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屠杀器官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屠杀器官读后感10篇

2018-06-23 20: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屠杀器官读后感10篇

  《屠杀器官》是一本由[日] 伊藤计划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5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屠杀器官》读后感(一):国家恐怖主义:从休克疗法到屠杀语法

  几个阅读体会

  1.屠杀的文学

  只有掌握了最先进技术的国家才能写出精彩的屠杀,那其中蕴含了更丰富数据理论象征、比拟、对比时代感强,层次分明语言华丽意象万千。并非因他们文化超然,而只是因为他们都曾作为屠杀者出现历史舞台,比如美国和日本。

  中国虽也量产暴君,但就文学手法而言,仍过于原始,如莫言的《檀香刑》《蛙》,余华的《活着》。当然,笔法原始才不会过时

  2.国家恐怖主义

  关于国家kong怖主义的定义,我想通过阅读这本小说,可以更加明确了解何谓国家恐bu主义。我不是五毛。

  想必很多人知道休克疗法,这是我们这边的翻译,港台地区翻译作震撼疗法。

  休克疗法,灾难经济学,通过自由市场经济渗透进另一个国家,掌握其经济命脉,摧毁该国独立的经济体系,或利用灾后进行重建逐步渗透,控制该国,如今南美、东欧和前苏联地区都是其受害者比较详实的历史记述可见Naomi Klein撰写的the shock doctrine一书,有台译本。

  而这本小说所写的语言屠杀不过是对休克疗法的另一种军事上的解释,以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为框架,对休克疗法在军事应用上的具象化解释。

  小说的意义超越普通科幻小说的范畴,不仅拥有自己世界观,且可以用较为完整的理论和虚构描写来解释作者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是基于现实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同情理解,比虚构一个世界并成为其主宰这样的科幻创作意图为人性化。

  我认为阅读此书不能不读一些德里达,言语先于语言,这个理论在本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3.主旨问题

  要让大众接受一部科幻小说的前提是吸引读者。在这部小说长篇累牍的国际关系以强临弱的阐述中,要让读者在心理上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必须要用一个具有亲和力的容易理解的概念,那就是无所不能的爱。所以作者在最后让屠杀语法的实施者约翰·保罗说出他所做一切违背良知行为原因是出于爱,对身边人的爱,基于人类本性的利己主义的爱,为了爱身边的人,为了身边的人免于遭受灾难,只好扰乱其他地区,让自己得到暂时的和平。其实这是个很讨巧的写法,因为不能明目张胆的写大国霸权,所以只有用爱来做折中。

  另外在本书里也已经能看到作者最后一部作品《尸者的帝国》的雏形了。

  《屠杀器官》读后感(二):关于战争,也关于爱

  在故事里,我跟随主人公脚步,穿行于中东地区尸骸堆积的荒野、目睹了印巴边境全民皆杀的惨景,走过布拉格、巴黎、乔治敦,追踪屠杀狂魔约翰·保罗的影子。然而,每当我赶到一个新战场,约翰·保罗已在地球上的另一处国家叩响地狱之门……

  书中讲到了生与死。当我们面对不同“生”的镜头,对“死”的幻想也随之不停演变,我们时而恐惧这个可怖的“死亡地狱”,时而向往那个祥和的“死亡国度”。因此,这里存在一个倒错的动机:“我”眷恋惊天骇地的屠杀现场,因为只有与死为邻,“我”才强烈意识到自己的生。

  讲到了罪与罚。“我”起初企图用“并非自己主动选择去杀人”来宽慰自己以逃脱重责;然后露西娅教会我主动选择背负罪孽,于是竟极大地获救;接着露西娅死了,我再也无从知晓我的“上帝”究竟给我惩罚还是宽恕,终被封锁在地狱之中,永远怀抱罪行彷徨失措。“我”获得了一个奇妙感知:罪孽无法消除,因为上帝死了。

  讲到了自由的平衡。在没有“法”之拘束落后国家,人们陷入混沌,被“死”之拘束逮捕而终。在个人信息管理异常健全的先进国家,人们出卖个人隐私以得到免遭恐怖袭击的自由。因此,自由是一种等价交换,是一个选择的问题,我们总是牺牲某种自由以获得另一种自由。在自由选择权遗忘的今天,美国宣扬的那种貌似自由的东西可能恰恰意味着最不自由或最不公平的自由。

  还讲到了语言的精妙。我们不仅会因语言而动怒、哭泣、欢笑,还会被语言所支配和改变。当今语言学已然不是单纯研究语言的学问,还涉及了认知社会、人类、历史等诸多边缘领域。在广阔的语言学分野视角下,作者提出了“屠杀语法”——这是一种作为音乐节奏而非意义的语言,是人脑中隐藏的屠杀曲调。这是一个惊人结论:人为适应生存进化而产生语言这一器官,同时也可能因语言这一器官而遭到毁灭

