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阵雨中的车站》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阵雨中的车站》读后感10篇

2018-06-21 20: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阵雨中的车站》读后感10篇

  《阵雨中的车站》是一本由(日)川端康成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阵雨中的车站》读后感(一):长篇与短篇

  戛然而止特色是在的。看之前我在想,川端的长篇小说似有若无的雰囲気让人在读的时候没有什么存在感,反而读完之后会心念想余音绕梁,这其中必定有时间跨度作用,这是短篇难以企及的。因此川端在长篇中的散如一抹摊得比较平匀的烟沙,在短篇里的散却像梦境似的在跃动,情节主旨甚至都被凝练地表现出来,有几篇的人物冲突还挺强的。这种差异还挺常见的,有一次看到伍尔夫的短篇小说遗产》,讲的是一个丈夫在翻阅去世妻子日记时慢慢发现了妻子的秘密,跟推理小说真的很像了,阅读感觉跟她的长篇(那些梦中人呓语般的意识流、那伦敦街道经过的某辆车、那灯塔瞬息万变海浪)很不一样

  川端的这个短篇集也是,虽然在《睡美人》里那种老人少女肉体关系已经让人觉得挺病态的了,这个集子更是把变态在疏淡的语言中推进了很多啊。有几个故事不知道是翻译问题(叶老师:又推给翻译?!)还是原文就有那种语言上的缺失性,不是很解其义,但是大部分的故事还是让人看到了川端对于美的看法、爱伦坡式的惊悚叙事比如只往南面转头的盲人、抱着石碑飞翔的裸女和生吞金鱼的小妾(却以淡雅的文法)和川端那像私人侦探般仔仔细细举手投足一举一动都不放过的细思恐极的窥探视角

  有的时候觉得川端就是有那么点可怕

  《阵雨中的车站》读后感(二):梦境般的文字

  我一直是一个注重内容忽略形式的人。所以更喜欢杂文或者小说,而不喜欢散文,就算是诗词也是偏爱苏轼,不喜欢周邦彦。所以我一直对朱自清以及川端康成这类的美学大师不感冒。而川端康成的作品除了高中时学的伊豆的舞女外也没多做接触

  选择《阵雨中的车站》一是因为让人融化的封面,而就是川端康成响当当的名号

  书封上写着,掌中书。形容的倒是贴切。书中的故事大都是一些小品文。最长的也不过千字。编辑也只是选择了其中的一篇——“阵雨中的车站”为这本合集的名字

  最开始,我恨不能习惯这种没头没尾写作方式。觉得没有意思甚至生气。不知道作者的写作意图。于是丢弃到一旁。实在无聊了才随手翻一翻。后来慢慢的跟上了节奏后会稍微好一点,但是依然是当做消遣。

  有一天,突然有种灵光乍现的感觉。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虫师,每次的开头都会有个老婆声音低沉,絮絮叨叨,慢慢悠悠的在耳边低语一般,讲着故事。川端康成就是这样一个讲故事的老爷爷

  开篇的拾骨,像极了虫师的调调山谷的两个池子,一个金光灿灿,一个死气沉沉。好吧,其实它的故事说,男孩祖父死了,火化之后,需要骨灰收集起来。男孩问,祖父,在哪儿?婆婆捧着手里的骨灰让他看。旁边的骨灰盒里杂乱无章的装着脚、手、脖颈。其实挺恐怖场景,但是透过小孩子眼睛,看到的是,装罐、埋葬、立碑。人死皆空,最后他说道。18岁川端康成的日记,悲伤中的无奈,最后也像他说的,他的生,将渐渐被人遗忘。祖父忌辰,佛坛却被耗子的小便弄倒了。

  川端康成善于捕捉生活中细微的场景,妻子带着伞在车站等待归家的丈夫,跟情人私奔的女人,跟很多人交欢的马美人。在他的笔下,小说也像散文一样,感性笔触,律动的文字,画面感官并存。

  不过,作为小品文,川端康成还是以讲故事为辅,很像是为了练笔或者随性而起写下的 文字。就像是某天从梦中惊醒,拿起纸笔奋力想记下梦中的场景,这些故事就像川端康成一个个的梦境,但是又那么真实,虚虚实实之间,让人浮想联翩

