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苦妓回忆录》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苦妓回忆录》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15 21: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苦妓回忆录》经典读后感10篇

  《苦妓回忆录》是一本由加西亚·马尔克斯著作,南海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1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苦妓回忆录》读后感(一):2017.7.6 苦妓回忆录

  2017.7.6 《苦妓回忆录》 昨天晚上又看了一遍 然后做了读书笔记 跟第一次的感觉完全一样男主很有思想 语出惊人 可能是由于他的年龄带来的丰富阅历 但对爱情他却与所有初恋小孩子一样 小心翼翼的对待爱人 把所有认为好的都给她 情绪化 想的太多 年轻时候的他 放荡不羁 生活随意且淫乱 就算是即将结婚也仍是去红灯失败婚姻 甚至有鸡奸的癖好 和家里的女仆保持性关系 给了她希望 却又耽误了她一辈子 我可以想象他年轻的样子 潇洒 家世幽默才华 做着让人艳羡的工作 过着所有男人表面唾弃却又向往人生 他说他对年轻的界限灵活 他在面对那个小姑娘的时候却又谨慎的像个老人 完全不似久历情场 呆呆傻傻的写情话 把心捧给她 本想写年龄与航船 但不知怎么写成了这种感觉 或许那也是我发明假象系统吧 掩饰我天性混乱无序 夏日微风吹来 这个世上,谁和我孤单作伴?

  《苦妓回忆录》读后感(二):从《苦妓回忆录》扯到《洛丽塔》再到同性

  老人几日不见雏妓黛尔加迪娜,之后看到了成熟的她的身上挂满了廉价珠宝时,怒火中烧,大骂“婊子”,当老人听到黛尔加迪娜并不好听的声音时是失望的,他说“她的声音有种平庸味道…我还是更喜欢睡着的她”,可以从很多方面解释老人为什么爱雏妓或者老人为什么自认为自己在九十岁第一次遇到了爱情,但以上两部分内容却让我怀疑,因为老人可能爱的只是他找雏妓的第一天晚上看到的美好的胴体,或者是年轻 耀眼 干净 无辜 生命力等这些老人早已失去了神圣东西象征物罢了。

  同样,《死于威尼斯》中的作家用了所有美好的语言、所有英俊的希腊男神去形容一个波兰男孩,可是他却在看到男孩不整齐牙齿时写(我找不到那句话了),最后作家在追寻男孩的过程中于男孩曾站过的海里淹死,但我从不认为这是殉情,我也不知道作家为什么爱男孩,苟且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来解释吧,作家说男孩是“精神美的化身”,殉情或许也只是一种艺术上的升华,而作家并不爱男孩,他爱美,他是个唯美主义者,而男孩恰好满足了美的种种特征,最后成了美的物质载体,而通篇展示的也是作家看到的男孩是多么美,多么像一尊雕塑,托马斯•曼在对男孩的无限意淫完成了对美的书写,同时,这部短篇也成了他最有名的一部。这只是诗人式的恋爱,不需要身体的纵欲,而只需要精神上的相互沟通,作家爱男孩身上的美,并深深陶醉在自己的寻美历程中,深深不能自已,而他并不想与男孩长相厮守,他只是做了一个关于美的梦,梦醒后,男孩会走,正如他被救起后被挤出的腹中的水般,霍得被喷出来。

  马尔克斯会厌恶雏妓的声音,托马斯•曼会对男孩不整齐的牙齿失望,但马尔克斯告诉我们老人九十岁时找到了爱情,托马斯•曼告诉我们作家因为男孩死于威尼斯,因此我好奇他们这是爱吗?曾经我给了这个问题一个前卫到我也不太相信答案“爱是幻觉”,至少生物学给的体内荷尔蒙变化之类的研究或许解释的通,当然我还有一个达尔文式的解释,因为坠入爱河的一对动物容易交配并产下后代,这个族群便会生生不息地繁衍下来,在历史长河欣欣向荣,因此发情便成了有利性状,从而被自然选择下来。

  显然,人类的爱情比动物复杂得多,不管是我们的恋爱 订婚 结婚 七年之痒 婚外恋 离婚等,还是被赋予了各种名字的恋爱形式,都有很多可以论述。我曾经好奇人为什么要结婚,个人动机遇见了想要结婚的人、不想自己一个人过了、想要用结婚证确定一件事或是情侣需要一个契约保证……社会因素父母逼婚、社会需要适婚人士结婚或者结婚只是一个不需要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的习俗

