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理罪之第七个读者》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心理罪之第七个读者》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15 21:1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理罪之第七个读者》经典读后感10篇

  《心理罪之第七个读者》是一本由雷米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2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罪之第七个读者》读后感(一):爱的迷失

  看完《第七个读者》,很容易让我想到东野圭吾笔下的加贺恭一郎,《同级生》和《毕业》两部作品也在我脑中浮现。在人权意识日益高涨的今天,对于吴涵沉沦甚至走向犯罪,我们感到惋惜,本来是一个贫苦学生常理应该是积极向上传递出一种正能量,但这部作品颠覆性很强,就是让你最难料到的凶手,成为一个杀人不眨眼恶魔,很让人们伤心,甚至是失望

  作为吴涵来说,本来应该在校报的版面出风头的,但现在那竟然可以轻松自己名字写入法制报纸的版面,不能不让人感到惊奇,而且这本书始终按着隐藏凶手的轨迹发展着,甚至关于吴涵与孙梅的情,也成为这本书的另外一条线索,我们也只是通过最后孙梅的日记才还原事件真相

  孙梅的纵容是想帮吴涵,这个让自己心动男孩儿,如果孙梅不是出于道德上的迷失,那就是在“同情”一名穷学生,是在用自己的切实行动间接“扶贫”,那么,肮脏不堪的一些行为岂不摇身一变成了助人为乐的行善之举,也间接造成了吴涵变本加厉成为杀人不眨眼的恶魔。这出丑剧最终演变成了现代版的“农夫与蛇”,孙梅的做法遭到谴责同时,也会得到人们的同情。

  但我们能够相信这个现代版的“农夫与蛇”吗?答案自然否定的。如果孙梅真是同情吴涵,或者说真的喜欢上了吴涵,包庇与纵容等于是把他往火坑里推,同时也让自己进入了万劫不复深渊。如果能力劝吴涵跳出“污泥”,大大方做事,清清白做人,在犯错之后去自首,那才是功德无量,弄不好还会留下一段“勇救大学生”的佳话故事。但是,故事最终演变成了两人的联袂行动,对爱的迷失,也让他们深陷其中彻底无法自拔,

  陷入爱的迷失之中,还有方木。对陈希的爱,甚至没有机会表达出来,就彻底失去了爱人。没能将爱情表达出来,也成为他永恒的痛,甚至因他的推理出现端倪时候,他又眼看着室友被害,甚至觉得是自己缺乏责任感。加贺恭一郎对母亲的爱,是建立在对父亲厌的基础之上;吴涵和方木对孙梅、陈希的爱,则是建立在痛恨自己的基础之上,类比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我又何尝不想推翻和否定我的猜想和推测,可事实就是事实,谁也无法掩饰和改变——它并不以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意志意愿为转移的,更何况人的跟风和从众心理可谓是无处不在!因此,对于爱的迷失,我们也完全不必大惊小怪、讳疾莫深和说三道四,但在爱情面前迷失可以,在法律面前断然不可迷失。

  或许很多人都有过爱的迷失,希望看完这本书之后,大家都能在爱情面前找到坐标新生活就在不远处等着我们!

  文/阿晨

  《心理罪之第七个读者》读后感(二):伟大而永恒

  因为不管怎么变幻,上帝从来不动其心,大自然也不动其心,宇宙也不动其心,所以它们才显得伟大而永恒,可是,人,却不行。人的心一刻一刻在波动,一秒一秒在挣扎,这才让他们,迷失在繁华而又荒唐人世里,无法自拔。

  但是人从来不会不动,因为它是如此脆弱,如此容易被影响,如此容易被负担,如此容易被压制,如此容易被抬起。所以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的猎物,从出生开始,心就控制着他们的一切,从来没有放手

  于是伟大的心学才让我最为敬仰,甚至膜拜。

  第七个读者,方木是一个旁观者,被害人,唯一生还者,这无奈的身份,让他终究陷入了自己的宿命,如果说,是这段变故打倒了他的人生,那么,这段变故也造就了他的人生。他一个一个的追寻,一个一个的排查,甚至在这过程中,他收获自己的爱情,然而,现实不会那么美好,他失去了所有,爱人,朋友信任亲人,一切都离他远去,他像一个独行者在茫茫黑夜原野孤独地奔跑,最后一个人都没有,只剩下他自己,如此人生,如何不噩梦

