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吴哥之美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吴哥之美读后感10篇

2018-06-29 04:4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吴哥之美读后感10篇

  《吴哥之美》是一本由蒋勋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元,页数:23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吴哥之美》读后感(一):历史•历史的缔造者、记录者和传播

  历史•历史的缔造者、记录者和传播者

  文/Sofia

  当年,有一个印尼籍的女友远嫁欧陆,婆媳之间的矛盾爆发时,那些龃龉总要上升为民族矛盾。欧洲的婆婆说,我们国家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你们印尼有什么?最初,女友无言以对,后来,女友终于忆起自己是印尼华裔,于是反驳说,华裔和中国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比你们那两千多年的历史强多了。

  一个人,如果未曾遭遇风雨、未曾经历过坎坷身世简单、历史清白,即时会被他人认为浅薄平淡,犹如一杯一看便可以看穿看透的白开水,但亦会被人羡慕——只有真正娇生惯养王子公主才会得到如此周全保护才能如此纯净地长大。可是,一个国家,又或者,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历史,那只会让人觉得悲哀

  有些时候,一些国家并不是没有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传统;而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他们的历史和传统没有被记录下来,而是淹没在黄沙尘土之中,伴随着如烟的往事消散在时光隧道里,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倘若遗失了自己的历史,便容易迷失自己,失去自己定位,不知道是谁,又该往哪里去,才能让自己的文明成为这个世界独一无二辉煌。从这个角度来说,吴哥是不幸的。那样精美的浮雕和雕刻,那样强盛王朝,在丛林覆盖之际、高墙倾倒之时,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随着遍地的瓦砾,一起被世人遗忘在荒烟蔓草里。数百年后,没有人知道曾经有过真腊辉煌的吴哥王朝,直到一本书的出现……

  倘若没有周达观在西元1296年出使吴哥王朝,有谁会相信千百年前曾有过吴哥王朝的历史和文明?如果没有周达观的这本《真腊风土记》作为指引,也许,吴哥王朝的缔造者们依然会沉埋在丛林间。

  只是,蒋勋先生说得没错:一个只关心考试做官的民族,对广阔的世界已经没有实证的好奇了,《真腊风土记》这样被归纳为翔实的地方志的书籍,纵然收录在《四库全书》里,也很难引起中国人阅读兴趣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样想的,起码对我而言,我是不会因为一本古籍上记载了别处不一样风土人情而奔赴他乡的,纵然心生好奇,但是我想,大概也就赞叹一下、臆想一番,如此而已。

  能让我万水千山,寻幽探秘,追寻历史而去的,不是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而是蒋勋的《吴哥之美》。

  我和众多普普通通的游客们一样,都是观光文化的速食者,我们没有时间、没有心情、没有精力去翔实地了解另一个民族的历史、另一处的风情我会欣赏浮雕上的人物形象,却不会拿出书本来细细考究谁才有资格穿这样的服饰、服饰上栩栩如生花纹又是什么。

  世界太大、世界太美、世界又太神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如果不能以最便捷经济宽广途径传播开去,纵然被记录下来,也只能淹没在故纸堆中。所以,对于今天的中文阅读者而言,蒋勋的《吴哥之美》要远比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更为意义深远

  倘若带一本书去吴哥,我想我会带蒋勋的《吴哥之美》,因为这本《吴哥之美》不仅仅是记述,还有蒋勋先生对吴哥的解读,这种解读,融汇了蒋勋先生自身的学识见识阅历,是民族的历史在蒋勋先生的人生阅历中的再升华。比如书中的这一段:“吴哥寺不断用‘空间’来塑造建筑力量,像宋画中的‘留白’,像书法上说的‘计白以当黑’,像老子强调的‘有无相生’。‘无’的空间,构成‘有’不可分割部分。”瞧瞧,这样的阅读和游览是否有趣许多?