  走回一个原始结论:结婚的不一定相爱,相爱的不一定能结婚,即结婚是相爱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而相爱的人不一定能在一起却又引起了人们无尽的失望,所以莎翁在《皆大欢喜》中那对龙凤胎出场了,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也能托梦柳生把自己从坟里掘出而复生,而结婚也不一定是因为爱,如《致青春》里的一个女孩冬日雪地里,苍凉背景中,之前和她一同复读的却又没考上大学的男孩找到她,她对着如今土里土气的他说“我们之间已经没有可能了”,而她之后嫁给了一个离婚带子 老到能当她爹的酒店老板,毫无疑问自然是为了等他死后分得些财产。有些女人总是能抓住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机会,不择手段地一步一步往上爬,结局大多是她失去自己爱的人,却得到她想要的财富。不管是一个生地副好皮囊的女人越嫁越好,还是一个吃软饭的小白脸越傍越高,我认为他们的人生总归是不幸的,我同情他们。同时我为爱情已经越来越像一宗买卖感到失望

  《洛丽塔》也讲了一个大叔爱上萝莉故事,故事开头,作者纳博科夫就告诉我们,亨伯特小时候恋人溺亡,而他的爱情也就停到了对小萝莉的爱恋中(萝莉一词因《洛丽塔》一书而得名),经过一段猎艳时光,他遇到了房东黑兹的女儿洛丽塔,之后他为了洛丽塔而和黑兹结婚。作者不止一次地介绍爱伦坡,但丁及一些意大利诗人爱上小萝莉的故事来为自己“减刑”,而抛开他和洛丽塔的没有血缘父女关系,亨伯特的确爱洛丽塔,而爱在亨伯特这种处心积虑不择手段中显得卑劣狠毒人性,但看着纳博科夫的文字却会减轻这种情感上的厌恶与排斥感,因为作者的文笔艳丽却不淫秽的,亨伯特对洛丽塔赤裸裸的欲望极具张力,有些篇章甚至能听到亨伯特渐大或渐小的心脏跳动声,正如影片教室别恋》中,每当老师学生越轨,背景音乐便变成了在教堂里听到的圣歌,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看到两个相爱的人亲密在情感上是能接受的,但加上他们之间的父女关系或师生关系,我们的道德感就不会去支持这件事,所以越轨和神圣交织在一起会产生一种奇异的艺术效果

  但就笔者个人而言,这些都在接受范围之内,因为情感比理智更原始,理智只是我们受到的教育的派生物,是我们通过接收判断知识而产生的判断,但大部分人很少有个人的更为深入的判断。传统告诉我们“乱伦是不好的”的这一观点或许是从大数据里得来的,即存在的大部分事实或一些大统计中的为了要对此事定性而得到的众数,但由大部分事件给出的定性不应该让我们因此就排除小部分的事件,之所以我们要否定“为大多数人谋求最大的利益”就是因为它无视掉了那小部分人的利益。

  真爱不分性别,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这个权利是人生来就有的。现代人即使不生育也可以保证我们人类的繁荣,对人类来说,爱或交配的最终意义已经不是生孩子了,人可以自由地去爱另一个人,不管那个人是同性还是异性。同性恋并不是一种病,人们的性取向不都是只爱异性,很明显,有人爱异性,有人爱同性,还有人男女都爱,而怀有偏见世人压抑政治环境、不宽容的社会、落后时代的习俗、严苛宗教等等,都会威胁到我们自由地去爱人的权利。

  曾经看的一集纪录片改变了我对性别的看法,我第一次知道了只是按出生后看到的生殖器去定性别是多么错误世界上存在双性人,而我们的生理学对此(男女两性)的分类却是这么地简单粗暴,有的女人没有子宫或者有的男人长了子宫或者有的女人在出生后被定性为女而其性染色体却是XY,而那些长了两套生殖器的人要在早期把其中一套切除,这些人及他们的家庭承受巨大痛苦,而很多人都不选择接纳他们,就像有人认为被强奸的女性不干净却忘了她们是受害人一样,很多人都不会宽容地对待别人,而他们鄙视别人的原因却仅仅是因为他们更正常

