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的归乡经典读后感10篇
《缓慢的归乡》是一本由(奥地利)彼得·汉德克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7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缓慢的归乡》读后感(一):归乡
故乡是一个什么地方?我们想念故乡,却宁愿漂泊在他乡。我们离乡,然后寻找故乡。故乡不会还在老地方,也许在从来没有到达的方向。模糊的故园风景,缓慢的归乡途,汉德克的这本《缓慢的归乡》是你手边最好的读物,这是一本回到故乡的地图,带你归乡,尽管这条路对你来说再熟悉不过。[1]
本书包含汉德克两个中篇小说《缓慢的归乡》《圣山启示录》。前者的主人公索尔格来自中欧,是一位地质学家,在靠近北极圈的的阿拉斯加进行地质研究。在工作中,孤独笼罩了他,使他迷失了自我,他意识到欧洲才是他的精神故乡。后者继续了前者的主题,描写了第一人称“我”两次前往普罗旺斯的圣维克多山,追寻法国印象派画家塞尚创作足迹的朝圣之旅。[1]
《缓慢的归乡》读后感(二):笔记
1. 第一部的描写 想到特纳 和 用作金属乐封面的一张(不记得是谁) ,到后面一部作者指出的是塞尚 霍普 和Gustav Courbet法国乡村现实主义
-光在意自然 光线之忧郁 不安 忽略了人与自然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而正是后者富含的
塞尚:危险、舞蹈、团结、真挚/ 松树与山崖:不是模仿自然,是平行于自然的营造与和谐
【那些物体,即松树和山崖,它们已经在那个历史性的时刻在那个纯粹的平面上(这意味着空间假想的结束),带着平面上那受地点与方位约束的色彩与形式,不可逆转地交织重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在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象形文字】---万像之像
—Another imitation,which has been manipulated and abstracted —————impressed
(可能我想到的现实主义要更早,接近于浪漫主义。Sara提到的,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现实主义融入了社会的语境)
【自然造化与人工营造,彼此交错,赋予我一种幸福的时刻,那是我在半梦半醒时见到的画面中所熟悉的感觉(但却没有后者那种总是预示着最坏或最后的情况即将出现的危机感),拉丁语里把这种时刻称为“永恒的瞬间”】
2.
【..有很长一段时间,“将事物入梦” 一直都是我写作的一个准则….只有在梦里,事物才会显现出他们的本质。这些事物在写作者的周围制造了一圈小树林,写作者当然只有费心尽力才能返回到生活中去…….在它们的深处存在的是一种根本不平和的虚无….只有在外面,在白天的色彩中,我才存在】
-自然 从现实变为虚无
诗人说谎 柏拉图 【也许从那时起就开始存在一种意见:真实的东西就是恶劣的状态与多舛的遭遇;而如果恶,或者面对恶的那种或多或少的滑稽的绝望成了艺术的主要及主导性对象的话,那么这样的艺术才是完全符合现实的】
塞尚的问题变成了如何那些纯粹且无辜的尘世之物加以实现的问题:苹果、岩石、人的脸。在这里,真实的东西变成了已获得的形式,它不是要控诉世事变幻、历史湮灭,而是要将一种和平的存在加以传达——艺术之道不外如是】
3.
艺术史:17世纪荷兰panography,(为什么全景能将目光吸引至远处)——————————————————Sam: 全景监狱
Jakob Van Ruisdael 《大森林》
超现实主义
4.