  吴哥不幸,曾经失落了自己的历史;但是,吴哥亦有幸,她那淹没在岁月尘埃里的历史和传统,不仅有周达观的记录,更有了蒋勋的传播。

  《吴哥之美》读后感(二):在书店看完已经两三天,大概能想起来的记下来

  书后附有周达观 真腊风土记

  (王头上戴花布花环脖子上片状项链手脚染成红色

  平民不能戴花布,但女子可以染红手脚;

  女子出嫁要请僧人破处,取其“童”给女子父母饮用;

  父母对女儿祝福是希望她能和一百个男子夫妻

  丈夫离开十天后,妻子考虑青春再另寻佳偶;

  奴隶下等人野人称为“撞”,是粗话;

  和下等人有染是不耻的事情,下等人的孩子继续做奴隶;

  唐人到真腊娶精明能干本地女人方便生意

  唐人方便后用手纸,当地人用水洗净;

  男女赤身共浴,唐人好奇,有潜水偷看者;

  当地亦有儒者佛教僧人道家穿着不同,僧人着黄色,儒者项戴白线

  )

  书还是不错的,内容详实,只是不喜欢名人做序篇幅太多;随时引用金刚只言片语渲染气氛;通篇ming,跟ming说话怎么那么多重复

  另知道了一些:高棉的微笑 搅动乳海 还有一些目前又忘记名字的印度神话,想找其他书看看

  《吴哥之美》读后感(三):因为微笑,文明不会消失。

  ote 9 || 《吴哥之美》

  因为微笑,文明不会消失。微笑可以是一种声音吗?

  大概是因为我自己钟爱海岛的缘故吧,虽然身边很多朋友都已经去过吴哥窟,还分享说:吴哥窟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那里真是美极了!看到他们泼在朋友圈照片:到处都是石块废墟雕塑……还是迈不开腿,也许是因为蒋勋、也许是因为这本书精美的印刷,反正《吴哥之美》轻易俘获了我的眼睛。最近也不知道怎么了,看书效率特别高!花了三个多小时就把这本“书信形式游记”看完了。

  对吴哥有了更多的认识,原来它不仅是最早的哥特式建筑群,而且还曾经称霸一时,边境甚至一度北至我国的云南,怪不得会有如此辉煌的文明——吴哥艺术造型丰富创意色彩搭配之准确和谐、雕塑之精美繁复甚至让现代的建筑师也自叹不如!可惜后来北欧洲列强觊觎,那些野蛮人打着文明的旗号像对我国圆明园一样对吴哥窟烧杀抢劫,甚至把整个的雕塑运回法国,还恬不知耻得展示在他们国家的博物馆里!这个有如此美丽歌声舞蹈绘画和雕塑的优秀族群经历了浩劫,文明被摧毁,建筑成为废墟,横尸遍野,瘟疫横行,甚至连劫掠者也无法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停留,弃城而逃。

  时间抚平了一切,四百年以后,探险者在丛林深处发现了这处古老的文明,然后世界哗然,更多的游览者涌入,时光让古老的文明获得了新的生命。四百年间树木迅速生长蔓延,城市被吞没,那些受伤害寺庙和建筑剥离了外壳,建筑在废墟中显现出了它独立美学!雕刻在石上的女神肉体植物的肉体纠缠在一起,变成无法分离的共存者,那高棉的微笑因为山体内部枝干的生长岩石裂开,微笑却始终不变。

  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在说到吴哥的廊时,作者说:吴哥寺的廊不只是邀请我们进入,似乎更是邀请我们停留。说到门时,吴哥寺的门不是防卫性的入口,而是需要自己虔敬谦卑的入口。门是入口,是心灵升华的入口,不是防卫,也不是拒绝。我不禁联想起在参观北京附近的清东陵时,慈禧的墓是造好以后只能从里面打开的,外面打不开,于是盗墓者最终炸毁了门,唏嘘不已……在谈到缺憾时,作者说:未完成常常成为俗人们的遗憾,未完成却又常常是艺术创作上发人省醒的启示,知道无论如何努力巧夺天工,毕竟最后还是有不可思议天意