  同样,同性恋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除了那些类似红卫兵似的卫道士仇恨不同意识形态的人外,我觉得社会不同意同性恋是毫无道理的,同性恋并不会阻碍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可能中国的传统文化过于强大(尽管我没听说过我们那些反对同性恋的传统文化,或许是保守势力太强大,或许是农耕文化影响太深等等)。中国对同性恋的保守却是有的,而主流媒体报道并不代表它不存在,这些消息只是被人为地压制,而即使法律不给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的权利,我认为这个社会最起码要有对同性恋的包容,我希望我们这个社会不是多数人的天堂少数人的地狱

  “1967年前,跨种族婚姻在美国多数地区仍属犯罪行为,与非裔妻子婚生子的弗吉尼亚白人州民拉文(Richard Loving),1964年控告州政府,全案上诉至最高法院,大法官判决禁止种族通婚法律违宪无效”。我想说,社会的民主与进步建立在人们的不懈斗争中,不管是告政府还是游行示威,总之,一个更加民主的社会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2015年7月23日00:29:45

  《苦妓回忆录》读后感(三):缺失时间

  迈克尔-伍德在他多年前出版的那本《沉默之子》里提出马尔克斯的作品中存在着两种时间:“一种是奇幻的、停滞的、现代主义的时间,几乎一点也不流动;另一种则是蓄积的、具有吞没力量的时间,总是在流逝。这两种时间都不断地起作用——就像我们在《百年孤独》中看到的那个车轮与车轴的著名意象,车轮似乎是在循环往复的时间中转动,而车轴则是在直线的时间中逐渐磨损——但两者并非总是受到相同的强调。”

  在《苦妓回忆录》这本殊无奇幻色彩的,马尔克斯的封笔之作里,老人的时间正是那种停滞的,并不流动的第一种时间。在他90岁时,“八月的太阳公园的巴旦杏树与内河邮政船间爆射出了光芒,那艘船因干旱而迟到了一个星期,正咆哮着驶入港口的水道。”而到了书的末尾处,一年以后,他看到的仍然是同样景色,连邮政船迟到的时间也不多不少刚好一个星期。

  相比之下,第二种时间, 即那种具有吞没力量的时间被淡化了,这让书中的主人公看起来仿佛是被突然抛进一具90岁老人躯壳的不幸灵魂。对于他的过去,我们知之甚少,也许连他自己能记得的也并不多,就他的回忆而言,大多是与他的风流韵事有关,比如他十二岁时在公证人大街上的旅馆里是如何被“皇后”卡斯托丽娜带领初识情欲的真正面目的。当他90岁回忆起此事时,公证人大街“除了廉价转让的旅馆废楼,这条街上已经不剩任何其他东西了。”这些回忆如同褪色的照片,共同指向一个事实:对这个90岁的老人来说,所有曾经真实的东西已随着年岁渐渐被他留在了过去,现在的他仅是一具空洞等死的躯壳而已。

  因此,本书真正所写的并不是一个老人与十四岁女孩的之间的爱情,而是一个老人对虚掷的生命悔恨。当他看着黛尔迪加娜时, “她的声音有种平庸的味道,仿佛发出它的并不是她本人而是她携带于体内的另一个人。所有的疑影都在那一刻从我的灵魂中消失了:我还是更喜欢睡着的她。”黛尔迪加娜在书中与其说是一个人,不如说是一种道具,被投射上了老人对再活一次的渴望。在十四岁的黛尔迪加娜身上,他似乎看到了使时间凝固的希望。而随着一年后变得更加成熟、浓妆艳抹的黛尔迪加娜的出现。他的希望落空了,在书里他说自己是“爱情战胜了理智”,其实是失落充满了他的胸腔。

  然而,对于马尔克斯这样级别的作家来说,这样的主题收束得太紧了,太紧了。索尔-贝娄的《塞姆勒先生行星》里,面对纽约60年代愈演愈烈的民权运动和性解放运动中的人性狂热,“塞姆勒先生像许多已经目睹过一次世界崩溃的人一样,认为世界也许有再一次崩溃的可能性。”我们理解他的想法,他的文明世界的理想。而作为一个从小渴望英国化的波兰犹太人,一个二次大战纳粹集中营幸存者,我们除了了解七十多岁的塞姆勒先生所面对的处境外,也知道是什么形成了他对世界的看法,他的经历如何一步步把他带到了今天的生活中。但在马尔克斯的老人那里,他活过了九十个年头,时间却没能在他身上真正留下什么痕迹。没有东西来填满老人缺失的时间,这让人物显得轻飘飘的,没有分量