  这种新的观察点是我得到。越过故事本身,看到作者写作的笔触,就像是演员随着音乐跳动舞步一样,蹦擦擦,蹦擦擦。。。

  《阵雨中的车站》读后感(三):雨,把我们的肩膀都打得湿漉漉的

  梅雨季,竟不知如此的绵长,好像往日的岁月晴好更多。人总是回忆自己想要的过去。

  雨中,不如戴望舒笔下的唯美清新,是缠绕在衣间的霉味,偶尔的日光释放不了烤螨虫的味道。偶遇川端的《阵雨中的车站》,生命中每一个小站,每一个结点,或是梦境,或是现实,具有业力。

  关于一些情,冷漠的视角,病症,死亡。

  医生爱她、只是因为她是一个完美实验体。小说家爱她,只是她成为小说中的女主

  他的女伴可以是清纯学生风骚的舞女,贤惠的良妇,却只能与她度日,因为他想着,没有我她活不下去。

  每篇都短小精简,正如封面上定义着“掌小说”,从指尖手腕上的篇幅?几乎每篇都意犹未尽,刚有点心得又重新投掷于谜团中。这让我想起了残雪的《一棵柳树的自白》,应是我还未达到作者所要求的“读者”的资质似懂非懂作者的意图。

  《夫人的侦探》这篇,沉浸于想象荒诞之中,因为一句玩笑话,兀自步入“幻”的深渊,与素昧平生虚构的他爱恋,编织入自己的谎言,画中的庭院是他的庭院,画中的虞美人是他新种的花朵,连肖像都变成了与他更为相似的丈夫的父亲。她的家是暴风雨前的寂静

  如西班牙电影《荒蛮故事》,由六个小故事组成,独立,没有粘连。每一篇平淡如常的生活铺垫不可思议却又情理之中结局极端心理突破限制底线简单粗暴毁灭,血,爆炸,蛮荒。

  又絮絮叨叨写了许多,一直以为川端的《雪国》描绘地是北海道,原来发现是新泻县。可是那又如何呢?仍然是那样的场景——国境の長いトンネルを抜けると、雪国であった。

  《阵雨中的车站》读后感(四):寂寥的城

  在阴雨绵绵的天气里最适合读川端康成,读书的心情冬日里的雨一样,萧瑟、清冷

  这些故事里的人也必是寂寥的。他们或徘徊,或无依,或寻找,就像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另一个失去的自己。而川端康成刚好就在旁边,记录发生情景。他们与川端康成只有擦身而过缘份,所以故事的主人公都是突现在读者面前,对于他们的过去,我们无从知道,对于他们的将来,我们也不知晓,我们只知道在这一刻有了这样一些故事。而川康端成是一个真诚的记录者,他从没有试图给故事里的人一个结局,所有的故事都是嗄然而止,甚至是在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他们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像天空转瞬即逝彩虹,空留下读者在那回味、回味……

  每读完一个故事,在不期然的时候就结束了,我只好独自舔赎刚才的情节,突然又脑中空白,仿佛没有读过一般,因为刚刚的那些人怎么就突然消失了呢?肯定是哪个地方我记错情节或者根本读得不细致,漏掉了关键的情节,于是,我又重读一遍,还是如此。

  每一个故事构思巧妙,但又似乎浑然天成,因为根本看不到构思的痕迹,作者只是充当了一个记录人。故事的发生地却又大都一致,在旅途的小馆,或是有温泉村庄,要么就是乡下,而城市却较少的出现,想来,只有这些地方才给了川端康成写作的灵感

  最难忘的故事有两个。一则是一个母亲要把女儿送到镇上卖掉,她想早些时候卖,太冷了路途受罪。母亲说这话时轻松,看不出她的任何感受,仿佛不是卖的女儿,是一件物品。虽然没有卖成,但也说天暖了一定要卖出去。看这则故事时,我一直在想,那个女儿是怎么想的呢?她听到了母亲与司机对话,她也知道前方的噩梦般的命运,她是主角,但作者却少给她笔墨。她就在旁静静地看着这一切。而读这个故事的人的心早已滴血。

  另一则写乡下的夫妻到了城里,生活窘迫,丈夫捡到了一张车票,车票后面有一个行车路线图,丈夫看着路线图模拟报站,妻子坐在窗台上,每到一站她就“噗“地一下跳下来,仿佛真的到了站一样,两人玩得不亦乐乎。生活的苦与窘,就这样被化解掉了,让人欲哭无泪