  这本《吴哥之美》还附了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这本书里面记叙了非常多吴哥古代的风俗,正是这本书让世界了解了吴哥窟,因为作者是中国人,在叙述中也不可避免得显现了当时古代中国人的一些思想,有些读来令人捧腹

  从吴哥的艺术中可以看到对生活和生命的留白,吴哥文化是在天和地之间寻找人的空间。看了这本《吴哥之美》,让人不禁感慨:生命并不平静生命中混搅着哭声笑声,混搅着善良邪恶明亮黑暗,上升与沉沦!生命庄严而美丽

  《吴哥之美》读后感(四):我会在信仰中心与你相遇吗?

  在吴哥寺内墙的外围,蒋勋徘徊良久,他说这是一座城市的心灵空间,是肉身里的心灵独白。去吴哥,安放现世里你无处倾诉心事秘密。在这些写给Ming的信里,是寻找吴哥之美与分享,亦是心事的倾吐。吴哥的建造者如此通晓人性,源于宗教文化的浸染,带着虔诚的信仰,我会与你在此地相遇吗?

  看吴哥的建筑,有一种大气空灵。颇有气派的象台,象鼻卷起水中的莲花。未有雕饰的塔高寺,是一种形式单纯的美,没有雕刻与建筑的对抗,却是一种干净的屹立。巴扬寺的浮雕、班蒂斯蕾的石雕、克拉凡寺的砖雕,仿佛是一张巨型的画卷,这是一个走到哪儿都能读到它历史的城市,被这样的精美艺术环绕,感受到的是文明的涌动、深厚沉淀帝国消逝,繁华落尽,文明仍旧被延续与传承着。

  一如蒋勋的细腻,他写到棕糖这样的细节,除了那些一拥而上的乞讨者,当地的人们也有无忧的幸福生活。怀着敬畏而不是害怕的心情去游、去踏访,才有发现美好的眼睛,探究不同文明孕育的生命。

  说起宗教,我总认为,宗教与信仰没有必然联系,然而宗教将人聚集,凝聚力量的同时又能给予信徒不同的憧憬,这也是奇妙不可言的,而恰恰力量也是一种美。在匍匐顶礼的道路上,走过的信徒留下千年的痕迹。在寺庙林立之间,穿凿出一个个神性的记录。每个信徒,甚至每个过路者,都是来经受一次心灵的洗净,泛神或是无神都不紧要,来看一看这个暮色下的城市,夕阳的光晕里感受一种博大,美不美都不那么重要了。

  蒋勋反复问自己,我是为寻找美而来的吗?

  你是为寻找美而来,却在这儿彻悟美的另一番滋味,这是数场心灵的修行,从诸神混战到人间战争苦难,一切都如高棉的微笑一般,面孔上的都消失了,只留下一丝微笑永存,战争消失了,只有阳光下的城市真实存在着。吴哥之美,美在他昔日的繁华,乃至废墟之空孕育的希望。它的美并非流于表面的繁华,而是内里的深厚,一种空与满的碰撞,构成一幅巨型的历史画卷。

  在高棉的微笑里,他游历的不仅是一座城,而是一个积淀丰厚的文明。

  《吴哥之美》读后感(五):常会常新

  2014年初拜会吴哥,一年半之后的昨天,才因为买书凑单收了蒋勋的《吴哥之美》。自己当时发游后安利报告,从所拍照片里选了小吴哥倒影当题图。昨天拿到书,发现封面也是用的小吴哥倒影,不能脸大攀蒋先生,但觉得和出版社美工心有灵犀了也是缘分