  最令人失望的一处情节是老人因为陷入对女孩儿自以为是的爱情,把他在报纸上的评论专栏代以情书结果公众的反应迅猛而兴奋,恋爱中的读者寄来了大量来信”,“有人用油印的方法或是用复写纸做出拷贝,像走私香烟一样在圣布拉斯大街的街角贩卖”,甚至“笔迹学者也为他们关于我字体的游移不定的分析而卷入了论争”,到最后老人在专栏里讨论如何处理一直老猫也能引起轩然大波。马尔克斯一直把自己称作是一个“写现实的小说家”,在这里他也许仍然试图把握那种人们追求认同多过理性的盲目状态,但他这次却没能成功地穿透的表象带领读者抵达事物的核心,情节也因此失去了批判性的力量,而变得更接近对社会新闻的仿写。

  乔纳森先生在他的一篇书评中称本书是由一种“色情小说的组织原则”构建起来的。因为其部分情节薄弱,我们愿意相信俏姑娘雷梅苔丝借着床单飞上天去,却不能够被老专栏作家的经历说服。不过我倒觉得,马尔克斯向来不是那种对流形文体敬而远之的作家,而是更愿意像《霍乱时期的爱情》那样对陈词滥调重新利用,在《苦妓回忆录》里他难得地使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并非没有用意。只是小说是个艰难的活计,任何作家都未必一定能达成预设的目标。

  (《名仕》)

  《苦妓回忆录》读后感(四):拥有爱的能力

  拥有爱的能力 2017-04-17 醉卧榻里 胡侃海谈 马尔克斯封山之作《苦妓回忆录》。 因为看过他的《百年孤独》深受马孔多小镇百年兴衰风云变化的历史所震撼。 所以想看看这位智慧的老人,封笔之作凝结了怎样的智慧。 在曲江书城百万藏书中一眼就看见它。 迫不及待的想走近这位老人。 《苦妓回忆录》  一个老记者为了庆祝自己的九十岁生日,给妓院老鸨打电话,要找一个处女过夜。他信誓旦旦要重温旧年激情,但不知为何,当真正面对少女时却无动于衷。更荒唐的是,他发现自己疯狂爱上了她。 在这个沉睡的美人儿面前,他回忆起自己一生的风流与荒唐,历历在目的情欲与混乱之爱的轨迹,拼图成了他的一生:堕落而孤独。 一本书,一段人生。 走进去了,可能跟着主人翁一起哭一起笑。 看到一半时,我真的觉得我看不下去了。 因为我鄙夷文中老记者这样的荒诞人生,甚至觉得没有什么阅读价值。 出于这种愤怒我看完了这本书。 看完后我只对朋友说了句有点心疼。 在《番石榴》中,老马说他自己一生只写了一本书,就是孤独。 他真的是把孤独挥洒的淋漓尽致。 一位90岁的老人,孤独了一生。 临老找到了真爱,他爱的疯狂。 就像他在她的镜子上写的那样 “亲爱的姑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孤单做伴。 九十岁的老人,面对十四岁的处女,所有的衰老,死亡如此的惶恐与无助。 少女像是青春,生命力,激情和不可获知的未来的代表。 主人公被少女所控制,是马尔克斯被“死之将至”的念头所控制。 主人公面对少女的无助,是马尔克斯面对每天失去自己寿数的无助。 可在他的描述下,这位“死之将至”的老人还拥有爱一个人的能力。 才华横溢的老男人那种千帆过尽后精神上的孤独和心灵上渴望回归于纯粹的状态。 无论在《百年孤独》还是《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马尔克斯都在传递着一个想法:不要以为年纪老了,就不该谈恋爱,人就是因为不再恋爱,才会衰老。 爱一个人的能力,比性能力都重要。 爱是一种对于生活的激情,无论是爱一个人,一本书,一段音乐,一处景。

  《苦妓回忆录》读后感(五):90岁的爱情

  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活到90岁会怎么样,可能大多数人都觉得这个数字很远。远到毫无意义,就像霍金说2215年地球会毁灭似的,与自己无关,因为那会可能你已经成为灰尘、粒子散落在世界的任意角落。