万物同一 格里尔帕策 《穷乐师》:我的身体因关联的渴望而不停地颤抖
【我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总是与另外的瞬间联合行动——不需要任何辅助环节。他们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只要我们加之想象。与此同时,那种熟悉的束缚感也随之而来:因为我也知道,类比的相似性不可以轻易地显现;它们与头脑中日常的混乱状态相反,它们乃幻想经历热烈的震撼后结出金色的果实,它们是真实的类比。】
-Coincidence /the critque of everyday image
-Humphury Jennings 山峰与瑞士卷
《缓慢的归乡》读后感(三):缓慢地归乡
水汽、河燕、野狗、乌鸦、鱼、狗、海鸥、汽车、飞机、啤酒、篮球、洼地、影子、树木、灌木、燕群、阳光、亮光、太阳、光源、树叶、餐具、鸟儿、青蛙、落叶、野兽、植物、动物、地震、梯地、树木、矮树、平原、小屋、路、荒野、菜园、山谷、地带、舞台、庄园、途中、村子、区域、超市、建筑、酒吧、画面、土地、孩子、成人、表演、电影院、脸、目光、舞、肤色、世界、教堂、学校、家庭、炊烟、木屋、眼睛、虹膜、瞳孔、平地、意识、瓶子、木板、金属条、风、水、土地、衬衫、裤子、沙槽、瓶子、碎石、护板、岩石、铅条、基柱、沙漠、南美、哲学、想、脑袋、思想、思考、血液、心脏、搏动、震颤、世纪、季节、平卧、站立、跳跃、奔跑、说话、竞赛、表演、风、桦树、轻风、支流、云彩、死鱼、粪便、柳枝、弹壳、枪声、扣眼、影子、死者、记忆、河流、房子、纪念日、节庆日、河水、河岸、冰凌、响声、晶体、雪团、篮球网、铁框、暗影、猫、皮毛、桌子、嘴唇、舌头、眼睛、睫毛、时间、生命、死亡、图像、感觉、视野、河滩、圆圈、禁区、聚居地、电杆、图腾、轮胎、图案、驼鹿、木头、厕所、套话、含义、警车、玻璃、面孔、头顶、圣诞曲、声音、窗、木板房、相册、文身、墓地、白蘑菇、教堂、借书处、长椅、风琴、乐谱、雾气、轮廓、身材、脖子、上衣、扣子、脑袋、身影、寒气、院子、环形路、河水、小鸟、鱼、河谷、河湾、源头、河口、沙子、流水、淤泥、网、细胞、地面、骨头、内心、草丛、树枝、树冠、石头、目光、棉袜、衬衫、裤子、手绢、手套、航拍、引擎飞机、马蹄湖、泉源、熔岩、冰河、柱子、大门、台阶、讲坛、塔楼、碗、钵、祭锅、峡谷、湖、山、溪、岛、沼泽地、湖、山、谷、噩梦、观念、欢乐剂、论文、相机、仪器、电话、飞机库、床、铁炉、书架、钥匙、吉普车、小屋、大洋、卫星、画面、电话线、喝酒、棋、乌鸦、鹰、狼、狐狸、灯泡、纸牌、阁楼、暗室、马甲、鞋子、鼻毛、矿石、眼帘、命运、状态、沙质、沟堑、礁石、岩石、幻想剧、
涣散的感观、生活形态、榜样性的东西、孩子般的纯真、无拘无束的共同意识、研究宁静的人、自己的白日梦、
他大声地欢呼道:没有人知道我在哪儿。没有人知道我在哪儿。
70 这好奇随后变成一种饥渴,不是对什么触手可摸之物,而是对未来之事的饥渴,他在感受着未来,没有任何具体图像的未来。
71 不知到何处去,这是很危险的。不是进攻者,而是送上门的牺牲品。
71 他是那样愤怒,是那样憎恨所有人。
91 他要来一次跳跃,也许不跳向任何地方,却要跳离开什么。
120 我不愿做一个在悲叹消失的人,而要做一个强有力的控诉者。
192 一切都是你的,包括所有的天空,包括所有的星辰,如果你能与远方的光芒相辉映。
195 无知是一种贫困状态。由此产生的无目的性的求知欲,它不会发展成任何观念,因为它没有任何何以与之协调一致的对象。但是,然后也许就会有某个单独的事物给人以明确的暗示,就这样,最初的精神得以确立。然后人们可以通过学习研究使之变得严肃和认真,虽然对于其他活动而言,这种学习研究在从前仍然只是一种渴望与憧憬。
203 放逐别人乃一切罪行中最恶劣者,放逐自己则是一切成就中最伟大者。
《缓慢的归乡》读后感(四):索尔格的归乡之谜
彼得·汉德克为小说中的人物标示出了一条反常路线;虽然就“归乡”这一主题而言,从阿拉斯加的荒原到加州大学校园再到欧洲故土,实属正常。但如果考虑到主角索尔格是以一个超脱世外之人的身份重新回归现实生活,这种“反常”就显得非常明显。