  书到手,昨晚一气读完。并非本人阅力惊人,盖因字大、行疏、图多、感多于理,算是相当休闲的茶余读本。我对游记随笔,特别是在亲自到访前,都有些敬而远之。细分起来,更感兴趣“实”与“理”比重大的,便于做功课抱佛教,以免到了实地一片懵懂视而不见,路过错过。而对“感”比重大的,则比较兴致阑珊,哪怕出自名家之手,行前是绝不看的。菜谱可以学习,怎么吃更科学可以了解,但吃进嘴该作何表情就不用被引导了。当然,对熟识的朋友而言又有不同。她们的游记感想,无论自己去过与否,也愿意读,哪怕记述寥寥。就像看心爱之人吃饭,自己不吃,看着那享受样子,也开心

  说回蒋勋的书(你还能更跑题吗!)。虽然是信笺汇编难免前后有文字重复之处,但内容里科普干货还是不少,即便重复,也权可作加深记忆。他对王室人名的译法和拆解尤其让我受益。之前看各王建寺的科普,一堆“XX跋摩”简直最炫绕口令,难读难记。原来“跋摩”的varman取“王座”意,其前的“XX”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印度教神名,“因陀罗”“苏利耶”之类,看了他的译法才意识到。今年春天以来在Bilibili追起了印度电视剧《摩诃婆罗多》,对这部印度神话大戏开始有了浅浅概念,于是看到书里提到有关内容倍感亲切,串串乱码变作老伙计。至于书中所写感悟,蒋勋先生诚然所感更丰沛、所悟更深邃,但如上段所坦白的原因,大半时候并没能入戏。不过还是有被一击K.O.的地方。在Banteay Srei(红岩雕的寺庙,谬译“女王宫”)一篇,他讲了自己化身石匠的一个幻梦。读着读着眼泪就流下来。不同人不同时候,被戳中的点还真是难以预测。

  从实用角度讲,附加值超高的要数附录。一是《吴哥国王与代建筑简表》,从此各位跋摩谁先谁后谁建了啥再也不会混乱。二是《真腊风土记》。元使周达观的这部记录不到20页,却是全世界寻访吴哥了解吴哥的宝藏图,四两拨千斤。由于写在元时,想想中学课本《窦娥冤》选段,就知道今人阅读并不算困难耐心翻翻,有意思的地方挺多。比如《服饰》一章,讲真腊国民性别身份不同,穿戴各有体统。文末吐槽:“新唐人虽打两头花布,人亦不敢罪之,以其‘暗丁八杀’故也。‘暗丁八杀’者,不识体例也。”初来乍到的外国逗比不懂乱穿衣,当地人不怪罪,只因Jon Snow, you know nothing。“暗丁八杀”狂戳笑点,各种造句前景广阔。又想起日本极道有时爱把日语短语按音硬写成汉字,以求不明觉厉,比如“请多关照(意)”按发音写作“夜露死苦”。以前觉得忒中二,现在看咱元朝人也不逞多让。《耕种》一章,讲当地人因嫌粪肥污秽,不用于耕作,到那边的中国人怕被鄙视,都不说国内用绿肥(大家嘴真严)。《鱼龙》一章,讲水产河鲜,最后还念念不忘“独不见蟹,想亦有之,而人不食耳”,不愧吃货国。《澡浴》一章,说看到当地上千男女共浴一河,“略不以为耻”,“略”这程度词不知为啥让我想到了《赤壁》电影里诸葛亮的那个“略懂”,又被戳了无厘头笑点。

  这篇严格说不算书评,只是因为《吴哥之美》勾起了相关感想,微博140字实在放不下,就找个宽敞的地方随便聊聊。书还是挺有意思,不妨一读,不过想收藏的话注意不要买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年7月首出(2015年7月第8次印刷)的这一批,如开头所说,有错印。咱不推盗版,想看点照片啥的话,就暂且先把自己当时絮叨的repo帖过来大家凑合着部署吧(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aafce30101rk4q.html

