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热锅上的家庭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热锅上的家庭的读后感10篇

2018-06-17 21: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热锅上的家庭的读后感10篇

  《热锅上的家庭》是一本由[美]奥古斯都·纳皮尔 / 卡尔·惠特克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热锅上的家庭》读后感(一):家庭心理治疗之《热锅上的家庭》

  《壹》

  一开始简介时候,以为这会是一本叙述一个个案例的书,然后我们从中吸取一些道理。但没有想到这原来是心理医生根据自己对一个家庭的心理咨询写出的一本书。作者采用小说式的写法,讲述了大卫一家的家庭心理治疗过程。毕竟是一本写心理案例的书籍,刚开始读的时候,也很容易因为其中的一些专业术语而导致阅读的停滞。但只要你细心品读特别是跟随着大卫一家的治疗过程,你也好像随时能发现自己家庭的影子

  不管是辛勤为一家人打点一切事物母亲,还是在外奔波劳累工作父亲青春叛逆姐姐,以及幼小稚嫩妹妹,还有夹在中间略懂一二的自己。 好像我们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家庭的模型

  当然,每个家庭都是一个个体。即使有相似之处,却也有很多不同

  然而作者阐明了一个很重要观点,即原生家庭其实对我们的影响很大。这不禁让我开始去寻找,也许在我身上也有很多性格,处事方式父母的影响?

  《贰》

  卡瑟琳 因为母亲对自己的过分严苛,而从来不敢对谁说不。导致她结婚后,面对丈夫指责亦无法正面反对。青春期叛逆的女儿看似对母亲是一种态度,其实也在受母亲和父亲相处方式的影响。而父亲总是强调母亲对自己不能过分依赖,也跟自己父母的相处方有关

  这不禁验证了家庭成长环境重要性。这不仅仅指物质,特别是父母的相处方式,性格,对待子女的方式。其实对个人的成长,以及与人相处都有很大的影响。

  读这本书的同时总会让我想起自己的父母。我的母亲是一个特别勤劳无私的人,她好像全身心在我的父亲和我们活着。而她自己的情绪心事总是隐藏的很好,好像大家都不需要关心她似的。小时候我一直在想,我一定不要成为像母亲那样的人。但事实上,我却在默默的成为像母亲那样子的人。不管是小时候生病了还是长大后独自求学在外,都从来不敢轻易对父母坦述任何困难,生怕给父母带来任何担忧。当然,撇开实际上我制造了很多小麻烦不说,每次只要给父母带来任何的困扰内心好像就久久不能释怀,倒不是说自己特别孝顺。以前我真的很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对自己的父母都能这么客气。可是伴随着这本书的阅读,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原来我们都在不断受父母的影响中。

  而家庭之所以是一个系统,就是这么无数个小家庭代代影响所致。我们的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可能受自己父母的影响,而我们又被自己的父母所牵制。所以说,这个治疗其实缺少哪个环节不行。只有在这个系统中找到理由,你才能去真正触动核心解决问题

  而书中的大卫一家,因着全家努力,也在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初步解决了这个问题。

  书的最后,大卫开始不再一副高傲自居的样子,也开始懂得体妻子。妻子也终于不再唯唯诺诺,找到了自己的一点事业。子女们也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学习着家庭的相处方式。

  看到这样欢喜结局,也为大卫一家由衷的高兴着。

  然而,家庭心理治疗的案例不仅于此,对于家庭心理治疗来说,这仅仅是个开始,还有漫长的一段路要走。

  而这本书不管是对心理咨询师,或是即将组建家庭的读者,亦或是已婚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也许随着阅读,你也能找到自己对待家人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定位

  《热锅上的家庭》读后感(二):你为什么总是在家人面前开启自动化反应

  自动化反应是一个心理学概念,百度给出的解释是:心理学中的自动化是一种不需要任何目的,不需要耗费认知资源主体没有意识到心理活动操作的高效的心理加工过程。也就是说当你做出这个反应时,你自己是不带有认知思维的,而这个反应带来的后果你也是没有预想的。事实上,这种反应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它经常带来我们不想要的结果。而且,生活中我们自动化的反应常常是针对自己的家人,所以人们说,最大的悲哀就是把最差的情绪留给了最亲的人。很多人常常为自己的这种反应羞愧、自责,但下次依然会这样,到底是为什么呢?有人可能说因为在自己家人面前不设防啊,难道因为是自己家人我们就可以口不择言的伤害了?

  首先,我们看一张图片

  《热锅上的家庭》读后感(三):伴侣关系 | 外遇夫妇共谋的婚姻出路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家庭治疗师,发现自己不太喜欢追逐社会热点,尤其是名人花边新闻热点,比如李小璐和贾乃亮的故事。因为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让自己知道对很多表面上看起来很“清楚明白”的事情,随着咨询的深入,总会有许多对隐藏在事情背后的情感无奈,甚至是不得已必然大众需要有一些简单思考,因为简单更适合即兴的生存策略,而很多道德评判又带着自我的内在需要,有时候是借题发挥、指桑骂槐。只不过,世界真的很复杂,人与人的关系尤其复杂,而要真正地理解一个人,甚至是接近一个人,就需要将简单的价值判断先放一放,否则会引发对方不安防御,贴近也就成为不可能的事。

  当然,如果我们只是想愤懑地骂一骂,或者嘲弄一下他人,简单一点套上一个价值观,是完全允许的,因为那也是某一种需要,毕竟我们也没有办法将自己更为真实的内在呈现出来,这个动作只有在更为安全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室里才有可能发生,或者遇见自己非常信任亲近的某个他人。

