历史语境;后者则是一个流变的开放系统,它始终处在一种动态平衡和渐变的状态里。传统文化只是文化传统的一组内在基因而已。仅就传统文化本身而言,人们往往又把传统文化等价于儒家文化,却忘了真正的传统文化应该是“百家争鸣”的文化。儒家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薰莸同器的价值体系,对待它应该采取去芜存菁的辩证态度。

  金岱认为,宗法专制时期的传统中国是一个家国同构的泛血缘社会政治结构,而儒家文化则是其伦理化逻辑的集合。儒家文化强调“三纲五常”的社会差序,主张“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唯上意志。在儒家文化里,只有克己复礼、忠君颂圣才是唯一正确的价值选择,而其赖以赓续的基石(道德全能、礼法、王道等),恰是与现代性共同价值(自由、民主、法治等)相拂逆的。正是格于儒家文化遗传下来的“信而好古”的思维惰性,每每出现社会乱象时,不少人总会一边将问题根源归罪于“五四”对传统文化的断裂,另一边习惯性地回到古代传统中,试图找寻道德理想主义的解决之道。殊不知,他们所仰仗的文化资源很可能便是问题的滥觞,从而堕入一个死循环。《全民皆X》是书中一篇颇为特别的思想随笔,文章虚构了一个外星人到地球J国进行价值生态考察的故事。在考察期间,外星人见证了J国近五六十年来“全民皆工”、“全民皆兵”、“全民皆农”、“全民皆学”、“全民皆商”的奇景。我们从中惊讶地发现,无论是以阶级斗争,还是以学历、金钱为纲,所有的思想和行动都只被允许服从于某一固化的价值话语,而个体独立选择的文明土壤和自觉意识则根本性地缺失。通过考辨,作者察觉到,即令经历沧桑嬗递,当代中国的文化逻辑并未发生价值的质变,反而是价值依然。而这种不变的价值,乃是植根在儒家文化内核的一元价值观。它把“信古”变得天然正确,把“疑古”化约为异端邪见。进而,“信古”敷衍出“信权”、“信官”、“信德”、“信钱”等当代形态。由是观之,从“文革”时期的“一句顶一万句”,到当下“官本位”、“利益至上”等思想的萌芽,不是缘于“五四”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而恰恰在于当代社会全盘继承了传统封建专制文化的精神遗产。

  本文即将收束之际,笔者又看到了一则新闻: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萨茹拉因向学生强行售书和索要礼品,停职接受调查。据介绍,她所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充斥着“该怎么给前辈、领导送礼”、“如何奉承领导”等所谓“社会真相”。看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确非虚言,而启蒙之药又如何能停呢?

  (原载《温州读书报》2015年4月号)

  《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读后感(七):叶奕翔:“全民皆X”与“再启蒙”(原载《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5年2月27日)

  国人做事喜欢“一窝蜂”,还常常因此引发种种闹剧,当然,盲从是人的本性之一,尤其是当人身处群体之中时,更容易受到暗示,而失去独立判断。华南师大文学院金岱教授的新著《如此世界》中有一篇很有趣的文章,叫做《全民皆X》,就穷形尽相地剖析了“一窝蜂”现象。文章虚构了一个外星人W先生,他到地球上来考察,目睹了J国发生的种种荒诞现象:一会儿全民皆兵、全民皆农,过了一阵子又全民皆学、全民皆商……一波接一波,换汤不换药。这是病,得治!金岱认为,它的病根是:“一元价值论”。这是一种历史文化基因,一种亘古不变的文化逻辑,一种超稳定的集体心理。这病的危害如何?作者借W先生之口指出:个性稀薄、人格独立困难、假大空盛行、人的工具化和功利化,等等。那么应该如何治疗?回答是:启蒙。这一窝蜂的盲从后面,是理性的缺席。而启蒙,按照先哲康德的说法,就是要让人们从不成熟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勇于使用自己的理性,勇于独立思考。

  由此,我们就进入了《如此世界》一书的核心议题——启蒙,这也是近年来讨论得很热烈的话题。在书中,金岱对当代中国的启蒙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提出了“文化建构主义的再启蒙”的主张。启蒙这件事,我们过去也有过,如“五四”,所以现在就叫做“再启蒙”。今天的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问题也很严峻:环境恶化、精神虚无、道德溃败、贪腐严重、封建宗法观念沉渣泛起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作者认为,从文化的路径上来讲,就是要实现文化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了,而文化却不现代化,并不是真正的现代化,就会引发上述问题。那么如何实现文化现代化?作者批评了一些方案,如主张全面退却到传统文化中的文化保守主义,以及主张全面消解传统的文化解构主义,进而提出“文化建构主义的再启蒙”主张。该书中的《文化建构主义与再启蒙》一文,就是对这一观点的总结性阐述。