  《吴哥之美》读后感(六):一片废墟,一座城的觉悟

  吴哥像一座被时光封印的城,在丛林里默无声息。一座城宛若一个人,是有生命的,它呼吸过森林边缘潮湿的空气,沐浴过晴空丽日的风,见证过别离,但它又能超越生死,包容爱恨,在城市的最高处安放永恒的笑容,把时光的迷思留给后世。蒋勋在《吴哥之美》一书中,将历史废墟描摹在了纸上,令人大有一呼间沧海,一吸间桑田,刹那万世的寥落之感。

  蒋勋的这本书配了大量的彩色图片,文字间包含着学者的情怀与诗人的哀思。这是一种被历史的镰刀掠夺之后残存的东西,断壁残垣,满目苍凉,像铅华落尽的王子化为肃穆圆融的老僧。没有人知道一座城背后有多少故事,我们只能从阇耶跋摩七世恬然的微笑中去测度,在一座座废弃的佛塔里仰望,在一级级台阶上去寻踪。情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深不堕轮回,尘世的人们为名利爱欲缠绕,大概少有人能真正勘破,因而一再抟土化身,化身成尘。石头筑成的城市却不会轮回,它——吴哥城是一座涅槃之城,它不是文明的标本,而是历史的拷问。

  作者笔下的吴哥,是尘灰之地,亦是庄严世界。这个庄严世界令人发思古之幽情。吴哥王朝先后有25位王,到阇耶跋摩七世统治时期帝国达到了巅峰,统治了中南半岛上的大片土地。阇耶跋摩七世是一位智慧的王者,他曾两次推开帝国的权柄,但权力似乎不愿绕开他的手,他最终执掌了这个国家。他励精图治,开疆拓边,建造了精美高大的佛寺,还将自己的面孔雕琢在四十九座佛塔和五座城门上。人类在石头上雕琢,企图将自己的功勋流传下去,但功勋也会倒塌,最终留下的是石头本身。高棉的微笑,已经完全超越了个人,超越了权力,成为一个符号性印记。它不但是意义的载体,还是人类精神外化的呈现。

  巴肯山神庙是最能体现吴哥建筑特点的遗迹之一,其代表为须弥山。古印度神话认为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佛教也采用了此说。须弥山周围有咸海环绕,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构成世界的全部。佛经上说,纳须弥于芥子,即是说在草芥之内可以容纳下庞大的世界。此说似乎过于玄虚,然而现代物理学却已经验证了其前瞻性,一个微粒内有很多电子围绕电子核旋转,其形态和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多么相似,相对于整个宇宙,我们的地球何尝不是一个“电子”。先哲没有科学仪器,固然不能发展出系统的实验物理学,但却有着深邃的思考。巴肯山神庙何尝不是人类的一个隐喻,当人只关注自己的苦痛,完全退缩进自己这个壳里,他就成了一粒芥子。但是当他朝向大地和人群,拥抱光明和爱的时候,他同时获得这个世界。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当它以苍生为念,才称得上世界。吴哥,这个庞大的帝国是否也是一粒芥子?

  一念幻影生,楼台万象起,站在高台上你是否看到了帝国煊赫;万丈红尘,终不过是万丈迷惑,纵有千万粉黛,也不过满足一己之私。世尊脱下王者的华美袍服,穿上僧衣,是其多情故,为众生之情耳。五百年,一座城依然华美。光阴在废墟上行走,逝去的不是辉煌,而是因果。连因果都不存在了,这是最高的觉悟,一座城的觉悟。今夜,我同在千万大城,面对一座城的背叛,满目苍凉。痛苦像石匠手中的锤子和凿子,在心灵上琢磨出一圈圈致密的纹理,一瓣花是一滴泪,一支叶是一腔血。生命最珍贵的意义,在于不断的思考其存在性;对于一座城而言,则是有人活过,有人走过,有人记得。

  《吴哥之美》读后感(七):冉冉物华休

  阖上《吴哥之美》,我脑海里浮现的就是柳永的词:“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在战争的硝烟和岁月的打磨中,长久被历史尘封的吴哥默默伫立着,有一份遗世独立的静谧之美。蒋勋14次游历吴哥的感受凝结成这本小书,在20封写给林怀民的信中,更多的是他对战争、文明、艺术的思索和感悟,仿佛可以看到他的思绪游走于断垣残壁间,留下一声叹息。