  可是,如果我们希望能通过了解他人——尤其是名人——的家事去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自己所在的婚姻、家庭,那么就需要一点点稍显缓慢的觉知和思考,而不仅仅是人云亦云的从众反应,同时可能还需要有一些反直觉的认知勇气

  一、痛苦婚姻的被单下总是积累压抑虱子

  这几天正在上映《无问西东》,这是一部很好看电影,不讲它的情怀之处,单说其中有一对夫妻老师和淑芬,如果单单就讲婚姻道德,那么在那个时代还真的就只能批评许老师了,因为知恩图报是他自己做出的选择,娶了人家又不能善待人家,于是使用暴力来解决关系问题,可是淑芬偏就是一个刚烈的女子,面对冷暴力她就是热暴力来对抗,甚至不惜诬陷王敏佳勾引老许,我相信她心里是门儿清的知道这事不存在,可是她需要有回应的暴力,她需要有反应的对峙,她需要将愤怒转移。他们俩的故事在不同的人看来,会有不同的道理:淑芬的工友肯定认为许老师太不尽人情、太不念恩情,王敏佳的眼里就会看到淑芬就像一个疯子、只会折磨许老师。事实上它们都存在,这样的夫妻内心里有太多累积的压抑:对情感的需求、对自由渴望强烈的愤怒、性欲求、痛苦的孤独感、允诺粉碎的痛苦、多重失望屈辱

  奥古斯都·纳皮尔教授在《热锅上的家庭》一书中就揭示了这样的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问题,他指出:“这样的夫妻,他们一再落空的渴望,随着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迫切,任何可以揭示这些需求和挫折的事物本身,都会变成一种威胁。”

  二、失去稳定态的婚姻系统会本能地寻找替罪羊

  不是所有的夫妻都那么害怕面对婚姻问题,不过,许多夫妻承认有冲突,却很难接受对于婚姻问题双方都负有责任。而能够一起到心理咨询师那儿云想办法解决的,就更加少之又少了。对于及早地通过有效手段解决婚姻问题,而不是隐藏起来幻想让时间去消化的家庭,就如《热锅上的家庭》中的老牌治疗师都会觉得非常振奋有成就感,不过,大多数夫妻会抱有鸵鸟心态,他们太依赖对方,他们不愿意承认有问题,他们非常害怕两人的关系造成什么损害。他们因不安而疏离,在压抑渴望和愤怒中过日子,内心充斥着敌意与让人筋疲力尽压力生活虽然平静,内心却惶惶不可终日

  这个时候会有替罪羊出现,他们最有可能是家庭里的孩子,任何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可能。孩子也会因此背负重担产生各种不同的“症状模式:多动、嗜睡、成绩下降、厌学、情绪糟糕、厌食,甚至有的孩子会出现生理上的病痛。每当见到这样的孩子来到咨询室,有经验的家庭治疗师总会洞悉其中的关联,会邀请展开家庭咨询。

  事实上,家庭中的替罪羊不一定是孩子,配偶中的一方也可能无意识地承担起责任成为“问题所在”。他或她可能会变得很沮丧、很抑郁失眠神经头痛、易怒,甚至出现精神分裂样症状,比如妄想症状。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当中的一方需要保护的不只是婚姻,还有整个家庭,他们当中的另一方就能够去适应外在的现实世界,而另一方则“专门”接触两人共有的情绪困扰。即使真正的危机在婚姻上,那个“生病”的一方也可能只会去进行个别治疗,这真的是一件很让人遗憾的事。

  三、外遇就像许多婚姻重要事件由对方“共同谋划”

  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一个推卸责任的说法,这恰恰是恰当还原婚姻责任的系统式思考。渴望融合而不能的家庭内部充满着压抑的张力,有时候会让人感到窒息。深谙系统关系的治疗师总是会发现家庭在无法保持良好的二元关系时,就会将触角伸向三角关系,有时候是孩子,有时候是工作,有时候是某些爱好比如游戏消费,当然还有最具破坏力的外遇关系。

  外遇有时会成为夫妻寻求自由和激情的“范本”。被丢下的一方不得不小心仔细探问出轨的一方的经验,因为TA实在想了解这种经验到底是什么样的。而出轨一方闯进禁忌丛林中找到一种刺激——打破禁忌,并会将此经验纳入他们的关系中,往往会有一阵子似乎有了效果,他们的关系戏剧性地“热烈了起来”。

  外遇事件要求夫妻有比以往更深入的沟通绝对秘而不宣的外遇只存在于理论中,而各种点滴信息的暴露,会打破他们保持许久的隔离的状态,他们不得不尝试讨论以前不敢面对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对方对性生活不满意?为什么对方会挑剔自己的父母?这种状态下会加深他们彼此尝试深度对话的需求,可是由于根本的模式是无效的,所以这种状态很能保持并且也很能有良好结果,于是再次推动向外寻求。

  制造外遇的另一个因素就是为了向外寻找帮助。这个说法也许会“触怒”某一些人的神经,可是事实上就是这样,夫妻对彼此所做的业余心理治疗总是很难成功,于是,“冒险”的一方被“挑选”作为代表寻找心理帮助,将他们的问题告诉了另一个业余者——TA的情人,只不过这可能是犯了判断上的错误。不过求助背后的需求却是真实的,但是更容易造成危机。

  就如《热锅上的家庭》里心理治疗师对布莱斯一家所做的家庭治疗一样,许多被“挑选”出来成为家庭代表“病人”的成员在摆脱了禁锢之后,家庭的核心问题就会重新回到夫妻关系上,理解家庭系统,敢于去面对各自的责任,可能是很重要的对于改变婚姻状况,并放弃“共谋”破坏关系出路的正确开始。