  这本集子收录的是川康端成的极短篇小说,又叫掌小说。在有限的叙事空间里,丝毫没有觉得小说的“小”,因为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和巧妙的构思,就算不到一千字的短小说,却也让人感觉丰满异常,让读者一再地回味。

  他从不把故事说破,只点到为止,留下了想像空间让读者去理解。所以,每读完一则故事不光没有品尝食物快意,竟还产生饥饿感,像一个饿极了的人,填充的这点食物根本满足不了食欲需求,所以,赶快地又去读下一篇。

  《阵雨中的车站》读后感(五):短小的故事终了全部

  文/文小妖

  “掌小说”,顾名思义乃是极为短小的小说。匈牙利称一分钟小说,日本称掌上小说,美国称瞬间小说,中国主导名称的是小小说、微型小说。据说,这种小说文体的雏形是从日本平安朝物语文学先驱之一的《伊势物语》而开始的。这种文艺体式,连同极短的和歌、俳句等,适应培养了日本国民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所以说,日本小小说是其悠久传统的。

  最初,川端康成是把掌上小说称之为“短篇”或“短篇小说”。川端有意识地开始创作这些微型小说是从大正13年(1924)12月开始的。《阵雨中的车站》只是择了其中一篇而命名,书中总共67篇掌小说,篇幅长短不一,最长的不过几页,最短的几段话就成一篇。

  如果不了解川端生平及其背景来读掌小说,应该是晦涩难懂的,小说虽短,里面却包罗万象,涵盖了川端的经历和平时观察的积累。川端的文笔优美细节把握到位,纤细情感在他的笔下也变得郑重其事了。有时候他对一些不易察觉的细节描写让人惊叹的同时也会懊恼,“这景象我也看到过,为什么写不出那么细致来?”这是我看川端小说常常为此懊恼的一件事。

  川端康成早期受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浪漫民族主义以及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影响,因而读他的小说,我常常感觉到的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美,情感上也能随着文字的升华而感到美的存在。比如《偷茱萸的人》里面的少女,在田埂见到鲜红的茱萸时,起了盗心,而那盗心的忧郁被这一颗颗鲜红的果子给吹散了。接下来少女偷茱萸时的画面描写,寥寥数语,却画面鲜活,看了之后,留在脑海里的反而是美,而忘了谴责女孩的偷盗之心。这便是川端笔端下唯美的魅力所在

  小说中,屡屡出现了“肺痨”、“死亡”等字眼,这些都与川端的经历息息相关。从父母感染肺病去世到姐姐祖父母得陆续病故,川端对死亡有着深刻的理解,也正是亲人离去养成了他孤僻和忧郁的性格,从此他的文学作品中都打上了“哀”的印记

  川端不是一个单一的作家,他在作品中贯穿着“唯美”、“物哀”的同时,也大胆使用现实主义的写法,通过梦幻与现实,具体抽象,过去与未来,表现生与死的主题。同时,他也把自己的情感经历揉碎成各种散片,穿插在不同篇章的小说里,让读者时常能从里面读到关于川端的影子。他擅长于某个片段或人物心理的描写,阐幽发微,从微小中代入大的范畴,里面包含了很多关于人生、死亡的哲理性反思。因而他的掌小说并非全都是白描。

  我比较喜欢川端掌小说里对当时日民风民俗的一些描写,带着一丝诗意。然而在描写人性的暗面时,他的笔触也是犀利的,精准词汇,看似云淡风轻,却道出了其中真意。这些都是川端掌小说的魅力。

  不得不否认,在读一些描写思想,却又非常抽象的小说时,让我感到烧脑的同时,也有些焦虑,字面上的意思是读进去了,可是却无法理解各种真意,不知川端想要借此表达什么,其主旨何为?每次遇到这样的篇章时,心里挫败感极强,看来还需要不断修炼提升自己。

  在此,我也想提一提译者叶渭渠先生老先生一生致力于日本文学,可以说是川端康成的文学代言人,若然没有老先生,想必我们也无法读到那么优秀经典的川端文学。当时在查询叶老先生的资料时,了解到他在晚年时笔耕不辍,就连坐汽车火车飞机间隙都手稿不离手,“抢点时间吧。”这位老人淡淡地说,而这也是人们奇怪叶唐两位先生的作品怎么这么高产的最好诠释