  所以当我问你,如果你活到90岁,你能够想象那个场景么?是坐在轮椅上晒太阳,还是躺在病房里靠机器活着,或者像书里的这位老学究,在90岁遇到了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爱情。

  在漫长的90年生涯里不曾遇到的东西,在90岁那年生日,那一天爱上了一个幼小的姑娘。这故事听起来很容易让人想歪,乱伦,恋童癖,反正当我第一眼看见时会觉得这是可能会让人带来不适的故事,特别是90岁老人说起自己到50岁时已经和514个女人至少睡过1次这样的话语,无疑让我们这些伪女权主义产生了小小的不适。但是本着作者是马尔克斯,这又是他的封笔之作,忍着合上书本大骂男人无情的情绪,我接着往下读。

  突然发现这个90岁的老头其实有些可怜,他的父母相继病逝,他独自一人居住在继承的房子里,靠写专栏、语言课的退休金过活,甚至常常入不敷出需要通过变卖家里的财产勉强支付他的“爱情”。但他并不将他的行为称作爱情,他说“性,是一个人在不能得到爱时给自己的安慰”说出这句话的他是多么的孤独,或许是因为没有爱的能力,亦或者只是不想负责任。所以无关于道德,这更像是一个苟延残喘的老人对生的渴望。当他看见那样鲜美充满活力的躯体时,他并不是想到占有她,而是将她当做女神一般供起来。

  他渴望每一次的相遇,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将自己喜爱的东西搬到有她在的房间里;让她成为他专栏的灵感,和所有才华横溢的人一样,当拥有爱情的时候,仿佛所有的神经都充满了活力,他感到自己又活了,不像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而是充满生机的年轻人。甚至爱情成为他抵抗死亡的利器,他想活的更久,想看见女孩长大,想要拥有更多。

  因为,故事的结尾倒像个喜剧,被爱情折磨之后抱着孤独终老的老人得知女孩竟然也爱着自己,感到了希望。而在我看来其实更像个悲剧,你拥有的爱情只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衰老。

  所以不要等到90岁才后悔这一生没有爱过,因为活到90岁真的挺难的。

  《苦妓回忆录》读后感(六):当我老了

  所谓不要脸就是把可以合成一本的书,拆分成好几本来卖,一个短篇变成了一部大书,一个合集变成了一套全书

  我一本一本收着马尔克斯的留在这个世界上的记忆,虽然我知道集齐这些书也没有办法把他召唤回来,但还是乐此不疲地参与到出版社的商业游戏中

  现在,拼图就要结束了

  在他的故事里,时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事物,人到暮年却仍旧可以激情澎湃,我不会哀叹时光的流逝,而是赞叹年华的老去

  在很多人已经死去的年纪,又重新活了一次

  我常常跟璇姐说,上岁数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如果不能依旧保持体面而尊严地活着,那不如早早离去;如果已经不能够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而是不断感受到来自身体各方面的压力和痛苦,不要硬撑

  我记得《咕咕是只猫》里有一个场景,几个人借来了一身行头,去体验当老年人的感觉,行动迟缓,视线所及之处一片模糊,听到的世界是遥远而不清晰的,整个人好像被隔离在一个罩子里,那种想要做什么的想法如此迫切却又如此艰难。你要以这样的身体状况度过未来的二十年,并且逐步感受到身体的力所不能及,眼睁睁看着生命从体内流走,度过的每一天都是倒计时

  《奇怪的她》里老师问学生老年人是什么样子的,答:他们的身上充满了腐败的味道

  今年定了《Lens》,每一期里面都有关于死亡的专题,从容不迫地迎接死亡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问题,因年龄问题的正常死亡,是如此珍贵而难得

  人人都畏惧的话题,到了这里,却成了叙事的基本框架

  九十岁的专栏作者,详细地介绍着自己生活的种种,身体的不适,每天的习惯,因为把“年轻”二字理解的过于宽泛以至于到九十岁时仍旧孤身一人。他在提起五十岁或者七十岁的自己的时候,就像回首曾经的青春年少,因为生命过于漫长,每一个时间节点都变得如此微不足道