来家庭研习社,我们一起读《热锅上的家庭》!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来一场有期限的婚姻如何

  △伤害亲密关系的暗黑骑士

  △别奢望天下无贼婚姻的忠诚背叛

  《热锅上的家庭》读后感(四):剥离共生,独立自强

  文/R郭郭

  本书的故事是从布莱斯家庭的女儿开始的,一个青春期的问题少女,从离家出走到抱有自杀的念头,牵动了布莱斯夫妇的心,为了帮助解决女儿的问题,他们一家人开始了艰难的家庭治疗之旅。

  这本书看似归属故事小说的类型,但我认为,更像是一本家庭治疗剖析大全。由布莱斯一家人的案例,引进了家庭治疗系统、辅助治疗系统、原生家庭对婚姻的影响等等这些新鲜的概念,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家庭治疗这个话题

  本书的作者奥古斯都•纳皮尔医生和卡尔•惠特克医生,都是很优秀的家庭治疗师。他们比喻家庭治疗师和被治疗的家庭的关系就好像指挥家和交响乐团。只有二者配合默契,才能够演奏出一场完美音乐盛宴。他们主张,将家庭纳入一个治疗整体,以家庭为单位的整体治疗取代以往的以个人为单位的个别治疗,更为有效的利用个人在家庭中的关系网来引爆出家庭问题的本质。只有先解决问题的本质,才能去修正个人的一些偏差行为,这样对于个人的治疗效果则更为显著

  我生活在一个相对闭塞的小城市,上医院挂号看病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上医院看精神类门诊,估计这样做的人,比例还是很低的。因为在他们眼中,精神病跟神经病是挂钩的,所有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有神经病,而且全家人都一起上阵去精神科看心理医生治疗,更是天方夜谭

  拒绝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很多家庭拥有令人头疼的青春期孩子,令人苦恼婚外情介入,令人抓狂的亲子关系……但很少人愿意深究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那些可怕的事实。你可能有个嗜酒如命的父亲,也可能有个唠叨连天的母亲,或许还有个让你永远无法和平共处的兄弟姐妹。隔离开来看,这些都是问题的个人,但如果用家庭关系网联系起来,或许这些问题都跟你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自己也会出现家庭方面的担忧,先是担忧我以后会不会变成我那抑郁症的妈妈,后来又担忧先生会不会变成顽固而又执拗的公公,现在则开始担忧娃娃会不会像我一样做事没有恒心且脑袋一根筋不会转弯。

  我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原生家庭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力,超出了我们能够想象出来的范围。在原生家庭里面生活了二十几年,就算搬出原生家庭居住,脱离掉原生家庭的一些行为习惯还不是那么容易的,或许根本就脱离不了。比如受妈妈影响每天都要洗澡的人,如果结婚后搬出来跟丈夫居住,假使丈夫不是每天都要洗澡的人,或许你会开始抓狂,希望他改变他不洗澡的习惯,变得跟你一样每天都洗澡。但是亲爱的们,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力,因为你丈夫的家里习惯就是不用每天都洗澡,要他改变,就跟要你放弃自己每天都洗澡一样困难。

  有时候我想,我的担心会不会也有些过虑了,因为我不是我的妈妈, 而我先生也不是我的公公,我的娃娃更不是我。每个人根据生存环境以及人生经历的不同,面对每件事情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只要自己的精神拥有独立的部分,就永远不可能成为别人的傀儡或者一无所知的机器。当然,前提是,他们懂得做独立的那个自己。

  从原生家庭的共生状态脱离出来,就要求我们自己是自我行为的主人。只有做到了独立自强,才能够更好的从原生家庭的共生状态当中剥离出来。还是刚才那个洗澡的例子,如果你的精神意志力足够独立,丈夫要不要洗澡你根本不用抓狂,你可以每天都洗你的,他可以选择洗或者不洗,因为他是独立的,你不能用你的意愿强迫加载在一个独立个体的身上。犯不着为这样的小事变成拌嘴或者动武的闹剧。通常从共生中剥离清晰的人,会很清楚做任何事情的规则和底线。

  组建家庭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从出身的家庭当中,完美的剥离出来,不要在家庭中迷失了自己,要让自己独立于家庭当中,而又能享受家庭带给自己的快乐。只有自己独立自强了,家庭的其他成员才会有更好的成长空间和典范。祝福每个家庭的个体都知道独立的重要性,因为“组建一个家庭,比你出身的家庭更为重要。”——这就是这本书给所有家庭的启示。

  《热锅上的家庭》读后感(五):你为家庭和谐所做的努力 最暖

  说到家庭,总是忍不住会想到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一个温馨幸福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平淡淡、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当"拙手拙脚"的钱钟书做了坏事,打翻了墨水瓶,妻子说:"不要紧,我会洗”;不小心把台灯砸了,妻子说:"不要紧,我会修";把门轴弄坏了,妻子说:"不要紧,我会修"......怪不得钱钟书夸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女儿圆圆呢,一向孝顺父母,对父母百般体贴,是父母的安慰、父母的骄傲。

  作为一代学者——钱钟书,他的感情是细腻的,他对待妻子和女儿是温存体贴的。他和妻子一起学做菜,一起去"探险”,一起在散步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德莱塞说:“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优美,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

  也有这么一个家庭:父亲是金牌律师,事业如日中天。母亲呢,是一名身材苗条,相貌漂亮的家庭主妇。他们有三个孩子,大女儿16 岁,儿子11岁,小女儿 6岁。一个有儿有女,家境优越的五口之家,看着是不是挺幸福?可事实上,这个家庭并没有表面看得那么甜蜜,跟很多不幸的家庭一样,他们也有一个挺大的烦恼,大女儿的叛逆与抑郁,让这个家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个家庭就是《热锅上的家庭》一书中所要讲到的布莱斯一家。作者奥古斯都·纳皮尔博士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他和他的老师卡尔·惠特克医生一起以布莱斯家庭为案例,撰写了这本关于家庭治疗心路历程的书。

  全书从纳皮尔博士的视角出发,完美展现了卡尔·惠特克精妙而迂回的治疗技巧,及他善用悖论、暗喻、幽默的个人魅力。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学读物,它有生动的语言,有一个个性格饱满,活灵活现的人物。更难能可贵的是,故事情节就好像推理小说一般,充满智慧和力量。当然,既然是心理学读物,家庭心理治疗的系统理论基础,又怎么能少呢?