  吴哥的寺庙建筑有个很特别的地方在于它一层层向中心提高,起初还是平缓的坡面,越往上就越是陡峭险峻,这与吴哥信奉印度教的信仰不无关系,将攀爬的过程视作追求信仰、解放心灵的道路,因此营造的这险需用全神贯注的专注力。吴哥的雕刻也多以神佛为主,兼有对真实生活的记录,长长的浮雕如史诗般壮丽。对空间的巧妙利用也是吴哥建筑的一大特色,吴哥寺一条笔直的石板大道连接着远端的寺塔,让前来朝拜的人都为这神圣宗教屏气凝神。最让我惊讶的是入口处的门塔,肃穆而高耸入云,寺塔顶端到门塔顶部之间像是画纸上余下的一处留白,我不禁想象,若真是来到门塔前,看到这一景象,心都不由低到尘埃去了吧。

  与华丽精致的浮雕艺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未完成的塔高寺,一块块方正的石头堆砌起来,拾级而上,展现出一种原始粗犷的美,这是扑面而来的力量感,极富有视觉冲击。塔高寺未能竣工的原因众说纷纭,有说是因为被雷电击中,而被朝廷视为不祥之兆,就停止修建了,也有说是由于塔高寺是前朝帝王下达指令所建,但在建成之前,他就去世了,修建工作也无疾而终了。这个意外反倒造就了另一种原始美,艺术上的不完整也许从另一个层面上达到了一种完满。圣家族大教堂至今尚未完全竣工,但它独树一帜的细长线条和繁复华美的风格让它当之无愧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也成为天才高迪最为人所知的作品。

  在蒋勋的思绪流动中,有几个场景也深深地驻足在我的心中。一个是高棉的微笑,在废墟中静静升起的微笑,在战争的洗礼下,这个祥和镇定的微笑仍不改分毫,仿佛在看着文明的兴衰与更替。另一个场景是被雨林植物渗透的石块,塔普伦寺就是被苍天大树左突右冲,石块与树枝盘根错节,原来雕刻在石块上的女神姿态也变得扭曲起来,显得面目狰狞。原来在不知不觉中已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当文明衰落以后,什么是能留存下来的?文明的兴替既然无可逆转,美能够永不消逝吗?这些问题纷至沓来,却理不出个头绪。我想蒋勋一次次前往吴哥,也是想在这废墟中体悟这份静美吧。