  对于来的如此之晚的生命中唯一的一次爱情,究竟是哪里让他顿悟我始终无法释怀,也许是只有他一人清醒主导二人的关系,也许是人到暮年对于生活不再有过多的期许只要简单的陪伴就能满足,也许无需回应只靠自己一人想象就能完成的爱情让人更觉轻松,总之在九十岁之后他放下了纠缠了自己一辈子的所谓枷锁,认真面对了自己的内心

  这是一个任性的老人,如果没有长篇幅地对自己的描写,谁都无法想到一个九十岁的老头究竟是怎样一副德性,由于年华老去生命枯萎所带来的世俗关于老年人的想象,我拒绝构筑画面,但是在这里我屈服了,接受了

  我愿意承认这是一个老头,在生命将尽的时候,重新开始了新生

  生命并不像赫拉克利特的奔腾不息的河流那样流逝的东西,而是在铁箅子上翻身的唯一机会,翻过来后还能继续把另一面再烤九十年

  四十岁时有属于四十岁的疼痛,九十岁时有属于九十岁的疾病,生命到了那一段就有属于那一段的故事,无论走到什么时候,都有重新开始的可能

  即使那么看不上眼的阿里萨,依然可以在年老的时候收获梦寐了一生的爱情

  又回到了那个通俗的话题,要体面而健康地迎接年华逝去

  以上

  《苦妓回忆录》读后感(七):只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这本书是马尔克斯的封笔之作,也是马尔克斯留给我们最后的记忆。书不厚,却是精装,足见出版社对其的重视程度。

  1999年,72岁的他患了淋巴癌,他向他的读者写了一封告别信,也是他留给读者的最后遗言。

  如果有一刹那,上帝忘记我是一只布偶并赋予我片刻生命,我可能不会说出我心中的一切所想,但我必定会思考我所说的一切。

  我会评价事物,按其意义大小而非价值多少。

  我会少睡觉,多思考。因为我知道,每当我们闭上一分钟眼睛,我们也就同时失去了60秒。当他人停滞时我会前行,当他人入梦时我会清醒,当他人讲话时我会倾听,就像享受一支美味的巧克力冰激凌!

  如果上帝赏我一段生命,我会简单装束,伏在阳光下,袒露的不仅是身体,还有我的魂灵。

  上帝呀,如果我有一颗心,我会将仇恨写在冰上,然后期待太阳的升起;我会用凡·高的梦在星星上画一首贝内德第的诗,而塞莱特的歌会是将是我献给月亮的小夜曲。我会用泪水浇灌玫瑰,以此体味花刺的痛苦和花瓣的亲吻……

  上帝呀,如果我有一段生命,我不会放过哪怕是一天,而不对我所爱的人说我爱他们。我会使每个男人和女人都了解他们皆我所爱,我要怀着爱而生活。

  对于大人,我会向他们证明,那种认为因衰老而失去爱的想法是多么错误,我们是因为失去爱而衰老而不是与之相反;对于孩子,我会给他们插上翅膀而让他们自己学会飞翔;对于老人,我会教给他们死亡的来临不是因为衰老而是因为遗忘。

  人呀,我从你们身上学会了太多的东西……我知道,人们都想伫立在颠峰上,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恰恰就在于攀登险阻的过程。我懂得,当婴儿用小拳头第一次抓住爸爸的手指时,他也就永远地抓住了它。

  我明白,一个人只有在帮助他人站起时才有权利俯视他。我能够从你们身上学到的东西是如此之多,可事实上已经意义寥寥,因为当人们将我敛入棺木时,我正在死去。

  永远说你感到的,做你想到的吧!如果我知道今天是我最后一次看你入睡,我会热烈地拥抱你,祈求上帝守护你的灵魂。如果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看你离开家门,我会给你一个拥抱一个吻,然后重新叫住你,再度拥抱亲吻。如果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听到你的声音,我会录下你的每个字句,以便可以一遍又一遍永无穷尽地倾听。如果我知道这是看到你的最后几分钟,我会说“我爱你”,而不是傻傻地以为你早已知道。

  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们另一个机会将事情做好,可是如果我搞错了,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我会对你说我多么爱你,我永远不会忘记你。

  明天从不向任何人作保证,无论青年或老人,今天可能就是你最后一次看到你所爱的人。因此,别再等待了,今天就开始!因为如果明天永远不来,你也许会遗憾今天没来得及微笑,拥抱,亲吻,会遗憾自己忙碌得只能把它们归为一个最后的愿望。保护周围你爱的人吧,告诉他们你多么需要他们。爱他们,善待他们,用些时间对他们说:“对不起”,“原谅我”,“劳驾”,“谢谢”,以及你知道的所有爱的话语。