  《心理罪之第七个读者》读后感(三):中规中矩的悬疑小说

  或许这本书并不适合作为整个系列开篇来读。就好比认识一个人,首先从他的外貌和行为开始简历感性认识,然后从他过去的经历来寻求合理性。先读这本书会把整个系列变成了正序,或许符合国人思维习惯,但是却降低了悬疑所带来的爽快感

  从悬疑的角度看,本书制造谜题的比例远大于解谜的部分,并且解谜缺乏合理性,而真相的揭露基本是由凶手自己完成,这样的设置使得谜题的可解性有些低。故事中的人物,方木和邢局是两个有可能的解谜者,但是他们没有能够完成解谜。方木找到了凶手,但是没有找到谜底

  或许这就是我读完这本小说后为何会有挫败感的原因。故事是个很好的故事,解谜部分不太充分,扣掉一星,给四星。

  《心理罪之第七个读者》读后感(四):雷米的小说一般都是社会派推理,这本也不例外

  这本小说算是《心理罪》前传:

  讲的是在美丽大学校园,一个个学生相继离奇死去,看似没有联系的凶杀案里,却透露出让人难以置信的死亡信息曾经欢快的校园生活,骤然一片死寂,方木美好的初恋也被扼杀在摇篮中,从此他是一具行尸走肉,还是重新振作开始新的生活,第七个读者将会怎样影响方木的人生?

  提到推理小说就不得不提日本的推理小说,日本每年都会涌现出很多的优秀推理小说以及优秀作家。推理小说常青树东野圭吾也一直是个高产的作家,几乎每本小说都很受欢迎,东野圭吾的小说一般(日本大部分的推理小说)很多都是本格推理小说,就是破案者和读者知道的线索是一样的。

  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推理小说比如社会派推理小说,法庭派等等。

  而中国的推理小说很少是本格推理小说,一般都是社会派推理小说,这类小说的主角一般为为小市民侦探(或助手)或者警察,警察团体。主角在故事中充当侦探或助手。故事风格比较严肃深刻反思社会问题或者人性善恶

  雷米算是这一类小说里面的典型,不管是《心理罪》系列还是《第七个读者》都属于此类。

  《第七个读者》最吸引人的不是杀人诡计的设计,而是对人性善恶的描写

  从开头看到结束,没有花太长时间,甚至开了开头,你就能猜到结尾,但是这本书还是能吸引你读下去。

  推理避免不了的就是“怀疑”-“求证”-”推翻“-“再怀疑”-“再求证”-“再推翻”-“直到结局”,这个过程不只是伴随着书里面的侦探,也伴随着读者。我想这也是推理小说的魅力所在

  这本小说的翻转其实都在读者的意料之中,只是因为不看到最后还是不能确定,等到看到最后才终于明白事情的整个经过。当明白整个经过的时候,却会不自觉产生一个问题“人真的会坏到这个地步吗?”

  如果给这本书评分的话,可以给B+吧!

  《心理罪之第七个读者》读后感(五):你好,方木!再见,方木!

  这是心理罪这个系列最后发表的一本,却又是整个故事的起始篇章。在这本书的开篇,方木还是普通的大学生方木,而不是以后那个患有PTSD的方木。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见了方木的初恋,看见了方木的愉快,也看见了方木的愧疚后悔。以及那一场大火给他带来的伤害,不仅仅是在身体上,还有心理的灼伤。

  后面还附有三个番外故事,毒树之果,斯金纳之箱和两生花。别的不想多说,但是斯金纳之箱的故事真的看到想吐,因为那样的实验,那样的研究哪里是在造福人类,明明是摧毁吧。也就是这个故事才引出了教化场的一系列事件,而最后以始作俑者身死而告终。

  不过,不管怎么说,心理罪都是一部很精彩的作品。只是不适合长时间阅读,因为有点压抑啊。

  《心理罪之第七个读者》读后感(六):即使开始,又是暂别

  《第七个读者》是久等了的小说,最初看《心理罪》系列是看的《画像》,看了画像之后还专门从图书馆找来心理画像相关的书籍研究,再后来看《暗河》、《教化厂》和《城市之光》,每一部都扣人心弦,迟来的《第七个读者》总算把之前书中的疑惑解开了。