  《吴哥之美》读后感(八):在时间与空间中的心灵之旅

  很惭愧的是,看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吴哥的了解还仅限于周慕云在吴哥的墙洞中留下自己的秘密。 所以翻开这本书的过程,也算得上一次在纸上的旅行吧。 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吴哥的美,虽然我从没到过吴哥,但书中穿插的唯美的图片与蒋勋的文字之美结合在一起,震撼了我的眼睛,仿佛在我眼前铺开的是立体的吴哥,从巴肯山上遥望吴哥的气象万千、陡峭庄严的天宫、生动的象台、巴扬寺的微笑、巴芳寺的庄严引道以及正殿、于山水间的巴孔寺与洛雷寺都让我们看到千年以前的那个文明所创造的融合了自然以及宗教的建筑之美。我想作者为我们展开的这个空间一定是四维的,在三维的世界中还要加上第四维的时间,时间是一位无所不能的大神,在同样的空间中,谈笑间沧海桑田,不知是因为这样的石质雕刻格外的展现了岁月的蹉跎,还是因为那雕刻结合了宗教的宽恕与信仰,在欣赏吴哥景色之美的同时,我总会作者一起悲悯时间的流逝,感叹文明的兴衰。而这时间的概念,也是作者往返吴哥14次最大的领悟吧,我想在这片土地上行走,你会迷上时间,时间带来的繁荣,带来的人群最终会带走,时间会治愈伤痛,时间也会在举世无双的雕刻上留下自己的印记,而在某个时刻,蒋勋来了又走了,留下了一本书,后来的人又会如何看待这一切呢,生命是短暂的,而时间是无涯的! 从来不知道在那样一片土地上,曾经产生了那样美丽的文明与建筑,又发生了如此多的迁徙与战乱,一代代的国王生了又死了,朝代兴盛又衰败了,人类来了又走了,却留下了一座座建筑与令人惊叹的雕刻,随着时间流过,组成它们的巨大石块都已经错位了,倾颓了,却依然承载着那平静宁和的微笑,这微笑是宽恕、是悲悯、是悠远。他们的微笑真的就像一部《金刚经》,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才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因为这微笑面对着世间种种悲喜与离乱,却从未改变自己的姿态。 我想在这样的文明以及建筑之前,是能治愈任何伤痛的,因为它让我们看到无边无际的时间,看到目不所及的辽远,就如作者在废墟中看到美,又领悟到美最终会走向废墟一般,所有的美景都不需你去索要,不能被带走,我们要做的只是欣赏就好。而在这个欣赏的过程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关注身边的世界,再投注入自己的心情,那么也就不虚此行。就如我这次带上了这本书去旅行,白天在滔滔东逝水边仿佛看到120年前这里的船桅林立、炮声硝烟,晚上在纸上用心灵去体会吴哥的静默之声,那些只属于那段时间的心灵的感受,绝对是只属于那时那刻那个地方独一无二的旅行。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吴哥之美》读后感(九):走,去吴哥吧

  到目前为止,吴哥是唯一一个身边去过的人都跟我说好并极力推荐我去的地方。一位并不是太熟的同事离职前跟我说的最后的话就是:“你要赶紧去吴哥,越早去越好。”到现在我已经常想不起这位同事的全名,但一直深深记得他对我说的这句话。

  许崧在他的《不去吃会死》里写道:“我知道吴哥窟会很精彩,但是没想到会那么精彩。世界上有些地方,去过以后会像烫红的烙铁在心里打上印记一样。吴哥把世界上的人类分成了两类——被她吓到的,和没有见过她的。”我的另一个朋友也跟我说过类似的话,她说:就算你看过再多的照片,自己亲眼见到她的那一刻还是会被震撼。

  因为听了这么多看了这么多,去吴哥这件事也已经在我心里默默计划了很多次,但每次旅行却都去了别的地方,于是她就像我一朵种在我心里的花,总是含苞待放一直在等待着盛开的那一刻,直到遇见蒋勋的这本《吴哥之美》,告诉自己真的可以去了。

  在此之前我对蒋勋只是停留在耳熟的阶段,并未读过他的任何一本书,看过他任何一段讲座视频,这种感觉就是明知他一直在那里却一直也不想去接近。第一次让我对蒋勋产生兴趣是一年前的某一天在香港某二楼书店看到台版的《吳哥之美》,看着封面上那一片黑白色的废墟,以及封底那句“因为微笑,文明不会消失。”, 让我一下就爱上了这本书。

  而当我终于计划好我的吴哥之行的时候,发现这本书的简体版也出版了。于我来说。这本简体版出版的还正是时候,立刻就把它推荐给了同行的朋友。蒋勋的文字非常美,本书很适合去吴哥前阅读,读完不仅可以对这座闻名于世的古迹历史多一份了解,更让人对吴哥充满了美好的期待。如果 “迷”是过程,我们似乎离“悟”还远。——蒋勋写的小吴哥,看得我起鸡皮疙瘩,这座史上的建筑奇迹,让人迫不及待想亲自去看一眼,亲身体会一下那种空间的震撼力。