  美国精神病学顶级杂志评价《热锅上的家庭》:引人入胜,极具可读性。美国权威心理学杂志《今日心理学》评价: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家庭互动、婚姻对家庭影响以及家庭治疗对人际关系有何助益的新视角。

  那么,《热锅上的家庭》想要传达的是什么呢?通过一个家庭接受心理治疗的过程,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受到什么启发呢?纵观全书,我们不妨从下面三个方面来探究一番。

  一、家庭心理治疗与传统的个体治疗存在什么差异?

  布莱斯一家,为什么会找到卡尔作为他们的家庭心理治疗师呢?其实之前还有段曲折的经历。

  因为表面上看,是他们的大女儿出现了问题,跟很多不良少年一样,她脾气暴躁,对母亲总是大吼大叫;跟母亲大吵一架后,更是几天几夜不回家;虽然才年仅16岁,却招呼也不跟家里打一下,随意跟男友出去旅行;有严重的抑郁倾向,总是写些跟死亡有关的诗……

  从传统的经验来看,这孩子太有问题了,再不采取办法诊治,她将在人生的歧路上越走越远。布莱斯家当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请了一位儿童精神科医生,为这个离谱的孩子看病。可是很快,家里人发现,治疗并没有取得一定进展,看似还越来越严重了。这才经人介绍,找到了家庭心理治疗领域权威的专家——卡尔。

  执笔《热锅上的家庭》一书的则是卡尔的学生,也是布莱斯家的辅助心理治疗师——纳皮尔博士。

  在卡尔看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里,把焦点集中在个人内心,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他认为个人存在的家庭系统才是更大的压力来源,因此发展出了使家庭系统及人际关系互动的调整与治疗,将个人与环境做更适当的归位。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女儿克劳迪娅在儿童精神医生的治疗下,情况并不乐观。她对于父母施加的压力非常敏感,对心理医生对她的个别治疗尤其反感。她抱怨说:“他们只会问我一些烦人的问题!要我谈我的童年……”这很有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子,因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很大一部分被童年的经历所影响。当然,这种理论,作者纳皮尔博士在书中直接给予了批判。

  作者纳皮尔博士说,很多个人的困扰往往是一家人共同酝酿出来的。家庭犹如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家人之间的作用力此消彼长,每个人都在使劲,每个人都有份。

  二、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孩子?

  既然我们前面说到,明明是一个家庭的问题,却为什么表现出来的是孩子有问题?这就牵涉出一个概念,谁是家庭里的替罪羊。

  我们看过这么一个小故事。丈夫在公司被领导批评了,回到家骂了妻子,妻子呢,气得打了儿子,儿子则不高兴地踢了小狗一脚。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一个规律:我们往往不敢把气撒在向我们发火的人身上,而是找更弱小的对象出气。所以,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家庭里被当替罪羊的往往是孩子,因为孩子是最弱势的群体。

  《热锅上的家庭》中的大女儿克劳迪娅就是这么一个典型。表面上看,是她跟母亲不和,动不动把家里搅得乱七八糟。可事实上呢,是母亲跟父亲之间越来越疏离的夫妻关系才是家庭最根本的矛盾。而父母之间并没有把对对方的不满直接发泄出来,却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当成情绪迁移的媒介。

  儿子丹的境遇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书里举了个例子。

  晚上临睡前,儿子丹想起第二天要借用姐姐克劳迪娅的自行车,就对楼下的父亲大喊,请他帮忙在姐姐回家的时候跟她说一声,自己把自行车借走了。父亲嫌麻烦,叫儿子写张字条,留给姐姐。而母亲此时在做什么呢?她本就怪丈夫这么迟了还不上楼休息,可又不明说,只是坚持让儿子回房间睡觉。然后儿子就让父亲上楼帮忙拿一下字条,父亲也正打算上来,母亲却叫父亲别上楼。父母双方,一个要儿子这样做,一个让儿子那样做。父亲更是扔下一句话给儿子:“你自己看着办吧!”然后呢,儿子崩溃了,不知道该听谁的。

  这里,儿子丹也同姐姐克劳迪娅一般,成了替罪羊。其实父母俩人完全可以把各自的意见协商一致,而不是让儿子左右为难,双面受敌。

  所以健康的家庭里,夫妻双方一定能合理解决矛盾,公正看待自己的问师,各自承担相应的指责,而不是把怒气发泄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成为受伤害的对象。

  三、影响家庭和谐的因素有哪些?

  隐藏在布莱斯家的问题有哪些呢?