  之前在推理群,跟朋友们聊天,聊到最先看的推理小说是什么,我说我最早看的是心理罪系列,群友们说《心理罪》应该不算完全意义的推理小说吧?我不置可否,至于什么是推理,我到现在也弄不明白,虽然看了经典的《三口棺材》和《X的悲剧》,还有《嫌疑人X的现身》《白夜行》等等国外的推理类小说,但在心里感觉最棒的,还是雷米写的心理罪系列小说,情节人心弦,有点悬疑,还有温情,似乎还有点淡淡的忧伤

  《第七个读者》的故事,把方木为什么当上警察,为什么有如此的经历都做了交代具体内容就不剧透了,这样的书籍还是自己看过才能感觉到期待雷米的新作,这一季算是完结了吧?好像电视也要放季播剧了?

  《心理罪之第七个读者》读后感(七):情理之外,意料之中

  作者的描写相当细腻。很多文艺清新风的作者对细节刻画都很华丽,喜欢用通感,常常就是一副花架子,乍一看不明觉厉事实上虚有其表。雷米的描写完全不会。非常生活化的细节描述,又不是简简单单的陈述,带着感情,很生动

  书名已经切中整部书的主题了:心理、罪。看了N季criminal minds,对于这种故事也不算陌生了。个人觉得,小说某些铺垫人设,中间穿插的各种暗示,略微明显了点。XX一出场,我就知道这个人肯定有问题。故事的节奏把控的还不错,没有太过于拖沓,或者让人精神高度紧张,比较适中。作为一部悬疑推理罪案小说,总是有一种让人欲罢不能冲动很喜欢看书思考的感觉。

  某些场景真是太血腥了,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小伙伴们甚入。最后的结局有点儿出人意表。对于犯案动机,个人有点无法理解

  作者在序中已经明确列出了推荐阅读顺序,从《第七个读者》开始看,从《第七个读者》开始看,从《第七个读者》开始看,重要的事情说3遍。

  《心理罪之第七个读者》读后感(八):“疑”还是没悬起来

  继之前的《暗河》,这是读过的第二本《心理罪》系列了。最大的感触就是,悬疑小说,“疑”还是没悬起来。

  作为一个脑洞不大,思维也不太活跃的人,经常是看完一部电影之后,别人都在分析解释剧情,我却一脸懵逼。但不得不说,受到《暗河》中肖望的影响,小说诡计的真凶我却早就猜到了,所以剧情最后的反转在我看来就没那么震撼了,我想被假结局唬住的读者应该也不多吧,毕竟我这种人都看出来了:)

  然后说说细节。这部小说聚焦在方木大学期发生的故事,重点放在了方木发现自我和逐渐展露心理分析的天赋上。小说中的警察和方木一样,跟《暗河》相比都成了战五渣。印象中,除了邢至森在打印室推断出曾经有人故意弄湿了材料外,全篇警察虽然依旧高冷,但基本都在打酱油

  由于本作成书实际上比之前的系列要晚,所以作者认为方木应该不具备成熟的心理分析能力,因此本书对于犯罪心理的描写也不是很多,仅仅从犯案当时分析出凶手家境不好,而且有一定报复社会的动机。这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心理罪系列的优势,还记得《暗河》里邢至森接受测谎分析那里,读下来让人大呼过瘾,本书里就少了这种紧张的剧情了。

  另外,本书在设计诡计当面个人认为还是有些牵强。杀人真的能让人迅速成长么,书中吴涵从第一次杀人的战战兢兢到最后在三千人面前从容的犯罪表演,我是不太信的,我给出的解释是作者为了描写一个杀人狂魔的心理变化,而且又要节约笔墨,只能让吴涵跳跃式的成熟。一开始我以为,在杀陈希时楼妈是帮凶。没想到最后竟然是吴涵一个人自导自演,试问自己往门把手上撞这种把戏,警察愣是没找到凶器。而且案发现场在厕所,警察也没检查水箱,怎么想也说不通。我想作者在写这里时,估计也是一个一个的填坑吧。

  还要说下全书最后,破案全靠物证日记和认证方木了吧。那如果日记内容是假的呢?如果方木跟楼妈是一伙的呢?退一万步说,如果楼妈不记日记呢?案件就没办法侦破了吧。运气,跟《暗河》一样,案件的侦破又是建立在这种脆弱的基础上,一环断开,全局皆输。我承认,小说之所以高于生活,靠的就是这种戏剧性和巧合。但如果这种巧合概率极低,读者难免会出戏的问一句,真的假的?