  金岱长期关注启蒙议题,他说:“我自己的心态和写作,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从来没有离开过‘启蒙’这一根本性的主题。”除了学者身份之外,金岱还是一个作家。所以,除了学术性的写作,他还通过文学创作表达对于启蒙的思考,这尤其体现在其长篇小说“精神隧道三部曲”(包括《侏儒》、《晕眩》和《心界》)之中。《如此世界》也收入了小说中的一个片断,这就是卷五的《我世界:作为一种生存的本体论》。因此这本书也较为完整地体现了金岱“文化建构主义与再启蒙”的思想。

  《如此世界》是一部文化研究专著,其探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转型期中国的文化出路”,除了启蒙这一核心议题之外,还涉及了大众文化、文学批评、岭南文化、都市文化等等,其思想活跃,其文风质朴。开卷有益,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读一读。

  《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读后感(八):大启蒙 小点化(文学硕士尤聚霞)

  当下中国,光芒与阴影俱在。面对如此中国,金岱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中国社会,多少有点类似于伏尔泰的柏塞伯里斯城。”因此,金岱借用“如此世界”的篇名,用“成就巨大,问题严峻”八个大字概括当下中国的现实。

  面对如此世界,当下中国该如何选择和自处?作为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批评家,又该如何选择和自处?金岱用自身实践和创作实绩给出了答案。

  近日,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金岱的第三本思想随笔集《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这是一本熔小说、随笔、时评、论文于一体的跨文体文化批评集,它延续了金岱一贯的“大启蒙,小点化”的写作风格,兼具研究性与可读性,是一本聚焦于转型中国文化建构与社会再启蒙方面的好书,值得大家一读。

  早在1998年,金岱就发表了第一本思想随笔集《“右手”与“左手”》,该书也是金岱第一部聚焦转型中国文化阵痛与选择的文化批评集。著名批评家陈墨当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该书最突出的特征,是它思想精神上的建设性。该书在第一卷就提出了“重建精神规则”的伟大设想,其文章《文明的转型:蝌蚪与青蛙》便建设性地指出,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犹如蝌蚪与青蛙的关系,即蝌蚪必须进化为青蛙,然蝌蚪的有益资源仍然必须在青蛙之中。在其后的诸篇文章中,则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学、文化及个体的我思、自审、自救等小切口层面,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个体、社会之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选择与启蒙问题,提出了个人新颖而精辟独到的见解,成为一本启迪智慧的好书。该书于2000年获得了广东鲁迅文艺奖。

  “大启蒙,小点化”是金岱思想随笔一贯的写作风格,只是在《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中得到了更好的延续和发展。

  在新书《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中,金岱继续坚持自己的知识分子立场,关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化阵痛,并积极而有创造性地进行转型中国的现代文明文化选择立场和方向的理论建设,建设性地提出中国现代性建构的理论框架和文化现代化的普世性指标和非普世性指标,极具国人启蒙和社会文化建构意义,是社会再启蒙和国民自我教育的一本教科书。

  在论述社会再启蒙这一命题时,金岱在提出系统的理论框架基础上,深入浅出地选择传统文化热、韩剧、选秀、刘翔、乔布斯、“小悦悦事件”等当代文化事件和现象,发挥问题意识,以知识分子独到的批评视野,进行了自己不同于流俗的观点解说。

  如大家熟知的刘翔摔跤事件,针对大众和媒体的众声喧哗现象,金岱敏锐地捕捉到国人的拜神思维。为什么偏偏是刘翔,刘翔的摔跤引起如此大的舆论波动?特别是刘翔身上的球衣号码“1356”,背负56个民族13亿中国人的希望。如此沉重的期待,要在一个体育运动员身上实现,无怪乎,金岱惊呼,我们不是在期待一个优秀运动员的诞生,而是在期待神的诞生。因为是人都有可能摔跤,这是常识。

  还有流传甚广的“小悦悦事件”,大家都习以为常地以为这是一则道德事件,金岱却犀利地洞见出其中蕴含的“道德立法”思维的可能性和可怖性。

  由上可知,《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既是一本关注当代中国社会选型再启蒙和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的人不可错过的好书,也是关注金岱创作和学术研究的人不可错过的好书。当然,此书也可以当作一本开启民智、启迪智慧的优秀随笔读物来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