  首先,夫妻二人对于“婚姻”方面存在分歧,丈夫认为自己心里对妻子的爱是毫无疑问的。反观妻子呢,哪怕是在表达夫妻最亲密的关系时,也只是机械化敷衍,不带什么感情。而妻子却认为,由于丈夫的粗暴和冷淡,在这场婚姻里自己孤单又不快乐,因为根本不被人爱惜。

  其次,他们还在个体的自我认知方面也有差异。在妻子眼里,丈夫整天忙于工作,即使回到家,也是一头钻到自己的办公桌前处理公事。在丈夫的眼里,妻子只有孩子和她自己的母亲。而他们双方都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问题,却一味把责任推给对方,认为是对方不忠于自己。

  为什么夫妻俩都会产生这种认识偏差?通过两位家庭心理治疗师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和观察后,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浮出水面,那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

  他们从原生家庭中学到了如何压抑自己的感情,打击自己,看轻自己。

  表面上看,妻子卡罗琳总是在责怪大卫不够体贴,不够重视她的感受。而丈夫大卫呢,指责卡罗琳如果不是像现在这个样子就好了。言外之意,他觉得卡罗琳太矫情,根本不理解他这个丈夫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工作有多艰辛,有多不易,还总是要求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再次,夫妻双方的说话方式也是非常重要。比如他们在指责对方时说的“你是”,如果换成“我觉得”,就会让对方在心理上容易授受,也会加深认同感。

  毋庸置疑,家庭的和谐,来自于夫妻关系的和谐。大多数人结婚,都是抱着一个美好的婚姻梦想,认为婚姻能带给我们呵护、照顾、关爱和理解。最开始,可能就是这个样子。可是,走着走着,味道就变了。在夫妻双方以依赖为主的关系中,逐渐失去自我认同,婚姻开始变成陷阱,变得相互疏离,却又认为是对方有问题。

  在家庭心理治疗师看来,和谐的家庭,可以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决不是指责对方,夫妻间懂得如何分享,如何亲密,如何冲突,如何沟通。

  《热锅上的家庭》是在普及家庭心理治疗方面非常受欢迎的一本书。它出版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如今,书中的许多治疗手法,和国外流行的家庭治疗方法已经有所差异。但书里鲜活生动的案例,对家庭治疗理念的清晰介绍,还是让我们深受启发。

  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率比例居高不下。网络上这样的负面例子也是比比皆是。在大家纷纷询问:现在的教育怎么了,不是把孩子教成书呆子,就是把孩子变成不良少年。

  可是,相对于学校教育,其实更重要的不该是来自于家庭的影响吗?在这些青少年的身后,往往隐藏着一个矛盾重重的家庭,以及一对无可奈何的父母。

  如何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如何保持良好的夫妻关系?如何教育子女,使其在家庭中健康成长?是《热锅上的家庭》带给我们值得思考与反省的问题。

  《热锅上的家庭》读后感(六):《热锅上的家庭》好句集锦

  读完《热锅上的家庭》,我最大的收获是,一览了家庭治疗的全过程,很痛苦,很挣扎,但也充满希望。另外,我有一边读书一边拿笔在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话底下划线的习惯,以下是读完《热锅上的家庭》后,我认为比较好的段落。

  #婚姻# 许多人都抱着一个美好的梦想而结婚,以为婚姻能使我们得到呵护理解,可以使生活更容易更安全。刚开始时的确如此,但不久最初的热情会被很多因素所冷却。最重要的原因则是夫妻双方在依赖的关系中,会为逐渐失去自我认同感到恐惧。如果两人都能保留一些自己的空间,问题也许能解决。

  #婚姻# 夫妻俩创造出来用以避免面对婚姻问题的策略,同时有可能将他们引向另一种模式,那就是外遇。这是夫妻极力想突破婚姻僵局所采用的致命手段,一个常会使夫妻关系濒临灾难边缘的方式。

  #婚姻# 在一段婚姻中,夫妻两往往会因过分依赖对方而丧失自我,他们对这种状况感到恐惧。其实,他们是可以克服这种依赖感的,对婚姻也不会造成多大威胁。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常会寻找一个替代品来取代依赖感,丈夫常常是工作,而妻子则是子女。

  #婚姻# 一般常见的模式是,丈夫的外遇是他的工作,太太的外遇则是孩子。而彼此都觉得是对方不忠。

  #婚姻# 我们相信已婚夫妇在很多方面都是绝妙搭档,例如他们的成熟度、亲密的能力、对生气的容忍度、性爱的热度,以及他们对粗俗的容忍度、自发性、诚实及其他众多心理特质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双方带进婚姻的问题也都是相当的。

  #婚姻# 如果有任何一个离婚的种子是事先埋下的,那很可能就是在个人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之前,便一头栽进婚姻这件事。

  #婚姻# 虽然研究指出,晚婚的夫妻维持长久婚姻的机会较大,但年龄可不是唯一的变项。更关键的问题在于,结婚时两个人是否都已经历过一番心理空间的磨练;在这段历程中他们独自与生命格斗,四无依傍只有靠自己,并且发现自己可以战胜孤独的恐惧。

  #婚姻# 许多人因太早结婚而失去了那种从孤独中净化自我,及寻求更多自信的机会。他们只草草瞄了眼外在的世界,就十万火急地抓住一个伴侣,借婚姻逃离孤独。他们并不清楚,这么快从一个家庭逃到另一个家庭,很容易将他们在原生家庭中遭受的挫折也转移到新的婚姻里。

  #如何与子女相处# “你应该摸索着在旧系统中做些变化,以前是父母控制子女,现在应该试着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在新系统中你和她之间将更会是人对人的关系。最好的情况是成为她可以咨询的对象,使她乐于接近你。”

  #如何与子女相处# 善于表现父母人性的一面。一般父母只提到‘为人父母’的角色,但却不谈自己,不谈自己的感受。如果父母想和长大成人的孩子有更人性化的关系,就该开始尝试将自我更充分地表露出来,而不再做只是好像掌握着所有正确答案的训导员。