  没有人会因为你秘而不宣的思想而记住你。向上帝祈求力量和智慧来表达它们吧,向你的朋友证明,他们对你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苦妓回忆录》读后感(八):苦妓回忆录

  在图书馆无意中翻到这本书,看书名以为是某位历经生活不堪跟阴暗龌龊的女主人是的人生经历,毕竟最近也是比较焦虑,看看能不能在别人不幸的人生中找些许安慰(我就是这么不要脸)

  书翻篇开来,是一位学识渊博穷酸孤独的学者为了庆祝自己90岁生日,向一个老鸨一定要找一个处女共度良宵。为什么要找处呢?我想学者说了这个年纪可以看作一个新的开始,因为大多数人在这个年纪已经死了。而处便是开始的象征。最后老人遇到14岁的孩子,却啥也没干,最后还疯狂爱上她。之后开始回忆自己孤独荒唐黯淡的一生。

  冷静审视别人的一生,接着回头看看自己的过往,再想想现在与未来。还是逃离不了混沌跟茫然无措彷徨无助。

  愿好

  《苦妓回忆录》读后感(九):《苦妓回忆录》评论-13分

  加西亚·马尔克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我只看过《百年孤独》,只是形式上的看完了,却很难真正的品出它的味道。它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晦涩的,是模糊的。这次不太一样,这个故事篇幅并不长,严格来讲应该算是中篇小说,这个故事清澈了很多,让我对他增进了些许了解。

  哥伦比亚这个国家一直以来让我感受到的是一份神秘,这种神秘感拉大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既然是神秘,很多问题也就放弃了去追究,仅仅把它定位成一个离我遥远世界里的奇妙故事。

  这种神秘感增添了阅读中的乐趣,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岁的老人,一生放荡不羁,在人生岁月的尾声里,又重新找到了对他来说,最为重要的东西。这大概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真实的内心写照。

  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生活感受,每过十年,人的价值观都会重新进行一次梳理,主观的,客观的,诸多因素都会有所影响,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最最重要的?也许只能等到白发苍苍时,才会揭晓答案。

  《苦妓回忆录》读后感(十):我觉得老学究才是真正的苦妓

  好久不看“自甘堕落”题材的小说了。几年前有一些不可与人诉说的苦闷情绪伴随着我,我如饥似渴的看每一本能找到的自甘堕落的小说。小说里充满诱惑的因素吸引着我,我现在依旧不清楚我那时只是想看清楚每一个邪恶的灵魂,还是一个胆小鬼为臆想自己将来的生活寻找灵感。三十而立,快到三十的我对一些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已经提不起兴趣。更不理解为什么有些人总是爱在一些事上一本正经,有时甚至自信的对别人指手画脚。总之,觉得不堕落一点就不是人生的年岁过去了。然而看见马尔克斯写的《苦妓回忆录》,我还是买了一本,毕竟,是老马的压轴之作啊!

  其实这本书算不上什么小说,至少我这么认为。情节单调,不过是一个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很老的老头子突然想要再风流一下的故事。应招女郎是一个十四岁的处女。那么这个老头子有多老呢,答案是九十岁。这个九十岁的老头子浪荡得很:他到五十岁的时候,就已经睡过五百一十四个女人,不过,其中没有一个是不要付钱的——即使女人不要钱,他也会强迫她收下,把她变为妓女。这是一个多么偏执多么自以为是的老头子。他认为自己只需要性并强迫和他上过床的女人相信这一点。生活的习惯终归是可怕的,他九十岁打发无聊的方式依然是找个妓女。他偏执了几十年,他终于还是老了,枯萎的身躯不再被原始的欲望驱使。恰好这个被生活所迫的小女孩还没有沾染行业习气,这让他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另一种需求,看起来不再只是自私的需求——爱情。这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学者先生在尽量照顾小女孩的同时,更避免不了姗姗来迟的伴随爱情而生的嫉妒。伴随着进行着的纠结的红灯区经历,他回顾了自己可以说是从红灯区开始的一生。这个自以为是的老男妓最终决定好好面对晚年的感情需要。

  只是九十岁,真的太老了。他或许还没觉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