  貌似颠错混乱,其实蕴含深理。这是站在生死临界线上的作者和主人公兼有的终极领悟,确是对现实世界和平常人生的艺术隐射和巧妙延伸

  我们能否拍着胸脯说,小说里作者表现出的担忧多余的?大概做不到。回顾“9·11”过去多年,“反恐战争”已经持续好几个年头,元凶本·拉登虽被击毙但阴魂不散,世界各国对恐怖主义是越“反”越“恐”。尽管不少中心城市始终保持“全城戒备”状态,但马德里、伦敦等地还是没有躲过遭受袭击的厄运。恐怖主义滋生和泛滥的土壤尚未铲除,各种社会暴动、独狼式袭击、反政府革命”、示威抗议活动接踵而至,反复刺激人们的神经

  最后,作者用一个发人深省结局,为以美国为首的“富国联盟”揭露了一个可怕事实,而且并非危言耸听。在无暇自顾重重危机之时,为何还要手忙脚乱地插手这里染指那里企图掣肘一切?萨达姆已遭绞刑,卡扎菲血迹未干,还要进行新一轮“斩首行动”寻找下一个和平的殉葬者吗?还要用反恐战争的旗号激发更多穆斯林参与极端行为吗?这个世界不是由一个国家当家作主,容得他肆意妄为。我们已不堪更多的战火了。战争的巨大代价总要有人去承担,小心让“如意算盘”暗算了自己。

  说了这么多之后请不要忘记,小说描绘的宏观世界里有对恐怖主义、新自由主义经济、全球化、环境破坏贫困等等风云变幻形势分析骇人听闻透彻领悟,而其落脚点同时又在于细微至极的“爱”。书中每个人物做出不同的选择,不过是因为失去所爱之人,或为了守卫所爱之人罢了。作者作为一个前瞻者,在拷问了当代文明脆弱之后,发现人类精神的脆弱才是根源所在。哪怕世界消失,都可以不在乎,我们最需要的,是一个可以依偎、可以分担悲伤肩膀

  《屠杀器官》读后感(三):语言的价值

  我是学语言的,所以谈谈这本书里对语言的探讨

  书中有很多关于语言本质作用的探讨。其中谈到乔姆斯基的理论,谈到sapirwhorf假说,最后的结论有点让人惊讶,导致世界混沌的根源竟然不是武器,不是决策,而是语言!

  语言绝不仅仅是一种沟通工具。他对人类的各方各面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甚至说,语言本身就是进化的产物,它是一种器官,就是和肾脏肠胃眼睛一样的器官。

  当今语言学已经超过了单纯研究语言,也涉及了认知、社会、人类、历史等等。比如乔姆斯基是语言学家,他的理论确带来了认知学革命。可见语言的作用确实非同凡响。作者创造的“屠杀语法” 不能不说这是极富想象力启发性的假说。非常大胆,却不脱离现实,有说服力

  :书里涉及很多电影经典科幻,需要好背景知识,也可以补充很多背景知识!

  《屠杀器官》读后感(四):摘抄

  这是写的好的句子

  为了和玛氏巧克力棒、品客薯片和力士架平起平坐而奔赴战场。

  亚历克斯反问他对哪种小说感兴趣,他回答,“嗯,哪些呢,有娱乐性的就好。性啊,毒品啊,暴力之类的。”于是亚历克斯笑着递给他一本《圣经》。

  不讲缘由离开,是对活人的诅咒。“我怎么就没觉察到呢?是因为我不好吗?会不会我自己正是他死去的原因?”死去的人不会回答。所以这诅咒本质上无从解除。

  是谁清理了父亲溅在天花板上的脑浆和血?

  ------------------------------

  这是翻译古怪的句子:

  美国情报机构还是实现了比社会落后至少五年的网络化。

  奥威尔在《动物庄园》里写道:所有的动物都是平等的,一部分动物享有更高程度的平等。

  ——这句实在不能不吐个槽,搜下Google就能发现通译吧。百度也行啊。

  在纳粹政权统治下的德国,犹太人也在使用屠杀语法。

  人们去星巴克喝杯咖啡;在卓越亚马逊上买东西。

  ——这里还非要说是“卓越亚马逊”,国内亚马逊的植入广告

  《屠杀器官》读后感(五):作者效应

  估计在不久的将来,伊藤计划三部曲会被抄红一下下。

  所以,如果你想买这本书,我可以告诉你一些看点……

  故事情节很简单没什么大片画面,也没有什么曲折任务路线……

  在简单的故事里插入了很多对社会的批判思考……

  以上,全部。

  以下,是看点……(我看很多人评价这部书的时候,总是忽略这一点……)

  作者写完两部半作品后便死去……那么这部作品可以看成一个人死前的创作……

  当你用这种视角去看这部作品时,就会发现……这部书充满了对死亡未知探索和恐惧……

  (很多人评价是什么阴暗抑郁哲学书……其实也就这么一个道理

  在书里,我看到一个人在生命尽头时,他的愿望执念是什么……对过去的终结(个人传纪的科幻设想)对未来社会的构思(其中带着对未来的批判,这分为两步——第一步是设想未来,第二步是对未来的失望

  在这部作品里,你看到一个人——说服自己面对死亡的整个过程

  结局……接受自己的卑微,接受社会的不理想,接受自己与亲人的分离……

  以上,是我觉得值得一读的唯一地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屠杀器官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