  #如何与子女相处# 父母和子女一样,也有怀疑、恐惧和问题,可以和孩子谈论。如果孩子知道这些,他就更能在父母的身上找到他可以认同的东西,而不仅是看到他一味反抗的东西。

  #如何与子女相处# 大人的力量不是靠厉声严斥来表现的。他们可以一种人性化和灵活的方式来表达。做父母的若能如此,则家庭中的权力或许可能民主分配,也就是说孩子可以适时承担一些责任。

  #热锅上的家庭# 20 世纪50 年代,一群人类学家、沟通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在不断观察中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期似乎与其父母的婚姻冲突息息相关。一旦父母争吵激烈起来,子女就会发病,把生病当作维持家庭稳定的灭火器。

  #热锅上的家庭# 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家庭,例如别人口中“完美”的姐姐或哥哥,可能是一个非常紧张和不安的人;一个酗酒者的太太,可能是一个非常脆弱沮丧、苦苦撑持“贤惠”皮囊的人。一旦和这些家人接触,就会不禁惊讶:“天呐,这家里每一个人都有病!”—

  #热锅上的家庭# 很多困扰往往是一家人共同酝酿出来的。家庭犹如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家人之间的作用力此消彼长,每个人都在使劲,每个人都有份。

  #如何与家人相处# 争吵最宝贵的价值或许在于和解时的亲密感。说来也奇怪,人们常常只有把别人气得痛苦哀号后,才会允许自己表现出关怀。人和人攻击与和解的过程非常神秘,但是这种循环确实在人类中由来以久而且威力强大。

  #如何与家人相处# 在怒气累积到口不择言倾泄而出时,会让所有当事人都非常害怕,因为不确定争吵之后是不是有和解的保证。对质可能会带来两种结果,一是使关系完全破裂,另外则是重新开始互相关怀,二者如何平衡大多取决于家庭成员的集体潜意识。

  #如何与家人相处# 家庭应该发展出一个新的语言系统。家庭中的每一份子都应该学习谈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偏激地攻击别人。例如厨房里需要帮忙的母亲不该对女儿说:“你只会偷懒!”她应该说:“我在厨房里感觉好烦好难过,你可以帮我吗?”

  《热锅上的家庭》读后感(七):为什么你是现在的样子?看看你的家庭你就知道了!

  文/林小白

  我看过一些心理学的书籍,都有一个特点,喜欢站在制高点来谈论某个现象、某种行为,而且通常喜欢用通篇的理论来支撑。这就造成一个问题,就是像我这种没涉猎过心理学专业的人很难读得进去。

  但心理学的两位教授奥古斯都•纳皮尔 和 卡尔•惠特克著的 《热锅上的家庭》,还真的是心理学书籍里的一股清流。他们用一个活生生的家庭治疗案例来串起心理行为的研究分析,书中有生动的案例描述,也有专业的理论阐述。

  中国人常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危机和冲突,而A家庭的处理方式也不能直接套用在B家庭上,因为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即便他们有个共性——有时都如热锅上的蚂蚁一团乱。

  夫妻之间的冲突、父子母女之间的冲突,在中国家庭里非常常见。我虽然对心理学了解不多,但我深刻地明白原生家庭在每个人身上留下的烙印是多么难以抹灭,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实际上,每个家庭都是一个隐秘的小型系统,都有着社会秩序及规则、结构、领导、生活风格。我们会发现,每个家庭里都有一个leader、顺从者、冲突制造者,而他们在家庭里扮演的角色大多会自发地延续,可能延续到大社会中,可能延续到自己成家立业后组成的家庭中。

  而很多家庭,之所以频频产生冲突,也就是他们默认设置的规则有人开始不受用了,他们想要改变,于是危机产生了。好比静水深流的道理,表面上越是波澜不惊的家庭,实际上的盘根错节越多。这样的家庭不爆发则已,一爆发则十分惊人。而我们要做的、能做的,就是透过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来缕清盘根错节的源头,这样纠结才会释然,否则,问题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麻烦。

  中国的家庭和静水深流有扯不清的关系,因为我们都竭力想向外人表现我们很和睦、什么问题都没有。我们很少公然表示愤怒,而这只会进一步深化家庭中存在已久的制衡力量,让三角关系更为恶化。

  所以,如果你在家中一直处于不被关爱的那一个,那你出了社会可能最关心的只是自己,对他人的事情毫不关心,甚至结了婚也是如此,而这又引发了新一轮的家庭危机。瞧,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

  而在你今后的家庭中,你的孩子或许就成为了你的替罪羊。你觉得你在幼时不被关爱,但如果你的爱人同你当初父母一样,也不关爱你,那么你可能不会主动把怒气发在他的身上,你很可能会通过其它渠道去解除你的不满与压力,往往这时,这个替罪羊就是你的孩子。很遗憾,新一轮原生家庭的悲剧又发生在你的孩子身上了。

  家庭问题会一直循环,因此逃避不能解决问题。《热锅上的家庭》用了家庭治疗的方式,并保证每个家庭成员都出席,这样心理治疗师就能通过这一家人就坐、交谈的方式,语调及看法等就能很快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对症下药。

  在家庭治疗过程中,心理治疗师不做太多干预,他们做的是引导。他们就像那个主动打开家庭问题包袱的领斗羊,他们主动掀开了包袱的一角,然后让家里的每位成员开始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如此往复,让他们看清自己在家里的位置,以及为何是如今的位置,然后才能把家庭中的不良状况修正过来。