  总之,本书个人评价不如《暗河》,但却更像是一本悬疑推理小说。《心理罪》系列还会看下去的~

  .S. 作者非得写一些装神弄鬼的情节才能烘托气氛么(笑哭脸)《暗河》里陆海燕黑化杀掉陆海涛和本书方木做梦梦到陈希抱着头来见他真的吓尿我了,但看完发现,貌似单纯是为了吓我(.﹒︣︿﹒︣.)

  . 我已经对作者将男主看似最铁的哥们儿黑化这个套路免疫了,以后如果直接把主角好友标成坏人,会不会影响阅读体验(•‿•)

  《心理罪之第七个读者》读后感(九):关于《第七个读者》

  昨晚花了两小时看完了这本不长的推理小说。

  心理罪全文写了五起蓄意杀人事件:

  1、厕所窒息事件

  2、高楼坠落事件

  3、雪地情侣事件

  4、话剧斩首事件

  5、宿舍爆破事件

  因为上述事件设定出自一人之手,所以作者选择让事件按次序展开。环环相扣,死亡案件的诡异程度也逐曾增加。直到“话剧斩首事件”,剧情到达了高潮。斩首事件也是我全书最喜欢的案件,离奇,刺激,让人有一种暴露的快感。。

  在这斩首之前,主角给人的印象实在是太淡了,作者的重点全在案件的描述,学校的氛围。直到主角仰慕的女子人头落地,他才动笔描写了主角的内心体验,写他的想法如何如何转变。我觉得这作品人物描写比较单薄,全书看完映像深的是案件。人是配菜,案件才是菜,这也许是现在推理小说的特色?

  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文章内说:现代推理小说已入一个误区。现在作者努力的方向是让剧情更加的离奇,让案件更加的血腥,读者越是绞尽脑汁,那书名作者越是成功。而过去的作者,却注重犯罪者与当时社会的关系,从而反映出社会状况,也彰显了书内人物的魅力。

  这个观点正确与否我无从分辨。我看过的推理小说屈指可数,印象最深的就是家喻户晓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尽管已许多年未翻阅,但那个优雅拉着小提琴的侦探形象,我却是记忆犹新,这大概就是书中人物的魅力。

  心理罪中某些案件我总觉着有不通之处:比如厕所出现杀人事件,警察居然没对曾进出厕所的11人进行盘查,反而调查起主角……。还有就是全书结束时对主角脱罪的原因竟然是从天而降般的宿舍阿姨的日记,预想中警方的严密推理没有出现……可能是作者急着收尾?

  这本书的缺点就是细节上有瑕疵,对人的塑造弱(主角无特点,罪犯作案动机单纯),不过案件也算离奇,剧情也够紧凑,读起来还是蛮不错的,满分十分,给个七分吧。

  《心理罪之第七个读者》读后感(十):推荐作者的《心理罪》

  我是看完心理罪系列,又看的这本书。

  看完之后,真的觉得作者的心理罪,文笔更加成熟。故事情节更加紧凑。

  这本书作为作者相对较早的一本书,我还是很喜欢其中的逻辑。但是里面让我反感的一部分是有关色情的描写。

  我不觉得在这种推理类书籍中,出现所谓的身体写作,可以增加书籍的分量。

  除了这些,书中的情节,相对事件的节奏走得快,但是对事件的发展的描述,不够详实。

  比如从书中死人,到最后方木发现凶手,这一块事件发生之前的一些情节,比如心理状态,人的外在反应,感觉处理得不如心理罪好。就是说有些伏笔,感觉会更好,不会让事实发生时太突兀。最重要的,我觉得把管理员与凶手的事情放在最前面描述,似乎有剧透的嫌疑。那一块如果融合到后文中慢慢提及,也许会更好吧。

  但是,看完后,还是觉得这本书很值得一看。推理类故事如此,这个作者的书,恐怕我都会买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