  我们深知,在读外国作品时,因文化差异,语言不通等等因素,翻译尤为重要,我们所读的作品都算是“二手稿”,经过译者的翻译编辑加工而成的,感谢叶渭渠先生对川端康成作品的翻译,因而才让这些“唯美”中带着淡淡哀伤的文字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有时候不得不说,一个优秀译者的伟大不亚于原作者。

  最后,我还是固执的认为,川端康成的掌小说是为长篇小说做的准备,正是这些零碎的片段,才成就了他的经典长篇。

  .前面关于“掌小说”的阐述参考借鉴了刘春波的硕士论文里的观点。特此感谢!

  《阵雨中的车站》读后感(六):风沙沙作响,吹送了金秋°

  ——评《阵雨中的车站》

  文/蓦烟如雪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在我印象中,他的作品是《雪国》里徒劳的悲凉,是《山音》中与道德斗争的生活,是《古都》里寂寞与叹息,更是《睡美人》中无法唤回青春的厌恶。

  作为日本知名的新感觉派作家,川端先生的笔触有股飘忽的散意,你会感觉捉摸不透,但一整本看完,又会被这股莫名的颓废气息给抑制得满满而沉闷。

  《阵雨中的车站》全篇67个故事,篇篇都围绕人物,我忘不了《拾骨》中祖父墓地里描写的那股渗人的凉感;《少男少女和板车》中那个孤身只影的百合子停滞在大雨的样子;甚至是《合掌》间双手合拍的谦卑和每晚的祷告都让人恍惚,或许,这就是人生吧。

  川端先生的文笔,有种惊艳的美,就像三岛由纪夫曾称他的《睡美人》是语言所能表达的意淫的极致,而这本短篇小说中,他词汇的修饰度让我震慑,就像《滑岩》中对梳着遮耳发型女子的描述,“她的新发就好像被掐断了花瓣儿只剩下花蕊的芍药”,形象实体,而描述中有虚空的美,能透过文字中,轻嗅到女子的芬芳,甚至是滑过岩石就能怀孕的讽刺。

  “自己空想着烧毁敌人的宅邸,于是听见了明亮的少女房间里美丽花瓶被火烧成丑态的叹息,想象着少女的美将要消逝。”《玻璃》中那个被烫伤,口吐鲜血而昏厥的童工,是否是好的呢?

  这本书看了很长时间,都久未看清,我很好奇《相片》中那个珍爱的情人,《处女作作祟》中的那个销声匿迹的佐山千代子,还有最后《焚烧门松》里出现要分手的加代。

  有新闻说,川端康成的情书在神奈川县镰仓市故居被发现。而这些情书大多是他在大学期间写给伊藤千代的书信。

  在挖掘川端的情史上,最让我惊奇的是川端先生和苏东坡先生的境遇很像,苏东坡人生遇见了三个王姓妻子,而川端遇见了四个名为千代的女孩。

  我猜想《相片》中的情人,应该就是川端在多部作品中求婚过的未婚妻伊藤千代,之后剧情突变,伊藤千代突然拒绝了川端,这段深爱的感情无疾而终,而川端也曾自嘲自己“似乎从未以爱恋的心情牵起过一个女子的手。”

  一个幼年父母双亡,且亲人陆续病故的作者,是如何扛过这么多年,他寂寞,他孤独,他的忧郁苦闷都给他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最奇幻的色彩描述,他的作品抒情且伤感,老道的手法把人世间的悲苦,拿捏得恰到好处。

  他会选择含煤气管自杀是意料之外,在我看来,他是从一个地域到另一个地域去凝望生命,他从不抗拒生命的到来,他屈于现实的温暖。就像他说“人这种生灵本来就是打算向死者也向生者礼拜的,也是打算凝视着生者的,因为在生者的影子里也会有死者的啊。”

  人生的蛰伏在他的生命中闪现了数次,可次次,都如此的无望又悲伤。他把哀愁揉碎在纸间,他把清淡的爱情粒粒搓圆。

  也许,时光就像那句《偷茱萸菜的人》中那个小学女生的歌一样。

  风沙沙作响,吹送了金秋。

  也吹走了他。

  筱筱

  2015年2月6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