  也许,你这一生都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去做一次正儿八经的家庭治疗,但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明白家庭关系的缠绕盘桓、千结百扣。不论你是不是家庭关系的受害者,至少看过了《热锅上的家庭》,我们学会了正视自身的家庭,尝试去解决问题,尽量不让我们的新家庭成为下一群“热锅上的蚂蚁”。

  —END—

  《热锅上的家庭》读后感(八):热锅上的蚂蚁

  在豆瓣一直搜索“热锅上的蚂蚁”这个词汇,却一直没有找到书,很是奇怪,拿起封皮再一看,原来是《热锅上的家庭》,那么就拿“热锅上的蚂蚁”作为题目吧。

  以前读过几本心理学书籍,都以晦涩难懂而停在前10页,《热锅上的蚂蚁》完全不一样,以对一个家庭的治疗为主题,采用记叙的方式,心理学穿插其中,很有可读性。

  书的初始,就简单的以为,只是一个处于青春期叛逆的少女、不服从管教,搅得一家人不得安宁,由此引发的心理治疗。随着内容的展开,就如一山还有一山高似的,每次自以为是的原因,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刻的原因,由此逐渐引出的布莱斯夫妇的婚姻问题,以及夫妻二人从原生家庭被烙上的影响。

  有些家庭成员某些问题的出现,并不单纯是个人的原因,很多与家庭整体息息相关。家庭是一个整体,允许每个人有独立的自我存在,但在一些问题上,还是要还原到家庭整体来思考。

  “替罪羊”,这个词在文中出现的时候,心中一震。导致克劳迪娅叛逆的原因,居然是父母婚姻的“替罪羊”。这种情况,不得不说应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父母间出现情况,在社会上工作遭遇的压力,回家会找家人发泄。如果妻子温婉,妻子可能会是发泄对象;如果刚好孩子在身边,那么孩子就会成为发泄对象。我曾想过,一面是已度过一半人生的父母,一面是刚刚成长起来的孩子。父母走过的路比孩子走过的桥还多,那么在那么漫长的岁月中,父母自身的修养为什么还没有得到提高,为什么还是动不动就莫名的发火发泄。

  文中说,父母应表现出人性的一面,而不是一个训导员的身份。每个人平等,父母问题的出现,应该有其他方式去解决,而不是找身边的人当“替罪羊”。布莱斯一家,大女儿的情况刚好转,小儿子莫名的继续背上“替罪羊”的身份。看书可以看到整个家庭治疗的过程,从中会发现原因并加以克服改进。那么对我的感触就是,自身出现问题,要学会自己解决,或者向家人寻求帮助,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替罪羊”,这是很严重的。

  再一个就是来自原生家庭的烙印。布莱斯夫妇之间出现的问题,有部分是来自上辈各自的家庭。作为看书的我,各方面已经长成,那么要学习的就是尽早发现自身存在的原生家庭带来的潜在不好之处,面对改进,不能带进自己将来的新的家庭之中。

  家是最温暖的地方,整个大家庭是一个整体。愿大家都拥有家庭的温暖。

  《热锅上的家庭》读后感(九):以家庭的名义 相爱相杀

  你们想象中的中年人家庭是什么样的?

  很久以前我想象中的中年人就是很可悲的。通常来说,夫妻感情是冷漠压抑的,精神出轨,或者寄托在工作和孩子身上,甚至不再吵架,只是搭伙吃饭。而此时,处于青春期的儿女则会出现各种叛逆挑战父母权威的行为,情感上看起来不再需要父母,只和同学悄悄聊天,大概率上成绩不太好,徘徊在连三本也考不上的边缘,于是家里围绕着孩子开始了各种争吵和冷暴力,而争吵的原因,表面上是因为孩子,实际上则和夫妻关系、以及夫妻各自原生家庭的关系密不可分。家庭这个最简单的社会关系组合,看起来简单,实际上里面滕蔓丛生,暗流涌动。

  这样的描述很糟糕对不对?可我认为这就是事实,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翻译过来就是说失败的家庭关系是普遍存在的,以及人人都有病。不过会挑中这本书来看的我会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很合理的(掩面)。

  恩,这些现实描述不是重点,重点是这样看起来糟糕的关系,背后蕴含着改善的能量。前提是,你能认真看完这本书。

  这本书不是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书。虽然里面通过家庭治疗的真实案例,一层一层剥开现象,介绍了很多有应用价值的思路。和我设想的一样,里面开篇没多久,作者就用几页内容简单地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的做了批判,看到这里后我对这本书的可信度嗖嗖上升。佛洛依德《梦的解析》大约是大学生必读书籍,我没看过。但因为太过出名导致虽然没看过,依然能知道些相关观点,而这些观点我不太相信。什么都和童年扯上关系,和潜意识里的性欲扯上关系,真的很扯,同理,一种直觉我也不太相信武志红。不过我很容易改变观点的,哈哈。必须强调一下,作者并没有说弗洛伊德一无是处,而是说其精神分析法存在偏差和谬误,这个应该很客观了。

  我认为最有启迪价值的段落之一:

  “令人困惑的是婚姻有时的确具有疗效。已婚的人平均来说都比单身的人长寿,这也许是因为他们有人在身旁分担生活的担子和压力。同时婚姻还可以帮助人们改变,它使人们变得更灵敏、更关切、更有责任感,也更了解他人的需要。一个人在工作上受到挫折后回到家里,如果配偶能安慰几句并且体谅地拥抱一下,确实是很有帮助的。能与一个人坦诚谈论自己的问题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但是同时也有一个很大的限制——因为在和配偶分享生活苦痛和挫败的过程中,往往也会引发一些问题。