  我是非常非常地爱废墟的,比起后来重新修建的完美无瑕的遗迹我更喜欢保持原有的残破不堪的状态的旧城,这也是为什么在泰国的时候,我对破旧的大城是满满的爱,却对规划和建筑更好的素可泰喜欢不起来。记得跟朋友骑着自行车在素可泰游览的时候,我们心里还在念念不忘大城,还记得朋友对我说:你一定跟我一样会爱上吴哥的。

  “美无法掠夺,美无法霸占,美只是愈来愈淡的夕阳余光里一片历史的废墟。帝国和我们自己,有一天都一样要成为废墟;吴哥使每一个人走到废墟的现场,看到了存在的荒谬,或许惨然一笑。”——看着蒋勋写的废墟,内心的某一个部分被感动到,那种对废墟共同的热爱,让文字也变得亲切起来。

  有人说,《Ancient Angkor》是最好的吴哥旅行书,这本书我还没看过,据说在吴哥到处能买到它的盗版。在我看来《吴哥之美》是最好的吴哥旅行前的中文类读物,蒋勋很懂得如何把最美的一面呈现也读者,他的有些文字甚至比图片更唯美,也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这座深藏了百年的王朝都城。

  读完蒋勋的文字,我觉得吴哥王朝的美已经全被他讲述完了,而我只想说:走,去吴哥吧!

  :141页上图片下的文字应该是“飞马救难石雕”不是飞鸟,希望下一版可以更正。

  《吴哥之美》读后感(十):。

  看完突然向往在未来某一天能提着行李走出机场是扑面而来的热浪 酒店的tutucar已等候多时 战战兢兢地坐上去 看沿途的大片农田、劳作的男女、香火缭绕的庙宇、每个字母都要镶上金边的浮夸 有热情的服务生端上来一杯鲜榨的welcome drink 抹掉额头上的汗珠 喝掉一大口饮料 唇齿间顿时泛起舒心的凉爽 经过玄关的时候看飘着零星花瓣的泳池、光线折射的窗户 一只野猫慵懒地盘踞在桌椅脚下 就仅仅这些个瞬间已经那么接近我的理想生活了。 作者不经意地在Bayon的南城门 瞥见澄澈湖水上初升的太阳 恍若遁入无人之境——想来人生快意不过是烹茶煮酒 泛舟湖上 午后游人甚少的沙宋池 我身后是矗立的石狮 风不急不慢地吹过湖面 却把涟漪带进了耳朵里。 我开始想象 石窟里长满青苔的回廊也曾余音绕梁 肥沃的冲积平原上会飘满丰收的稻香 难道世事皆可完美到似吴哥窟的对称 却不知不觉地想起那些酷暑——那些汗流浃背的七月 心定定地抄写笔记改着错题的我们 竟然也过去这么多年了。 想来生命长不过这参天古树 人生厚不过这巨石雕刻的城墙 我们的轮廓不比石板上千百年后依旧清晰的毗湿奴 而每个个体 必定消亡如曾经富庶的高棉王朝 因你我不似这石窟庙宇 再破败沧桑皆可修复 所以要举重若轻 所以要今朝有酒今朝醉 所以要热爱这个被参透后的滚滚红尘。 说来奇怪 我曾是一个没到20岁就开始想象30岁的人 但是等到二十啷当岁 却开始接受“三十岁可能也不过如此”了 可能不是得到万千宠爱的幸运儿 仅仅有着不好不坏的能力和运气 然后用尽全力 只为过着平凡的一生 所谓成熟 大概就是慢慢能够直面这种普通。 希望未来能独自出门旅行 并非是要特立独行 而是想要一种游刃有余——和很多人一起可以 我一个人也可以 而一个人旅行给我带来的 应是宁静平和心境下的深入思考 越来越好的化解疑难杂症的能力 以及“此路不通再找找别的路吧”的韧性 还有最重要的——探索与自己相处的最好模式 如何在保有自我的同时 也能与这个时代和平共处 我希望能够实现这种折中。 “你不觉得晚霞很美吗 只有看着这个 才能每天坚持向西走下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吴哥之美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