发生于传统文本中的往往是这样一条路线:受制于纷纷繁人世的主人公,通过逃离人世与自我修行,进入超脱的境界。黑塞的小说《悉达多》即是此一路线的最佳力证。在小说的最后,悉达多通过观察超脱了自身,进入物我两忘的极境。
《缓慢的归乡》中的索尔格,在一开始多少已经处于悉达多最后达致的臻境。在阿拉斯加的荒原上,在沉思中,他慢慢地体验到“无我的生存之趣”,感受到“动物的需要”。彼得·汉德克运用对自然景色细致的描写来反映索尔格融入自然世界的情境,时间感的消失带来的是“自我”主体的瓦解,以及对空间不断张开的感知力的跃升。
此非阿兰-罗伯·格里耶式的对静物作机械般的描绘,而是一种克里希那穆提式的“觉知”。这是发生在真正超脱者身上的明晰智慧,思维已经被感官的舒张所取代;存在转变为当下的体验。索尔格对空间的敏锐感知为此做出了证明,小说中看似冗余的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实则是一种“此在”的存在方式。一种类似于动物式又超越于此的存在方式:已经被标题“史前时态”所标示出来。
但我们又得说索尔格并未全然超脱,虽然他多少体验到了“无我之趣”,但他依然对周边发生的情状进行着思考,这是他失败的原因所在。他因为对于自我“丧失”所感觉到的生存之无足轻重,这种无可承受之轻导致他需要借一种“大写”的意义来寻回“地心引力”。
他回到了加州大学的校园,企图再次将自身置入历史之中。因为自我的再次得复,空间被时间化,索尔格在阿拉斯加荒原上潜心研究的论文《论空间》自然将面临失败。他越来越被裹挟进时间的束缚之中,借由邻居家的温馨的点拨,他再次“堕落”进群体的归宿感中。 他选择了回归孕育他成长的母体之中。在飞往欧洲的夜航飞机里,他“第一次真正的旅行”,学习“什么是自己的风格”。
通过联系主题与现实,因而将索尔格的归乡之旅作为彼得·汉德克克服自身危机的写照,虽然可以讲通,但未免牵强。对此,我持不同意见。我更愿意将其看成是汉德克 本人的一次”反讽“书写,以反对那些惯常的“大写”的回归之路。通过对母题倒置的改写,以达到“反讽”的效果目的。
一方面,小说三个章节内容过于明显的表征是一个证明;另一方面,发生在文本内叙述者的言说方式表示出理想作者的真实意图。小说最后一段,是以第二人称方式对索尔格的言说,一反严肃的腔调,“第一次”“伟人之梦”“什么也不是”这些被双引号强调的用语作为反话表达,暗含讽刺。
当然,发生在小说第一章节的超脱之境,索尔格无法彻底地将空间从时间中割除开来,有坠入危险的可能。因而将小说作者的暗含观点确实是以此作为批判据点展开的叙述,其实也可理解。索尔格回归母体,作为对虚无世界主义的批判,就是从表面叙述角度出来来理解的结果了。具体如何,见仁见智。
比目鱼(书评人,《虚拟书评》《刻小说的人》作者)曾说过这样的话:“在所有的文学作品当中我本人最喜欢的就是那些内容或写法怪异(或曰‘带有探索性’)的纯文学小说。”我可以不必谦虚地说我和他有着相同的口味,此类小说既然有这种特征,可读性自然不比一般的通俗小说,有时甚至是难以下咽的,但在经历了重重困难之后,当你合上书的最后一页,你的感觉会是,一切代价都是值得的,这些小说正是因为它们不易读,才能提供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当然,它们的价值绝不止在“难懂”。我最近阅读的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徳克的《缓慢的归乡》正是这样一本小说。
我相信了除了资深戏迷和影迷,普通读者对彼得·汉德克还比较陌生。彼得·汉德克(1942—)生于奥地利格里芬,奥地利小说家、剧作家,当代德语文学最重要作家之一,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称其为“活着的经典”,他的剧本《骂观众》在德语文坛引起轰动,剧作《卡斯帕》被业界认为地位堪比《等待戈多》,他是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创作了《缓慢的归乡》四部曲,包括《缓慢的归乡》《圣山启示录》《孩子的故事》《关于乡村》,中文版《缓慢的归乡》收录了其中两篇小说《缓慢的归乡》《圣山启示录》。