  如果夫妇双方都是有安全感的人,相当独立和强韧,拥有基本的自信和自立,那么他们就不太可能向对方要求过分的帮助。他们接受生命的苦痛、孤单和压力,事情严重时,他们会自己处理这些事。虽然他们知道如果这时和别人分享一些压力,生活将愉快些,但他们通常不会逃避生命基本的要求,不会逼迫另一半替自己承担自己生命中必须担当的责任”

  还有别的,我懒得打出来了。

  总之,都说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基石。而夫妻关系的基石是什么?我想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独立——精神上的独立。丢掉关于那些幼稚甚至腐朽的刻板成见,忘掉那些裹挟私利的说教宣传,不要压抑我们的天性,让家庭真正成为所有成员心灵都可以得到休憩的港湾。

  什么意思?举个简单的例子,让三八国际妇女节不要变成淘宝女王节,什么女王节都去死好吗?有女王过节要买促销的洗衣液的吗?这个例子真的没有跑题,这是有关系的!就是这个里面的关系需要一点点联系能力。说真的,我相信这样一点一滴的顿悟瞬间和相互沟通应该是有用的,一代一代这样积累下去的话。

  丧到深处自然萌,萌芽的萌,一颗小小的嫩绿的树苗正在成长,总有一天它会长成一颗参天大树,庇护着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让他们独立、自由、平等、相爱。

  《热锅上的家庭》读后感(十):热锅上的家庭,杂乱无章

  如果你对有关心理学的东西感兴趣,不妨看看这本书;

  如果你的家庭生活一团乱麻,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却又束手无策,那你可以看看这本书。

  这是一本有关家庭组织关系治愈的心理学方面的书,整本书就是一个家庭心理学案例,作者把枯燥的家庭心理学知识溶于故事中,再加上西方作者写作的轻松语气,这使得这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浅显易懂,具体而生动。同时又保持了心理学方面的严谨与科学,如果你的家庭生活很糟糕,非常建议你看这本书。

  故事是从一个小女孩想要自杀开始的。当然了,自杀的消息是小女孩的爸妈释放出来的,而小女孩对此表示否认,她只是对这个家感到极度厌倦,因而做了一些冲动、偏激的举动。这些行为在爸妈的眼里,是非常严重的,他们怀疑自己的女儿精神出了问题,因此找了精神病医生,希望能够帮助女儿解决问题。然后,这个神经病医生失败了,不过他向这对夫妇推荐了纳皮尔博士和惠特克医生两位家庭治愈方面的佼佼者。

  两位医生不愧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们从这个家庭的一些蛛丝马迹中,发现了这个家庭不单单是这个小女孩的精神问题,实际上小女孩的精神方面看起来很正常。不正常的是这个家庭的主角——爸爸大卫和妈妈卡洛琳之间的关系。

  大卫和卡洛琳之间的关系现在看起来很糟糕,大卫忙于事业,并且整个身心都沉浸在事业之中,不肯给妻子一点关注的眼光,而且他还振振有词:我之所以忙于事业,还不是为了整个家庭照想,如果我不工作的话,谁来养家?!妻子也是一肚子的委屈,三个孩子,一堆杂七杂八的家务活,她把整个时间都放在了家庭里,可是家庭的其他成员并不领情,尤其是丈夫对她越来越冷淡,不理不睬的,她渴望得到关注。用作者的话来说,夫妻两人都有了“外遇”,他们在潜意识里,都想隐瞒这个事实,因为谁也不想,也不敢戳破表面的平静,直面问题的根本所在。

  很显然,随着婚姻生活的长久发展,大卫和卡洛琳的感情出现了问题,两人之间的对立越来越严重。幸运的是,这俩人都是理性的人,他们在潜意识里也感觉到了这个问题,他们的理性告诉他们,应该做点什么来缓解这个对立的局面。很不幸,他们的女儿成了他们潜意识里的理想对象,虽然他们理解不了为什么这样说。大卫和卡洛琳需要小女孩串联起他们之间的关注度,于是在他们潜意识里的默契中,卡洛琳找小女孩的麻烦,大卫现身帮助小女孩,以达到夫妻俩联络的目的。上面说了,这是夫妻俩的默契,只是寻求一种两人联络的方式,大卫并不想真心站在小女孩这边,在小孩子和她妈妈争吵的过程中。因为,这个家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妈妈因为一点小事,就会找小女孩的麻烦,然后爸爸站出来帮助小女孩说了几句好话,引起了妈妈的不满,然后爸爸调转方向,反而帮助妈妈一起数落小女孩。可怜的小女孩,感受到了爸爸的背叛,又因为妈妈的职责,因而对整个家庭感到厌倦,想着逃离出去。于是就有了夜不归宿,有了吸烟,有了叛逆等等在爸妈眼中不合规矩的行为,他们还以为这个孩子精神出了问题呢!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会恍然大悟?好像你的家庭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你的童年也是这么过来的。对了,其实这个案例完全可以放到中国大多数的家庭中,因为中国家庭因为种种原因,夫妻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很少,这种局面随着婚姻生活的延长而越来越明显。但是中国又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国度,你看看你以及你的周围,人们愿意到医院看病,可大多数人不愿意去精神病医院看病,即便去,也是偷偷摸摸的,唯恐被熟人认出来。像这个案例中的家庭寻找医生的例子,在中国更是少之又少,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家庭治愈这个概念恐怕还没有吧!孩子有了问题,要么打,要么数落,再不行就放任自流,家长们很少思考自身的问题。所以导致了离婚率越来越高,问题孩子越来越多。

  这就是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所在!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为了整个社会着想,我们需要家庭治疗!

  如果你对心理学方面的东西感兴趣的话,推荐你看这本书!

  如果你的家庭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杂乱无章,也推荐你看这本书,你会在这本书里找到家庭治愈的方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