关于彼得·汉德克,最著名的段子是他的“砸场子”事件,1966年4月的一天初出茅庐的彼得·汉德克在“四七社”社(君特·格拉斯位列其中)一次美国聚会上大骂击当时的德语文学是垃圾,彼得·汉得克对当时德语文学的批评正确与否暂且不谈,要知道二十世纪是文学大师辈出的世纪,普鲁斯特、卡夫卡、乔伊斯、博尔赫斯等在彼得·汉德克走上文学之路前就已经竖起了一座座高峰,文学的全球化早已实现,小子何敢狂妄?他的小说与这些大师们有什么不同,《缓慢的归乡》《圣山启示录》刚好可以用作现成分析的案例。
《缓慢的归乡》结构和文本并不复杂,它分为三个部分《史前形态》《空间禁地》《法则》分别对应的是主人公—地质学家索尔格在阿拉斯加、在加州大学校园、在返欧途中。《科克斯书评》称“《缓慢的归乡》描写了一个自我疏离的男人与他粗糙麻木的灵魂之外的世界不断变换的关系。”问题是是什么让主人公索尔格“自我疏髙”以及灵魂変得“粗糙麻木”的,汉德克并没有提供答案。
《缓慢的归乡》一开姶,在《史前形态》中,主人公索尔格已身处阿拉斯加荒原,他和他的同事劳费尔做着地质研究工作,他自称工作是他的“挚爱”,劳费尔虽然性格与他不同但人并不坏,与他也算相处愉快,他甚至有个印地安女人作情人,没有任何一件重大的事件发生,不知为什么他会感觉“一个巨大的损失”就要来临,解决的方法是“归乡”。
让人奇怪的是,感觉到巨大损失就要来临的索尔格并没有直接踏上归乡之旅而是返回了大学校园,不用想,在《空间禁地》一节中依然没有重大的事件发生,称得上事件的就是索尔格在邻居家吃了一顿饭并由此感觉邻居是“神圣的他者”,就是在此时索尔格开始了他那大段的内心独白:
“你们听我说吧,我不愿走向毁灭。在这一巨大损失来临之刻,我的反应是归乡,不仅仅是回到一个国家,不仅仅是回到一个确切的地方,而是回到我出生的故居,不过我总是想继续留在异国他乡……”
依然没有动机没有原因,主人公索尔格又从美国西部飞到了纽约,在纽约期间依然没有重大的事件发生,索尔格和曾经同机的一个人吃了一顿饭,在纽约街头东游西逛,然后呢,这一次他真正踏上了归乡之旅。在整个《缓慢的归乡》就要结束时,索尔格似有某种顿悟,宇宙的永恒就是一种和谐,一种宁静,人类的存在与否都不重要,索尔格内心的焦虑自然消解:
“你不再知道自己是谁,你的伟人之梦在什么地方,你谁也不是。”
索尔格的焦虑其实是对人类那个终极问题的焦虑:“你是谁,你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他的焦虑是一种心魔,与在什么地方并没有太大关系,他的所谓归乡其实是一种心灵之旅,根本不必要在天上飞来飞去。
汉德克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他讨厌情节,《缓慢的归乡》果然没有情节,但在视角上却采用了传统的全知视角,冷冰冰的叙述从开始到结束,整篇小说可以说是剔除了传统小时候的所有元素,没有低潮、没有高潮、没有G点,读者读来不免有些沉闷、乏味,这自然是汉德克的有意选择,如果说《缓慢的归乡》有什么隐喻,那就是,这个世界并不一定所有事物包括人类的困惑都有因都有果,就像宇宙不一定得有因有果一样。
与《缓慢的归乡》相比《圣山启示录》则要容易读得多,在我看来《圣山启示录》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一篇小说,它更像游记、赏画(塞尚)心得、创作谈的混合物,《缓慢的归乡》的一些疑问比如创作动机会在这里找到答案。
…………
发表于2015年8月10曰《上海壹周》
…………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瘦竹园:shouzhupark,书评,影评,杂七杂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